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寫介紹蒙古摔跤手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搏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搏克慶」。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搏克手是蒙古人的驕傲,你勝利了,你就成了草原上的英雄。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那達慕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為期5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有著悠久的歷史。
"搏克"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的體育項目。搏克,是結實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恆"。
它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育運動、而確確實實是曾在13世紀在我國建立舉世聞名的大元帝國的蒙古族先進文化的結晶。
比賽時,摔跤手要穿專門的摔跤服: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親切的稱其為""昭德格""。上面釘滿了銀質的"大號圖釘",後背中央還有代表著"吉祥"類的字樣,背罩紅、黃、藍三色做成的"布條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在套一條綉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
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將嘎」,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志。
這身"行頭"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場的所有觀眾,賽手出場前要唱摔跤歌、跳鷹步舞。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
比賽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險動作,除腳掌外,其他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與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賽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也無時間限制。
搏克自始至終努力確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和諧的平等關系:對人體而言,搏克追求無比強壯和健美;對社會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和平團結、和諧友愛、持久永恆的平等和無限博愛的美好關系。
這種文化內涵始終貫穿著搏克的整個發展過程。搏克運動體現了對生活的大徹大悟、超凡灑脫。
② 電影勇士的觀後感
導語: 電影《勇士》的背景設在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時期,高潮部分則是著名戰役,飛奪瀘定橋的部分固然驚心動魄,悲壯不已,令人動容。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關於電影勇士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為紀念長征勝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相較於現在五花八門的青春片和動輒超級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傳承對當下信仰缺失的中國社會不啻為一種醍醐灌頂的心靈震撼。現在的年輕人太需要當年戰爭歲月中的那種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們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極盡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氣而不用擔心是否還能見到明天的太陽,這全靠革命先烈們英勇無畏的忘我犧牲換來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艱苦奮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許今天的你我將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苦難中哀鴻遍野。
所以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忘掉血與火的歲月中勇士們的慷慨悲歌和他們所書寫的偉大事跡。佛教中有「上報四重恩」的偈頌,其中有一條就叫作「國家恩」。革命先烈為了什麼可以不顧一切投入血與火的抗爭,不就是為了國家的和平、民族的興盛嗎?有些影評人本著高人一籌的思想境界不經意間指摘著內戰的大不韙,打著和平主義的旗號反對內戰的諸多不仁不義,甚或舉出美國和韓國的一些影片作為佐證。對於這種觀點,我並無異議,但凡事都有例外,並不是所有的內戰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內戰是順勢而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內戰則是迫不得已,比如「長征」。評價一段歷史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判,而不應該站在理想主義的制高點上進行論斷。
言歸正傳,回到電影本身上來。影片以1935年5月紅軍飛奪瀘定橋這一著名的真實革命歷史事件為原形,基本上真實演繹了當年紅軍勇士兩晝夜行軍320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全貌,較之80年代的老版電影《飛奪瀘定橋》更加身臨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推波助瀾,各種場面的戰斗如叢林伏擊戰、搶攻戰、炮戰、群戰、對壘戰都呈現得格外壯觀,不僅子彈橫飛清晰可見,甚至濃濃炮火或偷襲的子彈的呼嘯都能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看著紅軍戰士在敵人的偷襲下無聲倒地,一陣無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戰士沒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陸續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況還有瓢潑的大雨和敵人的圍追堵截,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壯舉,也幾乎是不可能創造的奇跡,每一項都足以載入世界紀錄,每一項都值得全世界肅然起敬——這精神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國籍,謹是對勇士發自內心的嘆服。
大家都知道,搏克是內蒙古男士的特長。這星期三,學校組織全校同學觀看《勇士》。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巴特爾的孩子,他從小習武,練出了一身好功夫,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一次搏克比賽中犧牲了。殺巴特爾父親的罪魁禍首就是內蒙古的一位大將軍,這位大將軍不是用正直贏得比賽,而是用陰險狡詐的詭計贏得了比賽,他用自己下過毒的護腕使巴特爾的父親中毒。巴爾特的師傅霍都告訴巴特爾,其實跟他爸爸的蒼狼護身符和白鹿護身符是一對的,據說它們兩個在一起,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於是,巴爾特拿著他爸爸唯一的遺物——蒼狼護身符,開始尋找自己的殺父仇人……
在尋找殺父仇人的過程中,使巴爾特悟出了,要做一名出色的搏克手,必須要有勇氣,更要有正氣,不能用陰險狡詐的詭計去贏得比賽,即使贏了,冠軍也不會真正屬於你的。
是啊!這句話說得真對,做人一定要正直,遇到困難要勇往直前,但用陰險狡猾的辦法獲取力謀,用精心想的詭計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人是最惡劣的!
