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布拉格之戀電影男演員

布拉格之戀電影男演員

發布時間:2022-12-31 01:50:34

Ⅰ 要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 的有關介紹,越全越好~謝謝了!

英文名:Daniel Day-Lewis
職業:演員
出生:1958年4月29日 April 29, 1958
出生地:London, England, U.K.
父親:Cecil Day-Lewis
母親:Jill Balcon
妻子:Rebecca Miller
孩子: Gabriel Kane (母親:Isabelle Adjani
丹尼爾戴劉易斯是英國演技派新秀。他在英國長大但同時又持有愛爾蘭護照。他的父親是一名愛爾蘭出生的英國詩人,母親是名演員。丹尼爾成長在倫敦郊外格林威治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當他被送到位於肯特的塞文諾克學校後,生存變得更加艱難。他既可以生活在學生時期的恐怖中,又可用諷刺、開玩笑的口吻來回顧這一切。

劉易斯知道塞文諾克學校不是毫無生機,恰恰是在那裡他發現了他的兩種職業:做木工活和表演。在塞文諾克的車間里,12歲的丹尼爾被要求做一張乒乓球桌,第一次與木頭打交通的經驗。1986年他出現在國家劇院的舞台劇《未來主義者》中。在該劇中,劉易斯旋風一般駛過舞台,就像一位感情誇張、躁動不安的年輕人延誤了他的第一次約會。這之後是一個魯莽、勇敢的轉變,劉易斯放棄了舞台的表演,並從此一去不返。一時間關於他的謠言四起更有甚者說他在演出中看到了他父親的鬼魂。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劉易斯總是與劇院保持一種既愛又恨的關系。但現在則完全是愛的關系。他說他對傳統的認為電影就是浮土德的演出(一種舞台劇的表演形式)的觀點十分惱火。

劉易斯成年後的電影工作始於1982中《甘地》中的一個小角色。很快他又在南海公司的《恩情》中亮相,在該片中他將安東尼.霍普金斯那位膽小的伴郎暴躁而鬼祟的性格演得活靈活現。 這是他眾多角色中第一個反面形象。 他深信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藝無止境的過程,所以他不斷地用各種怪異的角色向自己發起挑戰:《布拉格之戀》中憤世嫉俗的外科醫生,《星星和酒吧》中挑剔的藝術鑒賞家,《永遠微笑,新澤西》中教會的牙科醫生。

劉易斯是一位對藝術有執著追求的演員。他認為,一個好演員不僅是製片廠的搖錢樹,也背負著巨大的道義責任。他喜歡不斷地變換角色類型,對自己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十分投入,精益求精。

除奧斯卡獎外,劉易斯還因主演《我的左腳》一片,獲蒙特利爾電影節、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全美影評家協會頒發的最佳男演員獎,並被英國影藝學院授予「當代最佳男演員」稱號

Ⅱ 丹尼爾·戴·劉易斯

姓名: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
職業:演員

出生:1958年4月29日 April 29, 1958

出生地:London, England, U.K.

父親:Cecil Day-Lewis

母親:Jill Balcon

妻子:Rebecca Miller

孩子: Gabriel Kane (母親:Isabelle Adjani)

丹尼爾·戴·劉易斯因在英國影片《我的左腳》中成功地飾演了一位身殘志堅的人物而榮獲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殊榮。當他瀟瀟酒酒地登台領獎的片刻,人們見到的彷彿是一位長發披肩、神情調侃的美國街頭嬉皮士,而不是英國紳士。

丹尼爾·戴·劉易斯出生於倫頓,父親是已故的英國桂冠詩人C·戴·劉易斯,母親是演員,外祖父是五十年代伊林製片廠的主管。由此,便能明了他進入演藝圈子的順乎其然。

滿頭黑發的丹尼爾有著高挺如山脊的鼻和一雙銳利得似乎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臉色蒼白、瘦能見骨,一見就知屬那種纖細敏感的類型。

在英國貝戴爾革新學校就讀時,丹尼爾就開始演戲。他全面開花,既上銀幕、又上屏幕,還加入國家青年劇團和布里斯托劇才,並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同台演出扮黨內莎翁筆下的情種羅密歐。

