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柏林電影了最佳女演員

柏林電影了最佳女演員

發布時間:2023-01-03 18:00:35

⑴ 洪常秀又獲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是不是喚金敏喜發言為其翻譯

毫無疑問洪常秀的靈感源泉就是電影女演員金敏喜,因為他們合作了好幾部電影,居然都能夠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

獲得大獎

看來兩人在一起6年了,並沒有分手,一直在共同創作,共同獲獎,陪伴在彼此的身邊。金敏喜只能主演洪常秀導演的電影,也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金敏喜在韓國名聲掃地,無法被其他導演邀請演出,所以無奈只能和洪常秀一直合作演戲,當然這只是猜測。

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金敏喜,在韓國並沒有被高看,也沒有演出其他導演的大作,所以她和洪常秀是兩個被捆綁在一起的孤獨的靈魂,所以他們一直在用作品證明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⑵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每一屆的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在2月16號,這次第七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各大獎項也隨之公開

西班牙女導演卡拉西蒙在柏林電影節奪得最佳影片的金熊獎,所憑借的是她拍攝的這部影片阿爾卡拉斯,這部電影主要描寫的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一個果農家庭,由於土地被徵用,而被驅逐威脅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女性電影人接連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獲得的最高獎項,卡拉西蒙是一位80後,年紀輕輕,未來不可限量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獎項,法國導演克萊爾德尼他拍攝的影片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獎,柬埔寨的潘禮德憑借他的影片一切安好,獲得藝術貢獻獎,我值得一提的是,庫爾勒資訴小布希的編劇萊拉斯蒂勒最佳劇本獎

除了這些獎外,還有一些沒有獲獎的導演和影片,並不是因為不好,也許是當時評委的喜好或者各方面的因素,那麼我們也期待以後會有更多好的影片呈現給全世界

⑶ 哪些演員拿過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

‍‍葉德嫻憑借文藝片《桃姐》獲封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 ,真是實至名歸啊。‍‍

⑷ 華語影壇獲獎最多的女演員,張曼玉得獎瞬間大回顧

張曼玉的演藝生涯,可謂是一個大寫的「獎」字組成,作為華語影壇的頂尖女演員,張曼玉不僅以風情萬種的個人魅力在影壇上光芒四射,而且還因為在影壇屢獲獎項而引人矚目。

她不但獲獎數量足以傲視華人女星,而且奪獎頻率之高在世界影壇也並不多見,因此也被影迷被稱做「曼神「。

大家不妨一起來領略一番這位國際影後站在領獎台上的風采!

1989年,張曼玉以《人在紐約》(三個女人的故事),首次奪得金馬獎影後。

張曼玉曾在「金馬五十」回憶自己第一次得獎時候的感受:「當時是沒有信心可以拿到的,因為沒有覺得第一次提名就會得獎,其實很緊張,也不知道說什麼。可是那個興奮、睡不著、跟飄飄然,也是維持最久的。」

1990年,Maggie出演《滾滾紅塵》獲得最佳女配角,同場的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

此外梁家輝、張學友是本屆的影帝及最佳男配角。這年可謂香港人的豐收之年。

1991年《阮玲玉》榮獲第2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同屆影帝得主是郎雄。

1997年第34屆金馬獎,張曼玉以《甜蜜蜜》李翹一角,再次獲得金馬獎影後。頒獎嘉賓是張國榮與美國女星Sigourney Weave.

