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一部美國銀行搶劫的電影·
《緊急44分鍾》
內容簡介:
本片是一個真實故事,那是1997年發生在好萊塢北部一起銀行搶劫案,兩個匪徒拿著AK-47,
穿著防彈衣,而和他們對抗的警察只拿著手槍(特種部隊還沒趕來),於是一場激烈的槍戰開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傷,幸運的是,雖然有20人中彈,但是沒有一個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兩個死亡的就是那兩個匪徒。本片表揚了LAPD和SWAT的英勇作戰精神,在美國國內備受好評,福克斯發行了此片的DVD版。
『貳』 求幾部!!搶劫銀行的電影,要歐美的!!
1,《緊急44分鍾》
《緊急44分鍾》是由Fox Television Network公司於2003年6月5日推出的一部動作類型影片,該片由伊維斯·西蒙尼奧執導,邁克爾·馬德森、朗·里維斯頓等人主演。
該片是由1997年發生在好萊塢北部一起銀行搶劫案改編而來。該片講述的是在特種部隊沒到之前,50個警察與2個手持AK-47,穿著防彈衣的悍匪的對決。
2,《銀行搶劫案》
《銀行搶劫案》是由羅傑·唐納森執導,傑森·斯坦森、薩弗蓉·布羅斯主演的一部英國電影。影片改編自1971年發生在倫敦馬里本區的勞埃德銀行的搶劫案。影片於2008年3月7日在美國上映。
3,《劫匪》
《劫匪》是由Screen Gems Inc.出品的動作電影,於2010年8月27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由約翰·盧森霍普執導,伊德瑞斯·艾爾巴、保羅·沃克、馬特·狄龍等主演。該片講述了一群精心籌劃的匪徒在搶劫銀行過程中與警察鬥智斗勇的故事。
4,《偷天換日》
《偷天換日》是由F·加里·格瑞執導,馬克·沃爾伯格、查理茲·塞隆、愛德華·諾頓和唐納德·薩瑟蘭主演的一部搶劫題材電影。影片是根據1969年英國同名電影翻拍,講述了一群人搶劫黃金的故事。
5,《盜火線》
《盜火線》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由邁克爾·曼自編自導,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方·基默、強·沃特聯袂出演。影片於1995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兩個劫匪麥考利和克里斯在一場驚天大劫案中與洛杉磯警察在街頭展開決戰的故事。
『叄』 找一部美國電影 是關於一部搶劫銀行的
此電影名叫《局內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k4NDAyMjA=.html
『肆』 美國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武裝搶劫銀行的電影
片名:緊急44分鍾。
《緊急44分鍾》是由Fox Television Network公司於2003年6月5日推出的一部動作類型影片,該片由伊維斯·西蒙尼奧執導,邁克爾·馬德森、朗·里維斯頓等人主演。該片是由1997年發生在好萊塢北部一起銀行搶劫案改編而來。
該片講述的是在特種部隊沒到之前,50個警察與2個手持AK-47,穿著防彈衣的悍匪的對決。
(4)老外去銀行搶懷表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屬於那種「主旋律」片,表揚了警察英勇作戰的精神,在美國國內備受好評,也是一場激烈的槍戰片。片中裝備簡單的警察和手持AK-47的匪徒交火,雙方共發射了1500多發子彈的場面具實感片中那生動的情節和激烈的槍戰場面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緊張的節奏吸引了不少的觀眾。
該片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展示,使影片具有了更加動人的魅力。該片無論是罪犯和警察都不是單純以各人所處的角色而存在,而是作為生活中的人而有血有肉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當然,本片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對影片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伍』 求一部美國搶銀行的電影的名字。
美國電影《劫匪》
劇情:
以戈登(伊德瑞斯·艾爾巴飾)為首的一群劫匪,近日來成為整個城市裡最知名的人物,因為他們連續搶劫了多間銀行,每次都能在警察趕來之前迅速脫身。這群劫匪手法專業熟練,對於他們來說,銀行監控和保安都等於形同虛設,而警方更頭疼的是,他們作案多次,卻連絲毫線索也抓不到。戈登計劃趁在被警方抓獲之前,干最後一票然後收手。而警方也請來了經驗豐富的老辣警官傑克探長(馬特·狄龍飾),他意外得知了戈登的計劃,因此精心准備了天羅地網,等待著戈登一夥的行動……
『陸』 求一部美國經典老電影~
中文譯名:美國往事
港台譯名:義薄雲天/四海兄弟
更多片名:C'era una volta in America
導 演:瑟吉歐·萊昂 (Sergio Leone)
主 演: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
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
珍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
喬·派西Joe Pesci
丹尼·艾洛Danny Aiello
威廉·弗西斯William Forsythe
伊麗莎白·麥戈文Elizabeth McGovern
塔斯黛·韋爾德Tuesday Weld
發行公司:華納(Warner Bros.)
