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烈日灼心劇情介紹
《烈日灼心》的劇情簡介
七年前,福建西隴發生一起慘絕人寰的滅門慘案,某別墅內一家五口同日慘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然而此去經年,嫌疑人楊自道(郭濤 飾)、辛小豐(鄧超 飾)、陳比覺(高虎 飾)卻依然逍遙法外。
現如今,這三個人都在廈門過活,楊當起了計程車司機,小豐加入了協警隊伍,因意外變成傻子的陳則帶著三人撿來的女孩尾巴棲息在親戚的漁場中。這一天,擁有豐富辦案經驗的伊谷春(段奕宏 飾)調到小豐所在的隊伍擔任警長。
伊頗為器重能力卓越的小豐,但嗅覺靈敏的他也隱隱覺出這個男子和當年的滅門慘案有所關聯。在此期間,道哥在一次意外中結識了伊的妹妹小夏(王珞丹 飾)。彷彿冥冥之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正將這三個決心重新做人的男人推向無法更改的結局。
(1)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策略擴展閱讀:
中國懸疑電影的敘事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集體主義的敘事倫理、客觀的敘事者、多元化的人物、多層次的敘事結構。
《烈日灼心》的結局延續了好人並不一定有好報的事實,其實本片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好人,這就是真實存在的人性。不過警匪片向來都是以「正義戰勝邪惡」為敘事的核心主題,在《烈日灼心》中,這個准則倒是沒有變,但是導演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敘事視角。
從表面上看,本片的主角似乎是刑警,其實本片真正的主角是辛小豐。導演規避了審查風險,以刑警追查案子作為敘事起因,但電影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辛小豐的角度出發,講述犯罪者的自我救贖,這是一種很巧的方式,也是比較難表達的方式。
⑵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⑶ 如何理解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策略與真實性的關系
電視紀錄片是一種藝術地展現真實場景的紀實性節目形態,它通過調動各種電視手段,多角度地挖掘生活素材,通過紀實的「真」來表現生活。電視紀錄片的魅力,就在於它講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透過凝練的生活,展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們對自身及生存空間的審視。可以看出,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和靈魂,而故事性則是電視紀錄片吸引和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
一、紀錄片的故事化
長久以來,人類對於故事的需求是永不停止的。從故事誕生開始,人類就以各種敘事形式在改編與更新它,不論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都已形成了本學科體系內一整套講故事的技巧為人們耳熟能詳,這就是已經論證和社會化的語言方式――講故事。電視欄目紀錄片同樣推崇故事,
當然,故事性並不是經典紀錄片創作的必要條件,經典紀錄片里的很多類型也不依賴情節化而生存。經典紀錄片從來是對故事模式極具反省與批判,它反對對現實作簡單化和功利化的判斷與闡釋,它重視解讀現實意義的曖昧、歧義與矛盾,它從不讓現實去被情節模式裁減,這是經典紀錄片的藝術力量所在,同樣也是經典紀錄片的小眾化與精英意識使然。然而,與從不考慮收視的經典紀錄片不太一樣,將鏡頭下的公眾生活視為一種文化消費品的電視欄目紀錄片對故事的追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情節化敘事
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紀錄片故事化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情節化的敘事。紀錄片里的「故事」不像故事片那樣是虛構出來的,它是對現實生活的選擇和概括。生活本身是發展著的,生活本身就具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當你把這些沖突和矛盾加以選擇和概括時,就有可能形成既客觀又完整的情節內容,這就是紀錄片的情節化敘事過程。它依賴導演對於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來推動敘事。
⑷ 王家衛電影風格
連續看了幾部王家衛的電影,頗具特色,電影中的故事、敘事方式、色彩、音樂、獨白等都很獨特,別具一格,讓人印象深刻。
一、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二、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三、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 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通常都會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拒絕了解別人,也拒絕被別人了解。他們傾向於保持沉默,用獨白宣洩內心的感覺。例如《重慶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給朋友打電話傾訴,卻被朋友們一一拒絕,最終他選擇在獨白中抒發情感,那串獨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都有日子。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而另一個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拋棄後,只好對著家裡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語。他對著用過的肥皂說:「不要那麼沒有骨氣嘛,她才走幾天竟然就瘦成這樣。」對著濕淋淋的毛巾說:「我都說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麼時候?做人要堅強一點。」影片《墮落天使》中則是把獨白運用到了極致:啞巴何志武用獨白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感受。