張曼玉在台上俏皮地說:「以往拿了獎下台都很後悔,因為總是忘了多謝一個人,就是我媽媽。所以今天晚上特別送這個獎給她,雖然我有很多朋友想謝,可是我想專心一點,就謝她一個,多謝媽咪。」

新世紀開端,《花樣年華》橫空出世,「蘇麗珍」一角助張曼玉拿下金馬獎第五座獎杯。穿著豹紋上台的曼神春風得意。

除了以上五座金馬獎杯,張曼玉的金像獎杯也一共有五座,不過出席領獎卻只有兩次。

第一次在1990年,張曼玉憑《不脫襪的人》首次獲得金像獎影後,同屆還有以《阿郎的故事》第三度稱帝的周潤發。

第二次是1993年《阮玲玉》,獲得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在這場得獎感言中,張曼玉說出了名言: 「每次拿獎後都會有人爭論說『不該她拿』,以前會很介意,現在我學會了,反正獎在我手裡,任憑你們講什麼,我不理。」

《阮玲玉》也為張曼玉帶來了首座國際獎杯:第42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

當時還在拍攝《警察故事》續集的張曼玉並未去到頒獎現場,獎杯由關錦鵬和陳自強從德國帶回來。

關錦鵬也曾邀張曼玉同行去往柏林影展,打趣說:「萬一得了女主角獎,沒有人上台領獎。」曼玉反應很快地回:「痴線咩(瘋了嗎)!」結果沒想到真的拿了獎。

在已經舉辦過26屆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上,張曼玉也獲得過一次影後,1996年的《甜蜜蜜》拿下了第三屆評論學會大獎的最佳女主角。

2004年5月,張曼玉憑借《清潔》榮獲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宣告了亞洲首位戛納影後的誕生,同時也是華語演員首次因主演西方作品而獲得國際大獎。

在第10屆上海電影節,組委會向張曼玉頒發了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雖然張曼玉距今已經息影十餘年,但她在影壇的成就,依然是女演員們難以攀越的高峰。

⑸ 張曼玉的隱退,是華語電影最大的遺憾

文丨April


華語電影圈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張曼玉巔峰隱退。


1992年,二十八歲的張曼玉憑藉此片獲得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銀熊獎,一戰封神。



能夠主演《阮玲玉》這樣的傳記片對於任何一個女演員來說都是極其幸運之事。她是這部影片的絕對中心,是導演關錦鵬和編劇邱剛健創作的核心用力點,其餘一眾大小人物都要陪襯她烘托她,圍繞著她打轉,彷彿各人都有一道光打在她身上,照見她的不同面向。



就人物精雕細琢的程度及其所折射的光華而言,《阮玲玉》之於張曼玉不亞於《霸王別姬》之於張國榮。影片中的數場戲中戲(尤其是復演《神女》中點煙的那組鏡頭),影片接近結尾處的那場交際舞,以及貫穿影片始終的大量特寫,都顯示了表演者讓人嘆為觀止的肢體和表情的表現力和控制能力。



但這還不是這部影片的表演之魂。作為一名女演員與另一名女演員隔著半個多世紀的對話,《阮玲玉》借張曼玉之力在華語電影中重新詮釋了女演員的性感。一個死於「人言可畏」的女星,在這種重新詮釋中散發出一種主體性的光芒。


在影片的紀錄部分,張曼玉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阮玲玉身上「騷到骨頭里」的魅力和迷人的笑,我們被《阮玲玉》吸引,恐怕首先是被張曼玉表演出來的性感吸引。



在文本層面,這種性感參考的是好萊塢的德裔女演員瑪琳·黛德麗(參見影片中阮玲玉和蔡楚生的對話),在表演層面,張曼玉將一種具有攻擊性和殺傷力的性魅力潛藏在綿柔溫潤的外表之下,於無形中俘獲他人的慾望,而避免成為慾望的對象。



無論中外電影中,女演員的性感普遍難逃一種被凝視被觀看的客體性,「性感尤物」和「花瓶」這樣的修辭,指向的都是這種客體性。但觀眾絕不會將這樣的詞用在張曼玉的阮玲玉身上,她的性感極具張力又同時拒絕男性凝視,這是阮玲玉這一角色的反抗性和《阮玲玉》一片的反叛性的影像核心,雖然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達出來的。



《阮玲玉》在張曼玉的職業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此前她已經累積了近五十部影片的表演經驗,距離《旺角卡門》這部對她的表演具有啟蒙意義(用她自己的話說是「開竅」)的影片也已過去三年時間。人們已經在她的數部作品中,並將在她更多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天才演員的層層蛻變和步步成長。


