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年近衛軍的主要內容
《青年近衛軍》講述1942年7月,頓巴斯礦區的小城克拉斯諾頓被德國法西斯軍隊佔領,當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團員為核心,在地下區委的領導下,組成了「青年近衛軍」,展開了英勇的斗爭,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大部分成員被捕犧牲。
小說通過「青年近衛軍」組織、克拉斯諾頓地下區委、伏羅希洛夫州游擊隊和紅軍正規部隊的對敵斗爭,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畫卷,歌頌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展現了戰爭的宏偉規模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本性,表明了正義戰爭必勝的真理。
(1)頓巴斯電影槍殺演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青年近衛軍」和奧列格·柯舍伏依等英雄的名字在蘇維埃大地上傳揚開來,作為人民作家的法捷耶夫決心將這群青年英雄的群像寫入他的小說中去,在經過大量的調查訪問和實地考察之後,於1945年完成了小說《青年近衛軍》並於同年出版。
作品賞析:
小說以極大的熱情表現了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成長的蘇聯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氣概,塑造了「青年近衛軍」總部領導人奧列格、萬尼亞、鄔麗亞、謝遼薩、劉巴等青年英雄的光輝形象,顯示了對祖國、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共產主義理想的無比忠誠。
小說以感人的藝術力量令人信服地表現了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青年近衛軍」力量的源泉,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
B. 歐陽儒秋的簡介
歐陽儒秋1918年生,安徽蕭縣人。1937年在徐州高中肄業。1938年入抗敵演劇隊第二隊任演員,演出《壯丁》、《八百壯士》等抗日戲劇。1941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演員,演出《夫妻識字》、《血淚仇》等劇目。194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任東北文工團一團演員,演出《把眼光放遠點》、《糧食》等劇目。1948年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光芒萬丈》、《趙一曼》等影片;並導演蘇聯譯製片《被開墾的處女地》、《頓巴斯礦工》、《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1955年入中央高級黨校學習。1956年後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師、系主任等職,並在影片《櫻》、《巴山夜雨》、《月亮灣的笑聲》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因在《巴山夜雨》中扮演老大娘,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還曾參加拍攝《金牛》、《母親》等電視劇。
C.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從喜劇演員到國家總統,憑借的僅是民心嗎
澤連斯基之所以能夠登上總統的寶座,且以70%多的高支持率當選,當然是與民意民心有關,要知道烏克蘭可是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制。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民心原因
烏克蘭2020年的gdp總值比上一年下降了30%左,人均純收入更是淪為東歐的最窮國家,政府只能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0億美元的貸款過日子。至於打擊什麼寡頭勢力,就更別說了,澤連斯基本身就是那位猶太寡頭勢力的代言人,烏克蘭最大的寡頭腐敗勢力是誰呢?當然是前總統波羅申科了,澤連斯基敢動他嗎?光打雷不下雨,澤連斯基已經讓烏克蘭的民眾大失所望,民意支持率已經暴降到了20%多,這可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啊,說明他的總統之位芨芨可危了。
D. 張巨光的經歷
