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朗讀者電影劇情 朗讀者電影介紹
1、劇情簡介
1958年,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伯格(大衛·克勞斯飾)患上猩紅熱,從學校回家時,突然發病嘔吐,這時一名叫漢娜(凱特·溫絲萊特飾)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康復後,他找到了漢娜答謝她,不料兩人卻很快捲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關系,雖然漢娜的年齡比邁克大很多。邁克發現漢娜很喜歡聽他讀書,而他朗讀的力量讓他們的關系更為親密。一本本讀過來,漢娜深深著迷。然而有一天,漢娜卻突然不辭而別,留下邁克暗自神傷。1966年,邁克雖然已經淡忘了漢娜,但是那段關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憶。已經是法律學校實習生的他在畢業之前參加了一次對納粹戰犯審判的旁聽。就在這時,邁克與漢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與漢娜這樣見面,原來漢娜曾做過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面對事實漢娜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罪。邁克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2、邁克(拉爾夫·費因斯飾)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她開始給麥克寫信。邁克從來沒有給漢娜回過信,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邁克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他卻拒絕與漢娜握手,也表示拒絕了這份感情,漢娜於是絕望而自殺。
3、《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⑵ 電影朗讀者的劇情是什麼。講述了什麼故事,謝謝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於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邁克在公車上意外結識了風情萬種的售票員漢娜,這位比他年紀大得多的漂亮女人,在青春期少年邁克的心目中是最讓他魂牽夢繞的人,但是他也並不敢與漢娜攀談。直到有一次路上邁克的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才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邁克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慾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邁克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他聽。相處中邁克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邁克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於有一天,當邁克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邁克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邁克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於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的重責。邁克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懦弱和不願暴露自己和漢娜關系的自私,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邁克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邁克寫信。邁克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邁克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邁克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洩內心的痛楚。
⑶ 電影朗讀者完整版
朗讀者/生死朗讀
(2008)
狀態:BD720P中字
別名:為愛朗讀 / 讀愛
類型:歐美愛情劇情
主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詹妮特·海因
片長:124 分鍾
語言:德語 中文字幕
《朗讀者/生死朗讀》高清完整版的短評:
如果十五歲的你熱戀上中年獨居女鄰居,與她的戀情即便在你們分手後還深深影響著你。然而八年後情傷未愈的你突然發現她竟是一名劊子手,而你的證詞能使她免遭終生監禁,你,該怎樣做? 這是The Reader呈現給我們的難題。 對Holocaust的控訴、描述和反思,電影中我們已經擁有了.
⑷ 如何理解電影《朗讀者》(The Reader)
《朗讀者》是一部奇妙的電影,可以從很多個角度來觀看、思索,而都會是一部完整的電影。
它可以是關於一個男孩的成長故事,它可以是關於一個女人的一生和她在尊嚴和苦難之間的痛苦選擇,它可以是關於兩個人貫穿一生的復雜感情的記述,它可以是關於精神的力量。同時,它也可以是用兩個人之間的故事,來記錄的對歷史的拷問和反思。影片骨子裡其實是厚重而悲愴的歷史。
幕後花絮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於女主角的第一選擇就是凱特·溫絲萊特,但凱特·溫絲萊特此時要拍攝《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選擇了妮可·基德曼。但當妮可·基德曼正式開始參與該片拍攝時,卻因懷孕而放棄了這個角色,此時凱特·溫絲萊特有了空檔期,她最終正式出演該片。
⑸ 《朗讀者》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殺
因為漢娜卻喪失了面對米夏的勇氣。
米夏最終選擇了和漢娜一樣,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卑微的秘密。兩人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漢娜的入獄而終結,在隨後的人生中,米夏慢慢體會到了漢娜的想法。
他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去各種錄著自己朗讀聲音的錄音帶,漢娜也開始了識字,並給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卻始終沒有回信。
十八年過去了,在獄中表現良好的漢娜獲得了假釋,終於能夠和米夏見面了,可是面對這一機會,漢娜卻喪失了勇氣,她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
