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條》: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藝術性:★★★☆
娛樂 性:★★★☆
綜合評價:★★★☆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最適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信條》,因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轉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轉時間,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這部電影里一樣,回到原初去嘗試改變那些事件……
不過當萬眾期待的《信條》在中國公映之後,幾乎所有看完電影的觀眾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實諾蘭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見,甚至還在電影里用了一句台詞表明他的態度: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繼諾蘭在《盜夢空間》中用並發式敘事完成對多重夢境的構建後,《信條》則以時間逆流的方式展現了事件的結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發生的,但這個時間的逆流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的倒帶,是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的,也就是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解釋就是:
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實電影的劇情並不復雜,但引入時空逆轉的概念之後,細節上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了,而這些巨量的細節則多到150分鍾都沒辦法講清楚,以致於會誤導大部分觀眾,諾蘭甚至為了縮短片長徹底砍掉了逆轉過程中的時間線,直接切換逆轉前後的劇情,他想讓觀眾根據人物動作的正逆狀態推斷是否已經經過逆轉,但這種做法反而讓觀眾更加糊塗,就像電影開場歌劇院的戲份一樣被催眠在電影院的座椅上了。
為了解釋清楚劇情,很多人往往喜歡從時間線上進行詳盡的分析,但是由於線索過多,很難把電影解釋清楚,其實換個角度,從電影里的角色進行逐個分析可能會更容易理順劇情。
整部電影中沒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無名氏,但現實中他可不是無名氏,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約翰•大衛•華盛頓,曾經是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閉告別了橄欖球運動,後來成為了諾蘭第十一部電影《信條》的男主角,也是諾蘭電影中的第一個黑人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曾在職業橄欖球對效力的經驗對他的動作戲助益匪淺,片中幾乎所有的動作戲都是他自己親力親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電影里沒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個體,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信條組織,而在此時,他在信條組織中到底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仍未確定,甚至他的年齡都像是一個謎,他蓄著的大鬍子讓他和男配角尼爾拉開了年齡差距,但卻又讓人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年紀,至於為什麼選用黑人演員作為男主角,想必是導演不想讓觀眾誤以為尼爾就是男主角未來的孩子。
電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屬於一個叫「信條」的組織,電影中的「信條/Tenet」 這個詞源於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迴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薩托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迴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母音字母。「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的單詞,就像一個十字架。
雖然諾蘭沒有在電影里直接展示過這塊石板,石板的喻意卻穿插了整部電影。第一行的SATOR 倒過來拼寫就是最後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過來拼寫就是倒數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間的TENET 本身就是一個迴文單詞。
Sator是電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語里意為「耕種者」、「創造者」「神」,與電影情節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傳送門以及想把世界毀滅相對應。
Arepo電影里是偽造戈雅畫作的畫家,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樣也是最神秘的一個單詞,因為它從未在拉丁語記載中出現過。
而opera就是指電影一開始的烏克蘭歌劇院。