影片類型:犯罪(Crime) 劇情(Drama)
級 別:R
片長:229分鍾
國家/地區:美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單聲道
評級: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sexual content, language and some drug use. (edited version)
級別:
Hong Kong:III Finland:K-18 Finland:K-16 Germany:16 Netherlands:12 Sweden:15 Brazil:14 USA:R Canada:R Canada:13+ Australia:MA France:-12 Ireland:18 Japan:R-15 Norway:18 Spain:18 UK:18 West Germany:18 Australia:R South Korea:18 Italy:VM14 France:-16 Netherlands:16 Singapore:M18 New Zealand:R16
製作成本:$ 30,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Regency Entertainment (USA) Inc.
拍攝日期:1982年6月14日 - 1983年4月22日
首映日期:1984年6月1日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本片獲1985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編輯本段]影片劇情
以拍攝義大利西部片成名的義大利籍導演瑟吉歐·萊昂,帶領觀眾橫跨四十餘年,以紐約的猶太社區為背景,敘述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童年玩伴之間糾葛的恩怨情仇。
金獎影帝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飾演面條,是四位主要人物中的主角,本片以艾隆索與其夥伴的犯罪生涯為主軸,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誠和背叛等人性沖突的黑幫史詩電影,時代背景跨越經濟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美國史上的重要大事。
演技派演員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也在片中出飾一角;本片當年曾入圍金球獎最佳導演,而曾為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堪稱義大利國寶級大師的埃尼奧·莫里康(Ennio Morricone)也以本片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著音樂提名,埃尼奧·莫里康以憂傷懷舊的配樂,將觀眾帶回多年前紐約的猶太人區,重溫昔日風情。
這是瑟吉歐·萊昂內「美國三部曲」之一,是義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國形象。導演一改好萊塢傳統西片的格局,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美國黑社會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
二十年代的美國,綽號「面條」的紐約少年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克斯。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面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面條被釋放出獄,當年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成熟健壯的青年。在麥克斯的帶領下,他們重操舊業,開始了一系列的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克斯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有過鐵窗經驗的的面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克斯收手。警察與面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克斯等人全部被殺。面條在極端的悔恨與痛苦之下,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方,離開了心愛的姑娘,遠走他鄉。
幾十年後,幾近垂暮的面條潦倒回鄉,意外發現原來當年的一切都是麥克斯的精心策劃。他借面條和警察之手除去夥伴,自己則金蟬脫殼,吞沒了團伙的巨款,改頭換面之後躋身政界,成為上層社會的名流。麥克斯懇求面條殺死自己,幻想以此贖回自己的罪孽,被面條所拒絕。麥克斯走投無路之下跳進垃圾粉碎機自殺。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誠和背叛等人性沖突的黑幫史詩電影,以拍攝義大利西部片成名的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執導,是萊昂內「美國三部曲」之一,是義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國形象。導演一改好萊塢傳統西片的格局,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美國黑社會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頗有氣勢,暴力的描繪有一種詩意。時間跨越40年,從經濟大蕭條、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均作為背景。影片只選取原作中的幾個人物和幾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麥克斯之間一種理還亂的債務糾葛中進行。本片獲198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配樂、最佳服飾設計兩項奧斯卡金像獎,1985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編輯本段]精彩影評
美國往事:生命的鄉愁,時間的灰燼
多少海洋消失在沙中
多少沙子在石頭中苦苦祈禱
多少時間在貝殼
歌唱的角里哭泣掉
多少魚群珍珠般的眼睛裡
放棄了生命
多少清晨的珊瑚里的號角
多少水晶中星星的影子
多少笑的種子在鷗鳥的喉間
多少思鄉的游絲在夜間群星的軌道穿梭
多少肥沃的土壤
為了這個字的根:
你——
在一切砰然作響的
秘密的帷幕之後
你—— ——內利·薩克斯
我的記憶已經模糊.比如,當我第一次站在家裡的凳子上,點起腳尖,偷偷翻檢藏錄像帶的櫃子,那是什麼時候?比如,當我第一次學會擺弄鬆下L15錄像機,那是什麼時候?再比如,當我的父親指著一盤貼著《美國往事》標簽的錄像帶說"整個人生都在裡面",那又是什麼時候?
何止記憶,連我的眼睛,都開始模糊.
那盤錄像帶還在,但L15已經放不出聲音.帶子里的人都說外語,只是偶爾有一個聽不出年齡的阿姨突兀的冒出聲來講解劇情,說"面條"什麼的,後來知道這東西叫"內參".
我把從裡面看到的東西當成了自己的童年,這奇怪就像高中那會兒把《陽光燦爛的日子》當成自己的少年.
不同的是,看美國往事的時候才幾歲啊,我就覺得我老了.
友誼
"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 Mr. Bailey. I had a friend once. A dear friend. I turned him in to save his life. He died. But he wanted it that way. Things went bad for my friend, and they went bad for me too. "——Noodles
沒有哪部電影把友誼的忠誠與背叛寫的如此滄海桑田.
一切都無法言說.
除了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彼此沉默著看到過去,彷彿面對遠古的海洋,埋藏著人類最深沉的情感.