我們能從張曼玉身上觀察到一個天才女演員和香港電影之間復雜的互相影響。



其一,是香港電影工業對女明星個人的千錘百煉,既包含了高強度和高產量,也包含了「花瓶」這種性別刻板角色的重復性輸出,在這種工業中,絕大多數女演員,尤其是在工業中被歸類為性感的女演員(比如王祖賢、鍾楚紅)都不可避免地重復花瓶的命運,以巔峰期一年十部影片左右的產量生產著類型角色,並在人到中年後退出行業。張曼玉在剛出道的四五年間,也一直掙扎在「花瓶」的帽子下;



其二,是香港電影在藝術維度上對天才演員的發掘和滋養。是王家衛發現了張曼玉身上天才的一面,並指點了她,同樣,也是王家衛啟蒙和指點了梁朝偉(參見《阿飛正傳》結尾兩分鍾的長鏡頭)。


王家衛對張曼玉的指點,其實就是提供給她足夠的表演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演員可以擺脫「動作——反應」的工業慣性,使表演成為表達。於是有了《旺角卡門》里那場著名的告別戲,僅靠肢體和表情深入地表達一種極致的情緒,這是一個天才演員的表演特質,這種特質將逐漸形成風格,成為張曼玉日後作品的標簽。




其三,是天才的特質得以確認後,作為一種新鮮的能量反哺電影工業。


張曼玉曾說,自從《旺角卡門》讓她開竅後,角色仍舊是那些角色,但對她而言一切都不同了。



這仍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今天的人很難想像,張曼玉出演《阮玲玉》的同一年,她一共拍攝了十部影片。《阮玲玉》拍了三個月,是張曼玉第一部同一時間只拍一部戲的影片,之前都是兩三部同時拍。而她以這樣的速度產出,質量仍然高到不可思議。


1993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張曼玉有兩部風格迥異的影片同時提名,從而出現了自己跟自己競爭的凡爾賽局面。一部是這部非常安靜的《阮玲玉》,另外一部則是非常熱鬧的武俠片《新龍門客棧》。



如果說張曼玉是《阮玲玉》的絕對中心,那麼到了《新龍門客棧》中,她則展現了一種將所有注意力霸氣地拉向自己的能量。她扮演的人肉饅頭店老闆娘金鑲玉,八面玲瓏艷光四射,綜合了黑色電影中「致命女郎」(femme fatale)的危險性和徐克電影的活潑性,再次拓寬了性感的邊界。如果說《阮玲玉》拒絕男性凝視,《新龍門客棧》則是在調戲和挑釁男性凝視。華語電影到目前還找不到一個能超越金鑲玉的「類型角色」。



下一年,張曼玉和徐克導演再次合作,出演《青蛇》。《青蛇》仍然關乎性感,張曼玉此次詮釋的是一種兼具天真和野性的蛇妖的性感。這個角色在片尾時陡然嚴肅,她在正面特寫鏡頭里用介於悲憫和輕蔑之間的目光凝視著已經喪失五感的許仙,通過這種主體性意味濃厚的長久凝視,張曼玉讓觀眾在瞬間感受到了小青的覺醒,以及覺醒後面的傷痛。這是一種對男性凝視的報復。



即使放在世界電影里,像張曼玉這樣可以將性感演繹得千變萬化的女演員也鳳毛麟角。多數女演員只能表達一種性感,即她自身的性感向角色的溢出,而張曼玉表達性感更像是角色的靈魂附體。如果試圖找出這些千變萬化的角色的共同之處,那就是一種巋然不動的主體性。這是來自於張曼玉本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也可以看作她的作者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在這些角色身上看到一種高度精確高度控制的表達能力。自《旺角卡門》之後,我們很難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失去控制和節制的時候。精確度和控制力,在某種程度上是黃金時代香港一流演員和一線藝人的共同的自我要求,為達到這種要求的必要努力和付出,通常被人稱贊為敬業精神。



