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迅左輪賭命是哪部電影
《這就是命》是由王丹執導,曾志偉監制,李超編劇,王迅、曾志偉、梁超、潘斌龍、於莎莎、趙英俊等主演的現代喜劇電影,於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② 求一部外國電影名字
《十三》 薩姆.賴利整日的工作就是在別人家當電工。有一天房主收到一封信,卻因吸毒過量而死。他意外偷聽到這封信能夠帶來巨大財富的秘密。於是,拿走了信封按照信封中的火車票和路線,薩姆.賴利到了13號標簽陷入一場瘋狂的殺人游戲之中。原來這是一個俄羅斯輪盤地下殺人賭場,參賽的選手都手持一把左輪手槍圍成一圈,第一輪放進一顆子彈,轉動轉輪,指向前面的選手,當場地中間的燈泡亮時就要開槍,倖存者進入放入兩顆子彈的下一輪,而每個人背後的主人,就能因此得到賭金。一場賭命游戲也隨之拉開了序幕。
③ 五顆子彈賭命視頻的電影名是什麼
五顆子彈賭命電影名字是《這就是命》。
《這就是命》簡介:
是由王丹執導,曾志偉監制,王丹,王婧,李超編劇,王迅、曾志偉、梁超、潘斌龍、於莎莎、趙英俊等主演的現代喜劇電影,於2017年12月1日上映。
中年大叔孟大衛(王迅飾)正經歷中年危機:和在旅行團做導游的妻子楊曉楠(於莎莎飾)婚姻出現危機;又不幸查出膀胱癌。
萬念俱灰、正准備跳樓自殺的孟大衛,接到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心生一計,想要設計意外死亡給妻子留下一筆保險賠償款。
孟大衛和妻子約定好,在泰國度蜜月的酒店1602房間解釋矛盾,並花錢僱傭殺手設計自己的意外死亡。
陰差陽錯下,孟大衛碰上來泰國代購的龍大、龍二,並捲入龍大、龍二和泰國華人黑幫老大(曾志偉飾)的交易中,由此引發了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
④ 《讓子彈飛》中張麻子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
我認為張麻子輸了也贏了,他輸了,他輸了兄弟;他贏了,他為兄弟們報了仇、還了鵝城太平。
張麻子搶劫了要去康城當縣長的縣長,這個縣長當時怕被劫了財又害命就故意說是縣長的師爺.好戲上場.麻子沒搶到錢就想出個好"主意"他冒充縣長去了鵝城上任.這個鵝城其實是真縣長故意騙麻子去的。請注意縣長真正的委任狀是康城的,這點在後面從故事的情節中就能看到了。然後到了鵝城就開始了一場明爭暗鬥。至於說:誰輸了誰贏了.單從情節上看 當然是麻子贏了.麻子奪了地頭蛇的 地盤而且把他也逼得無路可走.當然這部片子還有很多可以推敲的地方。至於誰輸誰贏大家都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⑤ 賭子彈 牛人賭五顆子彈是什麼電影
《這就是命》由王丹執導,王迅、曾志偉、梁超、潘斌龍、於莎莎、趙英俊等主演的現代喜劇電影。
該劇講述落魄作家與在旅行團做導游的妻子楊曉楠感情危機,而此時的王迅更被檢查出患有癌症,頓覺人生烏雲慘淡,心灰意冷欲將跳樓自殺時接到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靈機一動他買了人生意外險,希望在自己死後妻子能得到巨款。
隨後前往泰國找尋正在泰國帶團的妻子,試過各式各樣的自殺,都不得償所願,餘生時間已不多,無奈之下只好聘請專業殺手Bryan來殺自己。
奈何人品衰到底, 菜鳥殺手接連失誤,炸葯扔錯、電梯事故算錯時間、撞車對不準,孟大衛徹底絕望,怎麼也不死,這就是命!誰知他已默默被捲入一場神秘的文件夾爭斗中。
劇情鑒賞
王迅飾演的失意中年作家孟大衛,實際上是一個矛盾重重的角色:他具備最純粹深切的痴狂與偏執,卻也無法卸掉摸爬滾打半生的人間煙火氣。
他對死擁有最義無反顧的執念,但面對痛苦時本能的應激反應又讓他開始貪戀生命;他想要乾乾凈凈利利索索奔赴死亡,臨到頭卻被這剪不斷、理還亂的千般離愁生生絆了一跤。
此般糾結困頓想要對比得分明沒有那麼簡單,但王迅將失意中年孟大衛的分寸把握地恰當剛好,這或許就是一個暖心大叔該有的樣子。
⑥ 最早的這樣的賭命的方式鏡頭出現在哪裡
俄羅斯輪盤,最早在那部影視作品中出現我不敢肯定,但最出名的應該是《獵鹿人》。是越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5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⑦ 問一部電影的名稱
劇情說的這么細了,不知道片名嘛,呵呵。這部影片是我今年看過最出色的影片可以排到前3位的。
