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終點站》:信念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當一個人,踏入陌生的地方,沒有了身份和護照,語言又不通,如何生存,並達到自己的目標?《幸福終點站》將會告訴你: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沙漠里的一壺水」:
某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正在穿越沒有人跡的撒哈拉大沙漠。這里的氣候炎熱乾燥,灼熱的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的面孔。沙漠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然而就在探險隊還沒有完成任務時,水壺里卻一滴水也沒有了。隊員們口渴難耐,情緒恐慌,甚至有人想放棄前行了。
就在所有人都失去信心的時候,探險隊長忽然拿出一隻水壺,說:「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這里還有一壺水,但是只能用做救命,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看到了這壺水,隊員們好像被注入了新的力量。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了堅定的神色。他們加快腳步,朝著勝利的方向迅速前進著,飢渴的時候,他們就拿起水壺來,吻一下它,似乎已經嘗到了水的香甜,品嘗到了它的清涼。
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隊員們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然而令所有人都吃驚的是,緩緩流出來的,卻是一壺沙子。隊長笑著說,沙子是我裝的,不過大家可要感謝它,是它救了所有人的命。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古往今來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所以人還是要有信念的,也就是得堅持初心,直到完成最初的目標。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故事一開始就展示了一個忙碌的飛機場,無數來到肯尼迪機場的外國人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想進入紐約或其他城市,想在這個陌生的國度擁有一席之地。
主人公維克多·納沃斯基來自卡科日亞,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帶著簡單的行李買了飛往美國的機票。當他在終點站紐約的肯尼迪機場下機後,准備出機場時,卻被攔了下來。原來是他的祖國發生了政變。這就意味著維克多的護照、身份證和簽證全都失去了效用,他成為了一個unacceptable(無法接受的人),無法回家也無法進入紐約,所以他被自由的扣在了國際候機大廳。
我要把別人看到的當成我的太陽,別人聽到的當成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看作我的快樂。」—— 海倫·凱勒
剛滯留的維克多是茫然而無助的,電視播放的都是英文解說,而他的英文並不好,所以他只能無助的來回奔跑,只是渴望看到祖國的消息,想打電話由於沒錢了也沒法打,休息時熱心的他想幫一個女孩整理箱子,卻把弗蘭克給的食物券弄沒了,一無所有的他只能呆在那個廢棄的候機室67號口。那又如何?睡覺不舒服就自己組合和擺弄,那無聲的禱告似乎在給予自己無言的安慰。孤獨的遊子在外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我們未嘗不是這樣?
機場官員弗蘭克·迪克遜剛好遇到了晉升的關鍵期,所以他不允許在他管轄的區域里出現不可掌控的現象,為此他想盡辦法想讓維克多離開機場,從而有理由逮捕他。
維克多呢?把機場當作了家,洗漱、洗澡和刮鬍子,幾乎每天去審核一下,雖然最後都是可惡的DENIED(拒簽)。在尋求食物券無果後,正在吃夾心餅乾的他迎來了弗蘭克的第一次「助攻」,通向紐約街道的大門處會有長達5分鍾的無人空閑段,在糾結了一會兒後,維克多發現了弗蘭克的陰謀,最終還是留了下來。
這一留,讓他邂逅了美麗的女主阿米莉亞·沃倫,一個為愛痴狂的女人。也意外的發現了賺錢的機會,收集並擺放好行李車,會有硬幣掉落,就這樣解決了幾頓飯後,這個機會被弗蘭克安排的新崗位員工給斷絕了。
最讓我敬佩的是,他選擇了兩本書籍分別是英語和本國語來學習英語,在那種情況下,他居然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來學習,只為能看懂或聽懂英語,便於後續的交流等等,自己的時間如此充足,又耗費了多少呢?
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鄭秀芳
第二個可以獲得食物的機會來了,一個工作人員恩里克·克魯茲想知道海關邊境保護局工作人員德洛麗絲的一些信息,維克多很爽快的和他達成了交易,用每天申請過關時的時間來一點點獲取信息,同時換取可口的食物,雖然有時發音不標准,但也是完成了這個假「媒婆」的任務。
弗蘭克的第二次「助攻」來了,這次用的是法律的幌子:「保護外國人的法律,只要你害怕自己的國家,紐約就觸手可及。」雖然自己的國家發生了叛亂,但維克多依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因為那是他的家,他喜歡他的國家!