在電影圈子裡,丹尼爾有「千面人」、「變色龍」之稱。因為他一會兒是金發碧眼的彭克青年,敏捷干練一如狩獵中的野獸(《豪華洗衣店》);一會兒是留著漂亮小鬍子的義大利矯情紳士,文質彬彬生如溫順的羔羊(《看得見風景的房子》);一會兒是面臨中年生活顧機的四十歲男子(《南部聯邦旗》)一會兒是生性風流的捷克外科醫生(《布拉格之戀》)。有時真難以讓人相信這些形象迥導的人物是同一個人扮演的,而這恰恰本現同丹尼爾的才華,表明了他的成功。 有趣的是,好幾部片子都是在導演力排眾議(甚至包括丹尼爾的自我否定)下,丹尼爾才得以出任主演的。《布拉格之戀》經紀人曾認為三十一歲的丹尼爾太年輕,竭力阻止導演菲爾·考夫曼與他見面,可偏偏丹尼爾當時為演《未來信徒》剃成光頭在晨間電視節目中出現了一次看上去倒有五十歲,這成為菲爾·考夫曼不相信經紀人的有力依據,而丹尼爾則藉以成為《布拉格之戀》男主角的最佳人選。

丹尼爾出名後,經常遭人指指點點,「嗨,我認得他!」丹尼爾為此感屋。困感不安,覺得人們就象在辨識某種稀有動物,有一點點受屈辱的感覺。為了盡量避免這類場合,丹尼爾在《豪華洗衣店》和《看得見風景的房子》二部電影叫好又叫座之時,躲到蘇格蘭高地去徒步旅行,令所有的記者禾影這知望至極。

這倒不是丹尼爾清高,而是他生性如此,就象他在《看得見風景的房子》和《南部聯邦旗》中飾演的角色,具有英國人特有的通病——忸怩作態,沒有能力應付現拒絕透露誰想在他口中探出親密女友的身份更是疾心妄想。

丹尼爾實在太累了。因為他貪心,舞台和電影都不願放棄,而他又是個認真的人,始終要保持在最好的精神和身體狀況下工作。丹尼爾認為拍電影要背負巨大的道義責任,不使投入的巨資付之東流,所以他同意把影片主演稱為"錢"的說法,盡管有些反感。

從丹尼爾擊敗湯姆·克魯斯,摘取最佳男演員桂冠那一刻的造型來看,也許他想學學美國佬的滿不在乎,可骨子裡仍流著保守的英國人的血,盡管他不是一個純種的英國佬。

作品年表:

Gangs of New York 紐約黑幫 (2002)

The Boxer 因愛之名 (1997)

The Crucible 激情年代 (1996)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 (1993)

The Age of Innocence 純真年代 (1993)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最後一個莫希幹人 (1992)

My Left Foot 我的左腳 (1989)

Stars and Bars 飛進美國 (1988)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戀 (1988)

A Room with a View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1985)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年少輕狂 (1985)

The Bounty 叛逆巡航 (1984)

Gandhi 甘地傳 (1982)

Sunday Bloody Sunday 血腥星期天 (1971)

http://gb.cri.cn/6851/2005/06/07/[email protected]

