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演員劉敏濤多大
演員劉敏濤 1976年1月10日出生,今年40歲
劉敏濤,1976年1月10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1992年首次出演電影《祝你好運》 。
1997年主演歷史傳奇劇《鳳陽小子朱元璋》。
1999年出演人物傳記題材劇《朱德元帥》。
2000年領銜主演百集電視劇《新編聊齋》的第一部《人鬼情緣》。
⑵ 張紀中簡介
張紀中,1951年5月23日出生於山東菏澤。導演、製片人,監制、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會員。
1987年,張紀中拍的第一部電視劇《百年憂患》,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89年,由張紀中擔任導演的《有這樣一個民警》獲得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
2003年,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的《射鵰英雄傳》獲得新浪2003年年度人氣電視劇金獎。2004年,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的《天龍八部》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2007年,張紀中憑借《神鵰俠侶》獲得第三屆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製片人」獎。
(2)煙台微電影協會演員擴展閱讀:
1951年,張紀中出生於北京。相當一段時間,他夢想成為一名演員,為此先後報考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山西藝術學校,但都因為「政審」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父親曾經是資本家,國統區代縣長。
1968年底,張紀中到山西原平縣落產,成為一名知青。1972年,他報考了忻州地區文工團。在「政審」之前,張紀中獲准提前去劇團試用,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在門口檢票。
在過去的七個月里,他最擔心的是依然過不了「政審」關。但命運很快給了他答案,因為拒絕軍管會主任的妻子無票進場,他還沒等到「政審」就被轟出了劇團。張紀中這才明白,「列寧和衛兵」的故事只能發生在蘇聯。
1974年,經歷了六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張紀中終於通過了「政審」,成為軒崗煤礦的一名教師。
在這期間,他先後教過歷史、語文、農業基礎知識、生理衛生,還當過班主任。軒崗煤礦有一個業余文藝宣傳隊,所有的成員都是礦工,知識分子張紀中自然成為宣傳隊的中堅力量。
他是宣傳隊的導演、編劇,作曲、指揮,同時還兼管著外聯和後勤。——這其實也是日後的製片人的工作了。
1978年,「可教育好子女」張紀中如願以償地進入陝西省話劇院,這年他已經27歲,離開北京已經整整十年。
1983年,因參演《楊家將》,張紀中認識了該劇攝像張紹林,他們的內心都不滿足於當前的現狀,充滿了理想,相約共創未來。
1988年,山西電視台和山西省教委擬共同投資拍攝電視劇《百年憂患》,因拍攝資金等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遲遲未能開機。
這時,張紀中自告奮勇以製片主任的名義參與其中,關鍵問題居然迎刃而解。於是,張紀中擔任製片主任、張紹林導演的電視劇《百年憂患》很快開機,他們牛刀小試就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百年憂患》開始了張紀中的製片人之路,他和張紹林先後合作了《刑警隊長》《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等電視劇,均獲當年飛天獎。
在多方嘗試後,張紀中終於給自己找准了定位:他沒有演員的靈性,也沒有編劇的恆心,也沒有導演的專一。
所以,他既不適合當演員,也不適合當編劇,也不適合當導演——最合適的位置就是製片——無論是製片人還是製片主任。
「反正事無巨細,任何困難麻煩,都由這個人來處理這個人來管,這個人就應該是我。製片人是把我所有性格弱項化腐朽為神奇的一項職業。」
之後的張紀中就開始了他製片人的傳奇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紀中
⑶ 煙台籍的影視明星有哪幾位
1,劉敏濤
劉敏濤,1976年1月10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1992年,劉敏濤首次出演電影《祝你好運》。1997年主演歷史傳奇劇《鳳陽小子朱元璋》。
2,大冰
大冰,本名焉冰,19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萊陽市,中國內地主持人、民謠歌手、作家、油畫畫師,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2002年,擔任山東衛視綜藝節目《陽光快車道》的主持人,從而開啟了主持生涯。
3,焉栩嘉
焉栩嘉,2001年9月23日出生於山東煙台,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中國男子唱跳團體「R1SE」成員。2010年,因參與出演商戰劇《大時代》而進入演藝圈。
