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看過一個感人的電影,忘了叫啥名啦 講的是 一個7歲左右的小男孩,媽媽因為離開了他和他爸爸
暖情
冬冬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媽媽曉燕下崗後不久,爸爸大宇也在人員精簡中,把最後的機會讓給了剛剛失去丈夫的同事小孫。本來,爸爸一個人上班時,日子就過得非常緊張。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省開支,冬冬的中午飯被改在家裡吃,冬冬想要的一隻花背小烏龜,媽媽也捨不得買。如今爸爸也下崗了。看著結婚七八年來一直居住的破平房,想著外面還欠一屁股外債,冬冬的媽媽狠心地拋開冬冬和丈夫大宇,和初戀的情人一起去了大連。
媽媽走後的日子裡,冬冬做夢都夢見媽媽回到了自己的身邊。在冬冬的哀求下,爸爸大宇帶著冬冬來到了大連。然而,人海茫茫,地生人不熟,僅憑媽媽寄來的一張生日賀卡上的地址,要想找到媽媽談何容易。找不到媽媽,冬冬哭著不走。看著兒子眼睛裡噙滿的淚水,爸爸大宇決定先找一處便宜的房子住下來,邊找工作,邊找冬冬的媽媽。
大宇租房子的房東,是一個被丈夫拋棄的中年婦女。起初,房東大姐對大宇和冬冬的到來態度並不友好,但孩子的天真,讓房東的女兒小雪很快就和冬冬成了一對好朋友。為了能按時交齊房租,大宇同時干起了兩份活,晚上包掃了兩條街,白天騎著三輪車拾撿廢品。在大宇外出幹活的時間里,冬冬小大人似的舉動,深深地感染著房東阿姨。
一天,冬冬上街幫爸爸撿礦泉水瓶子、可樂罐時,無意中撿到一個裝滿厚厚一沓百元大鈔和各種證件的錢包。有了錢,冬冬原以為不僅爸爸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地幹活掙錢,還能找回媽媽,但爸爸大宇卻按照錢包里記者證上的地址,把錢包送還給了電視台。還回了錢包,大宇接著干著掃大街、拾撿廢品的工作,冬冬卻在撿回一個被小朋友踢到馬路上的可樂罐時,不幸被汽車撞傷。
能按時交齊房租,並維持兩個人的生活,大宇都累得腳不沾地。如今冬冬的住院費,對於大宇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但大宇就像當初把最後的機會讓給同事一樣,冬冬的住院並沒有把他嚇倒。為了冬冬的住院費,大宇又找了一份掙錢多的工作,給摔跤隊員做陪練。可憐沒有任何訓練經驗的大宇,一天下來被摔得暈頭轉向、骨頭散架。
就在冬冬住院,爸爸大宇為住院費疲於奔波時,丟失錢包的記者郭晶晶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靠拾撿廢品維持生活、夢圓團聚的大宇和冬冬父子倆。不僅如此,郭晶晶一期「心語驛站」的節目,讓房東大姐在感動中送回了所有的房租,而收看到節目的冬冬的媽媽曉燕也出現在冬冬的病床前。
兒子和丈夫在大連的突然出現,讓曉燕的感情開始在兩個男人之間徘徊。出院那天,冬冬被媽媽接走。然而,當冬冬躺在媽媽的身邊時,黑夜裡的一場大雨,讓冬冬想起了此時此刻還在清掃馬路的爸爸。大宇接到廠里的通知,准備回去上班的時候,冬冬被媽媽送了回來。告別房東阿姨和小雪,冬冬和爸爸坐來時的車回到了家鄉小鎮。火車開走的那一刻,空空的站台上,從另一節車廂里走下來的媽媽,掛著冬冬做夢都想看到的笑容,朝著冬冬和大宇的方向走來。
2. 有一部親情電影,忘了名字了。是關於一個小女孩被遺棄的電影。 名字里好像是有「媽媽」兩個字。
應該是:媽媽再愛我一次 ,小學的時候這個放了好多遍
3. 為什麼《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票房最高,評分也是最高的呢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於去年春節上映,由賈玲擔任導演,收獲了最高的電影票房,而且評分也是最高的,其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不僅來源於生活改編於生活,而且用生活中最平凡簡單的一些事擊中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這部電影角色選的也恰到好處,賈玲選擇了張小斐出演自己年輕母親的角色,雖然這些角色並沒有特別出名,但演技卻無可挑剔,他們的表演中既帶有生活中的真實,也不缺乏一絲絲幽默。他們的這種幽默搞笑並不是嘩眾取寵故意製造出來的,特別生硬的幽默而是一種自然感情的流露。其次,電影故事情節的安排也非常合理,電影前半部分重在敘述情節,其中穿插著對母親年輕生活時的回憶,而賈玲作為故事情節發展的敘述者在這中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通過旁觀者的角色敘述情節,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生活狀態更通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感受到了母親的性格以及對自己深深的愛。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就是年輕時的李煥英與賈玲父親剛剛結婚時的場景,當時,賈玲作為他們未來的女兒,與他們坐在一塊有說有笑,雖然在當時的他們並不屬於一個時代但是他們的言談舉止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親情的力量以及暖暖的愛。