Ⅲ 朱麗葉·比諾什的人物經歷

朱麗葉·比諾什於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她於12歲開始接受演技訓練,畢業於巴黎愷撒獎後座。1982年開始涉足銀幕,《激情密約》中躍登為主角,獲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接著以《布拉格之戀》打開國際知名度。曾與前導演男友里歐·卡霍合作過《壞痞子》及《新橋戀人》。
1992年,《新橋戀人》讓比諾什拿下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接著1993年,她嘗試改變形象與戲路,接演了基耶洛夫斯基《藍紅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藍色情挑》,本片為她拿下威尼斯、法國凱薩獎兩獎後座。隔年的《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她也都參與客串演出。
1994年比諾什為了生育大事而暫別銀光幕。當她再復出時,已成了法國片酬最高的女星。
1997年時,《英國病人》一片讓她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及英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柏林影後及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2001年,比諾什嘗試了充滿夢幻感的《濃情巧克力》。憑本片,她再添一次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獲獎紀錄,以及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卡等多項國際大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6年 比諾什的《非法入侵》獲英國獨立影片獎提名最佳演員,同年的《隱藏攝像機》亦獲倫敦人影評協會提名最佳演員等諸多獎項。
2006年與華人導演侯孝賢合作了《紅氣球》、以及拍攝概念新穎的《巴黎我愛你》。2008年,比諾什又與塞德里克·克拉皮斯導演合作了《巴黎》。
2010年,第63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禮,朱麗葉·比諾什憑借《合法副本》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朱麗葉比諾什1964年3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曾主演影片《卑賤的血統》《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色》《英國病人》《屋頂上的輕騎兵》《雪地里的情人》等。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在《布拉格之戀》中,朱麗葉比諾什扮演了丹尼爾·劉易斯美麗而純潔的妻子,這位被命運捉弄而又富有個性的小女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並贏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
世界電影的大門向她敞開了,兩位電影大師幾乎同時向她伸出了友誼的大手,那就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藍色》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日漸成熟的比諾什憑著對角色的藝術直覺,她選擇了《藍色》。
《藍色》是一部關於愛情、信念與自由的影片,朱麗葉比諾什飾演了一位慘遭車禍,痛失丈夫與女兒的年輕女子。影片中,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走出了絕望與封閉,重獲愛情和自由。基耶洛夫斯基對於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比諾什細膩、精湛的表演,使得這部影片榮獲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比諾什則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朱麗葉比諾什有一雙堅定專注的眼睛,她沉默寡言,很少大笑,她那緊閉的雙唇和意味深長的微笑,讓人永遠無法體會她的內心是怎樣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在法國電影圈的麗人中,朱麗葉·比諾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也不是作品最多的,卻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國際影響的法國 女演員,有人稱其為法國的梅麗爾·斯特利普。
在影片《英國病人》中,朱麗葉比諾什成功地扮演了女護士漢娜,展示了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女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雖然是配角,卻掩飾不住朱麗葉比諾什的個人魅力,她因此而獲得1997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2001年3月25日揭曉的73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她又以影片《巧克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
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志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代表作:《布拉格之戀》1988、《新橋戀人》1991、《藍色》1993、《英國病人》1996、《屋頂上的輕騎兵》1995 所獲獎項:1994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事業 如日中天的朱麗葉·比諾什,個人生活卻似乎不那麼一帆風順。1986年的冬天,比諾什帶著大圍巾,只露出兩隻眼睛,獨自走過巴黎的街頭,被 迎面走來的年輕導演列奧·卡拉克斯一眼相中,成為《卑賤的血統》的女主角,兩人也成為戀人。隨後她又在卡拉卡斯耗時三年的大製作影片《新橋戀人》中擔任主角。1991年當影片面世的時候,這對令世人羨慕的戀人也宣告分手。
此後朱麗葉·比諾什和一位潛水員共同生活了三年 ,兒子Raphaël.Binoche出生不久,兩人又各奔東西。1995年在拍攝《屋頂上的輕騎兵》時,她與男主角奧里威·馬蒂內墜入愛河,而後者最終不能忍受比諾什的 成功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主動提出分手。後來傳聞她在拍《世紀兒女》時與比自己小12歲的男演員貝努瓦·馬奇梅假戲真做結情緣 ,可如今的比諾什與兒子Raphaël.Binoche.Halle獨自住在巴黎郊外。

Ⅳ 關於<布拉格之戀>

開什麼玩笑,那是茱莉葉。比諾什,嘿咻一下得多少錢啊,男主角想導演也不肯出這個錢吶!

Ⅳ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時長第幾分

二戰][2012][美]《海明威與蓋爾霍恩》(1920x1080.英語.中英字)(154m)[11100k-12G]wx24

[2012] [歐美] [劇情] [BD-1080P] [BT下載]海明威與蓋爾霍恩 Hemingway.And.Gellhorn.2012.1080p.BluRay.x264-BRMP 12GB

◎譯名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
◎片名 Hemingway & Gellhorn
◎又名 戀上海明威(台) / 海明威傳 / 戰地烽火情 / 海明威情史
◎年代 2012
◎地區 美國
◎類型 劇情/愛情
◎片長 154分鍾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編劇 傑里·斯塔爾 Jerry Stahl / 芭芭拉·特納 Barbara Turner
◎主演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Martha Gellhorn
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 ....Ernest Hemingway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Russian general
康妮·尼爾森 Connie Nielsen ....Tall blonde woman
羅德里格·桑托羅 Rodrigo Santoro ....Zarra
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Mary
莫莉·帕克 Molly Parker ....Pauline
托尼·夏爾赫布 Tony Shalhoub ....Koltsov
馬克·佩雷格里諾 Mark Pellegrino ....Max Eastman
大衛·斯特雷澤恩 David Strathairn ....John Dos Passos
傑弗瑞·瓊斯 Jeffrey Jones ....Charles Colebaugh
布魯克·亞當斯 Brooke Adams ....Madrid woman

◎簡介

影片故事主要聚焦海明威同其第三任妻子蓋爾霍恩的情感糾葛,克里夫·歐文扮演歐內斯特·海明威,妮可·基德曼飾演他的妻子、也是著名的戰地記者瑪莎·蓋爾霍恩。 海明威與瑪莎·蓋爾霍恩相遇於1936年、一間名為Key West的小酒館中,他們1940年結婚,在歐洲蜜月旅行期間寫出了他的名著《喪鍾為誰而鳴》。不過,二人都專注於自己的記者事業,聚少離多讓二人於1945年離婚。

