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馮志遠》有感
觀《馮志遠》有感8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觀《馮志遠》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天的品德課里,我看了一部電影《馮志遠》。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蠟炬成灰淚始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粉筆無言寫春秋」。
馮志遠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園,獨自來到寧夏自治區教書。他不嫌棄那裡條件貧困,不管有多苦多累,一心一意堅守著自己的崗位!馮志遠的眼睛本來就不好,後來因為積勞成疾,使眼睛逐漸失明。可他為了能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一分一秒也沒有休息。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馮老師那樣無私奉獻的好老師。他們那獨樹一幟、熠熠生輝的教育藝術讓我們深深感動。我們班的黃老師就是其中一位。黃老師上課時精神百倍,人人以為她生活得很輕松,其實她比其他老師都苦都累。她不僅是教我們學習的老師,還是校中的一位教導主任。學校的公務事忙得不亦悅乎,到了晚上還要拖著一身的疲憊為我們批改作業。以前,我們都不知道黃老師有病,經常肚子痛。黃老師也從不對我們說起過。直到有一次黃老師支撐不住,病倒了,我們才知道這幾年黃老師是天天帶病上課。我身為語文課代表十分羞愧。不但不能為黃老師省心,讓她休息一會兒,還要讓她為我操心,實在太不應該了!我們的黃老師就像馮志遠一樣是一根無私奉獻的蠟燭,照亮我們走入知識殿堂的道路,卻默默燃燒了自己。
在當今社會上也有不少如古人所說:「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老師。他們那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愛生如子、孜孜以求、無私奉獻的崇高師德時時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馮志遠——這是一個響亮非凡的名字,因為這是一個把畢生心血都獻給教育事業的盲老師,這是一個為學生累瞎了雙眼而卻還堅持哺育祖國花朵的園丁……直到看了《馮志遠》這部電影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的馮志遠在1958年時,不顧親人的反對,告別了新婚妻子,告別大上海,來到寧夏中寧縣鳴沙中學這個黃河邊上的學校任教。他患有先天性的視網膜色素變性病,眼睛不能太過勞累,否則就會失明,可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終於累壞了雙眼。失明後的他並沒有離開他的崗位,而是仍站在那三尺講台上教書,直到退休還不肯離去……
看完了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我的眼眶濕潤了。一位雙目失明的教師把他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事跡是可佩的,他的事跡是偉大的,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至今,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鏡頭依然不斷地在我腦海中重放,馮志遠那激動人心的講課聲仍舊在我耳邊回響。從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講聲中,我讀出了堅強和剛毅,我知道了那是一個教師的學生充滿期望的演講,那是一段世上最為精彩的演講。當他講課講到一半摔到在地上時,他的學生一涌而上,從那時,我知道了他的學生有多麼愛他,就像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到這里我不禁熱淚盈眶。
馮志遠本來可以不用來到這偏僻的西部教書的,以他的學歷,完全可以在上海某中學教課的。可他沒有那麼做,而是毅然的選擇了鳴沙鎮,這個偏僻的小鎮上教書。他也可以向上級寫一張調離申請書的,可他也沒有。是什麼在背後默默地支撐著他,是講台下那一雙雙充滿對知識的渴望的眼睛,是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臉蛋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因為他明白這里需要他,這里不能沒有他,這里離不開他……
馮志遠那對工作兢兢業業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人。讓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即平凡而又偉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讓為我們嘔心瀝血的老師失望。
今天,我在網上觀看了《馮志遠》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敘述了馮志遠馮老師為學生付出了一切,最後雙眼失明,卻仍然教學直至到自己七十多歲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中寧縣鳴沙中學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我心中不禁對這位人民教師肅然起敬。
當我看到這位老師暈倒在講台上時,心中彷彿被緊緊地揪住了,我心裡十分地擔心馮志遠老師的身體,因為在那裡,沒有優良的教學設備,沒有滋潤喉嚨的枇杷露,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土黃色的沙漠,那一股股乾燥得可以徹底把你身體里的水分蒸發得一干二凈的夾雜著沙子的風。最後,同學們知道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馮老師的雙眼失明了!在那裡,有許多的年輕老師一看到中寧縣鳴沙中學的校園設備就悄悄地走了。唯一留下的,就只有馮老師了。
馮老師雙眼失明後,仍堅持上課。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在現在這個社會,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山區兒童沒有書可以讀。許多老師都留在了大城市裡教學,因為城裡的教學設備優越。
我在一本雜志上看過這么一篇文章:有一位老師,因為學校要交16元的書雜費,他就叫學生們交20元!被揭穿後居然打人!看,天壤之別啊!相比之下,馮老師是多麼偉大,那位老師是多麼渺小啊!