再次邂逅阿米莉亞,維克多假裝打電話給家裡,借機安慰女主,也有了他們的第一次比較深入的交談,要不說緣分這種東西,誰說的清楚呢?雖然他由於出不去拒絕了約會,但也讓他有了繼續掙錢的動力。
忙碌的找工作開始了,對於一個幾乎是什麼都沒有的人來說,能找到工作的希望很低,但他依然為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而等到了晚上,只為等那個電話,雖然最後還是沒有得到那份工作。
直到在回臨時住的候機室途中,看到了一個未完成的牆,就情不自禁的開始了塗抹,也得到了這份意外的工作。
生活,頓時又美好起來。而打牌的開始,也讓他開始被底層的一些人所接納。
對於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沒有一個地方是荒涼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實和豐富自己。——丁玲
機場迎來了一次大巡視,弗蘭克趁機展示了他多方面的能力,來證明自己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第三次助攻也在這期間來了,只要維克多幫忙解決一個突發的難題就可以去紐約。一個過客給父親買的救命葯物由於沒有購葯許可證要被扣而發狂了,面對一條生命,維克多放棄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指導那個過客說是給山羊吃的葯,鑽了法律的空子,從而避免了葯物被扣留。問題解決了,弗蘭克惱羞成怒,這一切被來巡視的領導看到了,也導致兩個人結下了更深的梁子。不過,他的這一舉動贏得了那些基層員工的認可,無意中被掃描的手掌印被粘貼在了各家的門口處。
Bite to eat?只要多練習,就可以把不了解、不通順的話念的流利,在這個方面,很多人都欠缺。為了和阿米莉亞來一場浪漫的約會,他做了很多功課,租西裝,請朋友幫忙和談心,終於他倆的關系有了更實質性的進展。同時把傳呼機扔出去,似乎在預示著一切都在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月老的角色終於完成了他的使命,恩里克和德洛麗絲喜結連理。而他也和女主坦白了一切,女主放棄了不去等待未知,維克多放棄了只為等待女主。原來,他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而停留在機場,只為去紐約獲取最後的簽名。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出康莊大道。 ——松下幸之助
第四次助攻如約而至,維克多的國家終於恢復了安寧,女主還是選擇了離開,選擇了沒有結果的道路,但她給的那張緊急情況旅行簽證依然需要弗蘭克的簽字,這其中也顯示了女主對男主的愛。
紐約非去不可,可是弗蘭克卻找到了他難得交到的幾個朋友的秘密,以此要挾維克多乖乖的回國,而不是去紐約。作為一個善良的卡科日亞人,他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即使得來的是朋友的不解和憤慨。
不過,世上總是好人多,機場警察對來自的印度的清掃工古普塔講了事情的真相,而古普塔也終於突破了對自我的束縛,以實際行動給維克多上了一課:遇到挫折,不要放棄心中所堅持的,即使代價很高!
在他雄赳赳的走向通往紐約街區的大門時,工作人員趕來為他打氣,支持他的行為,維克多也更加堅定了內心,獲取了最後一個爵士音樂家的簽名,在他蓋上罐頭蓋子的時候,那個花生罐瞬間圓滿了,他也到達了幸福的終點站——我要回家啦!
故事是結束了,但人生還在繼續,現實中的你,知道該做什麼了嗎?
