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偶奇遇記》的內容簡介是什麼
《木偶奇遇記》的主要內容是:描述了木偶皮諾喬從一個任性、淘氣、懶惰、愛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整天只想著玩的木偶,變成一個懂禮貌、愛學習、勤奮工作、孝敬長輩、關愛他人的好孩子的過程。
2. 兒童文學作品的作品及文學貢獻
1864年年由路易斯·卡羅寫的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一部講述一個小姑娘追趕一隻白兔而由兔洞進入一個充滿瘋狂和怪誕的世界的小說。這部小說的續集是《愛麗絲鏡中奇遇》。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年,羅爾德·達爾著)曾多次改編成電影。講述小男孩查理偶然得到機會,去參觀隔壁威卡先生的魔幻巧克力工廠。這本書成功後,作者又為其創作了續集《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機》。達爾的其他著名童話還包括《詹姆斯與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瑪蒂爾達》.
1886年由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
1914年由伯勒斯寫的《人猿泰山》。
1906年由塞爾瑪·拉格洛芙寫的《騎鵝歷險記》。
1908年由肯尼思·格拉姆?寫的《柳林風聲》。
1908年由蒙哥馬利寫的《綠山牆的安妮》。
1937年由J·R·R·托爾金寫的《哈比人歷險記》。
1943年由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寫的《小王子》。
1881年由卡洛·科洛迪寫的《木偶奇遇記》。
1888年由奧斯卡·王爾德寫的《快樂王子》。
1835年由安徒生寫的《國王的新衣》。
1812年由格林兄弟寫的《白雪公主》。
1922年由葉聖陶寫的《稻草人》。
1979年由麥克·安迪寫的《說不完的故事》。
2007年由喬安·凱瑟琳·羅琳寫的《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
2007年有艾倫·凱特寫的《貓武士》系列。
[編輯]世上著名的兒童文學系列故事
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
安徒生——安徒生童話
喬安·凱瑟琳·羅琳——哈利·波特:1997年開始創作,在2007年完結,一共七集。
魯益師,又譯做C·S·劉易斯——納尼亞傳奇(又譯做那裡亞故事集)
馬丁·埃柏茲
萊曼·弗蘭克·鮑姆——綠野仙蹤
路易莎·奧爾科特——小婦人
伊索——伊索寓言
格林兄弟——格林童話
鄭淵潔——舒克與貝塔歷險記 ,皮皮魯系列,魯西西系列等
孫幼軍——小布頭奇遇記
巴里——彼得潘
桑貝/葛西尼——小淘氣尼古拉
亞諾士——小老虎和小熊
海明威——老人與海
楊紅櫻——淘氣包馬小跳 在中國燦爛的文學星河裡,兒童文學作為一顆璀璨的新星,萌芽於晚清的「兒童文學活動」,自覺於20世紀初葉五四時期的「兒童文學運動」,而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一百年前,也就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這是中國歷史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兒童文學從古代「自發的自然狀態」走向現代「自覺的文學時代」所不可或缺的轉型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像嚴復、黃遵憲、梁啟超、周樹人、周作人、陳獨秀、胡適等,在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將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當時中國文化啟蒙的利器,在進化論的視野里發現了代表民族未來與人類希望的「幼小者」——兒童,接受了「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魯迅語)的「幼者本位」思想,反叛的矛頭直指千古不變的中國傳統的舊道德——「父為子綱」的「長者本位」思想,從兒童觀上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萌生做了特別重要的思想准備。這一「幼者本位」的進化論思想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人的文學」精神相整合,催生了中國兒童文學。
1897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出版,其中所揭示的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給國人敲響了不自強就要亡國滅種的警鍾;但同時也給人們以希望,寄希望於未來的一代,在當時思想界發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自嚴氏之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於人心,中國民風為之一變」。1901年,梁啟超在《清議報》連載《盧梭學案》,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主張的「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的《民約論》詳細介紹過來,告訴國人: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即是父子間也無權予以剝奪,所謂「彼兒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權,而此權,當躬自左右之,非為人父者所能強奪也」。1903年,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爾》也被翻譯過來,在這部聞名世界的經典作品裡,第一次出現了值得用大字來書寫的話:「要尊重兒童!」並且宣稱:「兒童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成人」,「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與成人很不相同」。上述新論的傳播,昭示了中國思想界的一種新動向,即是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兒童的發現」的開始。
