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部職場教科書級的電影,我看過至少5遍
有這樣一部電影,從我步入大學到畢業工作,十年內看過至少5遍。
學生時代,劇中最吸引我的是時尚的女主角和她華麗的衣著;
初涉職場,重復觀看只因有感於女主角從生澀走向成熟的辦公室上位史;
當我自由職業後再次回顧,洞見卻的是女主角由盲從走向獨立,由追求世俗成功走向實現自我價值的魅力與智慧。
這部電影被資深影評人譽為「 最佳時尚教科書 」與「 職場成長指南 」,它就是《穿普拉達的女王》。
應屆生安迪夢想成為一名記者,但卻在求職無果的情況下,意外進入一家時尚雜志社做主編助理。
比起自己毫不關心的時尚行業,更讓安迪頭疼的是自己難纏的上司米蘭達——她的事業非常忙碌,對待工作細節極其嚴苛,情緒態度更是難以捉摸。
跟所有初入職場的小白一樣,面對這樣一份工作,安迪剛開始的感受委屈。
一方面,她真的不了解時尚行業,不懂設計師手中兩條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腰帶,究竟有什麼分別。另一方面,她也覺得自己這樣一個高材生,每天做著買咖啡、接電話、送文件的活兒,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盡管對這份工作極其不滿,但她還是得咬牙撐下去。
朋友聚會時,她舉杯說:「為交房租的工作,干一杯,為交房租的工作。」
是的,作為職場新人,她跟沒有挑選工作的資本,也沒有什麼比養活自己更重要。
回到出租屋後,她也不止一次對男友說:「我只要忍一年,一年。」
彼時的她正計劃著,一年後能憑借這段在頂尖時尚雜志工作的經歷,重新找一份真正心儀的記者工作。
然而,天不遂人願,上司米蘭達的刁難愈發猛烈了。
她諷刺安迪明明身處時尚的浪潮中,但卻滑稽地認為自己遠離了時尚界;她攻擊安迪明明是不願花時間打理自己,卻展現出一種人生重要的無法關心身衣著的狀態;她評判安迪明明根本沒有用心工作,卻好似在工作中受了天大的委屈。
安迪招架不住這樣的抨擊,找到辦公室里唯一的朋友,資深時尚編輯道格訴苦。
她原以為道格能好好安慰自己,甚至會一起吐槽女魔頭米蘭達的不近人情。沒想到道格卻一語擊穿真相:「安迪,現實點,你根本沒有努力,你在抱怨。」
故事發展到這里,我想很多職場新人都會陷入沉思。
工作中確實有很多不容易,完全陌生的行業,要求嚴格的上司,不好相處的同事……初入職場,似乎自己已經拼盡了全身力氣,卻難敵跟自己作對的一切。
可是,轉換思維想一想。
你真的行動了嗎?
你真的改變了嗎?
還是,你只是與這個階段的安迪一樣,工作的意義僅限於交房租,每一天都帶著應付的心態,眼裡根本沒有工作全局,只是在搪塞一項一項任務?
真正意識到問題,往往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被道格一語點醒後,安迪開啟了自己的「職場改造計劃」。
可是要改變的太多了,該從哪裡下手呢?
不妨選擇一個最容易、最可見的方面。
於是安迪請求道格先幫助自己改善穿搭,幫助她從一個衣著與時尚行業格格不入的實習生,轉變到一個站在潮流頂峰的弄潮兒。
衣著改變了,安迪也變得更自信了。尤其是送文件時,米蘭達的一個側目,更讓她倍感驚喜。
然而,雜志社裡最不缺的就是「花瓶」,僅僅是衣著亮眼怎麼能行?
