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一個中學生的告白書電影

一個中學生的告白書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22 18:43:18

1. 閱讀|告白

最近重溫了湊佳苗的成名作《告白》,每次讀完都能有新的收獲。這個只有短短六章的小說講述的是女教師森口悠子因為不滿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過度保護,而對殺死自己女兒的兩個學生採取獨特的復仇方式報復的故事。雖然篇章簡短,卻涉及到了教育,倫理,法律與人性等方面,引人深思。

第一章「神職者」是以森口老師的視角來描述的,通篇自白的方式可輕易走進她的內心,隨著講述的深入,故事逐漸明晰。森口四歲的孩子愛美被班內的兩名學生殺害,而她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對兩位學生施以報復,稱自己把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兩位的牛奶中。之後的五章都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展開來寫的。第二章「殉教者」是班長美月的自白,描述了此事件發生後班級內的變化。第三章「慈愛者」是兇手之一的直樹的姐姐的自白。第四章「求道者」是以直樹的角度,描寫了膽怯絕望的直樹在家中由閉塞到接近瘋狂的變化。第五章「信奉者"是站在另一位天才兇手修哉的視角,揭示了他心理的扭曲。最後一章又回到森口悠子的自白,揭開了她真正的報復計劃。

《告白》將暴力美學趨於極致,極其清新的表達了一個極端壓抑的故事。這個故事如果單純的敘述出來,或許會覺得有些難以接受,但它給每個沖突、每個動機予以合理的環境和理由,這讓它變得與社會、每個人切實相關。或許現實中你還沒遇到這樣的事情,但是卻可以感受到發生也是必然。把裡面的每個人都單獨拎出來或許會覺得極端到不合理,但是擺放在一起的時候,卻又是自然而符合邏輯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幸福、痛苦、喜悅、憤怒,每個人都要獨自一人面對真實的並非人前的那個自己,冷暖自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扮演好兩個自己。最終,整個社會都在和表面的那個人維系著密切的關系,卻和真正的那個人愈加背離。

《告白》採用個人獨白式的敘事手法,把一個事情描畫成了多面體,代入感很強,這不是主角一個人的故事,它很細致地刻畫了每一個和事實有關的人不同的心理狀態,敘事慘烈而不留情面。同一件事,牽涉其中的人或旁觀者分別以各自的視角來表達看法,這讓我不由想起了黑澤明的《羅生門》。那種用多視角的結構方式表達出人性弱點或丑惡的一面,充分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可信任性和不可知性。每個人都懷著利己的目的,提供著美化自己、使得所述真相不盡相同的證詞。和《羅生門》不同的是,《告白》的每個部分沒有任何刻意修飾的成分,每個人的內心告白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許會對別人或事件產生片面或不完整的解讀,但都是從他們的視野中得到的真實印象。因為真實,所以我往往能從某個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某句自白中讀出自己的內心。

我很喜歡美月,穿著那件有鐵鏈裝飾的黑色裙子的女孩,她走過去跟那個男孩見面的畫面,很動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這個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聰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於站在眾人反對的那一邊,卻莫名其妙地犧牲了自己。他們戀愛的明媚橋段,一下子化為泡影,這從另一個層面,深入解讀了男孩變態的心理。

還有直樹,那個成績比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殺了自己的母親。

班級學生被教師暗中挑撥利用,群起欺負那兩個男孩,沉抑的校園氛圍,暗含著人性的黑暗和瘋狂。善良被換上了另外的服裝躲在角落裡細細低語,復仇和變態的狂妄在烏雲里慢慢壓近教學樓的天台。

而這些,只因為那個教師的不幸經歷和男孩的缺失母愛的病態心理。

在人們的常識里,孩子是懵懂而純潔的。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全部是免檢產品。然而,真正認識生命的價值需要漫長的人生體驗,認為孩子比成人更純潔的說法,有些一廂情願。

 如果讀過乙一的小說,你會發現,人的慾望並不是隨著成長逐漸增加,而是在年幼時就深深根植於人性之中的,並且由於小孩子社會屬性的缺失,他們對於慾望的追逐並不存在滿足上的延宕,因而他們惡得更純粹,也更徹底。詩人北島曾說:「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風暴,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成年人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年輕的一代並未經歷過苦難的歲月,因而他們是幸福的,也是無知的。理所當然他們並不具備獲得話語權力的資本。賈樟柯曾言,這種對待「苦難」強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種「苦難」霸權。

