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劇老生分幾派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京劇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黲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十大老生流派:唐韻笙唐派,言菊朋言派,余叔岩余派,高慶奎高派,楊寶森楊派,周信芳麒派,奚嘯伯奚派,李少春李派,馬連良馬派和譚鑫培譚派。
唐韻笙唐派
唐韻笙(1902-1971),男,京劇文武老生,兼演紅生。原名石斌魁,滿族,原籍沈陽(有資料說是福建人)。幼年流落街頭,被河北梆子演員金剛鑽的琴師楊景雲收為義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學藝,取名唐韻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紅生,為紅生三大流派之一。戲路寬博。先後隨師在山東、河北、上海、東北等地演出。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唐韻笙多才多藝,功底深厚,昆亂皆精,文武兼備。除去本工老生外,凈、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當中的多面手。抗日戰爭時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後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國後曾任沈陽京劇院副院長,先後主演了《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新編歷史劇。
經典劇目:他擅演的劇目有《甘寧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艷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斬將》《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傳人:唐派藝術的主要傳承人有:張海濤,唐韻笙之女婿,為唐山市京劇團著名演員,代表作有《節振國》等。邵麟童,1954年拜唐韻笙為師,成為蘇州市京劇團著名老生演員。唐登年,唐韻笙之子,自幼學戲,曾演出唐派劇目《華容道》等。汪玉麟,沈陽京劇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員,1960年拜唐韻笙為師,曾演出唐派劇目《古城會》等。汪慶元,唐韻笙再傳弟子,上世紀70年代拜李剛毅、王玉海為師,成為沈陽京劇院目前能夠較多演出唐派劇目的演員,如《古城會》、《走麥城》等劇目,並錄制了《華容道》等的音配像。趙萬鵬,唐韻笙妻侄,曾獲唐韻笙的傳授,演出《古城會》、《華容道》、《截江奪斗》、《驅車戰將》等劇目,曾任天津京劇院導演。
京劇「唐派」藝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言菊朋言派
言菊朋(1890年12月29日-1942年),京劇老生。原名錫,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職。因酷愛京劇,業余參加清音雅集、春陽友會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經常觀摩譚鑫培演出,並從陳彥衡學「譚派」戲,又向紅豆館主、錢金福、王長林等請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礎。1923年,在梅蘭芳、陳彥衡等鼓勵下,正式參加戲班。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自己挑班後,又在「譚派」基礎上,博採眾長,吸收京劇其它行當和京韻大鼓的唱念方法,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創立了以音韻聲腔取勝,具有自己演唱方法的藝術,世稱為「言派」。言派區別於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標志在於唱腔的多變和字音的講求。
經典劇目:言菊朋的擅演劇目,早期以譚派風格演唱的有《擊鼓罵曹》《捉放曹》《武家坡》《汾河灣》《戰太平》《賣馬》等;建立言派演唱藝術後的代表劇目有《讓徐州》《卧龍弔孝》《上天台》《白蟒台》《法場換子》《賀後罵殿》《除三害》《宮門帶》等劇。言除演出唱工戲外,以念白、做工吃重的《審頭刺湯》《失印救火》《天雷報》《瓊林宴》和以武功動作吃重的《定軍山》《鎮潭州》等戲,他演來均稱當行出色。
傳人:言有二子三女,長女伯明;長子言少朋,工老生,馬連良弟子;次子言小朋,原工武生,後從事電影事業;次女言慧珠,工青衣花衫,梅蘭芳弟子;三女言慧蘭,評劇演員。直接受教者有(按時間先後):奚嘯伯、湯志朋、李家載、宋湛清、張少樓。後世傳人有:畢英琦、任德川、劉勉宗等。其孫言興朋,亦承繼祖業。
余叔岩余派
余叔岩,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餘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余派是繼老譚派之後的京劇生行最主要的流派,其主要劇目基本出自老譚派。余派唱腔,多方面體現著中國戲曲傳統的精神法則和審美理想,以字正腔圓、聲情並茂、韻味清醇而著稱於世。醇厚的韻味和典雅的風格是余派的主要特色。
經典劇目:《戰樊城》、《長亭會》、《摘纓會》、《黃金台》、《太平橋》、《上天台》、《捉放宿店》、《擊鼓罵曹》、《陽平關》、《連營寨》、《空城計》、《戰宛城》、《南陽關》、《武家坡》、《汾河灣》、《賣馬當鐧》、《珠簾寨》、《桑園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魚殺家》、《御碑亭》、《打侄上墳》、《天雷報》、《二進宮》、《失印救火》、《烏龍院》、《烏盆記》、《翠屏山》、《打嚴嵩》等。
傳人:楊寶忠、吳彥衡、王少樓、譚富英、李少春、孟小冬等,其中除吳彥衡改演武生外,藝業皆工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成就最高者為孟小冬,行腔吐字、舉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俱備,於規矩中顯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韻味。其《搜孤救孤》、《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捉放曹》、《奇冤報》、《洪羊洞》、《法門寺》、《黃金台》、《御碑亭》、《武家坡》等劇皆出色。譚富英以譚派嗓音唱余腔,游刃有餘,唱工戲質朴純正,淋漓酣暢,其快板之脆、勁、疾,最為出色。靠把戲更佳。唯做工不尚細膩。至晚年風格有較大變化。能戲有《奇冤報》、《碰碑》、《珠簾寨》、《四郎探母》、《定軍山》、《戰太平》、《南陽關》等。楊寶忠早期學余較為全面,改業琴師後乃輔助楊寶森在學余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流派。李少春藝兼文武,唱做皆精,戲路寬博,且有許多獨特的創造。青年時期摹習余派藝術頗有心得,《戰太平》、《洗浮山》、《定軍山》、《陽平關》、《擊鼓罵曹》、《八大錘》、《打魚殺家》等劇都能體現余派風格。中年以後兼取馬(連良)派、麒(麟童)派的演唱特點;在創造人物方面有所突破,又排演大量新戲,如《雲羅山》、《響馬傳》,並較早演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唱、念、做均有新意。此外,私淑余派藝術者遍及南北。南方如張文涓,北方如祝蔭亭、奚嘯伯等。票友宗余者更多,如張伯駒,李適可、劉曾復、王端璞、趙貫一等均有較深造詣。
高慶奎高派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藝術家。原籍山西榆次,生於北京。其父高四保(士傑)為清末京劇丑角演員。高慶奎初宗譚派,嗓音復原後,更加甜脆寬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孫菊仙、劉鴻升的演唱特點,並借鑒老旦龔雲甫、花臉裘桂仙之唱法,融會貫通,加以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高派」。
高慶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寬,音色豐富,能演老生、花臉、老旦等幾種不同行當的角色。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致,精於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經典劇目:高慶奎演唱的《逍遙津》、《斬黃袍》、《轅門斬子》、《哭秦庭》的唱段高亢挺拔,氣力充沛,剛勁激昂,盪氣回腸,為「高派」 代表作。《胭粉計》中飾諸葛亮、《贈綈袍》中飾范睢、《鐵蓮花》中飾劉子忠等的表演,身段規范,表情細致,尤其眼神的運用更為傳情。他效仿劉鴻聲,花臉能演《鍘判官》,武生能演《連環套》,紅生能演《華容道》;效仿汪桂芬,老旦能演《釣金龜》、《掘地見母》、《游六殿》等。其代表劇目還有:《斬馬謖》、《碰碑》、《潯陽樓》、《七擒孟獲》、《信陵君》、《史可法》、《煤山恨》、《九更天》、《戰蒲關》、《戲迷傳》、《獨木關》等。