救贖
"現在時辰到了,你們讓你們回復了的天性懺悔,讓眼淚的滾油煎凈了的,讓悲慟的雷霆震醒了的天性懺悔,默默的懺悔,悠久的懺悔,沉徹的懺悔,像冷峭的星光照落在一個寂寞的山谷,像一個黑衣的尼僧匍伏在一座金漆的神龕前."
Noodles:自我逃避
如影片的首尾所暗示,他的一生就像鴉片,是場幻夢.
他一直在逃,卻始終被過去追殺,被影子纏繞.
鴉片館里無人接聽的電話鈴聲,讓他想起向警居的告密,這告密把三個朋友送向了死亡;仇人的追殺,讓他坐上離開家鄉的列車,這列車把他送向了35年的逃亡;"貝利"部長的請柬,讓他看到掩蓋過去的面紗,這面紗幾乎欺騙了他的一生;即使Max的出現使真相大白,他也仍然不願承認35年前的一幕是場戲,仍然不願承認眼前就是奪走他一切的曾經的摯友,他悲愴到欺騙自己.
最後,年邁的Noodles彷彿又回到35年前的鴉片館,他躺在床上,靜靜的等待那無人接聽的電話鈴聲,但電話沒有響.於是他面對鏡頭,露出了笑容.一切的悔愧和傷痛,被幻夢洗清.
幻象消滅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劇......轉瞬間,或許,便已斂息了最後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燼與殘灰,在未滅的余溫里自傷與自慰."
Max:自我了斷
他就像一輪信仰燃燒的太陽,周圍聚集著被他的光輝照亮的行星.他註定要驚天動地,但如果毀滅在劫難逃,他會選擇耀眼的爆炸,讓整個星系陪他滅亡.
他的野心使他不顧一切,搶劫聯邦儲備銀行是他的夢想;他不會像父親一樣死在瘋人院,他嚮往結局的輝煌.當Noodles對他說"You're really crazy"他憤怒到痛苦,於是在閃著輝光的海灘上來回踱步,那宿命的步伐里傾瀉出無盡的孤獨.
他猛烈的報復Noodles的背叛."When you've been betrayed by a friend you hit back."
但當"末日審判"來臨,他又只能指望Noodles親手解決自己的生命.那將證明他償還了一個朋友一生的債.他甚至拿出那塊懷表(那友誼的信物和見證!),布滿皺紋的眼角祈求著"讓我的心靈在平靜中死去",然而當Noodles回答"I haven't had a gun in my hands for many, many years. My eyes aren't what they used to be, even with the glasses. My hands shake. And I wouldn't want to miss.",他知道他將無法獲得救贖. 於是他絕望如心死般的,消失在粉碎垃圾的卡車里
愛情
"雖然歲月在這個廣大人間不息的成毀一切,在任何人事上都有新的和舊的交替,但間或也有例外,就是屬於個人的青春美麗的常駐......那些陌生的熟悉的遠遠近近的男子因她那青春而來的一點痴處,一點魯莽處,一點從淡淡的友誼而引起的憂郁或沉默,一點從微笑或一瞥里新生的愛,都好好保存,毫無損失."
35年之後,Noodles在戲院後台的化妝間里見到了Deborah.她一點一點的卸裝,我們驚奇的看到她的樣貌仍然青春美麗,歲月的風蝕沒有在她身上刻下任何痕跡.也許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Noodles眼中的又一個幻象,一個在他心中永遠不會老去的女神.如同Deborah在舞台上飾演的埃及艷後Cleopatra,"age cannot wither her".
就像Max,Deborah永遠熱烈的追求夢想.她清楚的感知著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時矛盾的預見到這種選擇的結果.當他們還是少年,她讀了一首詩給他:"My beloved... will always be a two-bit punk, so he'll never be my beloved. What a shame.";當他們都已成年,她溫存的對他說"you're the only person I ever cared about,""but tomorrow i'll go to ollywood".
這種左右為難使她總是對Noodles欲拒還迎並最終任由理智戰勝了情感.當他從廁所的牆眼裡偷看她跳舞,她會背過身去脫掉衣服,到出門時才提醒哥哥廁所里有"蟑螂"(那是年幼時的詹妮佛·康納利);當他趁聚居區里的人們做禮拜時跟蹤她回家,她會故意留門,嘴上卻說"要有人留下來看店以防小偷";當他一言不發的坐在車里送她離去,她會溫柔的送上親吻但又拒絕進一步發生關系;即使在他強暴她之後,她也只是把火車窗簾半拉下來,看到他出現才緩緩的掩上.
在這里,Noodles的性格悲劇再一次毀掉了他的愛情.他總是在朋友和女人之間難以取捨搖擺不定(Deborah:"Run,Noodles,your mom's calling you.");而當他在分別前的最後一刻意識到Deborah將永遠離去時,長久以來積壓在心底的苦悶和慾望便只能如獸性爆發,以強暴的方式佔有Deborah的美麗和青春.
35年之後,Noodles在戲院後台的化妝間里見到了Deborah.她一點一點的卸裝,問他為什麼還來看她.他說第一個原因是想看看她當年拒絕自己去當演員是不是明智,他說"Yes,you did,you're terrific." 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她成了Max的女人。
時間
本片導演Leone曾經指出閃回結構在《美國往事》中的核心地位:"because tim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s in the film - this film is about memory, nostalgia and death."