4,趙櫻子
趙櫻子,1990年12月16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模特。2009年9月,趙櫻子獲得了第2屆中國美容皇後大賽「最上鏡皇後」。2011年,參演個人首部電視劇《就讓咖啡有點甜》。
5,王媛可
王媛可,1984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本科,中國內地女演員。2006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河流如血》,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⑷ 朱時茂的個人資料
中文名:朱時茂國籍:中國出生地:山東省煙台市出生日期:1954年3月28日職業: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小品演員代表作品:《牧馬人》,《超速》,《柯棣華大夫》主要成就:電視家協會頒發的拼搏獎身高:176CM婚姻家庭:夫人范旭霞比大他兩歲,是和他同一年從山東煙台招進福州軍區話劇團的,當時一個15歲,一個13歲,可謂是青梅竹馬,結婚後於1992年生了兒子朱清楊,現在夫人和兒子都在美國。
⑸ 歷史上姓姜的名人有哪些
最早的是西周時的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後裔姜小白(齊桓公,姜姓呂氏)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彭城廣戚人、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天水郡冀縣人、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姜維;
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肅蘭州的左相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南宋有饒州鄱陽人、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
南宋還有濠州人、抗元名將姜才;
明代有瑞安人、書畫家姜立綱;
清代有江蘇揚州人、書畫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
如皋人、女書畫家姜宜,善墨蘭及竹石,工詩;錢塘人、畫家姜思周,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象山人、乾隆進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
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薑桂題;
近現代及當代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原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長姜恩柱。
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
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姜東;
國學大師、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姜亮夫;
數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姜立夫;
浙江蒼南人、數學家、拓撲學家姜伯駒;
祖籍山東煙台的國家特一級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
祖籍河南郟縣的易學家、中國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姜智元;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生態學家姜春雲;
沈陽市政府副市長,民進遼寧省副主委姜軍
第二十三屆全國學聯副主席姜風鳴
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姜文
綿陽微電影協會榮譽主席姜聯
商務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姜增偉。
姜宏波,曾用名姜鴻波,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妍,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梓新,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逸磊,也叫papi醬,中國內地女演員。
姜佩瑤,中國內地女演員。
⑹ 霍建華的簡介
霍建華(Wallace Huo),1979年12月26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祖籍山東煙台龍口,華語影視男演員、歌手、出品人。2002年,因主演偶像劇《摘星》正式踏入演藝圈。
2003年,憑借偶像愛情勵志劇《海豚灣戀人》在台灣嶄露頭角。2004年,霍建華將事業重心轉向內地,憑借古裝武俠劇《天下第一》走入內地觀眾的視線。
(6)煙台微電影協會演員擴展閱讀:
霍建華出生於台北一個公務員家庭,父親山東煙台龍口人,母親天津靜海人。祖孫三代都是法務工作人員,哥哥則是一名警察 。
