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印度有那麼多諷刺宗教的電影,印度人對宗教、種姓依然盲目相信
印度網民表示,一旦你有了必需的信仰,相信宗教就簡單多了。我也這么認為,因為印度人基本上都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對自己在世界上,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科學不需要你的個人信仰。不管你信不信,它都是真理。有新的證據表明,真相是可以改變的。科學就是這樣靈活多變的。個人的信仰並不重要。我們想成為重要人物。我們喜歡簡單的,而科學是復雜的東西。但是,如果您想知道兩者中哪個更大,就需要重新構建您的問題。在印度,這種分化很明顯,有一部分相信科學,剩下的並沒有接觸科學的條件,他們就會相信宗教。而很少人可以超越科學去相信宗教。這是目前印度現狀造成的一種惡性循環。印度人需要擺脫這種束縛才能獲得發展
❷ 宗教對美國電影的影響
先說美國電影有很多是關於神話,冒險的,
電影中很少提到宗教,不過都會有點宗教影子,
其中的神話有很多是參照宗教中的。
再說美國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他不可能為了個宗教而令其他的其他的宗教信仰人不滿。
於是美國電影不會針對宗教而創,但多少會有點影響。
還有大部分美國青少年和大概小部分成年人多還處於愛做白日夢的年代,宗教中的神話很得他們的喜愛。
❸ 美國科幻片里為什麼總有宗教呢
很簡單,這是人類最根本的慾望,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科幻的根本就是這些,就是在尋求這些。但是這是科學根本無能為力的事情,我們的物質宇宙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是無法窮盡無限時間宇宙的,但是精神是無限的,因為精神的無限性,所以它被宗教化了,就像在物理學家的眼裡時間宇宙是他們的神一般。這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的人類本能
❹ 美國人宗教意識如此強 為什麼從有電影以來 魔幻題材卻都是受到歡迎
你可以網路一個人,c.s.Lewis,他是一個基督徒,寫作很多通俗易懂的神學書籍,同時也創作了很多部魔幻小說,比如最近改編成電影的《納尼亞傳奇》。納尼亞傳奇其實是以寓言的形式講一些聖經的真理,比如說,犧牲的人代替有罪的人(小男孩做了叛徒,但獅子王替他死了)。http://tieba..com/f?kz=411893271
當然,不能說所有的魔幻題材都有寓意,但可以確定很多都有,比如魔戒(原作者是Lewis好朋友)、黑客帝國,只是有些不是神學背景,而是哲學背景,比如黑客帝國的哲學背景就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比較起來,美國人的確很厲害,在眼花繚亂的故事背後藏著大量作者要說的話。
也要承認,不僅美國,整個時代都已經進入後現代、後工業化、神秘主義,有些時候魔幻題材受歡迎是因為人們在嚴肅的題材中感覺壓抑,或者被生活的毫無情趣壓制,故尋求心、腦的不切實際地飛舞。
❺ 讓人看了難忘揪心的「宗教信仰」電影有哪些
1、《沉默》
老馬丁宗教三部曲結語,改編自遠藤周同名小說。我個人認為這是電影藝術討論的范疇。我只是看熱鬧。在奴隸制社會,在統治階級只能選擇沉默的時代,信仰是底層人民放棄肉體折磨,在心中築起最後一道防線和自我救贖。精闢生動地講述信仰與叛逆、權力與卑微、斗爭與超脫!