張巨光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上層人物之家,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幼年時即聰穎好學,先進入沈陽清真小學,學習文化知識和阿拉伯文,後又轉入義光、新高國民小學讀書。1942年,轉入其父親創辦並兼任院長的私立沈陽回教文化學院(光復後改稱東北中學,現沈陽回民中學前身)學習。1945年抗戰勝利後,曾在學校參加小喜劇「光復後的晚宴」演出。學校成立自治會,他曾當選為宣傳部長,當時他還參加過中蘇友好協會的一些工作。
1946年4月,張巨光進入遼東中學高中補習班學習,後升入遼東學院藝術科音樂系,1947年10月又轉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學習聲樂。幽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教學質量,使他獲益匪淺。他本想在這座藝術殿堂里繼續深造下去,以實現自己的聲樂之夢,但是每月60萬法幣的昂貴學費,已令他望而卻步,最後只好忍痛輟學。
在北平期間,張巨光經父親介紹,到伊斯蘭教會和遼東學院北平流亡學生會,接觸到進步人士和進步書籍,思想開始有所轉變。後因參加「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為躲避追捕,張巨光便與幾名同學一起,奔赴東北,於1948年9月入長春東北大學(今東北師范大學),同年10月,正式進入該校文藝系音樂科學習聲樂。1950年畢業後,留在師大文工團,並集體深入到吉林蛟河煤礦體驗生活。這期間,張巨光通過與煤礦工人的接觸,深深感到勞動的偉大和工人師傅們的可親可敬,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實習結束後,他正式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演員,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工作者之一。
東北電影製片廠集中了當是許多優秀的名演員,他們深厚的表演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年輕的張巨光大開眼界。他決定虛心學習,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影演員。由於他是新演員,所接受的角色大都是臨時演員和群眾演員,如《豐收》、《葡萄熟了的時候》、《保衛勝利果實》、《滿意不滿意》、《雲霧山中》等影片,他不因為戲少而鬧情緒,而是多找機會現場觀摩。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閱讀了《紅樓夢》、《水滸傳》、《暴風雨》、《巨流》、《大學生》等許多中外名著,找來《演員手冊》、《演員自我修養》等書籍和自己在師大的聽課筆記,如飢似渴地學習起來。他有著很強的組織觀念,不管組織上分配什麼工作,他都能認真地去完成。有一段時間,組織上派他到交通股負責行政管理,他二話沒說就去報到,並很快進入角色,而且學會了駕駛技術,還學會了撐船、騎馬等技術。通過學習和實踐鍛煉,使他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演員的基本功,為以後的表演奠定了基礎。
195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草原上的人們》,決定由張巨光在片中扮演呂綬卿,這一角色是張巨光從影之後接到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人物,因此他的心情十分激動,竟然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反復閱讀角本,構思著如何塑這一人物形象,並把這個角色當成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和創作水平的機會。在他看來,一個電影演員,不論是飾演重要角色,還是一般角色,哪怕是一兩個鏡頭,一句話,也要認真對待,全身心投入。因此呂綬卿這個角色他飾演得很成功。在擔任角色的同時,組織上認為他有文化和專業方面的特長,還讓他擔任劇組的文化教員。他非常鄭重地接受這一任務,認真備課,組織劇組人員學習時事政治,學習文化知識,抄寫板報,組織劇組開展球類比賽等,成為劇組中的活躍人物。
張巨光從1949年6月起到50年代初期,先後在東北師大文工團和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過多部戲劇的演出。在歌劇《劉胡蘭》中扮演石三海,在《二流子轉變》中扮演二流子;在話劇《民主青年進行曲》中扮演賀百里,在《日出》中扮演潘月亭,在《霧重慶》中扮演沙東千,在《全家福》中扮演王仁利,在《順妮》中扮演偽警察所長,在《沖坡黎明前的黑暗》中扮演日本軍官等,而且還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羅斯人》等外國劇目中扮演過重要角色。這些角色的年齡、職業、性格,以及社會階層、生活時代各不相同,但經過張巨光的刻苦體驗,能夠成功地把握角色,使劇中這些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各具特色,張巨光也因此成為影劇雙棲演員。
