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電影常用什麼焦段

電影常用什麼焦段

發布時間:2022-12-31 18:57:50

❶ 拍微電影最好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這是玩可換鏡頭相機不變的原則,所以樓主不用想用什麼鏡頭了,玩過可換鏡頭相機,你自己就應該知道用什麼鏡頭。

按照一般玩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
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上面這兩個只是告訴樓主,如果想熟悉微電影的鏡頭應用,要先學會攝影,熟悉各個焦段的實際用途。然後結合在視頻拍攝中動態的鏡頭語言運用,才能知道用什麼鏡頭最好。當然,最後你要考慮好你的腰包,才能知道什麼最合適~

❷ 電影拍攝為什麼多使用定焦鏡頭

因為一般定焦鏡頭光圈大,可以適應更多的拍攝環境;在電影里,即便用變焦鏡頭,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來工作;逐漸變焦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現在電影已經很少用了。

定焦鏡頭是指只有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只有一個焦段,或者說只有一個視野。定焦鏡頭沒有變焦功能。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簡單,對焦速度快,成像質量穩定。不少擁有定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所拍攝的運動物體圖像清晰而穩定,對焦非常准確,畫面細膩,顆粒感非常輕微,測光也比較准確。

電影中使用,因為一般定焦鏡頭光圈大,可以適應更多的拍攝環境,在電影里,即便用變焦鏡頭,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來工作,逐漸變焦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現在電影已經很少用了。

含義:

定焦畫質一般比同價位的變焦鏡頭好兩個檔次。其次,定焦鏡頭畫面掌控比較好,變焦鏡頭直接放大縮小主題,使用方便,但是很容易忽視物體的透視效果和背景比例。最後,定焦鏡頭光圈能開很大,能兼顧更多場景。

❸ 舉例電影鏡頭常用的一些焦段

35,50,135,85,40,70等等焦段都很常用

❹ 鏡頭焦段的選擇

先來舉兩個全景切近景的例子:

1.長焦全景+短焦近景

2.短焦全景+長焦近景

以前我問老師,如何用兩個鏡頭(一全一近)表現炎炎夏日裡一個失魂落魄的人在街上游盪,他提了出一個短焦全景加一個長焦特寫,類似第二個例子,我想這是大部分敘事正常的拍法,穩定工整,循序漸進。但是我提出了第一個例子的方案,用一個長焦去調全景,營造一種人物與觀眾很遙遠的感覺,然後用廣角突然貼上去,這樣更能產生戲劇沖突。(配圖的情境不太符合,僅作效果上的參考)

實際上這並不是只分鏡頭的問題,它的基礎是在於如何選擇鏡頭的焦段。

廣角(短焦)

特性:

1.拓展空間:視野范圍擴大,人正常能清晰分辨細節的視野范圍大約40度,廣角可擴展到76度甚至以上,因此可以利用這個特性把原本狹窄的空間放大,另外景深大,畫面層次可以做的很豐富。

角度較大的短焦可以營造出孤獨悲涼的氛圍,空間一大,人就不免渺小,命運往往轉折於被拋棄,而人的命運卻始終不能凌駕於天地和歷史,空間和時間主宰一切。

2.誇張變形效果:當拍攝單人,把廣角鏡頭貼在人臉上拍可以產生反常、古怪的氛圍,用這個方法對付反人類反社會的角色會得到誇張的效果。它往往代表的是威脅、恐怖、飢渴、荒蠻以及慾望等等,依據劇情判斷。

第二個方面是處理非單人情境時,比如雙人對話,前景誇大後景會相對變小,前後景的相對大小形成強烈戲劇沖突,前景通常占據心理主動,後景的事物在襯托下愈發渺小,處在一個被動的局面,很容易渲染出壓抑束縛的氣氛,並且暗示出人物的宿命感。

由於鏡頭服務於故事,上面提到的所謂前景占據主動,並不是單一象徵著前景人物處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勢,它根據情節的變化泛指角色內心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比如迷失、憤怒、自戀、渴望、統治、躁動,主動人物的情感更為突出,也就意味著故事的發展將由他來引導。

下圖的前景是一個水壺的輪廓,巨大的輪廓猶如命運一般統治著整個畫面,兩個苦苦追求真相的人物只能擠在那一小塊空間,動彈不得,他們的喘息即將淹沒在開水的蒸汽中。

距離感是廣角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前後景的距離被拉開,意味著隔閡、排斥甚至仇恨,用廣角拍攝兩方不太友好的人坐在一起再合適不過。

