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4月22日,電影《攀登者》在珠峰大本營舉辦了最高海拔的關機儀式。作為上影獻禮建國70周年的重頭戲,《攀登者》陣容堪稱夢幻。徐克監制、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劉小鋒、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
殺青當天,劇組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完成了全片最後一鏡的拍攝後,監制徐克攜主演吳京、張譯、何琳、曲尼次仁、拉旺羅布組成「攀登者聯盟」亮相關機儀式現場,分享電影幕後的創作與拍攝歷程,並宣布電影將於9月30日國慶檔全國公映。
電影《攀登者》「冰爪」版定檔海報
展現首次北坡登頂壯烈 歷史
電影《攀登者》改編自真實 歷史 事件,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當年的登山隊成員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兩代登山人,面對不同的時代和挑戰,展現的是共同堅韌不屈的精神。
作為中國首部大製作登山題材電影《攀登者》,徐克正是因為對這一題材十分感興趣才「臨危受命」出任影片監制。他在現場表示:「1960年中國登山隊作為第一批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類,向世界說明珠峰是我們的高峰,既然是我們的山就要自己攀登上去,這就是攀登者的精神。」徐克還坦言:「日本、韓國等國家在電影領域都曾拍攝過相關題材的商業大片,電影《攀登者》作為國內首部大製作的登山題材從故事到視效都是極具中國特色。」而作為一部「大片」,視覺上的可看性也至關重要,徐克透露:「會藉助業內頂尖的視效手段表現出世界第一高峰神聖、壯觀與艱險的雪域奇觀,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影片感受到中國登山隊的前輩們不斷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國精神。」
電影《攀登者》監制徐克(右)與主演吳京
《攀登者》的編劇是曾憑借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著名藏族編劇阿來,據影片出品人、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介紹,阿來曾經采訪過1960年和1975年這兩批登山隊員的原型人物,寫過相關紀實文學,因此在影片創作之初原本一籌莫展的時刻,阿來的加入為影片注入了靈魂。
電影《攀登者》關機儀式現場,1975年勝利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桑珠也專程來到活動現場,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勇攀珠峰的艱險過程與真實史實。早在關機的前兩天,桑珠還與吳京、張譯共同參觀了拉薩的雪山博物館。面對博物館中一件件昔日珍貴的物件,桑珠說起老隊友犧牲的往事,硬漢吳京都沒忍住眼淚。
吳京現場透露:「拍攝過程中我們也還原了當年攀登者們的裝備,當我拿著這些裝備去請教現在的專業登山隊員,他們都不敢相信當年的先輩們是憑借著這樣的工具攀上的珠峰。這也印證了老一輩登山英雄們的那種勇氣!」
此次上珠峰,吳京和張譯也在大本營為自己在影片中飾演的原型人物新立了墓碑,「讓兩位先驅在珠峰也能有一個家。」張譯表示:「這些前輩是我們中國登珠峰的先驅,有了他們才有了今天影片的人物,感謝他們為祖國攀登事業做出的貢獻,也緬懷為攀登珠峰逝去的先烈。」
主創珠峰大本營合影
吳京張譯體驗登山隊生活
電影《攀登者》為了真實再現中國登山英雄們勇登珠峰的英雄事跡,劇組來到西藏進行實地取景拍攝。主演吳京、張譯還冒著嚴寒在珠峰大本營過夜,體驗登山隊員生活。關機儀式當天,張譯「爆料」吳京因為是運動員出身,耗氧量巨大,前一晚連喝水帶起夜30多次,自己則在一旁「靜靜看著這一切」。
玩笑歸玩笑,拍攝一部登山電影的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張譯說:「作為影片中一名攀登者,不僅要面對的是零下幾十度的嚴寒、狂風、雪崩等極端的自然環境與天險,更要面對心理與生理雙重的嚴峻挑戰,以超於常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一切險阻和困難,這也是我與片中角色共同完成的一次對自我的全新挑戰,向攀登英雄們致敬。」主演何琳表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瑪峰,都有自己的夢想,能夠在沖頂的路上堅定心中的信念,為之掙扎煎熬並努力拚搏,人生足矣。」藏族演員曲尼次仁坦言:「很感恩能夠與這樣優秀的主創團隊和演員們一起合作,雖然拍攝艱苦,但獲益良多。」另一位藏族演員拉旺羅布也表示:「能夠回到自己家鄉參與這樣一部講述中國攀登英雄的電影非常榮幸。」
有過登山經驗的吳京後來因為膝蓋受傷沒有再從事這項運動,此次「重返」珠峰,吳京坦言,最寶貴的感受是重新感受到了電影和電影人的「純粹」,「拍攝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海拔、風雪、艱苦和友情,感謝《攀登者》讓我們全身心的感受到了電影的單純、純粹和快樂,真正地去感受電影才能拍出好的電影作品。」
