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發布時間:2023-01-28 19:14:43

㈠ 為什麼現在不拍靈幻片或者僵屍片了

拍還是在拍,只不過大不如從前,當然國內的就不用多說了,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根本沒有可看性,主要原因是導演們想要掙快錢,次要原因是審核制度,你要知道我們有個廣電總局,呵呵。另外香港還是在拍攝,現今也有不錯的。

不得不說國內的驚悚題材的電影真是讓人失望?當然也不能全怪導演,國情限制了。但是還是得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良知吧,爛到令人無語真是心痛啊,而且不在劇情上面下功夫,偏偏要在海報上面做起了手腳,吸引別人的眼球。如果國產驚悚片再這樣拍下去,可能沒有人會觀看了吧。

接下來讓大家看一看這些辣眼睛的海報和標題。

用大尺度的照片吸引觀眾

我不明白這個海報的意思,告訴我們這個女孩身材挺好的?豐臀的廣告嗎?確實能吸引到一些人,但是估計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吧。感謝這位女演員大尺度的貢獻。

捆綁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幾乎所以的恐怖片都有捆綁這一元素,看來導演私底下很喜歡玩這個嘛,用鏈子捆的,用繩子捆的,反正是各種花式捆綁。換點新花樣好嗎。

筆仙

原本筆仙是韓國拍出來的,然後國內就開始盜用名字,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網上出現了很多關於筆仙的電影,參差不齊。總的來說都是辣雞。有點更過分不改名字直接加個1就可以了,這都是電影節的大神啊。

現在來關注一下香港的電影,國內已經上映過一部,而且評價還是蠻高的。

僵屍

我們記憶力最深的就是林正英先生的僵屍系列電影了,很經典。後來香港的僵屍片開始沒落了,直到現在這部片子才又有了點香港的味道。而且還有老演員的助陣,值得一看。

盂蘭神功

坨地驅魔人

最近張家輝轉型導演的2部驚悚片還不錯,可惜沒有在內地上映,這也是對香港恐怖片的一種懷念和繼承,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的來。

1,政策的原因。建國後不能出現鬼、不能成精,所以國內的靈異片會規避審核風險。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沒有鬼的N種理由》,總結出國產恐怖片沒有鬼的套路。一是做夢、二是精神病;三是幻覺;四是小說;五是走進科學。最後一個稍微解釋一下,就是以科學的理由來解釋靈異與驚悚。這等於讓靈異、驚悚電影沒有了核心,被觀眾詬病也在所難免。

2,靈異、驚悚類型電影的市場較為低迷。香港僵屍電影最火的時候,也就1985—1995年這十個年頭。1985年,《僵屍先生》在香港能賣出2000多萬,同年台灣的票房也位列十大賣座之一,超過2000萬;同時,《僵屍先生》也捧出林正英這位明星。

可到了1995年,僵屍電影的市場已經很萎靡,都是在虧錢,拍不下去了。如果內地是出自於政策的原因,拍出來的靈異、驚悚的電影不盡如人意,那麼為什麼沒有政策限制的香港,最近十多年拍出來的靈異電影屈指可數呢?市場不夠大,投資就不夠多,拍出來的電影質量就等而下之,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3,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成長中,編劇、電影人等都在成長。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電影市場理性了很多,不再去過度追求大IP、大流量明星,一部好電影能獲得好的票房與口碑。《不存在的客人》這部西班牙懸疑推理劇在國內取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值得我們去學習。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

《僵屍》近年少見的恐怖片,為了在內地上映,在片尾把全篇內容改成男豬腳的臨死幻覺,可以最後沒有上映!不然這票房也會很好。

以前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有幾大主題電影,總結出來就是警匪片,黑幫片,僵屍片(鬼片),功夫片,武俠片。

其中,鬼片以僵屍片最多。

其實大家如果留意,每年,鬼片類型還是有的,只是口碑紛紛撲街。這樣先從審查制度說起。

香港是有審查制度的,所以在創作自由度上,其實比大陸還要寬松,因此恐怖片驚悚片製作上也更大膽。其實今年好的僵屍片還是有的,比如這部《僵屍》。

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沒落之後,輪到大陸為主的華人電影產業崛起,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華語電影的類型產出會更多,也更豐富。

仔細看下來,確實如此 ,每一年華語電影的恐怖驚悚片類型,還是有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影片為何知名度這么低,而且觀眾不待見,口碑紛紛撲街。

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審查制度,恐怖驚悚片創作自由度沒有這么高,比如太恐怖會被刪減掉,太血腥也會被刪減掉,太嚇人也會被刪減掉。

因此久而久之,國產的恐怖驚悚片的嚇人指數也就那樣,故事嘛,就越寫越差,越寫越爛。

除了這個外部原因,內部原因當然也是國內觀眾對僵屍片已經視覺疲勞,老實說,僵屍題材的電影,其實也就是潮州,南方的特色,對於北方以上的國內觀眾來說,其實沒有這種僵屍文化。

只是說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華語電影類型空缺,再加上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拍什麼觀眾只能看什麼,也就造就了很多僵屍片涌現。