傳人: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馬少襄、王仲亭、范鈞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傳弟子有辛寶達、倪茂才、李文林、吳平、張躍浮、單佑安等人。
楊寶森楊派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1909-1958),字鍾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曾祖父楊貴慶曾工刀馬旦。祖父楊桂雲(字朵仙),伯父小朵是清朝末年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京劇花旦演員。楊寶森幼年五、六歲便開始隨堂兄楊寶忠學戲、練毯子功,拜裘桂仙為師,後從陳秀華、鮑吉祥習老生,十歲便「帶藝搭班」,長期在俞振庭的斌慶社求藝並演出,長年奔波於京滬兩地。十六歲倒倉之後潛心學習余叔岩的表演藝術,因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故據己條件加以變化,行腔吐字抑揚婉轉,自成一格,世稱楊派,有「小余叔岩」之稱,也是楊派老生的創始人。
經典劇目:楊派劇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大保國·探黃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左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
傳人:楊寶森門徒和追隨者有汪正華、梁慶雲、馬長禮、李鳴盛、蔣慕萍、程正泰、朱雲鵬、葉蓬等人,再傳弟子為數更
多,如楊乃彭、張克等,是近年來影響頗大的流派之一。
周信芳麒派
周信芳(1895~1975)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是我國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繼譚、汪、孫三大老生流派之後,受到廣大觀眾熱愛的一個新流派——「麒派」的創始人。他六歲拜陳長興為師,七歲登台,十三歲就成為戲班中的主角,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到北京後搭入「喜連成」科班,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從這里起,他將七歲登台始用的「七齡童」藝名,改為「麒麟童」。也就是從這時起,「麒麟童」這個名字一直屹立在京劇劇壇上,受到廣大觀眾的贊賞。
麒派藝術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高難度的唱念做打來刻畫人物,所以發揚麒派藝術是時代的需要。周信芳結合了扎實的京劇功底和銳意的創新精神,變沙啞的嗓間為蒼勁渾厚的獨特唱腔,他以力為美,善於運用「膛蟒」、「抖髯」等外部動作表現人物細膩的內心,念白中既運用程式又很注意生活化,表演富有節奏感,對舞台有很強的控制力。麒派藝術對於當下京劇傳承有重要價值。
經典劇目:《徐策跑城》、《烏龍院》、《蕭河月下追韓信》、《四進士》、《掃松下書》、《斬經堂》、《清風亭》、《坐樓殺惜》、《義責王魁》、《打嚴嵩》等。
傳人:周信芳十大弟子為程毓章、高百歲、陳鶴峰、王富英、李如春、楊寶童、王少樓、於宗瑛、明毓琨、孫鵬麟。建國後行過拜師禮的有沈金波、徐鴻培、童祥苓、霍鑫濤、逯興才、李少春、李和曾、李師斌、徐敏初、蕭潤增、張學海等等,共有30餘人。私淑麒派者如小王桂卿、孫鵬志、趙麟童、小麟童等都有較高成就,以及現今學麒派而受到好評的有陳少雲等。
近年來,麒派傳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窘迫局面:曾受到周信芳親授、指點的前輩所剩無幾;麒派弟子在全國范圍鳳毛麟角;陳少雲等優秀傳人如今也年逾花甲,再不及時傳承,麒派藝術將面臨斷檔之危。
奚嘯伯奚派
奚嘯伯(1910--1977)奚嘯伯生於1910年,滿族。出生於北京。京劇老生,後四大須生之一。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代常出入北京票房,唱老生,宗譚派。曾得言菊朋賞識,授以《打鼓罵曹》等劇。二十一歲正式搭班演出,先後輔佐楊小樓、尚和玉、、尚小雲。1935年加入「承華社」,在上海為梅蘭芳配演。經梅等提掖,藝事益精。回京後自組「忠信社」,與張君秋、侯玉蘭等合作,在京、津、滬等地演出。他缺乏嚴格幼功訓練,但能刻苦自勵,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享盛名。表演上著重刻畫人物,唱法上長於噴口吐字,講究口勁,特別對京劇老生「衣欺」轍的運用,有系統的研究。代表作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與小翠花合演的《烏龍院》一劇,尤為著名。為「四大須生」之一。解放後上演新戲《范進中舉》,現代劇《白毛女》、《紅雲崖》等,頗獲好評。歷任北京市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副團長。
奚派藝術具有「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的藝術風格,被譽為是「洞簫之音,珠走玉盤」。
經典劇目: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白帝城》、《失空斬》、《楊家將》、《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計》、《上天台》、《擊鼓罵曹》、《法門寺》、《白蟒台》、《蘇武牧羊》、《二堂舍子》、《紅鬃烈馬》、《二進宮》、《烏盆記》、《三娘教子》、《白毛女》、《霓虹燈下的哨兵》、《奇襲白虎團》等。
傳人:奚派傳人有歐陽中石、孟筱伯、李伯培、楊志剛、張建國等。
馬連良馬派
馬連良(1901—1966),幼年先習武生,後改學老生。在表演藝術上,宗法余叔岩等京劇名家,博採眾長,最後自成一家。早期以做功及念白出名,中年後兼重唱功,發展為唱、念、做並重。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是繼余叔岩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排演了許多獨具風格的劇目,如:《甘露寺》、《清官冊》、《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趙氏孤兒》等。《借東風》中諸葛亮的唱腔,經他加工,風靡一時。馬派名家:言少朋、周嘯天、王和霖、梁益鳴、遲金聲、張學津、馮志孝等。
經典劇目:《羊角哀》、《要離刺慶忌》、《春秋筆》、《臨潼山》、《串龍珠》、《重耳走國》、《十老安劉》、《甘露寺》、《群英會·借東風》、《清官冊》、《一捧雪》、《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玉碑亭》、《十道本》、《坐樓殺惜》、《清風亭》、《三娘教子》、《三字經》、《汾河灣》、《武家坡》、《桑園會》、《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陣》、《胭脂寶褶》、《焚綿山》、《渭水河》、《狀元譜》、《盜宗卷》、《斷臂說書》、《寶蓮燈》、《珠簾寨》、《鐵蓮花》、《打嚴嵩》、《廣泰庄》、《三顧茅廬》、《法門寺》、《打登州》、《南陽關》、《定軍山》、《陽平關》、《胭脂虎》、《蘇武牧羊》、《將相和》、《海瑞罷官》、《趙氏孤兒》、《十老安劉》古裝戲和《杜鵑山》、《年年有餘》等。
傳人:他善於發現人才,樂於提攜後進。無論是誰,只要具有才華,他都給予重視和鼓勵,給予其展露才華的機會。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京劇團為培養接班人招收學員,作為劇團團長的馬連良,親自挑選新人。20世紀60年代初他任北京市戲劇專科學校校長,演出工作之外,還教授在校學生《白蟒台》、《審頭刺湯》等戲。他一生收徒很多,南北各地多有馬派傳人,較著名者有王和霖、遲金聲、尹月樵(女)、馬長禮、張學津、馮志孝、梁益鳴、安雲武等。
譚鑫培譚派
譚鑫培,京劇老生。名金福,藝名小叫天。原籍湖北黃陂,出生於武漢武昌小東門外沙湖譚家灣。先工武生,後改老生。幼年隨父譚志道進北京,十一歲入金奎科班學老生,因其父有叫天之稱,故其藝名小叫天。出科後搭永勝奎班和三慶班演出,並向程長庚、餘三勝、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學藝,充三慶班武行頭目。1880年(光緒六年)轉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學民籍教習,專演老生戲。1900年後,演技愈趨成熟,被京滬兩稱伶界大王。1905年,慶豐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在北京為譚鑫培拍攝了中國史上第一部電影、同時是世界史上首部京劇電影——《定軍山》。1917年5月10日,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逝世。據說,電影《梅蘭芳》里王學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型就是譚鑫培。在京劇界,譚鑫培出色地傳承了前輩程長庚、餘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展,並且開「韻味派」的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個藝術流派。在當時的北京,他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經典劇目: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傳人: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