這真是一名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令人豎起大拇指的好老師啊!這就是我看完《馮志遠》這部電影的第一體會。我看完這部電影,萌發出一個想法:和馮老師一樣,做一名人民教師,支援貧瘠的寧夏邊區的學校!
……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從遙遠的土地上飄落到這片生長著紅枸杞的地方上,上蒼給了我這份崇高的事業,我願永遠堅守這個神聖的崗位……」這是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的會堂講的一番話,令我感動不已。
是啊,馮志遠老師把自己的崗位看成是既平凡又神聖的。聽說山區的孩子缺少教育,好多都輟學了,遠在上海的他毅然來到寧夏騰格沙漠的中寧縣鳴沙中學教書。這所小學設備簡單,環境簡陋,馮老師的辦公室里,吃飯,備課,睡覺都在炕上,油燈是用葯瓶改制的,裡面還擺著一個破舊的木櫃子,條件非常艱苦,所以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悄悄的離開了學校,馮老師不怕艱難,個人承擔了幾門教學任務。他鑽研教材,認真上課,還用新奇的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們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渴望。可不幸的是,馮老師有先天性的眼疾,在超強度的工作下,他雙目失明了。可他並沒有就此離開他的工作崗位。在同學和其他老師的幫助下,他堅持為同學們授課。他把自己42年的青春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含著淚在寧夏的會堂講完了最後一節課。正如人們常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像春蠶一樣,吐絲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被馮老師的奉獻精神感動了,馮志遠老師為了教育事業,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舍棄了他的幸福生活,隻身來到了地獄般的沙漠,為學生們授課。多麼崇高的老師啊。
細細回想一下,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馮志遠老師這樣的人。我們身旁的環衛工人。環衛工作在人們心目中是一項很低下的工作,人們都看不起他們。可是,他們毫無怨言,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為我們的城市道路打掃衛生,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如果沒有環衛工人,能有今天的美好的生活嗎?如果沒有環衛工人,我們汕頭能夠評為優秀旅遊城市嗎?他們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
在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像馮老師一樣,他們像辛勤的園丁,哺育著祖國的花朵,熱切盼學生成才。他們一絲不苟,他們任勞任怨,辛勤地耕耘著。所以,我要高聲喊:「老師,你們是偉大的,你們是高尚的……」
馮志遠老師讓我懂得了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是巨大的,從不求回報。我將永遠記得他那鞠躬盡瘁的情懷,永遠記得他那無悔奉獻的事跡,永遠記得他那意義非凡的人生!
一串串悅耳的駝鈴聲把一個年僅28歲的上海年輕人帶到了寧夏一所位於沙漠邊緣的中學支教。這個年輕人就是馮志遠!然而有誰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後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這里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
1958年,馮遠志同志響應國家支持邊疆教育事業的號召,從上海來到寧夏中寧縣的一所中學支教。他一干就是幾十年,他在任教期間,愛生如子,嚴謹治學,晚年因過度疲勞眼疾惡化,雙目失明後,仍由學生扶著走上講台,憑記憶為學生上課。馮志遠同志從教47年,在寧夏就呆了42年,馮志遠一生教過上萬名學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學教授,大學生數不過來。馮志遠是寧夏教育戰線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教師隊伍的優秀楷模,是弘揚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知識的光輝典範,他平凡中見偉大,朴實中顯崇高,細微中有真情,馮志遠同志身上集中體現出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堅毅,奉獻。敬業的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為學生耕耘著……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著,堅持給學生上課!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都獻給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台,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馮志遠突然感到眼前越來越模糊,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由於沒時間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課中雙目失明。那一年他55歲,學生們擔心他離開學校,而他卻作出了"不離開學校,不離開孩子"的決定。失明後的他,沒有辦法備課,就憑著記憶給孩子們上課。他用說評書的方式,將歷史講給學生聽,成為學生們最喜愛的歷史老師。每天,都有學生照顧他,就這樣在學生的照顧下,馮志遠又堅持當了5年盲人老師,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離開講台。然而退居二線的他,仍舊住在學校,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他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才病重回鄉。
我作為同行,十分敬佩他這種為自己喜歡的事業奉獻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堅守理想,志存高遠的人生信念;學習他恪盡職守,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實作風;學習他淡薄名利,不計得失的崇高品德。。
愛的形式有許多種,愛父母、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唯有這種朴實、深沉、不求任何回報的愛,讓我久久的感動,看完電影《馮志遠》我對師愛有了新的理 解。
永遠穿著一雙舊布鞋,永遠穿著樸素的中山裝,一個來自繁華的大都市的老師,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默默無聞、奉獻一生。直至雙目失明,他依然站立在心愛的三尺講台傳授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為人師者一份責任,更詮釋了「師愛」的偉大與無私。與孩子們一起打沙棗時,他是幸福的;給孩子講「鴻門宴」時,他是幸福的;看到每個孩子都坐在教室里學習,他是幸福的.;朗誦《岳陽樓記》時,他是最幸福的……因為他知道教室里有無數渴求知識的孩子在注視著他。
他沒有錢,也沒有權,幾平米的宿舍,一盞煤油燈陪伴他走過人生。夜深人靜時,無數個燈光明亮的窗口傳出家人快樂、和睦的笑聲,而他卻拿著放大鏡精心的准備明天的課,批改學生的作業……看到他吃力的樣子,我的眼睛濕潤了。尤其是當他完全失明後,仍然固執地留下來,多麼好的老師啊!你為什麼那麼「傻」呢?難道你不想你的家人嗎?難道你就不知道回家去享受天倫之樂嗎?我知道他愛這些孩子,愛這片土地,愛他的職業勝於愛他的生命。執教40多年,他的責任和愛心讓多少孩子重返課堂,讓這個貧窮落後的地方的孩子走向大學。
當他因病不得不離開這里時,他深情的說:「作為父親,我愧對自己的兒子;作為丈夫,我愧對自己的妻子;作為老師,我愧對自己的學生……」不!我要說您是家人心中最偉大的父親和丈夫,您也是我們所有人心中最尊敬的老師,您無愧於「教師」這個美麗的職業。
