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分紅到賬了嗎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分紅現在應該還沒有到賬呢,他們分帳應該是在固定的時間去進行的
② 北京文化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是不是爆款電影
是的,北京文化《我和我的家鄉》不管是票房還是觀眾心目中,那都是排行靠前的,沒有看的話,是可以去看看的,五個故事都很感人。
③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主要是講哪些故事的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在2020年,國慶節期間上映。這部電影非常特殊,分為五個單元,也就是說有五個故事,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的故事。其實主要是為了紀念在十八大以後,全國各地人民都非常開心,迎來小康生活,全民脫貧而拍攝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一部影片,這部影片裡面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演員。導演是徐崢、寧浩、彭大魔,鄧超,陳思誠,總導演是寧浩,張藝謀擔任監制。主演人員有黃渤、葛優、吳京、王源等。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裡面的演員演技都在線,而且故事又搞笑又讓人感動,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一部影片。在上映之後這部電影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④ 《我和我的家鄉》有笑有淚有感動你真的看懂這部電影了嗎
最近幾天,我身邊的朋友們,都在給我安利一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說這部電影如何如何好,非常值得一看,但是我問他們具體好在哪裡,許多人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總是用很好看敷衍我,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敬業態度,我這個很少去電影院的人,這一次也對自己狠了一把。
目前《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已經破2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其中也有我的功勞。當時自己在電影院,超級喜歡後面三個故事,周圍的小夥伴們和我一樣都是哭得稀里嘩啦,感動得要死。
《我和我的家鄉》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在框架上很像,也是有五個小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有自己的導演和演員,雖然彼此之間故事與風格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讓觀眾笑中帶淚的魔力。
第一部,寧浩的《北京好人》。全程很 搞笑 ,也很扎心,葛優老師無愧於喜劇泰斗的稱號,演技甩那些小鮮肉們十八條街都不止。
第二部,陳思誠導演的《天上掉下個UFO》。屬於 搞笑 加深思,但是個人認為其實一般,要不是影帝黃渤在裡面撐著,根本就沒什麼看頭。
第三部,徐崢的《最後一課》。劇情哭中帶笑,笑中帶哭!徐崢當導演確實有才華,知道喜劇不應該單純只有笑點。劇中范偉范大爺,為觀眾們深度演繹了一位突患老年痴呆症的老父親。這個故事很容易抓人觀眾的心。
可以說《最後一課》全場最佳,范偉老師全場最佳,有笑點,有淚點,能夠把大時代背景和小人物情懷緊緊相連,扣動心弦又振奮人心。
第四部,鄧超的《回鄉之路》。鄧超這段故事編的不錯,演得也很好,在劇中鄧超也突破自己。能夠讓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鄧超那個治沙工程,曾經多少英雄曾經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第五部,彭大魔的《神筆馬亮》,沈騰和馬麗這對喜劇組合,把人性的光輝無限度的提升,該單元非常走心的詮釋了一場偉大的愛情和偉大的愛。
剛剛看完自己先做個排名,大家勿噴,我心中第一范偉單元,第二沈騰單元,第三鄧超單元,第四葛優單元,第五黃渤單元。
《我和我的家鄉》給我的感覺是確實好,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好電影,這幾位導演也是近幾年難得的用心拍電影的代表。
有觀眾可能會沖裡面的明星陣容去看這部電影,確實裡面有很多大咖,黃渤、徐崢、鄧超、王寶強、沈騰、閆妮、張譯、王迅等一個個實力派演員。還有王俊凱、劉昊然、楊紫等新生代演員,裡面既有 搞笑 擔當,也有顏值擔當,而且上映幾天後,口碑也一直很好,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現象。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樣優秀的電影,我們不應該一笑而過,不應該只是一味的感動,而應該學會反思。
這部電影究竟帶給我們了什麼啟發?你真的看懂這部電影了嗎?有笑有淚有感動,是許多人對這部電影的普遍評價,但是笑過、哭過、感動過後呢?這部電影影響到了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有笑點淚點,更重要的是能夠引起觀眾的反思,進而影響到部分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行動。
譬如很多勵志性的電影目的在於激發觀眾內心的潛力。科幻類的電影目的在於引起觀眾的想像力,就像大劉的《三體》一樣,到時候如果成功改編成電影,我想一定會讓許多年輕人萌發 探索 宇宙的想法。
而《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的主旨,是在於呼籲人們沒事多回自己的家鄉看看,因為自己的家鄉也很美,要懂得熱愛自己的家鄉,不管你身在何方,家鄉的月亮才是最圓的月亮。
記得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如今我對自己故鄉,像匆匆來往的過客。這首歌一時想不起是那個歌手唱的,如果人人自己故鄉,都像匆匆來往的過客。那麼是可悲的!