5、《十誡》
這是一部經典關於宗教信仰的電影。影片講述了猶太先知摩西在經歷各種苦難考驗後,獲得了上帝授予的「十誡」和力量,之後領導飽受苦難的希伯來人出走埃及,穿越紅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的故事。
❻ 為什麼科幻電影總要和宗教聯系在一起
在人類基因深處,就存在著一種對信仰的追求
雖然這信仰可以是很多種表現形式
在古代,就是對神的崇拜,沒有任何一支種族,沒有自己的神
在近現代,就是對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這種感情伴隨著基因序列代代相傳
也許現在人可能沒有『信仰』,因為天天要為衣食奔波忙碌,以至於無暇靜下心來崇拜任何一種東西
但是在遙遠的未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衣食住行都不再是問題,教育社會保障也是完美到無以復加
這個時候,人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必須需要信仰一些什麼,自由真理科學技術都已經擁有,那麼能信仰的就只剩下遠古的諸神(或者新建立的宗教),倘若不如此,就可能倍感空虛
關於這些,建議看看尼爾·蓋曼的小說《美國眾神》,雖然是奇幻,但是真的剖析的很深刻
❼ 什麼是宗教電影
近年來,宗教電影作為一種主流電影逐漸進入人們眼中,並贏得了可觀的票房。宗教電影的成效已今非昔比,在如今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上,宗教電影可以大致分為3類,一類是以聖經為藍本,將那些人們熟知的人物故事影像化,再加入適當的想像和虛構。一類電影則是以基督教教義及神職人員的宗教行為為中心。還有一類電影,喜歡以宗教的名目構造宗教以外的故事,藉以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及精神困惑.宗教電影有其產生的必然性。雖然在題材上存在著差異,但都是借用宗教這一題材來抒發自己的觀點,將宗教抽象的形象轉變為具體的影像,用消極的電影思維向觀眾表述積極的態度。同時宣揚宗教中慈愛、仁忍、虔誠的信念、旺盛的情感、執著的殉道精神這些已逐漸被現代人所遺忘的精神,隨著宗教電影的不斷發展和觀眾的審美要求。宗教電影已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宗教電影,宗教電影將成為一種趨勢。
❽ 為什麼歐美的恐怖片中喜歡帶宗教色彩
宗教的博大精深使其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進程及人類活動有著極大的作用和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文學、藝術到生活都離不開它的陪伴。正是因為宗教中矛盾的存在,宗教本身的神秘感及人們對於宗教的敬畏感,為恐怖片這種特殊的類型電影提供了一個可發揮的舞台。
❾ 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女人突然老愛看一些有關佛教的電影,說明了她有問題嗎
說明她覺悟性很高 看佛教電影 不分歲數的 推薦佛教紀錄片 《宣化上人的一生》《從縣長到高僧——昌臻法師》《中國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 電視劇《百年虛雲》
佛學之博大精深,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康有為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梁啟超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黃念祖(現代自然科學家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教授)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 魯迅
佛經是世界上最美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方東美(現代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尼 采(德國哲學家)
愛因斯坦曾說: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愛因斯坦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他在自傳中還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沈家禎(現代著名科學家)
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湯恩比(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王季同,1910年曾發現四元函數求微分法,1916年發明一電氣變流方法,他說:「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證。」
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
佛教對心研究得很精細,遠非現在的心理學所能企及。
❿ 信仰宗教的人是不是很變態, 宗教都是些什麼 看了很多電影信仰宗教的人都是些思想變態的殺人狂, 到底是不是
末學來為你破迷解惑,隨喜贊嘆師兄之所問,願十方諸佛慈哀愍我故,為我增添智慧,辯才無量~ 佛教是認為宗教信仰不應停留在原始膜拜的層次,也不苟同神權或神威宗教。師姐好好研究宗教史,尤其西方宗教史,是一部用血洗凈了的斑駁歷史。你不信讓你下地獄,或者殺了你、送你上天堂.........對異教徒的清洗,異端審判................你是被神創造的,神是「主人」你是「奴僕」,這樣理性嗎?你有人格自尊么?宗教是干什麼的?如果把它定義擴大為:「人類對生命之意義及目的所作之究極價值判斷」!!!是否比讓你去一味的當神的奴僕要好一些???更有價值?《《華嚴》里講:「無論是外道還是佛子,得正覺者,皆名菩薩。」佛法說有五種種性:凡夫種性、外道種性、二乘種性、菩薩種性和佛的種性。凡夫是妄覺、外道是邪覺、二乘是半覺、菩薩是偏覺、佛是正等正覺~這只是你的覺悟的不夠而已,對於邪覺的外道因導正,讓其認識究竟的解脫道路,對程度已到達半覺的外道,我們應該指出外道不究竟、不完美的地方,邀請其發大乘的心,自利利人,而不是瘋狂打擊與歧視。《善生經》里講,善生童子依照他先父的指示,每天禮拜六個方向,即東、南、西、北、上及下。當時的信仰是:六個方向有六個神,只要禮拜這六個方向,就會平安大吉,事事順利。佛陀見到這種情況時,並沒有責罵善生童子的做法,而只勸導他,要記得每一個方向,分別代表了父母子女、師長徒弟、夫婦、親朋戚友、僧俗、主僕。在禮拜這個六方向時,必須履行對這六個方向所代表的人物的義務與責任 。佛陀這種教法,固然是因才施教,但也清楚告訴我們改善一些儀式化的膜拜,可以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加以糾正,而不是一味的指為邪魔外道。《清凈道論》里有一首古代的詩,內容說:「生命輪回,非神、非梵天所造,一切萬物因緣造。」這就是佛教的觀點!「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而人類是自己的主宰!!!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互存關系,都是因果關系。「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由自己的今生或過去的種種善惡行動(種何因),得到了今天這樣的結果(得何果)。跑題了,請見諒~
「人應當自作皈依,還有誰可以作他的皈依呢?」佛曾經這樣說過。他訓誡他的弟子們,當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他教導、鼓勵、激勸每一個人要發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脫;因為人的努力與才智,足可自解纏縛。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我們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說他是發現以及指點我們解脫之道--涅磐--的人而已。這道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踐履的。