五、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具體來看他的影片,從《阿飛正傳》開始,《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等影片,敘事的整體感都不強,而且是越來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傳統的故事敘述規則,「碎片」式的敘事策略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這些電影中不難發現,基本找不到能夠維系故事情節和因果聯系的脈絡,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個斷裂的敘事片段組成,碎片組合而成。所以,人們在觀看王家衛的電影時,被感動的原因往往是電影當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詞。而對於他的整個影片結構,看完後的感受就是雲里霧里,朦朦朧朧的很是漂浮。這種「碎片」式的敘事策略狀態,成為王家衛電影的典型特徵。
王家衛電影中對數字或者是時間的偏執,是影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在《2046》中,「2046」這個數字就像是一個謎一樣貫穿影片的始終。它是周慕雲和蘇麗珍回憶中的一段插曲,是隔壁的房間號碼,是他在追逐露露時看到的一串號碼,還是他小說中的發生時間,是一列一直走不到終點的列車„„還有《重慶森林》中,有一段獨白這樣說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相距才0.01公分,五十七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六個鍾頭之後,她喜歡上了另外一個人。」王家衛將人的情感變化直截了當的用時間量化,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戲謔成分。(部分摘自網路影評)
⑸ 電影後窗敘事結構是什麼
所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⑹ 城市宣傳片的敘事策略是什麼
城市形象傳播是城市品牌營銷的關鍵環節,如何整合城市資源,聚合城市影響力,完成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是城市大營銷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城市宣傳片的出現提供了解決之道。
首先,宣傳片不同於平面和廣播媒體,它是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它的傳播效果也是平面與廣播所無法匹敵的。其次,宣傳片豐富的表達形式和技巧賦予它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成為人們較喜聞樂見的信息載體。
那麼,城市宣傳片怎樣講述城市才能獲得更好的城市傳播效果呢?這里,我們來分析一下城市宣傳片的敘事結構,從敘事角度解構城市宣傳片的成功密碼。
宣傳片的敘事往往呈現很多風格,但是作為城市形象的整合傳播方式,它又有著一貫的特點。不管什麼風格的敘事形式,總是以城市的內在人文為敘事支撐的,因為文化是城市的內在根脈;敘事的主體部分往往包括城市的政治,經濟和市政建設,我們可以概括為城市的顯要素或者物質要素,在此基礎上總體呈現城市的形象。
城市宣傳片是個復雜的營銷傳播活動,策略層面的城市定位和創意層面的差異化表達,以及執行層面的敘事結構環環相扣,彼此呼應配合才能打造出具有傳播力和營銷價值的城市宣傳片。
⑺ 談從敘事策略分析中國動畫電影
談從敘事策略分析中國動畫電影
[論文關鍵詞] 動畫電影敘事方式角色中國風格
[論文摘 要] 動畫電影結合美術和電影的綜合特點,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審美特點吸引著廣大的愛好者和製作者。動畫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與藝術形式,敘事則是動畫電影的核心,也是中國動畫電影中需要學習借鑒的地方。本文從動畫電影的選材、主題手法、角色上來談,最後論述中國動畫電影如何發展,提出問題並展望中國動畫應該如何發展。
動畫電影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榮期,動畫形式已在社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較世界各國動漫的發展,中國動漫還存在一些差距。在歐美、日本和韓國,動漫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文化。但像動畫片《魔比斯環》這樣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萊克》,關鍵就要看其敘事策略了。動畫電影應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業動畫電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發揮動畫藝術的優勢。
一、從選材看動畫電影的敘事策略
動畫電影作為電影藝術的一種形式,在選材上應遵循電影藝術的一般原則,但動畫電影由於其媒介、製作方式、製作材料、製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獨特性,而有別於其他電影藝術的選材。在選材上我們首先要確定產品的對象是誰,所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動畫題材最受歡迎,市場效益也最好,因為它受眾面廣,市場收益相應也會多。關於動畫的選材也有側重於兒童化的,有人認為動畫就是給小孩看的,不適合表現深層次的題材。有人則認為,動畫可以表現所有的題材,我們所謂的動畫全民娛樂的時代已經到來。其實,動畫隸屬於電影中一個分支,在題材表達上必須符合動畫本體特徵。動畫電影區別於實拍電影,最明顯的特徵是動畫具有高度虛擬性。這一特徵決定了動畫不可能像實拍電影那樣接近真實。在一些優秀的動畫電影作品中,很少如實描寫日常生活,相反的是盡力拉開與現實的距離。動畫可以天馬行空地講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沒人會對動畫片中的老鼠為什麼會打敗貓而吹毛求疵。其次,動畫電影的題材相對比較簡單。在動畫中,造型的線索簡單、矛盾簡單、人物關系簡單,例如在中國四大名著中,《西遊記》就比較容易被改編成優秀的動畫作品,而《紅樓夢》就非常不適合動畫改編。在《紅樓夢》中光是人物關系就已經十分復雜了,再加上場景之類的更是繁復。