張國榮去世後,張曼玉在《電影手冊》上追懷他時,有這樣一段回憶:


「記得《阿飛正傳》的某夜班戲,我特別注意到一件事,我們正准備拍當晚最後的一場戲,當時已臨近天光,那場戲講述我的角色回到那個傷了她心的男人家裡,執拾私人物品,鏡頭是向著我的,你只會看到他的背部,而最後他會離開鏡頭返回房間,當時每個人都很疲倦,我們心中只想著一件事,便是早點拍完可以回家睡覺,當工作人員忙於打燈及准備鏡位時,我看見Leslie獨個兒地在綵排,他要練到那走向走廊盡頭的腳步聲最准確為止。



「《阿》片是早期同步錄音港產片的其中一部,當時Leslie已經意識到這些細節對整部電影及演員的重要性,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我必須承認我已靜靜地向他偷了師,在我日後的電影中大派用場。」



《阮玲玉》之後,張曼玉徹底告別了花瓶身份。此時的她,對內,已經完成了從明星向演員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應該開始於《旺角卡門》,當時她認識到「明星只是一時,演員卻是永遠」),對外,開始以「獎在我手裡,你們講什麼我不理」的態度叱吒香港影壇。


她成為了華語電影中戲路最寬的女演員,什麼類型的影片和角色都能演,也不依賴任何導演,不和任何一位導演長期綁定。很多時候不是導演在加持她,而是她在加持導演。只要她出現在影片里,她就能自動成為影片的能量中心,牢牢抓住觀眾的視線。



1996年,張曼玉出演《甜蜜蜜》,那個又哭又笑地確認豹哥屍體的特寫長鏡頭將她的演技推向了神壇。



這個鏡頭她本人並不夠滿意,熟悉她作品的觀眾或許還能想起這樣一組譜系來,除了上面提到的《旺角卡門》和《青蛇》,還有《愛在別鄉的季節》里她終於拿到簽證後對著梁家輝喜極而泣的鏡頭,《滾滾紅塵》里她去陋室里看望林青霞、兩人相擁時笑中帶淚的鏡頭,以及《東邪西毒》里肝腸寸斷、彷彿生命在一寸寸枯萎的鏡頭。



導演們多喜歡用特寫長鏡頭來表現這些片段,這種鏡頭選擇或許未必是影片美學的內在要求,而是為了記錄下張曼玉表演的完整性,一種混合了爆發力和控制力、深度和豐富度的完整性,並將之作為影像上的華點。



在華語電影界,像張曼玉這樣戲路寬廣而表演風格又深而細的女演員,找不到第二個。即使在男演員中,能夠跟她對標的,似乎也只有一個梁朝偉。而這兩人,風格既可以對接,早年又同樣受益於王家衛的點撥,卻造化弄人般地在多部共同出演的影片中擦肩而過,一直要等到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才有了第一次對手戲的合作。



《花樣年華》是一部徹底的二人戲,所有的表演張力都要在兩個演員之間發生。影片的大設計是束縛感,用緊身的旗袍和西裝束縛住兩人的身體,將禁忌之戀的表達出口緊緊局限在微表情和微動作上。但在創作方法上卻是王家衛將王氏即興創作方法貫徹得最徹底的一部影片。


張曼玉在這部戲拍攝的前期可能遭受了《旺角卡門》以來最大的挫折,她以往的表演方法建立在對人物的完全掌握上,而這次在《花樣年華》的片場她對人物幾乎毫無掌握。



習慣了王家衛的梁朝偉則表示掌握過多的信息會限制創造力。在兩人的搭檔關系中,梁朝偉是更放鬆的那一個,是他的放鬆能力某種程度上幫助張曼玉進入一種即興創作的氛圍中。而張曼玉是能量更多的那一個,她能激發對方的創作熱情。這是一種互補的創作關系。