雖然在進化論與民權論那裡已經看到了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兒童,但中國「兒童的發現」卻還要經歷大約此後20年的准備期,比西方大約遲了一個世紀,卻又與一位西方的大教育家息息相關。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三天來華講學,宣傳他的「以兒童為本位」的現代兒童觀,五四時期中國凡對兒童及兒童文學感興趣的人幾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觀點,為中國兒童文學奠基的幾位巨人——魯迅、周作人、鄭振鐸、葉聖陶等,也無一例外。先進的兒童觀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人的發現」相整合,就萌生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兒童文學。所以說,1919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五四文學革命不僅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搖籃。正如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開創者葉聖陶所說的:「我們最當注意的還要數到兒童。」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周作人也明確指出:「人類只有一個,裡面卻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種;他們各是人種之一,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小孩是小孩,他們身心上仍各有差別,不能強為統一。」所以,魯迅呼籲:「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兒童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大英網路全書·兒童文學》寫道:「兒童一旦被認為是獨立的人,一種適於他們的文學便應運而生。」因此,到了20世紀初葉,中國的兒童文學才開始發展起來,不僅在理論上有周作人《兒童的文學》來倡導,在讀物上,「也有一種趨勢,就是『兒童文學』——童話、神話、故事——的提倡」(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魏壽鏞、周侯予在《兒童文學概論》中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兒童文學成為當時的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最時髦、最新鮮,興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師教,教兒童文學;兒童讀,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講演兒童文學,編輯兒童文學,這種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驚可喜」。所以,茅盾後來回憶說:「兒童文學這名稱,始於『五四』時代。」
綜上所述,人們先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里發現了作為「自然人」的兒童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重要地位與特殊意義,繼而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權論那裡發現了作為「社會人」的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進而在現代兒童教育觀念的傳播中接受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觀,與此同時,又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文學革命中發現了作為「精神人」的兒童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學世界。四重視野的融合說明,兒童文學產生於五四時期,實在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必然。 對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一個基本評價,即是起點高但發展曲折,依賴性強但潛力無限,成就突出但與世界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尚有差距。進入新世紀的兒童文學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而百年來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正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提醒人們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創造條件,與時俱進,為新世紀的兒童文學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縱觀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發現,國運興則兒童文學興,兒童文學與政治(政府)的關系十分密切,小小文學折射大千世界。一般認為,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四個「黃金時代」:一是20世紀初葉的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葉聖陶成為了我國近代兒童文學的拓荒者和先驅。集中展現在1920年到1925年;二是50年代的新中國兒童文學實踐,集中展現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間;三是80年代初期的新時期兒童文學復興,集中展現在1978年到1985年;四是90年代中期以後,集中展現在1996年江澤民同志發出抓好「兒童文學」等「三大件」至今。這四個時期都是我國政治形勢明朗,國家比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尤其是1949年以後,兒童文學的每一步發展,不論是前進、徘徊不前,還是暫時的反復,都與政治氣候密切相關,與文藝政策及兒童文學政策密切相關。兒童文學的發展特別需要文學以外的力的推動,這也是兒童文學自身發展不甚成熟的一種表現。
