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葉甫蓋尼·奧涅金》主要講了什麼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體小說,寫於1823~1831年,1833年出版。
貴族青年奧涅金厭倦無聊的城市社交生活而回到鄉間庄園居住,拒絕了地主女兒達吉雅娜的求愛;在漫遊全國之後,又追求已成為貴族婦人的達吉雅娜而遭到拒絕。
作品塑造了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多餘的人」奧涅金的典型形象,他在精神上高出一般貴族,但卻缺乏為祖國效力的熱情;他雖然有叛逆的願望,但卻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他懷疑一切,性情冷漠,結果一事無成。
作品通過奧涅金和達吉雅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國沙皇政府統治下貴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使人們看到這個腐朽墮落的社會是怎樣窒息了聰明有為的奧涅金和摧殘了純真善良的達吉雅娜。
作品語言流暢優美,細節描寫生動,大段的抒情插敘,和諧親切,情趣盎然。別林斯基把這部作品譽之為俄國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⑵ 《葉普蓋尼奧涅金》的女主人公是誰
達吉亞娜(又「塔吉亞娜」)
⑶ 葉普蓋尼奧涅金的內容簡介
《葉普蓋尼·奧涅金》內容簡介:貴族青年奧涅金,厭倦了上流社會的生活,來到鄉間庄園。天真、純潔的少女塔吉亞娜愛上了他,給他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對人生抱著冷淡、懷疑主義態度的奧涅金,拒絕了塔吉亞娜真誠的愛情。
在一次毫無意義的沖突中,奧涅金出於虛榮心,竟與好朋友連斯基決斗,殺害了這位熱情的詩人。
連斯基的死,使奧涅金陷入內疚和痛苦之中,為了排除郁悶,他出外到處漫遊,在此期間,塔吉亞娜屈從母親的懇求和眼淚,嫁給了一位將軍。
奧涅金經歷了幾年的波折後,回到莫斯科,在上流社會又遇到了塔吉亞娜,奧涅金一反過去的冷漠,燃起了對塔吉亞娜的熱情,並寫信求愛。而這一次是塔吉亞娜拒絕了他。她說,雖然她是愛他的,可是,由於道德上的自尊心,她不能屬於他了。
⑷ 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人物介紹
奧涅金
奧涅金是個利己主義者,他沒有勇氣向朋友承認自己的錯誤,他本想拒絕決斗,但又伯人嘲笑和誹謗,最終殺死了連斯基,在連斯基死後到處流浪。
在對待愛情上奧涅金是個自欺欺人者,他擺出一副道學家的面孔教訓達吉亞娜,對她說不願意把自己禁銅在家庭的圈子裡,天生不會享受幸福,拒絕了達吉亞娜的愛情。可是後來,在奧涅金回到彼得堡後,他又愛上了達吉雅娜,身為人婦的達吉雅娜拒絕了他。達吉亞娜走了,只留下奧涅金一個人,在這里普希金結束自己的小說,關於奧涅金以後的命運如何普希金什麼也沒寫,一個普希金的熟人說按照詩人的意思「奧涅金應該犧牲在高加索或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中」。
奧涅金的「多餘感」是俄國舊文化與歐洲新文化撞擊融合的產物,註定了他的悲劇性命運。一方面,貴族階級即將退出歷史的舞台,特別是黑暗腐朽的專制政體、愚昧落後的農奴制以及適應這種制度的舊文化;另一方面,歐洲啟蒙思想文化的傳播促使俄國的知識者去思考。在這場俄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博弈中,西方文化以壓倒優勢撞擊俄國文化。
奧涅金厭惡舊文化並不採取行動,認同新文化也無力去實踐。這樣無法脫離舊文化,又不能紮根於新文化,根本找不到生活的定位,感到時代的風暴即將來臨,不甘心和貴族階級一道滅亡,但階級的局限又使他沒有勇氣與能力去參加革命斗爭。也看不見社會發展的前景,因此終日訪徑苦悶、焦躁不安,社會不需要他,他也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苦苦尋求俄羅斯的出路,但是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只會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在時代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歷史大背景下,具有「多餘感」的「多餘人」是時代與社會的產物。