最後一個單詞rotas在電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時也是電影里第一次出現傳送門的地方,跟單詞的原文釋義「循環」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這個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語,同時也是電影的關鍵角色,他創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過arepo的畫認識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所有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組合成了電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點的說法是主角沒名字是因為石板上的詞都被用掉了,沒法安排了,只剩下一個信條,只能讓他代表信條組織了,所以男主角才沒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語解釋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這個單詞正反拼寫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個任務和最後一個任務都是10分鍾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將來的命運後,在未來會進入信條組織,以逆轉時間的方式對抗逆轉時間獲得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薩特,而所有行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回到過去,把自己招募進信條組織。
整部電影就像迴文石板那樣互為因果,互為循環,因果相生,直到尼爾對男主角說出那句令人淚目的「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兩人的宿命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
在2008年的電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羅伯特•帕丁森飾演了吸血鬼愛德華•卡倫,成為炙手可熱的偶像明星,而近兩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藝氣息極濃的電影如《燈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風格,向實力派演員轉進,他最近剛剛開始拍攝新版《蝙蝠俠》,還對媒體表示: 蝙蝠俠不是超級英雄,他只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這倒有點讓人好奇他打算怎樣演繹新版蝙蝠俠。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覺得飾演男配角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是整部電影的主角。
從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爾是男主角從未來招募進信條組織,然後派來協助他完成各項任務,尼爾不但曾經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電影里所有的劇情,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別如下:
1、男主角在歌劇院被烏克蘭軍人用槍指著頭,尼爾用逆子彈擊斃烏克蘭軍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爾救出他和凱特。
3、男主角追車時翻車起火後又被凍住,尼爾把他從車里救了出來。
4、男主角在爆炸點打不開鐵門的鎖,任務即將失敗,尼爾「復活「」爬起來替男主擋了一槍並打開了鐵門。
5、男主角在礦井中被埋且將爆炸,尼爾開著車用繩子把他拽了出來。
6、男主角在機場邊的倉庫和自己搏鬥,在開槍殺死另一個自己前被尼爾阻止。
羅伯特•帕丁森雖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亞於男主角,而且個人表現也超過約翰•大衛•華盛頓,相比約翰•大衛•華盛頓表演上的不成熟,羅伯特•帕丁森這次表現亮眼,特別是最後與男主角道別的那一刻,令不少觀眾淚目,相信不少觀眾在這部電影之後,會更期待羅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俠》。
另外,尼爾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有2個影片中並沒有明確表示的可能性:
1、尼爾可能是女主凱特和反派薩托的兒子Max(麥克斯)
2、尼爾可能是懷孕女科學家的兒子
對第一種說法的解釋有點復雜:
Max的完整寫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開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兒子,倒過來的最後四個字母就是尼爾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權,留置權,電影里凱特為了兒子被留置在薩特身邊,而薩特擁有妻子和兒子的扣押權,而imi與tenet的迴文體結構一樣,由im和mi組成,也就是兩個i am的縮寫,不管正反讀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電影逆轉的概念,另外,尼爾的頭發顏色跟Max一樣,都是金發。而在整部電影里,兒子馬克斯從未和父親薩特在一起有過交流,而整部電影里,另一個和薩特沒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爾....
尼爾是女主角凱特的兒子這個說法也有人質疑,因為尼爾在電影後期身上背的包上掛了一個紅繩栓的銅錢,但Max並沒有這個飾物。不過電影中有個重要的場景是在越南,但電影從沒有表現跟越南有關的任何場景和道具,而麥克斯曾經在越南的時候下遊艇上岸遊玩,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紅繩和銅錢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飾物是很常見的,不妨假定麥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時候很有可能買了這個紅繩拴的銅錢,所以很期待《信條》的加長版藍光出來後能對越南的場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發現尼爾有關的蛛絲馬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尼爾是電影開頭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學家的兒子,因為當時女科學家似乎懷有身孕,而且頭發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學家是左撇子,尼爾除了頭發顏色和膚色沒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學家有關聯,所以這個說法並沒有第一個靠譜。