◎電影相關

《鵝毛筆》、《布拉格之戀》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攜手克里夫·歐文、妮可·基德曼將海明威與他的妻子、也是著名的戰地記者的瑪莎·蓋爾霍恩的故事搬上HBO。影片日前正式曝光先行版預告,克里夫·歐文飾演的海明威似乎不如《午夜巴黎》中的寇瑞·斯托爾版驚艷,但妮可·基德曼一顰一笑似乎把瑪莎·蓋爾霍恩,這個性感卻冷靜的女人演繹得絲絲入扣。

海明威與瑪莎·蓋爾霍恩相遇於1936年、一間名為Key West的小酒館中,他們1940年結婚,在歐洲蜜月旅行期間寫出了他的名著《喪鍾為誰而鳴》。不過,二人都專注於自己的記者事業,聚少離多讓二人於1945年離婚。

妮可·基德曼和克里夫·歐文聯合主演的最新電影《海明威與蓋爾霍恩》曝光新加入演員陣容,他們是:大衛·斯特雷澤恩(《諜影重重3》)、羅德里格·桑托羅(《300勇士》)、莫莉·帕克(《末日危途》)、帕克·波西(《超人歸來》)、Lars Ulrich(《前往希臘劇院》)、桑地亞哥·卡布瑞拉(《切·格瓦拉》)、Saverio Guerra(《絕地戰警》)、彼德·考約特(《永不妥協》)、黛安·貝克(《沉默的羔羊》)以及托尼·夏爾赫布(《賽車總動員》)等。

其中,大衛·斯特雷澤恩將扮演海明威的朋友John Dos Passos,羅德里格·桑托羅扮演他的另一位好友Zarra;莫莉·帕克和帕克·波西分別飾演海明威的第二任和第四任妻子;Lars Ulrich扮演荷蘭紀錄電影導演尤里斯·伊文思;桑地亞哥·卡布瑞拉扮演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Saverio Guerra飾演海明威的朋友Sidney Franklin,彼德·考約特扮演他的編輯Maxwell Perkins;黛安·貝克扮演蓋爾霍恩的母親;托尼·夏爾赫布扮演一位俄國記者。

◎獲獎情況

第70屆金球獎 (2013)
電視類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提名) 克里夫·歐文
電視類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提名) 妮可·基德曼

第64屆黃金時段艾美獎 (2012)
迷你劇/電視電影 最佳迷你劇/電視電影(提名) Trish Hofmann / Mark Armstrong / Peter Kaufman / Nancy Sanders / 詹姆斯·甘多菲尼 / Alexandra E. Ryan / 芭芭拉·特納
迷你劇/電視電影 最佳男主角(提名) 克里夫·歐文
迷你劇/電視電影 最佳女主角(提名) 妮可·基德曼
迷你劇/電視電影 最佳男配角(提名) 大衛·斯特雷澤恩
迷你劇/電視電影 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節目最佳導演(提名) 菲利普·考夫曼

第65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3)
最佳電視電影/迷你劇導演(提名) 菲利普·考夫曼

第19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3)
電視獎 電視電影/迷你劇最佳男演員(提名) 克里夫·歐文
電視獎 電視電影/迷你劇最佳女演員(提名) 妮可·基德曼

Ⅵ 求一部愛情電影的名字

真愛(李燦森)

這部電影如果你上網找,真的是難如登天,而且求這片的人很多,因為這是很好看的一部電影。

中文片名:真愛
影片導演:黎繼明
主要演員:李燦森 小雪 羅蘭
影片產地:香港 地區
劇情類型:劇情 片推薦指數:★★★★★www.影片大小:482M

影片片長:100分鍾

影片格式:wmv

真愛簡介:
自幼喪父受盡溺愛的小雪品學兼優,甚至校花選舉唱歌比賽都很成功。天王Leo賞識力捧,但要小雪以身體作報答,雪不允加上首張唱片成績未如理想而遭公司放棄。此時雪母又因交通意外去世。小雪因遭逢巨變終日借酒消愁及以葯物麻醉自己,一直均以借錢渡日,弄至債台高築。幸有男友李燦森支持,特請求城中名監制Mark幫助小雪。後來小雪再戰樂壇,實時被外界接受,更被捧成玉女接班人,此時,森自覺小雪與自己之地位又出現距離,二人因壓力而分開……

女主角小雪也是用真名,在戲里和現實一樣是個歌手,而男主角是李燦森,演一個送外賣的孤兒,樣子很平凡的他常被顧客叫做"怪獸仔",於是性格得孤避,唯有小雪當他是真心朋友,日久生情,"怪獸仔"愛上了小雪,但是他只是個送外賣的,而小雪是大明星會喜歡他嗎?只有心裡默默的愛著雪,當被人發現這秘密時,卻引來了大家的嘲笑.難道愛真的要分階級地位嗎?小雪歌迷會里,燦森本來是買了禮物想當面告白,因為沒信心而開摩托離去,但聽到小雪在廣播里說喜歡他的時候,又開車折返,就在這時車扎到了路上的一塊小石頭,因為太快了來不及倒下了,車子著火了,燦森在地上爬向送給小雪的禮物,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隨著一聲爆炸,我也忍不住流下熱淚,燦森已粉身碎骨!結尾響起了小雪的歌