4. 電影《第二個媽媽》如何避免母愛的缺席
《第二個媽媽》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1Js-24pcx4I2EQXFrbauZw
昨天看完電影《第二個媽媽》,我的心情時刻被故事的情節左右著,瓦爾在聖保羅做保姆照顧著法比諾,女兒卻被留在遙遠的故鄉,連看一眼都成奢望,作為一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只能深藏心底,讓人深感遺憾,她委屈求全,她辛勞工作,她將收入都給女兒生活學習,但女兒的成長過程她缺席了。
5. 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版,你感動了嗎
你想一下,小強回去了,作為大家庭的少爺,不僅會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會繼承林家全部財產。為了兒子好,送他回去也是對的。就是有一點,兒子到林家是要喊國榮的富家太太當媽的。
而林家爺爺奶奶為了林家的香火,也是需要這個孫子的。
不料孩子離開親媽後,特別思念親媽。然後就偷偷跑回去看母親。在催淚的歌聲中,媽媽一邊打兒子一邊流淚。
小強跑了幾次之後,最後一次竟然跑到山上的寺廟里,因為媽媽說過不要他進家門。秋霞找到兒子,兒子因為淋雨發燒了,爸爸抱起兒子就跑。秋霞摔倒,醒來後就瘋了 。
從此小強,就生活在林家。十八年後,他成為一個醫生,才在一個瘋人院里找到了他的媽媽。而秋霞最後也認出了兒子。
說起來林家挺殘酷的,也許是媳婦家裡勢力大,不敢得罪,硬是讓母子不能相見。
這部片子,戳中了所有人的淚點。母子分離,思念成疾。只要是親媽,無論貧富,都是孩子最好的歸宿與依靠。
道理上,為了前程未來是犧牲一切都可以的。但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還是一個疼他的親媽。
所以,這部片子能夠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大人在說都是為了孩子時,能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問問孩子,他最期望的是什麼?
好的未來,離不開環境與財富加持。但誰說在親媽的關愛下,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成才呢?
先讓孩子過的幸福,不在成長過程中留下心靈傷害,不是更好嗎?
6. 影評︱《關於我媽的一切》溫暖催淚,使人思考生命的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愛,關於家,關於母親,關於生命的電影……
(一)
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 所有的人,都願意去拯救世界,可,我願意留下來幫媽媽洗碗 。
之所以,一直記得,因為當時被感動了。
其實,在大多數媽媽的心裡,都是希望孩子去拯救世界,去干一番大事,而,不是給媽媽洗碗。洗碗這樣的小事,留給媽媽就好了。
就如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中的媽媽季佩珍,也是希望女兒更優秀,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這是一部新電影,也是一部劇情片。2021年9月19日上映。
導演趙天宇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科班兒出身。吉林長春人。是導演,也是編劇。他拍的最有名的電影是《微微一笑很傾城》。
徐帆,大名人,大導演的妻子。似乎人人皆知,有水井的地方都知道她的名字吧。
多年前,就看到有人評論說,一朵最美的鮮花,插在了最牛的牛糞上。
老戲骨出場,自然出手不凡。
她所演的電影,比如,《手機》,《唐山大地震》都看過。
而,今天我要說的這部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可以說是中年的徐帆的一部力作。
也賺了不少觀眾眼淚,因為我看的時候,我的眼淚也被賺去了。
這個時候的徐帆,沒有剛出道的青澀,也沒有耄耋之年的老態,可以說,演技已臻爐火純青。
