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孩不壞觀後感
《小孩不壞》的內容非常的真切,彷彿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作為一個家長,一位教師都使我感觸頗多。
周末,陽光心理協會放映了《小孩不壞》這個影片,希望同學們通過觀看故事中三個主人公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反思自己價值觀、人生觀、性格等形成,期望收獲更多的深刻的東西。
故事圍繞著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偉傑和弟弟以及偉傑最好的朋友健仁,這三個受到輕視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困擾。阿寶年少天真,父母的贊美對他而言就是世界的全部,不管所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而就讀工藝學校的偉傑喜愛用他擅於發明機械的才能,來戲弄老師和同學們;因為母親的忽視而誤入歧途的健仁陷入了龐大的負債中,為了償還債務,他未尋求母親的幫助,反而替集團跑腿做事。為此偉傑和健仁想出了發明「收債機器」的點子,讓收債機器代替他們去噴漆討債。見識過「收債機器」的威力,卻不知道不良集團的首腦BossMa其實還打算用升級後的機器來。眼看著學生踏上歧途,老師CK決定挺身幫助自己的學生。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沒有哪一個小孩與生俱來就是一個品德敗壞的,他們降落人間的時候都是純潔善良的。可是到底是什麼使得我們的純潔的孩子逐漸地染上了污泥,墮落成為壞孩子呢?通過電影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系列事情,同時電影也告訴我們一些隱喻:
1、孩子之所以說謊都是大人教的。
2、以前孩子不回家會學壞,現在孩子躲在家一樣能學壞。
3、老師願賭服輸,即使代價是裸奔,也要兌現承諾。
4、母親永遠是孩子的保護神。
5、深陷賭博會毀掉家人的幸福。
6、校園暴力十分可怕。
7、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是無私的。
8、往積極的方面看,危機便是轉機。
今天,骨幹班的培訓活動,指導老師為我們安排了一場觀影活動,影片的名字叫《小孩不壞》。影片的`內容非常的真切,彷彿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作為一個家長,一位教師都使我感觸頗多。
影片主要介紹了的三個孩子的成長歷程,映射出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做法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家長的專橫,對孩子的不理解;教師偏執的做法;學校不尊重孩子的舉動,傷害孩子的自尊和善良的心,把孩子推到了不該走的道路。
影片中孩子的一番話,讓我們字字句句感受深刻:還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在鼓勵各稱贊下,跌倒了又站起來,當時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稱贊和鼓勵的話,在我們長大後,慢慢變了,變得那麼的陌生。那麼的遙遠。多鼓勵人家,多稱贊人家,多看人家的優點,真的那麼難嗎?
其實大人和小孩都需要獲得別人的稱贊和鼓勵,可是為什麼我們在稱贊或鼓勵別人的時候,總是那麼的吝嗇呢?
在每個小孩裡面,都有一個好孩子與壞孩子,只要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有句話說得好: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是資源。生活中所發生的很多奇跡,讓我們了解到原來賞識也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而這股推動力的發生,是因為你簡單的幾個字,幾句話,或者是你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這已經改變了很多事情,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
對照裡面的每個情節感覺真的有我們的影子,品味每句話不僅讓我們心靈觸動。作為一名家長,應該放下架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成為孩子孩子的朋友,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他們,理解他們,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這是我們的責任,而不是靠喋喋不休的,自以為是的說教。作為一名教育者,更為影片中學校和教師的一些極端的、不恰當的教育手段而感到難過。尊重孩子是每一個教育者的為師之本,恰當有效的教育手段是教育者要不斷研究和探尋的技能,而鼓勵、欣賞是教育當中最為經典和有效的方法。作為家長也好,教育者也好,真的不要吝嗇對孩子的稱贊,記住,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讓我們一起共勉吧。
《小孩不壞》是一部新加坡電影。電影中的孩子是一群中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都是中國的移民的後代。電影主要說的是兩個家庭和學校。其中一個男主角偉傑的家庭,他有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他的爸爸和媽媽是白領,上班工作總是很忙。偉傑和妹妹上中學,弟弟上小學。如果他們做的錯事,父母總是打罵他們。偉傑的父親染上了賭博,欠了別人非常多錢。還把他的母親打昏了,住進了醫院。
偉傑為了幫父親還債,和來自另一個家庭的健仁加入了。他們的劉老師為了阻止他們加入,老師把自己的所有積蓄給他們去還債,還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再走錯一步,就不能回頭。你們是人才,憑你們自己的能力也能製作直升飛機。」偉傑沒有接受老師的要求,轉身就走了。
偉傑和健仁用他們製作的搖控飛機,去幫運送。劉老師知道了這件事,也跟了過去。劉老師為了救他們,自己一個人把引開,讓偉傑他們逃到車上,帶師母去醫院生小孩。還沒有來得及去醫院,師母就要生了,他們順利的為師母接生小孩。他們在接生的過程中,感悟到母親的偉大。
最後,他們參加了搖控飛機比賽,可是他們輸了,不過他們沒有氣餒,他們還說:「再壞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事,也有壞的一面。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怨恨父母是對自己的懲罰。」後來,警方覺得他們的搖控飛機很有創意,還他們們發了獎學金。他們父母說:「所有的孩子,都是鑽石、寶石,要用心去把他擦亮。」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希望所有的父母,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打罵自己的小孩!