Ⅶ 《布拉格之戀》觀後感

《布拉格之戀》該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編著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女招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之間錯綜復雜的愛情糾葛。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布拉格之戀》觀後感範文1

想想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是在4年前,當時的感覺是故事情節變得不重要,情節只是為了將作者的哲學思考編串起來,現在看完電影才發現原著沒有看懂。電影的改編劇本是成功的,略去了哲學思考,將情節放在第一位,讓人看懂了這本書的內涵。

托馬斯以前的生活中他逃避責任,不願被束縛,周璇與眾多女人之間而不願陷入任何一段關系,對他來說,生命是如此之輕,沒有包袱,不用認真對待,在得到感官享受後瀟灑的離開。在短暫的對抗專制後他選擇了離開,去日內瓦過著以往的生活。泰瑞莎的出現讓他不自覺的陷入一段他自己都無法抽離的感情中,在泰瑞莎回國後他不得不回到祖國,面對專制時他的高傲讓他寧願放棄原來體面的生活,在與泰瑞莎歸居田園後,他成了一個農夫,生命此時對他來說已不再是輕的,在直面苦難後,面對著沉重的生命,在死前,他說,我很快樂。胳膊脫臼被接回原位,象徵著他已完成了轉變,從前的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現在的他不再逃避,最終他獲得了更大的快樂。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泰瑞莎原本是個小鎮出身的普通女孩,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卻與小鎮格格不入,在遇見托馬斯之後彷彿找到了解救她的梯子。她去布拉格找托馬斯,在托馬斯的幫助下她展現了自己的不凡,一步步證明了自己,作為附庸,她時時刻刻擔心自己被托馬斯拋棄,終日活在這樣的恐懼之中,終於有一天獨立的意識覺醒了,她離托馬斯而去,回到祖國。當她向警察交出自己的照相機時,她沒有遲疑。托馬斯回去以後,她欣喜萬分,因為此時他們終於可以平等相處了。為了追求平等,她甚至會以同樣不忠的行為報復托馬斯。

薩賓娜的帽子象徵著男權,喜歡那頂帽子象徵著她對男性角色的渴望,這種渴望決定了薩賓娜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她只能被欣賞,而不能被擁有。托馬斯喜歡她戴帽子,托馬斯平等的對待她,欣賞她,從未想過獨占她。弗蘭茲不喜歡她戴帽子,他把她當做普通的女人,希望與她廝守終身,但只能導致薩賓娜離開他。

《布拉格之戀》觀後感範文2

影片《布拉格之戀》里的托馬斯醫生職業是艱辛的。正在他有點不大講究規范守則之期,緊之後電影銀幕上出現了第二條字跡:「但是最明白托馬斯的女生是薩賓娜……」。然後接下來,這些字幕一個跳切,直接進入另一組畫面,是托馬斯醫生和他的女友薩賓娜同床共枕的情節。接在這些共愛的視聽畫頁之後,第三條字幕跟著到來:「托馬斯被派往往一個溫泉療養地做一個手術。」上方這三組字幕及其配合畫面,有機並且渾然地構成了這一部電影開章以來的獨有視聽。這樣一種跳立於電影畫頁之外敘述方法,在上一個世紀末葉的西方藝術影片中,也屬於是比較別致的。

更加別致的還有,這個恍然物外的敘事者,除了講完這三段話之後,就消聲匿跡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一位敘事者的身影。拍攝這部《布拉格之戀》之際,小說原作者米蘭昆德拉正值身為布拉格國立電影學院教授,想必這樣的電影創作安排,一如米蘭昆德拉特出的文字寫作,必須是情有獨衷的。透過瀏覽六七十年代東歐電影的基本範式,我們大約知道了,原來《布拉格之戀》的創作起點大致是這樣的:六十年代捷克紀錄電影和捷克新浪潮電影的.模式,影響和制約到了藝術影片的發展。其間也包括藝術電影的原創音樂等等專業化格式。

歡悅的小提琴曲伴送著托馬斯醫生從城裡至鄉間,八方縱情的個人生活,突示著一位專職人士在特定情局下方的生命之輕。我們觀眾知道,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摸式,一但進入故事情節,便不會多有另類的肢節異變。然而這一部《布拉格之戀》,屬於典型的歐洲化的影視作品不一樣於美國,《布拉格之戀》的電影敘事開頭之餘,便不再沿續巳有的敘述技巧,而是另起戶頭,從打鑼鼓。

