❶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哪裡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
三十年代的浙江農村,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開始養蠶。蠶農老通寶(肖英飾)借來高利貸買桑葉喂蠶,他非常迷信養蠶的各種禁忌。大兒子阿四(龔家農 飾)生性忠厚。
小兒子多多頭(鄭小秋飾)卻讓人不省心,他經常和根生(王徽信 飾)的老婆荷花(艾霞飾)耍笑,而老通寶認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她以前做過大戶人家丫頭,村裡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頭不顧家人和村裡人的冷眼,仍願意和見過世面的荷花在一起。
全文
春天是養蠶的季節。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解放前,我們家很窮,母親就靠養蠶換點兒錢,給我們姐弟倆交學費。
我們家門口有幾株桑樹。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每張蠶種不過一尺見方,上面布滿了比芝麻還小的褐色的蠶卵。等桑葉長到榆錢大小的時候,蠶種上便有許多極小極小的蠶在蠕動。蠶的生命就是這樣開始的。
母親微笑著,把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經撒了一層剪成細絲的嫩桑葉。這是母親帶著我從桑樹上摘來的,擦得乾乾凈凈,剪得又細又勻。
❷ 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小說
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春蠶》。
《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是茅盾著作「農村三部曲」之一,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後收入1933年5月開明書店。《春蠶》的創作靈感,來自報上的一則「浙東今年春蠶豐收,蠶農相繼破產」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鄉為背景,以養蠶為主線,描寫蠶農老通寶一家緊張、艱辛的勞作,贏得了春蠶的空前豐收,卻反而負債、賣地,落得個「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的結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
《春蠶》的意義及影響:
《春蠶》最大的收獲,是塑造了老通寶的形象。從老通寶勤勞質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勞動者的靈魂;從他固執地反對變化,反對洋鬼子、洋貨、洋水車乃至連換一換洋蠶種也要堅決反對的態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產者由於超穩定性經濟所造成的落後狹隘觀念。
小說通過20世紀30年代初江南農村蠶事豐收反而成災的反常現象的描述,揭示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地主和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江南農村經濟破產和蠶農們的悲劇命運。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勤勞質朴而又守舊蒙昧的老一代農民老通寶,和樂觀進取、敢於思索反抗的新一代農民老通寶之子多多的形象,通過中國農村新舊兩代人的對比,宣告了老一代農民傳統生活理想的破滅,指出了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藝術上,小說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及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對於江南農村蠶事活動的種種風俗習慣的描寫也非常生動細致,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勁利落。在描寫蠶事活動時,作者還插進了嘈雜微妙的人事糾葛。作品半穿插的這種矛盾糾葛,並不影響蠶事豐收及成災的結局。但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許多方面的計劃,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氣魄。在描寫蠶事活動中,緊張的撙戰和不安的心性是貫穿全篇的基調。但也穿插些富有鄉性風味的輕松的場面。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奪取豐收的艱辛和豐收成災的結局形成強些對比,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春蠶》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將「五四」之後的新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轉軌的一個象徵。「五四」新文化運動承擔著救世與啟蒙雙重的歷史性任務,《春蠶》的主題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色。影片的序幕概括地闡述了由於日本人造絲在英美傾銷和對華輸入,中國這個傳統的絲織品出口大國,曾經創造過東西方交通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如今絲廠倒閉,蠶桑凋零。影片結尾,老通寶一家在蠶繭豐收的年景里,卻面臨破產的危機,更形象地點明這一主題。影片對以老通寶等人為代表的中國農民的艱難處境寄予深切同情,又對他們思想上的保守、落後、愚昧和迷信,作了揭示和批判,蘊含著文化啟蒙。救世與啟蒙,或者說反帝和反封建,就是「五四」新文化的母題。
《春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劇作。20年代,除洪深等極個別的例外,中國人拍電影根本沒有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流行的拍攝藍圖是簡約的幕表。