在這條責任自負的原則下,佛的弟子們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磐經中,佛說他從不想到約束僧伽(和合僧團)他也不要僧伽依賴他。他說在他的教誡中,絕無秘密法門。他握緊的拳中,並沒有隱藏著東西。
佛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聞的。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為,根據佛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行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庸。
佛有一次到憍薩羅國一個叫做革奇舍子的小鎮去訪問,那鎮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羅。他們聽說佛來了,就去拜見他,向他說: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來到革奇舍子,他們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然後又來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們也同樣的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都懷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誰說的是真實話,誰說的是妄語。」
於是佛給了他們如次的教誡,在宗教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是的,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的;因為對於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迦摩羅人呀!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而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
佛所教的尚不止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須審查如來(佛)本身。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的師尊的真正價值。
根據佛的教誨,疑是五蓋(佛家用語,是指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包括貪欲蓋、嗔恚蓋、惛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實見到真理,並能障礙一切進步。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里沒有盲信這一條。事實上,佛教里根本就沒有其他宗教中所謂罪的觀念。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定,就不可能有進步。但同樣不可否認的,在沒有確實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進步,就絕對必須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須確實明了。
叫人不懷疑,叫人必須要信,是沒有道理的。僅僅說一聲「我相信」,並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與見。一個學生做數學題目的時候,到了某一階段,他不知道該怎樣演算下去。這時他就生起疑惑與惶惑。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進步。想進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須解除疑惑。而解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是「我不懷疑」,並不能解決問題。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為人祛疑解惑,素極熱切。就在他圓寂前幾分鍾,他還數度要求他的弟子們,如果他們對他的教誡仍有所疑的話,應向他提出問題,而不要到後來再後悔沒有把這些疑問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們都沒有則聲。那時他所說的話極為感人。他說:「假使你們因為尊敬你們的師尊而不肯提出問題的話,甚至有一個肯告訴他的朋友也好。」(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將所疑的告訴他的朋友,而由後者代表他向佛發問。)
佛不但准許弟子自由思考,他的寬大為懷,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驚。有一次,在那爛陀城有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優婆離。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訶毗羅的在家弟子。摩訶毗羅親自選派他去迎佛,和佛辨論有關業報理論方面的某些問題,想將佛擊敗,因為在這些問題上,佛的觀點與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討論的結果,優婆離卻相信佛的觀點是對的,他老師的看法反而錯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優婆塞)。但是佛叫他不要急於作決定,要慎重考慮一番。因為「象你這樣有名望的人,審慎考慮是要緊的。」當優婆離再度表示他的願望的時候,佛就要求他繼續恭敬供養他以前的宗教導師們,一如往昔。
在公元前三世紀頃,印度的佛教大帝阿輸迦(阿育王),遵照佛陀寬容諒解的模範,恭敬供養他廣袤幅員內所有的宗教。在他雕刻在岩石上的許多誥文中,有一則至今原文尚存,其中大帝宣稱:「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當然是為了忠於自教,以為『我將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嚴重地傷害了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該諦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
真正理解佛陀教義的佛教徒絲毫不會認為其它宗教是錯誤的. 各種宗教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世界. 有開放意識的人在花費相當多的努力研究其它宗教之後, 會發現很多宗教都有共同點:
承認現在人的存在狀態是不完美的
相信改良人的態度和行為可以改良人的存在狀態
教導道德, 例如關愛生命, 善良, 忍耐, 和藹, 洪量, 承擔社會責任.
接受絕對存在的精神和意識形態
人類使用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稱謂, 不同的符號, 不同的思維方式面對這個世界, 但在人類大腦最低層的工作機理是一樣的. 如同計算機有各種軟體語言, 但到最低層都是0和1的邏輯(高電位和低電位). 一個狹隘的意識如果執著於自己看世界的方法, 那麼會有對其它宗教包容, 驕傲, 自以為是的問題出現.
不論宗教以任何形式看世界, 只要能改良所有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狀態, 佛教對其都是包容的. 師兄覺得這樣變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