影片以弟弟和父親碰面開始,弟弟開始像是個無賴,對父親各種不敬。然而卻是因為種種原因,父親的家暴、哥哥的背叛、母親的死、部隊兄弟的死,這些感情讓他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他參賽的目的說是要把錢捐給部隊兄弟的遺孀,他知道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並始終肩負責任。
反觀哥哥,他就是個自私鬼。貸款面臨危機而已,3個月內不弄到錢就要交房子,他妻子也說了,我們可以住回,銀行職員也說了,你可以申請破產。但是他卻拒絕了。他的生活條件很好,老婆孩子熱炕頭,但是卻不滿足。他參加比賽的目的絕對拜金。
父親告訴哥哥你弟弟在我那,哥哥沒有看他,只是說:他要想見我讓他來這里。哥哥心裡似乎沒有一點悔意。他原諒了父親,看起來只是不想再讓父親來煩他的借口而已。到了兄弟兩個第一次碰面,弟弟本以為哥哥能說什麼客氣話,哥哥口中出來的確實一句:我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你和母親。自己背叛還原諒被人嗎?他說自己留下唯一的好處就是父親完全是他的了,可以幫他訓練,這句話把他的自私表露無遺。他一直羨慕弟弟,因為父親看到弟弟的潛質,喜歡弟弟,陪他訓練。弟弟從小就得到各種比賽冠軍,哥哥不是為他高興,而是完全的羨慕嫉妒恨。
看到前面這么狗血的背景我已經知道比賽的結果了,因為房子,因為家庭,因為孩子,劇情肯定不會讓弟弟贏的,但是我不甘心,還是堅持看完了。
比賽時弟弟特立獨行,沒有音樂、沒有廣告、最後甚至沒有教練,基本都是一擊擊倒對手。後來他有了音樂,是士兵們唱的,我覺得那場面很感人。弟弟一直不肯原諒父親,直到父親喝多了,說著自己越戰時的話,戰爭的經歷引起共鳴,他明白父親經歷太多,恐懼、血腥的場面,於是抱著父親,讓他睡到床上,自己則獨自參加剩下的比賽。
而哥哥則是不斷挨打,2天內挨了無數打,看過ufc的都知道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尤其第二場和第三場都是必敗的,甭管說了什麼輸了你連家都沒有了。
到兄弟決戰時,他的憤怒已經壓抑不住,他想做的就是打倒對面的哥哥。局間休息時因為父親還沒來,弟弟只能憤怒的看著哥哥坐在那裡聽教練給他講戰術。第三局哥哥用鎖技壓折了弟弟的一隻胳膊,然後哥哥鬆了手,說你沒事吧?好像誰抽了你一個大嘴巴,然後說你沒事吧,你覺得會怎麼樣。等父親趕到的時候已經發現弟弟斷臂,他沖哥哥點點頭,意思是你贏了,打倒他吧,這時候父親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感情帶著對弟弟的歉意、以及自己的自責與內疚。不僅是因為兒時的傷害,還有弟弟對他的原諒,還有因為自己喝醉而比賽遲到,不能給弟弟指導——那個他喜歡的,具有天賦的小兒子。
最讓我感動,讓我流淚的是最後一節前,弟弟趴在鐵籠上的眼淚,斷臂的疼痛,回憶的疼痛交織在一起,他覺得很無助,很悲哀,只想打完比賽,雖然他知道自己肯定無法勝利,但是絕對不會放棄。帶著一個胳膊,挑釁哥哥,讓他趕緊結束比賽,哥哥一邊對弟弟鎖喉,一邊說I·m·sorry。I·love·you。兩種不沾邊的行為。最後與其說是弟弟成全哥哥,不如說是弟弟放棄怨念。從最後哥哥扶起弟弟到影片結束,弟弟沒有正視過哥哥一眼。
很好得影片,我覺得演員的演技太好了,眼神,動作效果非常好,就是結局太狗血了,如果是我拍,我肯定讓弟弟贏,畢竟哥哥的目的太狹隘了。
近日,軌道公司工會組織觀看了電影《勇士》,《勇士》以紅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展現了勇士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戰生死關口的非凡經歷,劇情感人至深。影片中黃開湘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與戰士們穿越槍林彈雨,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以血肉之軀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觀看《勇士》,我被劇中的人物深深打動,被他們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受到了啟發並深有感觸,將自己的感想總結為如下三句話:
一、捨生忘死的精神。
人在生死關頭表現出的大智大勇,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是最難能可貴的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時刻准備,消滅敵人,寫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軍歌中總結的,正是《勇士》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英雄壯舉。捨生忘死的精神,是勇士們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需要認真學習的精神。
二、鍥而不舍的精神。
面臨敵人四面圍追堵截,不畏艱險,生死關頭一往無前,勇士們一夜急行軍240里,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徒步行軍的世界之最。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世界的奇跡,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繼承和發揚,應當永遠傳承的精神。
三、團結合作的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影片中,影片中小士兵在自己體力已經透支、沒得吃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背起投降的敵方炮手,在體力嚴重透支時仍堅持,最後活活累死,場面感人至深,發人深省,最後炮手被生生打動,主動加入了紅軍隊伍,為小士兵報仇。這種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大公無私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寫照。我們體會到這種團結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必須團結合作,才能創造出我們公司的未來,超出困境,創造我公司新的成長業績。