奧涅金作為這種特定社會條件下的一個貴族青年的典型代表,具有貴族出身帶來的各種缺點,並不是當時貴族青年的先進人物。作者從奧涅金身上體現了—個時代的重要問題,即俄羅斯進步的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的問題,這也是十二月黨人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奧涅金的性格是真實的,他不僅代表了貴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彷徨,憂郁而又無能為力,而且反映了整個時代的情緒,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多餘人」心中的「多餘感」具有民族性特徵。
達吉雅娜
達吉雅娜是詩人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別林斯基在評價這部作品時指出;「普希金的偉大功績,是他在這篇長篇小說里詩意地再現了當時的俄國社會,並且以奧涅金和連斯基為代表,顯示了它主要的一面,也就是男性的一面,可是,這恐怕是我們詩人更大功績:他首先第一個以達吉雅娜為代表,詩意地再現了俄國的婦女。」在評論作品的人物形象時,別林斯基進一步肯定達吉雅娜是「俄國婦女的典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評論中,則把達吉雅娜稱作「俄國婦女的聖像」。可見,達吉雅娜不僅是詩人的「理想」,而且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達吉雅娜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20年代,當時的俄羅斯正處於貴族革命的前夕。鄉村少女達吉雅娜,外貌上遠不及妹妹漂亮,「一點兒也不引人注意」,但她極富思想個性,具有理智的精神、崇高的心靈美、真實而深刻的情感、對責任的忠誠、純而又純的天性。她從小就厭棄女孩子的針線活計;她拒絕父母的溺愛,更不習慣貴族家庭對女孩的一般教育;她不滿外省地主的平庸生活,熱愛俄國自然景物和民間故事;她讀過理查生和盧梭的著作,受西歐啟蒙主義思想的熏陶,有模糊的個性解放的要求。但在當時的俄國社會里,婦女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她們沒有任何經濟或文化地位,傳統賦予她們的角色只能是社交的、家庭的、被愛的、被征服的和性的角色。達吉雅娜作為一個女性,身處當時的社會,「為女——為妻——為母」是她必經的也是唯一可能的一種生命程式。作為女兒的她,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婚姻(為妻),於是,她渴望著愛情,渴望著找到一個理想的丈夫能幫她擺脫這種孤獨的處境,給她以新生。孤傲不群的奧涅金出現了,達吉雅娜一見鍾情,像是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她熱情地幻想著,並被幻想不停地追逐著……終於決定拋棄一切傳統的上流社會女性虛偽的種持和矯揉的束縛,拋棄父母的意見,主動出擊,勇敢求愛。詩人把鄉村少女達吉雅娜塑造成為一個勇敢、主動追求愛情和要求個性解放的形象,女性因此逾越了當時貴族上流社會的道德規范,具備了現代的愛的能力,這與傳統的規則是背道而馳的。因為傳統的積習認為「兩性必然是有差別的,一方是主動的,另一方是被動的,女性當然屬於被動的一方」,而文本中達吉雅娜一反傳統的被動而變為主動,其現代性非常明顯。詩人充分肯定並贊揚了她的這種愛情和行為。
普希金無法跳出時代的局限去給奧涅金和達吉雅娜一個光輝的結局。所以面對奧涅金,面對自己曾經的愛情理想,達吉雅娜表面上冷若冰霜、無動於衷,私下裡卻悲痛欲絕。於是,當我們看到她獨坐在豪華的起居室里,讀著奧涅金寫給她的信,心酸無言,淚如泉涌時,我們終於也體會到了她在愛情和婚姻權衡中的悲哀與無奈。達吉雅娜是「俄羅斯婦女的典型」,她再一次以俄羅斯婦女們所特有的犧牲和隱忍承擔了個人命運的一切悲哀。
連斯基
如果說奧涅金是冷漠、自私的現實主義者,那麼外省的貴族青年連斯基就是充滿激情、富於幻想的浪漫主義者。雖然他和奧涅金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他們的性格迥異。連斯基沉醉於脫離現實生活的哲學學說和多愁善感的浪漫主義詩歌,不諳世事,把一切都加以理想化。像他這樣的人根本經受不住生活的打擊,最終要麼妥協於現實,要麼就被現實碾得粉碎。
