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穆赫蘭道,那牛仔為什麼在山上跟導游說那麼一段話,還有為什麼是牛仔叫女主角起床。
牛仔在影片里英文是cowboy,英語中cow也有威脅的意思,同時cow發音接近call,所以最後是牛仔叫醒的主人公
『貳』 什麼是牛仔
牛仔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現在,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牛仔褲還是西部工人們的主要工作服裝。但是,隨著三十年代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影片中頻頻出現的牛仔褲漸漸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在美國號稱「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羅伊·羅傑斯,就以一身牛仔裝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影迷的心。
從這個時期開始,牛仔裝逐漸脫離了工裝褲的概念,開始流行到各個年齡和各個階層。之後,逐漸地從工人、學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萊塢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員,都開始穿這種輕松又隨意的服裝。
牛仔褲原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應付繁重的日常勞作而設計出的一種作業服。時過境遷,當年粗重的勞動裝,如今躋身時裝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風靡全球,在時裝領域占據了極大一塊地盤。牛仔褲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現在哪一個年輕人的衣櫃里,找不出一二條牛仔褲?
牛仔褲最常見的顏色當屬藍色,此外又有黑、白等其他色彩。材質也有多種,款式更是不勝枚舉。各生產廠家縫制的牛仔褲都各具特色,不妨多試穿幾條比較一下,挑選自己最中意的。選購時,還應考慮著用的場合以及和上衣、鞋子的配。令年輕人欽慕不已的牛仔褲首推Levi's、Lee和Wrangler等名牌,世界各國又各有國產的名牌牛仔褲,像日本的BIG JOHN、EDWIN等,在日本國內受歡迎的程度,決不亞於大名鼎鼎的美國牛仔褲。幾乎所有的牛仔褲都是男女通用,部分牌號也有臀部較大、股溝較深的女性專用款式。
『叄』 牛仔的含義是什麼
提起美國西部牛仔,人們就會聯想到得克薩斯州,這里不僅是美國的牛仔之州,也是世界的牛仔之鄉。在好萊塢影片中,美國牛仔給人的印象總是威猛、豪爽、俠義,那麼現在的西部還有沒有牛仔?他們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
「牛仔」只存在了幾十年
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系。西班牙人在飼養和馴服牲畜方面很有一套,在16世紀的殖民過程中,他們將這一傳統還帶到墨西哥,後來又傳到包括得州在內的美國西部,牛仔、駿馬、長角牛、牧場勾勒出美國原始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據記載,早期的得州牛仔中,非洲裔黑人、拉美人占絕大多數,並且處於社會底層。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牛仔主要集中在牧場上,他們要放牧、交易牛群,還要負責維修柵欄、管理牧場設備等,工作相當辛苦。
游牧生活決定了牛仔在穿著上與眾不同,典型的牛仔總是頭戴氈帽、腳蹬馬靴、腰掛匕首和短槍,其裝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注重實用性,如高跟馬靴主要是為了防止腳從馬鐙中滑出來;結實耐磨的牛仔衫則是為了防止穿行灌木叢時被撕破。由於經常走動,他們所帶的物品都集中在馬背上,數量少而精,而且一物多用,如手帕既要擦汗,又要洗臉,還要當抹布。值得一提的是,馬鞍是牛仔最重要的行頭,他們到牧場找工作時,可以不騎馬但絕對不能沒有馬鞍。據說當年10塊錢的馬配100塊錢的鞍並不是稀奇的事。
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鐵路的修建以及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牛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活動范圍逐步縮小,社會角色也逐漸弱化。從真正意義上講,牛仔時代在歷史上只持續了幾十年。
?
現代牛仔大不同
到了21世紀,原汁原味的牛仔幾乎見不到了。汽車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馬作為交通工具的情況即使在偏遠農村也很少見到。記者在得州生活多年,到過很多牧場,但那裡只有牛沒有「仔」了。不可否認,現代化把牛仔送進了博物館。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工種分類中,牛仔仍是其中之一。不過有趣的是,在9730名「牛仔」中,連與羊、豬、雞沾邊的農戶也被算在內。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影片中,牛仔多是身材高大威猛的白人,而且他們總是與十惡不赦的流氓相對抗,突顯了牛仔的仗義和豪放。確實,得州牛仔粗獷、直爽、灑脫的風格代表了美國一代牛仔的形象,即使是現在,提起得州人,就會想到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和凡事不服輸、不放棄的脾氣。但在美國,「得州牛仔」這個稱呼也有行事野蠻沖動的貶意色彩。小布希做事一向粗線條,就時常被戲稱為「得州牛仔」。
美國西部牛仔的傳奇故事一直是好萊塢受歡迎的題材,有部電影《城市鄉巴佬》描述了現代人對西部原始生活的嚮往。有意思的是,在得州,皮卡車是最受牛仔歡迎的交通工具。這種車不僅內部寬敞、而且底盤高,馬力足,開起來轟轟作響,賓士在煙塵四起的牧場石子路上,顯得「牛氣」十足。
?
