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一秒多少幀
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
早期的無聲電影已經規定了每秒16到24幀(fps)的幀速率,但是由於攝像機是手搖的,因此在場景中頻率變化以適應心情。投影儀還可以通過調節變阻器來改變影院中的幀速率,該變阻器控制為投影儀中的薄膜承載機構供電的電壓。
電影公司經常打算讓影院以更高的幀速率展示他們的無聲電影。這些幀率對於運動感度來說足夠了,但它被認為是不穩定的運動。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感知到的閃爍,投影儀採用了雙刀片和三刀片百葉窗,因此每幀顯示兩次或三次,將閃爍率增加到48或72赫茲並減少眼睛疲勞。
(1)什麼時候出高幀數電影擴展閱讀
現代視頻標准——
現代視頻格式利用各種幀速率。由於電網的電源頻率,模擬電視廣播的幀速率為50 Hz或60 Hz,有時視頻交錯,因此可以在相同的可用廣播帶寬上發送更多的運動信息,有時視頻會在25或30 fps,每幀加倍。
電影幾乎普遍以每秒24幀的速度拍攝,無法以其原始幀速率顯示,這需要下拉轉換,通常導致「抖動」:將每秒24幀轉換為每秒60幀,每個奇數幀加倍,每個偶數幀三倍,這會產生不均勻的運動。其他轉換具有類似的不均勻幀加倍。
『貳』 為什麼電影要從每秒24幀走向48幀
2012年上映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這段採用每秒48幀畫面頻率拍攝的電影片段預示著電影技術的又一次技術突破,但展會中觀眾爭議很多,媒體反映平淡的反差結果令人頗感意外。
即便如此,它仍然傳達出一個信息——高幀率電影正在登上舞台;同時還有這樣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影院已具備播放每秒48幀及以上的高幀率電影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影片也在進入高幀率的陣營。在 《霍比特人》片斷亮相之後,面對各路輿論的壓力,導演彼得·傑克遜表現得和小強一樣堅強。他回應道:「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科技也將持續經歷變革。」
在技術領域,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棒,沒有人會去抱怨什麼東西太先進了。一些觀看了《霍比特人》片段的觀影者表示,影片太真實了。這段每秒48幀的影片把屏幕里的世界變得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分辨出何為虛幻何為真實。
但也有一部分觀眾表示對之前每秒24幀的電影表示懷念,他們說自己已經習慣了看那種相對模糊的圖像了。80多年來,電影藝術一直被稱為「24格的真理」,而我們的電視則採用了每秒30幀的畫面頻率,大家對這種低幀率的畫面已經產生了習慣。
3D技術是推動高幀率電影發展的驅動力之一。詹姆斯·卡梅隆日前出席CinemaCon電影產業博覽會時也發言表示,採用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方式拍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3D技術,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因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幀拍攝的,在放映時觀眾只要帶上特定的眼鏡,影院可以把每秒48幀的影片分為左右眼每秒各24幀來進行3D播放。我們都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泰坦尼克號(Titanic)拿出來改編為3D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和彼得·傑克遜都是搶用新技術改編電影的領軍人物。
說起優點,每秒48幀畫面頻率的影片能極好地表達慢動作鏡頭,因為你即使把電影放映速度減慢一半,它仍然能達到每秒24幀的電影放映水平。正因如此,在拍攝每秒24幀的電影時如果需要表現慢動作,也可以把相應的部分拍攝為每秒48幀。除卻能夠優異地表現慢動作之外,高幀率電影還具備許多優點。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
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而每秒48幀就可以擺脫這些問題,使得動作場景更加得流暢逼真。對於看慣了每秒24幀電影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改良也許意義不大。但對那些才剛剛開始看電影的人來說,每秒48幀的高幀率電影必然具備更大的吸引力,他們將無法再接受每秒24幀電影中抖動的搖鏡頭和模糊的畫面感。正如彩色電影出現之後,許多經典的黑白電影被重新製作為彩色版本。我們可以預測在將來,許多老電影將被改良製作為每秒48幀版本。
『叄』 電影院的數字電影解析度和幀數是多少
數字電影的概念就不用解釋了,樓主應該知道,那麼所謂的4K解析度是什麼的,它是指擁有4096×2160(寬×高)像素解析度的數字電影,即水平方向有4096個像素,垂直方向有2160個像素,其總像素超過了800萬,是2K數字電影和高清電視解析度的4倍(2K數字電影的解析度與高清電視的解析度大致相當,2K數字電影的解析度是2048x1080,所謂的全高清電視解析度是1920×1080,幾乎相當於2K電影的解析度。
特別回答樓主:普通電影院的解析度就是2K。國內目前4K高清電影院非常少,只有幾個大型城市的電影院才具備這樣的配置。
數字電影是由一序列靜止畫面組成的,這些靜止的畫面稱為幀。一般來說,幀率低於15幀/秒,連續的運動視頻就會有停頓的感覺。我國採用的是電視標准PAL制,它規定視頻每秒25幀(隔行掃描方式),每幀625個掃描行。隨著數字拍攝技術的升級,高解析度也已經達到60幀。目前高清電影大多數是按照60幀的頻率來拍攝。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隨著4K解析度的擴展,可以出現超高解析度的120幀的頻率。
希望對樓主有用!