一言一語,一顰一笑,都嫻熟自然,毫無做作之狀。
把一個普通的母親,塑造的栩栩如生。好似,生活中真有這樣一個母親一般。
許亞軍飾演的父親,不苟言笑,忙於事業,家庭於他而言,幾乎是忽略的。
不然,他的妻子也不至於一發現病症,就是晚期。
張婧儀飾演青春期女兒,要脫離母親掌控,要自由又無法把握命運。
所謂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就是這個樣子。每個家庭,有青春期孩子的母親,都深有體會,家裡如同發生了「地震」,不過,震級不同而已。
人就生活在矛盾中。產生矛盾與誤會,再正常不過。沒有矛盾,才罕見呢。
(二)
電影以女兒李小美的獨白開場,也可以說,是以女兒的視角來陳述整個故事。
開場就出現預測天氣預報的白色氣球,結尾也出現寫著母親名字的白色氣球,整個影片是前後呼應的。
下面,我來說說故事梗概。咱撿重點說,一個普通地理老師季佩珍,剛退休,就查出了癌症,且是晚期。留給她的時間,不足半年。
她,有一個叛逆的女兒,一個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婆婆,有一個做醫生的丈夫,還有一個混蛋弟弟。
這一切都是她的牽掛,或者反過來說,她為這個家奉獻了自己一生。
影片著重講述了季佩珍生命最後的情感經歷。
古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季佩珍在生命最後的歷程中,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親人。或許,這也是天下所有母親的共同特點。心裡永遠裝著別人,而不是自己。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很多次,我都想到了自己年邁的母親。一輩子,心都在孩子身上。錢,花在孩子身上。好吃的,留給孩子。給自己花錢,捨不得,給孩子花錢慷慨的像富翁。
好了,我們還是說回電影。當季佩珍查出得了癌症消息,家裡人都是懵的,震驚的。季佩珍本人也是。
可,冷靜下來之後,她默默擦去眼淚,開始了她的新計劃。
她的女兒李小美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這是女兒自己的事情,她不該插手,應該讓女兒自己處理。
母親和女兒相處,也得有邊界。孩子大了,有自己的隱私,得尊重孩子。雖然,最後結果是好的。
可,這也給所有母親提個醒,和自己孩子相處,一味的付出,一味以愛的名義綁架女兒,會造成所謂「母愛的羈絆」。溫柔而有邊界,是彼此相處的黃金法則。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女兒剪了自己一頭秀發,去給媽媽做了假發。那樣的畫面,看著特別溫暖治癒。
季佩珍的丈夫,是一個醫生。因為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再也不敢拿手術刀。她去找院長談,和丈夫開誠公布的談,鼓勵丈夫在挫折中站起來。當季佩珍離開後,她的丈夫李文舫勇敢走向了手術台。
她的弟弟,有前科。開計程車糊口。還賭錢。輸了,就找季佩珍要錢。似乎,每個家庭,都有這樣一個不成器的孩子。
最後,也被她一步步感化,姐弟和解。尤其是,除夕夜,兩個人含淚用手抓著吃餃子的細節,非常感人。
阿爾茲海默症,似乎是世界難題。當一個人失智,失能,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對病人本人來說,可以減少死亡恐懼。對家裡人來說,又是不小的麻煩。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也講的是這樣的事。因為父親得了阿爾茲海默症,導致夫妻離婚的故事。
寫到這里了,還想說一句,如果,你正當中年,還希望你在忙碌事業的時候,注重健康。吃的健康一點,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大魚大肉吃著很爽,可,一旦病倒,躺在床上真的很痛苦。不但拖累生自己的人,還拖累自己生的人。
季佩珍對照顧得了阿爾茲海默症的婆婆有一套辦法。走之前,把這一套辦法都交給了女兒和弟媳。
這個世界上的事,有些很無奈,也沒有辦法。
溫柔,慈祥,美麗的母親,處理好這所有的事情之後,安然離去。
雖然,她走了。可在她的女兒的心裡,她還在。
(三)
我們說,電影是工業產品。既然是產品,就需要技術。技術越好,電影就越高大上。
對比《牧馬人》和《關於我媽的一切》就非常明顯。人物的衣著,人物的語言,人們所用的東西,所住的房屋,幾乎都是天翻地覆的變化。還有畫面清晰度,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部電影,因為是近期拍攝,裡面人物都使用微信,還使用手機定位功能等。
不敢說,技術含量高,電影就好。但,技術進步一定伴隨著電影的發展。
誰都喜歡好電影,不是嗎?
