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文學的雅與俗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問題,其實就是藝術的雅與俗問題。陽春白雪是高雅的,下里巴人則是通俗的。
文藝作品是適應人們的精神需要創作出來的。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一個需求理論,說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個理論解釋起來有點麻煩,我們可以把人的需求簡單粗暴地分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顯然,文藝作品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追求。
人的精神需求也是分層次,一般來說就可以分為高雅和通俗兩個層次。這就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
雅與俗,從字面上講,前者指高尚美好,後者指平凡通俗。顯然,通俗是低層次的需求,幾乎人人都有這種需求。與之相對的,高雅就是較高層次的需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其常常是少數人的專利。
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就是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存在。於是,文學有高雅文學和通俗文學之分。
我們先說大眾熟知的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根本的審美特徵在於通俗性。因為通俗,接地氣,所以,通俗文學很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所喜愛,往往具有龐大的讀者群體和廣闊的市場。由此,通俗文學就得了許多個別名,比如俗文學、大眾文學、消遣文學、消費文學、娛樂文學、暢銷文學等。顯然,這些稱呼是略含貶義的,但卻充分體現了通俗文學之通俗性,也表明了它們作為文學市場上香餑餑的事實。
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文學確實已經成為了一種在市場上售賣的「商品」。誠然,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文學是人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方式,講究「我手寫我心」,就像公雞打鳴,母雞下蛋,是一種自然的行為,與商品,與市場沒有關系。
但是情況已經變了,資本改變了這一切。不得不說,資本的力量真是強大,世界上恐怕沒有多少力量能真正和資本抗衡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要受到資本的影響,文學也不例外。曾經文人的驕傲,也不得不進入了現代資本運行的軌道,成為市場上的「商品」。
試想一下,市場上的商品,怎樣才吸引人呢?當然是新奇的、好玩的、娛樂性的、用起來很簡單的東西才吸引人。有多少人會去買個示波器分光計之類的東西呢?同樣的道理適用於文學。
通俗文學最明顯的特點當然是通俗性。通俗文學的通俗性首先表現在它的內容是通俗的。以宋元話本小說來說,當時的現實生活變成了民間的新聞傳說,然後成為話本小說內容的基本來源,因此,愛情、公案兩類作品最多。作品歌頌了市井細民為愛情斗爭、追求幸福生活的歷程。可見通俗文學的內容是與人民大眾密切相關的。通俗文學在表現形式和語言特點上也是通俗的。其結構形式清楚明了,如章回小說就繼承了話本小說的特點,通俗易懂。通俗文學的語言是在群眾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來的,保留了群眾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口語化、個性化的特點,尤其是俗語的大量應用,生活氣息相當濃郁。當然,通俗文學的通俗性並不排斥文學性,通俗並不等於庸俗。
但是,現在的通俗文學,尤其是網路文學,卻有著一種庸俗化的趨勢。表面看,現在很多通俗文學也是「貼近生活」的東西,比如青春愛情、都市職場之類。但是這里的「貼近生活」卻不得不打上引號,通俗小說的「貼近生活」其實是「偽貼近生活」,創造的時候一個虛假的世界。表面上看以現實生活為基本設定,實質上卻是遠離了生活的幻想的東西,其創造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脫離干係的平行世界,比如極品校花、霸道總裁什麼的。還有之前火過一陣的《歡樂頌》,幾個財富、階級、學識、價值觀不同的女人住在一起上演的故事,也是足夠魔幻的。
