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電影雛菊結局
電影《雛菊》有兩個結局,在韓國版本的結局中,刑警正宇死了,然後女主角慧英為了救殺手朴義也死了,最後朴義和自己的老闆對決,最終朴義殺死了老闆,朴義並沒有死,最終他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了。在中國版本的結局中,警察和女主角先後死了,最後朴義和自己的老闆同歸於盡,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在影片的結局中,慧英畫得雛菊上,濺上了鮮血,最終他們的這段三角戀關系以悲劇結局,而雛菊的花語是和平、純潔的美和深藏在心底的愛,雛菊的花語正好是貼合這個故事。
Ⅱ 講述了逃犯和警察愛上同一個女人的故事,《雛菊》好看嗎
這是一句韓國電影,題材還是不錯的。國際刑警穩重,內斂,壓抑,痛苦,無奈又愧疚的愛,被裡面演員演得淋漓盡致,是這部電影主要看點,裡面都把人物把裡面最人性的那一面演出來了。這部電影是根據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主演的, 2006年3月9日上映。
Ⅲ 電影《雛菊》的的結局是什麼
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和老闆同歸於荊 韓國版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殺了老闆活著出來了。
《雛菊》又譯名(愛無間)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導演劉偉強及幕後班底攜手韓國演員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聯合打造的韓國黑幫電影。
該片以黑幫作為故事背景,描述國際刑警正宇正在執行追捕逃犯的任務,而他的心卻被偶遇的畫家慧瑛所捕獲。誰料被他追捕的殺手朴義,與他愛上了同一個女人。
(3)電影雛菊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慧英
女畫家慧英。她本來是一個樂觀進取的女孩,但是被警官李成宰和殺手鄭宇成同時愛上,也讓慧英原本簡單的世界變得復雜起來,成為了一個憂郁、悲情的女子。
朴義
活在刀尖上討生活的殺手,從第一眼看到慧英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被這個美麗的女子所吸引,但身上所背負的諸多命案卻又讓他不得不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這註定了在愛情的道路上,他走得不會平坦。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他只能把這份愛放在心底,遠遠地注視著慧英,默默地為她付出。
鄭宇
刑警,某次任務,他隨手的一盆雛菊讓慧英誤以為是他。本來他是利用慧英觀察罪犯,但他卻漸漸愛上了純真善良的慧英,有白鴿飛過的廣場上,慧英一筆一筆,勾勒著愛的輪廓……明知道慧英錯把自己當成了別人,可是因為自己愛著慧英,卻將真相埋藏心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雛菊
Ⅳ 雛菊的劇情簡介
捷克新浪潮主代表人物維拉·希蒂洛娃的第二個長片作品
電影是對於兩個空虛放縱的年輕女人和她們怪異舉止的片段式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超現實主義描寫。該片利用的抽象派拼貼畫的手法和表現主義技術顯露出西蒂洛娃作為一名大膽的藝術革新家和電影顛覆性分子的潛質。《雛菊》完成後立即遭到當局禁映直到1967年解禁並得到世界范圍內評論界的喝彩。西蒂洛娃的名字旋即變成了捷克新浪潮-一個她在後來的一部亦異常特殊的電影《天堂的果實》(Ovoce stromi rajskych jime, 1969)中提出的概念-中形式主義先鋒派的代名詞。
Ⅳ 電影 雛菊
雛菊的花語是深藏在心底的愛。圍繞隱藏在心底的愛,開始了詮釋。
故事講述的是女主慧瑛,是位畫家。與爺爺一塊生活,平時在爺爺的古董店幫忙,周末在廣場上給他人繪畫謀生,偶爾會外出去寫生。本人喜歡雛菊,也喜歡畫雛菊。男主是個殺手,為了內心的平靜,喜歡上種花。種的剛好是雛菊,在女主來寫生的時候,喜歡上了女主。作為殺手,他是生活在暗處的,女主因踩空了樹干,過河的時候,摔進了河裡。男主看到後跑去幫女主撿回畫筆,要還的時候女主走了,第二天在女主過河的地方,為女主建了一座小木橋。並把畫袋放在了小木橋上。男主想念女主的時候,會給女主送去雛菊花。因為職業需要,與他人交往,有諸多的不便,多用謊言來維持現狀,因此獨居,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此時的男主一時,躲在暗處觀察著女主。