結局,或許是為了升華主題。女兒李小美當了一名記者,隨船去南極考察。算是實現了母親的願望。因為,當年,季佩珍是為了孩子,才放棄了去南極科考。
這樣的結束,也不能說不好。
可,我覺得如果季佩珍活得再自私一點,假設有自己的愛好,就更好了,更完美了。
女性,奉獻家庭。這,沒錯。可,母親的一生,也是一生。
長長的五十多年,孩子不是一直要她照顧。婆婆也不是一直是阿爾茲海默症。
如果她利用業余時間,再寫一部關於地理方面的專著,哪怕讓女兒替她出版也好。
她的人生,不就更完美了。
總之,這是一部催淚的溫暖的好電影。豆瓣評分6.5分。
關於母親的電影很多,比如《媽媽再愛我一次》,《找到你》,《你好,李煥英》,《漂亮媽媽》等。
我覺得,再多,都不多。
沒有母親,就沒有你我。
走筆至此,我想起一首古詩,借花獻佛用來結尾吧: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
7. 尋一部兒童電影 貌似是法國的 大致講兩個小孩離家出走 好像是一對兄妹 因為父母吵架還是離婚所以出走
古巴萬歲劇情簡介小男孩胡其托和小女孩瑪露是鄰居也是同學,更是好朋友。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母親卻是相看兩相怨的,彼此的出身背景不同因而對對方抱著偏見與成見,瑪露的母親認為對方沒教養不讓女兒和男孩在一起玩,男孩的母親認為對方裝高貴擺架子,所以不願和對方有任何牽扯。小男孩家信仰「卡斯楚」,小女孩家則信仰「天主」。胡其托和瑪露則好像一對歡喜冤家,在一起玩然而常常意見不合,彼此主見很強都要對方聽自己的──一個想當西班牙小女孩皇,一個要當古巴軍隊領袖,盡管如此雙方還是喜歡和對方玩在一起。胡其托和瑪露的家庭不只是家庭之間隔閡深重,他們各自的家庭成員之間也是有著深重的隔閡。小男孩的爸爸對家人的關心早用高分貝的吵鬧取代,對小孩的教養也是用暴力打罵的方式來執行,母親則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成了家庭的傭人和奴隸,冷漠的執行當母親的任務;小小女孩的母親則已經和丈夫離婚好幾年了,小女孩六歲以後就沒再見過父親,母親抱怨著古巴這個軍事化國家令她受不了,恨不得早日離開。離開的日子終於在瑪露心愛的外婆去世之後隨著母親要改嫁移民的決定來到,故事的變奏曲也在小女孩的母親向父親寄出同意書請他簽名同意小女孩兒隨她出國而展開。小女孩和小男孩都不想和對方離開,終於小男孩以保護者的角色提出和小女孩一起去找父親請他不要同意來改變未來的命運,女孩也勇敢地要扭轉自己的命運。於是他們嚮往常一樣上學去了,可是背包里卻帶著心愛的祖母的照片、玩具以及基本的必要的地圖、指南針奔向天涯海角──小女孩的父親守望的海角的燈塔,去尋找自己的希望。
8. 《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段悲情之旅背後,彌漫母愛偉大的文化意蘊
30年前,一部台灣家庭倫理悲劇片在內地上映,引起空前轟動。觀影人數超過2億,票房超1億,在當時票價1元、2元的電影市場來說,創造了票房奇跡。這部電影就是《媽媽再愛我一次》, 這是一部典型的苦情戲,賺足了觀眾的眼淚,據說當時電影院門前手絹暢銷。
這部電影劇情並不復雜,留學歸國的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剛到一家精神病院,偶然發現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蹤18年的親生母親黃秋霞,之後則以倒敘方式講述林志強小時候和母親的往事,最後林志強通過一首歌喚醒了母親的記憶,母子二人相擁而泣。
電影製作成本很低,畫面也不算精良,在台灣沒有取得什麼成績,上映幾天就下片了, 但能在內地引發大眾觀影熱潮,一定是觸碰到了觀眾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和 情感 ,引發了集體認同。
下面我將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共識 、 超級音樂符號 、 時代背景下「哭泣閾值」與心理需求 3個方面,來解析《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苦情戲為何收割大眾眼淚。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導仁愛和忠孝,揚善抑惡,對母愛同樣充滿褒獎和贊揚,既有「孟母三遷」「三娘教子」的故事,又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
苦情戲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 情感 、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難為題材創作的戲劇影視。關鍵詞是「破碎」和「苦難」,這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對「圓滿」「美好」的追求產生了沖突。 苦情戲之所以苦情,也在於它打破了傳統文化中那些令人嚮往的東西,由此引發觀眾悲天憫人的同情心。
