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戲劇包含哪些藝術成分
戲劇的藝術成分,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舞蹈等,是一種「綜合藝術」。同時,每一種藝術因素在綜合整體中起著不同的、不對等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以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的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主體。
② 影視戲劇分類
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
從表現形式上分: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啞劇等,當然還有我國的戲曲。
還可以分為舞台劇和影視劇
我國的戲曲在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西方的戲劇主要以歌劇為代表,還有後來產生的話劇,比較注重舞台的真實性,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③ 電影中的藝術戲劇包括什麼多選題
中的藝術戲劇包括很多的選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就可以了。
④ 戲劇由哪些部分組成
戲劇是在古代歌舞、伎藝基礎上演化而成的。王國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里就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話劇還有布景、道具,因而還涉及建築、工藝、繪畫、雕塑等。一百多年前出現的電影、電視,不僅綜合了以上各種藝術手段,而且還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綜合藝術中,各種單質藝術是互相滲透、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的,因而要比單質藝術具有更大的感染力。綜合藝術,特別是其中後起的電影、電視正以它們的其他單質藝術無法與之抗衡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最多的欣賞者。
⑤ 電影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求採納
⑥ 影視藝術中包含了哪些藝術種類
1、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
2、電影與戲劇的結合。戲劇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爐,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成為表現手段。
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的共同創造,把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強烈、集中地再現於舞台之上,使觀眾猶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戲劇中發生的事件一樣,從而獲得具體生動的藝術感受。
3、電影與文學的結合。電影、電視藝術從文學中吸取了敘事的方式和結構,對於電影來說,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與此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對電影產生過巨大影響。
4、電影與繪畫的結合。電影從繪畫中吸取了構圖和色調,由於表現手段不同,繪畫種類非常豐富,而寫實與表現是兩種最主要的方式。
寫實性繪畫直接模仿自然和現實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達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現性繪畫側重強調主觀精神,多採取誇張、變形、象徵、抽象等手法直接表達主體情感體驗與審美需要,實現藝術形象的創造。
5、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電影與音樂一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成為電影概括主題、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尤其是廣為傳唱的影視歌曲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戲劇包括哪些
一、定義及其特徵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動作。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通過具體的舞台形象再現社會的斗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戲劇,按劇情繁簡和結構長短,戲劇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它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的戲劇動作和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台詞)和舞台說明。
劇作家通過台詞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揭示主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劇本不能直接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所以人物的語言尤其要求性格化,不僅要准確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教養、身份、性格和他所處的特定環境。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
舞台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的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台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戲劇是由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約,要適合演出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它的一些特徵: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的沖突和斗爭。
第二,故事情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往往很集中,登場人物也有一定數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主要是通過登場人物的語言來表現。
第四,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分幕分場。
二、戲劇名詞術語
戲劇的幾大要素:包括舞台說明、戲劇沖突、人物台詞等。
戲劇語言包括台詞(即人物語言) 和舞台說明。
1.沖突:是矛盾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現先進與落後、進步與保守等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應比生活矛盾更強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於戲劇性。
2.台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動作性的,即人物的語言是同他的行動聯系在一起的。台詞的表現形式有:對話、獨白、旁白(登場人物離開其他人物而向觀眾說話)、內白(在後台說話)、潛台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等等。
3.幕和場:幕,即拉開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戲劇一個較完整的段落。場,即拉開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戲劇中較小的段落。
4.舞台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說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布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三、戲劇的分類
1.按表現形式分:話劇 ( 如《雷雨》 ) 、歌劇 ( 如《白毛女》 ) 、舞劇 ( 如《絲路花雨》 )、啞劇等。
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獨幕劇、多幕劇 ( 如《雷雨》 )。劇本中通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幕」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一幕」可分為幾場,「一場」指一幕中發生空間變換或時間隔開的情節。劇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初學改編短小的課本劇,最好是寫成精短的獨幕劇。
3.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歷史劇 ( 如《屈原》 ) 、現代劇 ( 如《雷雨》 )。
4.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悲劇 ( 如《屈原》 ) 、喜劇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劇 ( 如《白毛女》 ) 。
5.按演出場合分: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6.按歷史發展分:中國的戲劇可分為「現當代戲劇」和「古典戲劇」。
7.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四、戲劇的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戲劇本身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幕到另一幕,一場到另一場,也許一晃就是十年二十載,一個演員在舞台上轉一圈,就可以表示他從福州來到了北京,他在舞台上把劍一揮,也可以表示他指揮了千軍萬馬,盡管我們觀看的時候什麼也沒有。)所以演出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矛盾沖突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因此,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A.什麼是戲劇沖突?