『肆』 為什麼電影很少以60幀的形式拍攝播放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對於觀眾而言,亮度、清晰度、流暢度是觀眾衡量一部電影在技術層面是否優秀的三個最直觀標准。業內,RealD公司推出的3D電影放映6FL認證,是針對亮度;而大家經常聽到的2K、4K標准,是針對清晰度;如今熱炒的24幀、60幀、120幀,則是針對流暢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觀,那麼流暢度到底代表什麼,所謂的「幀」又是什麼鬼,「貞子」么?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電影是「運動的」,是因為人類有視覺暫留現象。在電影術語中,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作一「幀」或是一「格」,要讓人覺得一個圖像是連續流暢運動著的,那麼至少每一秒鍾要連續播放24張連拍畫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國際通用的24幀標准。顯而易見,不管哪個標准,幀數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觀眾就能看到更多細節,觀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看的視頻都是普通的每秒24幀,高端一點的電影一般會採用48幀,60幀的就更少了。
上圖可以看出,24W虛還有卡頓,24幀已經很流暢但略抖動,60幀非常流暢且清晰。
只有一句話: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超真實體驗」。但由於支持這種牛叉技術的影院太過少數,一般沒有機會體驗到!如果說,24幀屬於「入門"級,那60幀也將是一場「質的飛躍」。
不少觀眾在對比了24幀和60幀兩種格式影片後,還是表示有不少區別,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60幀的電影由於每秒放映的圖片比24幀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暢,同時讓電影細節更充實,一切細小的平時不被關注的細節都將呈現得一清二楚。此外,60幀格式讓電影中的人更加立體,特別是特寫鏡頭。總體來說,60幀的影片有更多細節,更有立體感,運動中的物體也更加清晰。觀影後,大多數影迷對身臨其境的3D電影有了新的認同,高清及真實的3D立體畫面,會讓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覺自己就在影片現場。」還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說24幀3D電影像是透過窗戶向外眺望的話,那麼60幀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著外面看。
要說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60fps的播放規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就要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顛覆性改變。
3D大家都比較了解,4K解析度的播放設備也逐漸開始應用,iPhone 6s已經能拍攝4K視頻,最後這個120fps才是李安這次冒險的重頭戲,他這是把電影拍攝的幀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李安帶來的技術革新意義堪比當年的《阿凡達》在3D電影上的技術革新。
120幀/秒,或許將和VR一樣成為電影的下一個關鍵詞。從24到120,電影拍攝幀率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其實早期的電影拍攝並沒有一個標准,因為那時候採用的是手搖式攝影裝置,拍攝的時候難免會有拍攝速度不統一,而且幀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說愛迪生的電影是以40幀/秒拍攝的,而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是以16幀/秒拍攝的。
後來發展到有聲電影,引入了同期錄音技術,可將聲畫同時錄制到膠片上,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話,音軌上就會有太多的表面雜音,於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准。
超過24幀/秒拍攝的電影就叫「超高幀」電影,有很多電影嘗試以超高幀拍攝:1950年誕生了「全景電影」(也叫西尼拉瑪),這種電影使用3台攝影機分別拍攝3條方形素材,然後由3台放映機無縫拼接,投影到銀幕上,以產生3倍寬高比的影像,這種電影是以26幀/秒拍攝的,主要是拍攝風光電影,後來由於放映設備昂貴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1992年的塞爾維亞世界博覽會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術拍攝的電影《Momentum》是以48幀/秒拍攝的。1999年誕生了Maxivision 48技術,是結合了48幀/秒和35mm膠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推廣,但是大多數影院依然採用24幀/秒的放映設備,所以Maxivision仍沒有得到廣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旗下的Showscan視效工作室,在著力推廣高幀率(60幀/秒)結合70mm拍攝技術(能科學上網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介紹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紙上談兵,除了幾部試驗性的短片,他們還沒有嘗試長片拍攝。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幀率拍攝,是因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解決攝影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頻閃或晃動問題,帶來更舒適的3D和無可比擬的敏銳與真實感。但這仍然只是理論,因為還從沒有人看過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即便這些都被完美地實現了,這個世界上也幾乎沒有地方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採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2012年,彼得·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採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後繼兩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 游戲 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並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對此,彼得大帝回應說,「(你們這群沒見識的凡人)等你們習慣了就好了」。李安所採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稱為「Immersive Digital」(還未有官方的名稱,網友譯版是「沉浸數字式」),是第一次將3D、4K、120幀/秒這幾種規格結合到一起。