①母愛意味著無私奉獻、不求回報
原始人類是母系 社會 ,而我國古代也有女媧造人的故事,都是強調母親對於家族、血緣的重要作用,對母親有尊敬和欽佩的 情感 ,認為母愛是偉大、無私的,這是一種集體共識。
《媽媽再愛我一次》充分滲透了「母愛」這個 情感 主題,才能引發群體強烈共鳴。 片中秋霞對小強的愛足夠無私忘我,她為了保住腹中的小強,選擇離開林國榮回到鄉下,生下孩子後獨自撫養其長大,對林母拿錢收買的行為嗤之以鼻。
小強發燒病危,她充滿自責並從家門口一路磕頭跪拜到王爺廟,滿頭都是血和汗,祈求王爺保佑小強平安。 殷切之情,難以言表,而心誠則靈,小強終於脫離生命危險,這也隱喻著:母愛的力量,可感天動地。
②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與人為善的氣度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信條,所以當「好人」遭遇不幸,「壞人」得逞或逍遙度日時,人們就會產生憤懣之心,對「好人」同情和悲痛的感受就會愈加強烈。
影片中有一處平行蒙太奇令人印象深刻:當秋霞在鄉下痛苦產子之時,林家在歡快地舉行婚禮。 兩個事件穿插表現,鏡頭刻畫出一個堅強偉大的母愛形象,引發觀眾對秋霞的同情,也對林家的自私自利有了感同身受的體驗。
後來秋霞把小強送回林家,以滿足林家續香火的期望,卻不得不獨自承受思念之苦,在爭搶小強時又摔下樓梯成了瘋婦, 越發加重了影片的悲劇色彩,使劇情變得無比苦情,對觀眾來說,哭或許成了最有效的宣洩。
③團圓和相聚是中國人誠摯的信仰
無論是春節團聚還是中秋節吃月餅,都反映出中國人注重親情、喜歡團圓不願分離的性格特質。古代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影響了中國人看重父母雙全的家庭觀念;一個人的家庭是否幸福美滿,也被當作成功與否的標准。
秋霞與小強被迫分離,雙方遭受巨大打擊,母子相聚本理所當然,但在影片中卻成了一件艱難的事。 自古別離多愁苦,更別說是母子分離,每個觀眾都是「父母」或「孩子」的身份,對這種切膚之痛都會有深刻的體驗。
而小強出生就沒有父親關愛,在傳統觀念看來,這是不完整的家庭,孩子成了最可憐的角色。 客觀說,父親和母親承擔著兩種不同的教養責任,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難以彌補和釋懷的遺憾。
影片的主題曲叫《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有多火呢?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和我一樣,沒記清電影名,還以為就叫《世上只有媽媽好》。事實上,這首歌幾乎就是從這里火起來的,火遍了大江南北。
①《世上只有媽媽好》——深入人心易傳播的超級音樂符號
語言是先於文字出現的,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在神經系統的刺激反射機制裡面,人對語音的記憶、識別和轉換,都遠遠高於文字,而且文字本身也需要轉換成語音才能被人接收。電影是用鏡頭講故事,是一個個畫面,屬於視覺領域。
想一下那些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朗朗上口易於傳播。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一個超級音樂符號,只要聽到這首歌,就會想到這部電影。而當時的中國互聯網還處於 探索 階段,信息傳播遠沒有現在發達,影片主要靠口碑傳播,《世上只有媽媽好》成了助力影片傳播的重要力量。
歌曲是抒發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承載 情感 ,能輕易觸碰到人最細微的神經末梢,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一首首歌就是一個個光陰的故事,容易跨越時空流傳。 《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詞簡單通俗: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分析歌詞會發現,歌詞很絕對:「世上只有媽媽好」,絕對且不含糊的話容易被記住;歌詞類比生動形象:有媽的孩子像「寶」,沒媽的孩子像「草」,都是熟悉的事物,容易理解;「寶」和「草」還形成強烈的對比,把有媽和沒媽的狀態描寫得入木三分。
一首歌成了母親和兒子的「信物」,不管是表達快樂還是悲傷,這首歌一響起,就把觀眾代入了演員的世界中。 而影片中,兒子正是通過唱這首歌喚醒了母親的記憶,也體現了這首歌承載的母愛力量之重。
②歌曲烘託了影片的氣氛,使觀眾達到極致的情緒體驗
配樂不但能夠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還能升華影片主旨,讓影片達到超出預期的效果。
《世上只有媽媽好》婉轉動聽,也比較煽情,每一次出現都讓觀眾忍不住想要掉眼淚,再加上演員動情的表演,極易讓人產生深度共鳴。