男二是國際刑警,為了破案,利用女主作掩護,第一次見面時,無意買的雛菊花,放在了女主的面前,讓女主誤以為他是男主,因此愛上了他。在交流的過程中,男二也愛上了女主。
電影的前段,是男二刑警在明,與女主相識,相愛。在一次槍戰中,女主受傷,導致失聲,男二受傷,離開了女主。
男二離開後,男主現身。與女主建立聯系,此時的女主,還不知道眼前的男主,就是她一直要等的人。女主此時一直想著男二,慢慢地男主以為女主愛男二,很傷心。男二的上司為了升職,想釣魚執法,花錢讓男主殺男二,然後趁機抓住男主。
男主應邀赴會,男二和男主見面,將事情講開。但男二卻被殺害。原來,在殺男二的通知里,買方要求必須要男主來執行這次任務,殺手頭目產生了懷疑,又讓另外一個人去了現場。男主沒下手,另外一個人下了手。
此後,男主和女主平靜的生活了一年多,男主一直沒有告訴女主真相,女主一直在懷念死去的男二。平靜的生活被打破,男主的任務來了,女主開始懷疑男主是不是殺男二的兇手。
此次的任務是殺男二的上司,這位上司為了想端掉殺手組織,實現升職,又一次開始了上次的計謀。一切准備就緒,男主開始執行任務的時候,女主出現,對男主進行了表白,干擾了男主的執行。男主現身,對於殺手來說,現身意味著危險。遠處有子彈過來,女主被打死了。殺手組織的老闆,這次是想殺死男主,因為老有暗殺警察的任務,專門指定他。讓老闆產生了懷疑。在此次的任務中,老闆跟男主說這是他最後一次的任務,我想這也是在暗指男主如果是內奸,就殺了他,如果不是,就不再用他了。此次在大眾面前現身,讓同夥認為,他背叛了組織,因此開槍。
女主死後,男主回到組織里,開始了屠殺。最後開放的結局。沒顯示男主的生死。畫面回到男主,女主,男二和上司見面的那個下雨天,在遮雨棚下,其他人都是黑白的畫面,只有男女主男二有顏色。女主畫畫的顏色遇水留下,給男主的生活帶來了顏色。雨停了,男二和上司走出遮雨棚,上司念了大樓上的廣告詞,不管怎樣,未來可以改變。而此時男主的畫面開始變成彩色。最後一幕,是男主的聲音 花來了,我想男主最後成為了花匠,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因為上司想升職的想法,男二死了,女主也死了。男主開始養花,也是厭倦了殺手的生活,想尋找生活的平靜,未來就此改變了。
隱藏在心底的愛,雛菊。
Ⅵ 《雛菊》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什麼
雛菊 電影類型:愛情 導演:劉偉強 主要演員:全智賢 李成宰 鄭宇成 出品公司:中、港、韓三地合拍 電影簡介: 一直等待著美好初戀的街頭畫家惠英遇到了英俊的國際警察鄭宇後開始了命運般的愛情,兩人的感情日益加深。一直默默愛著惠英的殺手朴宜痛苦得望著陷入幸福的他們,但沒有勇氣向惠英表白自己的愛,獨自傷心苦惱。同時愛著同一個女人的兩個男人最終為了女人把槍口對准了對方。被兩個男人愛著,但並沒有感覺到幸福的惠英只能流淚傷心……
Ⅶ 韓國電影《雛菊》講得是什麼故事
<雛菊》 一個關於殺手的童話
一直對韓劇也不是特別感冒,覺得不管是「大長今」還是「金三順」抑或是「奉順英」,共同的特點就是「磨嘰」。相比之下,唯美流暢的韓片更得我心,不管是動作還是情色,都好像花的香氣一般,由表及裡地滲透,最後達到身心愉悅的快感。
單從故事結構和角色分配上來看,《雛菊》更像《喋血雙雄》。發哥飾演的殺手小庄在殺人時誤傷歌女珍妮的眼睛,因為內疚而默默照顧她,最後為了救她而慘死。當年我看著小庄和珍妮在滿地血污中摸索著彼此的樣子哭得不可抑制。
至今,這場戲依然是我記憶中最為慘烈和震撼的一幕。
有了《喋血雙雄》這杯「酒」墊底,後來,便是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了。眼看著《明月照尖東》里的太子成全了愛人和她的警察男友之後開車沖向大海,《殺手的童話》中劉德華與袁詠儀相擁而亡,因為角色和故事的千篇一律,縱然是血流成河,也只能傷感片刻,僅此而已。
有關殺手的童話題材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改變,由香港人劉偉強執導的韓國片《雛菊》也沒有例外。俗套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因為演員換成了清一色的韓國明星而有所改進,好在韓片唯美清新的風格依然被來自香港的創作班底拿捏得恰到好處。