在本書中,暴力的濫用者以及無辜的受害者都是年輕的中學生。

和成年人相比,他們涉世未深。但是,他們對於人性深淵的罪惡意識卻比成年人有著更為深刻和敏銳的洞悉。年長的人們肯定會質疑,他們認為苦難的歲月只會在自己的身上烙下印記,而年輕一代享有的則是由自己開創出來的美好明天。但事實上,人們往往發現,縱使你吃盡苦頭,終於迎來人人拍手稱好的時代,最後仍會無可奈何地明白這個所謂的「美好」不過只是一個通向地獄的路標。

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熱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們,需要正確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長。為了得到好的東西產生的變態不正當的行為;為了報復自己遺失或被搶走了心愛的事物,而變得冷漠無情。而這些,根本性還是因為:愛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在《告白》中,女教師對少年犯A說:「如果你生性邪惡,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還只是個孩子。」大多數孩子的立場觀點,是由教師來引導的。所以,這部電影是無比冷酷的,那位老師的形象與普遍的教師形象出現了巨大背離,女教師是幕後的指縱者。她意識到懲罰惡人,必須首先不把他當作孩子,要必要用極端的方式使之覺醒,或者付出代價。

 「身為人母我恨不得把A和B都殺了,但我也為人師表。告訴警方真相,讓兇手得到應有的處罰雖然是成人的義務,但教師也有義務保護學生。」難以想像森口是怎樣悲痛又冷靜的說出這句話。聯系現行過度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確,法律天生難保公平,所謂民主自由的社會和教育是否造成了青少年成長環境的畸變?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抽絲剝繭後的犯罪動機竟如此簡單,這在造成強大沖擊力之餘,也促使我們產生更多思考。在這部電影里,誰都沒有得到救贖。無邊界的極端自我下,人們做著冷酷傷害他人的事情,卻又不以為然。時時刻刻都踐行著平庸而無知的罪惡。

就像《告白》中圍繞著森口悠子的縝密計劃所進行的報復之路上被剖析的每個人物的內心,每個人物都是豐滿立體的,既擔負著道義,良知與責任,又都有著陰暗的一面。在直樹坦言看到愛美睜眼才把她扔進游泳池帶來的震驚之餘,修哉埋下的炸彈就像是高漲的青少年犯罪勢頭,帶著犯罪心理及動機的不確定性在故事的結尾轟然爆裂。在直樹和修哉先後殺害了自己最親愛的人之後,痛失愛女的森口悠子用自己的完美復仇計劃向學生們詮釋了:最好的報復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將心比心。

在日本推理小說最純粹的流派——本格派已經無法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支撐推理小說的發展之時,各種變革應運而生,包括對本格推理產生嚴重動搖的東野圭吾,寫著溫暖又不失推理風格的伊坂幸太郎,以及文筆細膩清冷的湊佳苗在內,都在傳統本格精神下試圖尋求突破。然而不管變革方向如何,都有一種東西會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曾經的正統作家所忽略,至少說不那麼看重的,隱秘、幽微而又扭曲的人性。

看日本電影和小說,常常會陷入一種莫名的壓抑之中。那種被放大後的人性的丑惡讓人不寒而慄。是日本如此還是人性如此?有種說法,日本狹小的國土面積使大多數日本人與生俱來產生一種危機感。平靜浮於表面,瘋狂壓抑深處,危機貫穿血液。你怎能忽視了它?

因此會不自覺陷入一種迷惘的反思狀態。思考它的理性與瘋狂,對待人性軟弱面的嚴肅,對人性丑惡面誇張的渲染,對人性殘忍面無原則的包容。似乎將人性所有復雜之處一並攤開,卻又不負責對你感官的沖擊你是否能夠承受。但是,藝術源自生活,若把藝術當做生活,又不免有些愚蠢。

凡事不必庸人自擾,世界不完美,人性很自私,但還沒有那麼糟糕。

一點同名電影觀後感:

導演非常成功的以各種電影技法成功的最大程度地影像化了湊佳苗的原著小說,給觀眾以莫大的視覺沖擊力與深遠的心理沖擊力,顯示出非常了不起的導演功力與熟練技法。中島哲是個很會用鏡頭說話的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點,是電影中反復出現的利用反光鏡拍攝的模擬回憶的影像,暗示心靈與環境的扭曲,或許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或者影像美學。此外還有37名平均13歲的學生,在知道同學殺了人後,依然在陽光下嬉戲打鬧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慄。

《告白》算不得是一部具有極高攝影藝術的電影。對於一個觀眾來說,由於大多數只有一次觀賞某部電影的機會,所以,將技巧和藝術高度結合的攝影藝術,往往不太可能被觀眾所首先感知到。電影的故事,人物,最後是情懷,這些基本信息被觀眾所理解,並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出電影院,在回家的路上了。那麼,所謂的「攝影」好,對於大多數來說,只不過是「漂亮」而已。稍微專業一點叫形成了相對深刻的映像記憶,僅此而已。

《告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慢速剪輯,唯美音樂,畫面構圖,每一句話、甚至每一滴血都輕柔、安詳。在看的時候,僅僅跌宕起伏的故事內容,就能夠完全吸引住你,一切的想法在精彩的故事結束之後,才會浮上心頭。

 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2. 一部日本電影,預告最後的鏡頭是女學生給老師一本書,書里的借書卡上寫著女老師的同學對女老師告白的話。

是岩井俊二的《情書》吧,「一張在借書卡背面的畫像岩井俊二的處女作,影片講述了一個干凈的故事。少年的男藤井樹喜歡與自己同名的女藤井樹,可是卻深深埋在心底。男孩兒表達喜歡的方式很特別,他會騎著單車將紙袋倒扣在女孩兒頭上,會去為了女孩打架,會在借書卡的背面給女孩兒畫像,直到多年之後的一天,在比自己小好多屆的學妹的手中看到那張借書卡,才知道原來當初的那個青澀內向的少年,是喜歡自己的。」

3. 《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劇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電影,根據小說《告白》改編而成。電影講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盡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的復仇。劇情深意在於人之私慾究竟有多可怕,誰也說不清楚,越是內心軟弱的人越是會欺負弱小以欺騙自己的人格。

在電影《告白》中,鏡頭的移轉似乎不曾停歇,也不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偶出現在某些沖擊性的關鍵時刻的面部特寫盡頭,似乎就象徵著復仇的殺人預告。在故事的行進中,整部電影似乎緊緊扣著報復和背棄這兩個曖昧的主題。

中島並不預設立場去判斷孰是孰非,而是有意去除原著中較為帶有西方宗教意味的段落標題,讓故事一段段地連結著所有人物的自白以及對於他人的報復,反覆地讓被害者成為加害者又成為被害者,就這么繞了一圈再回到原點。

4. 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究竟是想傳達什麼對此你怎麼看

看完《情書》這部電影之後,讓我感概萬千,原來這部電影講的不僅是愛情,還有告別。

一、關於電影的名字

《情書》這個名字起的實在是巧妙,博子和藤井樹之間往來的書信是情書,因為承載的是愛的追尋,滿滿都是浪漫的回憶。圖書館里的書簽是情書,這種隱蔽的告白一旦被挖掘出來,便能夠爆發出巨大的愛意,或許這樣的情書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但是沒有關系,愛在心裡已經足夠。總之只要你有心,細節處皆是情書。

五、關於美景

電影大部分鏡頭是在雪地里拍攝的,雪意味著寒冷,意味著掩埋,不管是女藤井樹,還是博子,內心都如同被雪掩埋一樣,無法走出那種悲傷,最終選擇逃避。在回憶的時光里,總是陽光明媚,那是多好的一段歲月,閉上眼如同昨日一般,清純青澀的年代,總是讓人留念。在電影的結尾處,雪慢慢的在融化,意味著她們正在走出那種失去的痛苦。

六、關於結尾

這是我看到的最棒的一個結尾了。遲到了十年的表白,仍然讓她心動不已,她想藏起那根書簽,卻發現自己渾身上下沒有一個衣兜。將書簽放回書里,她抱著那本叫做《追憶似水年華》的書,放在胸前,生怕誰奪走一般。臉上的那種表情,和當前他將袋子套到她頭上之後,她看著他背影的表情一樣。不要說愛情是怎麼開始的,因為在意識到之前,已經如同春草一般,發芽很久了。

七、關於音樂

真是悅耳動聽!