除了到場主創,主演名單中的章子怡、胡歌、井柏然、陳龍等演員也在片中奉獻了十分精彩的表演。任仲倫透露,「每個演員對角色的要求都很嚴格。」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任仲倫表示,這將是一部不同於以往主旋律刻板印象的作品,「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情節,還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東方式的登山電影。「
關機儀式現場,電影《攀登者》正式宣布定檔9月30日國慶檔全國公映,並揭曉了影片的定檔海報。
監制徐克現場執導最後一鏡
2. 攀登者豆瓣評分 關於電影的劇情簡介
1、目前該片暫未上映,豆瓣尚沒有評分。電影的上映日期為2019-09-30,片長125分鍾。
2、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3. 《攀登者》什麼時候上映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首先《攀登者》將在2019年9月30日上映,匯集了眾多如吳京、章子怡、胡歌這樣自帶流量大咖,有如此明星陣容的影片可不多,吳京自不必說,戰狼系列影片的熱度還未過去,流浪地球就又一次讓他聲名大噪,而章子怡和胡歌更是早已經名聲在外,這三人的粉絲量可能不一定比得過那些流量小生,但都是牢牢的鐵桿粉,而且三人的演技和業內口碑都是極佳。除此三人之外,大家還可以在電影中見到成龍、井柏然、何琳等諸多著名演員。
故事講述的是在1960年的時候,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在中國和尼泊爾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尼泊爾覺得珠穆朗瑪峰應該屬於自己和中國沒有什麼關系,而且尼泊爾也曾有登山者攀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峰頂,這位尼泊爾在爭取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中獲得了很大的優勢,如果想要把珠穆朗瑪峰緊緊的抓在手中,中國也要派出登山隊去征服珠穆朗瑪峰,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
4. 攀登者電影演員表(致敬60年前珠峰攀登者)
這是一個塵封了60年、關於捍衛尊嚴與家國的故事。在冷戰最為緊張的年代,剛剛經歷了中蘇問題的中國又面對經濟寒冬,同時,不斷有反動勢力試圖干擾我國內政,宣示獨立主權、表明自力更生的能力刻不容緩。1960年5月25日,由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組成的中國登山隊首次向珠峰發起沖刺,實現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遺憾的是,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時隔15年,中國登上隊再次登頂珠峰,索南羅布、貢嘎巴桑、桑珠、潘多、羅則、侯生福、阿布欽、大平措、次仁多吉九人終於在珠峰上插上了中國國旗,留下了中國人征服珠峰「鐵證」。
倒計時4天海報
作為國慶檔重磅獻禮之作,將於9月28日開啟點映、9月30日正式公映的電影《攀登者》正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講述了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故事。電影的陣容強大,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演員組成的超強「攀登者聯盟」把這段歷史重新拉回人們的視線。
方五洲(吳京飾演)重歸登山隊
為國登山:就是去打仗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中國境內或邊境上,但直到1956年,中國的登山運動仍是一片空白,從境內的北坡攀登珠峰更是猶如天方夜譚。北坳頂部海拔高達7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六十度,最大坡度達70度,個別地段近乎垂直,像一座高聳的城牆屹立在珠穆朗瑪峰腰部,積雪深不可測,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巨大的冰崩和雪崩。
那個時候,尼泊爾還是印度的附屬地,1953年,在尼泊爾向導丹增·諾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從尼泊爾境內南坡登頂後,印方一再叫囂珠穆朗瑪峰根本不屬於中國,中國人沒有權利攀登,也攀登不上去。和今天的人攀登珠峰的自我挑戰、實現夢想的意義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登峰行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政治內涵。
事關國家尊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賀龍立馬提出體育工作的三項具體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在1960年登上珠穆朗瑪峰,並成立了中國登山協會。中國第一批職業登山運動員從零開始,組建登山隊出國訓練,並於1957年獨立組隊。