李少春李派
李少春自幼隨父李桂春練功學戲,後從陳秀華、丁永利學老生、武生戲,打下文武技藝的堅實基礎。後拜師余叔岩,得其親授《戰太平》、《定軍山》、《打漁殺家》等劇。同時從多方面鑽研楊派(楊小樓)藝術,技藝日進,馳名南北。20世紀30年代末組班演出。李少春是文武兼長的演員。文戲師承余派,武戲宗法楊派,並有自己的創造。他行腔以圓熟婉轉和低沉回盪取勝,念白跌宕有致,演靠把戲、短打戲、紅生戲各具特色,得心應手。由於李少春既不獨宗一派,自然很少門戶之見,從而開創了放眼各家,融會貫通的獨特風范。比如余叔岩的演唱富於韻味,講究四聲,李少春在嚴守師訓的同時,又虛心學習周信芳刻畫人物細致逼真的表現方法,還大膽吸收馬連良瀟灑飄逸的特點。他演武戲則在楊派武生的基礎上,融入蓋派(蓋叫天)表演藝術的優長。因為他演戲的明確宗旨,就是力求演出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通過視聽藝術去感染觀眾,從不嘩眾取寵,單純賣弄技巧;或以某派某家嫡傳親授為標榜。因此,他塑造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耐人尋味。
其常演老生劇目有《戰太平》、《定軍山》、《空城計》、《珠簾寨》、《斷臂說書》、《打棍出箱》、《紅鬃烈馬》、《擊鼓罵曹》、《寶蓮燈》、《洪羊洞》、《打漁殺家》、《打金磚》等。常演武生劇目有《挑滑車》、《兩將軍》、《長坂坡》、《戰翼州》、《惡虎村》、《三岔口》、《武松》、《連環套》、《八大錘》、《金錢豹》等。常演猴戲有《水簾洞》、《鬧天宮》、《智激美猴王》、《五百年後孫悟空》、《十八羅漢斗悟空》等。新編、改編代表劇目有《野豬林》、《響馬傳》、《將相和》、《滿江紅》、《雲羅山》等。現代戲有《白毛女》、《紅燈記》等。
李派藝術的影響相當深遠,除了李少春弟子外,還有許多仿效者和追隨者。其弟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式磕頭拜師的有:董文華、譚元壽、孫振林;另一類是由於組織推薦或家屬安排以弟子身份向李少春先生學習的有:李小春、錢浩梁、裴艷玲、馬少良、俞大陸、祝元昆、王鳴仲、茹元俊、盧英麟等及其子李浩天、李寶春。以允文允武為藝術特色的仿效者更是眾多,較有成就的有:李光、宋玉慶、葉金援等,中青年一代有:於魁智、王平、王立軍、李岩等。
❷ 你認為京劇十大經典唱段是哪些你最喜歡哪段
我喜歡的京劇唱段是鄭子茹的大段對花槍,麒派的追韓信,還有李少春的野豬林,裘派的勸嫂娘,李維康的蝶戀花,白蛇傳里的吻兒的腮等等 京劇是國粹,每部戲中都有她的經典唱段,其中的生,末,靜,旦,丑五種角色,其唱腔亦各有不同的風味。若論經典唱段不勝枚舉,今特推薦人們喜聞樂見的十大經典唱段是: 四郎探母(對唱), 貴妃醉酒, 霸王別姬, 穆桂英掛帥, 空城計, 甘露寺(對唱), 武家坡〈對唱〉, 三家店, 鎖麟囊(程派), 《大登殿十三嗨》(對唱)。 而以上十個唱段中,《空城計》諸葛亮唱,《武家坡》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對唱,《貴妃醉酒》楊貴妃唱,《霸王別姬》虞姬唱,這幾段唱作典水平高主旋律聲韻具佳,令人百聽不厭。 我最喜歡的京劇經典唱段是: 南派的甘露寺五音連蟬 馬派的勸千歲 麒派的未央宮李派的大雪飄 奚派的哭靈牌、珠簾寨 程派的一剎時、爬堂 楊派的李陵碑裘派的大保國 譚派的這一封書信來的巧 數不過來了!……………………………………………… 我們的京劇,傳承二百餘年,薪火相接到如今,優秀的劇目千千萬,說上一年怕都說不完,再加上優秀的京劇現代戲,更是綿上添花。要說十大經典唱段,任何一個人,他的才學也是有限的,就是京劇理論專家,他也發蒙,在千萬唱段中找出十大經典段子,難哪! 本人才疏學淺,會的漢字都有數,怎麼找出十大經典唱段呢?敲著腦殼想啊想,您真是專家!提的問題夠"刁」的,讓我們這幫草芥凡人咋回答,瞎說一通吧,求求您別見笑! (1)《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單折戲,梅蘭芳大師創作首演。此劇起源於崑曲"醉楊妃」,徽班進京後徽漢合流改編成京劇,由梅蘭芳創造成青衣梅派唱法。此段板式是四平調,也稱為二黃平板,與二黃原板一樣,不過唱腔內部結構與二黃不同,具有西皮丶二黃的共同特徵。 (2)京劇《野豬林》中的唱段:"大雪飄」,林沖在山神廟前殺了賊人仇人,無路可去,風雪夜奔往梁山落草為寇,唱了這段反二黃散板轉原板唱腔。 (3)《借東風》,全本京劇"群英會"中諸葛亮的唱段,馬連良大師創演,二黃導板轉原板轉散板。 (4)《法門寺》,又名"郿塢縣"或「硃砂井」,其中有著名的摺子戲"拾玉鐲」。法門寺是生、旦、凈、丑各行當各展所長,余派楊派馬派奚派言派都唱,以奚派創始人奚嘯伯唱的最有韻味,主唱段的板式是西皮慢板轉二六,非常好聽。 (5)《徐策跑城》,京劇"薛剛反唐"中的一折。源於徽班,周信芳大師創演,板式為高撥子,麒派代表唱段。 (6)《羅成叫關》,葉派小生代表劇目,創演者為葉盛蘭(葉少蘭之父),此段唱腔的板式為二黃導板丶原板丶快二六丶散板,非常難唱,用小嗓。 (7)《探陰山》,大宋朝包拯的故事,裘派大師裘盛戎主演,板式為二黃導板轉原板,散板收宮。 (8)現代京劇《節振國》唱段,唐山京劇團於1959年春節首演,後拍成電演,得到毛主席盛贊。主唱徐榮奎,主演張海濤,主要唱段的板式是西皮。 (9)京劇樣板戲《沙家浜》中的"智斗」一折的唱段,板式為西皮,"刁德一"的唱腔為反西皮搖板。如今 智斗』中的三位演員洪雪飛丶周和桐丶馬長禮都已離世。 (10)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唱段"打虎上山",主唱主演:童祥苓,板式:二黃導板轉原板轉散板,伴奏除傳統的三大件外,加進了交響樂,成為經典。親愛的朋友們,這十大經典唱段合不合您心意? 馬派的「借東風」「甘露寺」 楊派的「文昭關」「碰碑」 譚派的「將相和」「打漁殺家」 奚派的「白帝城」 言派的「讓徐州」 高派的「逍遙津」 梅派的「貴妃醉酒」 程派的「鎖麟囊」 李少春的「野豬林」 裘盛榮的「探陰山」 孟廣祿的「雪花飄」 於魁智的「上天台」 李勝素的「梨花頌」 最不喜歡的唱段「坐宮」 個認為《沙家浜》中的"智斗""定能戰勝頑敵度難關";《紅燈記》中的"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痛說革命家史""光輝照兒永向前";《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傳統京劇中的"霸王別姬""野竹林"等。各名家流派,皮黃。倒板,回龍,原板,快扳,垛板,反二黃,高撥子,南梆子,崑曲吹腔,開場詩,四平調等,都各有經典,美不勝收。 如《武家坡》一馬離了西涼界,《野豬林》大雪飄,《徐策跑城》湛湛青天不可欺,《鎖五龍》號令一聲綁帳外,《小宴》看過了花箋紙二張,《貴妃醉酒》海島冰輪初轉騰,《玉堂春》蘇三離了洪洞縣,《鎖麟囊》春秋亭外,《楊門女將》采葯老人唱段,《沙家浜》智斗對唱等。 (附):一箭仇,二進宮,三江口,四進士,鎖五龍,六月雪,七星燈,八義圖,九龍杯,十字坡。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不管是傳統劇目還是樣板戲,都是藝術中的精髓,我比較喜歡的劇目或者唱段很多:馬派的「借東風」「甘露寺」 楊派的失空斬、文昭關、碰碑、紅鬃烈馬、大保國、搜孤救孤 譚派的將相和、打漁殺家、定軍山、武家坡 奚派的白帝城、范進中舉、碰碑 麒派的未央宮、追韓信、徐策跑城、描容上路 言派的讓徐州、洪羊洞、捉放曹 梅派的貴妃醉酒 程派的鎖麟囊 李少春的野豬林 裘派的探陰山、鍘美案、探皇陵、二進宮、赤桑鎮、斷密澗 孟廣祿的「雪花飄」 李派老旦狸貓換太子、釣金龜、打龍袍 等等等等…… 打虎上山 野豬林的大雪飄,海港的忠於人民忠於黨,還有烏豆的大火熊熊,還有俺魏絳……❸ 節振國傳奇的小廣東是誰演的他還演過什麼戲啊簡直就是個活寶,哈哈
演小廣東的演員叫周毅,他還演過不少影視劇,比如《壯士出征》、《愛無悔》、《校園恰恰恰》等等。
基本資料
姓名:周毅
性別:男
生日:10月25日
星座:天蠍座
籍貫:湖南
身高:176cm
體重:62kg
學歷:本科
畢業院校:湖南省藝術學校98級音樂劇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2003級表演系
愛好和特長:表演、聲樂、舞蹈
影視作品
電視劇:
◆《節振國傳奇》飾演:區家駒
導演:雷獻禾
合作演員:郭濤、溫兆倫、英達、於震
◆《晉陽秋》飾演:石頭
導演:雷獻禾
合作演員:張桐、李沁、曹力、李金哲、呂梁
◆《攻心》飾演:李傑
導演:黃健中
合作演員:王志飛、馮恩鶴、姚笛等
◆《嫦娥》飾演:小石怪
導演:梁凱程
合作演員:明道、黃覺、姚笛、王子文等
◆《幸福一定強》飾演:歐文
導演:張孝正
合作演員:明道、牛萌萌等
◆《國歌》飾演:張墩子
導演:龔若飛
合作演員:文章、谷智鑫、柯藍等
◆《壯士出征》飾演:大福