可見,與其說《美國往事》是《教父》的同宗兄弟,不如說它是《公民凱恩》的旁室嫡孫.
比如那塊從醉漢身上偷來的懷表,不僅見證了友誼的生與滅,而且暗示著Noodles和Max的一生都活在不屬於自己的時間里.
比如1968年胖子和面條重逢時的對話.Moe: "What have you done all this time?" Noodles : "Going to bed earlier".這不僅比喻Noodles像普魯斯特的小說人物一樣丟失了時間,而且說明他的現在就是過去的不斷蘇醒.
再比如片中一處史詩化的細節:用背景畫面中布魯克林橋的興起象徵Noodles的成長,當大橋還在打樁的時候,他是個青春期的少年;當大橋完工的時候,他成了一個幫派的領袖;當35年後大橋周圍布滿了高速公路的時候,他和大橋一樣變得老態龍鍾,世界拋棄了他們.
"電影使我們有機會在無法看到的那個世界中努力塑造,而敘事本身也是在重新結構時間,那些時間帶給我們的美感似乎無法言表......在日常生活中,時間使人與人之間形成穿插關系,使事與事之間形成穿插關系.導演便是要在安排這樣的安插中顯示才華......他俯身檢起了一跟柴火,但經過漫長的時間,又告訴我們這只是一根火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了時間的存在."
夢想
Noodles有他的夢想,Max有他的夢想,Deborah也有她的夢想.
然而當每個人的夢想都跌得粉碎,我們知道,這是——美國夢的失去.
本片融匯了相當多的時代特徵——20年代:滿眼的深褐色,猶太人的店鋪,住民,馬,篷車,蛋糕,衣服,腐敗的警察;禁酒令;混雜著溫和和暴力的社會;廢棄的海港,倉庫,褪色的招牌;地下酒吧和鴉片館,巨大的裝潢藝術的餐廳;60年代:作背景音樂的Beatles,聲音古怪的嬉皮士,揭露腐敗和丑聞的電視節目......
在60年代,有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的遇刺,有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戰呼聲,一時間所有虛偽的美國神話都被打破,浮出表面的只有血腥和骯臟的真相.在《美國往事》中,我們看到協會,法律,政策甚至宗教團體是如何迅速變臉以求適者生存的.如同Conway對Max所說,現在的混混一夜之間包攬的生意比他在過去兩年裡談成的還多.
1968年,Leone拍攝了《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West),深刻揭示了隱藏在美國歷史後面的推動力:"make believe it didn't happen"
《美國往事》是Leone審視美國三部曲的終結篇.前兩部是《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和《Duck, You Sucker!》(法文標題意為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三部曲分別從西部世界,墨西哥革命和外國移民的角度闡述導演對美國的反思.而《美國往事》的真正主題即是夢想的破滅.與之相似的是卡夫卡在小說《亞美利加》(Amerika)中同樣以歐洲移民(Karl Rossman)的視角反映理想的顛倒/曲解和失去.不同的是,Leone似乎對夢想的痊癒和失而復得不報任何希望.
Noodles,一個在現實中敏感的懷想過去的角色,是浪漫主義理想的典型代表.相似的,我們可以參考Allen在1979年的《曼哈頓》中飾演的Isaac Davis.兩個故事不僅都發生在曼哈頓,而且均呈現了角色對已建立起來的表面事物的對抗.因此二者也都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同時期文化的拒絕,一種主人公試圖把自己的感知強加給"理想曼哈頓"的努力.同時,兩部電影還各自呈現了獨具魅力的布魯克林橋:一個是煙霧彌漫下的黑與白,一個是在興衰起落中映襯出的逝去的童年.最後,兩部電影又都表現出在頹廢中的價值觀的保存——即使美國的轉變使這種道德堅持越來越失去價值,以致其他人都已宣稱和它的斷絕.
自我的映像
"鏡子"在本片中飾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即:揭示人物的本質.
第一處:車站.出逃的Noodles站在鏡子面前,然後,變成了35年後的自己.此時的背景音樂是Lennon和 McCartney的《Yesterday》,但抹去了歌詞,只有隱約的"yesterday","suddenly"提示我們記憶的模糊,容顏的改變,逝去的青春,和無盡的鄉愁.凝視中他似乎記起了50年前Deborah的話:"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 Noodles."
第二處:即50年前Noodles在街頭看到的鏡子,那時的他傷感但帶著希望.除此之外,年輕和年邁的 Noodles遭受著同樣的打擊----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Deborah永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美.
第三處:化妝間.Noodles和Deborah進行著35年前未完的談話.她坐在大大的化妝鏡前,他遠遠的站在一邊,鏡子中有兩張愛人的臉.她的依然青春美麗,他的已然衰老疲倦.她在心底原諒了他.但他們一句話也說不出.
要理解Noodles這個角色,我們要時時記住"鏡子"的提示:Noodles始終背負著沉重的自我映像.一個從小就被Deborah言行傷害的令自己討厭的身體形象,一種長久不曾改變的精神的焦慮和困擾.雖然後來同Eve(一個純真的女人)的關系使他有所抒解,但最後同Deborah的見面再次加深了這種由於無法企及的距離而造成的深深的自卑.