2016年5月20日,霍建華工作室官方微博正式公布霍建華與林心如戀情 ;7月31日,霍建華與林心如在巴厘島舉辦婚禮。
2017年1月6日,霍建華與林心如的女兒在台灣出生。
⑺ 哪些明星是煙台人
楊欣、董翠娜、大冰、朱時茂、劉敏濤等。
1、劉敏濤
劉敏濤,1976年1月10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1992年,劉敏濤首次出演電影《祝你好運》。
2015年8月31日出演的民國諜戰懸疑劇《偽裝者》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同年參演電視劇《琅琊榜》
2、董翠娜
董翠娜,煙台市京劇團演員,1962年生於煙台市福山區回里鎮旺遠柳村。1976年考入山東煙台藝校,受教於宋燕玲、李美雲、王筠青、方月珠等老師,1981年畢業分配到煙台京劇團。她於1984年拜京劇名家張君秋為師,是張派傳人中優秀的一位。
3、大冰
大冰,本名焉冰,19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萊陽市,中國內地主持人、民謠歌手、作家、油畫畫師,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
4、朱時茂
朱時茂,1954年3月28日出生於山東煙台,中國內地影視演員、小品演員、導演。
197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福州軍區話劇團演員。197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水華選中朱時茂飾演影片《西沙兒女》中的傅海龍,從此步入影壇。1983年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1987拍攝《長江第一漂》,獲得飛天獎。
5、楊欣
楊欣,1982年9月18日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音樂表演系 。
1998年,在「第五屆全國推新人大獎賽」上獲得民歌組「全國十佳」,並由此正式出道 。1999年,獲得東南電視台歌唱綜藝節目《銀河之星大擂台》「民美組」十關擂主;同年,她還在全國電視歌手大獎賽上獲得了通俗組的一等獎。
⑻ 主持人張岩個人資料
張岩(筆名:曦光晨眠),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兼具演員與作家雙重身份,代表作有《我的魔法同桌》,《天生我才》,《你賠了我賺了》等,另外還有同名男演員等。個人簡介
性別:男
身高:180 cm
體重:70 kg
所學專業:表演
生日:1972年
出生地:哈爾濱現
居住地:北京
所屬公司:北京春秋鴻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興趣特長:表演、歌唱、跳舞、爵士鼓、薩克斯、騎馬、駕駛、散打
職業范圍:影視演員,戲劇演員
出演電視劇
《勝女的時代》 飾:白秋生 導演:張博昱
《寒冬》 飾:章糧庫 導演:吳錦源
《李向群》 飾:主演李向群
《硝煙未盡》 飾:主演馬消
《愛的絕響》 飾:主演毛毛
《今夜行動》 飾:男一號陳健峰
《有家好好過》 飾:郭二龍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飾:王金龍
《少年包青天》 飾:高麗太子
《孫中山》 飾:孫昌
《難以抗拒》 飾:陳俊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飾:馬醫生 合作演員:梅婷馮遠征
《絕對權力》 飾:劉珏
《國家公訴》 飾:林勇強
《兼並》 飾:主要演員之一
《新五女拜壽》 飾:方為民 合作演員:寧靜傅藝偉
《張伯苓》 飾:韓子橋
《首富》 飾:宣永梁
《生死博弈》 飾 林浩明
《牽掛》 飾 陸文輝
《雲袖》 飾 陳光明
《新版水滸傳》 飾 黃文炳
《恩情無限》 飾 竇兆光
《建元風雲》 飾 耶律楚材
《秘殺名單》 飾 陶公亮
《血刃》 飾房聖凱
《情仇姐妹》飾唐福祥
出演話劇
《都市軍號》 飾:張班長
《警鍾》 飾:工商業務員
《火紅木棉花》 飾:連長
出演電影
【白衣將軍】飾:石堅
【李向群】飾:李向群(獲飛天三等獎)
【山溝里來的女人】飾:馬達
【非完美交易】飾:章晗
【硝煙未盡】飾:馬嘯
【愛的絕響】飾:毛冒
【蘭州1949】飾:康力行
【我是中國人】飾:武藤一郎
【老藤綁架案】飾:騰俊
【夜鶯之旅】飾:范陽
人生經歷
外形儒雅、斯文的張岩,是很難讓人把他與舞台上聲嘶力竭、甩動著滿頭長發的歌手聯系起來的。而當上演員之前的張岩,心裡最愛的,恰恰正是搖滾樂。
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年方十六七歲的張岩發瘋似的迷上了搖滾。他和一幫小兄弟組建了一個樂隊,他既是主創,又擔任主唱。一幫小夥子留著披肩長發,穿梭於酒吧、歌廳等非正式演出場合。1994年,是張岩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折。那一年高中畢業的他,同時收到了中央戲劇學院和香港無線藝員培訓班兩家藝術院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恰在這個時候,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來招生,也選中了他。
那段時間,正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剛開始火的時候,當時的廣州更是全國流行樂壇的聖地,沖著這個,張岩決定:去廣州!