B.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部由夢工廠推出的美國愛情題材的電影,看的時間太久了,電影中的好多細節已經變得模糊,可電影里故事主人公所遭遇的處境卻讓我記憶猶新。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角維克多是一位東歐人。他為了實現父親的願望,帶著簡單的行李就隻身乘飛機前往美國,而他所有的不幸遭遇就發生在他的航班降落機場——肯尼迪國際機場。
剛下飛機,他就打算出機場乘計程車按照父親留下的地址信息直奔酒吧尋人。可機場的工作人員攔住了他。海關人員用英語耐心地跟他解釋,他的護照信息失效了,政府部門現在還沒有出台應對措施,不能對他放行。但是他聽不懂英語,只能用自己知道的幾個單詞跟他們解釋他來美國的目的。可是海關人員也聽不懂他的母語,只是聳聳肩表示自己也無能為力。他從機場的電視新聞中才得知,自己的祖國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新政府尚未被國際社會認可。他在那一刻才感覺到,所有之前能證明自己身份的信息統統作廢——自己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語言無法溝通,身份信息幾乎空白,身無分文,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在那個人來人往的機場,他的溫飽就成了最大的問題。他通過觀察其他乘客,發現竟然可以通過把散亂的行李車收回規定的地點獲得少量的硬幣,有望解決自己的食物問題。用自己的雙手對機場的廢棄廁所進行改造,讓自己暫時有了棲身之所。他一邊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一邊積極地與機場工作人員進行反復溝通,以期完成父親的心願。就在這個不算太大的封閉的候機樓里,他體會到了人生百態。
當我第一次看到「幸福終點站」的名字時,我是在猜測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悲傷的結局,畢竟,「幸福」到「結束」,幸福該說什麼呢?而真正看完電影才知道所謂的「結局」就是幸福的到來。首先,名字的誤解可能是由習慣性思維造成的。
在影片的開頭,有一些敏感的問題,比如指責中國遊客偽造證件矇混過關。似乎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命名詞?劇作家應該知道這樣敏感的問題是不能公開發表的吧?但為什麼它仍然毫不猶豫地播出?我認為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應該有一個原型,在這里我們只討論這個問題。除了這些稍微敏感的話題,我只想談談Victor的經歷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這部電影一開始很有趣。由於維克多隻懂一點英語,所以他在和機場經理交談時很有幽默感。當時,他不知道他的國家因為戰爭而陷入內戰,他的國家在政治意義上已經消失了。當管理人員向他解釋時,他並不知道。
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當他回到機場候機大廳時,他在機場的電視上看到了關於他國家的報道。即使他不懂英語,他在圖片上看到的一切都足以使他明白他的國家正在發生戰爭。在那一刻,他好像失去了靈魂。焦慮和恐懼席捲了他。他一直在機場跑你想證明什麼?在我看來,這可能會稍微緩解他的不安。最後,他的心都碎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可以想像他當時是多麼無助。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他沒有語言,也不會走路。連衣食住行都成了問題。一開始,機場里沒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就連政府也不願接受這種「麻煩」。他沒有辦法。他不得不等待,直到他的國家結束了戰爭,直到他的地位恢復,直到有一天他可以實現他的承諾。
影片中的許多情節都深深打動了我:首先,當機場經理需要維克多回答他對國家的恐懼時,他堅決地說不:「這是我的國家,我的家,我為什麼害怕。」可見維克多對國家的愛是多麼的執著,沒有什麼能改變他心中的國家,我們的國家將永遠是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家園,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政變和內亂中。這種痴迷的力量是巨大的,什麼也改變不了。
如果你身在異鄉,突然聽聞故土硝煙彌漫,而你本人種種身份也無人承認,語言不通,身無分文,被扣在機場進出不得……你該怎麼辦?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就勾勒了這樣一個背景,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描繪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名叫維克多·納沃斯基的卡科尼亞旅客來到底特律機場,卻被告之卡科尼亞國內發生政變,他所持的護照等身份證明已無法獲得入境批准;而國內戰爭仍在持續,回國的所有航班都已停飛。維克多·納沃斯基成了一個「不被承認的人」。他既不能回國,也不可踏入美利堅國土半步,除了候機大廳他無處可去,機場負責人狄克遜讓他耐心等候。心急如焚的維克多待在大廳里,不懂英文的他找不到可以幫助他的好心人,僅有的幾張食品券還被掃進了垃圾桶。他身無分文,無家可歸,徹底成為了一個陷入絕境的人。