但化妝間的"鏡子"也同樣使Deborah重新審視自己.她看上去永不凋謝的美被一層化妝品的假面覆蓋.當她一點一點的卸裝,一個像Noodles一樣脆弱和痛苦的普通人便代替了"女神".
所謂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僅僅一步之遙(如同Max的結局).
庄生曉夢誰先覺——感傷的黑幫情歌《美國往事》來自reiger
基於立足點的不同,如同放大鏡與顯微鏡的關系,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拚江湖的奮斗生涯記錄片。《教父系列》的視野更為廣闊,《美國往事》的下筆卻更為細膩……
暴力美學尚未被定義以前,黑幫美學已經被這二部經典完美地詮釋。《美國往事》繼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憶片段的敘述方式展開劇情,關於劇情我不想多講,已經有出色的影評加以闡述,以下提供幾個鏈接:
http://blog.sina.com.cn/myblog/article/article_print.php?blog_id=4a3984d4010004wv
http://www.moview.cn/rearwin/YP/200508/61637_2.html
http://www.moview.cn/rearwin/YP/200507/60189.html
看了幾位網友的評說,發現自己原來看片的時候遺留了幾個關鍵點,比如布魯克林大橋的變遷印證了主角面條(德尼羅飾演)的成長歷程,又比如邁克斯跳進垃圾車自殺以後,大街上駛過幾輛載滿狂歡的年輕男女的轎車,當時我還以為那是偶然經過的,看了網友的影評,才知道那是面條回想當年酒禁解除以後的狂歡情景,導演用了一種混淆虛實的拍攝手法,把兩個不同時間的場面巧妙地結合,面條遠去的青春迎面駛來,在他來不及回頭細看的時候,青春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當然,某些網友看了不下十遍,我才剛剛看過一遍,那自然是遺漏了細節的,這正是一部值得反復體味的經典所具備的精粹,每次看都有新發現……
不得不提此劇的靈魂一幕:童年的面條在廁所挖了個磚洞偷看倉庫里頭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珍妮佛•康納莉原來又是一個少年期就達到演技巔峰的例子,她那種稚氣中隱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就已經預示著這個女孩會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女人,麵粉倉庫里的麵粉在黛博拉輕柔嬌小的舞步擺動下,四處飛揚,似雪非雪,像霧非霧,畫面凝聚著一種游離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朦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盪著情竇初開的面條的心,面條那雙不斷轉動的眼睛,注視著那個仿如舞台的地方,原來他從一開始戀上黛博拉,就已經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看著屬於她在屬於她的舞台上起舞,這個暗示最終成為他倆一生最大的諷刺。當小黛博拉發現了面條,把他喚到身邊,跟他讀聖經的時候,是他們最純潔的愛情印象確立的時候,當面條想輕吻那個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時候,邁克斯的出現打斷了這個純潔的初吻……面條在選擇面前,還是優先選擇了朋友,而放棄了愛情。這個場景也暗示了邁克斯與黛博拉將成為面條終生的羈絆,邁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時奪走本屬於他的一切,包括那個認錯人的狂亂的情婦。而面條從失去初吻的一刻開始,就永遠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當時他不顧邁克斯,選擇了黛博拉,會否可以改變這個過早地理智考慮問題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條,包括我們觀眾,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
有了前面足夠的鋪墊,出獄後的德尼羅強暴黛博拉的劇情竟然顯得合情合理,這個女人太自私了,德尼羅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愛情的時候,她竟然連一絲溫存的機會都不給他, 你既然早就不對你們之間的愛情抱有希望,那為何你又要見他呢?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為了永久地佔有這個男人(我比較認同是後者),黛博拉的行為都顯示初足夠的可恥與自私,這個女子的自私的丑惡程度,比德尼羅強暴她的惡行,還要丑惡百倍。黛博拉既然選擇追逐事業,那麼就永遠也不應該跟面條見面,她明明知道面條愛她是如此深切,難道僅僅是因為聚舊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不像是一個久經江湖的事業型女人應有的不理智的表現。這個場景表達的意味,個人認為較多是導演的傾向問題,他傾向表達男性在得不到的愛情的時候,那種無法挽回的痛苦,於是,黛博拉處於這個獨特的表達需要的位置,為作品的主題服務,這里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性,如果僅僅是黛博拉出於女性天生的搖擺不定的性格而暫時出現性格上的軟化,等清醒的時候,又毅然離開面條,那麼她遭到強暴的結果,只能說明男人與女人終究原來是來至不同星球的動物,無法溝通,這是否導演要表達的意思呢?那段強暴戲是我所見最能被容忍的,以前我一直是極度反感男人用暴力奪取女人的行為。面條所面對的那種痛苦,正如某網友所言,作為女性觀眾,相信是很難以理解的。
