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的世界格局是怎樣的
答:現在的世界格局是多極化格局,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另外有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日本、德國、法國等多極化國家涌現,美國一家獨大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❷ 美蘇冷戰時間是什麼時候
1947年至1991年。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表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志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2)美俄爭霸電影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後再加上經歷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
❸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人類末日
在科幻電影的歷史上,「毀滅」似乎是一個常說常新的題材。於是,一年又一年,我們無數次在大銀幕上目睹了人類文明乃至地球的毀滅。而這些影片背後蘊含的哲理,也往往能引人深思。
毀滅原因之一:小天體撞擊
代表作:《天地大沖撞》《絕世天劫》
在整個科幻電影史上,認為外星智慧生命(甚至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生命)會以遠超出人類的科技實力進攻地球的作品,可謂汗牛充棟。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品《三體》,其實也屬於這一類題材。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確定地外文明的善與惡,而一些科幻小說還提出了第三種觀點,那就是地外文明的舉動無所謂善惡,在人類看來的惡只是文化沖突的結果。真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苗若玖)
❹ 使命召喚6各個關卡的劇情。
關卡名忘了,不過會說明是第幾關,在游戲里,第一關就顯示第一天,第二關就是第二天
首先搞清你扮演的角色,你會扮演美軍拉米雷斯,俄羅斯的小強,還有美軍的阿倫這三個角。
一開始教學關,你是阿倫,沒有劇情。然後第二關,你發現眼前一片模糊,眼前的是謝菲爾德將軍,他把你拉起來,然後進攻了一個鎮子,進攻成功,很簡單,沒什麼說的,中間的一段對話我覺得很經典翻譯一下,騎兵甲:這個距離對於游騎兵是不是太危險了?騎兵乙:謝菲爾德什麼時候怕過危險距離?
第二關,謝菲爾德讓阿倫加入141特遣隊(全世界最強大、智慧、果斷的勇士們組成的部隊),阿倫問,所有人都在這了么?謝菲爾德說,不,有一部分去執行任務了。畫面轉到哈薩克的天山,你扮演小強,旁邊是4代主角肥皂。俄羅斯拿到了美軍的攻擊識別模塊,為了不讓他們破解,你和肥皂要殺入基地,偷出晶元,中間肥皂被捕,你會引爆炸彈,然後你們兩個趁亂坐摩托逃出,劇情結束。
第三關,謝菲爾德讓你打進馬卡洛夫(俄羅斯恐怖分子)當卧底,你們屠殺了機場,最後馬卡洛夫識破了,殺死了你,阿倫的命運結束,他利用你的屍體挑起了美俄大戰。
第四關,你是小強,謝菲爾德透過馬卡洛夫殺死小強的子彈,摸到一個加叫Jac的人,這次你們的行動是抓住他,很簡單的一關
第五關,原來在小強他們偷出模版前,俄羅斯已經破解了,美軍發出了許多錯誤信息,導致俄羅斯偷偷的襲擊了美國。你扮演拉米雷斯,利用掠食者導彈,守住了城市,很簡單
第六關,你扮演小強,抓住Jac後,審訊完畢,開始逃跑,沒什麼劇情,中間有一段很緊張,很出色的玩命跑的情節
第七關,你扮演拉米雷斯,謝菲爾德要求你找到街區內一個馬卡洛夫追殺的人,你到了,發現他已經自殺