家鄉對於個人而言是家鄉,對於群體而言是母親,熱愛自己的家鄉就是熱愛自己的母親,熱愛孕育自己的那片土地,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離家鄉多遠,我們永遠是家鄉的孩子。
就像《三體》中的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一樣,無論過了幾千年幾萬年,地球永遠都是她們的家!有空多回自己的家鄉看看吧!(文/桔子八寶飯)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⑤ 《我和我的家鄉》之《最後一課》官宣演員陣容如何
9月9日,由徐崢執導的《我和我的家鄉》之《最後一課》曝光了單元海報及角色海報,正式官宣演員陣容:范偉、徐崢、盧靖姍、張譯、於和偉、陶虹、李晨、楊紫、王俊凱、陳數、雷佳音、韓昊霖、李易峰等聯袂主演。
海報中,范偉飾演的老范手拿語文課本與教具,一副鄉村教師的模樣;徐崢和盧靖姍飾演一對夫妻,為了爸爸老范四處奔走;張譯、於和偉、陶虹均變身村幹部,淳樸又親民。
李晨飾演的姜文豪戴上眼鏡文青范兒十足,無疑是全村的知識擔當;村花楊紫碎花發帶造型養眼;王俊凱衣著樸素笑容燦爛;陳數溫婉知性詮釋熱心校長;雷佳音墨鏡一戴、小包一挎精氣神十足。
曾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之《奪冠》單元中有著亮眼表現的韓昊霖此番再度出演徐崢新片,李易峰驚喜出演,他在劇中的身份如何,目前還未可知。
(5)我和我的家鄉是什麼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單元已集結完畢:
此前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已公布陳思誠執導《天上掉下個UFO》、寧浩執導《北京好人》、鄧超&俞白眉執導《回鄉之路》、閆非&彭大魔執導《神筆馬亮》四個單元的演員陣容,加上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至此電影的五個單元已集結完畢。
神仙喜劇陣容、多樣地方特色、接地氣的故事引得觀眾的刷屏熱議,每個單元一經曝光即登上各平台熱搜榜單前列,備受矚目。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集結九大導演、近百演員等華語頂配喜劇人組建「中國喜劇夢之隊」,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傾力為全民打造喜劇盛宴,滿足屬於中國人的家鄉自豪感。
《我和我的家鄉》由國內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聯手呈現,將在10月1日正式公映,在中秋家國同圓之日,與全國觀眾相約影院一起笑度佳節。
⑥ 請問北京文化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是由哪個導演拍攝的
由單獨的一個導演拍攝,北京文化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並不像往常一樣,其分別由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共同拍攝完成,其中寧浩是作為總導演的身份。
⑦ 我和我的家鄉上映時間是多久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於2020年10月1日正式上映。《我和我的家鄉》由張藝謀擔任總監制,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導演陣容堪稱「中國喜劇夢之隊」。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更延續「一部電影,多重驚喜」風格,以五個單元,從祖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展示每個地方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更表達出了每個人內心對於家鄉共通的濃濃眷戀。
(7)我和我的家鄉是什麼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我和我的家鄉》和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相比,該片的「切口」更小了,但不變的還是接地氣的表達方式。葛優、鄧超、沈騰、王寶強、雷佳音這群「歡樂喜劇人」一出現,觀眾就不愁沒有笑點。