這種有些間離敘事的作法,或者能夠說採用不一樣視點講故事的敘述,一般是不太好揮發的。除非才氣過盛的大手筆。記得好萊塢只有一位導演膽敢試法,這位名導他是伍迪艾倫。至於歐洲的此類樣式的電影編導俯瞰皆是,比如羅曼波蘭斯基,比如法斯賓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羅西里尼等等數不勝數。然而問題在於,為什麼非要打破即定的電影的程式化規范,進行多重角度的敘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戀》開端的優點在於,一個開局一但預熱了全片發展的走勢,然後一瀉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是不是這個樣貌呢?恐怕一部電影走向終局的成敗,這便是電影故事本身好看與否的要求所在了。說得更加妥協一點,那就是電影創作人依朝著電影情節本身所規定的脈絡,固執地走了下去。那裡的每一楨畫面是否倒底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也有一個輕與重上的審視問題呢?我們當然能夠從這樣一部長達約三個小時的電影故事深層獲取更多枝節上的眉目。由此看來,我們也並不好按照一般的電影常思路規來看待這一部影片《布拉格之戀》,正因它的電影主題,恐怕也是應當擁有多重意境的。

倘若單用一個所謂平常的獵艷之類的潤詞,怕是根本涵蓋不了托馬斯醫生在他個人生活裡面的那些生生死死以及悲歡離合。同時也無法承受得了托馬斯大夫年輕多情的短促春華中的彷徨與無奈。其實認真觀看了《布拉格之戀》之後,我們也必須能夠驀地發現,那位盛情廣大的托馬斯大夫在他自己的生命終結之前,必須還是審慎地選取了個人的愛與情的。從而也該在一番選取當中,隨手拋扔掉了那個所謂的性自由?

《布拉格之戀》觀後感範文3

從不寫影評,只是簡單記錄一下自己觀影的感受。因為記性很差,不寫下來,就一定會忘記,或早或晚。曾經那麼心動那麼心醉,有一天就忘記了,多可惜。

大學畢業那年,我讀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喜歡這個老版的書名,據說後來新版的名字變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不過沒關系,我的書櫥里,是老版的那本,不會變。

22歲,那是個適合讀昆德拉的年紀,百無禁忌,一切皆有可能。然而那也並不是個適合讀昆德拉的年紀,生命之輕與重,人類之靈與肉,我什麼都不懂。可以說,書讀得渾渾噩噩,卻莫名的神魂顛倒,似乎有什麼東西,偷偷植入了我的世界。

好吧,現在來說電影。陰天,不開燈的房間,獨自一個人看《布拉格之戀》,一切都剛剛好。電影的英文原名並非「布拉格之戀」,而是同書名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我喜歡它的原名,因為,根本就不只是「戀」而已。

看電影,我從不喜歡先做背景資料調查,所以,我甚至事先都不知道編劇就是昆德拉本人,更不知道這是一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看完電影後才得知這一點,令我很驚訝,因為整部電影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都太歐洲了,一點都不美國。

比諾什是我比較喜歡的女演員之一,她的長相說不上特別美麗,喜歡是因為她恰好主演了好幾部我鍾愛的電影,比如《英國病人》,《藍》,《新橋戀人》,《濃情巧克力》。男主角丹尼爾,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不過這部戲這個人物,他演得精妙。很喜歡女配角,演薩賓娜的那個,不知道她叫什麼,很美,充滿不可抗拒的魅力,也許書中的薩賓娜就是這樣的女人吧。

畫面極美麗,卻又自始至終帶著沉重的陰郁色調,正是我喜歡的類型。想像中,布拉格這個地方,就應該是這樣的吧。這份美麗與陰郁釀造了極好的張力,讓人覺得有什麼東西就要走到極限從而爆發出來了,可是最終沒有,這就是所謂張力的極致吧。

情色鏡頭亦充滿張力,遠非其它一般般的情慾戲可以相提並論。最喜歡的是兩個鏡頭,一個是薩賓娜和弗蘭茨坐火車,窗外正下雨,薩賓娜忽然拉開車窗把頭伸出去,然後滿臉都淋上了雨水,臉上還莫名地歡笑著,弗蘭茨就捧住這張臉親吻起來。另一個是湯馬士與薩賓娜久別重逢,互相問候著近況,充滿試探,充滿感情的激盪,卻都壓抑著,故作輕松愉快(直到壓不住)。壓抑本身就體現著一種張力吧,比上來就撲要有看頭得多。

很多畫面都妙不可言。比如俄國人入侵,戰爭爆發,泰麗莎拿著相機沖到街上去拍照,湯馬士如影隨形地陪在她身邊,混亂的人群,暴力的場面,這時已經沒有對白,畫面全部變成了濃郁的黑白色,男女主角此刻好看得不可思議。