120幀/秒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影習慣,比如說3D技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也有諸如畫面太暗、會暈的抱怨,李安要解決的問題比彼得·傑克遜還要大,48幀/秒已經給人一種不適應感,120幀/秒帶來的觀影感受肯定是顛覆性的。
但是李安並不是受彼得·傑克遜的啟發,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啟發,他在拍《少年派》的時候在3D技術上就參考過卡梅隆等人的意見,所有人都告訴他,用24幀/秒拍3D會加大本來就有的頻閃(就是看3D的時候會覺得暈的原因),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解決辦法,只能妥協。
後來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幀率拍攝《阿凡達2》,給了李安啟發,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於是就想到用4K技術來解決清晰率的問題,最終選擇120幀/秒,其實是為了省錢——120幀/秒正好同時是24幀/秒(電影通用)和30幀/秒(電視通用)的整倍數,就可以用同一種格式製作電視和電影。而李安認為《半場無戰事》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感受」,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想辦法讓觀眾體驗,給他們一種全新的經歷。」李安接受3D技術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術的導演和製作公司的意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就連我們普通觀眾也認為像《阿凡達》、漫威的大場面動作電影才應該用3D,而《建國大業》那種敘事性電影用3D簡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認為:
「2D和3D最大的區別在於面部拍攝,而不是在於動作或大場面,我覺得2D更適合動作片,而3D更適合拍劇情片,因為3D可以營造更親密的感受。」
所以他對於伊拉克戰場和中場表演兩種不同的主要場景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處理,戰場場景會盡可能地呈現「真實」鏡頭,也就是用120幀/秒拍攝,預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員跑動的過程中,鏡頭幾乎沒有一點搖晃的感覺。
而中場表演場景是在 體育 館內,有大量的舞台燈光照明,為了避免大家都擔心的背景過於虛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鏡頭(比如無光照的觀眾席)使用了120幀/秒拍攝。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對於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寫鏡頭非常多,著重刻畫他的表情和情緒,因為背景虛化本來就很適合大頭特寫,而中場表演的鏡頭則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鍾的片段之後,(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起來他(李安)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全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我簡直激動地顫抖了。」
卡梅隆看過之後更是覺得3D、4K、120幀/秒將成為行業內的最高規格標准,有觀眾評論「這段11分鍾的電影讓我覺得鏡頭、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畫面。」其實120幀/秒更大的問題是放映,就連李安自己在拍攝過程中都沒法看到最終效果,因為技術負擔太大了,他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只能用3D、2K、60幀/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鍾試映,是採用了科視的雙4K激光投影機和贏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伺服器,配備杜比3D眼鏡,而且當時他們面向的是NAB的行業內技術人員,沒有人比他們更懂行,所以獲得的大多是驚嘆和贊譽。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李安就要有準備面對整個電影行業的顛覆性改變。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120fps的播放規格,普通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也無法預料,至今為止索尼還沒有宣布這部電影將如何大范圍上映,為了陪李安冒險,索尼在盡可能地尋找方式,甚至考慮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終為了大范圍上映,很有可能他們只能把標准起碼降低到60幀/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樣,都站在了先驅者的行列,希望能通過這種革命讓電影院看電影重新變成一種朝聖般的體驗,一種在電腦手機上無法比擬的體驗,如果可以讓人們重新走入電影院,那麼即使是要讓全世界所有的電影院都更換新的放映設備也是值得的。
