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八百為什麼沖橋
當時日軍佔領上海已成既成事實,八百收到上級命令從英租界撤退,更主要原因是當時日軍失去耐心向英政府及國民政府照會如果不撤就會使用重武器,要知道之所以能守這么長時間一方面是抵抗意志堅決及完備的工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日軍使用重武器(重炮及轟炸機)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投彈技術不是那麼準的,電影里那種戰斗機不具備投彈能力,轟炸機是飛的很高的。
然後離四行倉庫就幾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市的煤氣儲備罐,如果炮彈引發煤氣爆炸可以參考現在的天津爆炸及黎巴嫩爆炸產生的後果。
第二就是外在的國際政治條件已經沒有意義,弱國無外交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調停無果的情況下堅守已無意義。
為何沖橋是因為英軍為了方便管制以及政治原因和國民政府商談撤離條件時表示不接收零散的部隊進入租界,而當時唯一的道路就是那個橋,當時的時間也是日軍發動不計代價總攻的最後一晚。
❷ 《八佰》再現了真實的抗戰歷史,裡面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為何不直接扔
抱著手榴彈往下跳是為了撞開日本鬼子的盾牌,然後讓手榴彈在人群中爆炸增加殺傷力。看電影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不綁個石頭之類的重物扔下去,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不過後來我仔細的想了想,在那種危機關頭大家都殺紅了眼,可能沒有時間也無法冷靜地進行思考,所以選擇了這種看起來並不是很明智的方式。這段情節據說是真的,真實的歷史中只有一個人綁著手榴彈跳了下去,電影對這個場景進行了藝術加工,以便使電影更加的煽情。
❸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嗎
最近由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正在各大院線上映,作為一部製作精良的戰爭片,八佰從開拍初期就是到了網友們的關注。原定於去年暑期上映的八佰,因為種種原因改變檔期,經過一年時間才登上銀幕與觀眾見面,所以最經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也是絡繹不絕。電影《八佰》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雖然整部電影非常感人,但是有些不了解那段歷史的觀眾對於一些片段會感到費解,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電影《八佰》的一些小細節吧。
歷史上陳樹生確有其人,而他也和電影中一樣跳下倉庫與日軍同歸於盡,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
❹ 八百壯士跳黃河是怎麼回事誰來為我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1939年6月6日,侵華日軍3萬余眾,沿芮城縣20里嶺陌南鎮東及平陸縣張店至茅津渡西,分9路進犯由楊虎城將軍舊部第38軍、96軍和川軍第47軍組成之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中條山防地。日軍憑借人多器精,對38軍與96軍陣地展開殘酷攻擊,國民革命軍英勇頑強拚死抵抗至陣地失而復得數次。數日後,因敵我眾寡強弱懸殊,國民革命軍逐漸被逼於芮城及平陸之山河間狹窄地帶。為保存中華抗日之血脈,96軍陳碩儒師長率退守陌南鎮東西黃河一線之177師從日軍正面大部突出重圍;「177師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後死亡200人,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鬥後不齒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至18歲的孩子。他們從關中(也有少數山西河南)鄉村投到孫蔚如麾下來,不是為了吃糧飽肚,而是為著打日本鬼子走進中條山的。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活著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剩下最後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那是他和他的父親和村民們崇拜著的楊虎城創建孫蔚如統率著的西北軍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熏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
❺ 八佰:為什麼他們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呢為什麼不把手榴彈直接扔下去呢
歷史上八百壯士中沒有抱著手榴彈往下跳的。這個問題,史界早就給予拆穿了!因為這樣杜撰出來的假的歷史故事很感人很煽情。
電影中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主要當時並不是為了戰術目的,就是為了壯烈赴死。類似情況還發生在南京保衛戰,光華門城門洞,也有戰士綁著手榴彈跳下去同歸於盡。
突出壯烈色彩從電影節奏角度講,四行倉庫防禦戰的高潮是陳書生拿著手榴彈跳下的那一刻開始的。比起直接將手榴彈扔下,抱著手榴彈跳下帶來的沖擊更大。決死的士兵的氣概能大大震撼坐在電影院中的觀眾。不僅能夠帶來可以震懾人心的效果,更能夠讓觀影者從內心中產生共鳴,對這些決意赴死的將士產生敬佩之情!