劉偉強說,雛菊的花語是「藏在心底的愛」,恰好就是故事中的3個人的真實寫照。殺手朴義和刑警鄭宇從頭到尾都在逃避,等到想去面對的時候已然來不及了。在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的男人面前,再脆弱的女人也要逼著自己變得堅強,所以,全片最喜歡的還是全智賢,不光是因為她的可憐和勇敢,更因她是3個人中惟一一個敢愛並敢於表白的人,即使已經發不出聲音,即使下一秒就要死去,不說出來,只怕自己後悔都沒有機會。
「過了明天你就會明白的。」這句話一說出口,連3歲小孩兒都知道要出事兒了。又是一個老掉牙的俗套,又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角色變換,又是劉偉強。將香港電影中最常體現的宿命感滲透至以唯美風格著稱的韓國片中,對韓國觀眾來說或許是種突破,但對於熟知香港電影套路的人來說,感覺就像吃了一碗澆上芥末的冰淇淋,不倫不類的味道讓伴隨高潮落下的淚也變得言不由衷。
其實什麼事兒都一樣,一旦違心去做,最後只能是折磨了你也痛苦了我。殺手的童話之所以總是沒有好結果,其實身份並不是主因,只是他們不敢面對而已。最後,白白辜負了那麼美的阿姆斯特丹,那麼美的雨季,那麼美的男女主角,即便是染了血的雛菊,依然美得讓人心碎。
光良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其實,童話騙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欺人。這話,拿到銀幕下邊兒也成立。翟劍
導演:劉偉強 編劇:陳嘉上、庄文強 主演: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 類型:動作/愛情 片長:120分鍾 推薦指數:★★★☆
北京娛樂信報:《雛菊》充滿了世界化的野心
韓國電影界一直充滿了世界化的野心,而《雛菊》就是這個野心的最好體現: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領銜主演,《我的野蠻女友》編劇郭在容聯袂《無間道》的導演劉偉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取景,妄圖以韓國式的愛情、港式的精彩敘事設計和世界級的製作來感動並征服所有影迷。但這部陣容強大的電影,卻並非一部出色的作品。
首先,《雛菊》是一部以黑幫與警匪為幌子的愛情片,真正做主是郭在容式的情感,邂逅、隱忍、悲情、一見鍾情的男女,那些天上掉下來的情感的確白亮得耀眼,但真實感和靈魂欠奉。
在韓國情感片慣有的虛無症的主導下,導演劉偉強和編劇陳嘉上只能處在從屬地位,《雛菊》並沒有融入任何值得稱道的香港電影特質:快節奏是香港商業電影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雛菊》卻充斥著韓國電影的冗長感,過多的特寫鏡頭、慢動作以及回憶性的抒情畫面讓一部故事容量不大的影片拖到了兩個多小時。在這樣明顯的主次分配下,郭在容的情感和劉偉強的風格如水與油般難以融合。
《雛菊》的故事感情採用了極為冒險的三條線索並進的方法,分別以畫家惠英,警察鄭宇,殺手朴義三個人的角度,對故事同時敘述了一番,用三個人各自的角度來增強了「錯愛」的悲情色彩和主題,這給整部電影帶來了凌亂繁復和啰嗦沉悶的感覺。
而導演在敘述本身就復雜的情況,還在裡面玩了許多港片慣用的花招:搞懸念造氛圍;無理由一槍爆頭以及剪接得極錯亂的槍戰。在唯美虛無的韓式情感片中,這些港產賣座良葯卻大大削弱了劇情的感染力。
當然本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有幾位表演到位的演員,他們的表演讓其間一些小小細節充滿了感染力,加之美麗得一塌糊塗的阿姆斯特丹,有了這些,《雛菊》征服世界的野心也許還不至於全軍覆沒
劉偉強作品《雛菊》:愛無法挽回的凋落
《雛菊》
電影需要營銷,於是韓國倖存的天然美女全智賢來到北京為《雛菊》做宣傳,也許是因為聚光燈和閃光燈的緣故,一襲碎花裙裝的她在我面前不到五步,卻光彩照人得讓所有人從心中發出感慨:這才叫明星啊。
而影片中她扮演的惠英素麵朝天走在阿姆斯特丹街上,有點圓潤的嬰兒肥和可愛的小雀斑,尤其是黃衫翠羽的裝束,人淡如菊,清新親近如鄰家女孩。