這就引出了通俗文學的又一大特色:富於傳奇性。通俗文學喜歡趨新追奇,即使是以現實世界為設定的作品,為了使故事富於傳奇性,於是就脫離了生活。通俗文學傳奇性還體現在它的題材上,它喜歡寫一些帶有傳奇色彩的怪東西,比如玄幻修仙、奇幻靈異之類的。為了適應讀者的審美要求,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理,通俗文學往往故意提高故事情節的傳奇性,使情節的發展以奇制勝,以奇取勝。
當然,並不是說傳奇性就意味著離奇古怪、不著邊際,而是要合理運用虛擬、誇張等藝術手法,通過典型化途徑將生活集中概括起來,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如此,也能取得很高的文學價值。明清時候的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傳奇的色彩就很濃厚,但是我們現在將它們合稱為「四大名著」,足見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之高。
除了通俗性和傳奇性,通俗文學的又一個特點就是娛樂性。通俗文學所擔負的使命主要是娛樂,滿足讀者「娛心」的消費觀念,使人們短暫地從煩惱瑣屑的人生中超脫出來,獲得心理愉悅,甚至某些作品還能帶來生理上的快感。因此,驚險、刺激、懸疑、浪漫的通俗文學往往為大眾喜聞樂見。試想,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家,有多少人還願意去做一些費腦筋的事情呢,當然是找一些輕松娛樂的事情來做了。尤其是在如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娛樂性的東西就更重要的了,所以現在娛樂業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小說就是一種不錯的娛樂方式,很多人的生活樂趣主要就是晚上的修仙了。
通俗文學的娛樂性給人帶來極大的閱讀快感。這種閱讀快感對置身於高強度、快節奏以及沉重工作壓力下的現代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人來說,畢竟提供了一條可供休息的途徑,而且是成本十分低廉的途徑。人們因此可以大大緩解其心理緊張和內在焦慮,一日不修仙,真的是渾身難受。
通俗文學的娛樂性加上通俗性和傳奇性為其商業性提供了生長點,通俗文學往往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資本是逐利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資本家把追逐利潤作為物質生產的根本目的,並要求精神生產一樣為資本家帶來利潤。於是在資本的運作之下,文學也開始具有逐利性。早前,文學是不具備直接功利性的,但這一切已經被資本所改變了。
資本的逐利有時候不擇手段,這導致通俗文學有時也會染上污點。有不少通俗文學作品裡會摻雜一些低級、庸俗、血腥、色情等不怎麼健康的成分,盡管主流輿論對此類不健康的東西持批判態度,但是「很黃很暴力」的內容確實很吸引人,因而總是具有廣闊的市場,非但無法完全禁絕,反而藉助互聯網有著愈演愈烈的態勢,但願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不要受到毒害。
對於文學作品的評論,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按照美國文藝學家艾格拉姆斯的說法,就是文學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讀者。
這里,我們從作品與世界的角度來理解通俗文學。
首先應當明確,通俗文學對「世界」是不忠實的。不論這個「世界」是客觀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觀的、內在的、心理的「世界」,通俗文學對於「世界」總是持一種超越的態度。通俗文學不以「世界」為藍本,它不以真實見長,不拘泥於「世界」的本來圖景,不認同「世界」的本真,它所虛擬的人的「世界」是對人們生活的一種調劑、一種慰藉、一種陶醉,它甚至運用奇特的想像、隱幽的神秘和將感情推向極端等手段,向理性主義的限制發出挑戰。記住,不要試圖在虛幻的世界裡尋找真實,有時候,作者為了討好讀者,真的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需要明白,武俠小說中那些俠骨柔情、打家劫舍、殺富濟貧的英雄好漢;勸諭小說中那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言情小說中那些天下有情人經過種種磨難最終皆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修仙小說里那種廢材男主升級打怪修煉成仙;霸道總裁愛上你然後百般寵溺過上幸福生活……這樣的故事,滿足一下自己的幻想就好了,別太當真。那些都是犧牲「世界」本身的真實性和復雜性,而極盡虛擬之能事的人造的夢幻的「世界」的表現。從這一點來看,通俗文學其實也可以稱為「逃避文學」或者「脫離現實的文學」,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總有一些人企圖在這樣的作品裡尋找「人生經驗」,總結「成功之道」,想想也真是夠魔幻的。