安迪下定決心:「我絕不能輸給米蘭達,絕不會。」
帶著這樣堅定的心態,她放下了自己名校高材生的驕傲,開始認認真真地做好買咖啡、送文件等小事。因為小事做得出色,米蘭達對她的好感度和信任感也提升了不少,願意讓她承擔一些更加重要的工作,比如把雜志樣刊送到家裡。
很多職場新人總倍感疑惑:「我的能力明明很強,上司為什麼不願意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給我呢?整體做一些打雜的事,哪裡有什麼提升啊。沒有提升,又何來升職加薪呢?」
當你產生這樣的想法時,不如反問一下自己:「我真的把打雜的事情做好了嗎?」
有句老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意思是說,做人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職場里建立信任感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把如同打雜的小事看在眼裡,連送文件、接電話這樣的小事都處理不好,很容易就會給他人留下「不靠譜」、「不細致」的印象。
有這樣一些負面標簽貼在身上,領導和同事自然不願意把更有價值的工作交給你做。他們也擔心,假使你做不好,自己也要承擔連帶責任啊!
所以在職場上,當你想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就要把平庸的小事做到出色,因為這是建立信任的重要環節。
把本職工作做到出色,這還只是最基礎的執行層面。當安迪走到這一步時,她仍然無法超越米蘭達的首席助理,實現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職場進階。
此時,這份工作對安迪而言,早已不再是「為了房租」那麼簡單了,她開始把看似不起眼的助理崗位,當成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和機遇。
職場上,想要跨過資歷和經驗的門檻,獲得破格提拔,就得看你能不能做到想領導之所想,提前完成他的下一步計劃。
一場暴風雨導致航班停運,米蘭達滯留異地。為此,她出損招刁難安迪,要求她拿到最新一本《哈利·波特》,而所謂「最新」,意味著這本書根本還沒有列印上架,市場上根本買不到。
然而,經過大半年高強度工作的磨礪,安迪早已不再是那個凡事輕言放棄的實習生了。
面對這樣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迪四處打電話,調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和關系,終於通過一個作家朋友,拿到了J·K·羅琳的出版樣稿,一本就連印刷廠都才剛剛拿到的樣稿。
回到辦公室,她把裝訂好的書遞給米蘭達,說「我搞定了」。
米蘭達有意刁難,質疑她:「可是我的雙胞胎孩子已經上列車了」,言下之意是,安迪雖然耍小聰明拿到了書稿,但沒送到孩子手中,任務終究只是完成了一半。
沒想到安迪很驕傲地說:「他們已經拿到了,而且是人手一本。我給你的這是第三本。」
此時,安迪已經完成了從職場中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出擊的,質的飛躍。而女魔頭米蘭達也開始對她另眼相看。
在一場重要的酒會上,安迪被要求記住整整一厚本的嘉賓信息。除了要把人名、職位和他們的容貌對應起來,她甚至需要記住嘉賓身邊的那個人,究竟是他的老婆還是女朋友,或者有什麼其他關系。
在米蘭達與嘉賓們擁抱打招呼之前,助理需要再她的耳側提醒這些細節。這項重要工作原本是由首席助理艾米麗負責的,但她卻因為感冒影響了工作,關鍵時刻掉鏈子了。
此時,安迪挺身而出,及時化解了小危機,並真正取代了艾米麗首席助理的位置。
從那天起,辦公室里的分工發生了質的變化——端茶倒水遞文件等瑣事,全都移交給艾米麗了;而統籌米蘭達行程安排這樣的要緊事務,終於落在了安迪身上。
升任首席助理的安迪,擠掉了艾米麗,獲得了和米蘭達一起出席巴黎時裝周的機會。
在巴黎的光鮮亮麗之後,安迪意外知道了雜志社准備撤掉米蘭達主編的頭銜,架空她的權利。她莽撞地敲開了米蘭達的房門,准備把這個消息告訴她,不料米蘭達正在和別人談工作,沒等安迪說完就讓她走了。
隔日,雜志社的大Boss在席間說自己有重要的決定要宣布。
出乎安迪的意料,米蘭達主編的位置沒有變,原本要頂替她的設計師升任另一個雜志社的主編,而那個位置本是屬於道格。換句話說,米蘭達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犧牲了好友道格的利益。
得知噩耗的道格念念有詞:「等時機一到,她(米蘭達)會為此補償我的。」
安迪問:「你確定嗎?」
道格眼神中充滿失落,說:「不,但我會抱希望的,我必須這樣。」
正如很早之前,道格對安迪的忠告:「等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的時候,記得通知我一聲,那說明你要被提拔了。」
這些年,道格為了獲得職場提升,已經讓自己的私生活化為烏有了。然而,做出如此犧牲之後,他卻沒能躲過辦公室斗爭,升職機會化為泡影。
不只是道格,女魔頭米蘭達何嘗不是這樣呢?