最初登珠峰是中蘇兩國聯合執行的任務,相比中方的一片空白,蘇聯方面像其他方面一樣,擔任著「老大哥」的角色。而到了1959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不僅逐批撤走了在中國的援助力量,包括進行中的登峰計劃在中方的一再協商催促下也沒了迴音,許諾的裝備和食品供應統統不再兌現。
李國梁(井柏然飾演)雪中遠望
但中國登山隊的訓練沒有停下。這支當時平均年齡僅24歲的214人登山隊每天在拉薩進行越野長跑等體能訓練,還到附近山區訓練運動員對高山惡劣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和冰雪作業技能。賀龍給大家鼓勁兒:「他們不幹,我們自己干!任何人也休想卡我們的脖子。中國人民就是要爭這口氣,你們一定要登上去,為國爭光。」
當時的登山,要克服的遠不止是登山本身的困難。為了登山,提前兩年開始修路,為的是保證物資的供給。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期間,也處於西方經濟封鎖、中國國力孱弱、民生多艱的時代。「舉國之力」登山,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和今天有明確的攀登路線不同,修路隊隊員還要負責偵查勘查環境,一邊修路,一邊尋找適合的攀登路線。一切都在毫無把握的摸索中進行。
楊光(胡歌飾演)練習打登山結
1960年3月開始,登山隊先後三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都失敗了,登山隊的年輕人「損兵折將」,但賀龍向大本營傳達了新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重新組織攀登。剩下幾個人算幾個人,哪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登上去!」
時值我國正與尼泊爾談判中尼邊境劃界問題,登山隊員們大多由部隊選拔而來,軍人出身,不過是換了另一個戰場為國征戰,一次次失敗後又一次次組織力量向珠穆朗瑪發起沖鋒。
曲松林(張譯飾演)等待突擊隊歸來
中國梯:跨越15年的精神接力
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就在這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這架金屬梯不僅幫助這批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它還擔負了33年神聖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總共幫助了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實現了自己的珠峰夢。這架金屬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梯」。
而「中國梯」的「前身」,是一枚15年前打在這絕壁上的鋼錐。
在那個物資匱乏、裝備落後的年代,傷亡來得太過於輕易。僅僅是「凍傷」這件事,但凡保暖裝備專業一點就可以輕松避免,但在當時卻成了「在所難免」。1960年5月,原本具備登頂實力和技術的主力隊員、骨幹運輸隊員不少都凍傷了,登頂的任務迫在眉睫,只能重新選拔突擊隊員和運輸隊員。電影中吳京飾演人物的原型王富洲,連同經驗豐富的劉連滿和「輕傷不下火線」的藏族隊員貢布,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銀華等10人又一次出發了。這次他們的任務是將物資運到海拔8500米高度。
而到達「鳥都飛不過」的「第二台階」,王富洲一行人已經只剩4個。「第二台階」總高20多米,相當於一棟七八層高的樓房,其下部較陡,但還能找到攀附點或支撐點,最困難的要數最上部的4米多,幾乎是一道垂直的光滑岩壁。
攀爬到 「第二台階」的中上部。面對4米多高的岩壁,劉連滿用盡全身的力量嘗試攀登了4次都沒能成功。貢布和屈銀華也分別試了2次,結果同樣是跌回原地。海拔8500米以上,氧氣稀薄到讓人無法呼吸。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看著珠峰近在眼前卻登不上去,四人急得不行。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主動蹲下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先上的屈銀華因為不忍心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戰友肩上,只穿一雙薄毛襪打鋼錐、攀爬……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導致之後屈銀華的兩足腳趾和雙足跟就被徹底凍壞只能切除。而蹲下當「人梯」的劉連滿要在極限海拔地帶用消耗殆盡的體力托著100多斤的隊友慢慢站直,同樣需要難以想像的堅強的意志力。
今年已經86歲的貢布在央視《開學第一課》上講述了那段登山往事。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登上珠峰峰頂。中國人第一次完成了人類北坡登頂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現場,已經86歲的貢布老人向孩子們回憶,登頂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我拿出背的國旗升起來,在那飄,那個時候天氣是最好的。」
「托舉」完隊友的劉連滿最終沒有和另外三個人一起成為第一批登頂珠峰的人。他寫好遺書,抱著隊友為他留下的氧氣他選擇保存下來給隊友歸來下山使用,愣是沒吸。