薩賓娜和弗蘭茨坐火車那場戲,窗外的景色也幾乎處理成黑白色,煙雨蒙蒙,竟很像中國畫里的水墨江南,美極。

泰麗莎迷上攝影,在廣場上拿著相機到處拍照,背景音樂響起,是《Hey Jude》,整個氛圍完全是六十年代風情,讓人心醉神迷。

還有最後湯馬士、泰麗莎和其他人開車去小酒館跳舞,微醺的湯馬士含情脈脈地凝視著泰麗莎,同樣微醺的泰麗莎巧笑嫣然地向他走過來,太美了。

能寫出來的,大體也都是關於演員、畫面、故事,寫不出來的,是更難以言表的情緒,算了,懶得費力去想。其實,生命到底是輕盈還是沉重,靈魂與肉體到底是該結合還是該分離,這種命題是永恆的痛苦。嗯,想也沒用。

翻了翻別人寫的觀影感受,喜歡這一句: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當然這話遠未表達電影的全部,她是站在泰麗莎的角度說這句話。

那,我要為薩賓娜說一句:未必我就不深情。

Ⅷ 200分求一個部電影~和一些好的經典電影

有關兒童題材的影片,我認為比較不錯的:
1、《純真》,一部法國很另類、唯美的影片。描寫的一片封閉的森林裡,有一所奇怪的學校,學校內都是女孩,她們從夠了年齡(4、5歲左右)便被裝在棺材乘坐火車里來到這里,經過7年的,與外界徹底隔絕的生活和學習(包括舞蹈、運動、藝術、自然、生物...),她們又乘坐火車離開。她們每7個人分一個組,最大的照顧最小的。她們每個人頭上都扎有一跟彩色的發繩,年齡不同『顏色就不同,從小到大,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2、還有一部也是法國的《蝴蝶》,描寫的是小姑娘和爺爺、母親之間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天堂電影院》,托納托雷的經典作品。只要將電影名字在網路里一搜,就會有很多介紹。

美國的一些不錯的影片(我指的是以內容取勝的):
1、《飛躍瘋人院》,要比《肖》深刻的多。
2、《女人香》(聞香識女人)

我比較喜歡歐洲片,尤其法國,但不知道你的年齡,不知是否適合你,給你推薦幾部吧,僅供參考,我喜歡按照女演員來說:
朱麗葉·比諾什 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布拉格之戀》(根據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之著名小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改編)

朱麗葉·比諾什 奧利維耶主演:《屋頂上的騎兵》(愛情、戰爭與瘟疫)

朱麗葉·比諾什 德尼·拉旺主演:《新橋戀人》(法國影史上投資最高之文藝片,講述流浪漢的愛情,關於生活的希望與絕望,對身體的愛惜與自殘,以及自私的愛)

朱莉·德培 伊桑·霍克主演:《愛在日出前》、《愛在日落前》(兩部電影有時也統稱為《愛在日出日落時》。就如同一本配有圖畫的小說,男女主人公不停的對話,如果你愛思考並且喜愛閱讀,那麼可以看看這兩部電影,如果你只愛思考不願閱讀,那麼可以看看本帖中其他電影,如果你都不愛,就都不要看了。)

蘇菲·瑪索(我心中的女神) 樊尚·佩雷主演:《芳芳》(不是「鬱金香方方」)(少女幫助年幼時親眼目睹母親的背叛的少年,走出愛的陰影,打破內心的封閉,用於去愛的浪漫愛情故事。)

蘇菲·瑪索 史蒂芬·狄倫主演:《心火》(愛情、母愛與父愛。典型歐洲文藝片的氣息,全片籠罩在陰冷、清淡、蕭條的背景下,看過之後卻讓人心中暖洋洋。)

蘇菲·瑪索 吉羅姆·卡內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忠貞》(全片中充滿了背叛:神甫對上帝的背叛、公主對家族的背叛、人體器官販賣組織對倫理的背叛,惟獨妻子對丈夫愛的忠誠卻不停的受到誘惑。)

伊莎貝拉·阿佳妮 樊尚·佩雷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瑪戈皇後》(政治、宗教、欺詐、殺戮與愛情揉和在一起)

伊莎貝拉·阿佳妮 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羅丹的情人》(當藝術和女人相遇)

馬麗昂·歌迪亞 吉羅姆·卡內主演:《兩小無猜》(從童年開始的游戲,為了打賭什麼都敢做,就是不敢承認相愛。)