直到去了廣州,剪去一頭長發,穿上軍裝成為一名文藝兵的時候,張岩才發現,這話劇團和歌舞團原來根本就是兩碼事,他所要學習和從事的,是舞台劇、小品,而不是唱歌、音樂。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既來之,則安之,他也就安心投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中。
張岩很幸運,在部隊里他遇到了自己演藝生涯中最好的指路人——盧吉蘭老師。早年畢業於中戲的盧老師不僅演技精湛,而且循循善誘。在老師的指導下,張岩一步一步與表演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排練、參演一些舞台劇、小品的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岩接觸到了影視劇的表演。
張岩的處女作是一部名叫《一代豪兒》的電視劇,角色比較貼近他的外形和氣質,他把角色詮釋得非常到位。從此一發不可收,張岩隨後又接拍了十幾部影視劇。
十餘年的表演經歷讓張岩體會到,表演這份工作不單是勞其筋骨,更勞心傷神。除了對燈光、聲音、台詞、動作和表演等每一個細節的設計、揣摩,還要去接受諸如不信任、冷淡甚至是白眼等一些讓人無法去接受的東西。但這些年,張岩還是一步一步走了過來。他說, 他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理論上比不過那些中戲、上戲和北電出來的人,但是,他的經歷和閱歷卻是豐富多彩。這比什麼都重要,因為演戲,演的是人,演的是生活。沒有生活經歷,難以駕馭角色。
張岩2000年來到北京發展。經過幾年的打拚,他接演了好多部很有影響的影視劇。
⑼ 小品郭冬臨祖籍
郭冬臨,1966年7月20日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中國內地相聲、小品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中文名
郭冬臨
外文名
GuoDongli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星 座
巨蟹座
身 高
182cm
出生地
安徽省淮南市
出生日期
1966年7月20日
祖 籍
山東煙台
中 學
大慶市第一中學
1993年,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2000年,第一次搭檔馮鞏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相聲《舊曲新歌》。[1] 2001年,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合作相聲《得寸進尺》,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曲雜類一等獎。[2] 2005年,第一次與牛莉合作在央視晚會上表演小品《男子漢大丈夫》。[3] 2009年,主演電視劇《萬卷樓》並飾演郭子魚。[4] 2010年,主演《神醫大道公》並飾演保生大帝的徒弟二舉。[5] 2012年,郭冬臨攜小品《面試》登上央視龍年春晚。[6] 2014年,首次參演由邵白執導的微電影《向陽生長》。
⑽ 一個小問題,誰能告訴我於海的資料
霍元甲》的熱映,再次掀起了功夫熱潮。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的「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這首熟悉的旋律,有多少人還能想起《少林寺》這部曾經轟動了大江南北的電影。這部影片讓大家認識了李連傑,也讓另一個人物走進了觀眾的視線,他就是片中李連傑師傅曇宗和尚的扮演者一於海。他憑借片中嚴師、慈父的形象,贏得了廣大觀眾們的喜愛。事隔20多年後,李連傑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功夫明星,而於海卻依然過著平淡而簡單的生活。在泉城濟南,記者拜訪了一代武術宗師一於海。
有幸親自體驗到老舍筆下的濟南冬天,沒有北方的凜冽,也沒有南方的濕寒,而是泉城特有的溫晴。路過濟南市中心的泉城廣場,並沒有想像中的人山人海,一旁的趵突泉公園看上去也稍顯冷清。濟南幾乎沒有什麼高樓,聽說是為了保護地下的泉水。與北京相比,濟南的街道顯得窄而擁擠,但濟南人絕對是熱心的。
和於海通電話約好采訪的時間,便開始匆匆准備。照著於海提供的地址,記者找到了一個小區,沒有豪華的建築,沒有高級的私家車,沒有保安,也沒有盤問和煩瑣的進入手續,於海的家就住在裡面——山東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的職工宿舍。
其人其事
開門的是於海的愛人,等我進來以後,她還站在門口不時向外張望。我感到很奇怪,還沒等我發問,她便開口問我:「就你一個人呀?」 我如實回答,是的。於海看見我如同見到老朋友一般迎上來,因為我們曾在《藝術人生》的錄制現場有過一面之緣。他問一個同樣的問題,接著便說,我昨天和老伴說今天你們要來采訪,我估計怎麼也要來兩3個人,就讓她出去買了3雙新拖鞋,誰知就你一個人來了!換上新拖鞋,走進於海整潔而並不奢華的家。家裡陳列著的獎杯講述著於海曾經的輝煌:
於海,山東省煙台人。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參加全國、省、市三級武術比賽時連闖三關,以優異的成績被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招收,成為國家正式的武術運動員,從此開始了他光輝的武術生涯。師 1958年至1966年,代表山東省武術隊參加在華東和全國舉行的所有重大比賽,曾多次榮獲劍術、棍術、螳螂拳及全能冠軍。1966年至1986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帶領山東省武術隊一直闖在全國先進行列,被全國武術界譽為「老大哥」 隊。1987年後為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高級教練顧問。