那一次的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也使得國際社會對當時的登頂一直存在質疑的聲音。但15年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創下男女混合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數最多的世界新紀錄。這次登山時,隊員們藉助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台階」最難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屬梯。
而這一次的登頂,隊員們在幾乎「無氧」的情況下作業七十多分鍾,採集了冰雪和岩石樣本,並把用於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的金屬覘標架設好,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的紅色覘標屹立在雪山之巔,為珠峰確立了標准身高:1975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國測繪工作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這個數字作為國際標准沿用多年。
傑布(拉旺羅布飾演)擦拭冰鎬
《攀登者》:「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7月,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決定投拍《攀登者》。這當然是一個太值得拍的題材,但把這樣的一段歷史搬上銀幕,難關也是重重。這首當其沖的就是時間。
完成劇本後,下一個任務就是組建團隊。任仲倫找了不少導演,幾乎找過的每位導演都會問,「什麼時候進入籌備期?」任仲倫說,「我直接告訴你上映日期吧,明年9月30日。」光是這個日期就足矣「嚇退」許多人,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下來的天氣根本不可能在真正的雪山上拍攝,大量綠幕合成的場景意味著巨大的特效製作量,而要體現這段歷史的艱辛與偉大,視覺上這些最直觀傳達都不容有失。連「監制」徐克一開始都打過「退堂鼓」,他告訴任仲倫,他可以拍這部電影,但需要至少三年。
最終,《攀登者》的導演任務交給李仁港。這位導演和上影也是老搭檔,作為香港電影工業培養的極為職業化的導演,李仁港在業界以「手快」著稱,且電影美術出身的他對於場景的把控自有其優勢。徐克作為監制,分享了他對於技術多年鑽研的成果和對於用東方美學和情感講述主旋律故事等更高層立意美學的心得經驗。當然,李仁港也是頂著巨大壓力接受這次挑戰,「我接受這個任務之後,所有的周期我是倒數過來的,它在國慶節要上,我就倒數我幾時要剪好這個片子,再倒數我需要多長時間去拍完這個戲,再根據這個時間倒推出開機時間和籌備時間。」
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上影被要求「用最好的團隊」。於是有了眼下令人贊嘆的「國民免檢神仙陣容」。章子怡剛進組的時候對任仲倫表達了她的感慨,居然可以再這么短的時間里把這些「大忙人」集合起來。事實上,每個演員起初都是有猶豫的。武術冠軍出身的吳京「扛造」,但對於感情戲有抵觸,何況大量的對手戲是章子怡、張譯這些文戲備受認可的實力演員,他和任仲倫表達過自己的顧慮。之後又和導演組說了好多次,爬山不要緊,能不能改一改?讓章子怡不要和他談愛情,哪怕變成前妻也好,和誰演感情戲都行,就是不要是自己。
徐纓(章子怡飾演)深情凝望方五洲
吳京在進組之前就面臨嚴重的腿傷問題,大量的動作戲份也意味著對於腿傷的二次加重,但他仍然堅持親自完成所有動作。影片中有部分鏡頭,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他的腿是一條粗一條細的,那是因為一條腿綁了夾板。
而章子怡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坦言自己准備生個「豬寶寶」,已經沒有再接新工作的打算。但很快她就下定了決心,「我還是要來,這個作品是我一輩子也沒有爬到過的珠峰,你心中要有一座山,這座山不一定那麼高,但是你要有一個奮斗的目標。」
帶著一份份敬意,張譯、胡歌、井柏然、王景春等主創演員一個個加入了,甚至為了表現凶險的「中國梯」,成龍大哥帶著他的成家班也加入了演出。拍攝中困難重重,高難度的動作伴著一次次危險和受傷,「台前幕後,所有人都在拼。」李仁港說。
成龍飾演攀登者
就像登山,「山就在那裡」,這部電影也就在那裡,一切都在緊張的進程中緊鑼密鼓的開始。演繹那段關於攀登的歷史,本身也成了一場攀登。「我喜歡強度大的劇組。強度大代表著一種緊張感、協作感,代表著一份昂揚的鬥志。」演員張譯說。胡歌在2005年曾經獨自登上啟孜峰,「那次登頂以後下撤回到大本營,我還問過自己,我以後還會登山嗎?那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才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5. 《攀登者》將定檔於9月30日上映,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心潮澎湃
由上徐克監制,李仁港導演,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將定檔於9月30日上映。該片是根據中國登山隊勇攀珠峰的故事改編。