百萬殺人游戲13 Tzameti(2005)
導演:
傑拉·巴布魯阿尼 Géla Babluani
演員:
喬治·巴布魯阿尼 George Babluani .....Sébastien
尼古拉斯·皮格諾 Nicolas Pignon .....Le parrain
Philippe Passon .....Jean-François Godon
Vania Vilers .....Mr. Schlondorff
Pascal Bongard .....Le maître de cérémonie
Augustin Legrand .....José
Aurélien Recoing .....Jacky
Fred Ulysse .....Alain
Olga Legrand .....Mme Godon
Christophe Van de Velde .....Ludo (as Christophe Vandevelde)
本片的故事是發生在法國的一個海邊小鎮,主人公塞巴斯蒂安是這家人的泥瓦匠,他整日的工作就是替這家人修補房頂。
有一天房主收到一封信,卻因吸毒過量而死在了浴室里。風把信吹到了塞巴斯蒂安勞作的工具上,他還在在房頂上意外偷聽到這封信的秘密,能夠帶來巨大財富。
按照信封中的火車票和路線,塞巴斯蒂安拿到了13號標簽,並幾經周折與拿著同樣號牌的司機接頭。在纖毫不漏的搜身過後,他見到了發出信件的老闆,正當塞巴斯蒂安感知危險而心生退意時,賭命游戲已經拉開序幕。
這是一場將僱傭的亡命徒當作賭具的俄羅斯輪盤賭,誰能最後存活,誰將成為贏家,而他的老闆將把數百萬歐元納入囊中。
塞巴斯蒂安和另外12個人圍成一圈,先是每人分發到一支左輪手槍,然後是唯一的一顆子彈,在發令員的口令下,舉槍、轉輪、瞄準前一個人的後腦勺,等待天花板下的燈泡點亮,扣動扳機。隨著三聲砰響,三條性命轉瞬即逝。然後是清理現場,選手休息,賭徒們再次選擇下注,接著開始第二輪,裝彈兩發,依此類推。
幸運最終眷顧了早已魂飛魄散的塞巴斯蒂安,經過四輪生死角逐,他成了最後的贏家,拿到13萬酬金。為保險起見,他在返程前將錢郵給了哥哥。
火車上,塞巴斯蒂安遇到了被自己擊斃的對手的弟弟,對方開了三槍,搶走了他的背包。靠在車窗上,塞巴斯蒂安已經停止了呼吸……
2006年元月19日,號稱獨立製作電影盛宴的聖丹斯電影節如常開幕,本屆參賽參展影片達到歷年之最。23日午後,一部出自喬治亞年輕導演的電影結束了最後一場放映,當影片在埃吉劇院的大銀幕中畫上句號,一位觀眾起立說道:看了這部影片,我覺得我可以回家了,電影節已經結束了。而此時,聖丹斯電影節還未過半。
這部電影就是《13》,喬治亞26歲導演傑拉·巴布魯阿尼的長片處女作。不出所料,在上映的四天內不斷抽打觀眾心靈的《13》奪得聖丹斯評委會大獎,而這已不是傑拉·巴布魯阿尼的首次驚喜。早在2005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傑拉就曾憑此片獲「未來之獅」獎,該獎項相當於其他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
⑧ 一顆子彈100萬是什麼電影
《一顆子彈》
⑨ 格雷厄姆·格林 | 這個老頭
在我自己的閱讀歷程里,較早發現自己喜歡英國文學遠勝於美國文學,自然而然比較留意英國作家的作品。最初看見有小說名為《問題的核心》時,沒因好奇而伸手取過來翻看,那個時候大概正是囫圇吞棗的閱讀階段,比如在自己過於年輕的時候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僅僅是為愛情故事。《問題的核心》如此有哲學意味的小說名字,潛意識中覺得應該聽從心底的聲音,等待某一天自覺地去閱讀。這一等,等到30歲之後。某個時刻,想起這本書,購來閱讀,不及讀完,迫不及待連串下單買他所有能買到的作品。很是慶幸在成長中等待閱讀一本書,在30歲之後讀格林,真是萬幸,也恰逢其時。
如今,重新翻閱他的作品,很顯然,自己沒有筆力和認知力把他的每一部作品分別寫篇書評或讀後感。龐大豐盛的格林王國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希望能寫點什麼,也是對自己閱讀的梳理。整理筆記的過程中羅列出幾組關鍵詞:自殺、旅行、婚姻、宗教、夢、神秘等詞語與格林的成長、生活、創作互為血肉。之所以用「這個老頭」為題目,純屬個人因素。格林、赫拉巴爾、太宰治、木心等中外男性作家,私下裡有對他們不同的稱呼,這些稱呼並非刻意,往往是讀完一本書之後,於意猶未盡或掩卷無言中升騰出的一種情感語言。我讀格林時,離他去世的1991年好多年了,他的世故、神秘、狡黠、隱匿的悲憫以及對作品行文字句的千錘百煉,不免感嘆一聲:這個老頭!