《我和我的家鄉》中「北京好人」張北京和二舅聯手上演的雙簧、雷佳音「憋」出來的大頭、沈騰和馬麗之間的「網路延遲」,讓影院里充滿了快活的氣氛。電影里有歡樂,更有感動。正因為有笑有淚,大家甚至都沒有感覺到本片的「主旋律」色彩。
⑧ 《我和我的家鄉》和那麼多爆款電影,能做出來不是因為巧合
文丨唐令
10月的北京已經涼了下來,相比之下,寂靜了半年多的電影院,就顯得「熱」多了,《我和我的家鄉》票房成績已經超過了18億,成為了國慶檔最賣座的影片,而影片的總製片人、總發行人、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還在奔波出差的路上。
采訪開始前,他說:「不好意思,一會兒可能會中斷十分鍾,我馬上去機場,一會還得過安檢。」
或許是因為影片的票房成績喜人,張苗在電話里的聲音聽起來並沒有太多旅途的疲憊,反而更多是一種放鬆。
《我和我的家鄉》在2019年7月前後啟動,到2020年10月上映,時間不過一年有餘,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著實算不上充裕,更別說像《我和我的家鄉》這樣,集齊了近二十年來的華語電影頂級喜劇作者。
五個故事、九位導演,除了寧浩、徐崢、陳思誠這樣我們熟悉的喜劇作者,更有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這種聯合創作多年的喜劇搭檔,總監制張藝謀、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絕對是從來沒有過的豪華陣容。
拍攝《我和我的家鄉》的過程,更是困難重重,2019年的寒冬之後,又是疫情的席捲,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完成創作的《我和我的家鄉》,也遇到了巨大的考驗。比如徐崢的《最後一課》,就是在疫情和汛情的交織下完成的,寧浩的《北京好人》在2020年6月10日開機,幾天後就遭遇了北京疫情的二次小規模爆發,大量事前協調好的拍攝場景都面臨無法繼續使用的困難。
但好在,電影最終還是如約和我們見面了。
而這,只是《我和我的家鄉》遭遇的諸多難關之一而已。
時鍾倒回到一切開始之前,2019年夏天,寧浩導演和北京文化接到國家電影局倡議,希望圍繞「農村扶貧、脫貧攻堅」嘗試去創作一部電影,這就是最初「任務」的開始。
「解題」,是寧浩和張苗在項目最初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也意味著作為一家大平台公司的北京文化,從一開始就在與創作者共同工作,「這就是我們介入的時刻。」
定下喜劇類型和單元式的創作方式,是符合創作規律的自然過程。
「我們覺得這個電影要有一個恰當的內核,可以去表達農村扶貧、脫貧攻堅決勝這一年的 社會 情緒。我們覺得這種情緒就是『喜迎小康』。這里有個關鍵就叫『喜』,也就給了我們的電影一個很重要的類型定義:喜劇。」
我個人一直比較堅持的製片原則,就是電影的類型一定要清晰,對於北京文化來說,成功電影的三大基本元素,就是強刺激、強共鳴和強共情,如果翻譯為這部電影最直接的觀感,就是能夠讓你又哭又笑,有笑、有淚、有你、有我。
所以,為《我和我的家鄉》選擇喜劇的表達形式,和所有的導演們都迅速一拍即合。也是這個著眼點,最早把這部影片開始往類型化的思路上引導。」
至於單元類型,《我和我的家鄉》也的確借鑒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模式,但更重要的創作考量還是在於這樣的一個分段式創作,其實更有利於展現這些年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
用張苗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年的改變,「這一系列的東西所傳達出來的幸福感,如果放在一個120分鍾的傳統三幕劇作結構裡面,是非常難表達出來的。」
你能從《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里,看到一種時間維度和地理緯度的不同。《我和我的祖國》是用一個時間的縱軸從建國說到今天,每十年為一段,講述了普通的小人物與 歷史 事件迎頭相撞的狀態。
而《我和我的家鄉》則是嘗試著用東南西北中這個概念,去捕捉華夏大地上有一定區域代表性的地方。
「我們不是為拍一個分段式而拍一個分段式,而恰恰是因為這個主題適合用分段式的方式,以地理位置為一個主線,圍繞著『變化』這兩個字,以及變化所帶來的幸福感去講故事。」