當然,我們說通俗文學對「世界」採取一種超越態度並不是說它完全脫離了「世界」,而是說它對「世界」採取一種揚棄、改寫、添加的態度,這主要表現在它對情節的製造和安排上。一般說來,只要稱得上通俗文學的,不論是武俠小說、勸諭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玄幻小說,耽美小說……其情節具有起伏跌宕、生動曲折、緊湊集中、不枝不蔓的美學原則,很少有高雅文學中的「閑筆」、「襯筆」,看起來就很爽,於是就有了「爽文」的說法。
通俗小說的某些情節來自現實的「世界」,但並不等同於現實的「世界」,是一種誇大了的「世界」。它試圖用世俗化的理想來彌補人生的缺憾。從這個意義上講,通俗文學似乎是一種富於理想色彩的文學,有著於浪漫主義文學相近的品格,所不同的是它更符合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願望乃至慾望,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不與我們真實生活的世界充分相等的「平行世界」,一個充滿想像,充滿夢魘、滿足人們白日夢需要的「世界」,一個能帶給人快感的的娛樂世界,與兒童文學里存在的童話世界類似。
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通俗文學除了供人消遣娛樂之外就沒有其他用處了呢?倒也不是。
通俗文學雖然以娛樂為主要特徵,但並不能因此就否認它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魯迅先生指出:「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
在優秀的通俗文學中,其娛樂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都是統一的,並將其思想和教育意義灌注到娛樂中。比如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不為虛名、不為權勢、不拘俗禮、放盪不羈的令狐沖,《還珠格格》里善良正義活潑可愛的小燕子等等,都具有比較明顯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所以人們對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瓊瑤的言情小說贊譽頗多。
不過,通俗小說的教育意義和思想性終究是比較弱的,很多通俗小說甚至沒有什麼思想性和教育性可言,純粹就是討好讀者,為其提供某種「愉悅」「快感」,滿足其幻想。還是希望讀者朋友不要把通俗文學里的內容太過當真,不要過度沉湎於小說中的羅曼蒂克,不然現實生活的一地雞毛可能會讓你更加痛苦。
通俗文學我們就說到這里,下面我們來說說高雅文學。
一般說來,高雅文學的特點是高雅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文學對「世界」是忠實的。這種忠實不僅表現在它按照「世界」的面目再現和表現「世界」,而且表現在它逼真地描寫和刻畫「世界」的面貌、、形態、情狀。而通俗文學對「世界」是不忠實的,不論這個「世界」是客觀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觀的、內在的、心理的「世界」,它對於「世界」持一種超越的態度。這時兩者最大的不同。
高雅文學以揭示「世界」的真實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樣式再現和表現「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從於富於同情心的讀者的善良本性和美好願望,又不妥協於公眾的傳統道德,也不會因為遵從普遍推崇、認可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評判和流行時尚而犧牲、削弱自己對於「世界」的真實的獨到的發現與揭示,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即是如此。而通俗文學則會想方設法討好讀者,對世界進行扭曲的描寫以滿足讀者的幻想,其通常都是正義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
高雅文學總是站在當時所能站到的思想高度對「世界」進行解剖和分析,肯定和贊美有價值的東西,否定和批判無價值和負價值的東西,努力超越世界平庸、瑣屑、灰暗的一面,用思想之光以及美學精神燭照它所面對的世界,竭力顯示「世界」的真實。這一點在魯迅先生的小說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祝福》里的祥林嫂,其悲慘的命運就是當時被舊社會舊禮教所壓迫的的一個典型,魯迅通過對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刻畫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真實」,表達了對舊禮教的憎恨,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孔乙己》里對舊式知識分子的刻畫,《阿Q正傳》里對阿Q的刻畫都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圖景。