格雷厄姆·格林,1904年10月2日出生於英國中部赫特福德郡,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父親是一所私立中學的校長。十四歲那年,格林到父親任職的這所學校上學,這段求學經歷對生性敏感的格林來說是如噩夢一般的創傷和恐懼。在二哥的建議下,格林被父母送往肯尼斯·呂奇芒那裡接受心理治療。六個月的治療,呂奇芒鼓勵他寫作,介紹作家朋友給他認識。猶如因緣,格林接受心理治療的經歷為他日後的寫作埋下了深刻的伏筆。世界文學史上有了將「將驚險小說的技藝與純文學的微妙融合在一起」的格林。
格林一生從事過記者、編輯、編劇、外交及情報工作,他寫小說,也寫劇本、評論、傳記、詩歌和兒童文學。愛冒險,喜歡旅行,足跡遍布五大洲,「格林的小說寫盡五大洲,他寫到哪裡,書中就充滿了那個大洲的色香味。」在看完被格林劃為消遣性小說的《哈瓦那特派員》後,有了個後遺症,但凡電影中出現古巴或哈瓦里那的只言片語或一閃而過的鏡頭,忍不住拖住播放進度條後退,再看一遍。彷彿能在別人的電影里嗅到那個賣吸塵器的男主人公伍爾摩生活過的氣息。最初為格林所吸引,緣於他雖身為天主教徒,筆如刀刻般寫出了牧師、教徒內心的慾望和人性的掙扎。格林不同意自己被評論界稱為天主教作家,他的幾部重要作品直接以天主教為主題,是文學的范疇非宗教的旨意。他是小說家。格林的生活和創作至關重要的部分,離不開宗教。
宗教之於格林猶如一個「視點」。格林的創作,對人性的思考排在首位,是他畢生寫作的主題。由是如此,格林對宗教充滿省思,「罪」無處不在,所謂救贖,基於人的內省。他的宗教三部曲《問題的核心》、《權力與榮耀》和《戀情的終結》寫盡了人性之褶皺重重。人性,並非因有信仰而清澈如溪流。神父也是人,並不因為身為神父而就具有神性。有人之處必有人性鏡像。格林 筆觸涉及的嗜酒、出軌以及教廷避諱的性。因而,遭遇教廷的譴責和裁判,在《權力與榮耀》寫作十年之後,紅衣主教格里芬傳格林到西敏寺談話,格林依然拒絕修改。格林皈依羅羅馬天主教部分原因是他後來的妻子維維恩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格林對天主教教義的深入了解,始於 和維維恩的婚姻,對格林來說有深遠的影響。格林為了和維維恩結婚而入教。格林首次懺悔沒有半點欣喜或安定,心情是陰郁的疑懼。誠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不信基督------我是不信上帝。格林對文學藝術的追求,讓他非常清醒地沒有囿於宗教教義的束縛。《戀情的終結》是格林有自傳隱喻的長篇,這本書是格林獻給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情人凱瑟琳。凱瑟琳的出現導致格林和維維恩的分居。作為天主教教徒,他們始終沒有離婚。婚姻和信仰非但不能給予格林慰藉,他以不甘於中庸生活為由而逃離。究其源頭,蓋因他自幼年起就患有躁鬱症。
躁鬱症纏擾格林一生。所謂躁鬱症也作「雙極性情感疾患」,指周期性情緒過度亢奮或低落。上中學時,這種困擾使得格林的精神接近崩潰的邊緣。為逃避上學,格林十三歲那年拿小刀割自己的大腿,偷偷喝下以為有毒的硫代酸鈉定影液,喝掉一整瓶的花粉熱葯水,偷吃致命顛茄果,一口氣吞下二十片阿司匹林。如是種種,格林並非嚮往自殺,叛逆和反抗,以期獲得父母的妥協。為解決格林的種種問題,被家人送往心理醫生家中接受為期六個月的治療。這六個月的經歷為日後寫作也埋下了伏筆。格林在半自傳《生活曾經這樣》提到,這是他一生中最開心的六個月。因躁鬱症的侵擾 ,格林迷戀另一種刺激的游戲----俄羅斯輪盤賭。