昨天各大主演紛紛在微博放出致敬版海報,並向 歷史 致敬。
也許大家並不清楚這個片子的背景故事,它是這樣的:
故事看完了,不知道大家什麼感受。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感受到當時那種油然而生的驕傲與激動,真心希望這個 歷史 能被大家記住,並且記住前輩們的精神,他們的奉獻,他們為了祖國不顧一切的信念。
6. 《攀登者》觀後感
《攀登者》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整理的《攀登者》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十月二號,很榮幸能看到電影攀登者,這一部給了我多感動的電影。1960年,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欠收,人民食物供應不足;蘇聯單方面決定撤走專家、撕毀經濟建設合同,更加重了我國經濟困難。而同時,中國和印度還因為西藏邊境有較激烈的沖突。所以,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蘇聯斷開援助加上自然災害,以及邊境爭端的內憂外患的三年困難時期。於是,在這樣的國情下,中國人完成登頂珠穆朗瑪峰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一方面,這次成功不僅鼓舞了全國人民,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信心,而且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說完了時代背景,就讓我聊聊影片吧。整部影片十分生動的再現了當時中國登山隊完成此次登山任務的艱巨以及決心。在影片一開頭就重現了1960的登山場景,老登山隊長在登山過程中壯烈犧牲,轉而由方五洲臨時接替隊長帶領僅剩的三名隊員登上山頂。但由於攝影機的丟失,導致他們未能拍下360度的山頂照片,因而國際並不承認中國人登山珠穆朗瑪峰。但這些登山隊員依舊未曾放棄心中的理想,當祖國再次召喚他們的時候,他們依然義無反顧,一身熱忱投身登山事業中。在經過艱苦的奮斗後,終於再次於1975年登上珠峰。
影片中的人物,無論是方五洲,曲松林他們的永不退縮,還是李國梁的主動請纓登上珠峰,都能深刻的體會出中國人的脊樑和骨氣以及一種為了理想而獻身的高貴精神。無論是徐纓的以身殉職,還是黑牡丹凝望相片的自泣也用那深深的愛一次又一次打動著我的神經。當然徐纓的身上也還深深的體現出一種格盡職守,不懼艱苦的精神品質。
我時常仰望著星空,思考自身的存在。常常因為那生命中的種種而自我懷疑。曾經有人問攀登珠峰的人:「為何非要登上它呢?」那人回答:「因為它就在那裡!」如今我對理想追求的詮釋大抵也是如此吧。攀登珠峰的過程中,一次次風暴,猶如生命中的一次次打擊,或許它不會像風雪那樣讓我凍傷,但卻會枯萎和荒蕪我的心靈。於是,我常常一個人坐在未名湖旁,坐在黑暗中,緩緩澆灌我枯萎的心靈,讓它的生機愈發濃郁,靜靜傾聽內心的聲音,讓我一直牽著我自己的手向前走。不求珠峰,我只想在歲月的每一次轉角大喊:「我要將夢想進行到底!」
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峰,人們一直都想征服他,但是征服他談何容易,影片《攀登者》就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在1960年中國組建了第一支登山隊,想要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也遇到了許多危險,在臨近山頂時,他們遇到雪崩,老隊長犧牲了,為了完成老隊長的遺願,他們繼續前進,在准備宿營時,突遇十級大風暴,也為了救人,他們不小心把相機掉到了山下,所以這次登頂雖然成功但並沒有得到一些西方國家的認同。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在做了充分的准備之後,1975年再次沖頂,第一次沖頂他們錯過了最佳的登頂時期,遇到了大風暴,隊員受傷,登頂失敗。第二次他們繼續沖頂,可是他們走到第二台階時,有一名隊員踏空,導致氧氣罐飛落,砸中走在隊尾的隊長,大家又滑了下來,而且還遇到了冰崖,在這危急時刻,隊長割斷繩子,犧牲了自己,保全了大家,第二次登頂又失敗了。就在大家要放棄的時候,氣象組的專家又意外發現了珠穆朗瑪峰的第三次窗口期,但國家氣象局並沒有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錯過時機,盡快登頂,他們再一次做了周密的安排,氣象組隨同登山,時刻監測天氣情況,尋找最合適的登頂時間,在氣象組的幫助下,在第二台階前他們終於錯開了大風暴,9人登頂成功,而氣象組的主任卻因高原反應,永遠地留在了珠峰。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了珠穆朗瑪峰最頂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壯舉!這一刻,無比的激動人心,這一刻,我們也終於測算出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度——8848.13米。
看完這部電影,我被登山隊員們堅忍不拔,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都是一個攀登者,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克服困難,永不言敗,去攀登那一個個「珠穆朗瑪峰」!