維克多開始在候機大廳里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尚未使用的69號登機門成了他的家,他每天在洗手間洗漱,並且努力學習英文。很快維克多效仿別人為機場整理小推車賺到了錢買了吃的。但機場負責人狄克遜卻將他視為麻煩並處處與他作對。狄克遜安排專人整理小推車,維克多失業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他和機場開食品車的年輕人、清潔老人古普塔等交上了朋友,吃喝住都有了著落。維克多在機場邂逅了美麗的空姐愛西莉婭,為了和她共進晚餐他努力在機場中尋找工作。碰巧,他隨手裝修的牆壁被一個包工頭發現,維克多被正式僱傭了——維克多的生活居然步入了正軌。一日,機場扣留了一個神色癲狂的俄國男人,狄克遜無法與他溝通;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維克多.維克多穩住了狄克遜和那男人。他憑著自己在機場的這段時間學到的東西幫助那男人擺脫了困境。狄克遜因此大為光火,但維克多卻成了整個底特律機場的英雄。每家商店都貼上了他的手印。每名工作人員都對他笑臉相迎。愛西莉婭與他再一次相遇。在愛西莉婭的追問下,維克多說出了自己堅持去紐約的原因: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要前往紐約向一名爵士樂手索要簽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愛西莉婭被維克多的真誠深深的打動了。
陽光燦爛的早上,卡科尼亞的內戰結束了,此時的維克多已困居機場9個月。當每個人都期待他達成誓言時,狄克遜卻要求他立即回國。並以遣返印度老人古普塔回國蹲監獄作為條件來威脅維克多.為了朋友維克多隻有選擇回國。當他候機的時候,古普塔老人毅然選擇被逮捕以此換回朋友的夢想。每個人都落淚了。狄克遜也不再阻擋,美國向維克多打開了,紐約向維克多打開了。他終於實現了承諾,可以安心回家了。
當美國向維克多打開的那一刻,應照了那句貫穿了全片的話:「同情心是最重要的。」。機場就像是濃縮的美國社會一樣,形形色色的人、語言、國籍、文化……維克多憨厚的笑臉和隨機應變的靈活腦瓜,以及與朋友相處忠實不二的性格打動了熱情的美國朋友,尤其是在他救下俄國男人後,更獲得了各種族各國籍朋友的認可。嚴格不苟的冰冷法律可在熱忱的同情心中融化。維克多實際上是獲得了美利堅文化的認可。兩種文化在個小小機場中交融碰撞,最後閃現的,是一顆顆赤誠之心。
短短120分鍾的故事脈絡清晰,斯皮爾伯格通過一個虛構的故事闡明了他心中的美利堅價值觀。什麼可以打動美國,什麼是最重要的品行?影片告訴我們,那就是自強不息的堅持,以及熱忱的同情心。
《幸福終點站》,看完了。才發現居然又是一個關於爵士樂的童話。漢克斯演的維克多·諾沃斯基一直抱著一個花生醬罐頭的罐子,誰都想知道裡面是什麼。後來他對在機場裡面認識朋友們說,裡面是爵士。後來他又對美女澤塔瓊斯說,那裡面是承諾。那裡面有56位爵士大師的親筆簽名,那是他的爸爸託人寫了許多的英文信寄到美國要來的。他爸爸有張照片,上面是57位爵士大師的合影,他爸爸要到了56個簽名,只差一個,就去世了。諾沃斯基承諾他爸爸一定要到紐約要到這最後一個簽名。
原來這部電影還是在宣揚美國人最自豪的兩樣東西:紐約,和爵士樂。
紐約,代表了自由。
電影最後,諾沃斯基終於走出了機場,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招來一輛計程車,司機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卡科日亞(電影中虛構的國名),那司機說他來自阿爾及利亞,星期四剛到。這就是美國人想讓外國人知道的美國,不管你來自哪裡,只要你來了,就有機會。
《幸福終點站》,美好得虛假的電影,講了一個只有在童話中才能發生的故事。看似25歲的澤塔瓊斯說她39歲。在印度刺傷了一個警察的老頭在紐約的機場安安份份的做清潔工。諾沃斯基因為護照問題在機場里一住9個月,居然還找到一個裝修工的工作,賺得比海關官員還多,為了和澤塔瓊斯約會,還在機場里的服裝店裡買了一套HUGOBOSS的西裝。居然還利用機場里的飲水池和碎盤子做了一個大噴泉。
所以說《幸福終點站》是個關於美國,關於爵士樂,關於自由,關於愛情,關於命運關於。的童話。不過,童話就是童話,再虛假,也會讓人喜歡。就像小時候看格林童話,明知都是假的,還是會希望那是真的。
現實中從來不會有那麼簡單美好的東西,那麼,就只好讓它們都發生在童話里了。
一直很想再重溫一遍藍精靈。近日忽然發現可以下載,於是下載了一集來看,可是看了一下卻大失所望。完全是給小孩子看了逗樂的,現在再看已經覺得太傻了。不過盡管如此,還是不能抹去小時候看藍精靈的美好回憶。
說道《幸福終點站》,不禁又想到了藍精靈。在影片後半段,《幸福終點站》里的海關官員似乎有意在和諾沃斯基作對,就是不讓他踏上紐約的土地。不禁想起了格格巫,在藍精靈的一開始,格格巫追著藍精靈喊著,我討厭你們,我要把你們抓光。小時候覺得如此可怕的格格巫,原來他要抓藍精靈的理由只是因為討厭,而抓光藍精靈,就成了他一生的事業。
每個故事都要有個壞人,不然不會有戲劇性的沖突。而所有的壞人都沒有一個足夠壞的動機,這才是童話。
這是一篇情與理並融的電影。
它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貫穿於整個電影,我們一直可以看到的這個維克多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另一部分就是情的線索,維克多遵守父親的一個承諾,印度老人毅然攔下飛機的時候,結尾維克多終於可以告別這一段流離生活的時候,這些都讓我比較感動。
