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接親有哪些習俗及注意事項
雙方婚前的接觸。這個「接觸」並不是指身體或者心靈的接觸,而是要讓倆人的八字「接觸」一下,看看倆人是否有些地方是不合適的,也可算出雙方在一起後會缺少什麼,若命里缺金,則可選擇佩戴白水晶做成的手鏈等飾物進行適當的補充。若缺少其他也可以效仿相應的化解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人數。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沖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哭嫁。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新娘出門進門的風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而且婚禮當天新娘忌穿舊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會因婚紗過長而影響到走路,難免會有踩到新郎的時候,但踩到新郎就會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時一定要小心為好。新娘在進新郎家門時,忌腳踏門檻,要跨過去。婚禮當天,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迴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
婚車的選擇。婚車的選擇也不容忽視,並不是越貴重的車越好,而是最好選擇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顏色的車。因為婚車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區分:白、乳白色汽車為金、黑、藍色汽車為水,紫色汽車為火,土黃色汽車為土,青、碧、綠色的汽車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五行顏色的婚車為宜。
婚車的行駛路線。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車與他人婚車相逢,稱之為「喜沖喜」,則不吉。但可用雙方媒人各自預備的花做交換,稱之為換花,可避免不詳之意。另外,婚車的路線則要避開醫院、法院、寺廟、殯葬場、鐵塔等不吉之地。負責婚車記錄的攝像師也要切記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攝入鏡頭內,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響。
新人上下車也要有講究。從風水來看,婚宴頭車的下車順序也有講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頭車後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駕駛位置,當頭車到達婚宴酒店時,首先是伴郎下車,從車尾繞至左後門替新郎開門,新郎再從車頭繞至右後門替新娘開門,並攙扶新娘下車。而這個順序則是基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考慮,不能顛倒。
⑵ 土家族風俗禁忌
土家族風俗禁忌
張家界土家人最忌諱的數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這個數是個「劫數」,甚至連3斤6兩、3元6角、3尺6寸等數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記序號,當排到35後,便又從第一開始記。一生中,最怕36歲生日。屆時,要穿上紅布內褲,或扎一條紅腰帶,據說如此可以禳解掉36歲所帶來的煞氣。民諺雲:「三十六,接跟頭,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賣屋。」有的人到了36歲這一年,邀請親友,擺設宴席,提前賀生祝壽,來賓們要在主人屋內放鞭炮,以避煞氣,席上,親友們還要向過生日者祝賀一番,以求吉祥。
交際禁忌
土家人對外族人忌用土家語,忌用粗話、鄙話和不禮貌語言;晚輩對長輩忌直呼姓名、平輩呼叫姓名忌不帶姓,男女之間忌呼「逮、喂」;晚輩對長輩忌呼「逮、喂」;忌長聲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說「不高、不長、死、亡、完了」等語;有人去世,忌直說「死亡」,而改用「作古」、「歸天」、「走了」等替代,對生意人忌說「折、虧、損、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條板凳或相對坐視,忌男人觸及女人腰部。忌遇見別人時或當總別人面吐口水。忌留鬍子。婚嫁喜慶之際,不準說「分開、分離」之類的話,更不能談喪葬之事,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
出行忌諱
旅行忌七、九日出門,忌八日起程歸家,建間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土家人還認為,農歷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雞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為「紅煞日」,忌出遠門。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之說。人們出門走親訪友或辦事,最忌諱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婦女,若是遇見,則不宜出門,等至第二天再出門。若第一個遇見是男性,第二個是女性,則不忌。
摸頭禁忌
土家族男子嚴禁別人觸摸自己的頭,無論善意的或其他什麼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諺雲「男兒頭、女兒腰,只許看,不許撓。」俗信,摸男子頭,是侵犯男子漢的尊嚴,再好的朋友,也必須嚴守這一禁忌,否則會使友誼化為仇怨。
兆頭禁忌
1、如遇日蝕或月蝕,便認為國家有亂、人民有災,要敲鑼打鼓相救。
2、認為烏鴉叫有人死或遭凶事;半夜雞叫會有火災和盜賊。
3、忌打噴嚏,認為背後有人說自己的壞話,或是用巫術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隨即咀咒:「好人講我好心腸,歹人講我爛牙框。」即可消禍。
4、忌夢象,夢清水要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夢跳坎有病災,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事......