除了愛情的痛苦,友情的痛苦更加讓人窩心,在搶劫銀行家的時候,飢渴的情婦發情地要求匪徒強暴她,善於控制情慾邁克斯沒有動容,因為他不會在作案的時候受其他事干擾,而面條卻不顧一切地發泄,直到邁克斯提醒他該離開的時候才清醒,這又是二人性格的對比。後來那情婦重新遇到他們那伙強盜,邁克斯玩了一個游戲,讓情婦猜當時那個是與她魚水之歡的男人,結果情婦誤以為邁克斯是當時的對象,面條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本對這個女人無興趣,這里佔有替代的暗示又反復出現了。面條為了拯救邁克斯,於是向警察局報案,但給邁克斯識破了,於是,面條一直以為他害死了兄弟們,背負了30多年的愧疚與孤獨,到頭來發現給邁克斯欺騙了,邁克斯非但沒有死,還奪走了他黛博拉。黛博拉第二次與面條重逢的時候,她在不斷抹去臉上的妝,直到不知是淚水模糊了妝粉,還是妝粉模糊了淚水,厚厚的妝粉下,掩飾著她脆弱而真實的情感……
罪惡的黑幫生活葬送了他們的一生,連最初他們保護的活躍在勞工界的工會積極分子,最終也過
上了權錢交易的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上層階級……
邁克斯最終希望死在面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但面條拒絕了他。面條一一句悲滄的「我們浪費了一生。」,徹底地為這段「美國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
影片最後,面條那被煙幕模糊了的扭曲的微笑,為這段感傷的黑幫情歌添上最後的休止符。
這竟然是我所看過的最痛苦的電影……
[編輯本段]關於電影
《美國往事》並不是一部風格明顯的類型片,雖然它從30和70年代鼎盛的黑幫片中獲取了影片的故事背景(此片的小說原作者哈利·格瑞也的確是個真正的前幫派分子),黑幫電影僅僅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載體而已。影片主人公面條並不象一個傳統黑幫電影中黑幫人物,他更像一個屈從於環境和直覺的平凡之人,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來尋求最終的救贖。事實上導演賽爾喬·萊翁內(Sergio Leone)是非常細心地對這部影片進行了挑選和斟酌,這也是為何他身為義大利人,卻把此片的人物設置在猶太黑幫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美國黑幫電影講述的都是義大利裔幫派或者愛爾蘭裔幫派,但曾經在禁酒時期空前活躍的猶太幫派卻很少有電影提及。
《美國往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純粹的作者電影,它承載的是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所有的「美國情結」(賽爾喬·萊翁內本人並非在美國出生且未在美國長期生活過),他所要講述的並非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傳統故事,而是他本人對他一生所鍾愛的美國歷史、文化與精神的一次純粹自我的表達。因為他對於大洋彼岸的理解並非像科波拉這樣在街邊成長起來的意裔美國人,而是通過銀幕上的美國電影所獲得和積累的,所以他才會拍攝一部帶著非美國氣質的美國題材的電影來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證的事物。
[編輯本段]導演介紹
Sergio Leone,1921年生於羅馬,默片導演Vincenzo Leone的兒子.以創造"義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而聞名.1964年拍攝《A Fistful of Dollars》,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Clint Eastwood出演.第二部《A Few Dollars More》和第三部《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仍由Eastwood主演,且角色均無姓名,因此被視作三部曲.
至此,Leone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如Morricone的譜曲(作曲Ennio Morricone是Leone的小學同學,從《a fistful of dollars》開始合作的御用作曲家),戲劇性的鏡頭移動,以及角色眼部的極近特寫.
1968年Leone拍出風格迥異的經典之作《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這標志著Leone藝術生涯的一次飛躍.該片場面緩慢,優美而震撼,是一次向老西部樸素誠實精神的完美致敬.
在此之後的《Duck, You Sucker》被人稱作"薩帕塔的西部"("Zapata Western",薩帕塔,1877-1919, 墨西哥的革命家、土地改革運動領袖,農民起義軍的指揮者);此類型的另一代表作是馬龍白蘭度出演的《Burn!》,但場景設置在18世紀初葉的南美島嶼.
1984年,Leone拍攝了他的第二部傑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影片長近4小時,在美國發行時遭到十分惡劣的刪減.這是Leone所有作品中情節最好的一部,節奏不急不徐,完美緊湊.永遠在我的十佳之列.
sergio Leone卒於1989年.