俄羅斯輪盤賭,格林獨自玩了六次。六次,這個數字對格林來說頗有深意。這個危險的游戲源於19世紀的俄羅斯,在左輪手槍的六個彈槽中放入一顆子彈,任意旋轉轉輪後,關上轉輪,參與游戲的人存活幾率是五比一。1923年初秋,格林在哥哥抽屜中發現了一把左輪手槍,如影隨行的躁鬱壓得他踹不過氣。先後六次,格林在公墓、馬場草地等無人之處,毫不遲疑地將手槍槍口插入右耳,扣動扳機。六次,他在耳邊聽見的是輕輕的咔擦聲。格林不認為自己是在自殺,他說這叫賭命,是治療他的一劑葯物而已,用來刺激腎上腺素。是葯,終究會產生抗體,從最初的狂喜到最後的無動於衷,六次,槍有六個彈倉的緣故,這劑葯物對他失去了效用。格林對刺激的嗜好在俄羅斯輪盤賭之後,轉化為伴隨幾乎他一生的行為---冒險和旅行。
冒險和旅行,構建出格林文學王國的框架。格林出於對厭煩郁悶的恐懼,一次一次地出行。去宗教迫害血腥的墨西哥里亞,剛果的麻風村,叛亂時期的肯亞,形勢危急的馬來西亞,反法戰爭中的越南。每一次出行,在日後轉化為他的長篇小說。對他本人來說,所有的冒險旅行一如當年的左輪手槍,用來對付躁鬱症,且終身有效。格林緩解躁鬱症葯方還有一種途徑----嗜酒。格林的生命中與躁鬱症並行的還有一個陰影,恐懼。
恐懼是誘惑,恐怖是病態是格林對兩者的區分。格林遺傳了母親對鳥類和蝙蝠的恐怖心理,這個恐怖伴隨他一生。如果說過去的俄羅斯輪盤賭是格林自我治療躁鬱的葯劑,而恐懼之於格林,不同於死神陰影的降臨。格林在結婚前的一次突然昏倒,讓他再次面對少年時的心理分析師。心理師和格林的父母心照不宣地斷定格林患有癲癇。他們為了安慰他婉轉地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同樣的病症,格林一針見血點出,他不同於陀思妥耶夫斯,自己的名下還沒有一本真正的作品。凶險的恐懼讓格林生出了自殺的念頭,他在月台邊徘徊,或許惟有死亡能結束恐懼。「自殺需要比俄羅斯輪盤賭更大的勇氣。」他沒有勇氣跳下月台。恐懼如潛伏在黑夜中樹上的豹子,直到四十年後才從樹上跳下來。格林結婚後直至去世沒再有昏倒的狀況。刺激、旅行、寫作格林嗜之如命。他說,「一個作家的心裡總有碎冰刺痛。」
刺痛之於文學有如內在的驅動力,無關技巧。格林作品中,憐憫的消極性、創傷心理以及基於他自己的省思,藉由小說中的人物說出口的對人世情感的認知,以不同的表達形式出現。上映於2013年的韓國電影《隱秘而偉大》,影片的核心是電影接近尾聲時天台上大雨之下的一場戲,當我看到為國家獻身,犧牲情感的年輕特工得知的真相比冰冷更冰冷,不由默背出《哈瓦那特派員》中冒牌特工伍爾摩說出的一段話:「我不會為我的國家殺人,我不會為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或社會民主或福利國家而殺人,我殺卡特只因為他殺了海斯巴契。這是家族仇恨,這理由比為了愛國主義或支持某種經濟理念去殺人更為充分,無論是愛是恨,我都要以個人的身份去愛去恨,我不再是任何偉大戰爭中的5900之5。」電影里的情節如黑白照片的底片,於反向中的隱喻出無以言說的刺痛。1969年,格林在德國漢堡的一次演講中,引用英國作家E·M福斯特所說的名言:如果要我在背叛我的國家和背叛我的朋友之間做選擇,我希望我有膽量選擇背叛我的國家。格林筆下的人物是非善惡互為相淆,因之也遭人詬病,然而這正是格林長於對人性探究,通過塑造凸顯出來。誠如格林所言,作品中的缺點,即使是貶剝的評家也可能錯失,卻惟有他本人看得清楚。格林不直面真和善或者愛,而是曲折在人性中,譬如他深刻理解的憐憫。