中午在樓下吃完飯之後就回來整理自己的辦公桌,把抽屜里的報紙全部拿出來之後一張一張全部掃了一眼。看到里頭有一版關於教育方面的內容,其中還有一部電影《小孩不壞》。劇情講述的是在新加坡教育背景下,探討家庭關系,教育制度和父母子女溝通的問題,展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看著劇情介紹當時就來網上搜索了一下再pps里搜到了,當下就看了。裡面有很多的情節都很真實很感人。
在劇中,Jerry 是個很棒的孩子,學校里排的話劇他是男主角,但是Jerry爸媽都忙於工作,媽媽是一家雜志社的主編,爸爸是一家公司的技術總監。都是大忙人。記得裡面有一幕就是說:father『s day的那天Jerry 和他哥哥學謙給他們的爸爸買了禮物送給他,Jerry畫的一幅爸爸在黑暗中的肖像畫。媽媽問他:這個是什麼畫。J叫他爸爸站在房間內然後把燈關了之後說這個就是爸爸給我的印象。然後是學謙,用自己的錢給爸爸買了一個剃須刀,媽媽開口就說:家裡有了剃須刀了,你在浪費錢。其實無論孩子送給父母什麼禮物,都是孩子的一片心意。父母沒有好好珍惜,讓孩子很失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跟家長之間沒有什麼可以溝通的,就沒有共同語言了。還有一個更觸目的片段。Jerry一家在吃飯的時候學謙的手機響了,他爸爸說吃飯時間不能接電話。學謙就沒有接,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分鍾里頭,學謙爸爸媽媽的手機相繼響起來了,爸爸對著他們哥倆說:爸爸不同,爸爸的一個電話可能就是幾百萬的。說著說著就拿著電話離開飯桌了。媽媽也是如此。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家長總是給孩子要求這要求那的,然而一旦自己的某些行為和這些要求相沖突的時候就忘記了。就覺得自己是父母擁有特殊的權利。我認為作為家長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則。老師也是同樣如此!
還有最後一幕,成才爸爸的離去,成才之所以會淪落到和社會小混混在一起。是因為他天生熱愛武術的心沒有被爸爸賞識沒有被爸爸認同,在導致如此。最後在醫院的時候成才爸爸說:他自己從小就這樣被自己的父母打罵到大,不知道該怎麼去愛身邊的人,因為他自己從小就沒有被愛過,沒有被愛的人怎麼知道如何去愛別人了。我想即使他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不會愛,他愛的方式肯定不對,愛的方式肯定不能讓人接受。從這里我在思考,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包括老師在內,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在沿襲自己的父母教育我們自己的方式。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我們確實很想教好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擁有很幸福很快樂的生活。但是我們愛的方式錯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劇中的很多獨白里都提到了,為什麼人們這么吝嗇說一句贊美別人的話了?其實不只是孩子需要贊美,我們大人也需要贊美。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即使他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這也證明了他付出了努力了,既然付出了努力了就會有回報。不要吝惜自己贊美的語言。周弘的賞識教育就證明了,贊美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看到這里我想到了卡爾.威特。他是世界聞名的教育家。他52歲才生有一子小卡爾,小卡爾天生就體弱,和一般的孩子相比他的智力要弱一些,但是在卡爾的教育下,他卻變成了一個譽滿全球的天才。我記得很清楚卡爾說的一句話:很多父母不知道為什麼要生下孩子,也不知道孩子生下來之後該怎麼去撫養教育他們,就這樣孩子生下了。但是我不同,我在生孩子之前已經計劃好了我要怎麼去培養我的孩子,怎麼去撫養他,以至於到後來孩子生下來之後卡爾都是按著自己的計劃進行的。而且每天都堅持記日記,記下孩子每一天的成長情況。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既然擁有了就要負責好好去教養他。否則真的是在糟蹋生命,真的很可恥!