③ 草原蒙古人的身體強度,能比過NBA黑人明星(如奧尼爾)嗎
蒙古人里也有像奧尼爾那樣身高的人啊,比如說電影《暴力街區13》里Taha的那個手下。
④ 內蒙古民俗風情
我的文庫里有 你可以去看看 http://wenku..com/view/5a66b5f67c1cfad6195fa78b.html
一)蒙古族
內蒙古現有蒙古族人口423萬多,約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總數(500餘萬)的78%,佔世界蒙古族人口總數(700多萬)的一半以上,約等於元朝時蒙古族總人口數。
歷史上,畜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一向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主體經濟和生活方式。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古代蒙古族信仰薩滿教,十六世紀後普遍改信了喇嘛教。蒙古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實行同姓不婚的習俗;喪葬一般為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區的蒙古族大都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如男女都穿蒙古袍,束以腰帶,腳著長筒馬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多以紅、藍色布纏頭,而且盛妝時還戴不少金銀頭飾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解放前居住蒙古包,現多已定居,改住磚木結構的房子;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憨厚豪爽,具有許多傳統美德;節慶,除了過春節等節日外,每年7、8月間都隆重舉辦那達慕大會(現已發展為「那達慕草原旅遊節」)和祭敖包活動。由於地域環境等多方面原因,內蒙古東、西部,以及農、牧區的蒙古族,在某些習俗上有一定差異。
蘇台柴 蒙語意為奶茶,蒙古民族一種日常飲料,同時也是待客必備佳品之一。做法是將磚茶放入鍋內加水熬成紫紅色,然後將鮮牛奶或羊、駝奶以6:1的比例倒入茶水鍋中,熬至沸騰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內蒙古各族人民大都喜好喝蒙古族風味的奶茶。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內蒙古東西部牧區用馬奶釀制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也是牧民款待賓客的一種最佳冷飲。製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馬奶酒歷史悠久,《馬可•波羅行記》和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詩中,都有對馬奶酒色、香、味盛贊之文句。常飲馬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
酸奶子 牧區優質飲料之一。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奶子。製法有二:一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晾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酸奶子。酸奶子營養豐富,醇香撲鼻,夏季常飲,止渴祛火,幫助消化。
全羊席 蒙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嘉餚,又稱整羊席,乃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招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全羊席是將整羊加工(烤熟或煮熟)後擺在長方形大木盤中,像一隻卧著的活羊,濃香飄逸撲鼻,肉味鮮美異常。賓主進餐前,還要由主人主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贊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史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席,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席敬祭神只、宴待賓客。隨著烹飪技術的不斷改進,而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馳名中外的代表性名貴菜餚之一。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古代稱為「穹廬」、「氈包」或「氈帳」。蒙古包呈圓形尖頂,一般以柳木桿組合編制的若干個(4、6、8、10個)籬笆狀「哈那」(圍牆支架)和傘狀頂篷內許多椽子為骨架,頂上及四周以一至兩層白色的厚羊毛氈覆蓋,頂中央開有天窗,木框門朝南或東南方開設。12個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包內總面積達60多平方米,在草原上是罕見的,僅出現於1990年錫林郭勒盟第七屆那達慕大會以來,堪稱內蒙古蒙古包之最。
勒勒車 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車身重約百餘斤,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上千斤。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而輕,獨牛拉單車,往往數輛或數十輛首尾相銜,由一兩個牧民(多為女性)駕馭吆趕著在草地、沼澤地、雪地或沙漠地帶緩緩地魚貫而行,顯示了牧區特有的風情。勒勒車既便於短途拉水、拉牛糞和柴草,又適於長途搬運生活用品和蒙古包等。今經過改進的勒勒車,木輪換作鐵輪(硬膠實體胎),組裝軸承,用馬或仍用牛來牽拉,車速和載重量都顯著提高。