從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間,是張巨光從影生涯的輝煌時期。他知識面寬戲路寬,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他都擅長。既有革命幹部、部隊首長、老大爺形象,又有車間主任、工人師傅、醫生等形象,還有敵軍軍官,他都能准確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許多人物形象。如在《平原游擊隊》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詼諧幽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充滿英雄氣概的老勤爺;在《劉三姐》中扮演了和謁可親、疾惡如仇、富有正氣感的「阿牛爹」—老漁夫;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陰險狡詐、「死而復生」的羅精達;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持、實則草包的敵軍副參謀長宋欣等。由於他刻苦學習,勤於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並記下了大量的表演心得筆記,因此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長影廠導演蘇里帶領演員們到廣西深入生活,收集創作素材。當看到根據廣西民間故事傳說劉三姐的戲劇匯演後,決定把劉三姐的藝術形象搬上銀幕。並指定黃婉秋來扮演劉三姐,由張巨光來扮演老漁夫阿牛爹。黃婉秋是彩調演員,當年只有17歲,只演過舞台戲,而電影則要求有真實感,要貼近生活。黃婉秋沒有從影的經歷,對影片中劉三姐這一角色不好把握。好在與黃婉秋配戲的是老演員,如扮演阿牛爹的張巨光,扮演劉二哥的梁音,扮演阿牛的劉世龍等。特別是張巨光扮演老漁夫阿牛爹,與黃婉秋扮演的劉三姐配戲較多,便協助導演蘇里耐心地給黃婉秋說戲,使其准確理解和把握劉三姐這一角色,幫助她擺脫舞台戲劇的程式化,克服現場拍攝時的緊張心理。在影片中,張巨光扮演的是老漁夫,在拍攝現場,他也像長者一樣,指點黃婉秋進入角色,給黃婉秋以很大的幫助,其實他當年也只有31歲。
在廣西拍攝電影《劉三姐》時,正值炎熱的夏季,劇組人員克服了許多困難。由於是古裝戲,拍攝時必須帶頭套,穿古裝,張巨光扮演老漁夫還要沾鬍子,一換上古裝、帶上頭套,不等開始表演就已是大汗淋漓,一會兒工夫衣服就濕透了,而濕透的服裝又不能繼續穿著拍戲,這對於在北方長大的張巨光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後來劇組為演員各准備了兩套服裝,輪換穿,即使如此,演員也熱得受不了,張巨光只好光著膀子直接套古裝拍戲。張巨光有著深厚的聲樂和表演功底,影片中的幾個唱段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他所扮演的老漁夫自是揮灑自如,把老漁夫的機智、幽默、發問,表演得恰到好處,使莫老爺一夥人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倔強的性格。
由於張巨光和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完成了《劉三姐》的拍攝。這是我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一上演就引起了轟動,並在第二屆百花獎中獲得多項獎勵。
除上述影片外,張巨光還扮演過許多角色,如在《土地》中扮演二閻王謝子奎(1954年);在《皮包》中扮演公安趙科長;在《上甘嶺》中扮演參謀長(1956年);在《母女教師》中扮演教導吳主任(1957年);在《紅孩子》中扮演酒店公公;在《她愛上了故鄉》中扮演萃文;在《東風》中扮演單工程師;在《列兵鄧志高》中扮演大校師長;在《服務員》中扮演廠長(1958年);在《冰上姐妹》中扮演車間主任;在《草原晨曲》中扮演張玉善;在《雲霧山中》扮演工人張師傅;在《金玉姬》中扮演礦工劉文;在《戰火中的青春》中扮演醫生;在《流水歡歌》中扮演胡老頭(1959年);在《再生記》中扮演周道生;在《鐵道衛士》中扮演公安處長;在《甲午風雲》中扮演老夫子;在《爐火正紅》中扮演王經理(1962年);在《山村會計》中扮演不法會計趙有才;在《三進山城》中扮演郭中年(1962年)等。
由於張巨光擅長聲音模似,能根據劇情需要來把握角色,用語言把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因此在他十幾年的演員生涯中,先後參加了70多部外國影片的譯制工作,並為其中的許多重要角色擔任配音。如《為了生命》中的老教授(1951年);《頓巴斯礦工》中的煤炭部長;《易北河會師》中的蘇聯將軍(1953年);《薩特柯》中的市長(1953年);以及《格林卡》、《非常事件》、《天職》、《旅行者》、《南江村婦女》等。在國產影片《地下尖兵》中,北京小販深夜吆喝「硬面餑餑」的叫賣聲,就是他的模仿之作。1961年,他還成功地為影片《達吉和她的父親》中達吉的生父任秉清這一人物配音,成為我國最早為本國演員配音的演員之一。
