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電影作者論不正確的是什麼

電影作者論不正確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3 05:26:00

① 編導藝考電影名詞解釋(2)

14【《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指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電影手冊》雜志由巴贊等於1951年創辦,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起著主導作用;《電影手冊》派的新的評價標準是“作者論”。以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等為代表的這批影評人後來從影評工作過度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從1958年起,他們相繼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因此,這批人被稱為《電影手冊》派。在“新浪潮”於1961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裂。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了商業片導演,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而戈達爾走得更徹底,他的影片中的現代派色彩最為濃重。

15【影像本體論】巴贊的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觀點是影像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同一。在《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一文中,巴贊提出,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因為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所以攝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屬性。影像本體論和巴贊的電影起源心理學以及電影語言進化論都有密切的關系。巴贊認為,電影發明的心理依據是再現完整現實的幻想,而現實主義是電影語言演化的趨向。

16【木乃伊情結】巴贊藉助精神分析解釋電影起源的一種闡釋。巴贊為研究電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繪畫的起源。他認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屍體的驅動。塗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個雕像。雕刻和繪畫成為人的替代品。他們起源與一種願望,是一種原始需要。攝影不是創造永恆,而是給現實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腐朽。巴贊認為,攝影作為自然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讓人干預的特權。電影也因此第一次實現了影像與被攝物的同一,彷彿木乃伊。

17【完整電影】巴贊在《完整電影的神話》一文中提出的關於電影起源觀的電影觀念。他認為電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現完整電影的神話,也就是再現聲、色、主體感受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18【“長鏡頭(景深鏡頭)理論”】

長鏡頭理論是對巴贊提出的“景深鏡頭理論”的不嚴密的概括。按照長鏡頭(鏡頭—段落)和景深鏡頭的原則構思拍攝影片,是一種旨在展現完整現實景象的電影風格和表現手法。它具體的實踐要求是:

a. 避免嚴格限定觀眾的知覺過程,它是一種潛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過事物的常態和完整的動作揭示動機。保持透明和多義的真實。

b. 長鏡頭(鏡頭—段落)保證事件的時間進程受到尊重,景深鏡頭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實空間的全貌和事物的實際聯系。

c. 連續性拍攝的鏡頭—段落體現了現代電影的敘事原則,屏棄了戲劇的嚴格符合因果邏輯的省略手法,再現現實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實感。

19【蒙太奇派】

西方電影理論與創作實踐中對立的兩大派之一,其對立面為場面調度派。從美學傾向來說,蒙太奇派強調電影創作意味著用蒙太奇手段對現實進行改造加工,因此影片的製作……(將上表蒙太奇理論一項的內容一一論述)。蒙太奇派在理論著述上的代表人物有愛因漢姆、米特里等,在創作上,屬於蒙太奇派范圍的是類型電影以及一切被籠統的稱為傳統電影的故事電影

20【場面調度派】

西方電影理論與創作實踐中對立的兩大派之一,其對立面為蒙太奇派。場面調度派的理論基礎是巴贊的影像本體論,它強調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主張……(將上表場面調度理論一項的內容一一論述)。場面調度派在理論著述上的代表人物有巴贊、克拉考爾等,在創作上,屬於蒙太奇派范圍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真實電影以及一些強調電影寫實性的電影導演如讓?雷諾阿、奧遜?威爾斯等的影片。

21【《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於果?明斯特伯格於1916年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電影理論著作,也是電影理論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論著作。用心理學的方法探討了電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徵,從電影的 經驗 的感知入手,論證電影是一門藝術。他對電影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按照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進行了心理學的解釋,認為影像的運動學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觀眾的心理機制(如視覺暫留現象),還依賴於特殊的內心體驗,即把各個畫面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心理過程。

22【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美學】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研究作為影像和藝術作品的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特徵的學科。格式塔心理學(即完形心理學)於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體系,其重要研究對象是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代表作品有於果?明斯特伯格(德)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1916)、魯道夫?愛因漢姆(德)的《電影作為藝術》(1932)、讓?米特里(法)的《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等。於果?明斯特伯格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對電影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按照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進行了心理學的解釋,認為影像的運動學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觀眾的心理機制(如視覺暫留現象),還依賴於特殊的內心體驗,即把各個畫面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心理過程。而魯道夫?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則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的“心理的結構能力說”提出“局部幻想論”,認為由於心理活動的參與,影片只要再現現實的最需要的部分,觀眾就會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他由此又提出了“形象偏離說”。而米特里在《電影美學和心理學》中借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審美知覺整體論原理研究鏡頭、彩色、音樂、蒙太奇等電影元素。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美學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突出整體性的意義,把它抬高到與事物的本來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為變形、失真等藝術形式的依據,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們從心理學角度對電影現象的重視,開拓了電影研究的視野。