一個女人在戰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願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
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於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
對於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這部小說的後兩部分,接觸到最多的詞彙,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倖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麼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
⑹ 電影《朗讀者》《革命之路》中擔任主演的女演員是誰呢
經典電影朗讀者和革命之路中,那個美麗的女主角是凱特溫絲萊特,在英國伯克郡雷丁市一位當地居民的家中,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女孩站在浴室鏡子前,拿著一瓶假裝獎杯的洗發水,在發表她的獲獎演講,她沒想到,未來的某一天,她居然會站在頒獎典禮的舞台上,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一個沉重的獎杯,激動地告訴大家,這真的不是一場洗發水瓶,她就是以泰坦尼克號走紅全球的凱特溫絲萊特。
凱特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照顧孩子上,也陸續拍過一些作品,但與其他好萊塢女星相比,她的生活更加自私和自由,她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她,也不擔心照顧孩子會影響她的事業,她說,她的孩子永遠是她的第一位,她已經看清楚了,名利太虛無,無法把握,或許上一秒還在雲端,下一秒就可能跌倒在地,因為這樣好的態度,她活得比很多演員都輕松。
⑺ 電影《朗讀者》解析:真實的歷史總會令人心痛不是嗎
看見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好像看過,不過,可能你看的是綜藝,而小編看的是它的同名電影。這個影片並不是在介紹一個人讀書的愛好或者是參加了一些什麼節目,它其實主要講的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和他的後一代的關系,然後主要是通過他們各自的內心的世界,來看看他們對上一輩人走的路是什麼樣的感覺。
《朗讀者》
這部劇的導演是英國的史蒂文戴德利,他從小就比較喜歡戲劇事業,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讓人看了以後都帶有濃濃的藝術氣質。他在執導這部劇以前,就已經拍過很多知名的舞台劇,並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對於當代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受歡迎的。
《朗讀者》
而且他拍攝的電影一般都作為經典片段被老師們用來進行點評以及讓學生們進行分析。這個電影也是改自於的它的同名小說,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還有藝術美的書。這個片子中主要是通過三個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後把這個片子的主題表達的非常清楚。
《朗讀者》
他們三人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時代,但是它是把這三個不同時代的人放在同一個主題下,通過了他們三個人在生活上的經歷,然後分別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實是一個敘事片,看完電影之後,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從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獨特的人生啟示。
《朗讀者》
關於二戰類的電影一直都是很多導演拍攝范圍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達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現對於戰爭的一些思考,還有的是為了諷刺當時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為了贊揚某個英雄而拍攝的一部類似於傳記一樣的電影。但更多想要表達是要更多的人記住歷史,希望以後能夠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樣才會有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樂一樣,不管現在的生活多辛苦,我們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夠看見明天的美好。
《朗讀者》
這個影評主要是通過對一個人的回憶展開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歲。大家也都知道像這么大的人其實內心還是一個孩子,他們這段時間屬於到青年人的過渡時期,是需要家人關懷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處於一種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難也沒有向他的家人們說過什麼,他把自己的心封閉了起來。
《朗讀者》
後來他在一次碰巧的機會下認識了漢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鑰匙給打開了。漢娜是一個中年女人,她很會激發這個少年人的情慾,米夏好像在這個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義。也是漢娜一直鼓勵他說他的朗讀天分很高,這讓小小年紀的男孩情竇初開了,他甚至在公眾中承認這個能做他母親的人是他愛的人。但其實漢娜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孩子,純粹的利用他而已。後來還是因為漢娜工作的變動,他們之間才算結束。
《朗讀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後,米夏知道了,原來漢娜是一名集中營的守衛,她殺了很多人,這讓米夏難以接受,盡管這所有的一切不應該推到漢娜的身上來。可是卻讓他來不及去思考,漢娜被殺死了。米夏的心裡只有愧疚,對法西斯手下無辜者的嘆息,還有對自己的懦弱的憎惡。
《朗讀者》
雖然導演是英國人,可他曾經在德國的經歷讓他覺得當時那裡的人完全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背黑鍋的都是那些雖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個無辜的人,這也是對當時戰爭的一種反思,這才是他拍攝這部片的目的~
⑻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