「改變人們的習慣和顛覆一種文化是非常難的,我的好奇心的確是有點旺盛,但是我已經不年輕了,我不願再等。」當他拍《斷背山》的時候,很多人勸他的演員,拍這部戲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員生涯,結果他的四位演員獲得了三個奧斯卡演技提名,當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部小說太難銀幕化了,這是自討苦吃,然後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現在,幾乎沒有人對李安說「不可能」三個字。對於《半場無戰事》,想借用一部電影的名字《好戲還在後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我是曉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少60幀
的電影在影院播放,回答問題前先舉個例子。
據說大導演卡梅隆也大力推進電影的60幀拍攝規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更高的幀數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眾更喜歡看。
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也是阻礙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導演不願意冒險用60幀是因為據說幀率太高會太有現場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覺。
高幀畫面之下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會大幅減少頻閃,就是說能讓觀眾看清楚快速運動物體的細節。同時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員化妝的細節。那體驗感就不用說了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幾乎3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更加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拍攝的幀數提升之後,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光有高速拍攝的設備還不夠,還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設備。高幀數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攝,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則在24幀的器材上無法正常播放,這個器材費用也是相當高。
總結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會體現在票價上,你會為這些電影的流暢感多花錢買票莫
也有一種陰謀論者認為高幀率電影,實際上是某個投機取巧的道德水準極低的導演及其一群幫凶炒作出來的損人利己的。大家認為呢
因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影院都是30幀的播放器,60幀的很少,150幀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國那幾家大影院,幀又叫刷新率,為什麼60幀和120幀播放電影的電影院這么少呢?
其一:因為30幀拍攝播放電影已經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電腦一樣,你出一個更好的電腦操作系統,但是市場已經被Windows占據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時間,拍攝60幀電影成本也相對昂貴,你拍攝的60幀電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還達不到60幀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其二:60幀電影的優點是畫面更佳的流暢,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接觸過60幀的電影,或者說,壓根就分辨不出來它二者的區別,人們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間,30-60-120幀越高,人們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帶來的疲憊感也就越大,這也導致了,本來接觸了120幀的電影的人,卻被眼睛疲勞勸退
其三:網路普及率,如果說電影院里60幀電影很少,網上的電影資源相對也更少,是大眾了解的比較少,電視機廠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電視機,大眾也不會去買單
總結,30幀電影和60幀電影就好像 汽車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樣,一個是夠用,一個是體驗
我是影視大公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面就你的問題我發表一些我的看法。從業內人士的一些說法來說,首先是技術問題,電影界並不存在全片補幀的操作,那我們假設有,要怎麼補幀呢?你覺得能像普通人在電腦上開個AE裝個Twixtor隨便調調參數就能做到的嗎?肯定不是啊,電影工業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和普通的視頻工作者日常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劇本不是隨便寫寫就能開拍的,攝影不是按下開始按鈕就能拍的,剪輯不是把素材導入軟體就可以開始拼素材的,調色和特效也不是拿過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電影工業中有補幀這個環節,那一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和技術。而且補幀技術依賴的是計算機軟體(不同方法的補幀依賴的具體原理不同),目前的補幀軟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電影工業水平(這里說的是「工業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專業水平」),
