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影視頻道20090513晚上的影視直通車開的電影叫什麼
新加坡電影《跑吧孩子》
改編自伊朗得獎國際影片《小鞋子》。
導演梁智強改故事背景為1965年,那時的新加坡正處於獨立前後的動盪不安當中。影片通過講述一貧窮家庭的兄妹兩人渴望上學時有一雙鞋子穿的故事,融入的題材關乎小鄉鎮窮人的勤奮求生、關乎孩子們的友誼、關乎自尊心、關乎同情、關乎尊敬。
影片的最初,梁智強就賦予了兄妹倆太多的心智成熟。不錯,一般窮人家的孩子就很懂事,敏感而又善解人意。然而,電影人物完善的表達,往往會把讀者推開,因為缺乏同感的起落。當然,如果電影表達方式成功的話,相信會給觀眾帶來感動。就如《跑吧孩子》,哥哥阿坤在雜貨店求店主給予一點米之時,把妹妹小芳剛修補好的鞋子給弄丟了,那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妹妹沒有了鞋子,怎能上學呢?因為家裡窮得連飯也吃不上了,於是,兄妹兩人不敢告知父母事實讓父母擔憂,從而開始了默默承受自己想方法尋找鞋子的壓力。相應成功的是電影的鏡頭,相似記錄片的平實鏡頭呈現了人物的活動。再是,小芳偶爾發現了有別的同校女生穿了她的鞋子,小芳跟著女生後發現了對方的困境。同時貧窮,小芳沒有說出女生穿撿來的鞋子的困境。然而,同齡同學當中,誰又明白小芳繼續穿著哥哥大破鞋上學而被同學嘲笑的難過呢。同樣,同齡同學當中,誰又明白小芳為了自己小小的自尊心,寧願被老師責備,也不說出沒錢買鞋子的事實。小芳沒有說出女生穿撿來的鞋子的困境,是因為她的同情心,還是因為她渴望一份友誼?也許,是因為小芳懂得貧窮吧。
導演賦予的小芳這個小女孩的性格,給予了這部電影一定的教育意義,這是一部教育電影嗎,是不是在教育我們的孩子學會如何同有困難的人相處,從而拋棄可憐別人的念頭?電影給予我們怎樣的感受,在於我們怎麼想,導演最後給予我們的是:女生撿到小芳丟失的鋼筆,那是小學生難得的鋼筆,也是看了又看,忙是追趕上還給小芳。這一細節的表達,給予了電影一亮點,就是人在貧窮中的自愛。這孩子的品格亮點,也給予了這部電影一定的教育意義。但是,如果把一部電影拍得太說教,反而就失去趣味。《跑吧孩子》這部電影的趣味,在於哥哥和同學們的吵吵鬧鬧。他們吵架的內容和用語,很有親切感,讓人很容易就回想起自己童年。也有人把孩子們的吵架,當成是對政治的影射,比如孩子們所說的詞語:我們是來談判的。又或者:我們不是來打架的。呵呵,能對號入座吧。可我更是願意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欣賞電影,我看到的是:彌足珍貴的是孩子們從吵鬧當中學會了理解。
電影《跑吧孩子》,以「跑」來推動情節的高潮發展。上女子學校的小芳沒有鞋子穿,就先穿哥哥的大破鞋上學,放學後快快跑去還鞋子給哥哥,哥哥才穿上鞋子快快跑回學校開始午後的上課。哥哥參加越野跑步比賽,堅持到底,是因為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哥哥想把得獎的球鞋送給妹妹。尋找鞋子,是兄妹倆人的信念,跑吧,是不放棄的決心。
沒有鞋子穿,也要勇敢去走路。如果有了鞋子穿,是不是就更能走好泥濘之路呢?這是電影的最後帶給我們的思考。兄妹倆穿著新鞋,走往回家的路,這是他們常常走過的路,但是,前面是一片泥濘。穿著新鞋子,他們該如何走過去呢?導演把答案交給我們……
跑吧,不要輕易放棄,哥哥在越野比賽中努力地跑,是因為心中有渴望,渴望有一雙鞋子送給妹妹。妹妹努力地尋找鞋子,是因為心中有渴望,渴望有一雙鞋子穿著好上學。所以,跑吧,孩子,要擁有信念和希望。就是真的如願有鞋子了,明天的路如果還是意外出現一片泥濘,也要勇敢走下去……跑吧,孩子,擁有信念和希望,跑吧。
2. 一部電影,裡面有2個小女孩,一個叫5月,一個叫6月
你記錯了是 《五月八月》 五月和八月是一對姐妹倆,她們本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在中學教書,媽媽美麗聰慧,家裡還有奶奶。