5. 松隆子主演的電影告白適合中學生看嗎

雖然是講述的中學生的故事,但是不推薦給中國的中學生看,畢竟我們的教育一向傾向於表現人性積極的一面,這部電影的確拍的非常的棒,但是需要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人才能透過影片中陰暗的表象發覺他真正要表達的內涵,只能說,我們的中學生這方面的鑒別能力有待提高,搞不好只對影片中欺負同學的招數更感興趣,還是等他們大一點再看比較好

6. 有哪些日本的青春校園愛情故事的電影


戀空

《屬於你我的初戀》

天使之戀


只是愛著你


情書
》(這個比較老了)

我的機器人女友
》(不是校園)

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


花與愛麗絲


初雪之戀


戀愛情結


花樣男子最終章

記得採納啊

7.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和結局

劇情:在一所普通的高中,在一年級B班的班會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話讓所有的同學目瞪口呆。數月前,森口老師的獨生女被發現死在學校的游泳池裡,最後警方認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卻清楚真凶其實是自己班上的兩個學生。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護犯人A和犯人B宣告:「這件事不會就這么了結,我會用超乎想像的方式來對你們進行懲罰。」

森口隨即辭去了工作。犯人A和往常一樣來學校,犯人B卻不再上學了。

結局:松老師的仇報了,兩個母親死了,一個兇手瘋了,一個兇手不瘋,也要痛苦一輩子。


(7)一個中學生的告白書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松隆子飾演森口悠子,S中學1年B組的班導,與知名熱血教師櫻宮正義交往並且懷孕,在婚前因為櫻宮正義驗出染上艾滋病,兩人商議後決定取消婚禮,由自己一手撫養女兒長大,她十分疼愛去世的女兒愛美。愛美被謀殺後,森口一手計劃計劃了復仇並成功。

2、岡田將生飾演寺田良輝,櫻宮正義的崇拜者,代替森口的位置當班導,同學們叫他「維特」,對森口對渡邊及下村的復仇毫無認知,在蒙在鼓裡的情況下被森口收買及誤導,在下村殺死自己的母親後被北原追責,因而離開了學校。