第八關,你扮演小強,順著Jac的情報,去勞改營里找到另一個馬卡洛夫追殺的人。那裡的人把海上油井改為了導彈基地,綁架了所有工人,你們營救人質後,發現目標轉移,乘坐直升機飛走。
第九關,你是小強,直升機送你到目標所在地,你們潛入地下,找到了目標普萊斯,他是4代主角肥皂的長官
第十關,你是拉米雷斯,俄羅斯攻打美軍防空洞,你們被迫撤離
第十一關,你是小強,普萊斯得知美軍正受困,於是不顧謝菲爾德的反對,打算攻下俄羅斯的潛艇,然後發射了導彈,由於導彈爆炸發出的電磁脈沖,導致華盛頓附近電子設備全部失靈
第十二關,你是拉米雷斯,由於普萊斯的舉動,你們莫名其妙獲救,卻發現俄羅斯正攻打白宮,而美軍認為俄羅斯佔領了白宮,打算在兩分鍾內將華盛頓夷平,幸好最後2分鍾你在樓頂發信號,才免於災難。拉米雷斯的使命結束。
第十三關,你是小強,你和隊友幽靈、稻草人等去高加索山區的馬卡洛夫居住地殺馬卡洛夫,發現他早已遠走高飛,於是你們就拷貝了他的電腦資料。任務結束,謝菲爾德來接你,一手拉過小強,另一隻手扣下扳機,殺死了已經重傷的小強和幽靈。原來一切都是謝菲爾德主使,他想挑起美俄大戰,回復美俄爭霸的場面(也是極端愛國),火葬幽靈和小強時,傳來了正在阿富汗作戰的普萊斯和肥皂的無線電:幽靈,回話,馬卡洛夫和謝菲爾德的人都在攻擊我,不要相信任何人。可惜他們聽不到了
第十四關,你是肥皂,你要穿過馬卡洛夫與謝菲爾德交戰的地區與普萊斯會面。中間的對話很經典
普萊斯:馬卡洛夫,告訴我謝菲爾德的住址
馬卡洛夫:……
普萊斯:馬卡洛夫,我知道你能聽見,你我也都知道,你活不過一個星期
馬卡洛夫:你也沒戲
接下來馬卡洛夫說了謝菲爾德的地點,然後說:我會在地獄與你見面
普萊斯:我很期待,如果你先下去,帶我向扎卡耶夫(馬卡洛夫首領,已陣亡)問好。
大結局,你是肥皂,你和普萊斯一起為小強和幽靈報仇,你們身負重傷,竭盡全力殺了謝菲爾德,被前來營救的尼古來接走,成為全世界通緝犯,亡命天涯
全劇終
純手打 ……累啊
❺ 巴德.舒爾伯格的背景
巴德舒爾伯格
Budd Schulberg ,好萊塢電影生產者,班傑民 Schulberg 的兒子, 在 1914 的3月 27 日在紐約出生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說.
在達特茅斯學院完成教育之後,在派拉蒙當編劇,左翼,1937~1940加入共產黨。 被維持左派的視野並且是共產黨的一個成員的 Schulberg.(1937-40) 然而,這些視野在他的最初二個電影劇本,小的無雙親的安妮 (1938) 和白色的嘉年華會中不是顯然的。 (1939)
Schulberg 和首長失掉了他的工作。 在白色嘉年華會的失敗之後和他轉向到寫小說。 他的第一小說, 什麼使美國大兵跑? (1941),一種好萊塢力量和腐敗的諷刺文。 他用一本小說跟隨這有關拳擊的事, 比較難人他們落下。 (1947)
在 1947 年非美國式活動委員會 (HUAC) 的眾議院開始了對好萊塢運動照片業的深入調查。 HUAC 接見了 41個正在好萊塢工作的人。 這些人自動地叄加而且如 " 友好的證人 " 變成已知。 在他們的面談時候他們命名了他們維持左派的視野控告的一些人。
被命名的那些之一, Bertolt Brecht ,一個移民的劇作家,給予了證據然後前往德國東部。 其他十個: 男人名 Biberman, 以免科爾,艾伯特 Maltz ,艾德里安史考特,塞繆爾 Ornitz,,道爾頓 Trumbo ,愛德華 Dmytryk ,戒指 Lardner 二世,約翰霍華德 Lawson 和 Alvah 貝西拒絕回答任何的問題。
知道如好萊塢十,他們宣稱了美國組織的第一修正案給予了他們權利做這。在被不同意並且所有的訴願時候的非美國式活動委員會的眾議院和法院國會被判有輕視罪,而且每個被判刑到在六和十二個月之間在監獄中。在 HUAC 願意證明之前 , 其它呼叫,而且電影劇本作家,理查柯林斯, 提名 Schulberg 為共產黨的一個前成員。
當 Schulberg 聽到他把一個電報送給表示的 HUAC 的新聞提供對抗共產黨的前成員的證據時候。 當他在他命名了十五個前同志的委員會之前出現的時候。 他也解釋了黨成員 , 像是約翰霍華德 Lawson 和理查柯林斯如何已經嘗試影響他的小說內容, 什麼使美國大兵跑?