這位反派薩托的飾演者肯尼•布拉納是多才多藝的全能型演員兼導演兼製片人兼編劇兼配音,他在英國的戲劇界早已成名,還曾執導過漫威的《雷神》,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中他飾演了一名英國軍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編自導自演,明星雲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反派薩托在他的家鄉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時候挖到了時間膠囊,其實就是未來的薩托發給自己的,他靠著時間膠囊中未來的他放在裡面的金條和關於未來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獲得了女科學家臨自殺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9個零件中的八個,只缺最後一個鈈241,其實這9個零件,對應著9個擁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暗示這些國家有摧毀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薩托因為多次在時間逆轉門中進出和接觸「演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轉門的設定是紅色出入口代表正時間,藍色出入口代表逆時間,同樣執行最後史托斯克12大戰的兩隊人馬也分別用手錶上的紅藍色進行了區分,紅色是正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藍色是逆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兩隊人馬同時從時間的開始和結尾執行任務,這樣可以確保任務毫無差錯的完成,這也就是電影中有座建築物被炸2遍的原因,紅藍隊執行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同時去炸這座建築物,因為它對兩隊人馬都有威脅。在電影開場時出現的華納logo是紅色,諾蘭自己的Syn公司標識則是藍色,這也是導演在暗示電影中的紅藍梗。
電影中越南遊艇上的場景和烏克蘭歌劇院爆炸,還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戰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雖然沒有具體表述是哪一天,但是還是有個日期,也就是14號,而尼爾的死亡時間和薩特的死亡時間都在這同一天,他們經歷的人生時間軌跡也相同,但他們父子倆恰恰是相反的兩種做法,反派薩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的想法是用「演算法」武器毀滅世界,尼爾卻想方設法從未來逆轉回來,協助信條組織逐步瓦解薩托毀滅世界的行動,拯救了世界,薩托死於自己的自私,而尼爾卻死得非常偉大。
可以說,尼爾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為了讓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話就是: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1990年出生的伊麗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過她的身高在電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長腿從 汽車 後座開啟了駕駛座的門,另外她在電影中的衣著顏色還是經過的設計的,在逆時間里,她的衣服是紅色的,而在正時間里,她的衣服就換成綠色了。
在越南遊艇那段情節中,她戴著兒子麥克斯上遊艇的時候,看到一個女人從遊艇上跳下海,她以為這是她丈夫薩托的情人,這時她還感慨遊艇上的女人有離開的自由,其實這個女人就是逆時間的她自己,逆時間的她剛剛殺了逆時間的薩托,趕在正時間的凱特回來前,跳入海里帶著薩托的屍體一同離開。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諾神」,甚至還有人聲稱研究諾蘭的電影是一門「諾學」,這部諾蘭的電影《信條》是諾蘭的第十一部電影,巧合的是,11這個數字不管前後順逆、上下顛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這部電影,有可能成為諾蘭作品的分水嶺,諾蘭所有的作品,將以《信條》為中心,成為一個圓點和軸心,形成過去和未來的完美交互,這也成為諾蘭對自己創作理念的終極倒放和正反打,在這部電影之後,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諾蘭奉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則會更加瘋狂的追捧諾蘭。
據說這次《信條》的拍攝成本高達1.25億美元,僅低於他拍攝的《蝙蝠俠:黑暗崛起》的2.5億美元,是他拍攝成本第二高的電影,因為疫情的影響和宣發費用的增加,實際上《信條》的成本達到了2.2億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話,票房起碼要到5億美元,但從中國的票房情況來看,首周票房只有2.1億人民幣,而美國影院的復功率只有60%,到目前為止,除中國之外的票房收入僅有5千萬美元,恐怕這次《信條》真的有可能難以回本。
你保護電影,我們保護你……
⑵ 信條和刺客信條是一個電影嗎
不是一個電影。《信條》和《刺客信條》是兩部電影,《刺客信條》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發行,2017年2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該片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⑶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原標題:《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註:本文有劇透,但不影響欣賞電影
去看《信條》前,它的「難懂」已經聞名全球了。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
《信條》海報