下面兩張圖則更突出了廣角營造出的疏離感,前景的大頭與後景的人群顯得十分遙遠,個體內心的孤獨與群體集體的狂歡在一個畫面內被分離出來,非常有沖擊力。

3.攝影機縱深方向的運動感加強:與長焦不同,廣角前後移動的動靜比較大,拿根滑軌,一米不到的滑行距離就能產生很不錯的效果。推進可深入人物內心,將事件升級,拉遠可淡出或者升華人物情感,暗示即將脫離某個事件。

在跟拍行進中的事物,廣角有效的增加了速度感,這在汽車追逐戲和人物追逐戲中十分常用。

如果要加強廣角的水平運動感,那麼通常的做法是加一個前景。

4.由於空間透視原理,廣角的鏡頭語言中還有一個詞非常重要:現場感。運用廣角鏡頭是主觀的,引導的,但是不論是為了增加故事的敘述張力而刻意為之,還是當你想穩步敘事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廣角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我一直以為拍中近景要用長焦,好看,可是當我把我看過的電影又重新整理一遍,我發現很多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運用了大量的的中短焦拍攝人物,這讓我想起了當我剛開始用單反時每次也都是用廣角,差點以為自己是個天才。其實究其原因,電影是一門講究真實性的藝術,它的真實性完全體現在觀眾信不信屏幕上正在發生的事,廣角鏡頭可以將人物與環境都包含在畫面內,用環境與人物的關系烘託事件的真實性,而其透視原理又讓人覺得事情就在眼前發生,這招很臟。總之它是體現一種「事情正在發生」的感覺。在諸多懸疑片、恐怖片、紀實片、傳記片中,35mm左右的廣角鏡頭簡直鋪天蓋地,然而也要注意一點,實際上這么拍的風險也是有的,如果場景沒安排好、置景又五毛,人雜事多反而更加不真實,拍電影是用夢想支撐的,我看咱們還是用長焦把後面都虛了吧。

上點圖到現場看看。

標准鏡頭(中焦)

特性

1.50mm鏡頭被視為標准鏡頭,但是很多書都說40mm才是更接近人眼視野范圍的,不過這個並不重要。在50mm左右焦段范圍內的鏡頭,體現的是一種客觀,旁觀,不誇張不粉飾的的效果,它同樣具有一定的現場感,但比廣角要少一份代入感,比長焦少一份求知慾,體現的情感波瀾不驚,拋開選擇舍棄判斷,它追求的是冷靜克制的影像風格,通常服務於一部細膩深沉的劇本。這種風格較為突出的是《一次別離》這種現實主義電影。

2.中焦的缺點在於鏡頭語言平庸,沒有豐富的感染力,不夠風格化戲劇化,適合平靜敘事,無法渲染激烈的戲劇沖突。

長焦

特性

1.壓縮空間:與廣角相反的是,長焦無法拓展空間,反而擠壓空間,只展現較小的視野范圍,且影響畫面的層次。

如下圖,用長焦調到一輛公交車內部,可以感覺到車內空間狹窄,氣氛壓抑,演員擠在一起,幾乎無法塞進一個人,站著都不行。

長焦可以表現局限沉悶的空間,強調人物被束縛,也可以表現混亂復雜的場面,將事物堆積,如果配合上手持風格效果一流。同時它還能在你遇到場景穿幫、閑人入鏡的問題時,幫你切掉不必要的麻煩。

2.縮小距離感:這個其實是壓縮空間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其重要性,我覺得還是單拎出來說。

長焦不僅可以讓遠處的事物拉近,也可以使畫面中兩個物體的距離看起來比實際要近(這又是與廣角相反),這帶給創作者極大的便利。

下圖是兩張用中短焦拍攝的反打,這是故事的開始,兩人相互看不順眼,距離感比較強。

❺ 拍電影40mm鏡頭常用嗎

常用。
在電影鏡頭領域40mm一直是最常見的規格,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40mm的視角更為寬廣一點,拍人像的話可以更走近對象,進行室內拍攝的話某程度上是好事。
第二是鏡頭短小,攜帶方便。

❻ 攝影必懂鏡頭各個焦段的用途

鏡頭各個焦段的用途(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2011-11-02 16:20:34