導演:蒲騰晉
合作演員:孫興、謝娜、王剛、喻恩泰
◆《愛無悔》(又名:《江南第一店》)飾演:田不怕
導演:賴水清
合作演員:高圓圓、劉德凱、保劍鋒、杜淳
電影:
◆數字電影《微笑圈》飾演:崔晨
導演:蒲劍
合作演員:霍思燕、林依輪、王璐瑤等
◆反間諜系列電影《赤狼蟻》、《變色龍》飾演:男二號薛鵬
導演:李梅
情景劇:
◆《大眾樂天天》飾演:大頭劉凱
◆湖南經視2009年熱播劇《校園恰恰恰》飾演:男一號三毛坨
視頻地址連接:網路《校園恰恰恰》
舞台劇:
◆《地質師》飾演:劉仁
◆《欽差大臣》飾演:李愛國
◆《憤怒的拳頭》飾演:卡沙
◆ 北京兒藝《福娃》飾演:迎迎
◆《男人如衣服》飾演:小龍
❹ 當代京劇名家
當代京劇名家
一、生
耿其昌(國家京劇院老生名家)
於魁智(國家京劇院副院長)
張建國(奚派老生,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
陳少雲(上海京劇院麒派掌門人)
杜鎮傑(北京京劇院余派老生)
李宏圖(北京京劇院葉派小生)
張克(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楊派老生)
王佩瑜(上海京劇院余派女老生)
二、旦
李維康(國家京劇院京劇名家)
李勝素(梅派青衣名家,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
遲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
趙葆秀(北京京劇院 著名老旦藝術家)
王蓉蓉(張派名家,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
李靜文(武旦名家,沈陽京劇院副院長)
史依弘(上海京劇院著名梅派青衣)
袁慧琴(國家京劇院著名老旦演員)
張火丁(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趙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張派名家)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
三、凈
孟廣祿(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著名銅錘花臉)
楊赤(大連京劇院院長)
四、丑
朱世慧(湖北省京劇院院長,丑角名家)
京劇戲曲諺訣
1、戲曲諺訣:一台鑼鼓半台戲
鑼鼓經是戲曲音樂語言的骨骼,是戲曲表演藝術的命脈,是輔助表演、加強表現力極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員的表演,如果沒有鑼鼓伴奏,就如同啞巴一樣黯然失色。反之,就會增強人物動作的力度、分量,使之誇張鮮明、光彩照人。
在舞台演出中,鑼鼓伴奏有如下作用:
第一,渲染感情。即將人物在規定情景里的生活節奏,內心感情節奏,強烈的傳達出來。如《空城計》諸葛亮念白:「……這西城兵將,俱被老夫調遣在外,司馬懿兵臨城下,難道叫我束手被擒?這束手被擒。這這這……」這時鑼鼓奏「亂錘」點子,把諸葛亮此時尋思、焦急、紛亂的情緒和動作鮮明地烘託了出來。
第二,加強表演的誇張、集中,配合動作製造氣氛。
第三,暗示環境,摹擬效果。如表現夜深人靜的環境,就輕擊堂鼓;表現水聲就輕擊大鑼、鐃鈸;用小鑼奏出門環聲,箭聲等,使效果逼真,意境深沉,達到令人折服的藝術真實。
第四,強化表演的節奏感,完成動作舞蹈化和舞蹈的音樂化、韻律化。如「起霸」、「趟馬」、「走邊」之類程式動作,是由繁簡不同的成套動作組合而成,為了達到節奏多變,使舞蹈富於音樂化,就需用一系列不同的鑼鼓組合一起使用。比如「起霸」就用「四擊頭」、「長尖」、「沖頭」、「撕邊一擊」、「歸位」等點子。由以上四點可看出,戲曲鑼鼓伴奏對於演員的表演,是何等的重要。真可謂「一台鑼鼓半台戲」了。
2、戲曲諺訣: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任何藝術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沒有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主觀的反映。「……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一切,不可能離開外界,必須以客觀生活為藝術反映的源泉。舞台藝術的真實,是由社會的真實及生活的真實決定的。「因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當生活的真實,創造成藝術的真實,變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出現時,又反轉來影響生活,促進生活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可以把「天地」(即社會)比做演戲的「大舞台」,同時也可以把「舞台」比喻是「小天地」(即社會的縮影)。
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北京廣和樓的舞台左右抱柱上,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木刻對聯,就形象地講出了舞台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上聯是:學君臣、學父子、學夫婦、學朋友,匯千古忠孝節義,重重演出,漫道逢場作戲;下聯是:或富貴、或貧賤、或喜怒、或哀樂,將一時離合悲歡,細細看來,管叫拍案驚奇。這明確告訴人們,舞台上反映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都是歷代人民政治、經濟、精神生活的產物。只不過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
3、戲曲諺決:話說三遍淡如水,動作三遍不覺美
中國戲曲的一系列藝術表現手段(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等)是真與美結合的產物。在實踐中運用起來,應注意其優美、完善、純真、准確的特性。比如一個身段動作,有時就能使演員富有說服力地表達一種概念,使身段動作能成為言語的代替品。有時一句唱腔、一個眼神、一個亮相……運用得恰切,就能為舞台人物美好的性格塗抹上濃麗強烈的色彩,而同時這些不同的表現手段,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閃耀著光彩,被觀眾所喜愛。
中國戲曲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表現形式,精確、簡練、概括、誇張,富有強大的表現力。任何一種表現形式,除了給人高度的美感以外,同時要十分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心情,尤其要能使具體人物在特定情景中表現出特殊的心理活動。
「做忌數見,疊見生厭」,演員在運用許多藝術手段時,要使人找不到一種表現形式是游離於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而專事博得掌聲的技巧炫弄。比如身段動作,不動則己,一動就能讓人得到一個極強烈、極深刻的印象,要使劇場上千的觀眾都能看到和感覺到角色細致的精神活動,這就要求演員在調動藝術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時,要簡潔、恰切。
藝人常說「話說三遍淡如水,動作三遍不覺美」,再美的表演程式,演員如果一味無目的地賣弄。觀眾也會討厭膩煩的。同時會由於表現形式的不洗煉,而削弱了其自身的表現力(要說明的是,中國戲曲的程式動作有對稱、重復的特色,那是由三面觀眾的舊的演出形式決定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看清,這與本文所提的賣弄、濫施不同,應做別論)。
藝人說「表演法門,最忌濫施」,演員在使用藝術手段刻劃、表現人物時,不當做的做了,當做的沒做,該做夠的沒做夠,該少做的卻又做多了、做過了……凡此種種都叫濫施。無論唱、念、做、打,多則龐雜臃腫,少則偷工減料,過則失真走味,要做到不多、不少、不過,才算恰到好處。
4、戲曲諺訣:救場如救火
過去戲班中的規矩,向無成文,但演員應盡職責及各種禁戒等則規定極嚴,故戲班之人皆奉之惟謹。有違班規者勢必群起而攻,不易再搭班。重者革除梨園,永不敘用。 諸多班規中,除少數有迷信色彩或過於繁瑣外,大部分現在仍應繼承、發揚。「救場如救火」就是一條很好的班規。
戲曲為綜合藝術,集體性很強。在演出前或演出中難免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故。諸如演員未到、受傷、生病以及其他事故。這時其他有關的演職員就要服從分配,臨時頂替(稱鑽鍋),把演出過程中(或臨近開演之前)突然出現的事故,看成如救火一樣的嚴重、急迫,因而也要求演員如救火一樣義不容辭,奮不顧身,丟掉個人的私心雜念,從全局出發,維護藝術的完整性。多年來,這已成為戲曲演員的一種道德要求了。
據說一次「富連成」社在廣德樓演出《三疑計》,演丫頭翠花的演員李連貞誤場未到,肖長華先生正著急之際,恰巧於連泉(筱翠花)去廣德樓找老同學劉連湘,於是劉推薦給肖長華,於連泉臨場替演成功,被葉春善發現大為賞識,1912年於連泉所在班社「鳴盛和」科班解散,於被收入「富連成」社,肖長華、葉春善二位先生,就根據於當初救場時演的人物——翠花,給他起了個藝名叫「筱翠花」。那是1913年的事情了。