就算是業余工作者,也會選擇適合補幀和不適合補幀的鏡頭,有些鏡頭就是不適合補幀,或者說補出來就是一坨花屏果凍,在軟體基礎達不到的情況下,再厲害的「補幀師」也沒法做到全片完美補幀,而電影工業是不可能允許「補幀」果凍這種低級問題出現的,即使劇組自己不重視,不在乎,也絕對過不了電影審查(是的,電影審查不止是政治審查,還有技術審查,不過普通觀眾並不關心技術審查)
其次是成本問題,前面說了補幀如果要加入電影工業環節,也肯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要有專業的「補幀師」來操作,即使技術達標,補完一部電影上千個鏡頭上百分鍾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力?多少時間?而且不光是補幀這個操作要錢,後期渲染也是要錢的,不僅渲染要錢,調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幀補成60幀,成本翻了好幾倍,這些錢加起來絕對不比調色和特效的錢少,所以說題主說的「這個操作成本極低」就是個臆想的結論,根本不成立。有這閑錢我幹嘛不直接拍攝的時候拍60幀?太貴了,所以導演們遵循著能看就看的原則
。
你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很少以60幀拍攝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60幀的影片畫面流暢,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無法適應,看的時間稍長會頭暈。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成本高,普通的24幀影片每秒的畫面只有24張,60幀的則有每秒60張,對製作人的設備要求更高,製作時間也大大延長。若是科幻電影,特效是很燒錢的,而60幀的特效要比24幀多一倍還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長,這也是阻礙60幀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謝謝 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幀的電影很少,因為從拍攝到後期,成本都相對很大
視頻比特率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圖像質量視覺效果可以提高名線,增加幀數可以提高到60幀以上,尤其是25/30幀的圖像質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幀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幀和1080p60幀會選擇其中一個嗎?目前,60多個屏幕144,240多種屏幕顏色δ e是性價比,考慮到圖像質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後幀數的提高。
參考藝術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暢 330kbps 640x6025fps
這是2018年12月的數據。要升級到60幀,需要將圖像質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5g還可以將互聯網視頻幀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數據72幀再次是分數,幀速率使視覺感覺慢得多。VR視頻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幀數、更高的 游戲 和對幀速率的追求。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追求下一個圖像質量,追求幀速率,現在平面視頻、 游戲 已經開始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並要求圖像質量,VR尚未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攝圖片張數不同;
60幀/秒每秒鍾拍攝60張圖片,30幀/秒每秒鍾拍攝30張圖片。
二、畫面流暢度同;
60幀/秒畫面細節更豐富。幀數越高畫面越流暢。 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像,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因此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
三、同一時間下的視頻內存大小不同。
幀數 (fps) 越高,所顯示的動作就會越流暢,文件大小越大。拍攝視頻時60幀/秒視頻內存大於30幀/秒視頻內存
因為人眼一般用24幀或者25幀就可以感覺到很流暢的效果,60幀雖然更加流暢,但是人眼時間看久之後會覺得很累,因為60幀超過了人眼處理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看60幀視頻時雖然很流暢,但是又覺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滿意希望可以給個贊和關注哦,個人日常分享數碼評測,歡迎來主頁看一看。
『伍』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沒有達到60幀
因為現在的電影很少用60幀拍攝。通常來講,肉眼的識別也就是24~29幀/秒左右,太低了會明顯有卡頓卡感,高了也看不出所以然,所以一般不會提高幀速的當然了,某些人可以適應高幀速播放,但一般不會為了少數人做大改動。
電影是25幀,因為25幀已經完全足夠克服電影裡面的視覺延遲,一般超過20幀人眼就會覺得是連續畫面了,至於游戲之所以需要更高的幀數是因為現在FPS或者第一人稱的游戲比較多。
電影是作品視覺藝術來,通過使用移動圖像的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美女,或大氣模擬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膜的運動圖像被用創建拍攝具有實際場景運動畫面相機,通過拍攝使用傳統的圖紙或微縮模型動畫技術,藉助於CGI和計算機動畫,或通過一些或所有這些技術的組合,和其他視覺效果。
『陸』 電影多少幀
電影一般採用每秒24幀的速度拍攝,但也有一些高幀數的電影,比如:《霍比特人》48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60/120幀
『柒』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不是25幀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嗎?