歌曲貫穿整部影片,從小強第一次學到唱給媽媽聽,到分別後想念著母親而唱歌,每一次出現表達的 情感 意義都不一樣,讓觀眾的情緒隨著歌曲內涵變化而起伏不定,從而沉浸到影片人物的悲慘遭遇中。
比如小強和母親玩耍的場景,雖然平常普通,卻是每一個母親與孩子都會有的親密互動,這時候配樂就讓觀眾聯想到自己和母親或孩子的回憶,產生溫馨之感。而當小強和母親分離後,配樂就盡顯世事變遷的蒼涼之感,讓觀眾悲從中來。
影片促成了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的廣泛傳播,《世上只有媽媽好》也同樣成就了影片。
《媽媽再愛我一次》於1988年在台灣上映,沒有得到台灣觀眾的重視,兩年後在內地上映,卻創造了票房奇跡。如果把這個現象歸結為運氣,顯然過於簡單,而影片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可能是更關鍵的原因。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是內地的商業片高峰時期,也是港台電影的黃金時期。台灣的動作片並不發達,但悲情片很流行,台灣的編劇和導演也很擅長講悲情故事, 而這種敘事方式恰恰符合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的心態,觀影體驗也就更深。
80年代末有許多經典喜劇片和動作片,例如《英雄本色》《監獄風雲》《僵屍先生》等等。看了太多類似的電影,觀眾急需新的類型電影調劑一下口味, 《媽媽再愛我一次》橫空出世,剛好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就好像我們長時間看同樣類型的片子,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久而久之也就缺乏興趣了,這時候找一部不同風格的電影看,更能獲得心理滿足。 80年代末期喜劇、動作片的流行,降低了觀眾的「哭泣閾值」,《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苦情戲便能較容易戳中觀眾的淚腺, 如果苦情戲早已長時間流行,那麼大眾的「哭泣閾值」也就會增高。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著作《悲劇心理學》中說,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欣賞悲劇是一種審美活動。 苦情戲也類似,通過哭泣可以獲得心理滿足感和心理快感,還有一種堅守善良和美好的崇高感。
人本來就是情緒動物,擁有七情六慾正常不過,單一的情緒體驗過於單調,生活難免缺少情味。 影視藝術給人提供了一個宣洩情緒和表達感情的出口,這個出口安全、可控,《媽媽再愛我一次》正是這樣一個滿足大眾需要的情緒出口。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一部現象級的苦情戲,影片的成功和時代背景、大眾需求息息相關,也與高度契合的配樂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觸碰到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和集體共識, 母愛這個文化符號,凝結了深厚的 情感 和記憶,代表了無私奉獻、寸草春暉的價值觀。
電影並不算完美,某些情節和觀念也被人詬病。但對我們來說, 被影片深深感動的同時,能體會到母親的不易和深沉的愛,讓我們多一些問候和陪伴,並且更加珍視和家人的每一次團聚,這也就足夠了。
9. 代孕這部電影到底好不好看啊
《母語》講述了一對因為工作和身體原因一直沒要孩子的夫妻最後迫於父母方的壓力和男方對孩子的渴望,而找了一個代孕媽媽替他們生了一個孩子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代孕媽媽李妍完成合約以後留下孩子離開了,而男女主也離婚了,只留下男主自己來照顧他一直想要的孩子。
這個結局,就這部電影來說,已經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了。李妍得到了他的錢,張馨得到了孩子,而方韻也終於看清了自己,在丈夫和自我的人生之間做了決斷,從此兩不相干。
名為《母語》,其實全程站在男性視角
在結局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從一開始到最後最想要孩子的都是男主張馨,妻子方韻因為懼怕生育的痛苦以及對生理心理和事業的傷害對生孩子這件事沒有太大的興趣,而給與代孕媽媽李妍的筆墨則更是少的可憐,在整部電影里,她的存在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工具,是別人生孩子的工具,也是男主做家務的工具。整部電影都缺乏對女性生存困境的體察和同情,而是從 男性視角去意淫女性都想做媽媽,這種充滿偏見的男權視角也讓人渾身不爽。
真的很可惜這么好的題材被白白理念本來就不怎麼統一和清晰的製作方給浪費了,明明可以做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