維克多的經歷讓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處境會相當困難。面對這些,應該學會維克多的隨欲而安,去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
人是復雜的,人生是充滿變數的。或許這便是生活的本身。面對種種的變數,提高我們的心裡的抗壓能力,這樣我們會變得堅強。當我們迷茫的時候,不要感到絕望,樂觀的看待所有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
影片中的維可多靠擺放推車維持生計,最後又被一個工程師看中成了建築工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是積極的去面對生活的,而且毫不埋怨,完全接受現實!
過去無論後悔也好,懷念也罷,我們我法倒回。將來誰都無法預測,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要塌實充實的扮演好現在的角色,要過得真實。
影片開頭就是機場,機場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物理空間,但在這里,每天都上演著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各式各樣的人在這里演繹著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機場或許正是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
當電影演到維克多救那個可憐人時,我很受感動,他可以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形下救助從不相識的人,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讓我突然想到這樣一句,是金子總要發光,而我要是讓光輝照耀每一個人!
通過印度老人的經歷我看到了,美國表面的波瀾不驚,而實質上卻如沸騰的開水。人是有情的,制度是冰冷無情的。
一個制度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格,卻不能代表所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或許維克多的第二份工作是一筆交易,但同樣能體現他的樂觀和樂於助人。正是因為如此讓他和在機場的很多人都成為了不錯的朋友!這也告訴我們幫助周圍的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需要幫助時,就不會孤獨無助!
維克多是執著的他為了父親的承諾去紐約,可以去全心全意的去等一個電話,等一個人。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幸福。
這片電影只是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生活不會因為電影的結束而結束。本篇的結局或許是比較圓滿的,但更讓我滿足的是,維克多通過不斷的努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幸福終點站》是由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指導,由主演過《阿甘正傳》的好萊塢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森擔當男主角,影片描述男主角乘坐飛機到美國完成父親的意願,就在旅途過程中維克多的國家發生了政變,他的簽證不受美國政府的承認,因此維克多不能踏上美國的領土,不得以被困在肯尼迪機場。
站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國家,看著來來往往陌生的人群,維克多不禁感到迷茫。無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機場睡在大廳的椅子上,在衛生間里洗澡,靠為飄過的乘客服務生活。他此刻擁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體,以及一個小皮箱,裡面裝著換洗的衣服、一把剃須刀和已經作廢的身份證明。在這個過程中維克多經歷了許多的磨難,機場不有好的主管三番五次的為難,讓維克多著實頭疼,同時維克多也結識了許多的朋友,善良的機場保潔人員,朴實的建築工人。不盡如此還於一名漂亮的空間互生情愫。最後在9個月後,戰亂都結束了,維克多最後踏上美國,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就是男主角的執著和善良。在別人眼裡他就像個小丑一樣,但是他十分真誠的對待每個人,相信每個人、每件事情,他都能找到讓人開心的一面,對工作也是一絲不苟,並且他對人類的好奇心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其實,在這個高壓的社會下,我們都很容易的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總是會產生很多的抱怨,應對困難,應對窘境,我們總會以一種悲觀的情緒去應對,或逃避,或嘆氣,或難過,我們忽略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會有用心的一面。