23【物質現實復原論】

德國電影理論家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提出的關於電影本性的基本概念。“物質現實的復原”甚至是克拉考爾的代表理論著作《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的副標題。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按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一樣和我們周圍的世界具有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因此,克拉考爾拋開了傳統的藝術觀念,而用物質現實復原來概括他的電影觀。他只允許電影發揮“紀錄”和“揭示”兩種功能,而排斥一切藝術家設計的、有明確思想意圖的、在故事結構上有頭有尾的影片。此外,純視聽形式的實驗影片也在受排斥之外。克拉考爾提出的最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是所謂“找到的故事和插曲”,其三個特徵是:①.被發現而不是被構想出來;②.它是自然素材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元素,很少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自在的整體;③.可能再現我們周圍世界的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

24【電影本性論】

關於電影藝術本質、電影藝術特具的美學機能的論點。歷來有兩種主要觀點:

1. 照相本性論: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為代表。(闡述他們的主要觀點)

2. 形象本性論:以魯道夫?愛因漢姆、愛森斯坦、巴拉茲、讓?米特里為代表。反對把電影看作是一種機械的物理過程,反對把電影當作現實的復制物,認為電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對現實進行選擇、概括、提煉,並融進藝術家主觀的思考和情感。所以電影具有與其他藝術相同的實質,即形象本性。

從電影藝術的創作實際來考察,形象本性論合乎電影內在規律,照相手段不應該放在本性的高度認識,而應該放在特性的層次來強調。

25【電影符號學】

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勃興,於六十年代中葉誕生的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 。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標志著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問世。 電影符號學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其代表理論家及理論著作有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義大利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節》以及義大利帕索里尼的《詩的電影》等。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不過,電影符號學從誕生起就受到諸如“學術神秘主義”等激烈的批評,而且其靜態的、封閉的結構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顯。70年代初期,電影符號學的研究重點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隨後,意識形態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了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符號學,其標志是1977年麥茨發表《想像的能指》一書。

26【電影第一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第一符號學以麥茨1964年發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為開端,以結構注意語言學為模式,有較強的科學傾向,但對用符號學研究電影的復雜性估計不足。而且其靜態的、封閉的結構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顯。70年代隨著意識形態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了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符號學。以語言學為模式的第一階段的電影符號學有三大研究范疇:①.確定電影符號學的性質;②.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③.分析電影作品(影片本文)的敘事結構,即電影語言的系統研究。它的基本電影觀念是:電影是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它的創作有可循的、社會公認的程式;而電影語言雖不等同於自然語言,但電影符號系統與語言符號系統本質相似;研究電影的科學工具是語言學,其研究重點則應當是外延與敘事。就方法論而言,不同的電影符號學家建立了不同的分析系統,比如麥茨的八大組合段、艾柯的影像三層分節說等。

27【電影第二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相結合產生的電影理論。1977年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發表《想像的能指》一書標志著第二電影符號學的誕生。電影第二符號學以精神分析為模式,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第一電影符號學著重電影的“陳述結果”,研究作品內部的符號和符號系統,而第二電影符號學力求突破上述局限,藉助精神分析學研究電影作品的陳述過程和符號的產生與感知過程。前者以語言學概念為模式,後者以精神分析學概念為模式。後者從前者狹隘的符號分析過渡到“符號-心理分析”,從靜態的外延考察轉入動態的內涵考察。在第二電影符號學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個固定而復雜的符號結構,而是一個可變的概念。第二電影符號學更著重研究電影的一般機制。

28【想像的能指】

麥茨把電影稱為半夢狀態的幻像、想像的狀態、想像的能指。能指本身就是想像的,不然它就不能成為能指。對於電影能指來說,不僅編碼是想像的,解碼也是想像的。而且,想像的基本構成原則就是隱喻和換喻同時發揮作用的原則。

29【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

運用精神分析學原理解釋電影現象的現代西方電影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學在電影研究領域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20年代中期的法國先鋒派電影中少有涉及,比如杜拉克、布努艾爾的影片等。1977年,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發表的《想像的能指》一書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原理和模式為依據,結合電影符號學,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是第二符號學誕生的標志,也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核心是研究無意識在電影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作用,重要概念如“自我認同”、“自戀情結”等。70年代以來,將意識形態理論與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的意識形態學電影理論、將女權主義、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的女權主義電影理論都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新形態。

30【電影鑼鼓】

1956年,在黨的“雙百”方針鼓舞下,上海《文匯報》專欄討論國產影片為什麼這樣少,並提出批評性建議。當時的黨中央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鍾惦棐以評論員身份發表《電影的鑼鼓》一文,綜合性的總結了文匯報的內容,並提出症結所在。其目的是推動電影健康積極的發展,但結果卻被作為反黨信號。鍾惦棐也因此被劃為“右派”。

31【“創新獨白”事件】

瞿白音於1962年第3期《電影藝術》上發表了《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一文,針對當時電影創作公式化、概念化等現象進行了尖銳抨擊。他強調了一種藝術家的首創精神。1966年,《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稱之為“黑幫的反革命綱領”;瞿白音因此而蒙冤10年。1982年出版的《創新獨白與瞿白音》一書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歷史總結。

32【電影】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② 如何寫一個電影的影評

寫書評前要讀書,寫影評前得要電影。咱們看電影不能光看個熱鬧,還得看看門道,准備工作做好才能寫出優秀的影評。

怎麼看電影?
人人都愛看電影,可並不是人人都會看電影。

想要寫好影評,第一遍看電影之前,我們需要為自己想一些預設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非常基礎,譬如,

影片的片名和故事內容有什麼聯系?