動物禁忌
1、忌烏鴉叫,凡烏鴉清晨在屋脊上鳴叫,或飛在人的前面、頭頂上盤旋鳴叫,並且你趕開後,又重新飛來叫,人們便認為是禍事開頭的不吉利之徵兆,每當人們遇此事,便當即頓足痛罵:「短你的命!」隨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災,化凶為吉。
2、忌聞杜鵑嘀鳴,每年春天,陽雀開鳴,若人廁時第一次聽到陽雀鳴叫,則認為不吉利,必須進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聞者(倘若年幼,須由母親代為禳解)裝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討得米,須在不聞雞犬之聲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災。土家人還以杜鵑偶氮染料啼鳴之聲以占卜自己一年的運氣之俗。若睡在床上初聞杜鵑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際或者勞動生產之際初聞,意味自建將一年勞動奔波。
3、忌聞貓頭鷹叫,在土家人心目中貓頭鷹屬不祥之鳥,尤其忌諱聽到其鳴叫,相傳聽到貓頭鷹叫村上就會死人。
4、忌見蛇相纏,所謂蛇相纏即蛇交尾。相傳人若見之,必遭災禍。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趕快將自己外面的一條長褲脫下,罩於自己的頭上或罩於蛇纏處。二是嫁禍於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喚同伴姓名,若對方答應了,則災禍將降臨於應者之身。然而一般情況是見者用石頭或木棍將兩條蛇打死,即可消災。也有不打而用語言化解詞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絞繩穿銅錢」;土家族化解詞詞曰:「是龍的升天,是蛇的鑽草,是人的發財」
5、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凡外出做買賣或說親,聽到烏鴉叫,謂不吉利,必返。
土家族風俗習慣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習俗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慶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土家族禮儀文化
1.誕生禮
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土家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行誕生禮,它既含有為新生命祝福,祈禱長命富貴之意,也有為產婦驅邪避禍之意,在禮儀中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雖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誕生禮中的「打三朝」(即嬰兒生下3天後要進行全身沐浴)和「滿月酒」,但實際上,土家人的誕生禮包含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婦女懷孕後,俗稱「有喜」,要請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驅邪,祈求祖先保佑,並在堂屋門上掛上篩子、艾蒿草,稱「金鍾神罩」,護住孕婦之屋。分娩,一般要請「接生婆」,接生婆進產房後,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嬰兒下地,接生婆用白線結扎臍帶,若是男孩,就用父親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則用母親的衣裙包裹。給嬰兒洗澡的水嚴禁任意外潑,以免污穢神靈。嬰兒降生後,父親要懷抱「報喜雞」去岳母家報喜,男孩用公雞報喜,女孩則用母雞報喜。岳母家則按嬰兒性別置辦「三朝禮」和「滿月酒」。
三天後,岳母家以及親友們挑著禮品前來賀喜,即「打三朝」。酒宴上,產婦家要請嬰兒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稱「命名禮」。滿月那天,岳母家要來給嬰兒「放腳」(因為嬰兒出生的第一個月腳手都是包裹著的,滿月之後才解開包裹,正式穿上衣褲,俗稱「放腳」),並送來放腳需要的一切衣物,這一天俗稱「滿月酒」或「祝米酒」。嬰兒誕生後,第一個來產婦家的人,俗稱「踩生」,「女踩男,福壽全」,「男踩女,要中舉」,產婦家要格外熱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說些吉利話。在當代,土家族誕生禮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實際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與「滿月酒」(祝米酒)合二為一的,統稱「打三朝」。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科學知識的普及,誕生禮中很多帶迷信色彩的陋習都被土家人自覺地拋棄了。