今天對於我而言是個特殊的日子,我想我以後如果有了孩子我絕對不允許自己用這樣的方式去教養他。對於我的學生我也絕對不允許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去教育他們。
『貳』 新加坡電影《孩子不壞》的插曲一生絕情的歌詞
我們肆無忌憚 我們成群結黨 我們目無尊長 對什麼事都不滿 看著我們的成長 只會製造麻煩 我們就是一無是處看你又能怎樣 我們don't give a damn 那看不起的眼光 我們什麼都不是 我們什麼都不管 我們之間為什麼會 漸漸地沒有語言 我們之間有道牆 學校老師束手無策 父母臭罵我們不會想 這個社會的標准已經超出了 我們這年紀的有限想像 只認定會讀書 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樣 別以為看不起我們 就告訴自己比人家強 有多少人關心我們 為何會走錯迷失方向 又有誰會替我們想想 蘋果為何會變爛 其實我們也曾努力 要爭取所有人的稱贊 捫心自問你們究竟 給了我們多少希望 淚水已經流干 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靈魂 我們應該怎麼辦 懲罰我們就是堂皇的協助成長 然後讓我們一生絕望 有些人幸運天生沒有戰場 我們一出世就是自己孤軍作戰 站在十字路口的風雨中吶喊 不要讓我們一生絕望 學校老師束手無策 父母臭罵我們不會想 這個社會的標准已經超出了 我們這年紀的有限想像 只認定會讀書 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樣 別以為看不起我們 就告訴自己比人家強 有多少人關心我們 為何會走錯迷失方向 又有誰會替我們想想 蘋果為何會變爛 其實我們也曾努力 要爭取所有人的稱贊 捫心自問你們究竟 給了我們多少希望 淚水已經流干 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靈魂 我們應該怎麼辦 懲罰我們就是堂皇的協助成長 然後讓我們一生絕望 有些人幸運天生沒有戰場 我們一出世就是自己孤軍作戰 站在十字路口的風雨中吶喊 不要讓我們一生絕望 淚水已經流干 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靈魂 我們應該怎麼辦 懲罰我們就是堂皇的協助成長 然後讓我們一生絕望 有些人幸運天生沒有戰場 我們一出世就是自己孤軍作戰 站在十字路口的風雨中吶喊 不要讓我們一生絕望
『叄』 求《孩子不壞》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梁智強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LbT1C1lr6oVWf_eLFBmbzg
『肆』 求一部好像泰國還是馬來西亞的片,講一家人有弟弟和姐姐,還有一個老師很像陳曉東,內容和對白很搞笑的
你看看是不是這部新加坡片,孩子不壞
《孩子不壞》(英文名: We Not Naughty )是2012年一部新加坡電影,由梁智強執導及編劇,主要演員包括李創銳、洪賜健及陳曉東等,講述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擁有的困擾。
故事圍繞著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許偉傑(李創銳飾)和弟弟阿寶以及偉傑最好的朋友劉健仁(洪賜健飾),這三個受到輕視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困擾。阿寶(盧楷浚飾)年少天真,父母的贊美對他而言就是世界的全部,不管所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而就讀工藝學校的偉傑喜愛用他擅於發明機械的才能,來戲弄老師和同學們;因為母親的忽視而誤入歧途的健仁陷入了龐大的負債中,為了償還債務,他未尋求母親的幫助,反而替高利貸集團跑腿做事。為此偉傑和健仁想出了發明「收債機器」的點子,讓收債機器代替他們去噴漆討債。見識過「收債機器」的威力,卻不知道不良集團的首腦Boss Ma(巫啟賢飾)其實還打算用升級後的機器來走私毒品。眼看著學生踏上歧途,老師CK(陳曉東飾)決定挺身幫助自己的學生。
『伍』 電影《小孩不壞》中的各個人物形象分析