《攀登者》電影的原型史實介紹,轉自鄧鉑鋆。中國人首次攀登珠峰是在冷戰氣氛最緊張的年代,某人溜到了印度,印度自此借機不斷干涉我國內政,對我國有領土野心。
中蘇決裂之後,面臨重大經濟困難的中國一個宣示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有能力憑借自己的手段排除艱難的標志。有關部門擠出寶貴的外匯采購重要物資並派專機運輸。為了幫助登山隊節省路途上的體力,日喀則修築了一通向珠峰的現代意義上的行車公路(雖然很簡陋)。登山活動並不太平。由於當地叛匪出沒,登山隊由一支150人的軍隊保衛,所有登山隊成員都攜帶防身,因為登山行動前夕剛剛有一批解放軍的醫務人員遭到匪軍襲擊犧牲。登峰醞釀期間,中國正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中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同時,從當年開始操作了六十年「猴戲」的印度一直對存在企圖,印度登山隊計劃攀登珠峰,宣示力量存在。在新一輪中尼邊界談判前夕,聽聞印度登山隊即將取得成功的高層下令,「登山隊200人因為傷病只剩下19人符合登頂條件不要緊,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爬上去」。
接到命令的時候,登山隊因為接連的惡劣天氣和意外遭遇重創。多名沖頂種子選手受傷,2名隨行進行冰川研究和氣象觀測的青年科學家遇難。根據天氣預報,下一次惡劣天氣將在2天後襲擊珠峰,一行人決定下撤。接到了沖頂命令之後,登山隊召開動員大會,紅旗下宣誓,選擇4名尚保有實力的選手組成突擊隊,沖頂珠峰。突擊隊隊長突發身體不適,不得不離隊,又一名沒有準備的後備隊員補上缺額。這位隊員本來是執行攝像任務的。為了避免更多的犧牲,多名適應高山氣候的執行物資後援支持的藏胞隊員下撤,本來他們要跟隨登頂突擊隊前往海拔8200米處,幫助突擊隊搬運輜重。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判斷失誤,登頂4人攜帶物資明顯不足,並消耗了大量體力搬運物資。
這個國慶假期我過的特別有意義,為什麼呢?因為其中一天看了一部特別勵志的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剛開始描述的是:有一種鳥兒每年冬天都要經歷一次艱難的毅力考驗---飛越珠峰到達目的地,在飛越珠峰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風暴等惡劣天氣而成千上萬的死去,但它們依然頑強的跨越珠峰。
影片講述在我們國家隊員首次攀登到珠穆朗瑪峰時由於攝像機丟失沒有拍攝現場環境的照片,然後對外宣稱我們已經登上珠峰了。很多國內外的組織和個人對此很是懷疑,特別是外國人說如果登上珠峰了就應該在峰頂上插上中國國旗,並在峰頂360°拍下照片。首次登珠峰的3名隊員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的努力卻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他們在度日如年的生活中飽受煎熬。在距離中國首次登峰15年後,國家又重新組織隊員再次計劃從珠峰北坡登峰。之前已登頂的三名隊員方五洲、曲松林、扎西得知消息後也再次加入並作為訓練負責人。
此次登峰人數也比之前多了不少,有充足的後勤保障、醫療衛生、氣象監測等部門作為堅強後盾。但是這次登峰遇到了更大的挑戰,首批突擊隊隊長方五洲為了營救氣象監測人員遭遇了右臂傷病,不得不中途返回大本營,在這種情況下有個叫李國梁的隊員自告奮勇充當突擊隊長,在登峰的過程中他們又遭遇雪崩,李國梁為保護相機、不拖累隊友而選擇跳崖。此時傷病漸好的方五洲決定再次突擊,在登峰的途中遭遇種種挫折,從最開始的成群結隊的登山隊員到最後只剩九個人成功登頂,他們不負眾望在珠峰山頂插上五星紅旗,並拍攝360°影像,傳回大本營的那一刻舉國上下無不沸騰,在強有力的證據面前全世界都在贊嘆中國人完成了一項幾乎世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從北坡登頂珠峰,從此世界有了最新的珠峰高度並且是由中國人親手測量的世界新高度。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國土之所以廣闊,是因為祖國的土地每一寸都沒有分割出去,正是由那些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和烈士的欲血奮戰保存下來的,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向我們的英雄和先烈們致敬!
由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將在9月30號上映,距離上映已經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了,那麼預售票你買了嗎?你會在國慶當天去電影院看《攀登者》嗎?我要說我會去!
《攀登者》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從開拍以來就倍受關注,而三個月前的預告片也是燃爆網路,播放量數十億次,觀看者無不熱血澎湃,熱淚盈眶,而該片一直在傳播就是將語文課本中《攀登第一高峰》搬上了大熒幕,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先烈的英雄事跡!
而該片的主演吳京也是備受觀眾矚目的演員,導演,他的戰狼系列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新紀元,也讓他從一個功夫小子順利轉型導演,可謂是如今國內含金量最高的一個演員,而今年賀歲片中的成功逆襲的《流浪地球》,也再一次證明作為演員和投資人的吳京的眼光!
而《攀登者》這部電影作為新中國70周年的獻禮,演員陣容自然是群星閃耀,除了吳京還有被譽為擁有教科書般演技的演員張譯,國際著名女星章子怡,實力派男演員胡歌,以及華語功夫巨星成龍。
這些人都是娛樂圈備受矚目的演員,更是集口碑和演技於一身的演員,他們無論是哪一個提出來都可以撐起一個影片,可是如今匯聚在一部電影內,那麼這部電影的質量就毋庸置疑了!
歷年來的國慶檔都是各類影片廝殺的主戰場,而今年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應景的影片也不在少數,而和《攀登者》能夠相提並論的唯有《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從三部影片的預售上來看,《攀登者》以6500萬的預售位列第一,而《攀登者》想看人數也超過了30萬人,這就是《攀登者》已經預定了爆款大片的席位!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對於祖國有著深沉的愛意對於革命先烈更是懷著無比的崇敬之情,在1960年那個裝備落後的時代,中國三人登山隊完成沖刺,從北坡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瑪峰,足以振奮國人,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楷模!