2.婚禮和成年簪冠禮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土家族逐漸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層次禮儀,這些禮儀是十分復雜和隆重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禮儀過程,但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這一天舉行的男、女冠禮和一系列其它禮儀活動。如「打樣」,即媒人撮合男、女雙方進行第一次見面,俗稱「瞧樣子」,雙方滿意後再正式提親。「求婚」,打樣之後,男方正式請媒人去女家求婚。「討紅庚」,俗稱「合八字」,男方委託媒人討來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時,寫在「紅庚貼」上,並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陰陽五行推論,看是否相合或相剋。「定親」,俗稱「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雙方即擇吉日,舉辦酒席,邀請雙方親戚到場正式定親,實際上是向社會公開這樁婚事,取得社會承認。
「拜年」,定婚後,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個新年最為隆重。「看期」,到了結婚年齡,男、女雙方同意後即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擇吉日結婚「。冠禮」與「婚禮」,婚期到後,男、女雙方即舉行非常隆重的冠禮和婚禮,新娘則要按出嫁禮儀進行哭嫁。成年簪冠禮和婚禮,土家族是將其一並舉行的,並且最為隆重。男冠禮和女冠禮都是在結婚前一天舉行。
清《長陽縣志》卷三記載:「古冠婚為二事,長邑則合而為一。於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發合笄,曰『上頭』。設席醮女,請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親友合錢為金匾,鼓樂導送,登堂稱賀,曰『賀號』,不謂字也。是日設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禮並行和禮儀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雙陪」活動,在整個土家族地區都有這種習俗,並且至今遺風猶存。舉行了冠禮,就表示男、女已進入了成年,可以在社會上進行單獨交際,獨立地創家立業了。
「發轎」,女方舉行完冠禮和婚禮後,即按照土老司擇定的時辰啟轎,土老司要作法封轎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時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權」(即土司王先要與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後被人在行使初夜權時殺死,傳說他陰魂不散,經常作崇使新婚夫婦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邊安放邊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婦和順美滿。「攔轎」,當男方迎親隊伍熱熱鬧鬧地來到女家村寨門口時,女家親友們將迎親隊伍攔住,佯做阻攔之狀,迎親與攔轎的雙方相互對歌、取笑甚至打鬧,實際上這是土家族早期「搶親」習俗的遺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稱「押轎娃」,前去抬轎的小夥子都裝成「摸米」,新娘的姊妹們一時難辯真假,就在小夥子中任意尋找,相互嬉戲,甚至往小伙臉上抹鍋灰,實際上是藉此機會暗中選擇意中人,明顯地帶有遠古土家人對偶婚的遺俗。「茅宴席」和「趕腳酒」,發轎上路後,新娘的親屬們還在一些路口佯裝攔截,這時,男家早在這些地方擺好酒宴,攔轎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趕腳酒」。「搬帳子」,當迎親隊伍快到男家時,「摸米」放快腳步,先將帳子搬到男家,舉行掛帳儀式,邊掛邊唱,頗有風味。「迎轎」,即新娘的花轎到男家後,男家要舉行一系列迎轎儀式,直到拜堂、入洞房為止。「上馬酒」,即新娘進男家這一天,男家要專門為送親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爺)等在堂屋中央擺下豐盛的酒席,名曰「上馬酒」,之後才給其他親戚朋友開席。「鬧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輩親戚朋友在新房裡為祝福新婚而進行的`娛樂活動,土家族鬧新房往往還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對歌,他們借機選擇意中人,這是土家族以歌為媒的古婚俗的再現。「回門」,婚後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當天去當天回,俗稱「回門」。至此,土家族的整個婚禮就告結束。
3.壽禮
壽禮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禮儀之一。土家人祝壽,對小孩子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叫「過生日」,50歲後方稱「祝壽」。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齡再高也不能稱「祝壽」,「尊親在不敢言老」。土家族為老人祝壽要獻魚,上長壽面,敬壽桃,滿60花甲的壽禮最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長壽,堪稱民族美德。
4.葬禮