時局轉劣,人心惶惶。鄰居麗麗一家要外出避難。孩子們有些依依不捨,這讓媽媽很是擔心,於是開始做一些避難准備——讓兩個孩子練習快跑……可是,日本軍隊進城後不僅封鎖全城,而且大肆屠殺。逃亡的鄰居不是被槍殺,就是受重傷。媽媽更是憂心忡忡。
家裡斷糧了,爸爸不得不冒險上街闖一闖,打算用衣物換取糧食,小狗阿寶尾隨其後。全家人焦急地等待著爸爸的歸來,最終等到的是阿寶叼著爸爸的一隻手臂。媽媽傷心欲絕,可是面對著一家老小,她更要堅強起來。於是,她把閣樓的梯子劈掉,改為密室。然後將阿寶放逐河流,以免引起日本兵的注意。
夜裡,日本兵逐門逐戶地殺掠,五月家也未倖免。奶奶被打死,媽媽慘遭蹂躪,躲在閣樓里的姐妹倆逃過一劫。這時候,八月卻發燒了。媽媽只好冒險出外求葯,不想再失去媽媽的五月緊跟其後。不幸在回來的路上,母女倆遭到一小隊日軍的追捕。為了兩個女兒的,媽媽引開了日軍的注意。五月親眼看著媽媽被十數只日軍的魔爪拉去……
從此,五月開始了照顧妹妹的責任。被教會難民營里的修女收留了一段日子後,姐妹倆終於見到了舅舅,來到了鎮江。一天,五月、八月、天寶表哥跟婆婆前去拜佛。在蘆葦岸邊,五月認識了喜愛畫畫的男孩方毅。在他的素描里,展示的都是駭人的屍體、殘骸斷臂、血紅河水……原來方毅也是南京城逃亡出來的的孤兒。從此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日軍終於打到了鎮江,舅舅被炸死,舅母、婆婆帶著天寶離開鎮江,無奈留下了姐妹倆。五月、八月、方毅三個孩子,堅強地生活在一起。
方毅告訴她們,父母們已經被燒化成灰塵,形成了煙雲,然後又變成了雨水,落在長江里。於是,他們來到長江岸邊,和爸爸媽媽說再見。五月把這些話告訴給南下的孤兒們,孩子們對著滔滔江水大叫:「媽媽——我愛你!」五月終於放聲大哭,把心中的抑鬱盡泄於風雨中。
3. 電影《跑吧孩子》詳細介紹
一部新加坡的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65年,講的是小孩子的事情,一對兄妹家裡挺窮的,穿不起鞋,這個男生很喜歡踢足球,但是沒有球鞋,就和他的小夥伴給那些有錢的孩子做功課,穿他們的球鞋,那些小孩還經常欺負他們。他一直很想很想給妹妹買一雙漂亮的布鞋,為了這個,他去參加越野賽,穿了一雙很爛的球鞋,都露腳指頭了,他為了贏得鞋子給妹妹,拚命的跑,跑到一塊泥巴地里,泥吸住了他們的腳,怎麼也拔不出來,眼看著後面的人都追上來了,他腦子里閃現出和妹妹說給她贏鞋子的畫面,他的眼淚出來了,心裡好難過好傷心,他拚命的往上抬腳,終於出來了,可是鞋子卻陷在裡面,他顧不了那麼多了,光著腳在滿是石子的路上狂奔起來~~~~~~~~~~~~~~~~~~~`終於他得了第一名,可是,獎品卻不是鞋子,和他對立的男生也參加了,第三名,獎品是,一雙鞋,他去找這個男生換獎品,可是男生很不服氣輸給他,狠狠的把鞋扔到河裡,到這里,影片也接近尾聲了,結局是他和妹妹做在橋上,那個男生把兩雙鞋子放在他們後邊,告訴他們他就要去英國讀書了,並笑著和他還有那些小夥伴和好~~~~~~~~~
《跑吧孩子》是第一部提名華語金馬獎的新加坡電影電影,影片中小女孩小芳的扮演者10歲的小女孩鄭智允自己報名金馬電影節,並並列獲得2003年最佳新演員獎,另一名獲獎者是在內地影片《盲井〉中扮演風鳴的王寶強。這是新加坡電影第一次獲得金馬獎,作為一個改編作品,獲得觀眾認可,實是可喜可賀。
導演把《跑吧孩子》的故事背景放在60年代初的獨立前後的新加坡,大批失業工人和資本家矛盾對立,社會動盪,下層人民在苦難中掙扎。這些政治因素深刻的影響了導演的故事安排;片中出現了窮人家的孩子與富人家孩子的矛盾,他們的矛盾一度對立惡化;在那些10來歲的孩子們的之間充滿了斗爭,從他們幼小的口中發出了「談判」「敏感」「合作」等政治性詞彙,他們的世界要比《小鞋子》中孩子們的世界紛亂復雜的多;片中安排了一場地痞收保護費的戲,甚至後面又刻意安排了一場罷工工人與警察的暴力沖突,並利用這一事件推進故事發展。
正是因為這些故事的增加,讓我對導演的改編頗有不滿,直覺得這是一個勉強合格的臨摹作品而已。為什麼一個普通的小孩子丟鞋事件在導演的眼裡要攙雜進去很多深層次的社會因素,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又能對社會起到什麼樣的揭露或批判作用呢?為什麼我們的華語電影里總是故作深刻,在政治、社會關系裡做文章;而就不可以像馬基德一樣排出個干凈透明的故事來呢?我不能理解。