高雅文學在內容和思想上常常比通俗文學復雜得多。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魯迅)。
在高雅文學中,常常既有歡樂也有血淚,既有玫瑰也有罌粟,丑和美,善與惡摻雜在一起,各種思想在其中不斷沖撞,互相絞殺。有時候,讀者看了半天,心裡卻揣著疑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高雅文學的難點即在於此。習慣於閱讀通俗文學的讀者,往往很容易判斷誰對誰錯,它依據一種已被普遍接受的既有觀念,善惡分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設定是很明朗的。而高雅文學常常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出判斷的。它需要讀者用心去領悟,用腦去思考,而且,沒有答案可供參考,讀者要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判斷能力,自己得出判斷。也就是說,讀高雅文學,是要動腦筋的。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強度高、節奏快、壓力重,這直接導致了人們在休閑方式的選擇上更加傾向於輕松娛樂的東西,工作上用腦已經夠多了。相比於電視劇、電影、綜藝、游戲,閱讀本就是一個較次的選擇。即使真的選擇閱讀,人們也更加傾向於閱讀輕松愉悅的通俗文學(比如輕小說,輕小說的輕即是輕松的意思)而不是有些沉重的高雅文學。盡管很多老師強調要閱讀經典,然而學生時代真正能讀下去的其實就已經不多了。踏入社會之後,讀書的人本來就不多了,讀經典文學名著的人就更少了。
這事兒挺可惜的。
我曾經想過一個問題,高雅文學能否變得為大眾所接受?
我設想過一些可能,但最後都否定了。如今,娛樂多元化,文學的競爭對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比起閱讀文學經典,人們有太多的休閑方式。
比如,影視。國產劇,美劇,英劇,日劇……現在國產劇的製作方式也足夠簡單粗暴的,大IP,小鮮肉,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生產一部電視劇了,而這樣的電視劇也總能受到熱追,這也是蠻魔幻的。
比如,電影。國產電影和電視劇的製作思路挺像的,而且,有國產電影保護月,一點不慌,美滋滋。那麼問題來了,《百鳥朝鳳》這樣的藝術電影為什麼排片少到製片人下跪請求多排片,這事也足夠魔幻的。莫不是商業電影的天下容不得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
比如,游戲。王者榮耀,球球大作戰,絕地逃殺,英雄聯盟……
還有,直播。近些年的資本寵兒,野蠻生長好一段時間,也是賺足了眼球。
終於,人們想起了閱讀。然而目光卻被網路小說的種種爽文,自媒體的各式雞湯干貨給吸引了去。
相比閱讀高雅文學,人們有更多輕松的通俗的方式來消磨時光。對於多數人而言,閱讀所能帶來的愉悅,比起其他方式,差了太多。即使人們選擇閱讀,也常常不會選擇高雅文學。通俗文學,尤其是網路小說,更能帶給人快感。
高雅文學的榮光早已不再。隱隱約約有一種感覺,物質生活的提升了肉體快感的滿足,人們的審美世界卻日漸被蕪雜的俗物塞滿。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他的作品銷量不會超過《小時代》。(這可能是莫言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高雅文學想來是難以成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東西了。且不說原本就是作為高雅文學存在的作品,就是原本作為通俗文學的作品後來升格為高雅文學的,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能從頭到尾看完原著的恐怕也不多。
這么漂亮的作品,沒好好讀過真是可惜了。
一件作品想要普及,必然得是簡單淺顯通俗化的,這樣才能夠比較容易地為大眾所接受,畢竟,目前廣大人民群眾的認識接受能力擺在那裡。而資本運作下的文藝生產活動,想盡辦法討好讀者,也是更加助長了這種通俗乃至庸俗的風氣,好的作品誕生了,陽春白雪,但它卻成了少數人享有的東西,大傢伙兒還是在那看著「下里巴人」,臉上笑呵呵好,心裡美滋滋。
有人覺得這種風氣不對,開始嘲諷,開始罵人,並形成了鄙視鏈,自以為高雅而瞧不起別人的通俗。這也是蠻有意思的。要知道,文藝的雅和俗並非涇渭分明,其界限僅僅是相對的,多數作品,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產生變化。西方人尊崇的莎士比亞,其作品中就有不少粗俗的東西。宋詞,在宋朝時候與詩相比,是「俗」的東西,「詩庄詞俗」,但在今天看來,宋詞的藝術成就超過宋詩。還有我們的四大名著,早期也是通俗的文學作品,後來就被認為是高雅了。