在張曼玉的作品譜系中,《花樣年華》應該是《阮玲玉》之後第二部精雕細琢的影片,而且雕琢程度有過之無不及(拍攝時間長達15個月)。影片展示了一對完全處於同一個交流頻率的靈魂搭檔,在極細微處來往碰撞的能量流動。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巔峰體驗。



《花樣年華》的合作,因其難以超越而有一種 歷史 終結的意味。其實這部影片在很多層面都有一種 歷史 終結的意味。香港電影此時已經盛極而衰,黃金時代悄然落幕,《花樣年華》就像是落日余暉中最璀璨的一抹顏色。



張曼玉的藝術生命,很大程度上和香港電影的生命力共生,她本人的創作量已經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劇烈減產,逐漸進入一種「永遠有檔期,又永遠無檔期」的令所有人都既期待又無奈的階段。已經拍過近八十部影片,演遍各種類型的電影和角色的她,對所有的演出邀請都報以審慎而挑剔的態度,她既因為語言問題拒絕過侯孝賢的《海上花》,也推辭過蔡明亮,更數次拒絕出演好萊塢電影中作為他者的花瓶角色。


就國際影響力而言,張曼玉在歐洲的知名度遠遠高於她在北美的知名度。1996年,她出演了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獨立影片《迷離劫》,在一部虛構的關於電影的電影中扮演她自己。



這部影片在創作上的原動力來自於阿薩亞斯對張曼玉的迷戀,在他眼中,張曼玉的氣質既摩登,又有一種默片時代女明星的古典之美。《迷離劫》的故事情節是法國電影圈邀請香港女星張曼玉復演1915年的法國電影《吸血鬼》。



阿薩亞斯巧妙地張曼玉處理成一個鏡像角色,影片中法國人將張曼玉視為他者,這是一個東方演員在西方的真實處境。阿薩亞斯有意地暴露這種他者性,並以這名他者為鏡,反思法國電影文化的自我中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迷離劫》是一名具有自省精神的西方電影作者以最有分寸的方式接近和理解一名東方女演員。



2004年,阿薩亞斯為張曼玉量身定做了一部《清潔》,張曼玉的形象在此片中得到了徹底的去他者化處理。



她扮演了一個嗑葯的搖滾歌手(同時也是一個為生活掙扎的母親),操練著熟練的英語和偶爾的法語及廣東話,以彪悍的姿態遊走在溫哥華、巴黎和倫敦之間。這是一個徹底國際化的形象,既跟移民問題和身份問題毫無關系,也跟東方性感毫無關系,人物由表及裡都以硬度與銳度見長。


影評人Roger Ebert說,僅從技術角度而言,世界上也沒有幾個女演員能勝任這樣的角色。張曼玉憑此片在戛納電影節封後,成為第一位獲得戛納最佳女演員的亞洲演員。



《清潔》是阿薩亞斯對張曼玉愛意深沉的表現(盡管兩人當時已經離婚),因為他盡最大的可能讓張曼玉在一部西方電影里實現了去他者化,讓世界(尤其是歐洲)認可了一位東方女演員非常硬核而純粹的演技。被他者化,基本上是華人女演員國際化之路的宿命。在華語電影史上,從上個世紀的黃柳霜到這個世紀的鞏俐和章子怡,如果想走國際化之路(尤其是進軍好萊塢),很難逃脫這樣的宿命。



張曼玉或許是華語電影中最高格的演員,任何時候都牢牢把握著自己的主體性,任何時候都不會降格以求。她是許多演員心目中的理想,大概只有演員同行才能真正心知肚明她曾經達到的遙不可及的專業高度,以及支撐這種高度後面的一顆強悍而自由的靈魂。



其實她還是很多人心目中做人的理想。不被盛名所累,從不重復自己,永遠活在他人對她的定義和期待之外。


她還曾說過「人不一定要美,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費人生」。當一個人追求自由和有趣時,很多東西都可以拋下,包括這個讓世界上多數女性尤其是女明星負累一世的對美的要求。