在把證據給非美國式活動委員會 Schulberg 的眾議院之後是免費回到好萊塢 scriptwriting 。在水邊地上在嬴得電影的奧斯卡金像獎上他與 Elia Kazan ,命名了名字的另外一個前共產黨黨成員合作。 (1954) 其他的電影包括他們落下 (1956) 的比較難人和群眾的一個臉。 (1957) 他的自傳,移動照片: 一位好萊塢王子的記憶在 1981 年被出版。
巴德•舒爾伯格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濱水區》、《碼頭風雲》、《什麼使薩米逃走》、《醒著的夢》、《聰明的糊塗和糊塗的聰明》、《我喜歡這個不討人喜歡的人》等。
開放分類:
作家
貢獻者:
殘霏、xztlsy、xsj1995
❻ 號稱在世界戰機中「一機之下,萬機之上」的蘇-35究竟是什麼樣的戰斗機請你談談對它的看法。
蘇-35究竟是一型什麼樣的戰斗機?俄羅斯對蘇-35寄予怎樣的厚望?蘇-35的試飛損毀會對未來先進戰斗機的國際格局產生什麼影響?本周《陳虎點兵》將與您一起關注。 蘇-27家族的"終結者" 陳虎:一架戰斗機發生事故、出現損毀,並不是十分特別的事情。在此之前,很多戰斗機也出現過類似的事故或故障,其中包括美國的F-22墜機事件。但是對於蘇-35來說,它是一個正在試飛的先進戰斗機,而且俄羅斯在本國軍隊裝備和對外出口都對其寄予厚望,因此,它在試飛中的損毀肯定要造成不小的影響。 大家可能首先關心的是蘇-35是一個什麼樣的戰斗機?如果看到它的照片,比較資深的發燒友馬上就會發現它的外形和蘇-27很相象。確實,蘇-35應該是蘇-27家族的最後一個成員,有的媒體把它稱作蘇-27家族的"終結者"。 俄羅斯把蘇-35稱作四代++型飛機,比照西方的劃代方法,俄羅斯的四代機相當於西方標準的三代機,俄羅斯的五代機相當於西方標準的四代機。那麼,所謂的"四代++",按照西方的標准應該算是三代半戰機。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為什麼要加兩個"+"給蘇-35?實際上,俄羅斯為了表示蘇-35的性能超過了西方的三代半戰機,因此把蘇-35稱作四代++型。比如,法國的"陣風"、歐洲聯合研製的"狂風",這些都是國際公認的典型的三代半戰機。俄羅斯認為,它的蘇-35在整體性能上超越了這些所謂三代半戰機,所以給它冠以了四代++這么一個稱號。 "四代++"名副其實嗎 陳虎:那麼,這個稱號是不是名副其實呢?我們可以細看一下蘇-35的性能特點。 現在最先進的戰斗機,像美國的F-22、F-35,這是大家公認的典型四代機。四代機的標志一般來說主要是四個標志:隱身、超音速巡航、超級機動能力、超級先進的機載電子系統,西方有人把它叫做4S。具備這所有4S標準的,目前只有F-22,但是F-22現在馬上也要停產了。 除此之外,F-35實際上具備了這4S當中的部分標准。比如,F-35有隱身能力。另外,它的電子設備也是相當的先進,所以它至少具備兩個"S"。至於另外兩個"S",F-35是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在機動性上,按照現在的評論來看, F-35的機動能力大體和三代機持平,所以說這個"S"也不具備。盡管如此,F-35還是號稱四代機。 那麼我們再來看蘇-35這個"四代++"。它在基本性能上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它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蘇-35應該說是繼F-22和蘇聯當年的米格-31截擊機之後,世界第三個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戰斗機。也就是說,它有一個"S"。另外,在機動性方面,蘇-35也具備超常規的機動能力。它主要藉助兩個方面實現的。一是它的推力矢量動力系統,注意看蘇-35的發動機的尾噴管,它的這個尾噴管是可以動的,噴氣的方向是可以調整的。藉助這個,它的機動性會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蘇-35身上的空氣動力控制面很多,也就是它很多的機翼、小翼都可以動。那麼這些空氣動力控制面通過電傳操縱系統進行一個系統的使用和控制之後,它就能夠產生一些超常規的機動性能。比如,機頭瞬間改變指向,甚至這個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可以產生平行移動的效果。