於海喝茶的杯子不是一個「大」字能形容的,那是相當的大,都能擋住人大半張臉。於海說,自己不喝酒,但以前抽煙,自從把煙戒了,現在就剩下喝茶這個嗜好了。他喜歡喝鐵觀音,一種醇厚甘鮮、香氣馥郁持久的茶。杯中大部分空間都被捲曲的茶葉占據,慢慢地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於海的故事也開始了。
於海這個名字自電影《少林寺》以來便頗為響亮,但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曾用名:於天堂。這個名字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給他起的。「文革」時期,這個典型的「四舊」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外界的壓力迫使於海不得不起了改名的念頭,那個年代講究「干群魚水關系」,他便 「破舊 立新」改成了「於海」,即「魚離不開水之意」。
光頭、袈裟是於海在影視劇中居多的扮相。20多年前的《少林寺》里於海就是這個形象,至今年過六旬,他依然還是保持著光頭。於海說,其實年輕的時候,有一頭濃密的頭發,可是後來開始脫落,變得很稀疏。與其讓頭發那樣,還不如直接都剃了。慢慢地,於海發現了光頭的好處,方便省事。他笑著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樣子挺好,每天早晨洗臉的時候順便抹個頭,連洗發水都省了,就是冬天出門的時候要戴帽子。
在中國「無酒不成席」,而這個豪爽的山東漢子卻不喝酒。對於現代人提倡的「感情深一口悶」的做法,更是不敢苟同。由於以前訓練時留下太多的傷病,每年的冬天都是於海休整的時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於海幾乎不接拍劇本,也不參加過多的社交活動,這三年來更是淡出影視圈。於海一直表示,拍戲只是他的業余愛好,而自己一直是一個武術老師,體育工作者。
專業教練 業余演員
雖然影視方面,對於於海來說僅僅是業余愛好,但是於海對於喜愛他的影迷朋友卻絲毫沒有怠慢。他說,有的時候,這張臉能給他帶來一些方便,但也給他帶去了不少麻煩。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鮮明的特徵讓大家很容易就把於海從人群中找出來。於是接履而至的便是給影迷簽名、和影迷合影,即便當時於海再累,心裡再有想法,他也會—一滿足影迷的要求。他說「我永遠記得,『沒有影迷就沒影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兩句話。」
雖然於海拍戲是票友性質,但他也沒少遇見危險事。當初拍《少林寺》時,時間非常緊張,片中的馬戲很多,他只用了兩個上午的時間練習騎術,便投入拍攝。影片中有一組於海在一條小路上騎馬疾馳的鏡頭,他的馬速很快,拐彎時,沒想到一棵楊樹擋在了前面,想收疆已是來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飛了出去。於海本能地用兩條胳膊護住頭部,腦袋是保住了,而用以當做護具的手臂卻沒能倖免:手腕、肘部脫臼,左手撞斷。
事隔多年,於海提起此次險情還是有些後怕。到底是習武之人,這時,他急中生智運氣以減輕痛苦。他慶幸自己反應還算敏捷,否則他撞壞的不是兩條手臂,而是腦袋被沖撞到脖腔里的慘狀。
時間並不允許他養傷,而是逼著他帶傷繼續參加拍攝。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黃龍洞拍外景,50攝氏度的溫度計愣是被沖破了,躲在陰涼地里圍觀的觀眾每天都有好幾個中暑暈倒的。如此酷熱的天氣,不動都躁得慌,還要拍打戲,苦不堪言的於海在與「群匪」打鬥時,右腿筋斷骨折,不得不到醫院手術,之後打著石膏回到外景地,不到兩個星期,於海拖著傷腿繼續拍戲。 說這些點點滴滴,於海也只是付諸一笑。
曾經任職為山東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的於海為國家和山東省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武術隊員,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於濤。於濤 9歲就開始隨父親習武,1983年至1991年,多次在全國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冠軍。特別是家傳的武學「螳螂拳」的技法與套路的演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巳得其精髓與內涵,屢獲各類大賽的冠宰,並多次出訪日本、伊朗、歐洲、美洲等國進行友好訪問與表演,受到一致好評。1989年在全國武術錦標賽中成績達到武術運動員最高級別——國家健將標准,被國家體委授予「武英」級運動員稱號。子承父業讓於海備感欣慰,現在於濤自己開設了一家體育文化交流中心,旨在提倡武道健身,弘揚武術精神。提到自己的兒子,於海臉上露出習武之人難得的溫柔。
苦練「螳螂拳」