幕表包括四項內容:
幕數(即場數)、場景(內外景)、登場人物、主要情節。
幕表既無台詞,也無性格和環境描寫,全憑演員和導演自己發揮。根據這種粗糙的幕表拍攝影片,很難要求細致的性格刻畫和環境氛圍的烘托,主要是通過鏡頭講清楚一個故事。《春蠶》及其同時出現的一批電影文學劇本,大大加強了電影的文學基礎,對中國電影藝術質量的提高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敘事藝術,重視情節性和傳奇性。中國電影亦多為戲劇性結構,傾向於時間的延伸而不是空間拓展。《春蠶》直面當時社會現實,劇作結構上趨於散文化,對時代背景和生活場景作了細致描繪,在人物關繫上作了多層面開掘。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以內涵的深邃和敘事的精到見長,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春蠶》等一批作品的出現,使中國電影的面貌煥然一新。
電影劇作的現實主義的美學追求,也帶來電影導演和電影表演上新的藝術素質。在攝影棚里搭起蠶房,運用間隔拍攝和化入化出的手法,將蠶的成長全過程在銀幕上展示出來。小橋流水的農村景色,布景力求逼真。影片初次採用跟蹤鏡頭,加強運動感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演員認真嚴肅進行排練,深入把握角色性格,感情真摯。在當年有這樣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作風,十分難得。也許由於影片的這一系列革新過於「超前」,曲高和寡,影片的營業成績並不佳。
❸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誰的同名
《春蠶》是由夏衍改編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春蠶》,作家茅盾著作「農村三部曲」之一。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3)劉成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小說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堅實的自然主義信徒,他在這段時間內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自然主義的書籍,並且為之撰寫了不少的理論書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隨著思想的變化又申辯過他也並非依自然規律開始創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生活和人生之後才來做小說。
到了1958年的《夜讀偶記》他甚至對自然主義給以全面否定----認為自然主義是個「暗坑」。雖然如此,茅盾的創作與自然主義依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茅盾早期剛步入文壇的時候極力倡導自然主義,他認為自然主義是文學上之寫實主義,是一種具有真實、客觀、細致、科學等特點的文學思潮和創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創作和文論也因自然主義而聲名鵲起,較為著名的篇目如《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這篇關於自然主義的評論引起了當時文藝界關於自然主義的激烈討論。
而1925年開始介紹新寫實主義的茅盾也開始了對自然主義的懷疑,1928年他開始明確的反對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義的影響。然而茅盾此間的創作仍然帶有自然主義深深的烙印,如這期間發表的小說《滅亡》、《追求》無不閃現著自然主義的光輝。
30年代以後,茅盾自覺沿著革命現實主義的大道闊步邁進,對自然主義作客觀分析。認為自然主義發展是因為反帝運動高漲、社會科學思想發展而帶來唯物論思想的發展,自然主義在思想基礎上與唯物論更為接近。
自然主義優點在於對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寫,勇於直接反映丑惡;而不足在於沒有留下餘地給讀者去用經驗和想像去填補。這可以說是他對自然主義認識的一次升華,故而這段時間,他的大作《子夜》誕生,裡面較為完美融合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寫作手法。
然而茅盾後期有些過於執著對自然主義的崇敬,使之與中國正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發生一定程度的偏離,因而產生了裂隙,引起落後焦慮導致了他創作萎縮,故而茅盾後期並無太引人注目的文學創作,而轉向文學評論。
❹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
《春蠶》是由夏衍改編自茅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導演為程步高。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主演介紹
龔稼農(1902年2月23日-1993年10月27日)演員。江蘇南京人,南京鍾英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體育科。畢業後任職江蘇省立南京通俗教育館。1925年至上海,投身電影業;先在明星影片公司,在60餘部影片中出任主要或重要角色,成為明星影片公司台柱演員;此後轉往「國華」、「金星」等影片公司。1949年到台灣。
❺ 春蠶改編自什麼
《農村三部曲》的同名小說《春蠶》。
《農村三部曲》,茅盾小說,包含《春蠶》、《秋收》、《殘冬》三部相對獨立又情節相關的小說。
1、《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
2、《秋收》,最初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
3、《殘冬》,最初發表於1933年2月《東方雜志》第30卷第4號刊物。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