5、戲曲諺訣: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
基本功是打開表演藝術寶庫的鑰匙,中國戲曲向來強調基本功的鍛煉,稱為「功底兒」、「幼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演員,條件是多方面的。除要不斷的通過舞台藝術實踐來得到鍛煉和提高外,另一個重要環節即要不間斷的,刻苦的進行基本功的練習,要打好扎實的基本功的基礎。平時人們常說「台上幾分鍾,台下千日功」,「 功夫要練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平時練,急時用,平時松,急時窮」,往往一個藝術作品的成功,不僅是它的思想內容正確和情節的曲折動人,而表演藝術家膾炙人口的藝術技巧和淋漓盡致的表演也常常會使作品的思想、人物深深的印在觀眾的心中。而這些藝術技巧,則是從深厚扎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獲得的,「基本功是打開表演藝術的鑰匙」。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基本功也如此。正像荀子在《勸學篇》中所寫的:「不識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基本功的練習,不可能設想在一朝一夕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實效,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進行不間斷的苦練,久久為功,循序漸進。不能一暴十寒。同時還必須使自己練得的功夫發揮應有的作用,把它變成有生命的藝術表現技巧。
常說的「一日不練自己知,兩日不練街坊知,三日不練觀眾知」,「 隔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練手生」,「 台上好聽好看,台下千遍萬遍」,「 閑時置下急時用,急時抓來不管用」等等諺訣都是指此而言的。
烏蘭諾娃曾說過:「舞蹈這種藝術是要求無休止,永不鬆懈的艱巨勞動的。」這也就是藝人說的「常唱音動聽,常念口裡清,常做神形准,常練身子靈」。 烏蘭諾娃還說:「在我開始舞蹈生涯之初,技術佔了我的主要的注意力,佔了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只有當表演者出色地掌握了舞蹈技術——從無可疵議的節奏性和造型美,到求得舞蹈的和諧性,也就是求得動作連續性和自然的銜接以及流水似的轉變的能力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舞蹈才能表現出偉大的感情來,舞蹈才會是概括化並富有詩意的。」
6、戲曲諺訣:藝不輕發
「藝不輕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首先,演員在舞台上不要為了討好觀眾,單純追求劇場效果,而輕易地賣弄技術技巧,破壞了藝術的完整性。如有些演員在台上不管劇情的需要,人物的感情,一味耍花腔、「灑狗血」,直到觀眾叫了「好」為止。「藝不輕發」即要求演員在舞台上要認真嚴肅,從戲劇的整體出發,對觀眾負責,對藝術負責。
再者,即告誡演員,要熟練地掌握戲曲藝術的各種技術技巧,做到舉手投足准確無誤,唱、念、做、打隨心所欲。如著名武生梁慧超,已花甲之年,仍能演出舞蹈繁難的《三江越虎城》全劇四五次槍花下場,都做到了穩、准、狠、脆、快、率,干凈利索。真正達到了「藝不輕發」的要求。
沒有練到家的技術,不能輕易拿到台上使。要做到以上兩點,演員必須有嚴肅的創造態度,同時要不斷加強藝術修養,勤學苦練。
7、戲曲諺訣:寧穿破,不穿錯
戲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麼服裝,都是根據人物的年齡、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職而定的。如戲中帝王將相、文官武將穿的龍袍(稱蟒),就綉著兩種圖形——「團龍」、「行龍」。一般文職官員規定應穿「團龍」蟒,武將官員應穿「行龍」蟒,有「文團武行」之說;蟒上綉織的龍爪也是與劇中人物的身分有區別的。除了身坐龍位的皇帝應穿五爪蟒袍外,其他人物只能穿四爪蟒袍。再如,戲中規定,表示身分高、氣派大的人物應穿紅色蟒,像《黃鶴樓》、《甘露寺》里的劉備,《擊鼓罵曹》、《陽平關》里的曹操都是。可是劉備在《連營寨》哭靈唱「孤王也穿白綾襖」時,就應脫去紅蟒換白蟒。此外,一直穿黑蟒的包拯,演《鍘判官》下陰曹一場戲時,就得改穿白蟒,表示陰陽顛倒。
還有,戲里規定威武人物穿綠蟒。如《潞安州》里的陸登,《斬經堂》里的吳漢,《大興梁山》里的關勝。可是,《二進宮》里的楊波和《審頭》里的陸炳兩個文官也應穿綠蟒,何也?乃因楊是兵部侍郎,陸坐錦衣衛大堂,職位都是文中帶武的緣故。
台上不能賣闊。服裝破舊一些沒關系,決不能圖新麗、華艷,不管人物身份而離了「譜」。演員應遵守「寧穿破,不穿錯」的藝訣,該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該穿素的不能穿花的。一穿錯了,就破壞了劇情、人物。
著名京劇演員鄭法祥,過去在上海齊天舞台演連台《西遊記》,有一次資本家黃楚九為了以華麗的行頭招徠觀眾,買了全新的孫悟空服裝,因為不符合所扮演的人物,鄭一件也沒穿,寧穿舊的;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成名之後,蜚聲南北,但演武松這一角色時,仍穿一身舊的青褶子、衣褲,始終從武松這一特定人物出發,從不炫耀演員本人。這種從人物出發,忠於藝術.對藝術負責的精神堪稱楷模。
京劇的.主要流派
正旦
王派:以王瑤卿為代表,代表劇目有《辛安驛》、《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蘭芳為代表,主要傳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代表劇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斷橋》、《奇雙會》、《游園 驚夢》、《穆柯寨· 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掛帥》等。
程派(青衣):以程硯秋為代表,主要傳人有:新艷秋、王吟秋、李世濟、趙榮琛、李薔華,再傳弟子有張火丁、劉桂娟等。代表劇目有《鎖麟囊》、《荒山淚》、《六月雪》、《亡蜀鑒》、《馬昭儀》、《女兒冢》、《青霜劍》、《碧玉簪》、《春閨夢》等。
尚派(刀馬旦):以尚小雲為代表,主要傳人:尚長麟、吳素秋、楊榮環等。代表劇目有雙陽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門、秋胡戲妻、二進宮、花蕊夫人、峨嵋劍等。
張派:以張君秋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望江亭》、《詩文會》、《楚宮恨》、《秦香蓮》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為代表,主要傳人有:童芷苓、孫毓敏、宋長榮等。代表劇目有《紅娘》、《紅樓二尤》、《花田錯》、 《辛安驛》、《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為代表,主要傳人有:毛世來、陳永玲、崔熹雲、李丹林等。代表劇目有《翠屏山》《坐樓殺惜》《活捉張三郎》《紅梅閣》《陰陽河》《戰宛城》《大劈棺》《荷珠配》《一匹布》《馬思遠開茶館》等。
老旦
龔派:以龔雲甫為代表,代表劇目有 《金龜記》、《遇皇後:打龍袍》、《游六殿》等。
多派:以李多奎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望兒樓》、《遇後 龍袍》、《釣金龜》等
老生
譚派:以譚鑫培為代表,主要傳人有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增 譚正岩等。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等。
馬派:以馬連良為代表,唱腔瀟灑飄逸世稱馬腔,且精於做工與念白,代表劇目有借東風、淮河營、四進士等。主要傳人言少朋、馮志孝、張學津等。
麒派:以周信芳為代表,主要傳人:程毓章、高百歲、陳鶴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劇目:斬經堂、追韓信、打嚴嵩、四進士、徐策跑城、華容道、趙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以余叔岩為代表,為之後京劇老生行當聲腔藝術做出了極大貢獻,唱腔空靈,韻味綿長,擅用腦後音,代表劇目搜孤救孤、摘纓會、定軍山、戰太平等。主要傳人孟小冬、李少春、陳少霖、楊寶忠、楊寶森等。
高派:以高慶奎為代表。高派傳人有高世壽,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義、宋寶羅、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傳弟子辛寶達、李文林、倪茂才、吳平、 張躍孚等。代表劇目有:《逍遙津》、《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潯陽樓》、《連營寨》、《胭粉計》、《七星燈》等傳統劇目。高派新編劇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國記》、《掘地見母》、《八義圖》、《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讓橋》、 《贈綈袍》、《馬陵道》、《蘇秦張儀》、《竊符救趙》、《蝴蝶夢》、《八搜鄒應龍》、《錘震金蟬子》、《朱仙鎮》、《三打祝家莊》、《生死牌》、《摘星樓》、《孫安動本》、《智斬魯齋郎》、《闖王旗》、現代戲《白雲紅旗》、《節振國》、《楊振宇》等。