連斯基在決斗中死於奧涅金的槍下,這一事件構成了小說情節的高潮,普希金對連斯基之死做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奧爾加
奧爾加精神上非常貧乏,毫無個性,但她很漂亮。美色是她的價值籌碼,在男性視野中,奧爾加就是他們理想中「洋娃娃」式的大美女。詩人連斯基因此而瘋狂地迷上了奧爾加。然而,普希金讓奧爾加使兩個親密的好友反目成仇,奧爾加是個間接兇手。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對奧爾加的責備態度,反映出了他作為一個傳統的男性作家對於女性恐懼心理的原始狀態。這一點,精神分析學家霍妮說得很中肯;「男人總是通過對女性的攻擊,使自己從對女性的恐懼中掙脫出來。」連斯基愛上了頭腦愚鈍、感情膚淺、水性楊花的奧爾加,對頗有個性思想的達吉雅娜卻視而不見。當連斯基對婚姻無限神往和陶醉的時候,詩人普希金則把「我」與奧涅金封為「豪門的叛逆」。顯然,普希金借「我」之口傳達了自己的婚姻理念;理想的男性該自由自在的享受單身生活,享受天拘無束的愛情,而不應像連斯基那樣將婚姻當成生命的目標,讓婚姻束縛自由;男人屬於自由的愛情,女人屬於責任的婚姻,婚姻只是用來束縛女性的。舞會風波後,連斯基為了未婚妻奧爾加而決斗,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自始至終,奧爾加對連斯基生死攸關的重大行動,毫無覺察,她對連斯基的生命感念也非常短暫,在連斯基屍骨未寒之際,她使被一位驃騎兵用情場上幾句獻媚的話所俘虜,在神壇前羞答答頭戴花冠作人家的新娘去了。無疑,奧爾加的見異思遷、另覓新歡,也是普希金對於連斯基婚姻理念的一個極大諷刺。
⑸ 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劇情
:
地點:俄國鄉間,繼而在聖彼得堡
注意:下文記述作品情節,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第一幕
第一場景: 拉琳家族庄園的花園
拉琳娜夫人和保姆閑坐在花園里:大家能聽見夫人的兩個女兒,塔提雅娜和奧爾嘉在屋內。一隊農民在唱滑稽歌曲,講述如何對磨坊主的女兒唱情歌。塔提亞娜正在閱讀一本浪漫言情小說,但她母親告訴她,現實生活大有不同。奧爾嘉的未婚夫,年輕詩人連斯基,帶著朋友,厭世的聖彼得堡名流葉甫蓋尼·奧涅金到訪。奧涅金對連斯基選擇外向的奧爾嘉,而非浪漫的塔提雅娜感到驚訝。塔提雅娜卻馬上為奧涅金所迷倒。
第二場景:塔提亞娜的睡房
塔提亞娜向保姆坦承自己陷入熱戀。獨在閨房,便在自己對奧涅金的瘋狂迷戀下,開始寫信給他(著名的「書信場景」)。信寫完已是天亮,塔提雅娜求保姆把信送到奧涅金處。
第三場景: 拉琳家族庄園的某一部分
奧涅金來和塔提雅娜相見,答復她的來函。奧涅金毫不留情地解釋到,自己不是一個輕易墮入愛河的人,且自以為結婚不適合自己。塔提雅娜頓時情緒崩潰,無言以對。
第二幕
第一場景:拉琳家的宴會廳,塔提雅娜的命名日舞會
奧涅金無法忍受當地人對他和塔提雅娜的閑言閑語,遷怒於慫恿他來參加舞會的連斯基,於是開始挑逗奧爾嘉,並和奧爾嘉跳舞。連斯基表現得相當嫉妒,但奧爾嘉毫不察覺。雖有拉琳家法國鄰居特利蓋先生的獻唱轉移視線,但連、奧二人的爭吵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斯基當眾宣布與奧涅金絕交,還要和奧涅金決斗。奧涅金雖有眾多不安,但最終也接受挑戰。
第二場景:林間小溪畔的清晨
連斯基在等待奧涅金歌唱自己未卜的命運和對奧爾嘉的愛。奧涅金抵達現場,兩人皆不想刀槍相見,但卻無勇氣阻止決斗發生。奧涅金最終殺死了連斯基。
第三幕
第一場景:聖彼得堡某貴族家的舞廳,數年後
奧涅金流亡海外,反思自己空洞的人生和為連斯基之死而自責。格列明親王偕同王妃,昔日的塔提雅娜,如今已是一位雍容華貴的貴夫人。格列明親王歌頌塔提雅娜帶給他的幸福,並介紹塔提雅娜與奧涅金。奧涅金這次反被塔提雅娜深深迷住,熱情如火地渴望重新獲得她的愛。
第二場景:格列明親王府第的會客室
塔提雅娜收到奧涅金的來信。奧涅金前來乞求她的原諒和愛。塔提雅娜質問為什麼現在奧涅金要對她求愛,甚至懷疑奧涅金因自己的社會地位而起色心。奧涅金坦承自己的真心和熱情。塔提雅娜感動落淚,大嘆幸福本是垂手可得,但隨即命令奧涅金離開。其後塔提雅娜坦承自己依然深愛奧涅金,但要對自己丈夫保持忠貞。奧涅金再次懇求,但最後塔提雅娜離開房間,留下絕望的奧涅金。
記述作品的情節在此處結束。
