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電影對我們有何影響
隨著中國觀眾越來越多接觸到域外電影文化,以及印度寶萊塢風格本身的流變,以往國人對印度電影「唱唱跳跳」的觀念正在改變。中國的老鄰居正在用電影改變它的國際形象,背後則是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融入全球化後的必然結果。
可能很少人知道,現在在印度看電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國歌的,因此看到最後賽場響徹國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觀眾為了看場電影要起立兩次,笑場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國歌之後現場觀賽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聲「印度必勝」!大家或許不會忘記,帶她來看比賽的父親,正是一直低價給吉塔一家供應雞肉的人。一個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兒,吃著穆斯林養的雞贏得了國際摔跤比賽金牌。影片的民族訴求,一切盡在不言中。無論從商業成熟度還是社會議題開放度而言,印度電影都堪為中國電影的老師。
2. 為什麼國外電影進入國產院線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不太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每年引進國外電影大片將增至20部,並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業,這些無疑會對我國電影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顯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渡時代,面對著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
3. 關於辯論:中國應該全面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我是正方)
這些都是有關資料。。。好好應用可以有很好的幫助...
你可以講說現今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唯有中國選礦擇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方能達到真正的全球化。。。要與時代,與社會一起進步。。。中國才能更繁榮起來。。。因此我方說中國應該全面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
這些都是有關資料。。。好好應用可以有很好的幫助
http://www.twgocn.net/viewthread.php?tid=53255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達》在內地全面下線。對此,《孔子》導演胡玫說:「如果《阿凡達》真是因為《孔子》下線,作為一個中國導演我感到非常溫暖,為國家保護國產電影的措施感到溫暖。」中國電影對民族產業保護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特色更多的是中國電影體制的國有企業強勢地位所帶來的。事實上,這樣靠強勢壟斷給予的病態「溫室」,其實給不了中國電影溫暖。
中國特色的電影保護
上周開始對《阿凡達》做出的停止放映決定,是中國長期以來限制外國影片的一個縮影:每年進口20部分賬大片,在重要檔期里(例如新年和國慶),影院中難尋外國電影蹤跡。阿凡達繼續在中國總計約800塊屏幕的3D和IMAX影院放映,但在大多數影院都將下線,這些影院都將假日檔期留給了國產片——《孔子》。
國內電影市場,國企一家獨大
1994年是「中國分賬大片元年」,電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每年進口10部大片在國內上映,來「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就中影對國外影片的獨家進口權問題,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影獨家擁有進口外國影片的權利,這是國家賦予的,是體現國家利益的,這方面不會有松動的餘地。」於是1994年,也是中影的重要一年。
伴隨著獨家進口權,中影對國內市場擁有了絕對的控制力:「進口片為中影投資影片檔期讓路的可能」和「對下游院線的巨大影響力」。中影可以通過決定進口片的整體檔期,來避開或影響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也可以通過對進口片源的把控來影響下游院線的選擇。
用行政手段為「國企」國產片保駕護航
2010年01月 22日,2D版《阿凡達》在內地全面下線,事實上,《阿凡達》2D版的原定下線日期應該是2月11日,而不是1月22日。由於《阿凡達》2D版下檔的日期正好與《孔子》的上映期重合,一位圈內知情人士透露,《阿凡達》2D版下檔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給《孔子》讓道。
據報道,中影集團作為電影《孔子》的利益相關方,其對《阿凡達》下絆,最大的動機或許並不是保護國產影片,也不是弘揚儒家傳統文化,而是「商業利益」四個大字。業內人士分析,中影集團做出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給「向全球輸出中國文化」的電影《孔子》讓路。即使讓影院繼續賣2D的票,票房也要比國產電影強,只是一直賣下去,國產影片必然受到影響。可以預料,因為各家影院的3D廳數量有限,所以將《阿凡達》撤離2D廳,無疑會給《孔子》讓出廣闊的市場空間。
民營國產片也飽受排擠