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信條》有一個平穩易懂的開局,甚至說前75分鍾有些微微的冗長和無聊,直到出現那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追車動作戲。諾蘭是玩轉類型片的高手,他的電影總是多種類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譬如《盜夢空間》,科幻外殼底下是好萊塢傳統的怪盜電影;《信條》亦然,科幻包裹著好萊塢傳統的特工片的內核。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前90分鍾,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類型走:主人公獲得了一個任務,然後飛往世界各地執行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獲得一個搭檔,與搭檔並肩前行,解開了謎團又出現了一些謎團……直到最終任務完成。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但從電影一開始,《信條》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過在最後一小時才徹底引爆——觀眾才發現,不爆則矣,一爆就是核彈級別的,信息量爆棚,這里暫且不表。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但《信條》在科學基礎上假想了「逆熵」這一情形,在一個「逆熵」的時空中,這里的時間規律不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過去到未來,而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未來到過去,麵包從腐爛變成新鮮,飛去出的子彈按原軌跡回到彈匣。
逆熵的子彈
逆熵的子彈
《信條》中,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狀態,不斷倒回到過去。通俗地理解,《信條》隸屬於科幻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分支:時間旅行。《信條》的故事底本是一個特工通過時間旅行執行任務,有人想要藉助時間旅行毀滅世界,主人公所隸屬的TENET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過有了逆熵的設定,《信條》中的時間旅行與以往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電影有所不同。常見的時間旅行敘事主要是這兩種,一種是《十二猴子》(1995)、《環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環形敘事,主人公進入時間的河流,回到過去想要逆轉未來,卻發現「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無論幾次重回過去,時間的河流不可逆轉。另外一種是《時空線索》(2007)、《源代碼》(2011)、《明日邊緣》(2014)這一類型的,時間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過去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對而言,這兩種時間旅行都較好理解,因為無論主人公第幾次回到過去,過去時空的運行規則與當下一模一樣,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眾都不會有接受上的難度。
《信條》與它們截然不同。它的時間旅行是基於逆熵,這就包涵了至少兩個層面的不同。第一個層面,逆熵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當下的世界是反著來的,人是逆著走,車是倒著開,打架動作是反著來,時間往迴流,果成了因。當主人公經由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他的行為仍然是正向,但整個世界在倒流。這形成強烈的陌生化效應,不僅電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觀眾也是頭一回在電影中看到如此奇觀。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第二個層面,就是逆轉時間的邏輯。以往的時間穿越電影對此大多語焉不詳或者簡單帶過,創作者並未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來深究。於是你看《明日邊緣》中阿湯哥飾演的凱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過去。但《信條》中,怎麼回到過去、想要回到過去哪一個點背後,有一套相當復雜、縝密又嚴謹的邏輯體系。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有紅、藍兩邊,中間隔著透明玻璃。紅進藍出,是從熵增進入逆熵,時間逆流;藍進紅出,是從逆熵進入熵增,時間正向流動。
時間機器也不能讓你想回到過去哪個點就回到哪一個點。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點你參加了一場考試,下午五點結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後知道了答案,想考個100分。現在是下午五點,你想回到兩個小時前,也即下午三點重新考試。你從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不是一下子回到兩個小時前,而是你得老老實實跟著時間倒流兩個小時,這時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著來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兩個小時後,你再從時間機器的藍門穿過紅門,進入熵增狀態,你就回到了下午三點,世界的運行是常態化的,你開始「第二次」考試。
《信條》搞暈觀眾的地方來了:當未來的你回到兩個小時前,此時的世界裡有幾個你?
兩個。一個是過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⑷ 《信條》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為何這么難懂
《信條》這部電影是諾蘭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電影的主題故事大概是:世界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比核毀滅還恐怖,導致人類陷入滅頂之災幾乎全部昏迷。未來的人們,需要現在的我們使用“信條”逆轉時空,改變未來。作為玩弄時間的“慣犯”,比如《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信條》這部電影顯然是要將“逆轉未來”這個出現在電影時空架構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樣,時間相關可能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難懂,需要細細品味。
⑸ 《信條》是什麼樣的電影
看的《信條》凌晨場,再次感慨諾蘭導演的腦洞之大。本文將用圖解的形式來解析《信條》中的四個問題:
①歌劇院混戰一共有幾組勢力參與?
②高速飆車奪取鈈241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時間鉗形戰略奪取鈈241?