因此,這三篇小說也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
(5)劉成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小說擴展閱讀:
電影情節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境貧寒的故事絲綢的農民在浙江全省誰受苦和被剝奪時,他們的蠶繭產量死光。電影不僅批評迫使家庭陷入貧困的嚴酷市場環境,還批評家庭自身的迷信和自私。
老童寶是浙江養蠶一家的族長。他拒絕為即將到來的農作物購買外國品種的蠶。市場條件嚴酷,盡管他的家人努力養蠶,但隨後的繭卻無法在市場上取得價格。這部電影還設有一個子情節,其中一名已婚婦女蓮花被通寶的家人排斥,稱其為所謂的「混血兒」。
❻ 油城不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
改編自矛盾的同名小說《春蠶》
劇情簡介:
三十年代的浙江農村,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開始養蠶。蠶農老通寶借來高利貸買桑葉喂蠶,他非常迷信養蠶的各種禁忌。
大兒子阿四生性忠厚。小兒子多多頭卻讓人不省心,他經常和根生的老婆荷花耍笑,而老通寶認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她以前做過大戶人家丫頭,村裡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頭不顧家人和村裡人的冷眼,仍願意和見過世面的荷花在一起。
創作背景: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荷花為了報復老通寶,她故意跑進老通寶的蠶房裡去「沖克」蠶寶寶。老通寶知道後,心想,這下完了,等著破產吧。但奇怪的是,這一年他家的蠶繭獲得了豐收,老通寶百思不得其解,「禁忌」怎麼不靈了…
該影片改編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導演為程步高。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
《春蠶》是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的浙江農村裡,村民老通寶一家辛苦養蠶、蠶花豐收卻負債愈重的故事。該片於2008年8月22日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首播。上映時間是2008年8月22日,片長九十五分鍾。
影片看點:
影片通過20世紀30年代浙江農村農民老通寶一家養蠶豐收、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反映了當時條件下中國江浙農村的真實歷史記載,表達了對身處社會下層的農民的深深同情。
影片真實地遵循了小說故事的構架,用平實的鏡頭語言,將茅盾先生的作品成流淌的影像,奉獻給觀眾。在導演朱楓的鏡頭前,跟「老通叔」的扮演者李心敏合作的幾個年輕演員憑借本色表現,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當時歷史條件下江浙農村人的精神風貌、內心世界和愛情認知。
❽ 油城不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矛盾的同名小說《春蠶》,電影《春蠶》是1933年攝制的一部默片黑白電影,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❾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由程步高導演執導,龔稼農、高倩蘋、艾霞、鄭小秋、蕭英、張敏玉、王徵信、嚴月嫻共同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1933年1月1日上映,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春蠶》的概括
三十年代的浙江農村,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開始養蠶。蠶農老通寶(肖英飾)借來高利貸買桑葉喂蠶,他非常迷信養蠶的各種禁忌,大兒子阿四(龔家農飾)生性忠厚,小兒子多多頭(鄭小秋飾)卻讓人不省心,他經常和根生(王徽信飾)的老婆荷花(艾霞飾)耍笑,而老通寶認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
她以前做過大戶人家丫頭,村裡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頭不顧家人和村裡人的冷眼,仍願意和見過世面的荷花在一起,為了報復老通寶,她故意跑進老通寶的蠶房裡去「沖克」蠶寶寶,老通寶知道後,心想,這下完了,等著破產吧。
❿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
劇情簡介:
三十年代的浙江農村,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開始養蠶。蠶農老通寶(肖英 飾)借來高利貸買桑葉喂蠶,他非常迷信養蠶的各種禁忌。大兒子阿四(龔家農 飾)生性忠厚。小兒子多多頭(鄭小秋 飾)卻讓人不省心,
他經常和根生(王徽信 飾)的老婆荷花(艾霞飾)耍笑,而老通寶認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她以前做過大戶人家丫頭,村裡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頭不顧家人和村裡人的冷眼,仍願意和見過世面的荷花在一起。為了報復老通寶,她故意跑進老通寶的蠶房裡去「沖克」蠶寶寶。
老通寶知道後,心想,這下完了,等著破產吧。但奇怪的是,這一年他家的蠶繭獲得了豐收,老通寶百思不得其解,「禁忌」怎麼不靈了…
(10)劉成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小說擴展閱讀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
同名小說《春蠶》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里,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斗,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