張巨光性格開朗,而且多才多藝,是演員劇團中的活躍人物。不論單位的晚會、慰問演出、紀念活動等,幾乎都落不下他。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就有歡樂。從大型歌劇的唱段到民間小調,從即興表演到聲音模似,隨時可以來上幾段,活躍氣氛,讓大家在緊張的拍片之餘鬆弛一下。由於他所扮演的領導、老大爺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劇團走到哪裡,人們立刻就能把他認出來,要求他出節目或講幾句,一下子拉近了演員與群眾的距離。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張巨光演藝生涯的上升時期,他所扮演的許多人物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許多老一代電影工作者回憶起張巨光,都說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十分優秀的電影演員,竟沒能躲過「文化大革命」的殘酷迫害。就在張巨光滿懷信心,准備迎接新的角色時,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開始了。在林彪「四人幫」「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號下,張巨光也先後被造反派揪斗。某些人抓住張巨光的家庭出身等一般性問題不放,逼令其交待,使他的精神受到嚴重摧殘,於1968年8月被迫害致死,年僅39歲。一顆正在升起的電影明星就這樣殞落了。
197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為張巨光平反,並舉行了追悼會。吉林省影協在輓聯中這樣寫道:「文彩初芥一枝蓓蕾遭損折;音容猶在九泉含冤得昭雪」。
E. 電影眼睛論的視聽藝術的規則
吉加·維爾托夫在1916年作為未來派的音樂家時曾創立了一個「聽覺實驗室」,把留聲機錄下來的聲響加以剪輯,創作出一種無樂譜的「具體音樂」。1918年,維爾托夫成為蘇維埃最早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周報》的編輯和剪輯師。隨後他通過新聞片的剪輯,製作了最早的歷史長片《內戰史》,還導演了幾部紀錄片,創辦了一種不定期發行的雜志片,採用《真理報》的報名,起名為《電影真理報》。從1920年起,這位理論家就宣傳「電影眼睛」的優越性。他把場面調度、電影劇本、演員、攝影棚等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發明物,統統加以排斥,而主張只用「實況拍攝」的方法,即拍攝紀錄片或新聞片的方法。1923年後,維爾托夫和他的兄弟--攝影師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為被攝者所覺察的方法拍攝「生活即景」。在「電影眼睛派」看來,電影藝術只存在於解說詞(通過片內字幕)與蒙太奇之中。電影創作者的個性表現在紀錄資料的選擇、並列、新的時間空間的創造,以及作為理論家的維爾托夫想從中建立科學法則的一切創作方法。
維爾托夫在拍了那部為卓別林非常欣賞的《頓巴斯交響樂》(1931年)以後,又拍了一部傑出的作品--《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年)。為了攝制這部影片,他搜集了所有關於紀錄這位已經逝世的偉大政治家的影片和唱片,在第二支歌曲里用傑出的蒙太奇手法把它們剪輯在一起。第三支歌曲描寫社會主義的建設,充滿優美的抒情情調。第一部分以中亞細亞一支民歌為內容,是最成功的一個插曲。它通過非常鮮明的形象和節奏感,描寫原來殖民地的人民獲得了解放,而且明顯地表現了作者所規定的整部影片的主題,即「從過去到將來、從奴隸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過程」。
有聲電影的出現使維爾托夫能把他從1922年來倡導的「電影眼睛」和「無線電耳朵」結合起來,形成音畫對位的蒙太奇。他雖拒絕表現個人英雄,在各種主題上卻能把群眾轉化為個性化的英雄。但在《搖籃曲》一片(1937年攝制)以後,他的理論受到猛烈的攻擊,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幾部作為任務的影片。
F. 有沒有羽奇的資料