某些人眼裡所鄙視的俗物,將來其價值被挖掘了出來,是可以完成逆襲的。就算是之前我頗有微詞的網路小說,其中也不乏精品。《悟空傳》就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作品。
只是,這樣的作品在紛繁蕪雜的網路小說世界裡終究只是少數,多數的網路文學作品,還是給人一種低級庸俗粗鄙腦殘的印象,而且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故事情節為了討好讀者,都成了套路,見過世面的讀者一下子就覺得興味索然了。
而資本的推動更是讓討通俗文學討好讀者的態勢愈演愈烈,任由這種勢頭發展下去,也是挺讓人擔心的。這些年無數糟糕的國產電影電視劇已經給我們提了個醒,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的話,可能我們以後天天都要受到各種垃圾作品的毒害了,那時候,我們的世界可能就充斥著各種「肉麻」「庸俗」使人快感的東西,人們漸漸忘記了「美」的存在。這事想想也真是夠可怕的。
想起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一段話:
我們確實應該做一點什麼。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應該思考一下雅與俗的問題,使文學藝術得以健康發展,是那些美好的東西不至於丟失。
參考資料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劉安海, 孫文憲. 文學理論[M].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美]艾布拉姆斯.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② 為什麼中國電影明星能進入好萊塢的人那麼少
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種族歧視」。
實際上像李小龍、成龍這種世界級的「大咖」,在好萊塢也只是有名而無實。
意思就是他們在美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即便去了好萊塢也有一大票擁簇。
很多世界級的大明星、大導演(卡梅隆等)、乃至各國政要(奧巴馬等)都是他們的粉絲。
但他們在好萊塢卻拿不到頂級的資源。
你像成龍參加白宮晚宴,白宮晚宴歷來規定任何嘉賓都不可以帶相機進去。
成龍因為不知道有這么個規定就帶了一個相機,結果保安一看是他,攔都沒攔就讓他進去了。
但即便是這樣,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都沒找他拍過戲。
他最賣座的《尖峰時刻》系列是新線電影公司製作的,但新線卻不在八大之列。
章子怡其實說過,好萊塢給他們的角色,都是為了迎合美國觀眾而特意創作的角色。
因此這些角色,除了加深他們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以外,毫無用處。
那些角色即不飽滿,也不鮮明。
實際上除了成龍在《尖峰時刻》里扮演的李警官以外。
其他中國電影明星在好萊塢扮演的角色,你一口氣看完,完全抓不住這些角色的性格特點。
就連最起碼的「外向」,「內向」你都搞不清楚。
無論他們演的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們的行為都和他們的性格完全搭不上邊。
但你說是鞏俐、章子怡演技不過關?
不是。
而是劇本本身就是那麼塑造的。
章子怡其實說的已經很明白了,她在好萊塢根本不可能獲得白人演員那樣的尊重。
人們對她的「尊重」完全出於一種客氣。
她也只能演一些毫無靈魂的角色,又不能幹涉導演和編劇的創作。
因此只能回來。
好萊塢最近學聰明了,為了賺中國人的錢,老是在劇里加一個中國演員。
但給他們的角色實際上又可有可無,屁用沒有。
在國內上映我就把這些演員放出來,在國外我就剪掉。
你說是這些演員不想抓住機會好好表現嗎?
不是。
而是他們給你的角色本身就是可以剪掉的,可有可無的角色。
③ 5位藝人不識國旗,有一位還直言是外國國籍,對此你怎麼看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在娛樂圈中,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人們所關注,因為明星自帶流量,身後有著粉絲團,所以在國內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明星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傳播正能量,給人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但是在幾年前,王祖藍和曾志偉曾經一起主持過一檔綜藝節目,主持人讓幾位年輕的藝人畫一下國旗,但可笑的是,這么簡單的一道送分題,偏偏有些藝人真的不知道國旗怎麼畫。那麼這5位不認識國旗的藝人都是誰呢?