④加州鷹山之戰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先簡單科普電影里的幾個設定:
1. 本片依舊是諾蘭導演最為擅長的操控時空的戲碼,從《盜夢空間》的嵌套,到《星際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條》的逆轉,時空的玩法,斧鑿的花樣越來越新奇,設定也愈發的具有深度。尤其是這次的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兩者重疊,多線結合在一條線中敘事,真的可以說讓觀眾大開眼界。
2. 本片的逆轉時間,是來自於熵增熵減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熵減的(逆向)物體它的時間線是和我們正常正向世界的時間線相反的,熵減的子彈是從牆壁上往槍里射回,爆炸是從爆炸後的廢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築,人身處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體,車是逆行,語言是倒過來發出的。
3. 除了逆轉時間,這部電影還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轉時間的同時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祖父悖論: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父親沒有了也就沒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夠去殺死祖父呢。
這一個悖論其實也預示著反派安德烈對於人類存亡的看法其實是有偏執的,導演還是寄希望於另一個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發展的宿命,不可強求。
4. 因為逆轉時空的存在,那麼戰爭除了在場面讓奇幻得讓人震撼和驚艷,另一方面,在戰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時間鉗形戰略,普通的鉗形戰略是兵分兩路擊敗敵方,而在本片中,則是分為正向逆向兩個部隊,利用時間差來進行情報共享和戰略打擊,也就是一個正向的隊伍從白天走向黑夜,另一個逆向的隊伍從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隊伍將黑夜的結果不斷告訴正向的部隊,正向部隊則將白天正發生的事情告訴逆向,從而達到情報共享和一定的預知未來的上帝視角。
再來和大家解析一下四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烏克蘭歌劇院混戰的勢力劃分
在歌劇院混戰中,一共有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中情局特工,麵包車里的烏克蘭人司機和包括男主角在內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處歌劇院包廂中的美國外交官,他們之間是用暗號交頭的,這股勢力參與混戰的目的:營救已經被烏克蘭軍方發現身份的外交官同夥,以及拿回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二股勢力是恐怖分子,他們一開始出現在歌劇院製造出極大的混亂,他們的背後應該就是俄羅斯寡頭安德烈,因為之後男主角在餐桌上僅僅提到歌劇兩個字,就讓安德烈回心轉意,說明安德烈參與其中,這股勢力的目的也很簡單:搶奪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三股勢力是烏克蘭官方勢力,包括軍方和特警,烏克蘭軍方實際上已經在包廂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烏克蘭特警前往歌劇院的目的:一個是對抗恐怖分子,另一個則是趁機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況下,設置炸葯炸毀烏克蘭歌劇院毀滅現場。
理清楚這三股勢力劃分,即可知道歌劇院混戰的整個過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劇院,烏克蘭軍方前往對抗,並要趁亂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隊偽裝特警進入包廂,除掉了烏克蘭軍人,營救出外交官並取得金屬盒子鈈241。
在撤退過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決定回去取走炸葯拯救歌劇院無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帶著金屬盒子離開歌劇院。
帶著金屬盒子的特工最後肯定是被烏克蘭官方給攔住了,金屬盒子在混戰中被烏克蘭官方所獲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烏克蘭軍方特警發現了偽裝,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彈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劇院,回到車里卻發現司機烏克蘭人反水,將他們帶到偏僻地方進行拷問,最後男主角服葯自盡,後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過考驗,正式邀請他加入組織「信條」。