這個項目,是「我們」的項目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是北京文化響應國家電影局的倡議,和一群最優秀的電影創作者打造出來的作品,在電影院看它的時候,我數次聽到同場的觀眾因為葛優的表演而發出的笑聲,也會在范偉跌倒在雨中的時候聽到身後觀眾發出的清晰啜泣聲,作為一部電影,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意義,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故事。
這樣的結果,或許和北京文化一開始對待它的態度有關。「首先要感謝這部電影的所有創作者,總監制張藝謀、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導演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 鄧超&俞白眉,還有所有的演員和每位參與創作的人員,是他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張苗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一個民營公司的製片人和發行人,換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其實他是在說自己是生意人,「我最尊重的是什麼?我們在跟導演聊這個想法的時候,第一個拋出來的就是,我們要尊重市場規律和創作規律,在這個前提下來做這次合作。」
尊重市場規律和創作規律,也就意味著尊重創作者,作為總製片人的張苗,在一開始就和創作者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以任務的態度來對待這部影片,而是回歸到了創作最開始的地方,讓故事屬於故事,讓創作屬於創作。
「因為我不想給大家一個很直接的感覺,就是我們以完成任務的姿態來參與一個項目,因為這確實不是一個任務,而是國家電影局的倡議,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去表達的題材。
我給每個參與的核心創作者、每位導演都說,這個項目不是北京文化的項目,這個項目,是我們的項目。」
張苗對這部電影的創作者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你們既是我的戰友,也是這個項目的擁有者,你們是我服務的對象,沒有誰是老闆,我們一起並肩作戰。」這或許,也是這些創作者,能夠走到一起的原因。
講到這里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張苗是一位「總經理」,他的思緒似乎已經隨著他的話語,飄逸回了那些探討創作的過去。
他對創作者的這種共情,他對創作者熱情和才華的保護,更和北京文化以前打造的那些作品一起,勾連成了一種信念,這些作品背後的北京文化,也不再僅僅是一家電影公司,而是成為了和創作者一起,以作品和市場、和時代、和觀眾對話的表達個體。
一個製片人,半個創作者,半個宣發者
說到表達,張苗對此頗有感觸,他認為也是這個議題本身所帶有的那種力量,讓這些創作者走到了一起。
「我覺得是這個時代給到大家一個表達的慾望,這個變化所帶來的一切好的感受,我覺得一說,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這是所有創作者之間有一定共鳴的表達,也是一種創作者之間的惺惺相惜,所以大家比較容易走到一起。
一個涓涓細流,因為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而不斷凝聚,形成一條大江大河的概念。」
一直以來都把創作者放到重要位置的北京文化,在這樣的制宣發一體的全程參與中,也就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創作者,當問到北京文化是否把自己看做一個創作者時,張苗笑了。
「北京文化一直是創作者,或者至少是創作者的伴侶和戰友。」
作為一家平台公司的北京文化,是出品方、製片方,是宣傳方,也是發行方,更是創作者。這種制宣發一體的平台公司,往往擁有更大的資源,但也容易被資源限制住視野。
當我們提到資方,往往會因為資本的原因,而帶有某些偏見和既有印象。這一點,也正是北京文化正極力去避免的。
「作為製片人,我會開玩笑,說最不喜歡被人說『他們是資方』。資金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出品方也好,一個製片方也好,如果只代表了資金,是遠遠不夠的。
電影的成功,需要一個團體,從創作、制宣發、投融資,各個層面為一個項目助力。所以我對團隊的要求,是在影片的每個環節做到我能盡的那一份力。
所以我想,一個製片人至少應該是半個創作者加半個宣發人,這是一個最基礎的條件,也是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基本要求。