這個所謂的超級機動能力,據說在近距離格鬥方面會有很大的好處。 從這兩個方面來說,蘇-35實際上具備了4S當中的兩個"S"。同樣,F-35也是兩個"S"。蘇-35沒有隱身性能,所以俄羅斯還沒有把它劃入到相當於西方第四代的所謂五代戰機,還比較保守。但是它確實比一般的三代和三代半戰機要高出一籌。 2009年4月1日,蘇霍伊超級噴氣100客機在兩架蘇-35的護航下在莫斯科附近機場完成了最後一次試飛。 一機之下,萬機之上 陳虎:之前,美國的一些研究部門在論證F-35戰斗性能時,曾經做過空戰模擬實驗。模擬的結果是F-35在新型戰斗機面前大敗,而當時做這個模擬的對手就是蘇-35。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蘇-35的整體作戰性能應該說是相當優越的。如果單從空戰性能而言,應該說,它是僅次於美國F-22戰斗機的一型先進戰斗機。另外,這個戰斗機的電子系統應該說也是相當的先進。我們剛才講到的4S當中還有一個"S"就是先進的機載電子系統。這個先進機載電子系統的核心或者說標志性的東西就是飛機上配備相控陣搜索火控雷達。蘇-35恰恰就准備裝備一台"雪豹"相控陣機載雷達。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實際上佔了4S當中的3個"S"了,僅僅差一個隱身性能。 蘇-27家族成員個頭都很大,載彈能力很強。按照媒體的有關報導,蘇-35的最大掛載能力可以達到8噸,外掛點有12個,這說明它能夠裝載很多的武器。而且由於飛機個兒大,所以能裝很多油,也因此它的航程和作戰半徑就大。據說它在不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航程可以達到3600公里,掛副油箱時可以達到4500公里。如果折算成作戰半徑的話,就是1500-2000公里。這些性能都是相當突出的。這表明這個飛機的空戰性能優異,而且還具備很強的遠程攻擊能力。 正是因為蘇-35性能很優越,俄羅斯對於這個飛機寄予厚望。按照俄羅斯軍方的說法,未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會采購一部分蘇-35戰機。俄羅斯空軍總司令澤林稱,准備讓兩、三個團學會使用蘇-35。實際上,俄羅斯已經把蘇-35作為俄軍由四代機向五代機過渡的一個過渡型號。同時,俄羅斯對蘇-35出口國際市場寄予了厚望,據說有些國家已經向蘇-35發出了訂單。 我們看到,蘇-35現在的性能水平大有"一機之下,萬機之上"的態勢。所以,一旦推向國際市場,可能會對國際市場上美製飛機一家獨大的狀態形成很大的沖擊。 俄羅斯的努力遭遇挫折 陳虎:現在,蘇-35原型機試飛過程中發生這樣的損毀事件,首先會影響蘇-35試飛定型、列裝、生產的時間。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它對蘇-35研製進程的拖延時間至少要在半年到一年,甚至有可能更長。試飛定型、列裝、生產的時間拖延就會直接影響俄羅斯空軍的裝備情況。也就是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俄羅斯空軍寄予厚望的這樣一型飛機不會馬上進入空軍。俄羅斯空軍這種等待新裝備的周期恐怕會進一步拉長。 此次蘇-35試飛損毀事件產生的更大影響實際上是對國際先進戰機競爭格局,以及國際先進戰機市場份額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此前差不多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戰斗機領域一直處於一個美蘇(美俄)爭霸的局面,美系戰機和俄系戰機互爭風頭。 20世紀60年代,當時是蘇聯的米格-21和美國的F-4"鬼怪"式戰斗機爭霸;到了80年代以後,就成為美國的F-15、F-16、F-18和蘇聯的蘇-27系列、米-29系列互爭風頭。 21世紀以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這樣一個地位。但是它的經濟大滑坡,整個國力大幅衰減。這種情況下,它在新機的研製方面出現了斷檔的局面。當時,美國推出了新一代的F-22和F-35戰斗機,而俄羅斯只能夠維持改進和修改蘇-27系列戰斗機。 直到F-35進入研製階段,這種狀態似乎出現了一點微妙的變化。因為美國在F-22裝備一定數量之後要停產,而且目前F-22是確定不出口的。