她幾乎把100%的時間和精力投身工作,私生活早已是一團亂麻,多次結婚、離婚,兩個孩子和自己的關系也並不親密,更沒有真正的友誼可言。
就連初入職場的安迪也是一樣,工作中她隨時在線,24小時等著幫上司處理麻煩事,與友情、愛情和親情都漸行漸遠了。
米蘭達說:「每一個人都想和我們一樣(成功)。」
安迪原本也是這么認為的。
可在看到了米蘭達為了個人利益插朋友兩刀,看到了道格明明失去了一切卻只能自我洗腦後,她也開始懷疑拚命工作的意義,開始懷疑光鮮亮麗的Title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辛酸和掙扎。
電影的結尾,安迪離開了米蘭達,放棄了來之不易的首席助理崗位。
她把在巴黎獲得的名牌服裝,轉送給了對之夢寐以求的艾米麗,因為她不想成為像米蘭達那樣,為了個人利益而傷害朋友的人。
她去應聘了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記者工作,意外了解到米蘭達已為她做好了背書,米蘭達說她是所有助理里,到目前為止最讓她失望的,但如果應聘單位不僱傭安迪,就是個傻瓜。
米蘭達對安迪的失望,在於安迪好不容易爭取到了更高的職位,但卻轉身離開了;但她為安迪做出這樣的背書,實則是對她能力和態度的莫大肯定。
應聘成功後,安迪走到了曾工作一年的辦公大樓前,正好與馬路對面的米蘭達視線相撞。
安迪笑了笑,似乎在說:「謝謝你的推薦。」
而米蘭達看了她一眼,還是一如既往的冷臉,帶上墨鏡,驅車離開。
但我想,米蘭達打心眼裡是羨慕安迪的,羨慕她能在年輕時敢於取捨,能拒絕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去追求一種更加圓滿的人生體驗。
初入職場的前幾年,我真的無法理解安迪,為什麼她會在晉升後選擇離開呢?留在米蘭達身邊,她或許會有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可是而立之年,我忽然理解了她的決定,也開始羨慕她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敢放下的魄力。
除了工作,我們還要面對生活。
除了是職場人,我們還是父母的孩子,另一半的伴侶,孩子的父親母親,是朋友可以信任的人,也是需要體驗更多元化人生的自己。
米蘭達選擇放棄其他的一切,把所有賭注押在事業上。
從職場的角度上來講,她贏了。但從生活的角度來考量,她輸的一敗塗地。
安迪看到了米蘭達失敗的一面,顯然她不想成為米蘭達的樣子。
比起事業上廣闊的發展空間,安迪更願意留點時間給家人朋友,也留點空間給自己的真心。
人生沒有唯一的成功標准。
真正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真心的定義。
放眼現實,
有的人在學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是成功;
有的人在世界頂尖企業里拿著數百萬的年薪,這是成功;
有的人放棄高薪工作去送外賣,只為了擺脫加班熬夜傷身體,這是成功;
有人暫時離開職場,只為給父母、孩子一段全心全意愛的陪伴,這是成功;
有的人不計回報的投身公益事業,只為讓留守兒童有學上,讓孤寡老人有所依,這是成功。
甚至我認為,只要你真正熱愛生活,用心過好每一天,這樣平凡的、充滿小確幸的日子,也算是一種成功。
2. 他是最窮「影帝」,長達10年,年收入不足2萬,如今怎樣
他是張頌文,這也告訴我們不是所有在娛樂圈發展的明星身價都是過億的,也會有一些明星的生活很拮據,是夢想一直在支撐著他前行。
或許,演技獲得認可才是張頌文最希望的,要不然他也不會放棄眾多,一直在演戲的道路上默默努力著,承受著。最後,還是希望網友們可以多加關注這些演技精湛的老戲骨,讓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實現自己的夢想。
3. 誰知道這是哪部電影
◎譯 名 社交網路/社群網戰
◎片 名 The Social Network
◎年 代 2010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歷史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英雙字
◎IMDB評分 8.4/10 (19,665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視頻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長 120 Min
◎導 演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主 演 傑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Mark Zuckerberg
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Eardo Saverin
賈斯汀·丁伯萊克 Justin Timberlake....Sean Parker
魯妮·瑪拉 Rooney Mara....Erica
拉什達·瓊斯 Rashida Jones....Marylin Delpy
布蘭達·宋 Brenda Song....Christy Lee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Dustin Moskovitz
瑪萊斯·裘 Malese Jow....Alice
麥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Divya Narendra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 Caleb Landry Jones....Fraternity Guy
Adina Porter ....Gretchen's Associate
特萊沃·懷特 Trevor Wright
Shelby Young ....K.C.