「記得你最後一次稱贊你的孩子是什麼時候嗎?」 「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看過《小孩不笨2》的觀眾幾乎都有同感。在新加坡,該片成為其史上票房排名第二的本土電影;在香港,又被教育部門推薦為父母與子女必看電影之一;在內地,受第1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主辦方邀請在杭州作中國首映,看哭了不少家長。(是的,今天也把我給看哭了)一部電影,讓人感慨唏噓是起碼的,若是到了讓觀者自省的地步,那應該算是成功到「有意義」的地步了。怪不得《小孩不笨2》讓香港當局下官令建議孩子、家長、教師齊齊觀之。 小孩不笨,那誰笨?是那個叫Jerry的小男孩嗎?剛入學就遭遇性問題,不笨才怪。就是親個嘴,躺在一起,他女朋友肚子大了!他真誠地問老師、問父母、問兄長、問路人,到底女人的肚子是怎麼大的。誰會正視小孩子這樣的問題呢?自然是笑話不斷。最讓我感慨的是那位大肚子老師的回答。瞧她標準的表情變化表演:和藹——驚訝——莫名其妙——有點惱怒——壓著不耐敷衍幾句…… 小孩不笨,那個Jerry的哥哥笨嗎?中學生,一表人才,酷愛blog。電影開場就是他在台上獲獎的場面,可惜,台下的父母是「失望」的,原因很簡單,這個獎僅僅是愛好類的,與「學習」無關。無視孩子的興趣(真天性),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小孩不笨,那個最終成為武術冠軍的小孩笨嗎?單親而貧困的家庭、殘疾而暴力的老爸,你指望孩子發展成什麼樣?當仗義都變成缺點,唯一的人性光芒都變成問題少年的典型特徵,矛盾的爆發——師生當堂武鬥、兄弟校外抗暴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你說,到底誰笨?他的父親就不必說了,是那個教育的標准形象「校長」嗎?是那個文明的標准載體「教師」嗎?是拒絕了他的全新加坡的學校嗎?唯一不笨的是社會上的那群小混混。他們最聰明,賞識他能打,收編旗下,用其所長。 其實,我還是有點冷靜的鑒賞力的。都說編劇是騙子,演員是瘋子,觀眾是傻子。可以看穿編導的良苦用心。1.5小時的電影,想全方面表現教育問題,家庭、學校、社會無一遺漏,窮人、富人;藍領、白領;愚者、智者統統暴露在「鞭撻」刑台上。銀幕上是小哥哥被鞭打屁股,銀幕下是眾觀眾被拷問責任。 電影要表達的意圖很清楚:一切問題的核心在於「溝通」!在於「賞識」!只要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師生之間、父子之間、路人之間、乃至沖突者之間,溝通了,賞識了,就可以避免矛盾,一切可以變得美好。就像那位老師改變了態度,孩子們就好了;校長改變了態度家長就樂了;被打劫的老太太改變了態度,警察帶走的人就不一樣…… 我是笑著帶淚看完的電影,而且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得不反思自己作為家長、老師一貫的做法,沒有壞小孩只要笨家長,笨老師,不適宜的教育體制。
『陸』 孩子不壞的影片評價
梁智強導演談《孩子不壞》:
孩子會變壞,家庭和父母的關系都是源頭,父母愛孩子是天下父母都知道的,但是執行起來,有那麼多的干擾和影響,正因如此父母要守著一個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資料上發現,誤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為家裡缺乏溫暖,小小的心靈受傷無數,尤其是對父母從失望到絕望再到恨之入骨甚至不共戴天,又求助無門,那種痛苦的煎熬只好透過另一個管道來發泄。很奇怪的就是,接觸了黑暗,利用黑暗來平衡心理的傷痛,往往就是絕路的開始。
其實這些孩子,要的就是「關懷、愛、溫暖」。很簡單的東西,但他們就是沒有,所以我在《孩子不壞》的插曲里寫了:「你不是我,你不會知道我的傷痕有多深?」都是所有誤入歧途的孩子內心世界的反映。其實,他們的傷痕都是大同小異的,說穿了也沒有什麼新鮮,但是因為沒有人開導,加上又和那些有相同問題的朋友一起,大家同病相憐把負面思維擴大再擴大。傷痕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別人害的,其實不是他們要怪別人、埋怨社會,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說,這些孩子變壞,都是父母和社會的錯,我們相信了,他們當然也相信了,所以他們變壞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些人真的沒有錯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是有選擇的!