因為您,我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也許您總是披星戴月,也許您總是因為學生的調皮而生氣,也許終其一生您生活都是拮據的,但是您的內心是最富有而幸福的。平平淡淡的一生收獲的是桃李滿天下。也是因為您,「老師」在我的心中再也無法磨滅,長大後,我想成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一位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每當我聽到馮志遠這個名字時,在我腦海的另一側便會走來一個雙目失明、衣著中山裝的學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一位人民教師——馮志遠。電影《馮志遠》的鏡頭一個個閃過我的眼前,於是,馮志遠這個優秀人民教師儉朴的、催人淚下的事跡就在我腦海里重新演繹,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下午,就發生在我身邊,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熱淚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電影《馮志遠》主要講了主人公——馮志遠放棄了上海的幸福生活,來到寧夏教書,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們……
常言道「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我要說,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馮志遠老師是當代教師的楷模,民族復興的脊樑——
一、他是當代教師的楷模
馮志遠所在的中學條件非常簡陋,但他卻能憑借簡單的手段,創設魅力語文課堂。記得馮志遠在教《海燕》一課時,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還請文老師用手風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課堂使同學們愛好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綠芽。馮老師用情景教學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愛好之火,我想,從後來他的學生多達一萬多人可以作為證實。
馮志遠用纖弱的身軀,支撐著頑強的教育信念。但由於長期的過度勞累以及生活條件的惡劣,他的視力急劇下降,終於有一天,他徹底瞎了!然而,他仍然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身患腦血栓,生活無法自理的那天……
這難道不是當代教師的楷模嗎?
二、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樑
來到這所坐落於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難,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鳴沙中學,面對著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都靜靜地離開了學校,但馮志遠卻沒有走,並承擔了學校教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他簡直成了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著,背著……
42年的教育生涯彈指一揮間,年近古稀之年的馮老師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離別他心愛的講台。我無法忘記的是那最後一節課。在會堂里,幾千名學生含淚聽完馮老師在寧夏的最後一堂課,他的語言、他的語調、他的深情向我們訴說,他依戀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戀這里的千千萬萬個孩子。
他辜負了他的的妻子,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他把他的愛全部獻給了大沙漠里的孩子。他舍下小家顧大家,他顧學生,忘妻兒,但他無時無刻不倍受對妻兒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煎熬,然而他都一股腦應承了下來,他是一個真正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樑啊!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一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跡。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跡,一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為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為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一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們,關心著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盡可能地接受教育。為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為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一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一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一課,讓那些沙漠里的孩子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里的每一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⑵ 有一部關於盲人海倫凱勒童年和老師在一起生活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在哪個視頻軟體中可以找到
電影《創奇者》。
⑶ 我的老師(短文,海倫·凱勒)中的我的腦子里充滿了美妙的真理。美妙的真理指什麼
如果現在我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是怎麼想?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人啊!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呢!為什麼總要如此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總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後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轍,我寧可現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9歲。凱勒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紅猩猩耳熱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里無法擺脫。在她五歲時,家裡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干,把洋娃娃放進搖籃里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裡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搖籃,如果不是媽媽及時趕來,也許她的妹妹就會摔死。但是對於這一切,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小海倫卻沒有絲毫歉疚。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師的到來。
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文老師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著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堪比亞,當莎莉文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裡的小貓:棕色的頭發散亂著,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臟。在海倫的記憶里,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文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沖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凱勒國際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簡稱HKI )