『柒』 電影《美國往事》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1933年的紐約。漆黑的夜,伊芙回到家。她是個妓女,和一個叫面條的黑社會人物同居。她摸索著打開台燈,發現房間里有點不對勁。掀開被子一看,床上有一個槍眼組成的人形。伊芙剛要叫喊,一聲槍響,牆上的鏡框被打得粉碎,幾個匪徒用槍指著照片惡狠狠地吼道:「他上哪兒去了?」「不知道。」又一聲槍響,伊芙倒在血泊中了。
匪徒們來到樓下抓住面條的好友、酒吧老闆胖子老莫,他熬不住酷刑拷問,說出了面條的去處。
此刻,面條正躺在唐人街上一家華人開的大煙館里吞雲吐霧。他手上拿著一張當天的報紙,報紙頭版赫然刊登因拒捕而被警方擊斃的三名青年男子的照片。這三個人都是面條親如手足、生死與共的童年朋友。昨天是面條打電話報了警,因此他對三個兄弟的死懷有深深的內疚。煙館伙計通報了匪徒來搜查的消息,面條趕緊從後門脫身了。
面條摸回酒吧,手腳利落地結果了守在那兒的匪徒?救下了老莫。他從門後抄起一把鑰匙要上樓去接伊芙,老莫告訴他伊芙已經死在匪徒手下。面條思忖片刻,轉身朝門外走去。身後響起老莫的聲音:「你需要什麼?錢?」面條邊走邊答:「不必了,我已經拿到鑰匙,我能拿到更多。」
火車站附近,面條打開了私人儲物櫃,再打開皮箱後卻滿面狐疑。他想取走的錢沒有了,箱子里只有一堆舊報紙。火車汽笛響了,面條懷著負疚而又迷茫的心情,帶著錢箱之謎離開了紐約。
35年後的1968年,兩鬢染霜的面條又回到紐約。午夜時分他在莫胖子酒吧找到了這位舊日老友。面條拿出一封寄給羅伯特·文森的信,問老莫這信是不是他寄出的,莫胖子感到茫然。那封信上說,面條的三個亡友已遷葬,讓他回來辦理手續,信末沒有署名。知道面條的他們這伙人里活著的只有老莫,而且他35年來隱姓埋名,與世隔絕,既然不是老莫所為,那麼信究竟是誰發出的,又出於什麼動機呢?面條拿出鑰匙還給老莫,「我當時想,拿到那筆錢後就分給你100萬。」老莫驚呼:「我還以為你獨吞了呢!」「沒有,那箱子是空的。」「這些年你都幹了些什麼?」「改邪歸正,用羅伯特·文森的名字,老老實實地活著。」
更深夜靜,面條毫無倦意。他彷彿又回到童年時代,往事歷歷在目。
還是這個酒吧,他常常從廁所的牆洞里偷看一個美麗的女孩在庫房裡練習舞蹈,她是胖子小莫的妹妹,叫黛布拉。面條喜歡她,可黛布拉對他的態度十分傲慢。
布魯克林區的一條街上有三個窮孩子,是面條的好朋友,面條最講義氣,又會出點子,三個窮夥伴跟著他經常干點惡作劇騙錢花。不久他們又結識了一個叫邁克斯的男孩。當時正值美國禁酒時期,邁克斯和面條一夥就干起了販運私酒的勾當,用胖子的酒店賣黑酒,賺了不少錢。邁克斯自恃年長,主張賺的錢歸大家共有,存到火車站儲物櫃里,規定兄弟五人都在場方可開箱取錢,鑰匙放在酒吧里由胖子保管。五兄弟發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警察買通巴格西為首的另一夥流氓跟他們作對,巴格西無端打死了他們的小兄弟,面條盛怒之下用刀捅死了巴格西,被判12年徒刑。
1933年面條刑滿出獄。12年後的邁克斯一夥已今非昔比。他們為販賣私酒開了公司,在酒吧地下室開設妓院,巧取豪奪,無惡不作。面條回來後自然入伙。一次他們搶了一家珠寶店,拿到鑽石後邁克斯殺了珠寶商不算,還幹掉了他們的合夥人。面條雖然也參與其事,但認為這種手段過於毒辣,再說他也不願意受制於人,內心裡與邁克斯產生了分歧。
此時黛布拉已實現童年理想當上了舞蹈演員。她對面條歸來表示歡迎。一天晚上,面條為黛布拉包了整整一座豪華的飯店,請她吃飯,並藉此機會表明心跡。黛布拉看到面條如此真誠,不禁為之動情,可她表示,不能為了面條貽誤前途,第二天她就要去好萊塢繼續謀求發展。看著12年來朝思暮想奉為女神的心上人如此輕易地拒絕了自己苦苦追求的愛情,面條十分灰心,一怒之下強奸了她。事後懊悔不已,從此又結識了漂亮而溫順的妓女伊芙。
就在政府取消禁酒令的時候,邁克斯又在策劃搶劫聯邦儲備銀行的行動。面條認為這無異於把兄弟們推向絕路,極力反對。邁克斯不聽勸告,一意孤行。那個珠寶商的女秘書卡蘿爾這時已成了邁克斯的姘婦,她對邁克斯的決定也大不以為然,就請求面條想個辦法。面條不忍拿兄弟們的性命去換錢,就搶在行動之前向警方告發了他們販賣私酒的事,以便警方以較輕的罪名拘捕他們,使搶劫銀行不能成為事實。不料事與願違,他的一番好心反而讓兄弟們命喪黃泉。
面條從往事回憶中又回到了1968年。他依信中所囑來到河畔公墓,面對死者亡靈,不禁感慨人世滄桑。使他大惑不解的是,三位亡友的墓碑和紀念堂不僅修建得十分考究,而且上面刻著的修建人姓名竟是面條自己!牆上掛著一把儲物櫃的鑰匙,鑰匙還在晃動,像是什麼人剛剛送到這兒來的。面條來到火車站,打開儲物櫃里的皮箱,裡面整整齊齊放著一箱鈔票,上面附了一張字條:「下次行動的預付款。」