憐憫是出於愛嗎?尼采和康德認為憐憫具有消極性,並極具傳染性,結出的是痛苦和惡果。這在茨威格《心靈的焦灼》中得到充分體現,小說中騎兵少尉出於憐憫娶了下肢癱瘓的少女,被同情的少女身心備受煎熬,最後跳樓自殺,少尉抱罪終生。憐憫的消極性和破壞性是格林作品的意義之一。《問題的核心》中考斯比泛濫的同情和憐憫非但不能保護他想保護的人,以憐憫為因,進而身陷恐懼,這個虔誠的天主教教徒選擇自殺求解脫。出於人性的自相矛盾和復雜性,文學即人學的意義,格林的筆觸中隱匿了悲憫和作為一個小說家的責任和義務。格林的作品充滿恐怖和殘酷,戰爭和革命,追捕和逃亡這是他眼中的20世紀。忠誠和背叛,信任和懷疑交織其間是人性的種種。《權利和榮耀》中,嗜酒的的神父在逃亡路上逐漸領悟,真和善,因愛而憐憫,因謙卑而虔誠。格林給自己作品定下的基調是「惡在人間暢通無阻,而善卻不能再在世間漫步。」惟有對人性洞察深刻的作家,他的心間才會有「碎冰刺痛」和良知。格林在六十六年的創作生涯中,作品出版有六十一部之多,他在去世之前的幾個月,親自編選了《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日記的時間跨度從1965年到1989年,三十年的夢之記錄,也可說是他的自傳。格林說過,是凡自傳,回憶必有選擇性。人生如夢,他用一本夢之書作為自己在人世的句號。歸於塵,歸於夢。
《夢之日記》,以「幸福」開篇,「死亡和疾病做結尾。」早在他少年時期接受心理治療期間,最主要的環節就是把自己頭天晚上做的夢講出來,並記錄。讀這本薄薄的小書,難免會有猜測和懷疑,哪些夢是他自己做的?哪些是借記夢之名直白地寫出他想說的話。這種撲朔迷離非格林故弄玄虛。格林生前曾為軍情六處的官員身份,使得他成為最為神秘的一位作家,極少接受采訪,對隱私守口如瓶。格林書中所記之夢,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符合格林的矛盾性格。對格林來說,夢中的世界和普通的世界沒有界限。夢之於格林極具重要性。他的兩部長篇和幾個短篇是在夢中構思後寫出。夢,是他創作的素材和驅動力之一。在創作《一個自行發完病毒的病例》期間,格林遭遇寫作困難,打破創作僵局的是他在創作掙扎的日子裡做的一個夢。
《夢之日記》中,格林與自己非常推崇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同乘一艘船,與福特·麥多克斯·福特並肩散步交談,在一次考試中和艾略特對話。格林在作品中多次引用艾略特的一段話:大多數人只有一點生命力,要喚醒他們的精神是一項極大的責任;只有他們被完全喚醒時,他們才能真正為善,但同時他們也被賦予了為惡的能力。從格林筆下塑造的人物可以窺見艾略特這段話對他的影響。亦善亦惡並行於人性之中。書中之夢涉及戰爭、特務工作和政治。在夢中,格林與卡斯特羅聊天,拜訪胡志明,夢見赫魯曉夫將要下台的象徵隱喻。現實與夢境交織於格林的創作。格林記錄1964年11月的一個夢,和中國有關,頗有意趣。格林夢見自己采訪穿著燕尾服,坐計程車的中國皇帝。早在1957年4月格林隨一個代表團到中國有為期三周的訪問。格林到訪中國還帶著兩個個任務,打探胡風集團和天主教徒的情況。如同只打了腹稿沒有落筆的小說,這兩個任務格林沒有完成。格林在選編《夢之日記》時,他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他的自傳,是「一個怪人過去三十年的生活。」從心理分析理論上來說,夢是象徵性滿足我們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格林篤信鄧恩在《時間的實驗》中披露:他們包含著未來以及過去的碎片。夢之於格林不僅僅是創作的素材之一,更是格林「我的世界」完全自我的世界,這令他甚覺寬慰。格林生前整理這本夢之日記,非常快樂。
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