在中國,兒童文學的提倡從來就是與兒童教育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從事兒童文學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兒童教育者,在對兒童文學的學科歸屬上,也都不約而同地歸屬於師范教育。可以說,兒童教育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軀體里的血脈,也是中國兒童文學今後發展的基礎。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了的,至少是與今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一種文學階段。兒童文學的發展也應該有它的階段,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階段,一個漸次的發展過程。有的階段與過程是不能跳過的,就像有人想徹底否定中國兒童文學的教育性那樣,在一個4億兒童的大國,其中還有3/4的兒童在農村,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連溫飽與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都不能得到完全保證的時候,以娛樂來排斥教育的做法,也許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危險行為。兒童文學應該成為兒童心靈逍遙的樂園,但兒童文學不應該僅僅成為有閑有錢階層的兒童的消遣品,更不應該成為作者、出版者追逐名利的一種快捷的致富工具。可以主張兒童文學有多種屬性,但不能藉此否定兒童文學的教育屬性,當然,這里對「教育」一詞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廣泛意義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古就是兒童大國,也自然是兒童教育大國,但卻還不是兒童文學大國,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兒童文學在兒童健全成長過程中的文學價值還沒有得到社會最廣泛地認同與重視,社會兒童文學觀還相對落後;二是兒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認為是兒童教育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過於狹隘地理解了兒童文學至於兒童成長的價值。但兩者在本質上都沒有給兒童文學一個應該有的獨立的文學地位。兒童觀與文學觀共同決定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特殊命運。三、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嚴重滯後,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現代特徵的兒童文學學科體系。關於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發展兒童文學批評的學術環境還不盡於人意。四是獨立發展兒童文學的條件還不成熟。兒童文學因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作家尚處於一個不很穩定的發展時期。有人用「三多一少」來形容當前我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現狀: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經得起讀者與時間檢驗的精品少之又少。質量與數量的嚴重失衡,導致當下閱讀的作品很多,具有長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日漸減少,這與近4億少年兒童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很不相稱,而就在這十分有限的作家作品中,又有多少是面向近3億的農村孩子呢?能夠走向世界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不僅如此,兒童文學的作家隊伍仍在發生分化,兒童文學的讀者也在不斷流失,影視文化、網路文化等對兒童讀者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加之經濟環境與加入WTO後外來文化的沖擊,原創作品出版艱難,文學新人步履維艱,而外國奇幻作品卻大行其道。也許,這些正說明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對內對外都還遠遠不夠充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還需要有志於兒童文學的人們繼續努力,還需要更多的兒童文學的熱心人與殉道者為之奔走呼號與默默奉獻。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走過了一條「光輝的荊棘路」(安徒生語),每一位兒童文學家就是照亮這條荊棘小道上的一盞微不足道的「小橘燈」,但許多盞小橘燈在一起,就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精神之火」,昭示著人類的未來與希望。回顧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兒童文學家與時代一同前進,與祖國風雨同舟,與人民同甘共苦,與兒童休戚與共,寫下了不朽的輝煌篇章,為兒童個體的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邁入新的世紀,兒童文學工作者倍感任重道遠,時不我待,必須克服困難,加倍努力,與時俱進,把自己的今天奉獻給人類最光明、最燦爛的朝陽事業——神聖的兒童文學!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分屬兩個時代六個發展階段,即以1949年為界,前後分別屬於現代與當代兩個有著不同性質的兒童文學時代,以及以晚清兒童文學活動、五四兒童文學運動、20年代至40年代的戰爭兒童文學、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兒童文學運動、60年代至70年代的兒童文學荒蕪期、80年代以來至今的新時期兒童文學等為特徵的六個文學發展階段。
一、晚清兒童文學活動——萌芽期
從1875年《小孩月報》創刊到1915年《新青年》創刊,大約20年的時間。在兒童詩歌方面,有梁啟超、黃遵憲倡導並親自實踐的學堂樂歌。兒童小說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譯述。童話方面,有孫毓修的編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論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樹人等的拓荒與大力提倡。一批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報刊紛紛創刊,如下:
《小孩月報》(1875)
《蒙學報》(1897)
《寓言報》(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報》(1907)
《蒙學畫報》(1908)
《少年叢刊》(1908)
《兒童教育畫》(1909)
《童話叢刊》(1909)
《少年雜志》(1911)
《中華童子界》(1914)
《兒童畫報》(1914)等
二、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自覺期
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23年葉聖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出版,大約10年的時間。主要文學現象有:魯迅、周作人、胡適、趙景深、郭沫若等對兒童文學的倡導。茅盾、鄭振鐸、葉聖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學研究會」成員發起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兒童文學運動」。創建的重要報刊或兒童文學園地如下:
《兒童世界》(1921)
《小說月報·兒童文學》(1921)
《小朋友》(1922)
《兒童文學》(1923)
《晨報副刊·兒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葉聖陶《稻草人》(童話)
冰心《寄小讀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劇)
理論著作如下: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1920)、《關於兒童的書》(1923)
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1921)
嚴既澄:《兒童文學泛論》(1920)
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1922)
魏壽鏞、周侯予:《兒童文學概論》(1924)
凌冰:《兒童學概論》(1924)等
三、戰爭兒童文學——發展一期
從1923年《先驅》發表《兒童共產主義組織運動決議案》開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來》出版,大約25的時間。主要作家有:葉聖陶、張天翼、陳伯吹、賀宜、仇重、蘇蘇、金近、郭沫若、沈從文、巴金、老舍、冰心、豐子愷、蒲風、郭風、陶行知、嚴文井、高士其、董純才、茅盾、管樺、華山、張樂平、黃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麗思中國游記》(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兒童親衛隊》(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麗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兒自傳》(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鬍子伯伯》(1941)
《木偶戲》(1945)
《雞毛信》(1945)
《紅鬼臉殼》(1946)
《三毛流浪記》(1947)
《蝦球傳》(1947)
《鳳蝶外傳》(1948)
《小英雄雨來》(1948)
主要理論著作如下:
褚東效:《中國兒歌的研究》(1927)
茅盾:《關於「兒童文學」》(1935)
鄭振鐸:《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1936)
許幸之:《論抗戰中的兒童戲劇》(1938)
陳伯吹:《兒童文學的編著與供應》(1947)
趙景深:《童話評論》(1924)、《童話論集》(1927)
張聖瑜:《兒童文學研究》(1928)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1932)
陳伯吹:《兒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兒童讀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賀宜:《兒童讀物研究》(1948)等
四、新兒童文學運動——發展二期
從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至1966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止出書,大約17年的時間。又稱文革前17年。重要作家有:冰心、張天翼、高士其、秦兆陽、嚴文井、袁鷹、陳伯吹、賀宜、葛翠琳、金近、黃慶雲、任大霖、徐光耀、劉饒民、柯岩、任溶溶、孫幼軍、包蕾、洪汛濤、劉厚明、童恩正、魯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萬里飛行記》(1950)
《我們的土壤媽媽》(1951)
《揭穿小人國的秘密》(1951)
《羅文應的故事》(1952)
《我和小榮》(1953)
《海濱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筆馬良》(1956)
《寶葫蘆的秘密》(1957)
《「下次開船」港》(1957)
《豬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時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燈》(1960)
《小蝌蚪找媽媽》(1960)
《小布頭奇遇記》(1961)
《小雁齊飛》(1962)
《小兵張嘎》(196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1957)
蔣風:《中國兒童文學講話》(1959)
賀宜:《散論兒童文學》(1960)
茅盾:《60年少年兒童文學漫談》(1961)
《1921—1937兒童文學選集》、《1911—1960兒童文學論文目錄索引》、《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選集》(少年兒童出版社編選,1961年)等
五、兒童文學荒蕪期——發展三期