當天晚上,面條無意中看到一條電視新聞:參議員貝利因接受運輸工會頭子奧唐奈的賄賂受到指控,即將出庭受審。看到記者采訪奧唐奈的鏡頭,面條不由得又想起一段往事。面條出獄的那一年,邁克斯一夥曾保護過當時的工會積極分子奧唐奈,邁克斯和面條他們在醫院里給鎮壓工會罷工的警長艾洛剛剛出世的獨生兒子來了個「調包計」,迫使警長作了妥協,此後他們就成了奧唐奈的保鏢。
面條回到紐約一一拜訪故人,他去老人院看望卡蘿爾時得知,當年在面條報警之前,邁克斯已與警方串通一氣。他早有獨吞五人財產之意,所謂搶劫銀行不過是借警方之手除掉兄弟們的手段。此後他更名換姓,不僅經商,而且成了紅得發紫的政壇人物。
黛布拉如今已成了大明星,聲名顯赫,正在主演《埃及艷後》。在黛布拉的化妝室里,面條見到了她。面條告訴黛布拉:「我來看你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看看你拒絕我是不是正確,看來你是對的。第二是問你,我是否應該參加明天參議員貝利的晚會。」黛布拉明白,面條已接近了事實的真相,她不無痛苦地說:「我們都老了,但我們畢竟還有美好的回憶。如果你去赴會,這美好的回憶也將消失,我求你別去赴會,從後門出去,一直走,別回頭。」
面條沒有聽她的話,在舞台出口處,他見到一個少年,面貌酷似當年的邁克斯。黛布拉告訴他:「這是參議員貝利的兒子,他的名字和你的一樣。」淚水模糊了面條的視線,他沒想到,黛布拉沒有嫁給他,卻和邁克斯生了兒子。
參議員貝利豪華的別墅,盛大的晚會正在進行。面條如約來到主人的會客室。一個聲音響起:「還不動手,等什麼呢?」主人轉過身來,眼前的參議員貝利正是當年的邁克斯,依然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他以近乎命令的口吻說:「我已是死人,我想在死之前把我欠你的債還清。他們想處死我,可我只能接受你一個人的處決。我奪了你的錢,你的心上人,我留給你的是35年的折磨。都是錢搗的鬼……你應該報復。」
面條緩緩地說:「我也有一個故事,很多年以前我有一個朋友,很親密的朋友,為了救他我報了警,結果把他殺了。那是我們之間一段非常偉大的友誼……我希望對你的調查最終能證明你是清白的,否則他的一生真的是白白浪費了。」邁克斯手裡攥著那塊如同刻著往事的舊懷表,若有所思。
面條走出了別墅,邁克斯跟了出來。停在門口的一輛巨大的垃圾車正在起動,垃圾車的粉碎機驟然響起,垃圾車過後,面條看到粉碎機里攪動著邁克斯衣服的碎片。
垃圾車的尾燈變成了1933年的車燈,車上滿載慶祝解除禁酒令的青年男女。
唐人街大煙館里,舞台上晃動著皮影人,年青的面條躺在煙榻上吞雲吐霧……他笑了,往事如煙如夢……
『捌』 還是求一部二戰老電影,好像是美國逃兵搶銀行的故事
你說的是二戰非常經典的電影《戰略大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名德軍上校被美軍俘虜,就在質詢德國上校前,美軍營地遭到火炮的攻擊。然而,美國士兵凱利乘機接近上校,灌醉他並套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任務——德軍上校將運送一批黃金前往法國。知道此事後,凱利同其他士兵偷偷潛入敵軍陣地,企圖私自吞下這批黃金 我看過這部電影 裡面那個小分隊的隊長就是那個策劃人長的很帥啊 劇情也不錯 尤其那個坦克車放的音樂很好聽 PPS上面就有放的 祝您觀片愉快~
『玖』 國外穿紅衣服的搶劫銀行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紙鈔屋》。
《紙鈔屋》顧名思義,就是跟錢有關。更准確的說,是去搶錢。以代號為教授的犯罪專家為首。集結了八位身懷絕技的犯罪分子,制定了一個天衣無縫的犯罪計劃。
該劇主要講述了以教授(阿爾瓦羅·莫奇飾)為主的犯罪團伙,將自己與人質反鎖在西班牙皇家造幣廠內,通過操縱人質、警察實現自己的計劃的故事
『拾』 一部外國搶劫銀行的電影
《偷天換日》2003
導演: F·加里·格雷
編劇: 韋恩·保威斯 / Donna Powers / Wayne Powers
主演: 馬克·沃爾伯格 / 查理茲·塞隆 / 愛德華·諾頓 / 唐納德·薩瑟蘭 / 傑森·斯坦森 / 更多...
類型: 動作 / 驚悚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3-05-30(美國)
片長: 111分鍾
又名: 天羅盜網 / 義大利任務 / 爆竊義大利
IMDb鏈接: tt031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