為什麼電影如此開場?

為什麼又如此結束?

帶著問題去觀影,同時記錄下電影中打動你的地方和看電影時產生的疑惑,看看能不能在第一遍的時候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想要寫好影評,一部電影不能只看一遍,因為只看一遍是不可能捕獲電影所有細節的。我們需要反復地觀看,兩遍,三遍,甚至更多遍。

而且在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譬如,

電影的敘事是如何構建的?

故事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講述的?

劇中的角色是否很真實?從那些方面表現出來的?

第二三遍甚至更多遍的時候,要做盡可能詳細的筆記,不僅僅是影片中的人物和內容,一些攝影形式,角度,燈光等也要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後續的影評寫作材料。

請記住:重復是理解電影的基礎。

2. 確定主題

好了,現在電影看了幾遍了,筆記也記了好幾頁,接下來該做什麼?

我們在回顧自己筆記的時候,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確定電影的主題,想一想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閱讀文章時總結的中心思想,啟示意義等,而是電影中用來幫助人們理解電影情節的諸多概念。舉例說明:

誰是主角?

電影傳遞的故事為什麼不是連貫的?

角色本身和其他人的關系意味著什麼?

我們在回顧電影和整理筆記的同時,從這些信息中整理出一些關於電影的主題,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寫影評的基礎。

寫影評必然會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和和技術層面的內容,電影與其他藝術的聯系,電影的場面調度,電影的剪輯,電影中的聲音,這四大方面是我們入手寫影評的專業角度,當我們確立好主題後,就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展開影評的寫作。

3.如何寫影評?

電影看完了,筆記也做好了,主題也確定了,終於要到了正式開寫的時刻了,蒂莫西·J·科里根在書中介紹了六種分析電影的方法和寫影評時應該注意的寫作方法。

六種分析電影的方法
歷史方法:這是影視批評里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寫作時,可以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考慮清楚歷史背景是不是能夠幫我們解釋了電影中的敘事或者技術技巧,或者哪部分歷史適用於我們的寫作等問題。

民族電影:除了歷史方法,從民族和文化的特點來進行影評的寫作,也是常用的影評角度。一部電影,必然有它的文化環境,把電影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不熟悉的文化進行學習,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和理解影片反映的社會環境。

類型: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這種類型的區分是檢視一部電影如何組織故事和觀眾期待的有效方式,譬如我們常說的科幻片,歌舞片,西部片等,就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的分類。

作者論:作者批評是現在被廣泛接受的電影批評方法,它是將影片和影片的導演或者主角相關聯,因為每個導演或者演員都有自己強烈的風格,他們或她們的電影都有著自己相似的特點,這種方式的影片創作是把主演或者導演、編劇等主創人員當作「作者」來進行分析的,因此被叫做「作者論」。

形式主義的種類:討論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以及電影是通過什麼方式組織起來的分析方法,就是形式主義的種類,這種方法分析的重點是關於電影的模式的,譬如電影如何開始和結尾,鏡頭如何切換,剪輯如何變化,通過對這些手法的分析來討論對電影的作用。

意識形態:這是從價值觀的角度出發來討論電影的立場,一部電影必然有它想要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意味著什麼,暗示著些什麼,這些價值觀刺激到了觀眾的哪些神經?在採用這種方法進行電影分析的時候,一定不能將自己局限在電影內容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意識形態的分析與人物和情節,攝影機和人物的關系聯系起來。

2.恰當的文字表述

我們在寫影評的時候,為什麼總是不自覺得將影評寫成了觀後感?

因為每一個觀影者對電影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許在影評寫作過程中不自覺就講這些感情帶了出來,吐槽或者喜愛模式一開啟,立馬就收不住車了,最終一篇主題精彩的影評可能就淪為平庸的流水賬。

影評寫作時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你的個人情緒表露在文章當中,因為這會讓你的文章非常沒有說服力,一旦在文章中表現出這種態度,會很快被讀者識破,讀者馬上就會認為影評作者抱有太多的偏見,不能夠客觀地進行評價。我們需要盡可能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分析和描述電影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而不是我們看了電影以後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和寫其他文章一樣,影評的寫作也要簡潔而生動,特別是結構一定要清晰,主題鮮明。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拓展我們的主題和想法,豐富文章的內容。

最後,修改和完善我們的文章,檢驗是否符合邏輯,論點和論據是否充分,一篇精彩的影評就此完成。

電影是生活中特別美好的事,我們在黑暗中把自己交給一個未知的世界,它用兩個小時讓我們體驗一遍從來沒經歷過的人生,我們從電影中汲取力量,盡情歡笑,肆意流淚。我們需要,也應該用多種方式來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闡釋和書寫觀影經驗的樂趣。

閱讀全文

與電影作者論不正確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