葬禮,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悼亡儀式和祭祀活動。土家族俗稱葬禮為「白喜」、「白會」、「老龍歸山」等,一般要跳唱喪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舉行葬禮時,其主要活動是跳喪,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爾嗬」。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種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劇非劇,風格異常古樸和別致。舞姿非常優美,時而繞臂穿肘,形似鳳凰展翅;時而相對擊掌,猶如幺姑篩鑼;時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癢;時而嘴唇觸地,恰似春燕銜泥;時而相互嬉戲,猶如牧童戲水等等。土家人跳喪為何稱其為「撒爾嗬」呢?其實,這是因跳唱時多用襯詞「撒爾嗬」而得名。
明代《巴東縣志》載:「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後,左鄰右舍聽到陣陣報信的鞭炮聲,都自動趕到死者家裡來,為死者跳撒爾嗬。土家人常說:「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半夜聽到喪鼓響,腳板心底就發癢」。入夜,只聽靈堂門外幾聲炮響,跳喪者們聞聲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揮,三聲重鼓,一聲高唱:「我打起鼓來,你出台喲,撒爾嗬里!」眾人齊聲答和。跳喪者或兩人一對,或三人一夥,迅速踏鼓跳唱,腳踏鼓,鼓跟腳,跳喪者頭、手、肩、腰、臀一起扭動,舞姿變化多端;唱著古樸粗獷、詼諧有趣的極富濃郁山鄉氣息的詞曲,從入夜到雞鳴,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達旦。
撒爾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師、跳喪、哭喪等構成。或曰開歌場、奠酒、收歌場等。撒爾嗬唱詞變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隨情而變。除開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論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人死了,鄉鄰們總要跳唱「撒爾嗬」。實際上,早在元、明、清時代,撒爾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喪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於撒爾嗬的歷史淵源,今天已無法精確查考,有說起源於莊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說起源於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等。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撒爾嗬是土家先民巫術、祭祀禮儀和歌舞藝術三者有機結合的產物,這確是無可質疑的。
土家族喪葬習俗
土家族把喪事稱為「白喜」。對死亡待有樂觀態度,認為高齡老人去世是「順腳路」,成為生命禮贊、祝福新生的一種土家巫文化,對死亡是一種「靈魂不死」、「死後脫生」、「死是福」的生死觀。認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嬰兒降世一樣可喜可賀。因此,土家族人死後有繞棺、跳「喪葬舞」的習俗,起源於清江流域的武落鍾離山,是一個勇猛強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鹽陽、夷城等地建立過原始部落聯盟,後來成為了巴國。
跳「喪葬舞」在湖北長陽、巴東、建始、鶴峰、恩施的清江沿線流行。魏晉南北朝時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叫嘯以興哀,「蠻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過的巴人,死了老人,闔族不悲,且把它當作歡樂的喜事,舉辦「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合族舉慶,以祝其功,這在當時當地的漢人是不會這樣辦的,表現了強烈的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意識。
流行的長篇歌詞是「走進門來抬頭望,桑木彎弓掛牆上」,「三夢白虎當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樂土在下,向王開疆闢土,我民守土耕稼」從繞棺、跳「喪葬舞」以: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癢、狗吃月、燕兒銜泥、幺妹子姐篩籮、猛虎下山等舞蹈動作,這些舞蹈動作是巴人對他們祖先勞作、生活和娛樂的高度概括,如「鳳凰展翅」,二人背對背,雙臂展開,上下扇動,恰似鳳凰展翅欲飛,其動作含蓄,隱喻力強。擦癢」,二人背靠背,雙手叉腰,左右相對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顫動,穩健明快。
最為壯觀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過後,酒醉舞蹈,人們疲倦欲困時,舞者跳著跳著,忽聽鼓點一變,二人中的一個猛然跳躍騰空,一掀舞伴,然後兩人躬身相對逼視,忽而擊掌、撞肘,前縱後掀,一躍一撲,模仿猛虎撲食的各種動作,口裡還發出一陣陣虎嘯聲,最後一人被另一人挽著從頭頂上後弓翻躍過來,其動作形象給人以其祖先為虎的粗獷雄壯的崇敬感受。