導語:《朗讀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法律也會因為它所要要維護個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戰。這簡直就是個悖論。以下是我整理的《朗讀者》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小說,《朗讀者》讀後感。《朗讀者》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朗讀者》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09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第一次接觸《朗讀者》是觀看由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生死朗讀》。溫絲萊特的精彩表演,完美重現了小說《朗讀者》試圖帶給我們的強烈思想碰撞,讓我們跟隨著溫絲萊特的一舉一動重新思考二戰時德國納粹所犯下的罪行究竟誰來承擔?如何承擔?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人對原集中營警衛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並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漢娜憑借自己不識字的秘密,完全能夠推翻大家的指責,法官的指控。可是,漢娜並沒有這樣做。深知漢娜秘密的米高也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
身負納粹之罪的集中營警衛,他們有罪嗎?他們說自己無罪,理由是:我們是士兵,長官下令,我們必須執行,所以我們無罪。這樣的辯護邏輯,也可以這樣認為:別人讓我殺人,若是人死了,那麼殺人犯便是那個教唆我殺人的人,而不是我,讀後感《《朗讀者》讀後感》。現實真的可以用如此強盜邏輯解釋嗎?
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有機會沉冤昭雪,為何卻拋之不顧?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苟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出來。
《朗讀者》中的集中營警衛中除了漢娜,所有人都忽視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漢娜一人敢於面對罪性的自我。
西方基督教中對"罪"的闡述,為我們解決對納粹罪人罪行的評判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意義。參與納粹行動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是罪的程度應當有所區別。從士兵都長官,罪的程度應當逐步遞增。而漢娜給我們的啟示便是:我亦有罪。誰能像漢娜一樣面對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時坦然接受呢?
漢娜的罪毫無疑問是一種個體的罪,但在接受審判的語境中,她的罪已經成為了整個納粹的所犯罪行的象徵物,她所承受的是整體納粹的審判。其次,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體制中的一份子,無疑在接受審判時已經被先驗地定罪了,審判只不過是一種形式和過場。也許在審判的過程中,公眾通過這種治罪的形式可以轉移或者轉嫁出去自我的心理創傷,達到遺忘過去的傷痛,可以心安理得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假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逃避者的行列,美麗的伊甸園還會開滿智慧之果嗎?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為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為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並為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為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後,她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為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裡,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著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為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為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秘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為此她願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為了保守住這個秘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衊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為了不在法庭讓眾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後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後,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都是極力捍衛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漢娜的身上得到某種啟示。因為我們也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自尊,只是我們沒有漢娜那麼偏激,也沒有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但是,我們和漢娜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為了維護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從而失去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其實,捍衛自尊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不用自己費心地維護也有了尊嚴。
其次,我還有一點小感悟,那就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影響巨大的。米夏因為在那個夏天認識了一位成熟的女人,並相愛,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米夏從此變得漠然,麻木,不再相信感情。但是,15歲的米夏是何等的活力四射充滿幻想啊!他會在難得的假期里為了見漢娜在凌晨4點起床去搭電車;他會為了攢夠遠足的路費而賣掉心愛的郵票;他會放棄和父母旅遊的機會,只是為了每天和漢娜見面;他會為了漢娜而努力學習,補上落下的功課……當我看著那一幕幕細節描寫的時候,我往往會忘了漢娜和米夏之間的年齡差異,甚至會忘了米夏還是個懵懂的少年,我只是為他們之間的感情而感動。