如果你都不是半個創作者,你怎麼可能跟創作者同呼吸共命運?你怎麼可能真正地去理解創作者的需求呢?」
這是張苗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北京文化整個電影制宣發團隊的要求。
誠如他所說,當一個製片人同時是半個創作者,也是半個宣發人的同時,他也就算是真正進入了這個電影項目中。
順著這個思路看下去,你也就會明白北京文化一直以來堅持的制宣發一體的理念,其實都是建立在作品之上。
制宣發一體化的平台
聊起北京文化,大家都喜歡用爆款製造機來形容它,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從《我不是葯神》到《無名之輩》,再到如今的《我和我的家鄉》,北京文化似乎每次都能精準擊中那些市場爆款。但我們也都知道,這種聚焦的背後,也絕不是偶然。
堅持制宣發一體的北京文化,一直以來都堅持著內容為王的理念,而製作、宣傳、發行這三個領域的致力,在張苗看來就像是「王」這個字的三條橫軸,和「內容」這個核心緊密相連,最終組合成三橫一豎的「內容為王」。
「我覺得每一個位置,制、宣、發,三個軸的表達在我看來一直都特別重要,就是因為有了這三個軸,它才能確定足夠的穩定性,就像三點能夠支撐一個平面,是決定一個平面的充要條件一樣。」
但理解這三個軸同時的重要性,和內容為王之間的關系,是更重要的一環,在張苗的眼中,內容為王不光是內容本體為王。制,決定了內容本體的強大;營銷,決定了內容的包裝,而產品的包裝如今也已經成為了產品和內容的一部分。發行就像銷售,是接力棒,把內容傳遞到目標群體手裡。
「這三點加起來,是一個廣泛的內容概念。內容要為王,這三點都應該為王,它才真正的是個王。」
在張苗這樣的解釋後,我們也就明白了所謂的制宣發一體和內容為王的理念,其實是精準地概括和理解了如今的電影市場上,更為廣義的關於內容的意義,以及不同層面上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個平台型的電影團隊,這三個點你可以有所側重,作為自己的企業特點。但是我所相信的是,起碼作為一家平台型的電影公司,而不是一個純粹的獨立製片公司,這三點都應該具備,都應該有所建樹,你才可能盡量地完善。」
說到平台型電影公司的時候,張苗的語氣有了些不一樣,「努力做一家平台型的電影公司,是我個人的職業理想,更是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先生一直所倡導的,是我五年前加入北京文化的原因,是我們想要一起完成的一件事。」
在張苗看來,一家制宣發一體的平台型電影公司,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生命鏈。它使得一家公司可以走到創作者面前,讓創作者踏踏實實地、放心地、投入地和這家公司合作。
而製片人,也會像項目經理一樣,從影片誕生的初始去為這個項目工作,直到它有一天從項目變成作品,成為電影,走向銀幕,再把所有投資方的投入,加上利潤返回給他們,甚至於創作者,也在其中得到藝術和商業的回報。
「這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鏈,誰都不願意在這個生命鏈裡面有脫節的表達,而北京文化,就是一個為這條完整的生命鏈負責的機構。」
核心,始終是電影。
迭代與升級
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我和我的家鄉》中,每個單元之間切換的形式印象深刻,它採用了時下最流行的豎屏短視頻模式,在無數的屏幕中,挑出那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再娓娓道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呼應了張苗所說的那種時代的表達,這個故事,也是當下的我們的表達。
與之對應的,你會發現《我和我的家鄉》在各個層面上都呼應了這種頗具時代性的「短」。
在這一點上,張苗覺得是種必然。
「包括我自己,以前都覺得電影是一個金字塔尖的視覺表達形式。但是很快你會覺得,你起碼應該放下自己的成見,去擁抱這個時代的表達特徵。
這個時代的表達特徵有一個巨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較短格式的表達。而《我和我的家鄉》,就是在以擁抱的態度對待這種表達方式。」
影片的故事是單元式的「短格式」,在宣發上,北京文化也選擇了擁抱短視頻群體和後浪網民群體。
我們能在抖音上看到「上抖音拍家鄉」這樣的全民活動,能在B站上看到《我和我的家鄉》電影幕後紀實節目這樣的影綜,黃渤探訪手工耿的聯動,不僅讓人回想起片中的爆笑場景,也更讓人體味到《我和我的家鄉》源自現實的那種真實與動人。