這樣一來,美國大量裝備的先進戰斗機就變成了F-35,能夠推向未來市場、爭奪市場的戰斗機也是F-35。而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已經進入到試飛的中後期階段。蘇-35戰斗機從整體性能上來說,在某些程度上是超越了美國的F-35。這樣一來,俄羅斯在低迷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有希望能夠在國際先進戰斗機的格局當中重新取得一個有利的地位,能夠藉助蘇-35在未來的先進戰斗機出口市場上博得一塊有利的競爭條件。 而現在,蘇-35的原型機在試飛時損毀,對俄羅斯的雄心勢必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繼續保持美國先進戰斗機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原型機損毀的過程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在飛機未離開地面的狀態下,飛行員利用彈射逃生系統逃生了。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蘇-35的彈射逃生系統確實性能優異,而且在此之前,它的這個系統也有過很多突出的表現。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附屬系統。一架戰斗機不可能憑借它的逃生系統性能優異就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戰機,也不可能因此而占據一塊很大的國際市場。 看來,在未來的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俄羅斯想重新確立它在先進戰斗機這個領域中的地位,同時在國際先進戰斗機出口市場上搏得一塊份額,這個努力要受到很大的挫折。
❼ 美蘇爭霸的結果
美國和蘇聯並沒有真正的開戰 蘇聯解體是因為內部不和,各部政見不一 而且俄羅斯覺得它們幾個國家總是吃它喝他的 真正是因為內部不和 那時的蘇聯,美國還不是對手。後來解體了,才形成如今的美俄爭霸 當然解體後的俄羅斯大大不如以前,美國目前為止比較占風頭
❽ 美俄軍事爭霸對中國的影響
我看目前的美俄不算爭霸,充其量也就只是個全球多極化背景下的大國競爭而已。冷戰的時候美俄雙方都想將對方置於死地而使美國無瑕東顧沒時間遏制我們這個東方貧窮的大國,因此我們有了個相對和平的大環境改革開放快速發展。東歐劇變之後,美國剛要把矛頭指向中國,想用轟炸南聯盟大使館的挑釁方式挑起和中國的對抗時。拉登大叔又幫了咱個忙,美國又進行了八年多的反恐戰爭,而這場反恐戰爭正真的讓美軍幾年來疲於奔波大大受挫,同時又給了中國十年的高速發展。而如今反恐戰爭還遠未結束的美國又不得不承認強大、強硬的俄羅斯又回來了……因此,以我片面的目光來看倒是很希望他們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一點,讓中國再保持幾十年的平穩快速發展,真正的成為一個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
❾ 現在美俄爭霸在太空領域還有沒有意義了
美俄爭霸太空50年
美俄對太空的爭奪,既耗費了大量資源,也產生了大量科技成果;既牽動了當事國的政治脈搏,更改變了世界的格局走向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嚴格地說,美俄之間太空爭霸的端倪始自二戰後期。
當納粹德國覆亡之際,西方和前蘇聯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搶奪火箭專家、技術資料和設備。這場「分遺產」活動中美國收獲最大。美國人帶走了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和可以組裝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後抵達的英國則拿到了數枚火箭成品與半成品。蘇聯到達盟國協定中屬蘇聯佔領區後發現,大部分的零件與火箭資料已經被英美兩國取走,對此十分不滿,提出抗議未果,只好將工廠內剩下的生產線,以及附近與生產和研發火箭有關的德國家庭全數運往國內。