8mm : 極度誇張的畫面,用途不限。

18-16mm: 同上

22mm-24mm: 不嚴謹的建築全景,或某個自然景觀(嚴謹的需要大畫幅和移軸鏡頭來矯正相差),城市建築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廣闊的風景,人多的場景,有群體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風景,建築或者建築內部,紀實人像

50mm: 局部風景,全身人像,事實上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

60-65mm:小微距,適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體或者電飯煲之類的商品,這個焦段適合購買微距鏡頭。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寫,或者在場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黃金焦距,特別適合拍攝微距題材。

135mm: 人像焦距,適合人像特寫,網上那些特別漂亮的mm,背景虛化的,都是這個焦距拍出來的(一般用85mm鏡頭放到普通APS單反上,由於轉換系數,正好可以獲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寫,大頭像,遠景拍攝。

300mm: 遠處人想特寫,距離較近的鳥,體育,遠景拍攝。

400MM--600mm: 野生動物,足球比賽等。

1200mm: 天文攝影,危險的野生動物,大型體育場館里的比賽

--------------------------------------------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沒有廣角的沖擊力,也沒有長焦的震撼,但是歷史上由50毫米鏡頭拍攝出來的頂級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來的總合還多。

50mm無法具有畫面本身的沖擊力,所以50mm必須要以內容取勝,構圖,色彩,內涵,故事,都無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偉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聞攝影的最愛,准廣角,既可以容納比人眼所看到內容多的東西,又不會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廣角一樣,把很多無關的東西包括進來。

-----------------------------

135mm 定焦,一般這種鏡頭都被稱為「美人頭」,知道什麼意思了吧。

【】50mm的鏡頭是標准鏡頭,普通的定焦鏡頭一般都是50mm的鏡頭,是最常用的,出門旅遊,拍攝一般場景,都可用。

你說的的那兩個都是變焦鏡頭,50mm以下的是廣角鏡頭,越往下廣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長焦鏡頭,越往上拍攝距離越遠,可以達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攝。

你這兩個鏡頭都可以普通拍攝,也可以藝術拍攝。如果要拍廣角的,比如拍攝建築、道路的廣角可以用18-70mm的鏡頭,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彎曲變形的照片,最小可以達到18mm,說明已經可以達到魚眼鏡頭的效果了,拍攝出來的物體極度誇張,就像魚眼一樣,拍出來的東西是圓的,中間的東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覺。如果要藝術拍攝,用這個鏡頭可以側重於廣角拍攝。

那麼70-300mm的就可以側重於長焦拍攝了。比如拍山頂的人、高樓頂的花,站在高出拍攝地面的人或物等遠處的東西,就可以把焦距調得長一些,把遠處的物體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寫很有用。但是拉近後,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個人的臉部特寫,如果把他的臉放滿整個空間,其他的東西,周圍的其他的東西就沒有、或模糊了,這就是說拍遠處的東西,會把環境虛化,因此主要用來強調某一點的東西,拍出來的東西會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另外,你這個鏡頭已經達到了超焦距和微距拍攝的水平,你還可以用這個鏡頭進行微距拍攝,比如拍攝花朵、花的一瓣花朵或葉子上的露珠,都可以用這個鏡頭拍攝得很清楚。

你的這兩個鏡頭的變焦范圍都很大,所以你發揮的空間是很大的,至於怎麼拍、拍什麼就要看你的了,可以這樣說,有這兩個鏡頭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拍攝了,鄙人的一點小小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一、短焦距攝影鏡頭的表現功能

(1)由於短焦距攝影鏡頭的造型特點是視角大,所以,它適合於拍攝具有多層景物的遠景和全景畫面,不需要把攝影機機位拉得很遠就可拍到劇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現代影視拍攝中為了節省開資,一般在比較小的實景中或攝影棚里的布景前拍攝,短焦距攝影鏡頭可彌補布景或實景不夠寬闊之不足,若再配以仰俯角度,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短焦距攝影鏡頭有利於表現宏偉的群眾場面、遼闊的田野、壯觀的建築以及復雜的縱深調度等多層景物的場景。但由於它的影像放大率較小,一般不用作拍攝近景、特寫。

(2)利用短焦距攝影鏡頭透視效果強的造型特點進行是攝影師進行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當用外反拍角度拍攝兩個人物的對話鏡頭時,在景別不變的情況下,用短焦鏡頭可比標准攝影鏡頭拉開兩個人物的空間距離,進而表現兩個人物心理上的隔閡。美國影片 《畢業生》中男主人公和他父母、親友在一起的鏡頭用的是長焦距攝影鏡頭,拉近人物之間的距離,以表現長輩們對他的關心,相反,他和羅太太在一塊兒「鬼混」的鏡頭用的是廣角鏡頭,暗示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只是「鬼混」而已。(圖2-1) (圖2-2)