她甚至也已經拋下了電影,這或許是華語電影的遺憾,但卻不是張曼玉的遺憾。

⑹ 王景春詠梅獲獎,得的是什麼獎

王景春詠梅獲得的是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女主角獎。

2019年2月16日,在德國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憑借在王小帥新片《地久天長》中的精彩表演,片中男女主角的扮演者王景春和詠梅雙雙獲獎最佳男女主角獎。

這是王景春繼2013年憑《警察日記》獲得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後的第二個國際電影節演員大獎。《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家園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王景春在《地久天長》中跟詠梅扮演一對夫妻。

據悉,這是華人演員在廖凡(《白日焰火》)後的第二位獲得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也是在張曼玉(《阮玲玉》)和蕭芳芳(《女人四十》)後的第三位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⑺ 柏林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歷史沿革

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始於1951年夏,1978年開始改為在每年的2月舉行。

為了樹立柏林「世界自由視窗」的形象,在三國盟軍撤出柏林的同時,柏林電影節拉開帷幕了,當時的名字是「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的柏林電影節由電影歷史學家Dr. Alfred Bauer發起,並於1951年6月6日在柏林的泰坦尼克宮舉行。第一屆的金熊獎並不是由評審團選出而是由觀眾決定的。

1956年,柏林電影節與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A類電影節,從此獲獎名單改由評審團決定。選舉出的評審團來自世界各地,並設立了金熊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

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獎項設定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歷屆回顧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歷屆之最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之最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亞斯米拉·茲巴尼奇 2006年第56屆由前南斯拉夫女導演亞斯米拉·茲巴尼奇執導的《格巴維察》獲最佳影片金熊獎。 克勞迪婭·略薩 2009年第59屆由秘魯女導演克勞迪婭·略薩執導的西班牙和秘魯合拍影片《傷心的奶水》獲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本屆電影節第二大獎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德國影片《其他人》的導演導演馬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卡通片 千與千尋 日本影片《千與千尋》又名《神隱少女》,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是第一部獲得最高獎的卡通片。 最年輕的柏林影帝 盧·泰勒·普奇 2005年第55屆年僅20歲的盧·泰勒·普奇憑借《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這是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柏林影後 瑞秋·瑪瓦贊 2012年第62屆年僅14歲的黑人女孩瑞秋·瑪瓦贊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這是繼第61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成了集體獎後,今年的這個獎項又爆冷門,這是她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本屆最佳男演員米克爾·佛斯加德也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亞洲獲獎

華語影人獲獎

時間 獲獎情況 1982年 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阿達《三個和尚》 1983年 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許雷《陌生的朋友》 1988年 第38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銀熊獎吳子牛《晚鍾》 1990年 第40屆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1年 第41屆國際兒童青年中心大獎 *** 《喔,香雪》 1992年 第42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1993年 第43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提名表彰獎吳子牛《火狐》 1995年 第45屆最佳女演員蕭芳芳《女人四十》 、銀熊獎(最佳視覺成就)李少紅《紅粉》 1996年 第46屆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 第47屆銀熊獎徐立功《河流》 2000年 第50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 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 第53屆阿爾弗雷 德·鮑爾特別創新獎張藝謀《英雄》,特別藝術貢獻獎:李楊《盲井》 2005年 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特別藝術貢獻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嚴宇/李一凡《淹沒》,青年論壇卡里加利獎:劉佳茵《牛皮》,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青年論壇):劉佳茵《牛皮》 2006年 第56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傑出電影藝術創新:張元《看上去很美》 2007年 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陳駿霖《美》(同美國一起),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張楊《落葉歸根》 2008年 第58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2010年 第60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第6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第60屆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香港) 2014年 第64屆《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導演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第一位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中國男演員),最佳藝術成就獎《推拿》(曾劍,攝影師),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曹保平《狗十三》