羽奇,原名李玉琦,電影導演。直隸(今河北)任丘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科教片著名導演。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察冀軍區分區宣傳隊隊員、肖衛劇社副社長,第十九兵團第六十四軍文工團戲劇隊隊長。建國後,歷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廠長,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導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凱歌》、《不平靜的夜》等。《淡水養魚》1956年獲第一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科教片電影節獎狀,《桂林山水》獲1956年第九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紀錄片獎和第三屆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銅質章。
羽奇羽奇,原名李玉琦,電影導演。直隸(今河北)任丘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科教片著名導演。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察冀軍區分區宣傳隊隊員、肖衛劇社副社長,第十九兵團第六十四軍文工團戲劇隊隊長。建國後,歷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廠長,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導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凱歌》、《不平靜的夜》等。《淡水養魚》1956年獲第一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科教片電影節獎狀,《桂林山水》獲1956年第九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紀錄片獎和第三屆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銅質章。
個人榮譽
《桂林山水》劇照《淡水養魚》曾榮獲文化部 1949——1955 年優秀科教片一等獎金質獎章;1956 年,該片又獲義大利威尼斯第一屆國際科教片電影榮譽獎。
《桂林山水》1956年,他帶著這部影片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九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並獲得優秀紀錄片獎。不久,該片又在敘利亞大馬士革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博覽電影節上獲短片銅質第二獎章。
《貓頭鷹,值夜班》是羽奇編劇、導演的一部傑作,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並獲得文化部1958——1963 年為農業服務獎。
羽奇在從影生涯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的作品很受關注,作品中有的榮獲電影「金雞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從影根源羽奇於1924年出生在河北省任邱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里。他自幼好學,有一種喜歡探索的好奇心,父母寧可省吃儉用,也要供他上學。
1938 年5 月,在抗日戰爭革命洪流推動下,年僅十四歲的羽奇毅然參軍來到火線劇社。在部隊文工團里,他對什都喜歡,唱歌、跳舞、演戲、畫畫、舞台裝置……,樣樣都學著做,干起來還挺象樣。同志們都喜愛這個勤奮學、聰敏活潑,皮膚黝黑的小鬼。羽奇在部隊里鍛煉得能寫會畫,有時隨武工隊出沒在敵後搞宣傳活動。抗戰勝利後,羽奇已成為文工團的業務骨乾和多面手。
1948年,他被提升為晉察冀第四縱隊前衛劇社副社長。 羽奇是怎樣走上電影導演崗位的呢? 這要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羽奇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役。汪洋率領華北電影團的攝影記者來到部隊拍紀錄片,並把羽奇他們在慶功會上表演的秧歌等節目拍進了電影。這一切都吸引著羽奇。自此,他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前期經歷
《在人間》劇照1949 年,在部隊向大西北進軍的征途中,羽奇突然接到轉業去搞電影的調令。