其他動作不少是模擬表演他們的先民擲鏢漁獵、廝殺械鬥的動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擊掌,「幺姑姐篩籮」是土家族習俗渾朴、淳厚古雅的寫照。
「燕兒銜泥」,是一個高難度動作,一人丟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開雙腿站立,隨著鼓點的急驟加快,慢慢彎下腰,但雙腿要直,最後以嘴近地銜物,雙手後翹作燕兒翅膀扇動狀,反復數次。
土家族婚俗禮儀
提親
男女青年相愛後,由男方家請媒人帶上掛面,條肉或酒(稱為「手禮」)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詢意見,這叫「提親」。如女方家父母斷然拒絕,就會退回「手禮」。
紅書開親又稱「下書子」
經過提親徵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後,男方家擇吉日請媒人帶上面條、豬肉衣料或衣服,用紅紙折成的信封狀的紅書,內頁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寫字,稱為「空書」送到女家,男青年隨同前往,也有先相親再下書子的。至此兩家初步結成親戚,雙方開始來往。特別是女方父母過生,男方必須帶禮物去祝壽。土家族忌諱農歷的六月和臘月行媒,稱為「六臘不行媒」。
燒香、討年庚
通過下了兩封書子後,婚姻基礎基本穩固。男方家則要擇吉日請媒人帶上條方(條形肉)、面條、火腿、衣料、鞋子等禮物及內頁寫上書單的一封紅書和寫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紙燭等到女方家「開書單」,也叫「燒准香」。並征詢女方的生辰,這叫「討年庚」。標志著兩家正式結成姻親,此後,男方可以稱女方父母為「親爺」、「親娘」。
過禮
通過討得的年庚,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確定婚期。在女方家舉辦花園酒的頭一天(木黃一帶提前到3個月或半年),男方家請媒人和先生(能說會道機靈的人)帶上豬肉面條、鹽茶米面、衣服鞋襪、首飾禮物及香紙燭包封書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這次禮物特別豐厚,女方家主要親戚每家一塊肉、一把面條。這些禮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執事先生焚香燃燒,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贈男方新鞋一雙。這叫過禮,又叫行「雁奠禮」。
花園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請親朋好友。稱為辦花園酒,被請的親朋好友帶上糧食、錢幣及送給出嫁女的禮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開臉又叫拆頭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雙福」(雙老健在,有兒有女)的老婦人給姑娘用細線絞去臉上的苦發,修整眉毛,抹粉,梳妝打扮,挽發髻於腦後,戴上銀針簪子頭花等頭飾,穿上服裝,這叫「行冠笄禮」,是姑娘從「黃毛丫頭」步入新的一個轉折點。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閨房內由眾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親開頭哭「開聲」,再由姑娘哭和眾姐妹陪哭,哭的內容廣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親戚朋友,哭匠人師傅,哭媒人,哭幫忙打雜人員,總之見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紅包給姑娘。會哭的姑娘被認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從五六歲起就學哭。哭詞大多數在《哭書》中格式化的內容,也有「自編自哭」的內容。哭時拖聲帶氣,凄厲委婉,如泣如訴。
⑶ 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為何有「哭嫁」習俗
我們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實是一個地方的習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會留下來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現在是因為與父母的不舍。
一人哭唱的意思主要哭父母的養育恩情,哭的是對雙親的念念不舍。「我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兩人哭唱為姐妹對唱哭,親友陪新娘子哭。哭團圓又叫姊妹哭,是土家族哭嫁的獨特形式,由九位未婚的姑娘陪新娘一人哭,哭嫁內容多為哭姐妹情誼,兄嫂支賢,故土之情等等
⑷ 土家族婚嫁風俗
土家族結婚風俗一、婚嫁前奏曲
1、 托媒:男方會請媒婆,這媒婆必須熟悉雙方家庭的情況,然後到女方家說親或提親,之後女方會打探男方家庭情況。
2、 合八字:女方若同意,媒人就會把男女雙方出生時間拿來合八字,也叫算命,看看雙方是否契合,如果八字合就形成了口頭聯姻。
3、 訂婚:約定婚姻後,就會告知大家男女雙方的婚姻關系,就會辦訂婚。
4、 認親:之後,男方家會選個吉日,到女方家,女方會把親戚朋友叫來,這就是認親。
5、 聚堂屋:它的意義與認親差不多,男方改口與女方一樣稱呼這些親戚們。
6、 報期:由男方決定結婚日期,然後到女方家告知結婚時間。然後在准備最後的階段,如准備彩禮,聘禮等。
7、哭嫁:土家族哭嫁是結婚前10天或15天之內,新娘會叫同村的女友,一起做針線,一邊哭。
土家族結婚風俗二、婚禮進行曲