米夏的沖動與熱情在在漢娜的不辭而別之後發生了改變。米夏從此變了,甚至發展他對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無法正確把握。正如大火餘生的那個女作家所說的那樣,他肯定有過短暫的婚姻,有一個寄宿制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女作家的話告訴我們,其實某種經歷已經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
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孟母三遷》,為了孩子的成長,孟母三次搬家,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其實這也為了讓孩子經歷該經歷的,遠離不該經歷的。
雖說,經歷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有些經歷卻是不經歷為好。如果米夏在15歲的時候,並沒有生病,並不缺少親人對他心靈無微不至的關照的話,也許,他不會結識漢娜,不會有以後的生活,雖說他的人生中少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是也許會幸福許多。
前幾天,聽說我曾經的一個學生,今年只有18歲,但是已經結婚生子,現在正在談論離婚事宜。這又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子。她自己曾經也是被母親拋棄,由父親帶大的孩子。她自己的悲劇又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經歷註定什麼樣的人生,這也許就是宿命。我想,我們做父母的還是應該給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他們該經歷的,享受屬於他們的美好的未來。
朗讀,在書中被描寫得很美,甚至有極致的美。電影《朗讀者》中的朗讀細節也拍攝得很美。在他們約會的時候,他們唯一的思想交流就是朗讀,我認為其實他們沒有其他的交流。
但是,朗讀讓他們倆都發生了改變。米夏的朗讀讓漢娜為之贊嘆,米夏就在肯定和贊賞中獲得了信心,他從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成了優秀生。漢娜從朗讀中也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她變得柔和而安靜,這是一個成熟女人最吸引人的魅力。
漢娜入獄了,但是米夏並沒有忘記漢娜,雖然他為愛過漢娜而慚愧而自責,雖然他不敢見漢娜,雖然他希望漢娜從此遠離他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為漢娜繼續朗讀。他的錄音帶給漢娜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給她的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漢娜藉助錄音帶學會了基本的讀寫。米夏為漢娜讀了很多很多的名著,送去了一摞摞的錄音帶。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夏並不是為漢娜而讀,他也是為自己而讀。在朗讀的時候,能忘卻世間的紛擾煩雜,忘卻人生的悲苦凄涼,忘卻心靈煩惱憂傷,能讓人沉浸在一種美好純凈的氛圍里,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祥和,甚至朗讀「超越了喧囂,超越了生死」。一個終日懺悔和糾結的米夏只能依靠朗讀來讓自己獲得平和和安生。
我想,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學會朗讀,朗讀不僅僅是為了解讀文本,不僅僅是為了表演,不僅僅是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將朗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朗讀去體會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快樂,通過朗讀去豐盈自己的人生去獲得更幸福的人生。朗讀,不再是形式,而是作為人的一種需要!
《朗讀者》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⑼ 求<生死朗讀><朗讀者>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影響~
《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生死朗讀》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目前這本作品不但已經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球賣了上百萬本,而且還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 在2002年奉獻出那部讓觀者動容,且獲得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終助妮可.基德曼奪得後冠)的《時時刻刻》之後,導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尋良久,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計劃:改編《生死朗讀》。這個飽含著愛,罪惡,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在打動全球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也正是因為面對著如此令人唏噓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無限壓力。早在開拍前和韋恩斯坦公司商談影片時,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所困擾。還好家人和影迷給了戴德利力量與自信,最終在他的帶領下,《生死朗讀》順利拍竣。 雖然事關二戰與納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對本片能脫穎而出充滿信心,因為《生死朗讀》對那段慘絕人寰往事的觀點非常獨特: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過他們的轉變來折射出那段罪惡的往事。「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斯蒂芬·戴德利說,「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獨特觀點,才使《生死朗讀》從斯蒂芬·戴德利的選擇中閃耀出不一樣的光輝,順利得到了這位奧斯卡提名導演的青睞。而如此有威懾力的故事,再加導演與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讀》當然早就在各大媒體的「09年奧斯卡預測」上占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