在這之外,《我和我的家鄉》還推出了「家鄉與我」的系列短劇,甚至還和央視合作搞起了先網後台的直播活動。
北京文化甚至還在音樂平台發力,聯合環球,合力打造電影音樂廠牌魔音繆斯,為影片定製了多首推廣曲,既有青年版《我的祖國》這種舊曲新唱的賦能嘗試;也有鄭鈞《父的三北》,讓人回想起父輩們為這片土地做出的努力。
說起音樂,張苗很有感慨:「我經常對做音樂的朋友們說,電影和音樂的兩波人,都是特別傳統 娛樂 工業的從業群體,電影一百多年,音樂唱片行業 歷史 更悠久,在一個新的時代裡面,雖然有人說電影和音樂都是夕陽產業了,但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用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擁抱對方。」
所以在《我和我的家鄉》裡面,我們總共能聽到七首推廣曲,這對非歌舞類電影,絕對已經是罕見的密度,這一方面源自於電影的分段形式,一方面也體現了北京文化全方位、多維度對電影表達的重視。
張苗說,「在我的思維里,電影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聽到的,而聽到的那些東西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音樂。我們在音樂和電影的跨界表達方面做出的這些努力,要感謝創作者,因為它不光幫助電影本體進行了表達,也為電影的推廣和破圈下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緊跟時代,擁抱時代的開放態度,北京文化才能在多個時間點上,都精準地擊中那些爆款。
「我想,只有擁抱這個時代的格式,你才可能在新的內容環境下,讓電影這個已經有一百年 歷史 的傳統工業的表達方式,找到它下一次騰飛的動力之一。」
在張苗看來,這更像是一種迭代和升級。
2019年的寒冬和今年的疫情,給了電影行業一次重啟的機會,重啟並不等於暫停再前進,而是在這種被動的暫停之後,我們得到了主動自我調整的機會,在這之後,再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去面對這樣一個充滿良性競爭和新內容的時代。
「我開玩笑說,北京文化的電影從1.0迭代到2.0。北京文化會一直在主旋律和商業影片這個類型上面多做 探索 ,以後還會一如既往地致力,比如說接下來像《東極島》這樣的影片,會有更多的信息以後會分享給大家。」
北京文化的迭代和升級,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和我的家鄉》是北京文化第一次接手獻禮項目,但細細去盤點北京文化這些年來的項目,你會發現它們其實一直在做著某種意義上的獻禮。
只不過對象是觀眾、是市場。而電影,就是那個禮物。
《戰狼2》中,是一種繼承自功夫片時代的強國表達,《流浪地球》,是以世界性的視野、人類命運的宏大命題,來看我們是如何解決困難的,同時也圓了國人的科幻夢;《我不是葯神》里,尊重了生命和為人的尊嚴,也切入了醫改這樣的時代變革;《無名之輩》里有著小人物的英雄夢想,那同樣是在這個時代里需要被聽到的聲音。
由此,再來看《我和我的家鄉》,你也就會發現,在這種主旋律里,也藏著個人的群像。
這就像是電影中全景鏡頭和特寫鏡頭的關系,它一面以全景化的視角,俯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全貌;同時也以聚焦的特寫鏡頭,寫出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個體。
而這,也正是北京文化想要通過電影作品,去擁抱的那種「時代的格式」。它同時也是北京文化作為一家平台型電影公司,對自己、對作品、對行業的自覺與責任。
它理解創作者、保護創作者,甚至在作為製片方的同時,也成為半個創作者,半個宣發人,它完全剖開了自己,把自己開放給作品,更開放給作者,由此寫出來的,也才是我們的故事。
⑨ 國慶期間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是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嗎
由多位導演多個片段打造的《我和我的家鄉》,的確是由北京京西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文化)出品的,其是一部精彩的喜劇片,而除了這部電影之外,之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影片《流浪地球》、《戰狼2》等多部經典影片都是由北京文化出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