❻ 八百最後為什麼一定要過橋
原因:
1、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2、緊挨著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讓租界里的民眾站在高樓上觀戰以外,中國軍隊還有炮兵陣地緊挨著租界,在中國軍隊為四行孤軍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時,日軍會顧慮炮彈落入租界,而不敢進行還擊。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後,第524團團長韓憲元率領該團其他部隊撤離,在撤離前面對留下來的戰友十分難過和不舍,1營長楊瑞符當即胸膛一挺,敬禮表示:「請團長放心,我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6)八百電影中為什麼要跳下去擴展閱讀
事件事實:
從524團第1營進入四行倉庫陣地後,便開始了對整個倉庫的加固工作,在隨後的4天4夜裡,四行孤軍展開了悲壯的保衛戰,以良好的軍事素質和抗日精神,與侵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
因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南岸而士氣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軍的堅守而重新喚起了抗日鬥志。在上海的外國人也親眼目睹四行孤軍的英勇奮戰,通過報道將中國軍人寧死不屈,堅守到底的形象傳播到了全世界。
❼ 八百這部電影裡面讓你最深刻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
印象最深刻就是身綁手榴彈,跳樓炸開敵人銅牆鐵壁這一點。
在電影院都看哭了,真的感覺特別的悲壯,這些捨身忘己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這些人毫不猶豫跳下去的時候,看上去很淡定,這就更增添了悲壯感。
❽ 中條山戰役八百壯士為什麼集體投河
八百軍人彈盡糧絕跳黃河。
1939年6月5日,在日軍騎兵、野炮、山炮聯隊和空軍約3萬餘人的強烈攻勢下,防守中條山的以「陝西愣娃」為主的楊虎城舊部第38軍、96軍和川軍第47軍在突圍中彈盡糧絕,屢屢受挫。
將士們不願束手就擒,八百衣衫襤褸十六七歲的軍人,被日軍逼到懸崖邊,彈盡糧絕。八百名「秦軍」,面朝陝西,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寧死不降,跳進滾滾黃河。
(8)八百電影中為什麼要跳下去擴展閱讀:
中條山戰役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戰爭雙方的戰線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日本侵華政策的重點逐漸向保守佔領地轉變。
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修正了原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提出「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們並不予以拒絕」之新方略,加緊對國民政府展開誘降活動。
❾ 八百壯士為什麼要過橋
《八佰》最後之所以要沖橋是因為歷史上就是從橋、撤退的,而且因為靠著租界沒有受到日軍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時損失很小,電影刻意加強沖突的。
他們之所以退出四行倉庫,並不是因為他們支持不下去了,而是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終選擇奉命放棄戰斗,撤離四行倉庫,進入租界。也就是說,他們在四行倉庫繼續戰斗沒有任何問題。
(9)八百電影中為什麼要跳下去擴展閱讀
四行孤軍僅僅只是當時中國軍隊一個普通的步兵營,人數不過400多人,但為了壯我軍勢,而對外宣稱八百人。就在四行孤軍已經准備全體戰死殉國之際,謝晉元突然接到了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的電話,命令他當晚撤退。
謝晉元聽後情緒非常激動,對著話筒大聲的喊道:「全體壯士早已立下遺囑,相誓與四行最後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請參謀長報告師長,轉請委員長成全我們!」但最終在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和副師長馮聖法的輪番命令下。
謝晉元和營長楊瑞符不得不接受了撤退命令,撤如了租界。在撤退的過程中楊瑞符和謝晉元均遭受傷。面對上級命令撤退,楊瑞符在後來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這次很遺憾,殲滅的敵人不多,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
謝晉元與表示:「我等之撤退,系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之安全,請求我政府同意,而由我最高當局下令撤退者。
❿ 八佰為什麼要撤退
八佰之所以要撤退,主要還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英雄們的結局可以說是悲涼的,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寧願當初一直固守,哪怕是死於戰爭中,也比後來的屈辱經歷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