1、結婚當天,「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過程。「陪十姊妹」是結婚頭天的晚上,二三更時,點上香火,開幾桌,擺上吃食,開始唱關於祝福的歌。而「陪十弟兄」同樣的,然後兩方相互對唱,可以說好不熱鬧。
2、第二天,兄弟姐妹與新郎一起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後會放鞭炮,把彩禮和首飾給到女方,然後男女各方親友展示才藝,好不熱鬧。之後女方會招待大家,結束後就會把嫁妝綁著,在大家祝福下新娘與新郎一同回家。
3、第二天新娘會回門,叫「娶登門親」。
編輯小結:土家族結婚風俗彰顯出了土家族的文化,也側面反映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質,如土家族的勤勞勇敢、智慧聰明、能歌善舞等等,幾千年的文化沉澱,讓現在的土家族文化多姿多彩。
⑸ 農村娶親爺進門有哪些禮俗
中國傳統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同時,又受到江南吳地文化的影響,並帶著明顯的上海地域特徵。 定親———排定「八字」,准備彩禮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開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況,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傳統婚俗。定親,即訂婚,舊稱「文定」,俗稱「安心」、「拿盤」(拿籃頭),女方稱「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結合,經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請媒人至女家游說提親,稱「請八字」或「討八字」。女家同意結親,將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辰)庚帖交媒人送達男家。男家將婚配男女八字,請算命先生排定,稱「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沖克」和「相合」之分,甚至歲數也有講究,如女大三歲或男大六歲被荒唐地視作不吉利,要退「八字」。如果雙方「八字」相合,女家則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聽,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產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親」。「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時男家也要打聽女方情況。雙方家長滿意後,請媒人吃「話允酒」。接著男家備彩禮,托媒人送到女家,稱「拿盤」(小盤),擇定吉日定親。定親時,各邀至親好友辦兩三席,男家稱「定親酒」,女家稱「受茶酒」;男家以茶葉、桂圓、棗子及衣服、首飾、禮金,置於上放萬年青或吉祥草的禮盤(稱「大盤」),由媒人送至女家(稱「求允」)。女家收下禮物後,回贈姑娘生辰庚帖(稱「大八字」)和謹尊台命(紅帖)為定親依據,稱「允吉」。男女雙方將收受的茶葉、桂圓等物分送親友,以示子女定親。此後,逢端陽、中秋、春節,男方向女家送彩禮,直到完婚。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長之命雇轎或備船(路遠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稱「迎親」。一路上要吹打、放銃。到女家後,迎親花轎須從東南方進宅(俗稱「青龍頭」)。人進女家後,新郎拜見岳父母與長輩親屬後,進入堂屋。隨後,新郎對女家的幫工、茶擔、喜娘及吹鼓手等開銷「喜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內禁吃煙火之食,只以蜜棗等乾果充飢,這叫「餓嫁」。姑娘上轎前,先要「開臉」(即用綢線將姑娘臉上的汗毛絞掉),有「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還要變一變」之說。又於新娘發髻上滿簪花朵,頭上遮以面紅,謂「上頭」。然後,女家又設筵款待其女,並令諸女客為之陪侍,謂「待嫁」。姑娘上轎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稱「哭出門」、「哭發」、「謝親」。哭嫁時流行唱歌,稱「哭嫁歌」。哭嫁是一種舊時婚禮習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妝時和迎親日梳妝、上轎時,與母親及哥嫂哭別。內容為娘哭家窮嫁妝少,囑女做個好媳婦;女哭父母養育恩,並謝置辦嫁妝苦,再謝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諺稱:「娘家哭得應天響,婆家家當塔塔漲。」在上海浦東農村就流行著哭出嫁的習俗。《浦東老閑話》一書中記載了《哭出嫁三首》,錄於此處:哭上轎一隻橄欖兩頭尖,紅燈花轎抬到場門前。荷花金鑼敲一記,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勸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儂歸(音讀「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雲里,跳進龍門交好運。腳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轎桿長千金。進婆門,像婆身,上敬老,下愛小。先敬公來後敬婆,回轉身來敬丈夫。