從上海、北京兩家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業開始到1977年《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分別在北京、上海復刊,大約10年的時間,即「文革」十年。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楊嘯、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閃閃的紅星》(1972)
《幼苗集》、《向陽院的故事》、《紅雨》、《生命進行曲》(均為1973)等
重要文論如下:
林盡染:《緊緊掌握時代的脈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創作,可喜的新收獲》(1974)
謝佐、殿烈:《歌頌小英雄,表現大主題》(1975)等
六、新時期兒童文學——發展四期
從1977年一批兒童文學類刊物紛紛復刊至今,大約25年的時間。重要作家有:黃慶雲、葛翠琳、任溶溶、鄭文光、葉永烈、孫幼軍、金波、樊發稼、高洪波、劉先平、聖野、任溶溶、尹世霖、張秋生、薛賢榮、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吳然、陳丹燕、黃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應、周銳、班馬、董宏猷、彭懿、鄭淵潔、孫雲曉、鄭春華、謝華、湯素蘭、楊紅櫻、楊鵬、張品成、彭學軍、楊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楊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島上的死光》(1978)
《飛向人馬座》(1979)
《林中的鳥聲》(1979)
《小靈通漫遊未來》(1979)
《雲海探奇》(1980)
《三個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慶齡和孩子們》(1982)
《黑貓警長》(1982)
《駱駝尋寶記》(1982)
《神翼》(1984)
《第七條獵狗》(1985)
《千鳥谷追蹤》(1985)
《中國少女》(1985)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1989)
《第三軍團》(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賈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鴿子樹的傳說》(1998)
《女兒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記》(2002)
《女生日記》(2002)
冰波:《阿笨貓全傳》(2002)
湯素蘭:《閣樓精靈》(200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賀宜:《小百花園丁雜說》(1979)
蔣風:《兒童文學概論》(1982)
《兒童文學概論》(五院校合編,1982年)
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1982)
魯兵:《教育兒童的文學》(1982)
韋葦:《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1986)
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1986)、《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世界兒童文學事典》(1992)
洪汛濤:《童話學》(1986)
王泉根:《現代兒童文學的先驅》(1987)、《中國現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02—1949)》(選編,1989)、《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49—1994)》(評選,1996)、《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2000)
湯銳:《比較兒童文學初探》(1990)
陳子君(主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
《兒童文學辭典》(四川少兒版,1991)
薛賢榮:《寓言學概論》(1991)
金燕玉:《中國童話史》(1992)
吳其南:《中國童話史》(1992)
張之偉:《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稿》(1993)
方衛平:《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1993)
孫建江:《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導論》(1995)
張美妮、巢揚(主編):《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1996)
吳其南:《轉型期少兒文學思潮史》(1997)
朱自強:《兒童文學的本質》(1997)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讀》(1998)
韓進:《中國兒童文學源流》(1999)
樊發稼:《追求兒童文學的永恆》(2000)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2000)
梅子涵等:《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2001)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兒童文學概論》(2002)
束沛德:《守望與期待——束沛德兒童文學論集》(2003)等
3. 兒童影視文學的含義及其特點
含義:兒童影視文學是兒童影視藝術的基礎,也是新型的兒童文學樣式,它的重要價值,就在於為兒童影視藝術提供了文學藍圖。
中外優秀兒童影視藝術,都要以優秀的兒童影視文學為基礎,向它要主題、要故事、要形象、要思想、要場景、要意境、要真實、要美好、要善良,要把它提供的文學語言轉化為銀幕、屏幕語言,要把它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為直接形象。
兒童影視文學誕生在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交叉地帶,具有邊緣性、兩重性(影視性、兒童性)。兒童影視文學具有五個特徵:視像性、單純性、趣味性、幻想性、組接性。
特點:
兒童影視文學是一種具有明顯的邊緣性的新型兒童文學體裁。它誕生在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的交錯地帶,具有與生俱來的兩重性:影視性和兒童性,又具有必不可少的本質特性:文學性。