言派:以言菊朋為代表,代表劇目有《卧龍弔孝》、《讓徐州》、《賀後罵殿》等。
楊派:以楊寶森為代表,主要傳人,汪正華,程正泰等。代表劇目有空城計,碰碑,烏盆記,文昭關,捉放曹、擊鼓罵曹等。
奚派:以奚嘯伯為代表,代表劇目有《白帝城》、《范進中舉》等。
武生
楊派:以楊小樓為代表,代表劇目有《長坂坡》、《挑滑車》、《鐵籠山》、《狀元印》、《八大錘》、《艷陽樓》、《連環套》、《駱馬湖》、《安天會》、《林沖夜奔》、《寧武關、《麒麟閣》等。
尚派:以尚和玉為代表,代表劇目有《艷陽樓》、《鐵籠山》、《長坂坡》、《伐子都》、《金錢豹》、《收關勝》等。
蓋派:以蓋叫天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武松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鴛鴦樓》、《白水灘》、《一箭仇》、《洗浮山》、《鬧天宮》等。
李派:以李萬春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並王倫》、《鬧天宮》、《九江口》、《走麥城》、《古城會》、《水淹七軍》等。
少派:以李少春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打金磚》、《霸陵橋》、《野豬林》、《戰太平》、《定軍山》、《斷臂說書》、《珠簾寨》、《挑滑車》、《兩將軍》、《長坂坡》、《三岔口》、《十八羅漢頭悟空》等。
小生
姜派:以姜妙香為代表,主要傳人劉雪濤、於萬增等。
葉派:以葉盛蘭為代表,主要傳人葉少蘭、馬玉琪等。代表劇目《羅成叫關》、《轅門射戟》、《群英會》。
俞派:以俞振飛為代表。
大花臉(銅錘花臉)
金派:以金少山為代表,主要傳人王泉奎代表劇目有《御果園》等。
裘派:以裘盛戎為代表,主要傳人有方榮翔、李長春 (京劇)、康萬生等。代表劇目有《赤桑鎮》、《鍘美案》、《探陰山》、《鎖五龍》等。
二花臉(架子花臉)
郝派:以郝壽臣為代表,善演曹操戲,主要傳人袁世海,代表劇目有《蘆花盪》等。
侯派:以侯喜瑞為代表,代表劇目有《馬踏青苗》、《清風寨》等。
丑角(三花臉) :代表人物有蕭長華等。
京劇界著名演員:
道光時代三鼎甲:程長庚、張二奎、餘三勝。
後三鼎甲: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同光十三絕:郝蘭田、張勝奎、梅巧玲、劉趕三、余紫雲、程長庚、徐小香、時小福、楊鳴玉、盧勝奎、朱蓮芬、譚鑫培、楊月樓。
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四大須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四大須生: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大須生:余叔岩、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須生及流派:程長庚、張二奎、王九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汪笑儂、言菊朋、余叔岩、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李少春、唐韻笙等。武生及流派:楊小樓、尚和玉、李萬春等;凈角及流派: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旦角及流派:筱翠花等。
綜上所述,是有關京劇主要流派的一些知識的普及,希望廣大戲曲愛好者共同研習和普及推廣;以弘揚國粹傳承、振興京劇發展而努力。
京劇音樂小常識
京劇音樂常識:碰板
碰板又叫「頂板」、「奪板」。它是二黃曲調中專有的一種唱腔板式,其作用相當於二六板唱腔在西皮曲調中的作用,偏重於敘述。
碰板有2/4拍節和4/4拍節兩種節奏形式,2/4拍節的碰板實際上是簡化或省略了開唱過門的二黃原板;4/4拍節的碰板則是簡化或省略了開唱過門的二黃慢板。碰板唱腔一般僅在結尾有大拖腔,演唱中間沒有大拖腔,因此,也沒有大過門的間奏形式。
在需求緊迫表敘某些內容時,往往使用碰板演唱。如《蕭何月下追韓信》一劇,蕭何追到韓信,急切勸韓信回營,在一大段念白念到「千不念萬不念,念你我一見如故」時,接下去的「是三生有幸」,則不用開唱過門,徑直轉入碰板的演唱,這是生行的二黃碰板,《荒山淚》一劇,張慧珠為躲避官府征稅逸至荒山,又遇公差的追逼時,所唱「我不怪爾公差奉行命令」一段,即為旦行的二黃碰扳。
京劇音樂常識:流水板和快板
流水板和快板在傳統戲中也是僅西皮曲調中才有的板式,它的節拍為四分之一。
流水板的演唱速度較二六板快,實際上是二六板曲調的緊縮簡化;快板的速度又比流水板快。
流水板及快板較二六板「字多腔少」的特點更突出,同二六板不同的是,它在敘事過程中情緒較為激動。如《玉堂春》一劇,蘇三唱二六板敘述了她同王金龍分別之後,及至敘述沈延齡的糾纏經過時,心情激動了,於是轉唱成「那一日梳妝來照鏡」的流水板;快板表現的情緒更為激動,如《鍘美案》一劇,包拯好言勸解陳士美認下他的妻兒,陳士美執意不肯相認,包拯激怒之下,唱了「駙馬爺不必巧言講」的西皮快板,節奏的加快、語調的加強,激化了戲劇矛盾。「快板」的對口唱,具備表現雙方激烈爭論情緒的特殊功能,如《武家坡》一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對口快板。流水板及快板的開唱過門較短,有的可以省略過門,接鑼經起唱,演唱時,句與句之間沒有長過門的間奏形式。
京劇音樂常識:二六板
二六板唱腔的節拍為2/4。眼起板落,它是在原板唱腔基礎上加快並簡化衍生出來的。在傳統戲中,只有西皮的曲調有二六板的板式,二黃曲調沒有二六板。
二六板字多腔少,較原板更偏重於敘述,在敘述中仍帶有抒情的成分。《空城計》一劇諸葛亮唱的「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一段,即為生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是諸葛亮向司馬懿表白西城實是空城的一個敘述性唱段,表現了諸葛亮從容鎮定的瀟灑風度;《武家坡》一劇中王寶釧所唱「手指西涼高聲罵」一段,即為旦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敘述了王寶鍘在寒窯苦守的艱難時光,指責了薛平貴的負義行徑。
二六板唱腔的開唱過門一般很短,有二拍子的開唱過門,如上述《空城計》的二六板;有一拍子的開唱過門,如上述《武家坡》的二六板,這樣的二六板第一句唱腔在板上起唱;還有的二六板演唱時有身段相配合,它的開唱過門較長,如《霸王別姬》虞姬所唱的「勸君王飲酒聽虞歌」一段,其較長的開唱過門是同舞劍身段相配合的,二六板唱腔中,句與句之問沒有長過門的問奏形式。
❺ 梁一鳴的生平
梁一鳴8歲在上海學戲,10歲拜徽班著名教師產保福為師。13歲又入北京富連成搭班深造,受到了張春彥等人的傳授。他17歲起專工老生,亦致力於里子老生的研究。19歲與梅蘭芳、王鳳卿、郝壽臣、姜妙香、王長林、楊小樓、小翠花、言慧珠、李玉茹、裘盛戎、譚富英等眾多前輩藝術家合作演出。
在藝術上,梁一鳴博彩眾長,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演風格。他先後在現代戲《白毛女》、《詹天佑》、《八一風暴》、《節振國》、《一顆珠》、《海港》等戲中塑造了各種不同的形象,在新編歷史劇又扮演了海瑞、況鍾、曹操、岳飛、陳勝、李自成、寇準等各種不同的角色。
梁一鳴是哈爾濱市京劇團主要演員,1952年加入哈爾濱京劇團,1954年至1965年連續12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市防汛模範、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全國文教群英會代表及全國人民代表等。1953年8月,松江省文教廳實驗京劇團(哈爾濱市京劇團前身),在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於沈陽舉辦的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了《劈山救母》中的「二堂放子」、「闖山」、「劈山」三折戲。受到了各界的好評。扮演劉彥昌的梁一鳴獲得大會頒發的優秀表演獎。
1964年,他演出現代戲《革命自有後來人》,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在全國現代戲匯演中,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同時,出席了由中央文化部召集的由田漢、周信芳等人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團體「十二老」座談會。
❻ 唐山烈士有誰