得州遍布牛仔文化
盡管牛仔時代已經過去,但它孕育的牛仔精神和文化卻延續了下來。休斯敦是一個很能體現牛仔文化的城市,這里每年3月都要舉辦全美最大的牛仔節,其中的馴馬及馴野牛表演相當精彩刺激。離市區不遠的喬治牧場歷史公園有180年的歷史,是休斯敦最能體驗牛仔文化的牧場。這里的牛仔現場表演內容豐富,如趕牛入柵欄、套繩套、修牛角等等。達拉斯附近的沃思堡牲畜交易所也保留了「牛」城本色,這里定期舉辦大型馬術表演,還有遊行和牛仔式的聚會。
牛仔文化也為得州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休斯敦的「得州之味」牛排館是每位崇尚牛仔文化的遊客必到之處。在得州的旅遊景點,牛仔帽、馬靴等牛仔裝備必不可少。尤其是質量上乘的牛仔帽,更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
『肆』 牛仔片和什麼是美國所特有的一種影片
牛仔片和好萊塢影片是美國特有的一種影片。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
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除去上述類型影片之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這些影片包括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顧柯,G.的《八時餐會》(1933)和《小婦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1933)、《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V.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福特,J.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爾汀的《大飯店》(1932);希區柯克,A.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朗格,F.的《狂怒》(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1932);劉別謙的《風流寡婦》(1934);斯登堡,J.von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惠勒,W.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
此外,霍克斯,H.、H.金、馬莫里安,R.、R.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伍』 西部牛仔是什麼意思 西部牛仔解釋
1、西部牛仔釋義:是指18至19世紀的美國,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一群熱情無畏的開拓者。在美國歷史上,他們是開發西部的先鋒,他們富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精神,因此被美國人稱為「馬背上的英雄」。
2、美國是殖民國家。最初殖民者主要在東部。南北戰爭前後,美國開始向西部地區殖民。西部主要經營的是農場,放牧牛羊。西部的牛羊要驅趕到東部販賣,一路上既要風餐露宿,攀山涉水,也要防備野獸,強盜。所以需要專門的牛仔負責放牧牛羊,長途販賣。牛仔除了會放牧外,還會打槍。慢慢就成了電影主角。
『陸』 西部片是美國特有的影片類型
西部片又稱「牛仔片」(cowboy movie),是美國好萊塢特有的一種影片類型。
好萊塢西部片的文化背景及精神內涵:
1.崇尚獨立自由,彰顯個人尊嚴
2.西部牛仔英雄內心的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
3.個人英雄主義與社會文明秩序的凸顯
4.民主自由與暴力主義的社會矛盾
以19世紀美國西部開發時期為背景,表現拓荒者的生活,西部開發過程中各種勢力之間的斗爭,以及白人驅趕並屠殺王著印第安人的血腥活動。西部片中的人物大多善惡分明。1903年埃德溫·鮑特導演的《火車大劫案》被認為開創了西部片的模式。
20世紀20年代西部片大量出現,30年代後逐漸趨於成熟,拍攝了《關山飛渡》(1939)、《搜索者》(1956)、《紅河谷》(1941)等一系列佳作,60年代以來,西部片逐漸衰落,80年代重新興起,《與狼共舞》(1990)等影片,情調和內涵與之前有了明顯的改變。
好萊塢西部片劇情與人物關系的交織:
1.人物關系:二元對立與敘事結構的呼應
在西部片二元對立形象中,白人與印第安人、警長與匪徒、英雄與強盜等對立存在的人物關系,在早期的西部片中可以看到臉譜化的固定對立形象,正面形象則代表著正義、善良、文明等特質,反面形象則是暴力、野蠻、邪惡等特徵。