在胡玫和《孔子》感覺溫暖的時候,部分國產片卻感受不到這種政策保護帶來的溫暖。2009年11月底,進口大片《2012》國內票房突破4億,而和《2012》同檔期的國產電影紛紛成為炮灰。《我的唐朝兄弟》票房220萬,製作成本1000萬。《火星沒事》票房660萬,製作成本1000萬。《熊貓大俠》票房2000萬,按照800萬的製作成本,勉強持平。《恐怖計程車》1300萬元,而《大有前途》則票房則不足100萬元。
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三槍」的製片人張偉平在2009年12月18日炮轟中影--「這是多少年存在的事實,如果得罪了中影,在檔期上的安排就會讓你難受。如果得罪了中影一些人,他們會在這個檔期里放兩部進口大片跟你火拚。《三槍》這次選擇和華夏合作,所以在檔期遭到《2012》、《第九區》兩部進口大片的圍追堵截。我們民營公司沒有特權,在沒有任何保護下,能把電影做到今天,可謂舉步維艱。」中影對此回應檔期是原先安排的,和集團沒有關系。但張偉平對電影市場壟斷的炮轟,則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大家的疑惑。
越保護,中國電影越虛弱
國內電影還沒有完全從計劃體制中解放出來。於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體制內的電影,喪失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現實主義、人本主義,沒有了五六十年代的真誠、激情,忽略了八十年代的反思和探索……另外,從產業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缺乏科學的市場需求分析和評價體系,宣傳力度和廣度不夠。在美國,票房收入一般只佔一部電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則為電視等版權和後電影產品的收益,這就是海外電影投入產出的所謂「三三制」。而在我國,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資無法回籠,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國電影就只能慘對冷清。
於是,在「一家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上,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怪象。一方面,電影市場一年的總票房達到60億元,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影大國」。另一方,中國國產電影的製作和藝術水準卻每況愈下,「國產片」的口碑越來越差,離「電影強國」的目標也越來越遠。
印度,開放的政策帶來了電影繁榮
印度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市場:除了本土電影市場發展良好,對於好萊塢式的大片也持開放態度。1992年時政府終止了國家電影發展局對進口影片的壟斷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直接進入印度市場。這樣的政策並沒有導致印度本土電影的一蹶不振,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印度電影業仍然發展迅速。
扶持:銀行對本土電影業提供低息貸款
印度鼓勵國家銀行以及有信譽的私人銀行正式投資拍攝影片。任何電影公司:無論國營或私營,都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來拍攝影片。貸款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公司一定要保證在影片公映半年之後,歸還全部或一半以上的貸款。由於是風險貸款,所以一定要投交保險。
印度政府制定這些保護民族電影業的政策並不是一紙公文,而是化為行動的綱領與現實。首先,印度國營的工業發展銀行會分批提出對印度電影業的低息貸款,而且在第一年減收借方公司或廠家的國稅。於是,印度電影公司或廠家可以直接獲得國家的支持,而不必冒險向黑社會勢力借貸。其次,印度國家稅務部門限制財務來路不明的地下公司和黑社會勢力投資電影。
開放:外國公司投資電影持股可達100%
為了保證印度民族電影的復甦與發展,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國家電影發展聯合公司負責印度電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發展。
2000年這個機構在德里建立了金融總部,2001年在戛納正式建立辦事處和經理部,公開掛牌向國際市場銷售印度電影。 2000年在同美國好萊塢多次談判之後,印度政府決定成立外資投資管理顧問委員會,監督管理國外的投資。同時頒布法規批准外國公司可以直接投資於印度電影業。2001年還補充規定:外資投資可以高達100%,並且可以包括投資、生產、發行、公開放映等。
實例:巴基斯坦影片在印度熱映
2008年度備受期待的巴基斯坦故事片《巴基斯坦的拉姆什特》 (Ramchand Pakistani) 8月1日當天在印巴兩地影院上映,成為繼今年4月份上映「Khuda Kay Liye」之後第二部進入印度電影市場的巴基斯坦影片。從1965年印巴沖突至今,兩國政治上的敵對情緒為雙邊文化交流設置了不少障礙。巴基斯坦國內曾一度頒布禁令,封殺印度電影在巴基斯坦影院及各主流媒體放映。相比之下,印度仍然能夠以開放的態度放映巴基斯坦影片。在原則開放和合理扶持下,印度電影產業每年有16%增幅,寶萊塢每年生產近1,000部影片,預計2010年將突破1430萬盧比。同時,寶萊塢影片以豐富的內容、精良的製作在巴基斯坦擁有大量影迷,巴基斯坦全國有約20000家音像店,出售寶萊塢熱門影片的VCD、DVD。
不久前,美國已就中國只允許國營公司引進國外影片一事向WTO申訴,WTO要求中國取消對美國電影進口的限制,這個判決將在2010年12月生效。到時候,中影集團將失去國內市場的壟斷權力。屆時,中國電影業將失去體制庇護,一個充滿未知與多元的電影發行市場的戰國時代將要來臨。一個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最終將被推到大風大浪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