海倫凱勒國際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著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海倫·凱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盡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生的高燒使海倫失明、失聰,成為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由於聾盲兒童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途徑,心靈之窗被禁錮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氣暴躁。7歲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跡,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復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游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這是溫暖的」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韁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著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斗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裡,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黛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鑒真和尚塑像。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
海倫師從莎利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溫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說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利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利文老師的愛心。憑著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9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著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27日
海倫·凱勒(1880-1968):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崦,就是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猩紅熱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妮·莎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九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4)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利文簡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西部的一個小村裡。她的父母於1860年初從20多年一直五穀不收的故鄉愛爾蘭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親給附近農場打短工的工作,糊口問題總算解決。但是,不幸一直盤旋在這個家的周圍。安妮2歲多的時候,罹患了很嚴重的沙眼。貧窮耽誤了治療,安妮的視力惡化,脾氣也因此變得較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親因肺結核去世,酗酒的父親狠心拋棄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瑪麗。後來,在父親家族其他成員的「臨時收養」及「張羅策劃」下,3歲的妹妹瑪麗被其姑媽收養,而10歲的安妮和7歲的吉米則在1876年2月 送進了離家千里的德士堡貧民救濟院——一所容納了900多位老弱病殘人士的大雜院。
噩夢才剛剛開始。3個月後,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帶來的臀部結核瘤病在救濟院離開人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世界沒有幾個人關心小安妮的悲傷和孤單,直到救濟院新來的、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禱告和星期天彌撒儀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現。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說:「安妮,你不應該再呆在這兒,我要帶你離開。」
巴巴拉神父有一個朋友在馬薩諸塞州羅威郡的天主教慈善醫院當醫生。其時,安妮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帶安妮去看眼疾。
就這樣,11歲的安妮離開了救濟院,住院治療眼疾。但不幸的是,手術很失敗,安妮的視力甚至比術前更糟糕:僅剩下光感,近似於失明。盡管後來又施行了幾次補救手術,但均以失敗告終,醫生宣告:盡力了,且無能為力了。
安妮必須出院。而此時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團之命,遠赴他鄉傳教。失明的安妮無依無靠,又被送回救濟院——這個她深惡痛絕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單、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運的轉機。
這個轉機在1880年來到了。一次,安妮打聽到,救濟院將迎來一個考察團,團長叫法郎·香邦。安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日子。那天,安妮終於放下膽怯,對考察團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聲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學!請讓我上學吧!
來自上帝的憐憫
上帝給了安妮憐憫。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著馬車進入了伯金斯盲人學校的校園。
14歲的安妮與一幫5、6歲的幼兒同班,因為從沒有進過校園的安妮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更毋論任何閱讀的能力了。可憐的孩子因此被同學戲稱為「老安妮」。
經過漫長的盲校磨礪,在老師的幫助下,安妮長大了。在學校假期來臨的時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後來學校幫安妮在波士頓南邊找到一份整理、清掃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間時,常和房客聊天,並由此有機會認識了一位給安妮熱心推薦醫生治療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來福醫生帶給了安妮。兩次手術後,安妮的視力恢復了!盡管視力所及,依然模糊,屬「半盲」狀態,但安妮已經很知足了!
這一年,安妮16歲。
1886年8月,安妮從盲校畢業了。
接下來何去何從?正在安妮為出路煩惱的時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義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長的來信——
親愛的安妮:別來無恙?寄上凱勒先生的來信,請仔細看一看。凱勒先生為他又聾又啞又盲的小女兒尋求一位女家庭教師。你有興趣應征嗎?請來信告訴我。
請代問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樂!