說到於海的看家本領非「螳螂拳」莫屬。1954年,年僅12歲的於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看見銀幕上的於海飛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好生羨慕。孰不知.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的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傷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單和寂寞。由於練習而造成的傷痛至今仍折磨著於海,每逢天氣突變、陰雨連連,於海身上的關節幾乎沒有一處不疼的。
為了能更准確地領會「螳螂拳」的精髓,於海曾經和上百隻螳娜共處一室,研究這種昆蟲的一舉一動,從中體會「螳螂拳」的要領。
20世紀80年代,於海作為山東省武術隊的隊長和總教練,經常帶著學生訓練。當時的環境遠沒有現在好,學生們訓練體能大多都在戶外,爬山,跑步。帶領學生們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於海發現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時候抓幾只。學生們看見教練在抓螳螂,十分好奇,於海和他們講了自己的用途之後,學生也利用訓練休息幫著他抓。人多力量大,這樣於海幾平每天都能帶十幾只到幾十隻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於海的宿舍,滿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帳上、燈罩上,最多的時候能有上百隻。地板上,時常還會出現螳螂的屍體,畢竟房間是人住的,不適合這些小傢伙。
那時,於海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逗螳螂。聽說過養蟈蟈、斗蛐蛐的,還沒見過逗螳螂的。於海一個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別以為他是在找樂子,其實在和螳螂的你來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個姿勢,怎麼進攻,怎麼防守,頭往哪邊轉,身體往哪邊動,都印在了於海的腦子里。根據螳螂的反應和動作,於海潛心研究,反復練習、總結,終於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創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發展和發揚。他也被稱為一代「螳螂拳」大師。
沒省心的小傑
談到武術,不得不提電影《少林寺》。那是一部完全由武術運動員擔任主要演員的電影,當然演員里包括現在享譽全球的動作明星李連傑。說到李連傑,於海總是叫他「小傑」。最近一次見小傑,是在北京一起錄制《藝術人生》的時候。
其實,於海和李連傑在拍攝《少林寺》的時候,並不是第一次見面。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國門慢慢向世界打開。於海曾多次帶領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外國。中國武術代表團里的成員就有在全國武術比賽上獲得冠軍的李連傑。那個時候,李連傑還是個10歲出頭的小孩。出國訪問的事情可沒少讓於海操心。
於海是出名的嚴格,所以紀律方面的事情一般交給他,是很讓人放心的,偏偏遇上李連傑這樣的調皮小子。出國之前,教練都和小隊員交代,出去以後要是別人問你的問題,你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就和別人打岔,說「今天天氣很好呀……」含糊過去。這點倒是還能勉強做到。從墨西哥到美國以後,李連傑一到住地就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只有團長房間里才有果籃,隊員的房間里都沒有。於是李連傑動了動腦筋,就故意在房間里很大聲地說,不公平,不平等,為什麼沒有果籃。經他這么一喊,後來每個房間真的多了一個果籃。當時,於海還納悶,怎麼剛去的時候房間沒有,可是過了兩天以後就都有果籃了。這件事李連傑一直瞞著,直到已經自己開公司,拍電影,李連傑邀請於海參與設計《太極張三豐》中的武打動作,和於海聊天的時候才一時說漏了嘴。於海聽了以後哭笑不得,而於海參與《少林寺》的拍攝也是因為這次訪問,途中香港銀都機構副總經理注意到了他和李連傑。
數年後,當這個機構籌劃拍一部有關少林寺的影片時,想到了他們兩個人,誰也沒有料到這部影片能一炮而紅,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紀錄。同期上映的成龍、劉嘉良的《十八般武藝》、《龍少爺》投資比《少林寺》高10倍,而票房卻遠遠不及。
後記
我和於海之間的談話隨著客廳里的掛鍾敲響了第12下而告一段落。在談話的過程中,於海的愛人總在不斷地要我吃點水果,喝點水。最後非要留我一起吃飯,盛情難卻,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家小飯館吃了一餐火鍋。用餐的過程,能感覺到於海很會關心人。他知道愛人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也徵求我意見,問我是否有忌口。還不時地往愛人的碗碟里夾菜。 一個習武的山東大漢有如此細膩的心思。但在火鍋冒出的裊裊蒸汽中我隱約看見,他夾菜的手有些發抖,不知道是不是多年的大強度運動留下的。
他和他的愛人站在路邊送我上計程車,並招呼我再來。車還沒開出10米的距離,司機就問我,那不是老演和尚的那個人嗎?我笑道,是呀。司機一臉驚詫地說,原來他住在濟南呀。
匆匆的行程讓我沒有時間去看清濟南這個美麗的城市,享受這里泉水給我帶來的歡愉。但是在這座城市裡,我看見了一代武術宗師的平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