(3)用短焦距攝影鏡頭近距離拍攝人物肖像時,能產生特殊的透視變形效果,近而表現人物 不正常的心態、情緒。如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有話好好說》中的人物形象,絕大部分是用短焦距攝影鏡頭近距離拍攝的,使人物的鼻子變大,顴骨變大,耳朵變小,拍人物半側面時,又使靠近鏡頭的一隻眼睛變得過大,另一隻眼睛變小,充分表達了影片中人物扭曲的、反常的心理狀態。又如,德國影片《馬門教授》中也有不少場面和鏡頭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比如馬門被捕、馬門的女兒遭同學們無端地圍攻等場面,歪歪斜斜的主觀鏡頭,都是變形的,暗示希特靳上台後,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態。前蘇聯影片《雁南飛》號稱詩電影,其攝影風格是有名的情緒攝影。情緒攝影不以真實再現為目的,攝影機帶著強烈的主觀情緒參與劇作。比如,女主人公微洛尼卡因愛情上的挫折受到單位領導批評後欲尋短見,在鐵路線上狂奔,用廣角鏡頭拍攝她的特寫(演員自己抱著攝影機自己拍),有意用失形的肖像誇張地揭示她此時此刻的悔恨、悲痛的心情。

(4)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相比較,拍攝同一景別的畫面,既能突出主體人物,又能顯示環境特點,因此用廣角鏡頭拍攝人物近景,既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又能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從而達到以環境烘託人物、說明事件內容的目的,同時說明人物和其所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增加事件的真實性。比如,記者在澳門回歸儀式上的現場報道,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既看清了記者的面部表情,又看清記者背後環境,這是新聞報道中常用的手法。故事片《公民凱恩》中的近景,幾乎全部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其用意是以環境—豪華的住宅來烘托主人公凱恩的內心空虛。

(5)廣角鏡頭近距離可完成偷拍、搶拍、抓拍的任務。由於廣角鏡頭視角廣,景深大,不看尋像器、不對焦點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圖象,這對偷拍十分有利。新聞和專題攝像中,拍攝現場很亂、人物眾多的場合,記者可以用雙手舉起攝像機,採用估計對焦和取景的方法拍攝,這樣被攝對象不易覺察,就很容易進行偷拍。偷拍不僅可用於阻止拍攝的場合,而且在故事片中也經常使用。偷拍的鏡頭畫面真實自然。但不是什麼都可以偷拍,要注意把握分寸。另外,在運動攝影中,用廣角鏡頭拍攝可得到十分穩定的畫面。如果攝像機的抖動量相等,用長焦鏡頭拍攝的畫面晃動會十分顯著,而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的畫面晃動會減弱。因此,在新聞攝影中用肩扛或手持拍攝時,盡量用廣角鏡頭拍攝,才能保持畫面穩定(尤其是固定畫面),這也是攝像師的基本功。

(6)利用廣角攝影鏡頭景深大、透視效果強的特點,用於表現縱深空間效果。畫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體清晰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虛實對比效果,造成虛實美,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而景深鏡頭(整個畫面全是清晰的實像)也是一種表現方法。例如影片《公民凱恩》中,為了強調縱深空間效果,用廣角鏡頭拍攝,使主體、前景和背景均在景深內,並形成較大的影像透視效果,在強調縱深空間的同時,也突出了主體,同時交代了主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使畫面內容更具有真實的效果。

(7)廣角攝影鏡頭 可用於影視作品中的特技攝影。由於廣角鏡頭的景深大、透視比大,在拍攝特技模型時(動態或靜態)具有特殊用途。在影視作品中有些特技場面是在拍攝現場完成的,比如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中大量的模型鏡頭全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拍模型取得逼真效果的三個必要條件是低角度(仰角)、慢動作(高速)和廣角攝影鏡頭。

另外,在表現運動方面,由於廣角鏡頭對縱向運動的被攝對象的速度有誇張作用,因此可以利用這種特性強化縱深運動的速度感,比如,用於拍攝汽車和人的前後追逐等場面時,用來加強速度感並渲染驚險氣氛。