每秒播放的畫面就叫做幀率,現在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率
比如說一個守門員做一個精彩撲救,整個過程有10秒鍾,那麼一共就有240幅畫面。
如果我們用2400幅畫面來記錄,那麼細節就會豐富得多。
可是為什麼我們都一直沒能看上更高幀頻的電影?
因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規格,從播放設備到想法都非常難做出改變。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如果去查的話,幾乎所有的結果都說是愛迪生發明的。
以愛迪生公司的規模跟研發實力來說,確實在放映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在愛迪生之前還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國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為它的影響力小。
又在發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結果在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蹤之後兩個月,愛迪生在美國公布了發明。所以現在電影放映機眾所周知的發明人就是愛迪生。
也就是從 勒普利斯 開始。
電影膠片改用了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
賽璐珞其實就是塑料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料。
在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輯都非常不方便。
賽璐璐雖然方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著火。
播放的時候熱量一高就容易燒起來,燃燒還極為迅速。
你像原來有一部電影叫天堂電影院。
那裡面有一個老的放映員就是在一次膠片的燃燒事故中失明的。
那會兒的膠片不但非常危險,還非常貴。
當時的電影製作人自己也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後來找到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就是每秒鍾至少要播放16張圖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暢。
所以16幀就是最初電影的幀頻。
我們現在看到一九三幾年卓別林的電影,好像是在看快鏡頭一樣。
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播放了當初是每秒16幀的錄制畫面。
所以就相當於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里播放了太多的畫面,所以看起來才像快鏡頭一樣。
那個時候的電影膠片實在太貴了,所以能少用是盡量少用,沒人願意用超過16幀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後來希望加入聲音同步錄制
結果就發現想把聲音也能連貫的印在膠片上,還得繼續往上提高幀頻, 達到最低24幀才可以。
所以電影行業又不得不把16幀提升到24幀。
而這個標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時間到了2001年,任憑哪個劇組拍攝也都不用膠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開始嘗試用48幀來拍攝。
比如說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當時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這個幀頻。
這48幀的版本在中國就始終沒能播放出來。
而那些看了48幀版本的人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好像他們根本沒體會出有什麼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幀頻為宣傳熱點的電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他用到了120幀。
中國當時只有幾塊屏幕支持播放,不過到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想見到更高的幀頻的電影的普及,我估計至少再等5年。
現在提升幀頻的阻礙只剩下影院的積極性。
影院不願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能等待真正電影行業的危機來臨,或者出現一種必要的強大的需求才可能產生變化。
那個時候觀看高幀率的電影的普及速度會加快。
『捌』 《雙子殺手》和《中長戰事》的「高幀率」,在電影中是否真的有必要
當然有必要啊。總有人說戲子誤國,娛樂誤人,但是我覺得吧,這不正是因為我們時代的發展才導致藝術、娛樂的門檻變高了嗎?而且,我覺得總會有人會為高幀率的畫面、真實的打鬥場景、絢麗的景象所震撼,可以說他們欣賞電影時的所有的感動是沒有必要的嗎?
因此,我覺得要求電影高幀率不僅是有必要,而且是十分、特別、及其的有必要。這是推動我們審美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促進時代進步的重要因素、更是顯示新時代的標准和特色。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支持呢?
『玖』 60年代拍電影時 一般幀數是多少的
60年代拍電影時,就是使用國際通用的標准每秒24幀
電影在電視出現之前就已經確定國際通用的標準是每秒24幀,而電視走入家庭是在50-60年代,中國是在70年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