1946年,美國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發射了一個果蠅上天。盡管微不足道,但這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將生物送上太空。
第一回合:蘇聯衛星令美國既驚又妒
在美國獲得馮·布勞恩之際,蘇聯將得了壞血病、屢遭毒打的傑出飛機設計師科羅廖夫從政治犯行列解放出來,並將之前搶到的德國專家與資料迅速匯集到科羅廖夫旗下。經過努力,1957年10月4日,蘇聯率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這顆衛星被賦予了太多個第一的含義,美蘇的太空爭霸也由此正式開始。
科羅廖夫的成功讓美國人以及馮·布勞恩坐卧不寧。美國人的科技自信與國家威望都受到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這顆人造衛星背後,是蘇聯擁有射程可達7000公里的導彈能力,美國本土不再安全了。
馮·布勞恩嘴上不服輸,但直到第二年才費盡波折地將一顆衛星送上天。而蘇聯則在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後僅僅一個月,又於1957年11月3日將一條狗「萊卡」送入預定軌道,不僅讓美國的果蠅無地自容,而且真正證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
在此後的幾年內,蘇聯始終走在前面。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升空飛行了1小時48分鍾,成為太空第一人。
蘇聯的一系列成就讓美國航天界壓力倍增:在冷戰歲月,這種壓力不亞於戰場上的敗軍之將。
第二回合:美國登月成功,蘇聯人海龜繞月
為尋求主動,美國人在太空計劃上加大投入,重點瞄準登月工程。蘇聯決策層不希望被美國擊敗,又不想過多耗費國力,幾經搖擺,最終仍決定發展登月計劃。他們為此大費周張,進行了兩個梯隊的火箭和飛行器設計,為做好充分准備,甚至於1968年9月使用探測器5號送一隻海龜進行了繞月飛行。
然而,一系列問題還是出現了。
最大的挫折是科羅廖夫的逝世及聯盟號飛船的失敗。此後,蘇聯的登月計劃擱淺。而美國人則在經歷了無人探月落後的短暫低潮後,於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羅11號將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在美蘇太空爭霸攻守形勢轉化的同時,人類太空行為的性質發生了悄悄的變化。1960年8月,美國將一顆名為發現者13號的照相偵察衛星送入太空。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並順利回收,標志著衛星在軍事上的應用拉開了序幕。蘇聯類似的活動也在同期展開。 更重要的是,在這前後幾年,以摧毀太空物體為目的的真正太空戰活動走上歷史舞台。1962年,美國在馬紹爾上空進行了核彈摧毀衛星實驗,並於其後秘密部署陸基核彈准備對付蘇聯低軌道衛星。而「阿波羅」系列飛船除登月外,還被賦予了「捉拿」蘇聯衛星的秘密實驗任務。蘇聯在這個時期則發展了「衛星殲擊機」計劃,1967年10月發射的宇宙-185衛星,實際上就是一顆能夠在軌道上殲擊衛星的太空武器。
短暫休戰:美國宇航員來到蘇聯太空站
當美蘇的太空爭霸從爭科技領先的榮譽之戰,發展為實際打擊和摧毀能力較量的時候,太空活動變得火葯味十足。在20世紀70年代,美蘇由於在導彈、火箭和太空活動中投入過多,都感到國力疲憊。雙方因此出現了某種緩和。與當時美蘇就禁止核試驗、限制反導系統等達成妥協相應的是,雙方在太空領域也開始有了合作。
這時,登月之後的太空發展重點向太空站方向轉化,美蘇的合作就此開始。1975年,蘇聯製造的Soyuz-19在太空飛行到美國的阿波羅18號旁與之靠接,由允許對方宇航員從進入彼此的飛船參加合作實驗開始,美蘇的太空競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第三回合:跨越冷戰的星球大戰
然而,美蘇並沒有真正在合作道路上走多遠。1983年3月,美國時任總統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太空戰計劃,其亦真亦假的龐大規模成為拖垮蘇聯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戰結束後,盡管美俄關系曾一度親密,但美國對星球大戰計劃並沒有全面廢棄。