節振國,(1910—1940)冀東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出生於山東武城縣劉堂村(今屬河北故城縣趙行鄉劉堂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隨父兄逃荒到開灤趙各庄煤礦,14歲起進礦當工人,在1938年開灤煤礦抗日大罷工斗爭中,開灤趙各庄礦工人節振國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被人們廣為傳頌。1939年秋,節振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1日,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率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30歲
節振國1910年出生於山東武城縣劉堂村(今屬河北故城縣趙行鄉劉堂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家貧,1920年全家逃荒到河北開灤趙各庄煤礦。父親早逝,14歲便下井做童工,飽嘗生活艱辛,養成剛強、倔強、勇敢的性格,節振國又先後拜過四五個門派不同的武術家,在工余時間學習二郎拳、少林拳和太極拳,刀槍鞭棍功夫非常嫻熟。受傳統武德熏陶,為人剛直不阿,愛好抱打不平。
1938年3月,開灤煤礦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節振國被推舉為趙各庄礦工人糾察隊隊長。1938年3月,開灤煤礦工人舉行總罷工,遭礦警鎮壓,他帶領工人沖進警察所,扣壓了偽警長和3名偽警。罷工期間,被罷工委員會和工人糾察隊推舉為工人糾察隊大隊長。率36名工友投奔冀東抗日聯軍。為擴大抗日隊伍,他率工人第1特務大隊出其不意攻入趙各庄煤礦偽警察所,迫使偽警察棄槍逃跑,並就地發動200餘名煤礦工人舉行抗日暴動,加入特務大隊,使之發展成為一支地方抗日武裝,被群眾稱頌為老百姓的兵。在堅持冀東抗日斗爭中,節振國率隊在開灤礦區和榛子鎮一帶,先後捕獲日本商會副會長、偽鎮長和偽團總3人,解除了反動民團武裝,使該地區日偽統治機構一度癱瘓,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939年,節振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冀東抗聯部隊編入八路軍後,他到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1940年7月回到豐潤、灤縣、遷安等地作戰,
1940年8月1日,節振國率部夜襲趙各庄敵人軍火彈葯庫,在完成任務撤至灤縣下尤各庄休整時,遭日軍圍攻。他主動出擊,斃敵10餘人,於激戰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成長歷程回目錄
1938年3月,開灤煤礦工人舉行總罷工,遭礦警鎮壓,他帶領工人沖進警察所,扣壓了偽警長和3名偽警。罷工期間,被罷工委員會和工人糾察隊推舉為工人糾察隊大隊長。他組織帶領糾察隊員,手持鎬把斧頭,嚴密控制礦區;發動組織數千名工人和家屬,將資本家的存煤搶空,迫使資本家接受工人提出的大部分復工條件,取得大罷工的勝利。同年5月,日本軍隊憲兵伍長帶領憲兵到趙各庄煤礦抓人。他臨危不懼,手持菜刀砍倒日軍憲兵伍長和一名憲兵,搶過戰刀殺出重圍,率36名工友投奔冀東抗日聯軍。為擴大抗日隊伍,他率工人第1特務大隊出其不意攻入趙各庄煤礦偽警察所,迫使偽警察棄槍逃跑,並就地發動200餘名煤礦工人舉行抗日暴動,加入特務大隊,使之發展成為一支地方抗日武裝,被群眾稱頌為老百姓的兵。在堅持冀東抗日斗爭中,節振國率隊在開灤礦區和榛子鎮一帶,先後捕獲日本商會副會長、偽鎮長和偽團總3人,解除了反動民團武裝,使該地區日偽統治機構一度癱瘓,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他率部加入冀東抗日聯軍李運昌部,被編為冀東抗聯第二路司令部直屬特務第一大隊,即工人特務大隊,節振國任大隊長。1938年7月起,節振國率領部隊活躍在礦區和廣大農村,發動礦工參加抗日武裝,神出鬼沒地打擊日偽軍,威震冀東。在工人特務大隊的號召和鼓舞下,工人抗日聲勢日益浩大。由趙各庄礦擴展到開灤煤礦各礦區,成立了數支抗日游擊隊,3000多名工人先後參加了抗日隊伍。節振國率領工人特務大隊和日偽軍數次激戰,兩度收復趙各庄、唐家莊礦區,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冀東地區的抗日斗爭。
在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中,節振國率領的工人特務大隊越戰越強,後改編為八路軍第十二團一連,為開辟冀東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39年秋,節振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到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1940年7月回到豐潤、灤縣、遷安等地作戰,1940年8月1日,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率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30歲。
主要事跡回目錄
節振國刀劈鬼子兵、巧端新城子碉堡、都山大捷、血戰鳳山,節振國領導了中國第一支工人抗日武裝。講起他那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那段烽火歲月的見證者至今仍慷慨激昂。
右手握著菜刀,左手揮舞戰刀,砍殺日寇
節振國英勇不屈,敢於反抗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值得後人緬懷的最寶貴財富。節振國性情耿直,膽大過人,武功高強,14歲便在趙各庄礦做礦工。1938年開灤大罷工中,他帶領趙各庄礦工人糾察大隊砸煤場、打垮護礦隊。敵人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除掉這個眼中釘。
由於參加罷工運動接連幾天都沒回家。那天清晨,一家人剛剛起床,20多個荷槍實彈的日本憲兵和偽警破門而入,一進門便把不由分說節振國大哥地綁了起來。發現綁錯人後,敵人嚴刑拷打,逼問節振國的下落。聞訊突然「我就是節振國」。突然出現讓敵人一時不知所措。節振國一個箭步闖入堂屋,抄起一把菜刀,劈頭蓋臉地向審問大伯的鬼子頭上砍去。只見刀光一閃,鬼子半拉兒腦袋立馬落地。鬼子屍體還未倒地,又隨即抽出了掛在敵人身上的戰刀向第二個敵人砍去,院子里的鬼子見狀,端著刺刀沖了上來。父親右手握著菜刀,左手揮舞戰刀,左砍右擋,「咔嚓」、「咔嚓」兩下就砍死了兩個鬼子。一口氣砍死5個鬼子,砍傷一個偽警。堂屋狹小不便施展武功,最後因寡不敵眾,父親不得已飛身上牆逃了出去。
奉行人道主義,不行罹難
「什麼時候打完鬼子,什麼時候回家」。節振國有勇有謀,金庄炸葯庫負責開灤煤礦生產用炸葯的供給,駐有日軍重兵把守。為了破壞日軍的煤炭供應,冀東抗日聯軍決定端掉金庄炸葯庫。1940年8月金庄戰斗中,節振國主動請戰接下任務,採取調虎離山之計,將主力在駐有少量日軍的鳳山附近設伏,用小部分兵力奇襲了金庄炸葯庫。一打鳳山,駐守金庄的鬼子果然中計,馬上派出200多人前往支援。節振國帶領部隊把敵人包圍在鳳山,從早晨一直激戰到下午三四點鍾,殲滅了大量鬼子。大家戰後休息時,有老鄉報信說,一小隊鬼子往下尤各庄方向逃去。得知情況,節振國立刻帶著十幾個人追了上去。在下尤各庄村南的陡河邊上,節振國有追上了鬼子,從三面把敵人包圍起來。鬼子沒了退路,憑借地形拚死抵抗,雙方都打紅了眼。節振國帶人從正面進攻,端著機槍沖在最前面,一頓猛射,將敵人全部打倒。
節振國殺敵勇猛,對日本傷兵卻講人道,結果他反而死在日本傷兵的黑槍下。清掃戰場時,發現兩個受傷嚴重的鬼子,開槍想打死他們。節振國見狀馬上制止,對待俘虜將人道主義,卻最後反被其害。其中一個傷兵突然抓起槍朝節振國扣動了扳機,打在胸膛上,節振國當場倒在地上,不幸犧牲。
後世瞻仰回目錄在開灤趙各庄礦史展覽館前,院落正中矗立著一座偉岸的塑像。塑像身著礦工服裝,臂佩工人糾察隊袖標,面部稜角分明,雙目炯炯有神。塑像的基座上刻著三個大字—節振國,這是一個在冀東大地家喻戶曉、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的名字。唐山開灤趙各庄煤礦的抗日英雄節振國幾乎家喻戶曉。
在冀東烈士陵園展覽室里,節振國當年從鬼子手裡奪取的那把東洋戰刀,靜靜地陳列在他的照片旁。節振國逃走後,他刀劈鬼子兵的消息迅速傳遍冀東大地,使飽受日寇欺壓的廣大民眾備受鼓舞,這也是他成立中國第一支工人抗日武裝的號召力所在。
個人影響回目錄
現代戲《節振國》
1940年夏,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聽取冀熱察區黨委組織部部長吳德的匯報,當吳德講到開灤礦工出身的游擊隊長節振國的情況時,毛澤東說:「這個同志很好,我們要注意保護培養,不然他會犧牲的。」但可惜節振國還沒有來得及聽到毛澤東對他的誇獎,就為國捐軀了。節振國犧牲後,周恩來在重慶曾指示文藝工作者要創作關於節振國的作品,於是陸定一的夫人嚴慰冰撰寫的節振國事跡在《中國工人》雜志上連載,在解放區的軍民因此都知道了節振國。