二、長焦距攝影鏡頭的表現功能

(1)用於遠距離調拍和偷拍。如果要表現小件物體的特寫,如眼睛、校徽、戒指等,或表現遠距離被攝物體的特寫時,短焦距攝影鏡頭便無能為力了,這些任務只能用長焦距攝影鏡頭來完成。由於長焦距攝影鏡頭具有視角窄、影像放大率大的特點,它可以把遠距離的景物拉近,如要拍攝人物眼睛的特寫,或某一細節,刻畫人物內心情緒時,長焦距攝影鏡頭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在拍攝 實踐中,有些被攝對象距離較遠,不易於接近或者根本無法接近,只能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調拍,如體育比賽、飛禽走獸、太陽的特寫、河流中航行的小船、森林中的猛獸和某些爆炸場合、戰爭場面或新聞事件等。另外,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攝影中,為了 追求真實自然的藝術效果,尤其是一些紀實風格的影視作品,讓演員到現實生活中去,通過長焦鏡頭遠距離調拍演員在群眾中的表演,使演員不注意攝影機的存在以獲得十分逼真的表演效果。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多鏡頭都是這樣拍攝的。在紀實節目中,偷拍、調拍已成為有力的創作手段。

(2)因為長焦距攝影鏡頭的景深小,除主體以外,前後景都處於模糊狀態,可以把不可迴避的雜亂背景處理成虛像(處於景深之外)或者選擇背景中比較「干凈」的部分進行拍攝,以減少雜亂背景的干擾,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如影片《原野》中,白樺林里男女青年相見一場,除了主體人物以外,背景和前景都極度虛化,特別是前景中的樹葉,虛化成色彩繽紛的色塊,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妙的韻味,有力地表現出了男女之間的情意。另外,用長焦距攝影鏡頭遠距離搖攝快速運動的物體,造成跟拍效果,不僅突出了主體,同時也增強了被攝體的動感。

(3)利用長焦距攝影鏡頭透視感弱,壓縮處於縱深空間的被攝對像之間的空間距離的造型特點,可以把多層景物和人物壓縮在一起,加強畫面擁擠、堵塞和緊張的感覺。如影片《大閱兵》中,攝影師用長焦距攝影鏡頭稍俯的角度拍攝官兵軍訓的場面,使整個畫面豐滿而富有緊張的情緒,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長焦距攝影鏡頭在外反拍角度拍攝兩個人物對話的場面,在景別不變的情況下,可比標准攝影鏡頭更拉近兩個人物之間的空間距離,用來表現兩個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還可以把太陽和人的特寫拍攝在一個畫面之中。長焦距攝影鏡頭對空間壓縮的造型功能可使狹窄的空間得到正常再現或強化其狹窄的氣氛。電視連續劇《一地雞毛》中,男主人公小林費盡百般周折分到兩間公房,表面上是樓上樓下,實際上是樓梯過道改裝的,顯得十分狹窄,創作人員為了真實再現小林過於狹窄的住房,用長焦鏡頭拍攝,加以逆光處理,強調了擁擠、狹窄的住房條件,從而深化了主題。

電影《黃土地》中的主要內容是窯洞,窯洞比較狹窄,若用廣角鏡頭拍攝,勢必把窯洞拍的過於寬敞,這樣就會失真。而用長焦鏡頭和標准鏡頭只能拍到一個角落,拍不成全景,很難拉開機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攝影師想了一個辦法,在放機器的一邊挖了一個洞中洞,將機器放在小洞里,這樣就可以用較長焦距的鏡頭拍全景和中景,真實地再現窯洞的真實環境。有的攝影師不了解鏡頭的造型特點,在狹窄的環境中用廣角鏡頭拍攝,結果環境表現的過於失真。比如在小卧車里用廣角鏡頭拍攝,不僅環境失形,人物也失真。

(4)利用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還可以把握畫面的視覺節奏。我們知道,運動是影視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是影視藝術的生命。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橫向運動的物體時,前後景在畫面中變化快且虛,橫向跟搖運動對象,可以獲得橫向跟移的效果,增強畫面的視覺節奏感,表現緊張、不安和歡快等情緒。如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招弟給先生送蒸餃一場戲,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跟拍,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節奏感,表現了主人公當時緊張、不安的復雜情緒,也使畫面失去 明確的空間方位感。而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被攝體的縱向運動才能增強畫面的視覺節奏感。如拍攝戰場上的廝殺或互相追逐的場面多用這種方法,表現出緊張 的節奏和氣氛。相反,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處理縱深調度,用廣角鏡頭處理橫向運動,則可減弱主體的運動速度感,好象停步不前一樣,從而減緩視覺節奏。如影片《畢業生》中最後一場有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場面,用長焦距攝影鏡頭縱向拍攝主人公跑向教堂的一段,人物好像原地跑步一樣,雖然視覺節奏好似減緩了,但卻給觀眾造成了更加緊張 的情緒。