冷粥冷飯自家吃,熱粥熱飯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顧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熱乎乎。金雞叫,就起身,光頭面滑出房門……勒拉娘家隨心慣,進仔婆家乖做人。謝媒人香瓜藤爬仔滿屋青,板起面孔謝媒人……阿哥是讀得書來弗識字,伲小兄弟勿識貨,右手拿起金絲筆,左手拿起大紅貼(帖),大字寫來八卦能,小字寫來藕絲能,認為儂阿娣是好人,寫個八字弗要緊。桃紅八字傳到高樓上,時辰八字寫斷根……儂貪吃伊拉紅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鮮,黑棗頭泡茶泡深長,細芽泡茶清湯湯,大麥泡茶滿口香。說得好,話得恩,生吃硬做配成親。姑娘出嫁,不僅姑娘哭,姑娘的母親亦哭,告誡女兒如何做媳婦,稱「千誡訓」。有的新娘隔夜開哭,稱「謝嫁妝」,感謝爹娘辦嫁妝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轎,稱「搶上轎」。哥哥挽住花轎叮囑妹妹,稱「挽轎」。啟轎後,哥哥喊停轎,再次對妹妹囑咐,稱「問轎」,一般要達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門口,嫂嫂和親戚送出場角,哥哥送出「青龍頭」。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轎,見轎鳴炮,以示迎接;女家鳴炮還禮,以示歡送。轎在途中,轎頭故意顛簸,稱「顫轎」。顫得新娘頭暈眼花,嘔吐不止,新娘便將事先准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門,轎夫即不能再肆意顛簸。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館展出了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大的花轎———「百子大禮轎」。這頂大花轎高近3米,底長1.5米,寬1米,轎桿長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稱為「花轎王」。轎身共分7層,每層都精雕細刻,構思嚴密。以底層為例,正面是兩層的牌樓,一條飛舞騰躍的金龍居於牌樓的正門。門後是龍鳳抱柱的門框,裡面裝飾的是畫有「天官賜福」的玻璃畫。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轎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轎右是貴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其他各層都有表現中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花鳥魚蟲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畫。據考證,這頂「花轎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也是上海以花轎迎親婚俗的歷史見證。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男女雙方同意,男方要贈女方信物,稱「納彩」、「行盤」。富裕之家饋贈金首飾、銀幣,還送茶葉、麵粉,通稱「金芽玉塵」。送茶葉之俗,另有「千金萬禮買不動,四兩茶葉定終身」之說。有的取「茶樹必下子,移植不復生」之義。另有棗子、花生、桂圓、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貴子」。還附上萬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徵吉利。女家對彩禮接受得多,說明稱心滿意;反之,表示有意見。受彩禮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稱「回根」。如貧富懸殊,女家將彩禮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無力辦嫁妝。第二次送彩禮是現金,男家連送三次,稱「拿盤」或「行盤」,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時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貧窮人家只是象徵性地送彩禮,所謂「禮輕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贈禮品,如有的用紅綠色染的大米相贈,稱「金珠玉粒」;還有的包大粽子1隻,稱「太婆粽」,而周圍有小粽子5到15隻,則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團圓」等,都象徵吉祥如意。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婚禮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妝,俗稱「拿嫁妝」、「搬嫁妝」。富裕之家辦「櫥箱嫁妝」,有一櫥兩箱、四櫥八箱不等,並有「墊箱鈿」、「花粉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應俱全。還有以「裙帶冊」(耕田)作陪嫁的。貧窮之家嫁妝就簡單得多,但薄被、馬桶、提桶、腳桶必備。嫁妝的一部分由親朋饋贈,稱「助妝」。但忌諱送鍾,因與「送終」諧音,視為不吉利。嫁妝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婦人)縫制,折疊時內放喜錢,稱「子孫倉」。