由此看出西部片中的人物關系有規律可循,這樣對立統一的人物關系在劇情的發展中能夠看到西部片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涵。
2.形象塑造:拓荒元素與英雄主義的結合
西部片在描述拓荒移民中的這段歷史中,在影片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這些形象的構建也為闡述西部邊疆建設的歷史, 描述西部社會文化風貌,賦予了深遠的意義。
在西部片中人物形象構建中,其中男性的地位尤為突出,而女性出於被動附屬地位,這或許是為更好地突出西部拓荒英雄主義的價值。透過典型人物的塑造彰顯人們大時代背景下的精神訴求,以及對社會價值觀的認知。
3.人物內涵:暴力美學與黑色幽默的碰撞
代表作品是昆汀·塔倫蒂諾的《被解救的姜戈》(2012)、《八惡人》(2015)
『柒』 牛仔是干什麼的
牛仔「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電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過許多事實和傳奇故事,牛仔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捌』 牛仔是什麼意思啊
「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玖』 電影《穆赫蘭道》里出現的那個牛仔是什麼意思
1、官方影評表示:其實在主角的真實生活中,那個牛仔就是個醬油的,你可以看到,就是差不多電影播放到3/4的時候,(真實生活)主角跟女友吃飯,在餐廳里,正好有個路人甲經過她們的後面,那個人就是夢境中的牛仔,主角因為在真實生活中見過那個牛仔,所以這個人到了她的潛意識,在做夢的時候就出現了這個人。
2、我個人認為官方這個解釋很有意思,但為什麼牛仔在現實中居然只是路人?我覺得之所以會將一個路人代入是有深層的寓意的。類似灰姑娘遇上了仙女,小紅帽遇上了獵人,這些人本來也和主角互補相識。說明主角希望能遇上某貴人,這個貴人無所不能,又沒有人知道他。而路邊的甲乙丙剛好就符合她的想像條件,因為沒人知道他是誰,或許真是超人奧特曼呢,就被代入了。
3、 那麼為什麼是個牛仔,以下是我的思考和想像了。其實牛仔不是影片中的任何一個角色的投射,而是主角內心最原始的一個代表權威的意象。。。為什麼會是牛仔?不知道大家關於牛仔能聯想到什麼。。。我的聯想是一個身手了得的神槍手,為了爭奪心愛的女性與對手決斗的形象。。。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可笑和幼稚。。。但是站在一個孩童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牛仔可能就是她心中最崇拜的偶像,一種力量的化身。。。。所以我大膽地猜想,主角在小時候可能非常喜歡電視上某一個牛仔角色(可能是一部電影、一部連續劇甚至是卡通片),甚至可能是因為這種崇拜而而希望將來長大成為一個明星演員。。。多年後,她長大了,真的走上了演藝之路。或許,成年的她可能已經不再記得這么有一個她曾經深深崇拜過的牛仔形象,只是記得她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明星演員,而產生這個夢想的緣由,她已經不記得了。。。但是不記得不意味著消失,反而是在潛意識里深深紮根,成為最強大最權威的象徵(類似父親或神一般的存在)。心理學有一個說法是,人格中越是早期形成的部分,那麼累積的能量就會越多,這種情結就越深沉)。。。所以在夢裡面,牛仔是作為神一般的存在出現,但是主角不記得了,所以借夢中的導演之口問:為什麼是牛仔?之後夢里邊的導演在電話里談到牛仔時冷嘲熱諷,反映了主角內心中認為導演是不可能理解自己對夢想的追求,同時也印證了自己心中的導演的無知,有眼不識泰山,反抗到了最後見了牛仔還不是只能乖乖聽命於牛仔?另一方面,牛仔既然是主角崇拜的對象,那麼自然是一個正面的能量。雖然一開始牛仔像英雄一樣狠狠地懲罰了討厭的導演,但是到夢境的後面,夢境中的牛仔並沒有幫助主角獲得角色而是橫加阻撓,這既是主角給自己沒有獲得角色找的一個借口(我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有強大的幕後boss不讓我獲得那個角色,不是我不行)。同時也是主角心中的超我(理智)開始對自己的罪行進行懲罰(我殺人了,我玷污了自己的夢想,所以我沒有資格獲得那個角色)。甚至最後也是強大的無所不能額牛仔將主角從夢境中喚醒,來到殘酷的現實中。
『拾』 什麼是美國西部牛仔電影,有沒有準確定義,這些片子有什麼重要特徵
西部片,有義大利的也有美國的,定義就是牛仔,牛仔帽,左輪槍,馬刺鞋,酒吧,威士忌。特徵,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