⑹ 《 葉甫蓋尼•奧涅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葉甫蓋尼•奧涅金》普希金的長篇敘事詩,也是俄國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全詩共8章,1823~1831年間陸續寫成。主人公奧涅金是一個貴族青年,染上了當時流行的憂鬱症。為繼承伯父的遺產,他來到鄉下。認識了熱情而有浪漫氣質的青年地主連斯基,和地主拉林家的兩個女兒達吉雅娜、奧爾加。達吉雅娜對奧涅金一見鍾情,並主動表白愛意,卻遭到拒絕。奧涅金轉而追求連斯基的未婚妻——奧爾加,連斯基因此責怪奧涅金,二人發生口角,引起決斗,連斯基不幸身亡。奧涅金悔恨交集,出國遠游。回國後,又見到了已是公爵夫人的達吉雅娜,向她求愛卻被拒絕。
普希金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受到人們的景仰
⑺ 葉普蓋尼奧涅金的介紹
《葉普蓋尼奧涅金》是200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⑻ 《葉普蓋尼奧涅金》中達吉亞娜的選擇 為什麼選擇家庭沒選擇愛情
沒看過這個,很抱歉幫不了你,希望看過的可以幫你解答!
⑼ 葉普蓋尼奧涅金的人物形象分析
1.奧涅金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俄國進步貴族青年的典型形象。
2.奧涅金出生貴族,卻厭惡上流社會的生活,力圖改變自己的生活。但他又自視甚高,遠離人民,缺乏行為的毅力,到頭來一事無成。
3.在這一形象上,一方面表現出了俄國青年一代社會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當時相當一部分青年貴族的致命弱點,因而無法承受推翻專制農奴制的歷史重任。 1.達吉亞娜是俄羅斯貴族婦女的形象,這一形象表現了普希金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同情。
2.達吉亞娜雖身為貴族,卻在俄羅斯大自然懷抱中長大,她在思想感情上保持了與人民、祖國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系,她敢於沖破世俗偏見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美好愛情。
3.她也有奧涅金一樣明顯的局限性:視野狹隘、缺乏政治理想,因而她沒有更好的出路。
⑽ 為什麼稱普希金的《葉普蓋尼奧涅金》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葉普蓋尼·奧涅金(2008-02-02 15:23:03)標簽:雜談
「我從此把命運向你託付,
我站在您面前,淚珠掛在臉上,
我懇求得到您的保護……
您想想,我在家裡孤孤零零,
沒有一個了解我的人,
整日里頭腦昏昏沉沉,
我只有默默地了此一生。
?
我求您,從今後把我丟下;
我十分了解:在您心中,
有驕傲,也有正直的光榮。
我愛您(何必對您說假話?)
但現在我已被嫁給別人做妻子,
我將要一輩子對他忠實。」
這一段是普希金的《葉普蓋尼.奧涅金》中的一段。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那時我18歲。是因為看了《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這本令很多人獲益匪淺的書,在書中提到了《葉普蓋尼.奧涅金》。《曼》書影響了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可以說它的存在正確的引導了我的人生。當我還僅僅18歲的時候,我並不能理解書中作者周勵對裴陽的情感,對他的愛,對他的「恨」。周勵和裴陽的經歷好像復制了《葉普蓋尼.奧涅金》的場景,當周勵還是個少女的時候,心中對裴陽充滿了欣賞、愛慕、渴望。裴陽在她心目中就像太陽一樣不可替代,他是多麼地優秀,高傲!但是,裴陽並無預兆的結婚讓她少女的夢就這樣的煙消雲散,只留下了滿腹的委屈和恥辱。當多年後,潦倒的裴陽出現在當年的那個少女面前時,又變得多麼的卑微!就像《葉普蓋尼.奧涅金》中葉普蓋尼.奧涅金一樣,他愛上了當初他拒絕的達吉亞娜。可是,一切都不可能再挽回了。現在,我很快就23歲了,可我的愛,我的情在哪裡呢?我的現在跟5年前18歲的時候有什麼區別呢?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多年以後像達吉亞娜,像周勵那樣在曾經給自己造成過傷害的人面前念一首高傲,充滿自尊,同時充滿了責難的詩呢?