或許導演故意這樣處理,如果是這樣的,我想他一定在影片里加上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他一定出生並成長在哪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吧。
伊朗電影的審查制度與中國內地電影的審查制度相比,內地的審查制度簡直是太寬容了——內地電影中可以出現深吻、床戲、甚至背後全裸戲等等,而伊朗電影里幾乎成年女性都是不允許出現的;可為什麼人家伊朗電影能夠在世界電影舞台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我們的電影總是越來越越不成氣,越來越沒落呢?這真是一種諷刺;這讓我想起了當下鬧的轟轟烈烈的電影審查制度,有些人總把拍不出好作品歸咎與國家電影審查制度,看了伊朗電影你就知道,那就是扯淡,那就是弱智。
新加坡電影因為《跑吧孩子》獲得華語電影大獎,對新加坡來說是在是幸事;也讓我第一看到除內地、香港、台灣以外的華語電影(新加坡的電視劇就算了吧)。盡管覺得該片有些地方的處理欠妥,不過還是應該承認這是部改編的很不錯的電影,尤其是結尾部分的處理,體現了華人的勤勞、堅強、刻苦、善良等傳統美德,也把故事推向高潮,感動觀眾。
文章結尾處也祝福新加坡電影能夠像電影中正在成長的孩子一樣,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小鞋子,穿上它奔向燦爛未來!
4. 有一個小女孩跑步特別厲害,最後跑了個第一,電影名字叫什麼
會不會是《羅拉快跑》 我沒看過 但是電影裡面羅拉挺能跑的
5. 求電影名字。有點久了。
應該是《五月八月》。媽媽是葉童飾演噠。
這故事發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南京,日本軍隊進城開始。五月,八月是一對姐妹。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時局動盪,家裡斷糧,爸爸冒險去換糧食,卻遇難。媽媽傷心欲絕,可是面對著一家老小,她更要堅強泣起來。她把閣樓的梯子劈掉,改為密室。
夜裡,日本兵逐門逐戶地殺掠,五月家也說未倖免。奶奶被打死,媽媽慘遭蹂躪,躲在閣樓里的姐妹倆逃過一劫。這時候,八月卻發燒了。媽媽只好冒險出外求葯,不想再失去媽媽的五月緊跟其後。不幸在回來的路上,母女倆遭到一小隊日軍的追捕。為了兩個女兒,媽媽引開了日軍的注意。五月親眼看著媽媽被十數只日軍的魔爪拉去…
之後,五月便擔負起了照顧妹妹的責任。二人被教會難民營的修女收留。後來又投靠鎮江的舅舅。認識了同是南京城裡逃出的孤兒方毅,並成為了好朋友。
日軍打到鎮江,舅舅被炸死,舅母、婆婆帶著天寶離開鎮江,無奈留下了姐妹倆。五月、八月、方毅三個孩子,堅強地生活在一起。
方毅告訴她們,父母們已經被燒化成灰塵,形成了雲,然後又變成了雨水,落在長江里。於是,他們來到長江岸邊,和爸爸媽媽說再見。五月把這些話告訴給南下的孤兒們,孩子們對著滔滔江水大叫:「媽媽——我愛你!」五月終於放聲大哭,把心中的抑鬱盡泄於風雨中。
很早的一部愛國教育片,挺感人的。可以去看看咯。
6. 開頭一個鴿子告訴孩子快跑的電影叫什麼
開頭一個鴿子告訴孩子快跑的電影叫鴿子與特工。
《鴿子與特工》是一部動畫短片,沃爾特·貝克特(WalterBeckett)是CIA一名新人特工,他正在華盛頓首府接受組織的培訓。任務很簡單,就是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和同行交接一個高精尖的密碼箱。瓦爾特在街頭閃轉騰挪,高度戒備,終於順利拿到箱子。當他坐在街頭長椅上,邊吃麵包圈便打開箱子時,一隻鴿子飛了過來。
鴿子直勾勾地盯著麵包圈,沃爾特本想把它打發走,卻陰差陽錯將鴿子關在了箱子里。鴿子好奇地瞪大眼睛,擺弄著箱子里的儀器,卻使箱子變成了恐怖的殺人武器。混亂由此降臨,華盛頓街頭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