劇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體現為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沖突。(讓學生從學過的劇本中舉出各種例子)
性格沖突又因為人物個性、身份、地位、文化修養的不同,對社會的認識和採取的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
B.戲劇沖突與社會矛盾的聯系和區別
戲劇沖突反映社會矛盾,又比社會矛盾更集中、更尖銳、更激烈。它們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激化和解決的過程。
鑒賞劇本,首先要了解劇本所展示的矛盾沖突,看看沖突是怎樣造成的沖突的性質是什麼,進而弄清沖突發展的過程,從而完整把握劇本的情節
3.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鮮明生動的人物對話。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和舞台說明。
「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1)舞台說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寫得簡練、扼要、明確。這部分內容一般出現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一般用括弧(方招號或圓括弧)括起來。
(2)人物語言:包括獨白、旁白、對白(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對觀眾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通過台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五、中國古典戲劇
(一)戲劇的發展
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二)語言的構成
曲詞、賓白、科介。
曲詞:劇中人物的唱詞,曲詞以一人主唱的形式進行。
賓白:劇中人物的說白,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
科介:劇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指示(舞台說明)。
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調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鍾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古代戲曲,鑒賞重點是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三)元雜劇的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如張生,陳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監斬官。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年輕的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如竇娥、崔鶯鶯、杜麗娘。
凈:俗稱「花臉」「花面」,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如《竇娥怨》里的公人,張飛,李逵。有的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卜兒:扮演老年婦女,如《竇娥怨》里竇娥的婆婆。
雜劇的角色分為四個行當:男角稱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稱旦行,分正旦,副旦;凈行,以扮演剛猛凶惡的人為主,有男有女,分正凈,副凈;雜行,包括孤(官員),孛老(老年人), 卜兒(老婦)、徠兒(小孩)、細酸(窮秀才)等。正末、正旦是兩種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四)元雜劇的體制
雜劇:一個段落稱「折」,一部戲有四折一楔子;一個主角一唱到底。
傳奇:段落不稱「折」而稱「出」,一部戲多是四五十齣的長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
(五)元雜劇和明清傳奇
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及近代、現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宋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年流行於浙東沿海一帶,到元末明初較為成熟。也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明清傳奇:在南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是指用南曲寫成的長篇戲曲劇本。薈萃了南戲和元雜劇的精華。
元雜劇和明清傳奇的區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並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齣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後,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光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採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並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於表現生活。
(六)戲曲作家和作品
1.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其作品分別是:《竇娥怨》、《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
2.元末明初「五大傳奇」:高明《琵琶記》《琵琶記》被後人譽為「曲祖」和「荊劉拜殺」(即《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大南戲