《葉普蓋尼.奧涅金》簡介
普希金
奧涅金是生活在十九世紀20年代的貴族青年,他父母整日沉溺於紙醉金迷的生活、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奧涅金從小由淺薄的法國家庭教師照管,因此他的知識十分膚淺雜亂,但對奢靡的貴族生活方式耳濡目染,無師自通。步入青年階段,奧涅金開始涉足上流社會,宴飲、舞會和美女幾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而他瀟灑的風度,考究的衣著,流利的法語和機智的談吐受到社交界的普遍贊賞,也贏得太太小姐們的青睞。但奧涅金畢竟生活在20年代,1812年衛國戰爭激發起來的民族意識和由西歐傳入俄國的啟蒙主義思潮不能不在他身上留下痕跡。他讀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於是對上流社會空虛無聊的生活感到厭倦和膩煩,染上了典型的時代病——憂鬱症。正巧這時他鄉下的伯父去世,奧涅金按照法律規定成了伯父遺產的唯一繼承人。寧靜的鄉村生活暫時使他擺脫了城市的喧囂和煩惱,喚醒了他的活力,他甚至著手改革,廢除沉重的徭役制,代之以靈活的地租制,因而受到周圍地主的非難t和反對。不久,新鮮感消失,單調乏味的鄉間生活又使奧涅金陷入苦悶憂郁之中。這時鄰村來了一位剛從德國留學回來的青年詩人連斯基,兩人性格迥異,但共同的興趣使他們成了朋友。連斯基正在與拉林家的小女兒奧爾加熱戀。在連斯基再三催促下,奧涅金拜訪拉林家,結識了奧爾加的姐姐達吉亞娜。達吉亞娜從小落落寡合,與眾不同,深受外國小說影響,厭惡周圍的庸俗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奧涅金的出現攪亂了她的芳心,她斷定奧涅金正是她追求的理想伴侶和人生依託。度過幾個不眠之夜以後,姑娘終於鼓起勇氣,主動而大膽地寫信給奧涅金,情真意切地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奧涅金承認達吉亞娜是位出眾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對她的戀情不會長久,更不願用婚姻的鎖鏈束縛自己的手腳,也不想欺騙和玩弄對方的感情,便拒絕了達吉亞娜的一片情意。受到重大感情打擊的達吉亞娜痛苦不已,日益憔悴。在達吉亞娜的命名日宴會上,奧涅金見到她愁容不展,便怪連斯基不該約他前來赴宴。他故意與奧爾加調清,想以此捉弄連斯基。容易沖動的連斯基覺得受了污辱,要求與奧涅金決斗,結果死在朋友的槍下。奧涅金悔恨無比,便出國旅遊。異國他鄉的風情並沒有驅散他心頭的苦悶和失望,他終於返回彼得堡。這時達吉亞娜在母親的安排下已經嫁給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奧涅金在一次舞會上見到了達吉亞娜,得知她已成了大名鼎鼎的公爵夫人,竟像孩子似的愛上了她。奧涅金無法忍受苦戀的煎熬,連連投書達吉亞娜傾訴衷腸,達吉亞娜不加理會。奧涅金按捺不住,貿然闖入達吉亞娜私第。只見她獨自一人在捧讀他的信。眼中噙滿了淚水。他跪倒在她的腳下,狂吻她的手。沉默良久之後,達吉亞娜承認自己內心仍然保持著對奧涅金真誠的愛,但她的命運已定,幸福無法挽回,她已經嫁人,因而將一輩子忠於丈夫,說罷黯然離去。
相關:
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形象,來源於俄羅斯的文學。普希金先生的長篇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多餘人,大多是一些想改變社會,卻只停留在想像階段,沒有付諸行動,或者說是無力去改變社會的貴族青年的形象。
如果用階級目光去分析的話,往往把多餘人身上所表現出的那種復雜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塑造了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巧林。屠格涅夫先生筆下的羅亭,也是一個著名的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多餘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赫爾岑筆下的別爾托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等。
綜上所述,你明白為什麼了嗎?這本書集太多的東西在裡面,所以說它是一本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