影視文學,是繼抒情文學、敘事文學、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之後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文學類型,兼有影視與文學的雙重特性,又在雙方的相互溶滲之中,把影視的造型因素及文學敘事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其具體的書面形式就是影視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相對峙,是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自誕生以來就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兒童文學又不能與兒童課本、兒童讀物相混淆,它有自己明確而科學的定義。
兒童文學是專為廣大小讀者創作、改編的文學,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們向上、向善,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適合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便於他們閱讀,能為他們接受和理解。兒童文學也是文學的一部分,是與成人文學相對的。
兒童文學具有文學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不同於成人文學的特殊性。兒童文學力求易懂、生動、有趣,是寓教於樂的文學,是對廣大少年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有力工具之一。
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的基本特徵,才決定了兒童影視文學的特徵,或者說是派生出了兒童影視文學特徵。此外,由於兒童影視文學既是一種有獨立閱讀價值的文學,又是為拍攝兒童影視藝術服務的,它的這種對於兒童影視藝術的依附性,也是我們研究其基本特徵時,所不應當忽視的。
(3)兒童文學電影關於道德擴展閱讀:
兒童影視文學五大特徵
1、視象性
影視是綜合藝術,也是視覺藝術。銀幕、兒童影視藝術也不例外,它是供億萬小朋友們在影院或在家裡觀賞的藝術。兒童電影、兒童電視劇都是以視覺為主的視聽綜合藝術。屏幕上展示的,都是藉助活動的攝影(像)機所拍攝下來的運動著的視象。
與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人、景、物相比較,這種視象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鑒於此,我們可以稱兒童影視藝術為奇妙的視象藝術。
2、單純性
也可以稱之為明朗性。一部兒童電影,放映時間不應超過90分鍾,一部兒童單本電視劇,播放時間在30—50分鍾之間。他們的文字容量,和一部中篇小說相當,字數在2萬字—5萬字之間。
因此,我們要求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內容上應當單純、明朗,人物、事件、頭緒、場景都應當盡可能做到簡約、精練、以少勝多。影視藝術被人稱為省略的藝術,這種省略是包括語言、場次、人物、情節多方面的。影視文學劇本的語言,要求片言居要,言簡意豐。
3、趣味性
這是兒童影視文學的一個基本特徵。與成年人不同,少年兒童還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學本領的人生特殊階段,他們認識事物主要依靠直覺性,他們理解生活要依靠趣味性,他們的抽象思維還不夠發達,他們的理解能力還相對薄弱。
基於此,為他們創作的兒童藝術作品包括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在內,都要具有引人入勝的情節,都要貫穿饒有興趣的故事,都要具有滿足孩子們好奇心、求知慾的新鮮的、充實的、又有教育性和啟發性的深刻、精粹的內容。
4、幻想性
善於幻想,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通過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培養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幻想力,使他們能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中縱橫馳騁,這是擺在當前我國兒童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我們必須通過兒童影視文學作品,使孩子們懂得自己是新社會的主人,是新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為此,我們必須藉助兒童影視藝術,培養孩子們盡可能豐富的幻想性、想像力、聯想力。促使他們具有發達的藝術思維能力。
少年兒童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是人類文明財富的繼承者,也是新的文明、新的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智力、體力理應比前人發達,他們應當比前人有更加遠大、合理的人生志向,他們應當比前人有更加高尚、完美的道德情操。
從思維角度來說,他們應當有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從順向思維到逆向思維,從科學思維到藝術思維的全面的思維能力。而幻想力對於科學、藝術思維來說,是最不可缺少的,這種心理能力,應當藉助兒童文學、兒童藝術盡早地培養。
5、組接性
也就是蒙太奇。兒童影視文學,應當是體現蒙太奇思維及手法的規范的兒童影視藝術的基礎。組接性是兒童影視文學結構、章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蒙太奇理論,是每個兒童影視文學工作者都應掌握的重要理論。蒙太奇思維,也是每個兒童影視文學工作者都必須經常訓練的一種形象思維方式。
影視思維是獨特的形象思維,是依照影視藝術特殊規律進行的想像、分割、組接生活畫面的活動。一個影視文學劇本,總是由幾百個片斷(畫面)組合而成的。影視編劇的任務,就是以最精美、最簡潔、最恰當的方式,把這些片斷組接好。
蘇聯著名電影大師普多夫金說:「將若乾片斷構成場面,將若干場面構成段落,將若干段落構成一本片子的方法,就叫蒙太奇。」(註:《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41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兒童影視文學家若能根據蒙太奇法則來選擇、安排、組織材料,往往就能得到成功。
4. 中國有哪些由兒童文學改編的電影,請多推舉幾部急急急!!!