達科塔·約翰遜 Dakota Johnson
艾米·漢莫 Armie Hammer....Cameron Winklevoss
約翰·蓋茲 John Getz....Sy
David Selby
Adrienne Rusk ....Club 66 Girl
謝瑞琳·威爾遜 Cherilyn Wilson....Coke Girl
Marcella Lentz-Pope ....Erica's Roommate
Yoko Okumura ....Hot Asian Girl
Natalina Maggio ....Model
Joshua Pence ....Tyler Winklevoss (as Joshua Pence)
Riley Voelkel ....Final Club Girl
Liam Ferguson ....Brian
Scott Lawrence ....Maurice
布萊恩·帕勒莫 Brian Palermo....Harvard Professor
◎簡 介
2003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在哈佛大學讀心理學系的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傑西·艾森伯格飾)在他的電腦面前坐下來,開始非常熱情的構思著一個全新的點子:對於這位曾經拒絕了微軟百萬年薪的工作而立志於到大學深造的小天才而言,沒有什麼比他此刻頭腦中的計劃更刺激:馬克要做一個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網站,他要大家在上面工作、學習、娛樂、交友……他的室友愛德華·薩文(安德魯·加菲爾德飾)雖然認為馬克的想法太過瘋狂和不切實際,可是鑒於馬克之前入侵學校網路的黑客行為的"偉大",愛德華最終還是決定和馬克一起,設計這個無比龐大的網站。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看似輕率的網站製作計劃,卻帶來了全球性網路與通訊的革命。憑借他們創立的名為facebook的網站,在短短六年時間內就聚集了5億用戶,馬克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徹底改變了他和他身邊人的生活。但是,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輝煌的事業成就和巨額的財富背後,卻不得不面對與朋友的分道揚鑣,以及更多讓他身處利害關系的陷阱當中……
一句話評論
這部電影的最大問題是:它在真實和戲劇之間的取捨顯得非常的艱難和保守。它並非徹頭徹尾的虛構,但你很難說這部電影是在紀實。
--reelzchannel.com
幕後製作
"非主流"傳記電影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訪問量僅次於google的網站,facebook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和上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而這個網站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從大學輟學的80後。年紀輕輕的億萬富翁,誰都想知道他在成功背後的那些傳奇故事,於是,名為《社交網路》的電影也就應運而生了。這部電影根據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原著作者是曾經寫過《決勝21點》小說的本·麥茲里奇,對於這本講述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主角小說以及改編而成的最新電影《社交網路》,本·麥茲里奇談及到他創作故事的由來:"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想是簡單的寫一個跟成功有關的故事,因為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那麼其實和市面上其他講述成功商人的勵志書籍並沒有什麼區別,包括我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故事。我很好奇的一點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如何把握那麼巨大的財富,他在這條成功的大路上,究竟遇到了一些什麼樣的的阻礙?我是抱著這樣的視點在寫作,我希望給大家展示一個與你預想里不一樣的億萬富翁的成長經歷,而在馬克·扎克伯格身上,的確具備這些元素。他是一個天才,他也經歷過一些人生的危機,而他自己又非常了解心理學,他經常剖析自己,會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里自我掙扎,我在采訪他的時候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我希望把他內心的這種矛盾刻畫出來。而電影版本會更加戲劇化,在《社交網路》里的馬克,更像一個只存在於虛擬世界的人物,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人真正活在我們的世界裡,所以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真正億萬富翁的時候,大家會驚嘆的。"