最後提一句,通過發射逆向子彈的特警隊友背包的掛飾可以推測,這個時候救走男主角的應該是逆向的尼爾。
最後,還是准備二刷《信條》的,這部電影的信息量和細節太豐富了,不光是主創斧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們多去挖掘。
⑹ 《信條》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電影信條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執導,電影根本設定則是:時間逆轉。
之後主角接近俄羅斯軍火商夫人並得知兩夫妻感情不和,同時夫人告之她與丈夫最後一次快樂時光發生在越南度假時,後來丈夫則用一張假圖和兒子撫養權對她進行威脅,之後主角與她約定,自己幫她解決問題,而她則幫忙引薦其老公。
之後主角與尼爾以及幫手一起用飛機炸毀了自由港倉庫,並趁亂潛入內部毀掉假畫,並在倉庫中發現時光逆轉傳送門。而在傳送門內發現了一個逆向人和一個正向人,主角則看到了正向人的長相。之後接近成功接近俄羅斯軍火商並去希臘旅遊。期間又發生種種劇情讓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則是從未來而來的人,並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動的策劃人。
⑺ 一個科學家研究的目的是毀滅世界這個電影叫什麼
一個科學家研究的目的是毀滅世界這個電影是信條
《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
該片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⑻ 想看懂《信條》,還需要了解哪四件事嗎
多年以後,人們或許會說:“《信條》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
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被譽為是這個時代的電影天才,在IMDb網站上的網友評選TOP250高分電影中,他有《記憶碎片》《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等7部電影入選,是同時代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自從《蝙蝠俠:黑暗騎士》一戰封神之後,他的每部新作都得到全球影迷的矚目,這部最新的《信條》也不例外。
第三,《信條》顛覆傳統特工片,科幻硬核賦能
科幻片和特工片在好萊塢都是久負盛名的類型片,作品也是汗牛充棟,但如何拍出新意就是個問題。特工+科幻的理念並非諾蘭開創,但是《信條》真的是把這個概念推上了一個高點,諾蘭導演是用有科學依據的時間理論來創作電影,有關時間正向和逆向的設定有縝密的科學依舊,同時在表現手法上,讓不同時間點的人物出現在不同場景,正義一方在為了拯救世界這項工作而不懈努力,特工故事線的設定異常穩定,這中間還有思路清晰的時間穿越線,從而讓一部特工電影呈現出前所未有觀感。
⑼ 信條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電影《信條》是一部動作驚悚片。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名特工,在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在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該影片對於時間別具一格地操作,構成了《信條》敘事上的多重復雜性:它有正敘,有倒敘,並且正敘與倒敘還可以匯合,從而實現「時間鉗形行動」。即,讓過去的你和未來的你抵達同一個時間點,完成同一個任務,非常的燒腦,對於觀眾來說,也非常的刺激。
⑽ 《信條》劇情解析
故事開始於烏克蘭基輔歌劇院的一次間諜行動。
解析:故事開始出現的薩塔爾方磚(Sator Square),有義大利龐培古城出土的迴文密符,這個方磚,橫著讀,豎著讀都有意義。
Sator是反派的名字薩塔爾,Arepo是戈雅(Goya)名畫的偽造者,Tenet是電影的名字,Opera是第一場戲出現的地點,Rotas是奧斯陸自由港儲存藝術品公司的名稱。
解析:這個方磚的迴文結構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結構之一,暗示了電影的故事發展和情節設定。
主角是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他的任務是拯救一個已經暴露身份的特工,同時偷取一個神秘的鈈裝置。
解析:這里的中央情報局的口號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致敬了《暮光之城》(Twilight)。
任務過程中,他被一個背包里有紅繩掛墜的蒙面士兵所救了。
解析:這里的紅繩掛墜,暗示這個蒙面士兵是他的搭檔尼爾。
最終任務還是失敗了,主角被捕,受過中央情報局訓練的主角,吞下了同伴手裡的氰化物葯丸,通過自殺來防止自己透露過多的信息。
然而之後主角又蘇醒了過來,他從身邊的上司嘴裡得知,他服用的自殺葯丸實際上是假的,他的同伴已經死了,鈈裝置也被拿走了,這次行動是一次測試。
主角從上司嘴裡得知了叫「信條」的神秘組織,並被告知需要聯系研究熵的科學家勞拉,以進一步了解時間逆轉的事情。
主角找到勞拉,了解到未來有一種科技可以逆轉物質的熵,得到了可以逆行的子彈,同時他也接收到了尋找逆轉物質的任務,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