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制,前者盛行於十三世紀前蒙古族尚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把阿禿兒搶訶額侖夫人成親,即是這種婚制形式;十三世紀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男女定親前,男方要向女方多次求親,定親後,男家要送給女家聘禮(又稱「彩禮」)。牧區多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農區多以金銀首飾、衣物等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牲畜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貧困牧戶,聘禮牲畜頭數可用小於九的奇數,如三、五、七頭,但絕不能擇偶數。女家也非常講究給女兒陪送嫁妝。通常,嫁妝的物品數量多於聘禮。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蒙古族的娶親也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習俗。娶親一般在結婚喜日(請喇嘛占卜擇吉日)的前一天,新郎著傳統禮服,伴郎、祝頌人也穿上節日盛裝,驅彩車,載禮品,一同騎馬前往女家。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一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啟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彩車三遭,然後,娶親和送親的隊伍才一同策馬驅車奔往新郎家。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要互相縱馬追逐,舉行「刁帽子」競賽。新娘娶到新郎家後,要舉行隆重的婚禮——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參加拜火儀式,即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以求白頭偕老,生活美滿幸福。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蒙古族名菜之一,將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銅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置羊背上)、全羊席,各種奶食、糖果等應有盡有。宴間,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敬酒、獻哈達,眾人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曲調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們才陸續離去。
天葬 牧區昔日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裹屍,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讓其任意顛簸。屍體掉在哪裡,哪裡就是吉祥葬地。然後,驅車速返,不得回頭看。三日後,死者親屬前去察看,如屍體已被禽獸吃掉,則認為死者巳升上天堂;若屍體完整無損,則認為死者餘孽未消,不利子孫,要請喇嘛念經,替其懺悔消災,並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宴飲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祭敖包 敖包,又譯作「腦包」、「鄂博」,蒙語意為堆子或鼓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實際上是用石頭堆積成的圓錐形的實心塔。祭敖包(達斡爾族稱作「敖包祭」,鄂溫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盡相同,但敬神祈福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是蒙古民族盛大的傳統祭祀活動。祭祀時,在敖包頂端插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古時,還要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近代以來,由喇嘛焚香點火,誦詞念經,也有擊鼓鳴號的。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至右順時針轉三遭,求山神、路神降福,保佑人眾安康、草茂畜旺,同時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敬意。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的觀念也有所更新。盡管他們大都信仰喇嘛教,並虔誠地敬奉某些神靈,但今天的祭敖包活動,在舉行傳統儀式的同時,又增添了發展牧區經濟、吸引中外遊客、促進民族團結等新的有益的內容和形式。
那達慕 蒙語意為「娛樂」或「游戲」,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當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剌子模(在今中亞土庫曼一帶),為慶祝勝利,就曾舉行過那達慕盛會。在古代和近現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舉行男子「賽馬」、「射箭」、「摔跤」(即「搏克」)三項競技比賽,俗稱「男兒三藝」。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進行這三項競技賽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田徑、電影、話劇、烏蘭牧騎文藝演出等新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那達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間舉行。屆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的盛裝,紛紛策馬驅車前來參賽或觀摩。那達慕大會是中國和世界各民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蒙古族大型傳統盛會,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中和當今內蒙古旅遊貿易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舉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為中國民俗風情游活動增添別具一格的濃郁色彩。