王子涵說到王晶,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有才的大導演,並且通過拍他的戲,捧紅了很多明星,比如舒淇,邱淑貞、李麗珍等,但今天要說的是王晶的女兒王子涵,如今王晶的女兒王子涵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了,據說她一直想進娛樂圈發展,還央求父親幫助她鋪路,不過王晶似乎是覺得娛樂圈太亂了,並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進入,所以當時就對女兒的觀點持反對態度。
對於這類事件,這次他們的粉絲都沒有替自己的愛豆說話,而是異口同聲的表示:只會來中國撈金!
④ 您最期待哪部賀歲片《投名狀》、《集結號》、《大灌籃》、《長江七號》····
這幾部電影都是趕在中國的賀歲檔上映,就是大概十二月至二月,為什麼十二月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月來?因為中國在入市時商量好以後會打開電影市場,但是由於對本國電影產業的保護最後決定十二月是中國電影保護月就是說十二月就不再引進或公映好萊塢電影,所以中國國內連續幾年的票房記錄都是由國產影片創造!今年也不意外分別十二月有《投名狀》,《集結號》,一月三十號又有《長江七號》,二月七號有《大灌籃》。
票房分析
一《投名狀》投資大概四億人名幣,有金城武,李連傑,劉德華等華人一線明星,故事取題於清朝四大謎案之「刺馬」案「有大導演陳可辛導演從拍攝之初就備受關注,上映後是中國大片那麼多年來最受好評的一部,大量的寫實手法引人入神,摒棄了中國大片的華而不實沒有內涵,上映就創造了拷貝記錄1027個,再加上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對手,所以拿下票房冠軍,在2007年已收下2億人民幣的票房雖然沒有變形金剛的兩億七千萬那麼多,但畢竟這還不是最後統計,《投名狀》在香港,台灣也是大熱甚至超過《我是傳奇》.,明年秋季《投名狀》會在美國大規模上映,李連傑的國際號召力,陳可辛的好口碑加上國際投資人的宣傳,《投名狀》無疑是這幾部電影的老大
二,《長江七號》,《功夫》後蟄伏三年,投資一億五千萬,周星馳回歸巨制無疑是華語的盛世,開拍之初備受關注,加上星爺的精益求精(聽說一個鏡頭就拍了一周,六百多萬)在過年這個檔期上映拿下榜眼毋庸置疑,甚至就憑星爺的號召力,在大陸,香港超過《投名狀》都極有可能!(1027個的拷貝也超過了投名狀)只是海外票房號召力不及,就像我們對美國喜劇不太懂,他們對星爺的無厘頭也一頭霧水,不過星爺在華人,以及整個亞洲的影響力是無人能抵的,就像威爾史密斯在好萊塢一樣,他就是票房的保證(不過威爾史密斯來港是也是對星爺大加贊賞,一再要求要和星爺合作,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作一部電影,具體是什麼不再細說)為什麼屈居第二?因為北美實在是變數,他們的科幻片已經非常多!所以北美這一環可能難抵《投名狀》
三《集結號》,經過《夜宴》的失敗後馮小剛決定拍一部真誠的電影,果然沒有什麼大明星的《集結號》讓人領悟到了的戰爭的震撼,上映後也是好評如潮,在投名狀的陰影下拿下一億七千多萬的票房,但是在香港台灣都不及《投名狀》不過在釜山電影節上的七千人冒雨觀影的良好口碑在亞洲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只是北美對中國的戰爭片不太感冒所以敗下陣來,屈居第三
四,《大灌籃》周傑倫在華語的號召力是比較好的,不提前兩部,《不能說的秘密》就拿下三千多萬,只是周董唱歌的確很好,可是電影就-----,前兩部是憑導演的話,空白的表演真是慘淡,《不能說的秘密》就是加上些不錯的日韓電影,《情書》,《觸不到的戀人》隨便弄一下!票房不錯只不過是排在暑期檔期以及他的歌迷支撐而已。《大灌籃》模仿《少林足球》和耍酷都非常非常嚴重,預計在過年這個時期看一樂,票房還可以勉強有保障。要說海外票房?一部集中在初高中生看的電影會在海外有票房?(在周傑倫爭取格萊美失敗後,美國製片人來到中國看了周董的《不能說的秘密》後生氣的說」如果他有艾米納姆十分之一的真誠早就是國際巨星啦「)希望周傑倫不要再浪費自己的天賦!