唐山解放後,文藝工作者以開灤抗日罷工斗爭和冀東軍民抗日斗爭事跡為題材,先後創作了中篇小說《赤膽忠心》、長篇小說《血染春秋》。在1949年初,冀東文工團的吳嵐等搜集素材,按照冀東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張達的指示到開灤趙各庄礦創作了歌劇《節振國》。新中國建立後,節振國的英雄事跡被編成小說和現代京劇、拍攝成電影在全國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為紀念節振國,每年農歷六月廿八至三十,下尤各庄村民家家戶戶吃齋三天,這個習俗沿襲至今。節振國烈士墓,在河北省唐山西郊冀東烈士陵園內。1958年唐山京劇團將其英雄業績,編成京劇並成功上演,獲得極大成功。於1965年又拍成電影搬上銀幕,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❼ 哪些是唐韻笙的代表劇目華容道
唐韻笙
中國京劇演員
唐韻笙(1903年12月28日-1971年3月13日),原名石斌魁,滿族。京劇演員,工老生。抗日戰爭時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後羿射日》而身陷囹圄。
建國後曾任沈陽京劇院副院長,先後主演了《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新編歷史劇。
唐韻笙繼承全面、文武並重、多才多藝,因而他的「唐派」藝術是京劇界中一個罕見的綜合性藝術流派,同時由唐韻笙先生創立的「唐派」藝術也是京劇藝術流派發展過程中,在東北形成的唯一一個能夠代表和全面體現關東京劇風格的藝術流派[1]。
中文名
唐韻笙
別名
育風、石斌魁(原名)
國籍
中國
民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903年12月28日
相關視頻
11:22
「典藏」京劇《刀劈三關》錄音:唐韻笙「高清版」
7316播放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個人生活藝術特色人物評價TA說參考資料
人物經歷
唐韻笙(1903-1971),男,京劇文武老生,兼演紅生。,原籍沈陽(有資料說是福建人)。
唐韻笙,字懿,號育風,乳名強子,祖籍沈陽。滿族,為外八旗正紅旗人。原姓石,其祖父石秀川,原系清朝軍官,駐防福建,後定居福州。所居河東街寓所掛有「沈陽石寓」牌,門前石板路,院內種有荔枝、龍眼等樹,院外有清溪,環境幽雅,秀川雖為行伍出身,對其子壽臣教育有方,使其成為文章出眾的秀才,為一郎姓大戶人家選中,將女蕙蘭適其為妻,生有三男一女,長子斌拴,次子斌魁,即後來被譽為「南麒北馬關外唐」的唐韻笙。三子斌賢,後為唐氏管事。
當年有一戲班來此演戲,班主唐景雲,原系河北寶坻「永勝和」坐科,工刀馬旦兼花旦。他夫婦與主演恰在石家院內借住,每日在此練功、吊嗓、排戲。強子自幼酷愛戲曲,這下更是「走火人魔」,天天在旁觀看,還跟著比劃,並幫助做些零雜活兒。唐景雲見他生得眉清目秀,人又機靈,自己苦於無兒無女,便深深愛上了這強子,便產生收其為徒之念。通過試探詢問,得知強子非常願意,但此等大事須徵得家長同意,便對其祖父、母親闡明心意,但他們捨不得再次骨肉分離,經多次勸說方達成協議,雙方立下了學藝八年的契約,唐景雲付給石家三百大洋錢,就這樣年僅9歲的小斌魁即告別親人,踏上了藝術的道路,斌魁天資聰慧悟性好,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在唐師的極力培育下13歲即於上海新新舞台演出汪笑儂、劉鴻聲兩派之戲,一炮而紅。唐景雲遂取笙管笛簫之悠揚韻味含意,將其藝名改為「唐韻笙」。
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
1953年2月,農歷癸巳年:沈陽市京劇團成立沈陽市京劇團成立。主要演員有:唐韻笙、黃雲朋、李麟童、趙世朴、呂香君、林艷蓉、王玉梅等。
先後排演了新編歷史劇《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
唐韻笙照片
1959年11月11日,農歷己亥年十月十一日:沈陽京劇院成立
遼寧京劇團和沈陽市京劇團合並,組建沈陽京劇院,聚集一大批遼寧省內外著名的京劇演員,有唐韻笙、秦友梅、黃雲朋、管韻華、焦麟昆、尹月樵、諸世芬、張小賢、李麟童、趙世朴、呂香君、李春元、王玉梅、林艷蓉、呂東明等。
1960年晉京演出頗受好評。《驅車戰將》之南官長萬,手執特製雙頭戟,雖為武生應工,卻極重唱做,「見母」的大段唱腔,「殺官」的細膩表演,「戰將的新穎開打,都煞費苦心反復設計,從扮相、唱念、武打及場次,不斷精心修改,成為唐派藝術之精品。1932年他首次晉京初試鋒芒,即以此戲打炮演於廣德樓,惜此劇多年不見舞台。1996年,唐之女婿趙乃義茳沈展演此劇,戲迷奔走相告,轟動沈陽,其扮相、表演、唱念、武打都頗具唐派風范,出場亮相就是碰頭好,耍戟、拋戟、接戟堪稱一絕,台下「炸了窩」的好,所贈「弘揚國粹京劇,發展唐派藝術」錦旗耀眼奪目,可見唐派藝術影響之大,在觀眾心目中早已深深紮根。這位早在30年代即有「關外麒麟童」美譽的「唐老將」與「麒老牌」(周信芳),「趙老開」(趙如泉),在滬上被尊稱為「三老」。40年代是唐韻笙的鼎盛之期,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與麒麟童、馬連良鼎足而立,被譽為「南麒、北馬、關外唐」。
唐韻笙在近60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親自製作改編的劇本約有50餘部。其代表作多以《東周列國志》、《史記》及《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歷史正劇。所扮演的多是不懼生死的愛國將領、歷史名人,加之受到東北民眾欣賞習慣的影響,使他的唱、念、做、打,呈現出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氣的藝術風范。關公戲的工架必須要有老生的韻致、武生的筋骨、花臉的氣勢;必須唱、做、念、打樣樣皆精,還必得演出那種特有的「精、氣、神兒」來。唐韻笙扮演的關羽,之所以能在庄嚴中寓風流,威武中見瀟灑,氣韻生動,寫意傳神,既得益於他老生戲根底深厚,武生戲技藝精湛,花臉戲造詣頗深,更得益於他那種勤於開拓、刻意求工的精神。
主要作品
他擅演的劇目有《甘寧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艷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戰將》《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個人生活
主要傳人
唐派藝術的主要傳承人有:徐榮奎、張海濤,唐韻笙之女婿,為唐山市京劇團著名演員,代表作有《節振國》等。邵麟童,1954年拜唐韻笙為師,成為蘇州市京劇團著名老生演員。唐登年,唐韻笙之子,自幼學戲,曾演出唐派劇目《華容道》等。汪玉麟,沈陽京劇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員,1960年拜唐韻笙為師,曾演出唐派劇目《古城會》等。汪慶元,唐韻笙再傳弟子,上世紀70年代拜李剛毅、王玉海為師,成為沈陽京劇院能夠較多演出唐派劇目的演員,如《古城會》、《走麥城》等劇目,並錄制了《華容道》等的音配像。趙萬鵬,唐韻笙妻侄,曾獲唐韻笙的傳授,演出《古城會》、《華容道》、《截江奪斗》、《驅車戰將》等劇目,曾任天津京劇院導演。
藝術特色
唐韻笙多才多藝,功底深厚,昆亂皆精,文武兼備。除去本工老生外,凈、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當中的多面手,例如他演《拾玉鐲》劉媒婆時,吸收了東北地區生活習慣,在舞台上耍煙袋,下場之原板從末句起,手托長桿煙袋,旋轉於掌心,做出許多花樣,隨腔走三個圓場,尤為絕跡。他在《目連救母》中飾演老旦應工的劉青堤也是一絕,在與大鬼開打「拋杈」一場,他能接杈甩「錁子」,范兒起的高,落地無聲,形如元寶。另外,他還演架子花臉應工的《紅逼宮》的司馬師,銅錘花臉應工的《鍘美案》的包公。他的紅生戲《古城會》《屯土山》《灞橋挑袍》等演來也是別具風采。
人物評價
唐韻笙曾受汪笑儂、夏月潤、潘月樵、馮子和等對京劇改良的影響,對他後來勇於創新,起到一定作用,他借鑒了旦角的唱腔,花臉的念白,武行的跌撲,恰到好處地揉進所演角色之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
❽ 有個叫夏蓮鳳的叛徒是哪部電影里的人
節振國 (1965)
京劇戲曲片
......夏連鳳經受不住敵人的威逼誘惑,成為無恥的叛徒......
節振國傳奇 (2011)
電視劇
節振國與夏連鳳是同鄉,又一起拜師學藝, 交往甚厚,結為磕頭兄弟。罷工中,夏也是糾察隊員,一度很積極。罷工斗爭以後,夏連鳳被捕叛變,出賣了節振國, ...
❾ 請問大佬有節振國1965年上映的由 張海濤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節振國》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VbqQO4tLh37rb9c9tjIAmw
通過節振國的成長,描寫抗日戰爭時期,翼東開灤煤礦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反抗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建立工人抗日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堅持了翼東抗日戰爭的故事。
❿ 電影京劇節振國主演是誰是譚派嗎
《節振國》的主演張海濤,唐派,唐韻笙的女婿,唐山市京劇團著名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