馬桶,稱「子孫桶」,內放紅蛋、棗子、長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長生不老等。嫁妝貼上大紅喜字後,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稱「晾妝」。迎妝講究禮節,稍不注意即會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絕發妝。迎妝的車、船及其他工具貼上紅紙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妝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鳴鑼至女家。挑籃放場上,杠棒和扁擔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妝要付喜鈿給女家幫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擔,迫使男家加錢。女家不發妝,就敲鑼「催妝」。女方哥哥徵得妹妹同意,才能發妝。迎妝者須全部退出門外,由姑娘之兄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而後逐件發出。嫁妝忌諱講「扛」,而要講「漲」,取上升之意。迎妝者不能一腳跨在門檻里,一腳跨在門檻外;雙腳跨進門口,女家要說「搶嫁妝」。迎妝者肩挑嫁妝中途不得停歇。嫁妝到男家,男家要點旺盒、放鞭炮,將嫁妝先置於客堂,後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攤床。男家當晚還要辦「待媒酒」,送媒人鈿。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花轎入宅,到吉時進喜堂,結婚儀式開始。鳴炮奏樂,點燃花燭,新郎、新娘手持紅綠牽巾,進行拜堂儀式。堂上兩桌並立,大紅花燭高燒,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儐相手持花燭,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桿挑去蒙在新娘頭上的紅巾。入過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長輩磕頭,受領「磕頭鈿」。新婚之夜,親友與本家宴請新人,稱「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內,新郎新娘坐在長排八仙桌北面,南邊另放一隻茶幾點燃花燭,賓客坐於長桌兩旁。菜餚出齊後,賓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獻吉利話,再請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煙和喂糖等。用飯時,新人碗內分別藏著蘋果、生梨、糖果、紅棗、肉骨頭和小酒盅等以逗趣。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洞房花燭夜,男女老少湧入新房祝賀取樂,叫「吵新房」。俗話說:「三天里廂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賓客擁進新房看新娘容貌,贈以「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新娘奉敬乾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腳爐蓋中,賓客圍觀,常弄得新娘十分尷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種辦法嬉耍新娘。如用紅線吊一隻蘋果,請新娘夫婦共咬,逗人發笑。三是聽新房。更深夜靜,到新房窗外竊聽私房話,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婦熟睡之際,破門而入,悄悄揪住,稱「捉喜」,新婚夫婦須起床請酒。上海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曾以「鬧房涉訟」為題,報道了上海寶山縣的一則鬧房新聞。寶山縣沈家鎮有個人叫朱鳳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舉行婚禮後,親友依照習俗鬧新房。朱的表兄顧某喜歡惡作劇,鬧得太過分,新郎對他很不滿,怒顏相向。不想顧某已經喝多了,借著酒勢竟將新郎打傷。新郎向縣官告狀,顧某即被拘留。對這種男女大喜之日鬧新房鬧到打官司,畫報評曰:「諺雲:三日無大小。此語壞盡世事。古訓男女有別,豈有此三日內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況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護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愛而狎侮之,則觸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羈飯歇,始悔孟浪亦已遲矣。而朱某以嬉戲之故,遽至激成訟,累誼屬親親,毋亦太甚。」《點石齋畫報》的這一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正,點到了鬧新房之俗的弊端。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三朝回門」,富裕人家有「滿月回門」的,稱「滿月」。新婚夫婦備厚禮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親、兄嫂。女家擺「回門酒」,宴請新娘和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