3 、「南洪北孔」:「南洪」即洪升,浙江杭州人,傳奇《長升殿》;「北孔」即孔尚任,山東曲阜人,傳奇《桃花扇》
4.其他:元雜劇也稱元曲,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當時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馬志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最著名。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志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四大愛情悲劇關《拜月亭》,王《西廂記》白《牆頭馬上》,鄭《倩女離魂》。南戲四大本元,柯丹邱《荊釵記》、[元] 劉唐卿《白兔記》、關漢卿《拜月亭》、《殺狗記》。
《倩女離魂》:王文舉和張倩女原是指腹為婚的未婚夫妻。倩母嫌文舉功名未毅,不許成婚。文舉上京應試,倩女相思成疾致辭魂魂離體,追文舉赴京。文舉得官後回家,倩女的靈魂和軀體合而為一。
5.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
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7.古希臘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六、中外戲曲名詞
1.百老匯
百老匯(Broadway):原意為「寬闊的街」,指紐約市中以巴特里公園為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里的一條長街。從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分布著的幾十家劇院,稱為「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於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匯」,其觀點當然也就更新穎更先鋒了。
2.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
紐約市大約有20家外百老匯劇院,以及300餘家外外百老匯劇院。1950年代,基於對於百老匯商業氣息的反感,外百老匯大行其道。對於想要推出實驗性的、或是太前衛的劇目,又不為百老匯的劇院老闆認同的製作人來說,外百老匯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好地方。於是,一批戲劇界的精英離開了製作費用昂貴的百老匯,前往紐約市的其他地區,如格林威治村附近,他們利用附近的舊教堂、廢倉庫、半地下室作為排演、甚至演出的場所。這些地方讓觀眾有機會見識新的表演天才的演出,以及許多不為百老匯認同的帶實驗性的劇目。外百老匯是首先上演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貝克特等人的作品的,他們的理想在劇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詮釋。有時候,在外百老匯劇院的小型舞台里演出的效果要比大規模的劇院演出效果更好。真正的紐約人往往喜歡去外百老匯劇場看劇,因為他們懂得什麼樣的劇目值得一看。在外百老匯觀劇的門票要比百老匯門票便宜許多,多數價位在20-40美元之間,最便宜的5美元就能買到。
1960年代末期,外百老匯也步百老匯的後轍、走上了高成本製作的道路。演出費用使得外百老匯一些劇作家和演員無法承受,從而引起再度「外遷」,其觸角甚至延伸到布魯克林區和皇後區。外外百老匯劇場在紐約市有130多個,演出的劇目包羅萬象,演出的費用極為低廉,有的演員甚至不付薪酬。觀眾來自紐約市的各個層面,主要以大學生、市民、藝術家、劇作家為主,票價低廉,通常在15美元以下;許多情況下是贈票。也許,外外百老匯才真正體現了紐約年輕人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3.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是美國一個多項的新聞及文化獎金,由美國著名的報紙編輯和出版家約瑟夫•普利策出資設立。
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要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時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共19個項目,其中,新聞獎13項:公共服務獎1項,報道獎3項,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各1項,新聞攝影獎2項,文學戲劇獎6項: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非小說作品獎各1項,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宣布,5月份頒獎。
4.托尼獎
「托尼獎」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型的戲劇和音樂劇大獎。美國表演藝術共有三項大獎電影奧斯卡獎電視艾美獎和舞台表演「托尼獎」。「托尼獎」是美國舞台表演的最高獎和紐約百老匯最高獎,由全美戲劇聯盟和全美製作人聯盟頒發,每年的頒獎晚會和奧斯卡金像獎一樣向全世界轉播。
「托尼獎」成立於1947年。獲獎作品的評選由「托尼獎提名委員會」、「美國演員聯盟董事會」、「美國戲劇家同業會」、「美國舞台導演和編舞協會」、「美國舞美設計家聯合會」、「美國舞台新聞管理和代理協會」、「美國舞台表演協會」和觀眾代表共701票表決產生。「托尼獎」原則上只授予美國百老匯的表演藝術團體,「倫敦動畫冒險芭蕾舞團」是近六十年來該獎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外國藝術團。
5.紐約戲劇評論圈獎
紐約戲劇評論圈獎,是排在普里策、托尼之後的第三戲劇大獎。每年五月份,由紐約市的所有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傳媒的戲劇評論家們評選頒發,(不包括紐約時報) 獎項有:最佳戲劇、 最佳音樂劇、最佳外國戲劇、最佳新劇 和特別獎等獎項。比如2000年,它的最佳外國戲劇獎頒給了《哥本哈根》, 2001年的最佳戲劇獎頒給了《求證》,2002年的最佳戲劇獎頒給了《山羊》,2004年的最佳音樂劇獎空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