1949年10月,在新中國誕生的禮炮聲中,羽奇脫下軍裝,來到東北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科報到。在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兩年時間里,他在影片《光榮家》、《遼遠的鄉村》中飾演戰士等角色;與張 平聯合導演了譯製片《在人間》 ,並在《在人間》、《頓巴斯礦工》等譯制 片中擔任配音演員;還與張平聯合導演了話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2 年,羽奇被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科教片小組工作。他導演的第一部 科教片是除害滅病的《消滅蒼蠅》。這是他第一次同動物「演員」打交道。 此後,他還導演了我國第一號雜志片《科學與技術》 。當時,新中國的科教電影事業處在開創時期,創業維艱,關鍵在於學習。這一時期,羽奇有計劃 地選看了《宇宙》、 《養鴨》等一批外國科教片觀摩學習。他暗自下定了決 心,一定要運用電影手段揭示大自然的奧秘,把畢生貢獻給祖國科教電影事 業。 同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專業的科教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 製片廠。羽奇參加了上海科影的建廠工作,並於當年導演了科教片《母子平安》。
1954 年,羽奇導演了科教片《淡水養魚》 。這是一部介紹我國白鰱、花 鰱、草魚、青魚四大家魚的生活習性,推廣我國利用江河湖泊養殖家魚的技術,普及有關生物知識的影片。
1955 年,羽奇導演了風光地理科教片《桂林山水》。這部影片充滿詩情畫意,很有地方特色。羽奇就是這樣以他辛勤創作的優秀科教片,多次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1956 年和 1957 年,羽奇導演了兩部體育題材的影片:《跑的技術》和 《投擲技術》。說起拍體育題材科教片,羽奇還是一位業余體育愛好者呢。 他的興趣是很廣泛的,書法、美術也常練習。這一切正是「工夫在詩外」, 對羽奇的導演藝術修養的提高,幫助頗大。
1957 年,羽奇還導演了《生物教師》 。這部影片通過訪問一位中學生物教師,生動地敘述了一般的生物學原理,並介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1958 年,羽奇與杜生華等聯合編導了《生命的凱歌》。這部影片歌頌了醫務工作者搶救大面積燒傷的鋼鐵工人丘財康的事跡。該片被認為是一部藝術性紀錄片。
1961年冬,羽奇開始了拍攝《貓頭鷹值夜班》 (又名《不平靜夜》) 的籌備工作。在這以前,他看過不少外國的優秀生物影片,如蘇聯的《在北冰洋上》 、法國的《靜靜的世界》、匈牙利的《獴島》等等。他想,外國能拍出這樣難度大卻引人入勝的影片,我們為什麼不能下大功夫,拍一部難度大而又有科學價值的影片呢?這年冬天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拍攝了《貓頭鷹值夜班》全片。
在十年動亂中,他卻為此吃足了苦頭。由於他和攝制組的同志曾用過 「為貓頭鷹翻案」的字眼,此話竟被無中生有地誣為搞政治翻案,因而對羽奇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批鬥。
粉碎「四人幫」之後,當重新放映《貓頭鷹值夜班》時,羽奇心情十分激動,他發表了題為《讓貓頭鷹飛出牢籠》的文章, 暢抒了他要繼續為科教片事業多做貢獻的心願。羽奇早在 1963 年就任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那時他自己還搞創作,擔任影片導演。粉碎「四人幫」後不久,羽奇重返上海科影廠任廠長。
在十年動亂中,上海科影的創作生產遭到了極大破壞。羽奇走馬上任之後,面臨的工作千頭萬緒,他團結廠里的其他領導和同志們,堅持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指導思想和一系列重大決策,在創作上做到從思想上撥亂反正,逐步把科教片的創作生產引上軌道, 尤其重視如何提高科教片的質量。 羽奇當廠長了,可是,你不容易在廠長辦公室里找到他。他每天很早到 廠,除去開會、看劇本,常常跑到攝影棚或創作部門,那怕只是去走一走, 看一看。有時,他也具體幫助解決拍攝中的實際困難,指導具體的拍攝工作。 羽奇抓影片質量,一是把住劇本關、樣片關;二是抓得具體細致,努力幫助 創作人員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實際困難。例如,在討論通過《試管苗》、 《鯉魚》劇本時,他提出將計劃創作動畫的鏡頭改為實景拍攝,既使影片更 加生動,又縮短了拍攝時間。再如,在影片《以蟎治蟎》的拍攝中,由於溫 度問題帶來困難,需購置空調設備,羽奇得知後,及時批准增添設備,保證 了影片順利拍攝和影片的質量。 羽奇只要有時間,他就審看部分的、或全部的樣片。編導們也樂意早讓 他審查樣片,聽聽他的意見。他每次看了樣片後,都要從影片的結構到鏡頭 的調整、刪節,甚至對一句解說詞提出具體的意見,有時還到剪接台上去「拉片子」調整鏡頭,幫助編導反復推敲、修改,等等,對編導們起到參謀的作 用。 這些年來,上海科影廠的中青年編導和其他創作人員逐漸成了創作的骨幹力量。羽奇為了提高他們的業務平,一方面鼓勵他們深入生活,大膽創新;一方面組織編導們進行業務學習,請一些同志為他們上課,提高他們的文學和藝術修養,增強他們所必須的科學常識。