關於人物傳記電影,如何取捨真實經歷,又如何虛構製造戲劇效果,則成為改編的重點。對於這一點,擔任《社交網路》編劇一職的阿倫·索爾金說道:"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改編成電影的故事,因為馬克·扎克伯格本身的經歷就足夠傳奇。他改編了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我們身邊的人幾乎都在使用他所創立的網站,我要做的,就是告訴使用網站的大家,這個網站是如何被馬克所建造出來的。這期間會發生很多故事,他在淘寶網網站的建立過程里遇到的各種麻煩和危機,素材非常多,我們雖然在一些情節上進行了虛構,但做得並不過分,畢竟大家都知道馬克,他不是一個虛構的人,有很多媒體都曾經訪問過他,做過報道,大家都在關注馬克,電影著重的,是挖掘那些有可能不被發現的故事。有時候,看起來不相關的兩件事,其實內在有著微妙的聯系,本·梅立克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可能性來寫出了故事,而我們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最終形成了這部不那麼主流的傳記電影。""
對於《社交網路》那"非主流"的傳記方向,本·麥茲里奇也深表贊同:"沒有多少觀眾願意在電影院看到那種不需要思考就能明白故事是什麼樣的傳記電影。《社交網路》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單純的讓傑西·艾森伯格把馬克現實生活里的經歷重新在大銀幕上復制一遍。我在真實的基礎上加進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許在某些事情的潛在聯繫上,不那麼容易被人發現,但如果我把這種聯系挑出來,然後展現給觀眾,觀眾會覺得,原來還有這樣一層想像不到的故事面。所以《社交網路》即是傳記電影,觀眾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和現實有所聯系的劇情片。"
一個天才的吸金之路
《社交網路》整部電影的核心,全在於男主角傑西·艾森伯格所扮演的哈佛輟學生、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身上。對於首次拍合攝傳記電影的大導演大衛·芬奇而言,他過去的作品有著太多輝煌的履歷,《七宗罪》《搏擊俱樂部》《本傑明·巴頓奇事》都是影迷耳熟能詳的經典,這次選擇這樣一部描述當代年輕人創業的故事來拍成電影,大衛·芬奇談起了他的創作動機:"我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比較迷茫,這種迷茫我曾經在《搏擊俱樂部》里有過一些探討,但沒有深入下去,在這段時間里,我反復的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如今的年輕人體會到自己在世界裡的地位,他們又如何才能在社會上創造讓別人認可的價值?而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關於馬克·扎克伯格的書,我覺得他非常有代表性,他能夠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榜樣,通過他的故事,我想可以為年輕人們提供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參考。退一步講,即便觀眾厭煩說教,這也是一部有趣的、關於青春的電影。"
扮演男主人公的是與馬克·扎克伯格同是80後的傑西·艾森伯格,他曾經出演了《神秘村》《魷魚和鯨》《冒險樂園》等電影,尤其是去年在被譽為最好看的僵屍片的《僵屍之地》里擔任男主角,讓他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度。談及這次在《社交網路》里飾演年輕富豪馬克的經歷,傑西·艾森伯格說道:"這個故事很吸引年輕人,因為我每天都會使用facebook,和朋友們交流著生活,而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facebook的故事,所以我是懷著崇敬與好奇在拍攝這部電影。它完全超乎了我的想像,電影里所揭露的許多秘密會讓facebook的粉絲感到十分意外,看了《社交網路》你會知道,原來很多驚人的決定,其實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當然,影迷們大可也不必太當真,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一些或真或假的情節,這完全沒必要代入到我們的現實世界裡。大家只需要看著一個天才是如何成功的就可以了。"
花絮
·《社交網路》根據本·麥茲里奇的小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而成。
·影片的故事原型來源於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
·本片投資5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