而如今被搬上熒屏自然值得每個人觀看,也值得我們學習攀登精神,可是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更值得我們每個人觀看!
《攀登者》首發預告,最大牌的不是胡歌章子怡,而是這位功夫巨星
因為電影《戰狼》系列,吳京成為了知名導演,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可以說目前他導演的作品都有票房保證。近日吳京就有新電影將要上映了,該電影就是《攀登者》,一部以攀登珠穆朗瑪峰,重新定位中國高度為主題的愛國電影,影片將在九月底上映,近日則是首發預告。在這之後,影片中的主演以及特別主演都發博給予支持,在這些人中最大牌的不是章子怡胡歌,而是這位功夫巨星。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透露出來的演員大致有胡歌、章子怡、張譯以及陳龍井柏然等。胡歌在娛樂圈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他拍攝了多部電視劇幾乎每一部都成為了爆款,他的演技和顏值,甚至是為人都無可挑剔。雖然他很少拍攝電影,但只要參與其中,帶來的效果可想而知。
章子怡擁有著國際章稱號,她不是國內知名女星,而是國際知名女星,早前她在國外發展史也是赫赫有名的。她與鞏俐一樣,擁有著超強的實力和超高的地位,一旦出演某部作品,毫無疑問就會成為其中很大的看點。僅僅從這兩個人的加盟就能夠看出《攀登者》這次確實下血本了,陣容很強大。
可誰知它的強大還不僅局限於此,除了胡歌章子怡,原來電影中還有功夫巨星成龍的加盟。成龍今年65歲,他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拍攝武打片,並且最後因此走出了國門,享有很高的名譽。他拍戲從不用替身,全靠拚命和扎實的武功功底,無論是實力還是敬業程度都令人敬佩。
《攀登者》能夠邀請這么多大咖出演,可見他們都一致認為這部片子的題材不錯,也很有意義,這就意味著劇情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至於在演員演技上,有他們的存在,自然毋庸置疑。一部電影在這兩個方面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就意味著它將會帶來無限的驚喜,一起期待吧。
通過觀看攀登者這部電影得知原來世界之巔峰是由英國測量並命名埃佛勒斯。1960年中國登山隊在在條件惡劣,途中歷經艱險,隊長犧牲,並臨危受命於方五洲為隊長。方五洲他們三人最終登山了世界最高峰,並在山頂留下了五星紅旗。中國人終於登上了屬於自己土地的世界最高峰,並命名珠穆朗瑪峰。
因為登山時為了拯救隊友而丟失了相機,所以不能成功拍攝珠穆朗瑪峰的影像。因此中國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事實備受國際爭議,並得不到認可。期間印尼和中國爭珠穆朗瑪峰的`邊界,並以是否成功登上山頂為依據。
於是15年後中央批准再次成立珠峰科考隊,對珠穆朗瑪峰進行高度,氣象等綜合科學考察。國家各行業的精英響應國家號召雲集珠峰,並在珠峰營地進行了系統的登山訓練。在登山途中大家深知登山有可能為此會付出寶貴的生命,但是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大家欣然選擇奮勇前進,因為大家知道要為國家爭一口氣。
經過了幾次登山,大家都不怕犧牲,甘願為國家獻身的精神,隊友們歷經萬難,九死一生,最終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並成功插上了五星紅旗。世界最終以中國測量的高度為准,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為祖國找回了尊嚴。
我們的民族曾經被外國人稱為是東亞病夫。經過了革命先輩不怕流血的精神才建立了新中國,國人的腰桿才站起來。在建設國家的道路上如同攀登攀珠穆朗瑪峰一樣,條件艱苦,多少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人民從未退宿。
中國是苦難中成長的國家,經過數代人的付出才把祖國建設成為今天相對盛世、輝煌的、受人尊重的國家。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懂得珍惜。離社會主義真正宏偉目標還存在差距,所以需要我們像影片中人物一樣,要有不怕艱苦,不怕犧牲,奮勇前進的的精神去建設祖國,去攀登世界民族之巔。
國慶假期將至,國慶檔電影也已經蓄勢待發,9月23日,國慶檔電影種子選手之一,由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等人主演的劇情冒險電影《攀登者》舉行了國慶上映前的全球首場放映,就此,《攀登者》的首輪口碑出爐。
《攀登者》這部電影首先在演員陣容上是毫無疑問全明星陣容,吳京、胡歌、章子怡、成龍、井柏然、張譯等等,都是實力大咖,就憑這些演員陣容,這部電影就已經吸引了很多觀眾忍不住要去看了。
根據9月23日有幸參與《攀登者》全球首映的各位觀影者的反饋來看,目前大家都對《攀登者》這部電影給予了高度評價。尤其是首映禮上,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現場還給大家透露拍電影的一些台前幕後,那就關於胡歌拍這部電影時的一些小插曲。
據董事長任仲倫透露,在拍攝《攀登者》期間胡歌遭遇了家庭的變故,很多粉絲應該也都知道,那就是在胡歌拍這部戲期間胡歌的媽媽去世了。在電影中有一段胡歌飾演的楊光在病床上和隊醫講的話,在胡歌媽媽過世後,胡歌主動要求重拍這段戲,胡歌將這部分情感投入到了角色和情節演繹中。
雖然聽起來這個小插曲讓大家為胡歌感到心疼,但也直接反應出了胡歌對演員演藝事業的執著,以及對自己的高要求,先不管電影中胡歌的表現如何,就胡歌的這種敬業精神,就值得所有觀眾給他點一個大大的贊。還沒看電影已經被他的行為所感動。