每到年初和年終,總是要空 出一段時間,召開創作會議,並動員全廠職工開展評選優秀影片活動,讓大家結合一年的影片創作,暢所欲言,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兩分法,更上一 層樓」。這幾年,每年產量都有所增加,影片的藝術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榮獲電影「金雞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面對這些成績,羽奇並未感到滿足,他謙遜而又認真地說:「不行啊,影片的藝術質量、科學和思想水平還不高,有些舊的條條框框還未打破,影片拍得太長,太呆板……」顯 然,在他的心中,藝術創作是沒有止境的,必須堅持不懈地前進。 羽奇自己編導過二十幾部科教片。他現在除任上海科影廠廠長外,還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上海科普創作協會副秘書長職。他的工作擔子較重,雖已年近花甲,但精力充沛,壯志不已,還准備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拍攝幾部普及生物知識的科教影片。
G. 貝肖特電影還有別的名嗎
沒有
簡介:基於真實的故事。「頓巴斯」志願營的兩名戰士在俄軍正規軍進入烏克蘭並於年炮擊被包圍的烏克蘭師後被鎖定在伊洛瓦伊斯克市臭名昭著的「綠色走廊」。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戰士們得以倖存,並設法沖出前線到達被解放的領土。塔拉斯·科斯坦楚克把自己扮演成「誘捕者」,他就是同一個東巴指揮官,也是故事的原型。一半的演員和臨時演員都是真正的「頓巴斯」志願者,他們在戰斗中倖存下來。
H. 羽奇的前期經歷
1949 年,在部隊向大西北進軍的征途中,羽奇突然接到轉業去搞電影的調令。
1949年10月,在新中國誕生的禮炮聲中,羽奇脫下軍裝,來到東北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科報到。在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兩年時間里,他在影片《光榮家》、《遼遠的鄉村》中飾演戰士等角色;與張 平聯合導演了譯製片《在人間》 ,並在《在人間》、《頓巴斯礦工》等譯制 片中擔任配音演員;還與張平聯合導演了話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2 年,羽奇被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科教片小組工作。他導演的第一 部 科教片是除害滅病的《消滅蒼蠅》。這是他第一次同動物「演員」打交道。 此後,他還導演了我國第一號雜志片《科學與技術》 。當時,新中國的科教電影事業處在開創時期,創業維艱,關鍵在於學習。這一時期,羽奇有計劃 地選看了《宇宙》、 《養鴨》等一批外國科教片觀摩學習。他暗自下定了決 心,一定要運用電影手段揭示大自然的奧秘,把畢生貢獻給祖國科教電影事 業。 同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專業的科教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 製片廠。羽奇參加了上海科影的建廠工作,並於當年導演了科教片《母子平安》。
1954 年,羽奇導演了科教片《淡水養魚》 。這是一部介紹我國白鰱、花 鰱、草魚、青魚四大家魚的生活習性,推廣我國利用江河湖泊養殖家魚的技術,普及有關生物知識的影片。
1955 年,羽奇導演了風光地理科教片《桂林山水》。這部影片充滿詩情畫意,很有地方特色。羽奇就是這樣以他辛勤創作的優秀科教片,多次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1956 年和 1957 年,羽奇導演了兩部體育題材的影片:《跑的技術》和 《投擲技術》。說起拍體育題材科教片,羽奇還是一位業余體育愛好者呢。 他的興趣是很廣泛的,書法、美術也常練習。這一切正是「工夫在詩外」, 對羽奇的導演藝術修養的提高,幫助頗大。
1957 年,羽奇還導演了《生物教師》 。這部影片通過訪問一位中學生物教師,生動地敘述了一般的生物學原理,並介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1958 年,羽奇與杜生華等聯合編導了《生命的凱歌》。這部影片歌頌了醫務工作者搶救大面積燒傷的鋼鐵工人丘財康的事跡。該片被認為是一部藝術性紀錄片。
1961年冬,羽奇開始了拍攝《貓頭鷹值夜班》 (又名《不平靜夜》) 的籌備工作。在這以前,他看過不少外國的優秀生物影片,如蘇聯的《在北冰洋上》 、法國的《靜靜的世界》、匈牙利的《獴島》等等。他想,外國能拍出這樣難度大卻引人入勝的影片,我們為什麼不能下大功夫,拍一部難度大而又有科學價值的影片呢?這年冬天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拍攝了《貓頭鷹值夜班》全片。
I.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