你的朋友 安那諾斯
就是這封簡短的信,改變了安妮、也改變了海倫的命運。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利文長途顛簸,來到了阿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甘比亞,見到了比自己小14歲的海倫·凱勒(海倫生於1880年6月27日 )。這是莎利文老師人生中的第一個學生,也是她唯一的學生。
老師的幸福和憂傷
1900年秋天,海倫進入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莎利文老師陪她上課,用手語給她翻譯教授的講課。
1902年,哈佛年輕講師約翰·阿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雜志的專欄文學批評作家)在幫助海倫編輯整理傳記《我的生命故事》的過程中與莎利文老師相識(梅西先生後來學習了手語,並在一個時期成為海倫版權事務等方面的經紀人)。1904年,海倫從哈佛畢業的那一年,這位比莎利文老師小11歲的小夥子,愛上了莎利文,並向莎利文求婚(盡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利文老師與梅西先生結婚。莎利文在決定結婚前,甚至做了這樣的考量:自己死後,就可以拜託年齡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來接著照顧海倫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盡管後來的事實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歲就去世了,比莎利文老師早去世4年)。
莎利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變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這個名字陪伴她到離開人間,即使在他們離婚之後。
1913年5月,莎利文老師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現問題。梅西先生一個人跑去歐洲旅遊去了。不久,托馬斯•玻麗進入了莎利文和海倫的生活。
別人對莎利文婚姻出現問題的原因有過各種猜測,也有人對梅西先生在離婚後還寫信來要錢的做法頗有微詞。但是,猜測是別人的,痛苦是莎利文老師的。她傷心地說: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利文老師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馬斯•玻麗第一次離開海倫,去玻咯黎哥療養。但即使在療養的時間里,她也是頻繁地給海倫寫信。這也是她和海倫相遇後,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離開」。直到66歲,1936年10月20日,她永遠地離開人世。
她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Good-bye John Macy, I'll soon be with you, good-bye, I loved you.
I wanted to be loved, I was lonesome. Then Helen came into my life,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and I loved her. Then later Polly came and I loved Polly and we were always so happy together, my Polly, my Helen.
Dear children may we all meet to-gether [sic] in harmony.
My Jimmy I'll lay these flowers by your face, don't take him away from me, I loved him so he's all I've got...
Polly will take care of Helen. As the years go on her speeches won't be so brilliant a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but my guiding hand won't be there to take out what should be taken out.
Thank God I gave of my life that Helen might live. God help her to live without me when I go.
她對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一一做了致辭和謝幕。深情的寂寞和愛,輕輕落地。
1960年,托馬斯•玻麗去世;1968年6月1日,89歲的海倫也去了那個世界。
⑷ 海倫凱勒《 我的老師 》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5歲時因一場眼疾失去大部分視力。1880年10月進入帕金斯盲人學校。此間經過兩次眼部手術,安妮的視力得到部分恢復。從帕金斯盲人學校畢業後,1887年3月,安妮來到海倫.凱勒家做家庭教師.
安妮用極大的愛心、耐心和毅力,在沒有任何教育經驗可以遵循的情況下,從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的興趣出發,在摸索中成功地將海倫從一個心智未開、任性無知的小女孩逐漸培養成一個知書達理、才華橫溢的少女,直至進入大學。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紀不朽奇葩海倫.凱勒的傳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們的惋惜聲中與世長辭。
無私的愛
⑸ 講述了一個盲人女生和她的老師的故事,最後老師得了老人痴呆的外國電影叫什麼名字。
黑色的風采 BLACK
是印度電影
米歇爾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從小就是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聾啞和瞎子),在她八歲的時候,一位特教老師遇見了什麼都不懂的她,她很兇,精神迷亂,無法理解自己的生命。她的世界是黑色的,看不到也聽不到這個世界,象動物一樣生活,這位老師把她從黑暗和混沌中帶到光明與希望之處,他使她發現了自我,把她從黑暗帶向了光明。就 在她考上大學就要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她的老師卻得了帕金森健忘症,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是誰。於是,米歇爾又象當初老師教她一樣去幫助老師,一點點喚醒老師的記憶。
優酷就能看 在線的 非常好的一部電影 女主角有聾又瞎 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⑹ 有關海倫凱勒寫的課文我的老師的問題 1老師怎樣教育我認識具體事務2老師怎樣引導我
老師怎樣教育我認識具體事務?
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為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洋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隻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隻手手心裡寫出「水」這個字,使我終於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老師怎樣引導我認識自然?
莎莉文老師把我帶到大自然中,運用我的觸覺、嗅覺,以及學到的詞彙,讓我在頭腦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師讓我坐在樹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氣變化,暴風雨來臨,在最危急的時刻,老師來了,扶我下來。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總是對人微笑,給人仁慈。
老師怎樣引導我認識愛?
莎莉文老師用的是情感體驗法。通過情感體驗和對各種不同事物的對比,使海倫從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隻胳膊輕輕地摟著我,在我手上拼寫出了『我愛海倫』幾個字。…『莎莉文老師把我摟得更緊了,用手指著我的心說:『愛在這里。…「這時,我突然明白了,這個字原來指的是腦子里正在進行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抽象的概念。」「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
老師一個怎樣的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