美國充分運用太空優勢打贏了海灣戰爭,既而將交叉其中的導彈防禦計劃不斷推向現實,迄今已經初步建立了國家導彈防禦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剛剛結束的摧毀失控衛星「表演秀」中,美國向全世界顯露了其海基反導系統在打擊衛星方面的精確性。俄羅斯也在國力恢復中不斷加強太空戰能力,定向能武器、殺傷衛星與「天雷」等太空戰系統不時浮現。一場遠未結束的太空爭霸戰正在繼續進行著,而且將隨著太空俱樂部的擴大,牽涉進更多的國家。
海灣戰爭:太空戰端倪初現
海灣戰爭是美國首開的太空支援型作戰,而之後美國引領的太空競賽日益將太空變成了潛在戰場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1991年發生的海灣戰爭在人類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軍事航天武器裝備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戰行動,在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非對稱作戰、精確打擊、戰場直播、密集導彈攻防……陸、海、空傳統作戰力量在太空作戰裝備的整合下結成了一個大的作戰體系,完全改變了人類常規戰爭畫面。
「眼睛」打敗鐵甲雄師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科威特國小力弱,迅速戰敗。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
然而,當時的伊拉克軍力強盛,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雖盡力調兵遣將,到戰前雙方兵力對比仍有利於伊拉克,尤其是地面部隊。聯軍遠道而來,如何擊敗以逸待勞的伊拉克鐵甲雄師?
美軍的秘訣是「眼睛」--太空中的衛星。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共投入各類衛星100多顆。這些衛星為聯軍部隊提供了全面的偵察、監視、通信、預警、導航、氣象等重要的作戰保障。由於掌握了制太空權,在衛星的指引下,美軍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實施了不間斷的精確打擊。伊軍在看不到敵人的情況下有勁無處使,只能被動挨打,甚至在美軍的全天候監視下,無處藏身。據戰後披露,當時美軍衛星已經可以用0.1米的解析度清點沙漠中伊軍帳篷和坦克的數量。
從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在太空優勢保障下,美軍38天的空襲基本摧毀了伊軍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隨後美軍僅進行了100小時地面作戰就結束了這場高科技局部戰爭。
在美國「太空之眼」的強大威力下,伊軍雖然佔有數量優勢,但最終卻有42個師被擊敗,被俘人數高達8萬至10萬,3700輛坦克和軍用車輛被摧毀。而美軍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戰中死亡,各種作戰中總計陣亡僅130人左右。美軍在總結這場戰爭時認為,「海灣戰爭證明,空間武器系統無論在戰略行動還是在戰術行動上,都已成為現代作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太空攻防初露端倪
如果說美軍衛星在提供偵察和制導保障方面只是發揮了輔助作戰功能,那麼海灣戰爭中「愛國者」與「飛毛腿」導彈的對決則已開始顯露出太空戰的某些雛形。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為達到擴大戰局,牽制美軍的作用,分別向美國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等地發射了大量「飛毛腿」導彈。然而大多被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攔截。雖然事後有多種質疑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愛國者」使得「飛毛腿」沒有發揮出打擊作用。