戀愛如花事,荷蘭漫天遍野的雛菊在提醒:青春正好。而每一個少女都會把握這個信號,揣摩即將到來的愛情——在自己畫畫路上有人特地為自己建橋,定時不間斷送來的雛菊花,讓這個從未謀面男人的浪漫准備顯得如愛有天意,而惠英畫出了怒放的雛菊作為信號回報給尚未現身的男人,她只需要幸福地等待愛情的降臨。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期盼舉辦畫展的惠英如梵高喜愛向日葵一般喜歡雛菊,而雛菊別名太陽菊,自古以來在西方國家常常被用來占卜愛情。這個期待愛情的女孩不知道,開始和結局都早已寫好,這一生對她最重要的人都早已和她在同一個屋檐下躲雨,而她用來夠描繪愛情的顏料也在雨中無可奈何流落去。
她不知道故事的結局,但卻設計了故事的開始,她要夢中的愛人在4點15分出現,彷彿天作之合一般,有個男人彷彿毫不經心地准時出勾勒著這個男人的素描,策劃留下這個男人,也在自己心中勾畫出這個男人的印痕。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設計的故事,這個男人是國際刑警正宇(李成宰飾演),他只是利用惠英畫畫作掩護調查黑社會,將錯就錯,他也喜歡上清新可人的惠英。而那個浪漫的送花人卻是黑道上的殺手朴義(鄭宇成飾),他因無法直接表白愛情而更顯得浪漫而真摯。
每個人好像都在按照自己的設計在走自己的路,其實他們不明白,他們在和命運博弈。根據可重博弈理論:要實現期望的結果,就不能糾纏於歷史;愛不需要追根索源,愛只需要以愛來回報。
少女的夢想如此美麗,然而真相如此殘酷,悲劇已經註定。
緩慢如三生三世輪回般的三段論愛情講述迅速過渡到一場不知來由的槍戰。朴義為了惠英以射傷正宇來救正宇的命,卻導致惠英被擊中咽喉而失聲,正宇被送回國,於是故事演變成男女雙方均不能表白的愛情。
朴義按奈不住心中的激情,違背殺手的行規,開始出面追求惠英。讓觀眾忍俊不住的不是他精心而笨拙地模仿正宇,而惠英卻心不在焉。她不僅將朴義的肖像不由自主地勾畫成正宇,而且一直期待在4月15日舉辦畫展,她愛的正宇要來看畫展。
這個屢次出現的4.15其實也可以蘊含著故事的走向。據查,1452年4月15日,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出生於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地托斯卡納區;而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沉沒。我們不妨附會,這個時間的設定預示著愛情毀滅而藝術誕生。
果然有個好事者,正宇的上級因為惠英的詢問也為了升職,將正宇調回荷蘭,並且要追究射傷正宇的真相。
對於不能表白的愛情而言,真相意味著死亡。
惠英、正宇和朴義第一次在同一場戲中互相面對,簡單地將畫面分割為三塊,卻真切地展現了三者之間的感情。
喜歡和愛的區別在於:當你站在你喜歡的人面前,你只感到開心;但當你站在你愛的人面前,你的心跳會加速。當惠英激動地看著正宇,說不出話卻眼睜睜看著正宇離開時,所有人都在嘆息:錯誤的愛也是愛,其實不必追根索源。無論惠英跟誰好,其實都是幸福的結局,但是故事需要的是悲劇結局。
於是後面的故事很無間道。
警察頭子為了追查到殺手,設計僱傭殺手公司指派朴義去殺正宇。這本來是一場很生猛的心靈對戰,但是影片很輕易地讓兩個人為了惠英很高尚地成為了朋友,雖然後面的情節知道是後備的殺手下手射殺了正宇,然而在畫外音中正宇彷彿自己選擇了死。
朴義很細心地照料惠英,甚至學會了認讀唇語。然而惠英始終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死去的正宇。有一個細節很有趣,惠英給兩人都畫了很多素描,卻只給正宇完成了一幅油畫,就在完成油畫的那天發生了讓兩人受傷的槍戰。
執著找尋真相的警察再次設局誘捕殺手,卻讓惠英第一次知道了最初的送花者就是朴義,而朴義是被誘捕的殺手。
在阿姆斯特丹人來熙往的廣場上,朴義接受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射殺那個設局者,警察頭子。惠英飛奔而至,急切地用唇語告訴朴義不要再錯下去!這個無聲的交流在音樂中觸碰到人心中最柔軟的部位。當朴義放下武器,滿面笑容地出現在惠英面前時,好像一個幸福而完滿的結局。那個後備的埋伏殺手再次出手了,敏感的惠英用身軀擋住了射向朴義的子彈,鮮血濺落在他們最初的定情信物:開滿雛菊的小油畫上。愛未能阻擋殘忍,歌聲中,他們最初的見面的溫柔的畫面次第出現,他們倆的愛情只存在於這一瞬間,在最美的時候凋落,讓人忍不住淚流成河。
可以理解劉偉強導演要用一場槍戰來消解人們心中的塊壘,看到朴義所向無敵地殺到黑幫老巢,最後與自己的老僱主黑社會老大對決時,其實人們已經冷靜:
愛情,與動作無關;而幸福,與真相無關!