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的有以下「八忌」:1.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和火神、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與神靈。所以,進入蒙古包後,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爐或腳蹬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將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從鍋中扎取肉食。2.水忌 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牧民視水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節約用水,並養成了節約用水和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習慣。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者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相當於掛出了「聞人免進」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4.產忌 蒙古族婦女生孩子,忌外人進產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掛個明顯的標志。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紅布條,客人見此止步。5.做客忌 牧民雖好客,但作客忌諱亦多。客人進蒙古包時,切忌挽著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帶上;也不可提著馬鞭子進去,要將鞭子放在門右,且要立放。進包後,忌坐佛龕前面,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俗、不尊重民族習慣而受主人冷待。6.忌蹬門檻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時,忌蹬踩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與此類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誤踏蒙古大汗宮帳的門檻,無論是誰,必被立即處死。此禁忌風俗沿襲至今。7.忌摸頭 蒙古族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部,認為生人手不潔,摸了孩子頭部,會有害於孩子的健康發育。8.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切忌打罵主人家的狗,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極大的不尊重。俗話說:「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可千萬不要打罵主人的狗喲!騎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馬慢行,待主人出來迎接並看住狗後再下馬,以免被狗撲咬而發生賓主俱不愉快的事情噢!
走敖特爾 敖特爾,蒙古語意為「游牧時逐水草而遷徙的地方」,又譯作「沃太」。過去,在正常情況下,一年游牧要輪換四個地方,即春營盤(地)、夏營盤(地)、秋營盤(地)、冬營盤(地)。現在,由於牧民相對定居,一年大致輪換二至三個游牧營地。走敖特爾,即根據季節、草場變化情況而形成的輪換草場的放牧形式,漢語直譯為「倒場」。「倒場」時,要用數輛勒勒車拉著蒙古包構件、炊具等生活用品,載著家人,吆著畜群遷往新的游牧營地。
長調•呼麥•馬頭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為長調、呼麥、馬頭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
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經在在,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蒙古族長調的產生與蒙古族游牧生活有關,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長調是一種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的風格。出生於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扎布(2005年逝世,享年83歲)被譽為「長調歌聖」、「草原歌王」。2005年11月25日,經過中蒙兩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呼麥是蒙古族原生態喉音歌唱藝術。呼麥,蒙古語意為「喉嚨里發生的聲響」,運用特殊的發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演唱者多為男性,而青年女演員文麗(蘇伊拉賽汗)是當今國際馳名的呼麥演唱家。
馬頭琴是蒙古族代表性樂器之一,用白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塊桐木板制並蒙以蟒皮,琴頭雕作馬頭狀。齊•寶力高為世界馬頭琴演奏大師。
安代舞為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形式,由「踏歌而舞」等集體歌舞形式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