動畫表現的題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動畫片早已不僅僅是孩子的專利,以成人為目標觀眾的動畫片現在比比皆是。這樣從商業價值上講,單純考慮兒童觀眾對動畫產業的發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為兒童製作的動畫片僅僅能在電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時間放映,而國家經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兒童電影的票價,這樣一來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動畫電影觀眾擴展至成人范疇,那麼就可以進入晚場時段放映並因此有獲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這樣無論從商業價值還是發展價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動畫片《藍皮鼠和大臉貓》,其後續的商業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二、從主題看動畫電影的敘事策略
動畫電影是一種用來表現其特有主題的藝術形式。在動畫片中不是說所有的都必須有嚴格意義上的敘事主題。許多藝術類的動畫短片並不需要深刻的敘事主題,其動畫可以作為一種純視覺形象的一種表達方式。一部個性化的藝術動畫短片,可能只要有一個絕佳的創意或者奇妙的視覺展現,就能創造出很好的效果,觀眾樂在其中,得到純粹視覺感官體驗。但是作為動畫電影卻並不是這樣,動畫電影通常是以故事情節來傳達大眾共有的精神狀態。在動畫電影的學習中不應純粹追求視覺盛宴,而忽略了對藝術本質的探索和藝術修養的培養。如果把這類作品打回原形,不過是兒童玩具萬花筒罷了。因此動畫電影的主題選材尤其重要。
動畫電影的主題必須突出,如果一部動畫片有多種主題而沒有主次變化。那麼最終這部動畫片將失去主題。例如,日本動畫《再見,螢火蟲》就是一部以旁觀者的角度展現戰爭悲劇的影片。除了在開場展現了空襲後的慘狀外,片中並沒有過多地描述戰爭的慘狀,而是通過描述兩兄妹單純真摯的情感將戰爭的殘酷性深深地刻入觀眾的心裡,使得全片一直彌漫在悲劇的氛圍當中。這就是主題的選擇的重要性,好的主題能引人入勝,使整部動畫具有意義感。
在動畫的主題選擇中,應該通過畫面和情節自然流露出來,創作者的觀點要盡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說越曲折越好,不能讓觀眾一頭霧水,不知所雲就好。另外動畫片的主題選擇應有較高的哲學思想和文學思想,要在動畫語言、動畫形式上做多種嘗試,這樣才能有更好的主題以吸引觀眾。選擇好主題的敘事方式後,故事的發展情節多以整個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的先後時間順序展開,圍繞故事情節主線,簡單明了,一目瞭然。這樣的敘事結構可看性強,不僅符合人們的觀賞需求,而且對於兒童這個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年齡階段,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更適合兒童。
三、從角色上看動畫電影的敘事策略
談到角色,大家都會想到“米老鼠、唐老鴨”。作為一部商業動畫長片來說,當故事的主題和情節發展定下來以後,角色的設置無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動畫是創造生命、賦予角色生命的一種藝術形式。角色是動畫中的視覺核心,很多經典的動畫片,在多年以後,故事可能會被觀眾淡忘,但是觀眾往往能記住裡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樂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經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從每個角度來說,動畫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為在動畫中,對角色的塑造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再現,而是一個虛擬誇張角色的塑造過程。角色造型設計不是純粹的視覺問題,是抽象再創造的過程,是文學語言的視覺化,好的角色能給觀眾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觀眾的興趣。
動畫電影是一種允許和鼓勵個人創造的藝術形式,其中的角色設置可以不遵循現實生活中的約束,可以超現實生活,以凌駕於現實之上的能力。在動畫里,動物可以開口說話,可以有自己的思維,甚至桌椅板凳這些沒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躍等。動畫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麼類型,都是擬人化了的人或物,體現著人類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例如動畫片《美女與野獸》中的`“燭台先生” “掛鍾管家” “茶壺大媽”等。但動畫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無節制地天馬行空。不管動畫片中的角色如何離奇,如何荒誕不經,它必須有一個合理的內在邏輯,使觀眾相信並能夠接受。如果只一味強調角色的“奇異性”,以至於失去了真實的邏輯基礎的話,這樣的動畫角色必定是不受觀眾歡迎的、失敗的。動畫角色在性格上應簡潔明了、藝術形象鮮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漸進的。這樣做並不是把角色簡單平面化,而是為了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在商業動畫長片中,角色不僅僅是動畫中的簡單形象,而在後期開發的主要產品上也有很大的經濟效益作用。
⑻ 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挖掘老片《泰坦尼克號》的魅力是什麼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魅力之處就在於給人們講述了一段非常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真的是相當不錯,裡面的每一個演員演技都非常的棒。
⑼ 求解,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美學。請詳細點
廣義地講,敘事美學是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時空序列的記敘與描述。敘事存在於歷史史詩、神活、小說、戲劇、電影等等一切文學藝術之中,是這些文學藝術展開的基本形式。電影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敘事功能。電影的攝錄功能就帶有依次序列性,利用鏡頭,畫面依次序列的記錄方式,決定了長於敘事的特徵。當然這種技術特長只有與記錄內容的時空序列相統一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敘事,電影無論類別,都離不開時空故事、情節、人物等等敘事因素。獨特的敘事策略、敘事模式、敘事視點鑄就了獨有的敘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