這場導彈戰已經初具太空攻防性質。首先是太空裝備參與了作戰,「飛毛腿」發射後一分半至兩分鍾,即會被多國部隊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偵察發現,這為多國部隊贏得了4至5分鍾的預警時間,為「愛國者」的攔截作戰創造了條件。
其次是導彈攻防超出了傳統的陸、海、空三軍作戰范疇,變為太空戰的一部分。海灣戰爭以後幾年,導彈防禦問題愈演愈烈。不僅美國自身日益重視導彈攻防與衛星安全,其他一些國家也意識到,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導彈是致命威脅,衛星是致命弱點。一國要贏得戰場主動,既需要具備防禦對方導彈的能力,又需要干擾乃至摧毀對方「太空之眼」的能力。
海灣戰爭是美國首開的太空支援型作戰,而之後美國繼續引領的新世紀太空競賽日益將太空變成了潛在戰場
未來的太空戰什麼樣?
隨著航天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戰的高級階段將是太空梭之間的對抗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太空戰發展下去,最終將是宇航員駕駛太空梭在外空交戰。」在滕建群看來,如果太空技術一直這樣無止境地發展下去而不加控制,對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而1991年海灣戰爭中對衛星的利用,只是太空戰的雛形階段,如今美國的實力已不僅於此。
從衛星制盲到太空梭的較量
「第二階段就是從地面破壞敵方的空間信息系統,反衛星就屬於此列。」李大光說。
其實,2001年美國進行的「施里弗I」太空戰演習,模擬的就是第二階段。根據滕建群介紹,當時美國假定:一個大陸國家對與其相鄰的島國進行攻擊,美國即向島國提供包括外空資源在內的支援。具有外空能力的這個大陸國家於是轉向攻擊美國的外空資源,最終是大陸國家與美國發生沖突。「美軍的這次太空戰演習明顯帶有台海危機的背景。」滕建群說。
7年過後,美國這次反衛星試驗的成功,意味著美國與別國進行太空戰第二階段的條件已基本具備。「美國可以通過自己的衛星將敵方的衛星『制盲』,地面戰打完之後再把敵方的衛星放回原處。」
而隨著航天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戰的高級階段將是太空梭之間的對抗。「 至少50年以後才能實現。」李大光表示,如果從空間上來分,如今的太空戰還僅僅在120~500公里的近地太空軌道進行,未來肯定將向月球深空軌道發展。
太空戰能打起來嗎?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太空計劃,除了1967年聯合國通過的《外空條約》之外,幾乎沒有法律約束這種行為。「何況美國想退出這樣的條約隨時就可以退出。」滕建群說。而在《外空條約》中,僅明文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用於太空,但並沒有禁止常規武器,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所以中俄才從2002年開始向聯合國裁軍委員會提出呼籲,早日制定禁止外空武器化的國際條約。
盡管美國一直予以拒絕,滕建群認為,世界各國還是不應該停止這一努力,而應繼續呼籲制定新的國際條約壓制美國。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要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技術,以求防禦。當然,滕建群特別強調,在發展技術的同時,要警惕美國用高科技策略拖垮中國,當年蘇聯正是中了美國這一計。
當年美國率先擁有核武器之後,曾對別國研製核武器橫加阻撓,而今核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技術被許多國家所掌握。在李大光看來,若干年後,太空技術也將出現這樣的情形。
「太空系統集成製造技術跟上了,太空理論都不是特別難的問題。」李大光表示,就像現在沒有出現大規模核危機一樣,屆時,大家所擔心的太空戰或許也不會出現。「相信人類的智慧會化解在太空中的沖突。希望各國的太空探索最終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