8. 誰給個《告白》這部電影的詳細介紹跟看完的感受。

片名:告白 又名: Confessions 導演: 中島哲也 類型:劇情 / 驚悚製片 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片長: 106 分鍾 上映日期:2010-06-05(日本) 編劇: 中島哲也 / 湊佳苗 主演: 松隆子 / 岡田將生 / 西井幸人/木村佳乃 / 蘆田愛菜 / 藤原薰 / 井之肋海 / 三吉彩花 / 野本螢 / 清水尚彌 / 高橋努 / 山口馬木也 在學期結業日,女教師森口悠子在教室向學生們宣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她將辭任教師一職,而數月前在學校泳池溺斃的4歲女兒愛美的死並不是意外而是班上學生的蓄意謀殺,犯人就在37名學生之中。 森口不點名指出兩名兇手:少年A和少年B,她不打算採取任何法律行動,因她知道未滿14歲的兇手會被少年法保護而開釋。她希望教會兇手知道生命的可貴,於是將帶有愛滋病毒的血液注入牛奶給兩名疑犯飲用… 然而事實卻不僅是表面看到的這樣簡單... 電影改編自新人作家湊佳苗的同名推理小說,講述一個陰冷的復仇故事。 《告白》算是恐怖片,不是那種靠妖魔鬼怪、斷肢殘骸來刺激神經,而是看了之後讓你感覺周身發冷,看見再熟悉的人也忽然覺得陌生。影片開始時,慢鏡頭里的教室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學生完全漠視老師的存在,而當老師(松隆子)開始講女兒死亡的真相時,看客的冷漠與興奮交相出現。同時在學校天台上,有人被圍毆,那些年輕稚嫩的臉上有嗜血的激動,讓你覺得出現學生殺害老師孩子的事絕不是意外。 主要人物里有三個學生和三位母親,有些人習慣把孩子犯罪歸結到家長身上,但是松隆子卻說,把孩子缺少倫理道德觀念完全怪在家長身上,只是借口,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行為負責,內心的邪惡與年齡無關。所以,松隆子對兇手,也就是她班裡的學生的復仇,是直接觸動罪犯內心最深的痛處,而不是單純殺死他們,因為他們根本不懂生命的意義。 影片的批判意義不僅限於殺人案件,而是集中在人性本身。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提倡「善」,是因為這種「善」有利於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共存和繁衍。 片中修哉和植樹的罪不可赦在於他們輕視了生命。影片里的三個孩子都是極端地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行為導致和集體意志相悖的結果,從而導致集體的報復。這個詭異的班級,實際上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那種只要出名而不計代價的想法,網路、電視上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即使是後來出現的班主任,那個陽光大男孩,他的家訪也被揭穿並非只是為了學生好,所謂的幫助也有利己的成分,這大概才是最真實的人性吧。 《告白》出自日本視覺系導演中島哲也之手,全片基調陰暗,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過,營造出一種悲愴的意境。再回頭看他的《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感覺他駕馭沉重主題並以商業化手法拍片的能力,真的是很出色。 日本人的偏狹,脫離現實的幻想。陰冷而兇殘,毫無人性的溫暖。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這樣的影片。影片的風格也是有如動漫。 壓抑,絕對的壓抑,直到最後也不給一點陽光。形式上來說,將小說的獨特自述形式映畫化到這種程度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不過我還是覺得有些疑惑,一個不情,一種看似簡單的動機——失愛少年的走偏,一定要用這樣高的成本作為代價嗎?不情,不情。 真是殘酷,復仇的過程真是環環相扣。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瘋狂起來真是無法想像。家庭原因造成的孩子的心理扭曲讓人膽寒,這應該是造就如本校園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吧。 電影結局顛覆了傳統戲路!仗著年紀小&不幸童年的腦殘神經病不會改變的,連帶教育出殘忍腦殘的家長跟社會一樣有罪。對於我這種膩歪假大空搞原諒救贖的觀眾,這片子贊啊! 用如此干凈的畫面,如此清純的面孔,如此青春激昂的音樂,拍攝如此真實殘忍的故事,真是精彩! 將青少年犯罪問題放大到極端的後搖和民謠音樂電影。很喜歡裡面的陰霾天和冷色調。中島哲也和松隆子都嘗試了個人風格的反面,想想《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下妻物語》和《四月物語》,總算突破吧。

9. 日本電影告白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告白》講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盡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復仇的故事。

自從被森口老師的宣告嚇住後,犯人B一直窩在房間里,不僅不出門,甚至不理發、不洗澡。溺愛兒子的母親看到他變成這樣非常傷心。她對老師很不滿,堅信在班主任女兒死亡事件中,兒子毫無責任,他只是被壞朋友騙了,幫了點忙而已。

誰也沒料到,寺田的家訪竟引發出意外的事態。

10. 電影中有哪些打動人心的表白/情書

《河東獅吼》——從現在開始,你只許疼我一個人,要寵我,不能騙我,答應我的每一件事 都要做到,對我講得每一句話都要真心,不許欺負我,罵我,要相信我,別人欺 負我,你要在第一時間出來幫我,我開心了,你就要陪著我開心,我不開心了, 你就要哄我開心,永遠都要覺得我是最漂亮的,夢里也要見到我,在你的心裏面 只有我,就是這樣了。

閱讀全文

與一個中學生的告白書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可以看電影流金歲月 瀏覽:358
香港瀝青電影合集 瀏覽:63
白雪公主動漫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26
3d豪情國語電影 瀏覽:116
誰給介紹幾個好看的電影網站 瀏覽:168
電影剪輯壁紙高清 瀏覽:787
電影台詞alwaysbe 瀏覽:828
經典電影細節講解 瀏覽:649
日本倫理動漫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19
維華電影院今日電影院 瀏覽:545
拆彈專家2電影2020完整版高清 瀏覽:128
關於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05
電腦下電影用什麼軟體 瀏覽:830
外國猛鬼電影大全 瀏覽:413
在外國上映中國電影 瀏覽:197
喜盈門電影演員表全部 瀏覽:97
十七歲的雨季電影結局 瀏覽:71
惡魔母親和天使女孩電影 瀏覽:611
關雲長電影故事情節簡介 瀏覽:200
東北電影有小哪吒台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