中日韓入圍

中日韓三國歷年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 中國 1957:亡魂谷1981:燕歸來1982:鄉情1983:陌生的朋友1984:半邊人、血,總是熱的1988:紅高粱1989:晚鍾1990:本命年1991:大太監李蓮英1992:阮玲玉1993:喜宴、香魂女1994:火狐1995:女人四十、紅玫瑰白玫瑰、紅粉、歸土、日光峽谷1996:太陽有耳、麻將1997:色情男女、我愛廚房、河流、埋伏1998:愈快樂愈墮落、放浪、天浴1999:千言萬語2000:我的父親母親、有時跳舞2001:十七歲的腳踏車、愛你愛我2003:英雄、盲井2004:20 30 402005:孔雀、天邊一朵雲

2006:伊莎貝拉

2007:圖雅的婚事、蘋果2008:左右、文雀2009:梅蘭芳2010:團圓、三槍拍案驚奇2012:白鹿原

2014:《白日焰火》、《推拿》、《無人區》

日本

1953:看得見煙囪的地方1954:生之欲1956:白蛇傳1957:嵐、大菩薩嶺1958:純愛物語1959:戰國英豪1960:哥哥、女經1961:懶漢睡夫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1963:武士道殘酷物語1964:日本昆蟲記、她和他1965:牆中秘事1967:Lost Spring1968:初戀:地獄篇1969:愛奴1970:大地的群像1971:再愛一次1972:約束1973:悲傷的顛茄1974:朝之詩1975:望鄉1976:本陣殺人事件1978:遙遙長路1981:流浪者之歌1982:謀殺·下山事件、再見吧,可愛的大地1983:野獣刑事1984:南極物語1985:瀨降物語1986:槍之權三1987:海與毒葯1989:城市英雄1992:光蘚1993:夢中的女人1996:夢之村1997:瀨戶內月光小夜曲1998:感官新世界1999:刑法第三十九條2000:獨立少年合唱團2001:睡蓮、狗神2002:千與千尋、綁架金大中2003:黃昏清衛兵2005:隱劍鬼爪2008:母親2010:芋蟲

2014:小小的家

韓國

1959:鍾閣1960:雲彩流動1961:馬夫1962:直到生命盡頭1963:烈女門1972:石花村1973:小島的尊嚴1985:烈日驕陽1986:吉牛蓬1994:華嚴經1995:太白山脈1996:美麗青年全泰壹2001:共同警備區2002:壞小子2004:薩瑪利亞女孩2007:機器人之戀、邊界2008:夜與日2011:愛,不愛2013:惠媛

合作夥伴

寶馬、歐萊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靈珠寶、ARRI Film 、BARCO、DEUTSCH-FRANZÖSISCHES JUGENDWERK 、GWFF、Kinoton、MOËT & 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

⑻ 50歲詠梅為趙薇出鏡,與欒樹堅持丁克,她是怎樣成為眾人眼中人生贏家的

一說到娛樂圈裡的明星趙薇,就會讓我們想到她出演的《還珠格格》,她憑借這部作品擁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隨後憑借自己的努力打拚,在娛樂圈裡收獲了非常耀眼的成績。現在又有很多話題指向她的一部新作品,在此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娛樂圈裡多位實力派演員參與出鏡,還有大家非常喜歡的50歲演員詠梅,她是觀眾們眼中的人生贏家。她在演藝圈裡演繹的角色,大家絕對是非常熟悉,在演藝圈裡擁有很多獎項,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地展現自己的實力和魅力,在娛樂圈裡站穩了自己的腳跟,贏得了觀眾們的支持和喜愛,更是觀眾們眼中的人生贏家。

詠梅娛樂圈裡非常優秀的演員,每次都會用心刻畫劇本中的人物,把人物融入到劇本中。通過她的一次次突出表現,在觀眾們心中贏得了極高的評價,是觀眾們心中非常喜歡的一位演員。

閱讀全文

與柏林電影了最佳女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