(5)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可完成焦點轉換技巧。焦點轉換又稱動態焦點,就是在同一個鏡頭裡面根據表現內容,前後變動焦點,以達到調度、轉移觀眾視覺重點的目的。比如拍攝甲乙二人的對話,甲離鏡頭較近,而乙較遠,當甲說話時,把焦點調在甲上,此時甲是清晰的,而乙是模糊的,相反當乙說話時,把焦點調在乙上,此時,乙清晰而甲是模糊的。焦點轉換有兩個條件:一是景深小,二是被攝體之間的縱向距離要大。如果沒有縱向距離的差別,盡管用了長焦距攝影鏡頭也不會獲得較明顯的焦點轉移效果。

美國影片《畢業生》中表現母女二人(羅太太和蓮)只用了一個鏡頭,而且用了這種技巧:鏡頭開始 母女均在畫面之中,利用焦點移動,先讓觀眾看清年輕的女兒,然後將焦點移到站在門口的母親身上,這時女兒的影像模糊,觀眾只能看清她母親了。這種技巧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創作者的用意,即前後的因果關系:女兒突然明白了,原來她的男朋友(賓)的情婦不是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6)畫面中的景物焦點有虛有實是正常的,虛焦畫面是指整個畫面沒有焦點,沒有一處是清晰的,從技術上講是廢品。但從藝術上講,焦點不只是成像的技術手段,而且已經成為營造畫面形象的造型手段。圖片攝影稱為「模糊語言」,比較早的運用它進行創作。影視攝影也越來越多地利用這種「模糊語言」進行表情達意。如病人剛去掉眼睛上的綳帶,視覺還不能正常觀看的效果,畫面全部虛化。全部虛化的影像也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它可以形成夢幻般的感覺。晚間拍攝某些較亮的光源時,有意把焦點偏移,使每個光源都變成晃動的光斑,這種抽象的影像能形成一種特殊的節奏感。當然這種虛化的效果只有長焦距攝影鏡頭最為明顯,焦距越長,效果越明顯。無焦點畫面是一種造型手段但不能過多使用,精確恰當地使用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電視劇《一地雞毛》中最後一集的結尾用了虛焦畫面,表現主人公小林的一種幻覺用的比較成功。畫面內容是現實時空中的小林,與幻覺中的小林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用視覺形象深刻揭示了小林此時此刻復雜的內心活動。

(7)長焦距攝影鏡頭常常用於拍攝人物肖像,故又稱作「人像鏡頭」。大多數電視節目,尤其是紀實性節目,應該是以再現人的視覺感知為基礎的,任何變形效果都會影響紀實效果。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的畫面不變形,能正確還原人物的本來面貌,除此之外,它還有柔化影像(圖像)的作用,可以把人的面部皮膚表現得柔嫩。美國好萊塢的明星時代有一條不可愈越的規定,拍明星近景和特寫時必須用時75mm以上的長焦距攝影鏡頭。現代影視對人物的造型雖然不以美人照為目的,但在一般情況下,拍人物應以不變形為主。

(8)由於長焦距攝影鏡頭的景深小,特別是在物距較近、光孔較大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應力求焦點准確,防止出現虛焦畫面。而長焦距攝影鏡頭視角窄的特點使得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過程中攝像機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顫動都將會引起畫面的抖動,因此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盡量運用三角架支持攝像機,在沒有或無法用三角架的情況下,肩扛攝像機拍攝時盡量利用依託物,穩定住身體或手臂,在拍攝過程中盡量屏住呼吸、使左右臂和右肩肌肉放鬆以保持攝像機的穩定。

總之,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具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功能。攝影師要充分掌握這些功能,根據內容的需要,創作出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來。

❼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7)電影常用什麼焦段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❽ 拍電影用的攝影機,廣角鏡頭的焦段,分別是多少

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mm,視角為60-84度;

閱讀全文

與電影常用什麼焦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