埃瑪紐埃爾·塞納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彼得·科約特 休·格蘭特主演:《苦月亮》(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之著名作品,愛與恨有時很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凱特·溫絲萊特 休·格蘭特主演:《理智與情感》(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李安導演的極為細膩的文藝片,即使沒看過原著,看了電影中的姐妹也會知道什麼是感性,什麼是理性。)

安迪·邁克道威爾 休·格蘭特主演:《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美麗的愛情故事,英國的習俗和風情,眾多英國名演員的完美表演。)

今天先說這些,另外如果你對藝術電影感興趣而不單單是看「大片」,那麼別忘了波蘭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部【不朽】之作: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 伊蓮·雅各布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藍》 朱麗葉·比諾什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白》 朱莉·德培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紅》 伊蓮·雅各布
(光是這三個女人,這些電影就足以讓我們記住)
2006年,為了紀念大師離世十周年,mk2公司發行了這四部電影的真藏DVD版本,其中《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是全球第一次發行DVD版本,很值得收藏。
1.<阿甘正傳>課程:執著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人們都會止不住的傷感,還有振奮.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收獲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阿甘不懂得他不能總跟著一個女人幫她打架,也不懂得一個成年人不該總把"我愛你"的話掛在嘴邊.阿甘什麼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得跑,並且最終他跑到了終點.
另外,<阿甘正傳>還會教給你一個男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身處困境中的幽默感

2.<東方不敗>課程:才華
男人不應該不看武俠片,如果你只能看一部武俠電影,你會選擇什麼?應該是<東方不敗>.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劍客的身姿隨著劍在空氣中的遊走而起舞,翩若驚鴻,宛若游龍.金庸的<笑傲江湖>講的是對自由的追求,徐克,程小東,張叔平,李連傑等演員天才的用電影再現了金庸筆下的這個瑰麗無比的武俠世界.<滄海一聲笑>的曲子傳唱至今,成為我們一個幻想的憑借,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

3.<美國往事>課程:人生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幻想,責任,沖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男主人公躺上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男主人公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燥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的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你作了一次3小時45分的人生之旅.

4.<羅馬假日>課程:愛情
也許<羅馬假日>有點瞎浪漫的嫌疑,但奧黛麗.赫本的出現使它真的成了一部童話.她就像是游歷人間的天使,美麗非凡.記者吻過濕淋淋的公主,然後看著她慢慢的走向自己官邸.那一刻,你是否會在心裡默默的說"別走"?在羅馬的宮殿里,兩個人站得那樣近,也離得那樣遠.喬只能說:"你的朋友絕不會讓你失望".而公主也只能這樣回答:"羅馬,當然是羅馬."在人的一生里,即使只有這樣的一刻心靈的相通,也會少卻多少的遺憾!

5.<勇敢的心>課程:勇氣
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當你站在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面對卑鄙討好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的向梅爾.吉布森致敬,從來沒有這么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自由)!"華萊士臨死的一聲吶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6.<辛德勒的名單>課程:責任
所謂責任,就是未必做得成但必須去做.對於辛德勒來說,救助落難的猶太人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責任.而把那段歷史搬上銀幕,則是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個猶太藝術家的責任.<辛德勒的名單>包含著對受難者的祭奠,對拯救者的敬意,和對光明一定到來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後的一片贊譽聲中,斯皮爾伯格平靜的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給了美國的納粹大屠殺紀念館.

7.<肖申克的救贖>課程:信念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毛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15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的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的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8.<E.T>課程:童心
如果看<E.T>時你流淚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慚愧,不管你有多大的年紀.實際上,能夠和孩子們一起為E.T的遭遇而悲喜,是一件多麼讓人慶幸的事,這表明我們還有一點童心未曾泯滅,我們有一些夢想還藏在心底.當長著一雙孩子的眼睛的E.T用超能力讓孩子人的自行車飛上夜空並穿過那輪明月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了震憾?是否對自已一些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產生了懷疑?

9.<現代啟示錄>課程:痛苦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住.

10.<第七封印>課程:哲思
也許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第七封印>,但如果一個男人在告別人世之前看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最好選擇<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後哲思:一個男人怎樣做到雖死猶生.

還有一部 <<亞馬孫蝌蚪>> 相信你看了一定能夠震撼!!!你會體會到一個生命的存在,是多麼可貴的事!!!!!

下面 的事..朋友告訴我的..
從某個所謂「人生必看的五十部電影」中挑出來的幾

Ⅸ 找好電影

the piano 鋼琴別戀
1900傳奇
指匠情挑
低俗小說
兩桿大煙槍
海豚灣
謎一樣的雙眼
Ma mère 我的母親
入殮師
聞香識女人
大魚
兩小無猜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死神的精度
天堂電影院
楚門的世界
暖暖內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閱讀全文

與布拉格之戀電影男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