在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缺乏真誠和信任,總是被利益牽著鼻子走,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為難自己,個性是做銷售,當我們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只要把真誠和職責放在第一位,加上我們的專業,我相信「利益」那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幸福終點站》是一部由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輕喜劇。故事發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的航站樓內,講述主人公維克多前往美國途中祖國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所持證件不被美國承認,被拒絕入境卻又不能回國,只能滯留在機場的故事。
當海關局主任告訴維克多他被拒絕入境,只能待在轉機大廳時,不懂英語的他還不明白這一切。當他置身於轉機大廳,看著電視上自己祖國戰亂的報道,看著來來往往、冷漠陌生的人群,一瞬間,他不禁感到茫然無措。其實,自從他下飛機的那一刻,他就成了1個沒國沒家的孤立的人,成了國際政治變化的犧牲品。在被扣機場期間,維克多隻有2個選擇:要麼返回祖國,要麼拿到有效證件移民進入美國。可是他的國家政變後,他持有的證件已經不被美國承認,返回祖國的航班也被無限期取消了,所以他遇到了被拒絕入境卻又不能回國的尷尬局面。
漢克斯說:「維克多的故事值得講述。仔細想一下,你會發現維克多的困境離現實並不遙遠。試想1個來自遙遠國度的人,出於種種原因,回國和入境的兩扇門都對他關閉了。我之所以喜歡這部劇本,是因為故事主人公非常明了造成困境的根源,知道他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改變現狀,於是他只能隨遇而安,盡可能更好地生活。」
確實如此,在國際政治變化中,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無奈之下,維克多隻能留在機場,睡在大廳的椅子上,在衛生間里洗澡,靠把購物車放回原處賺錢生活。他擁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體和1個小皮箱,裡面裝著換洗的衣服、一把剃須刀、一份已經作廢的身份證明以及1個他視若珍寶的罐子。機場,從來就不是停留之地,人們或進或出。等待,似乎不可忍受,更何況是看似無窮無盡的等待。可就是這樣1個地方,維克多足足待了九個月。期間,他幫助沒有證明文件的孝子為老爸爸拿到了救(]命的葯,幫助在機場工作的墨西哥小伙追到了心愛的姑娘,還因為出色的木工手藝進入機場的施工隊賺錢生活,甚至邂逅了愛情……盡管他的身體被困在機場里,但他的情感卻是自由的。他沒有坐在那自嘆運氣不濟。對他來說,這個世界難以征服,但是他已經身處其中,只有為自己掙1個好生活。
生活,彷彿不曾在別處。
等待,成為了生活本身。等待心愛的姑娘,等待國家的穩定,等待去紐約完成爸爸生前的心願——得到爵士樂5七個大師簽名中的最後1個。故事結尾維克多拿著簽名坐在計程車上時,只說了一句「我要回家」,可是這九個月的經歷和感受相信不會就這么簡單地結束。
有時我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飛機場么。有關無關的人們進進出出,有些人會給你刁難,有些人會提供真心的幫助,有些人則會給你美好的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1個目的地,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過程就叫做等待。而當你學會堅信一定會到達目的地時,等待就變成1種幸福。
維克多的生活圍繞著1個承諾、1個等待展開,這一點他自己很清楚。電影中沒有給他太多遺憾,因為對於愛情來說,正如女主角自己所說的那樣,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之後送給約瑟芬的那個禮物——金色的掛墜,後面刻著1個「命」字。他獲得了艾米莉的愛情,可是他註定不能擁有她。而對於他死去爸爸的承諾,維克多實現了,在機場漫長的等待就是為了得到他爸爸崇拜的音樂大師的簽名。他在幾乎所有機場工作人員的歡呼聲中沖進了漫天大雪的紐約城,不是為了美國人口號中的自由,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民主,只是為了完成1個本該完成的承諾。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的某一些瞬間可能都會有一點像維克多,迷茫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尋找。我不禁想到了《基督山伯爵》,在故事的結尾,大仲馬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人類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幸福終點站》不正是對這句話做了很好地註解嗎?
;C. 科卡日亞的歷史是
1152年,阿貝多一世建立卡科日亞王國,都城為達達利亞城
1202年,阿貝多一世去世,由他的兒子阿貝多二世繼承王位
1238年,卡科日亞王國被條頓騎士團國征服,並被並入。
1435年,卡科日亞脫離條頓騎士團國,並加入利沃尼亞聯邦。
1586年,卡科日亞隨利沃尼亞聯邦並入波蘭立陶宛聯邦。
1795年,卡科日亞被沙皇俄國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