Ⅷ 《雛菊》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今天再看《雛菊》,一如五年前一樣,感動,悲傷,淚流滿面。這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全智賢飾演的惠瑛是一個25歲期待初戀的女孩,影片中她期待的愛情,是不是也是你曾經的嚮往?
Ⅸ 介紹一部韓國悲劇愛情電影——《雛菊》
《雛菊》
第一次看時只為愛情落淚,再次欣賞卻有了更深的思索。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友情,什麼又是兄弟情誼?
影片的最後,殺手生命的最後一瞬,在他腦海里浮現出來的,不是惠英的美好微笑。——身處黑暗,以為老闆的「永遠都是好兄弟」可以持續永遠,相信最後一次的賣命是老闆的有心成全,彷彿就要與黑暗告別與邪惡劃清界限,卻不想人心竟是黑暗,沒有愛的承諾抵不住私心的腐蝕,當眼淚決堤,才發現原來殺手才是故事裡最單純的人,黑暗中擁有一顆純凈心靈的天使。
代表著正義,錚錚鐵骨熱血男兒的國際刑警,也許從沒想過會在愛情面前柔情似水,本應該與殺手勢不兩立懲凶除惡的國際刑警,沒想到卻可以因愛而放棄追凶任務,也許是愛屋及烏,愛也可以這樣成全。也許編劇想表達一種至愛至純的人世間吧,刑警最後還是被殺手集團殺害,可看似是被邪惡所害,不如說是被站在他正義世界裡的兄弟的名利心所殺,什麼正邪不兩立,什麼兄弟情義,邪惡的「兄弟」終抵不過私心貪欲的戕害,正義的「兄弟」最終還是為所謂的正義所累,愛本就不該被俗世枷鎖所累,跳出正邪的圈套,唯有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愛如雛菊一般飄香在人間。
雛菊的花語,是「愛永在心中」,惠英的存在,彷彿就如那雛菊一樣,純潔,善良,美好,她是正邪兩個追求者共同的守護,刑警和殺手。他們守護的是惠英,守護的使他們彼此心中共同的純潔的「愛」,因為愛在心中,所以相視一笑泯情仇。
影片的結尾,殺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回憶起的竟是與刑警相遇的那個下雨的黃昏,點頭微笑彷彿彼此才是最好的兄弟,黑白相望不可觸犯,卻心靈相犀互相懂得……
關於三個人的愛恨糾葛彷彿隨著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死亡而消散,留下一片血泊任觀眾黯然神傷,編劇也許是想讓人們相信時間仍有愛,片尾又響起《雛菊》的主題曲,在殺手的回憶中,一盆被高高舉起的雛菊點亮了整個灰色的天空……人間仍有愛,只要愛永在心中。
自我推測,編劇可能有精神潔癖,暫不知道有多麼嚴重,但有點極端個人主義和完美主義是肯定的。(哼,他太不寬容了,竟讓三個人都去見了孟婆。)但很喜歡他表現可遇不可求的感覺的手法。人們總想超脫,可是掙扎著總在命運里兀自嘆息,可是盡管這樣,還是不放棄追逐美好,也許這就是人性吧。超越社會基本法則的美本就是一個烏托邦,可也是這個虛幻迷離的烏托邦支撐著人們渡完這浮沉的一生……我們不知是該悲嘆,還是繼續尋找,但是希望我們的找尋都能止步於此,懂世俗而不世俗吧。哈哈扯的好像有點多了 嘿嘿 要是有興趣還是希望大家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