比如: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曹文軒的《草房子》,其他如《黑貓警長》、《狐狸打獵人》、《閃閃的紅星》等動畫片都是先有兒童文學作品再拍的電影。另外,法國名作《大盜賊》,中國拍過木偶動畫電影。中國兒童文學在國際上現在還處於二三流甚至不入流水平。亞洲兒童文學最好的是日本。歐美兒文名家比較多,比如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達爾(《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其他作家的如《綠野仙蹤》、《魔戒》、《小公主》、《納尼亞王國傳奇》、《小飛俠彼得潘》等等等等,都有作品也有電影。
5. 《哈利波特》對兒童的危害是什麼
《哈利波特》對兒童沒有危害。
《哈利波特》這套書對孩子閱讀有好處。系列已是經典。它很好地利用了兒童文學傳統,也使其本身很有深度。兒童圖書是否經典的一個標志,在於其是否能對成年人有吸引力。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顯然具備這個特點。同所有的最佳兒童讀物一樣,哈利波特為那些不失童心的成年人提供了無盡樂趣。最重要的一點是,《哈利波特》讓讀者在一個不道德的時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
看《哈利波特》的益處有:
1、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有利於兒童大童的發育。
2、有利於加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孩子不排斥讀書。
3、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勇敢,不畏艱難的品質,給孩子傳播正能量。
6. 由中國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的電影電影
《霹靂貝貝》。
是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宋崇導演、張之路編劇,張京,王瑩,鄢麗娜,章萍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該片於1988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手上帶電的小男孩貝貝擺脫孤獨尋求友愛和理解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寧靜的夜晚,城市上空突然出現了一個飛行物,它鳴叫著並放出奇異的光彩。醫院里,手術室的燈忽然滅了,一會兒,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此時時針正指九點。孩子取名貝貝。出院那天,爸爸來接他,不料,爸爸、媽媽都被他電了一下。
貝貝帶電的事,爺爺不讓說出去怕別人把他當怪物。貝貝6歲了,還被關在家裡不讓出門,並整天戴著一副紅手套。貝貝偷偷跑出去玩,鄰居來告狀,說他用針扎了小朋友,他很委屈。星期天,爸爸、媽媽帶他出去玩。
7. 為何《哈利波特》會成為長久暢銷的兒童文學經典
《哈利波特》暢銷原因
1 最簡單就是寫得好,深入人心 圓了人們對充滿魔法力量的渴望。
2再來就是其在電影產業上的同步開發上印,使其本身的亮點更為出彩,起到了揚名立望的作用
以下是詳解原因的文摘,有耐心的話就細細著么一下
首先,《哈利波特》能讓當今眾多的兒童少年放下手中的電腦游戲轉向開卷閱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哈利波特》的編寫意念。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哈利波特反映了「兒童本位」。它是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思維去想,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正如該書的作者羅琳女士所說,「兒童讀物不是教科書,其目的不是要教會孩子們什麼特定事物。這不是文學的特性。人們確實能從文學中得到一些東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開懷大笑,而並非每次都像打你一個耳光一樣讓你吸取教訓。」哈利波特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本書的構思並不復雜,但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懸念重生,引人入勝,充滿趣味。
書中的主人公哈利是個小孩,在孩子的眼裡哈利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一個朋友。他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和壞舅舅及兇狠的表兄弟住一起。11歲生日時發現自己是個會魔術,能自由穿行於兩種世界的小巫師,後來就在寄宿學校的七年裡發生了種種探險和奇遇。故事裡哈利波特憑著一把毫不起眼的掃帚柄滿天飛;擔任信使的不是銜著橄欖枝的鴿子而是其貌不揚的貓頭鷹;進進出出的不是有框的門,而是說上一句口令穿過畫上的一個洞即可進入另一番天地……種種描述正好適應了兒童的「天馬行空,完全打破常規」的想像力。孩子的天性是發現快樂,追求快樂。而哈利波特符合了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審美趣味,它用孩子們的眼光發現了這個世界的歡樂。
另外,此書也繼承了驚險小說的傳統,故事不是冗長拖拉,場景不會令人感到沉悶。恐怖緊隨在歡樂之後,主人公剛從一個危險中逃離出來,一個新的更糟糕的險境又已隱約逼近。羅琳女士在驚怵中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玩著幽默、智慧的文字游戲。
《哈利波特》為何還能吸引成年人的目光?成為他們的聚焦點呢?我想一部分原因就是輕松。兒童的讀物,大多數成年人還是喜歡的。人們都喜歡回歸自然,因為那個世界是平靜的,沒有現實世界中的喧囂,沒有人情事務的打擾。而哈利波特讓成年人獲得了這種享受。人們在閱讀時就好像感覺時光在倒流,書中的好多細節讓人回憶起古老的童話,如蠟燭、糖果、掃帚等。
8. 兒童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關於兒童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1、《巴黎淘氣幫》鮮艷明亮的畫面,童趣盎然的故事,每個小男孩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絕對是一部能讓你從頭笑到尾的好片!