⑤ 如何看待國產電影的電影保護月
看待國產電影的電影保護月如下:
首先「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利用行政權力來為本土的電影企業謀取優勢的行為,它在一段時間內屏蔽進口大片的引進和上映,為國產片樹起了一頂保護傘。其次「國產片保護月」只是一個緩沖期,提升自身產品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簡介:
電影這個詞有多重意思,現在多用於形容呈現在熒幕之上的根據人的視覺具有瞬間保留印象的原理,用攝影機將人物或其他被攝體的活動影像拍攝成連續性的畫面,通過放映機在銀幕上再現出來。例如:《盜夢空間》、《催眠》等即叫「電影」。
⑥ 好萊塢和中國電影公司一般都是怎麼合作的
就拿觀眾方面來說,好萊塢通過熟悉的本土明星和文化元素有助於外國電影打入本地市場。盡管引進片的平均產值遠高於國產片,但內地觀眾的觀影首選仍舊是華語電影。
2017年票房前五名中除了《速度與激情8》外,其他四部影片均是國產片。這說明中國觀眾習慣於觀看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電影。
中國電影產業的成長一方面源自市場機制激活產業,促進電影市場轉型,另一方面又歸因於國家強有力的政策保護,在市場機制缺陷的情況下糾正市場失靈。自2003 年開始,廣電總局出台一系列產業保護措施,在降低電影的准入門檻,並從劇本、製片,發行,放映、資金和人才培養等諸方面扶持國產電影的發展。
⑦ 電影預售是什麼意思
影院針對一些比較火的電影提前開始預約買票,就跟提前買火車票沒什麼區別,價格什麼的與正常售票沒多大區別,就是為了不至於上映當天一堆人擠在那買票
⑧ 2022年是不是國產電影保護月
不是。「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2004年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段時間則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國產電影保護月是指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並不是指2022年一整年。
⑨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是在暑期檔爭先恐後上映
兩個原因,第一個如暑期檔的名字,只有學生和教育從業者才可以享受暑期,而學生這個基數又相當的龐大。暑期放假是學生們最空閑的時候,也聚餐約會的頂盛時期,聚餐約會時選擇看電影是基本上已經是小年輕的常態了。就算不出門的時候,也會有大波人在追劇、打游戲,所以不僅是電影集中在暑期連電視劇這些都要爭暑期檔。今年的《四大天王》就是安排了時期檔上線。
綜上所述,這個時期競爭對手少觀眾基礎又好,是上映的好時機。
⑩ 最近看了一部國漫,叫戒魔人,看了一集後,就對後續內容感興趣,於是我去騰訊動漫將漫畫全部看了一遍,應
首先我覺得支持自己的文化是必須的,廣電的霸道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比起以前的半獸人動畫,現在的國漫算是強多了。而且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和我們不一樣了,吸收太多的東西了,我覺得只要她們不要太崇尚別國,或報社就是正確的。
《戒魔人》是由張三瘋創作的網路漫畫,於2015年連載於騰訊動漫平台。
該漫畫主要講述了大一新生周小安偶然戴上一枚來歷不明的商代戒指,從他口中吐出了一個恐怖的血魔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