『柒』 小孩不壞研究問題是什麼
探討孩子如何變好及變壞的教育問題。
《孩子不壞》是由梁智強編劇、執導,由李創銳、陳曉東、夏如芝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著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擁有的困擾。
《小孩不壞》是一部以新加坡為背景的電影。電影中的孩子是一群中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都是中國的移民的後代。講述了偉傑(李創銳飾)、阿寶(盧楷浚飾)和健仁(洪賜建飾)是三個成年人眼中的「壞小孩」,他們不用功讀書,腦袋裡整天想著各種各樣奇怪的鬼點子。
『捌』 新加坡電影《孩子不壞》裡面的「O$P$」是什麼意思
O$P$就是own money pay money,意思就是欠債還錢,新加坡有很多非法放高利貸的,一般叫做loanshark或者華文名字大耳窿,一般討債的方式就是潑油漆掛豬頭,現在更為先進一點的就是騷擾借錢人的鄰居,讓借錢人在鄰里抬不起頭
『玖』 觀《孩子不壞》有感
這是一部新加坡的影片,剛開始是被電影中的語言「驚」到了,英語,華語,再摻雜著一些福建話,只能說,我被這部影片徹底「震撼」到了,於是就這樣看了下去。 電影圍繞著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偉傑和弟弟阿寶以及偉傑的好朋友,健仁展開,這三個受到輕視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困擾。阿寶年少天真,父母的贊美對他而言就是世界的全部,不管所做的事情是對而就讀工藝學校的偉傑喜愛用他擅於發明機械的才能,來戲弄老師和同學們;健仁則是因為母親的忽視而誤入歧途陷入了負債中,為了償還債務,他未尋求母親的幫助,反而替高利貸集團跑腿做事。為此偉傑和建仁想出了發明〝收債機器〞的點子,讓收債機器代替他們去噴漆討債。老大見識過〝收債機器〞的威力,他們卻不知道不良集團的首腦Boss Ma)其實還打算用升級後的機器來走私毒品。眼看著學生踏上歧途,老師CK決定挺身幫助自己的學生。 影片一開始將鏡頭定在了阿寶身上,阿寶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不但沒有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保護,還被說成是他欺負了同學。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做法,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的。孩子的心靈是一片凈土,做家長的應該要尊重事實。孩子會變壞,家庭和父母的關系都是源頭,父母愛孩子是天下父母都知道的,但是執行起來,有那麼多的干擾和影響,正因如此父母要守著一個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偉傑和建仁就讀的工藝學校,在新加坡是一所不怎麼好的學校,他們的父母總是冷嘲熱諷的,於是他們自己也變得自暴自棄。其實,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就長沙這個小圈子而言,一本,二本,三本的大學都齊了。如果你說你是中南大學或者湖南大學的,家長和朋友自然覺得不錯,要是個什麼其他院校的,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自然會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績自然是又好又差的,只要做到術業有專攻就行。所以,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自卑感。 電影中CK老師的這樣一段話讓我動容:「當有一天你們真的犯錯的時候,沒有人會管你們錯的原因,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需要被罰,你可以怪這是社會的錯,社會會替你坐牢嗎?你可以怪這是環境的錯,環境會替你坐牢嗎?就算是你爸爸媽媽的錯,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有一天你們要是犯了錯,他們能替你坐牢嗎?」的確如此,我們不能奢求地球因為我們而在某一刻停下來,給我們一次重來的機會。時間是公平的,把握好自己的每一個階段,不為做過的事去後悔。 影片還是以好的結局收尾。偉傑和賤人在CK老師的幫助下最終改過自新,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我想說,這更是教育的成功吧。其實這些孩子,要的就是「關懷、愛、溫暖」。很簡單的東西,但他們就是沒有。 電影的插曲里寫了:「你不是我,你不會知道我的傷痕有多深?」都是 所有誤入歧途的孩子內心世界的反映。其實,他們的傷痕都是大同小異的,說穿了也沒有什麼新鮮,但是因為沒有人開導,加上又和那些有相同問題的朋友一起,大家同病相憐把負面思維擴大再擴大。傷痕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別人害的,其實不是他們要怪別人、埋怨社會,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說,這些孩子變壞,都是父母和社會的錯,我們相信了,他們當然也相信了,所以他們變壞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些人真的沒有錯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是有選擇的![ 所以,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信任吧,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