《攀登者》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感動和淚點的電影,由於觀影人都簽有保密協議,並不能對大家透露太多的劇情,但是目前都用了「熱淚盈眶」、「年度最佳」、「震撼感動」等詞來表達了觀影之後的感受,可見這部電影的質量已經很穩了。
20xx國慶檔總共有三部電影是大家最關注的,除了吳京和胡歌的這部《攀登者》之外,一部是由黃渤、張譯、葛優等人主演的《我和我的祖國》,另一個是由張涵予、歐豪、杜江等人主演的《中國機長》,也都是實力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都不容小覷。
至於到底哪部電影將會成為20xx年國慶檔電影中的黑馬,哪部電影將會奪得票房冠軍,現在還不敢提前下定論,大家只能坐等國慶假期見分曉。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並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確測量。是一部氣勢恢宏、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質匱乏年代裡,中國登山隊員實現首次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峰的壯舉本身蘊含了大量看點,極寒氣候、缺氧環境、險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構成阻擋主人公登頂的重重障礙,使得影片在呈現人與自然搏鬥的視覺奇觀之外也擁有飽滿的情節張力。
《攀登者》真正動人之處卻並非情節和畫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全片、盪氣回腸,讓我們走出影院仍激動不已。
所謂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種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眾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峰的高度為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為世界採用。
看完這個電影,讓我深有感觸,不管在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這個時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希望影片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登山前輩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攀登者精神。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種精神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攀登者》是一部紅色愛國主義影片,它主要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卻因為沒有攝影機拍攝登頂相片及影象而被某些國家拒絕承認,最後在1975年憑借著堅強的毅力與永不退縮的精神再次登頂並實地測量了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本部電影傳遞出的中國「攀登精神」,是一次回望,是一次致敬,更是對後輩的一次提醒:攀登精神,莫失莫忘。影片開頭採用了插敘的手法,由一群學生對於當年中國是否登頂作出了質疑,引出當年方五洲隊長的回憶,同時也交代了當時為什麼會沒有留下登頂相片及影象資料。但在當時的中國學生眼裡,他們對登山隊員是否登頂持有懷疑態度,甚至當面摔碎了方五洲當年拚死帶回的峰頂化石,這對方五洲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與恥辱——自己本國的學生不願相信自己,反而對外國的懷疑持贊成的態度。
在影片中有兩處轉折:首先就是學生們不相信登山隊員真的登頂,這個打擊讓方五洲一蹶不振,寧願躲在鍋爐房當一名工人;第二個轉折就是中國重組國家登山隊,准備實地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讓中國高度屹立於世界,而方五洲也重振旗鼓,重新擔任登山隊隊長,對新隊員進行訓練。在之後的影片里, 當出現新隊員試圖向攀登珠穆朗瑪第三階梯沖刺的時候也出現了令我十分震驚的一幕:一位明知自己有遺傳病——馬凡綜合症的登山隊員,卻寧肯冒著生命危險也只為了登頂,這裡面蘊含著不僅僅是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
影片在最後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登頂的場面,當看到鏡頭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瞬間——山頂的陽光照射在紅色的旗幟上,一位位身穿厚重登山服卻面帶微笑向鏡頭揮手的登山隊員們,一個我們祖國新測量出的珠穆朗瑪的高度的標尺,我的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民族自豪感,是的,就是自豪感。正是有了這些勇士,他們不畏犧牲、勇於攀登、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祖國才日益強大,他們應該被永遠銘記,讓我們向這些勇士致敬!記住勇士們的付出,記住他們的無私為公,他們都是好樣的,都是我們時代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