2、《別惹螞蟻》在電影里,剛搬家的盧卡斯,在學校沒朋友,又被鄰居惡霸欺負,只好把怒氣出在螞蟻上,破壞他們的巢穴。不料螞蟻起來報復,用一把神奇縮小槍,將盧卡斯變成螞蟻般大小,並把他帶回巢穴一同生活,經過這次,盧卡斯學會了寬容與同情,友情的真諦和欣賞和敬畏自然本身。
3、《叢林大反攻》電影的故事講述了生活在國家森林中馬戲棕熊布哥認識了來自另一個真實世界的黑尾鹿艾略特後,去體驗野性叢林的世界。
4、《海洋天堂》這是一個關於親情與救贖的故事。由李連傑和文章主演,這部片子在上映的時候就像一顆巨型催淚彈,收獲億萬觀眾的淚水,每每再重溫還是會讓人潸然淚下。
5、《彼得·潘》這部改編自著名兒童文學的電影表達了一種「活著就是冒險」的觀點。有首歌《不想長大》曾經火遍中國的大街小巷,因為戳中了很多成年人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很多人都有種不想長大的想法,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長不大而且能自由飛行的的彼得·潘。最初的他只是單純快樂的生活著,後來為了一個承諾,懦弱的他變得勇敢,變得充滿力量,幫助人類女主角離開夢幻島,離開邪惡海盜,回到人類世界,而彼得·潘卻留在了他的世界,兩人再也無法相見。
6、《賽車總動員》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輛出色的賽車,如何從喜歡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轉變成團隊合作、熱愛夥伴、幫助他人的故事。
7、《海底總動員》在澳洲大堡礁的深海中,小丑魚爸爸瑪林和兒子尼莫簡單幸福地生活著。
8、《紅孩子》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本片於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插曲《共產兒童團歌》。
9、《戰馬》著名好萊塢鬼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戰馬》改編自英國最受歡迎的兒童作家麥克·莫波格的作品。2006年,該作者憑借其在文學領域的貢獻被授予了大英帝國軍官勛章。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和一匹馬之間的深厚情誼,馬的忠誠,少年的勇敢,以及在戰火中二者不離不棄互相掛念對方的情感和行為,都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洗禮。
10、《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9. 有哪些關於兒童教育觀念的電影推薦
1.《三傻大鬧寶萊塢》
宮崎駿的動畫也適合孩子們看,當然成年人看也是很好的,唯美的故事背後總有深刻的道理。宮崎駿對於電影的製作頗有一番獨到的看法:「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過剩的娛樂,使孩子們的知覺淡化了,天賦的創造力減退了。我們的電影創作,就是要刺激那麻木了的知覺,喚醒那沉睡了的創造力。我相信一出用心製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學習的好對象。」宮崎駿並沒有乾枯地說教,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故事裡,孩子們漸漸成長,了解其中深奧的人生哲理,這是宮崎駿作品最高明的地方,《千與千尋》就是最好的例證。
《千與千尋》講述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十歲日本女孩的一段離奇經歷。故事情節天馬行空,但是宮崎駿想要通過電影表達的涵義卻是復雜深刻,他說:「我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我要讓每個十歲女孩,都從千尋那兒看到自己。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更是惹人生厭。但是她在面對困難時,能夠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這故事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女孩進入一間大機構做事的情形。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這女孩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的潛能,克服種種挑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這樣勵志上進的主題,對於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實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4.《放牛班的春天》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只看標題,讓人「浮想聯翩」,以為是講一群小孩放牛的電影。「放牛班」其實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所待的學校也被稱為「池塘之底」。
這里的學生大都是頑皮少年,到處充斥著烏煙瘴氣的不屬於學校的戾氣。謾罵和體罰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一種常見手段。
但教師克萊門特的到來,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帶來了希望。他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用音樂的方法打開了學生們封閉的心靈。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所以放牛班的春天,看完電影,你會覺得名字取得確實有味道。
影片中馬修老師總是很和藹地與同學們對視,用眼神,用音樂教導這群「問題少年」。鼓勵、尊重、認同、理解、發掘、引導、他的教育方式是教師裡面的楷模。電影告訴了我們,只要有愛包圍,放牛班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