而如今,不過是國內還是國外,類型電影越來越豐富,僵屍都分成了腐爛僵屍,病毒僵屍,行動緩慢的僵屍,行動快速的僵屍等等。

因此香港的清朝僵屍,也就排不上號了。既然沒有觀眾市場,電影人也就不太想接觸這個清朝僵屍題材了。

一句話說話,林正英拍的僵屍鬼片為什麼好看,那是因為最接近本源真實性,裡面很多出現的場景能夠結合鄉下所以往出現的場景,而現在的鬼片電影除了特效還是特效,現在的小鮮肉,拍不出經典!始終要相信,經典永遠不過時!
市場需要什麼,就會拍什麼題材的電影。
現在的市場,看靈幻片,僵屍片的人很少,也不太有人會喜歡,現在的恐怖片也不是這種題材的了。現在市場上都是科幻片什麼的。並不是因為林正英大師去世了才少的,只是因為時代進步了,觀眾需求高了。

也可以這么說,以前的電影技術不太先進,放映的環境也沒現在這么好,更沒有3D這一說。拍僵屍片就會很容易吸引觀眾,就有的賺。現在呢,3D、4D的都出來了,放個僵屍片,沒有恐怖片恐怖,沒有動作片好看,沒有科幻片高級,想想就覺得尷尬。

像成龍大哥以前拍的《醉拳》、《蛇形刁手》、《師弟出馬》 ,那種的武打片也很少有人看了,因為時代變了,現在的人都追求 科技 ,追求新鮮,以前的電影從小就看過,到了現在也就沒有新鮮感了。林正英的電影《僵屍先生》、《僵屍家族》、《僵屍道長》,什麼的還是非常好看的。

不過我覺得,如果有導演去拍一部這種電影,應該還是有不少人看的,畢竟都是回憶,都是經典!都是人生路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本質上是因為香港電影沒落了 。

當然,可能作為一種地域概念——香港電影依然存在,而且近幾年也出了一些比較不錯的港片,尤其以警匪類為主,像前幾天據傳開始認真拍電影的王晶導演的《追龍》,再或者是講述賊王的電影《樹大招風》,或者是文藝懷舊類的《那一天我們會飛》。

但是僵屍片和帶有香港風味的僵屍片是越來越少了。

大陸的 娛樂 產業崛起後,香港電影產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是其一。

其次,香港電影在黃金時代(90年代中後期前)後,影片質量高度密集,呈現量產化,市場審美疲怠。

此時,大陸的 娛樂 產業開始慢慢崛起了。

香港電影的主要消費地區如日本、韓國的電影產業也紛紛崛起,甚至在工業上可以勝過香港電影,此時香港的電影市場陷入了低迷時期。

電影市場本質上是逐利的市場,人們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賺不到錢,誰還做呢?

於是香港電影的幾個重要類型:如無厘頭喜劇、僵屍電影、警匪電影,也慢慢的式微了。

尤其是僵屍電影,在僵屍道長林正英去世後,僵屍電影再無接班人。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大陸市場的繁榮,香港電影在其帶動下也有了復興的勢頭。

題主說看不到這樣的電影了,其實還是有的。

2013年,麥浚龍拍了一部《僵屍》,就被譽為香港僵屍片的復興之作。

豆瓣評分高達7.7分,好於94%的恐怖片。

再之後,大概是2014年-2015年,網路大電影市場興起。

當時許多製片方瞄準了市場上僵屍電影的空白,和當時網大領域屬於工信部管轄,沒有廣電限制的政策便利,出產了一大批僵屍網路電影。

質量呢,說實話參差不齊。

當中也有不少香港或廣東的製片公司製作這樣的電影。

遺憾的是因為觀眾的審美提高,特效技術的發展。

像香港黃金時代拍攝的那些以化妝、道具為主要僵屍表現手法的原汁原味的電影。

還是很難激起市場的震動啦。

不是不拍靈幻、僵屍片了,是拍的少了而且現在的僵屍靈幻片大部分製作相當粗糙,觀眾也不會選擇去看,不關注自然也就覺得不拍了。 其實還是有的,你只能說他沒落了,當然屬於僵屍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比如,如果你去某個視頻網站的電影頻道搜索華語恐怖片,你會發現總有這么幾部是有關「道長」類的靈幻電影。

但是你會去看么?但看海報和劇名就能感到一言難盡,除非抱著獵奇的心理去點開看之外,剩下的大概是真愛粉了。當然近幾年也有兩部不錯的靈異電影。一部就是麥浚龍的 《僵屍》

《僵屍》是向傳統僵屍片致敬的電影,誠意滿滿。在「道長」的捉鬼技能上面也加了創新,不再是英叔那套「糯米、雞血、墨斗線」了,還因為特效的加入讓這部電影充滿了恐怖氛圍,開放性結局,是近期最佳僵屍片。

老派僵屍電影演員的加入更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喜愛僵屍電影的觀眾都清楚,陳友、吳耀漢、鍾發著幾個都是英叔當年僵屍片里的常客,一般都是扮演師出同門的師兄弟,一起捉僵屍。而錢小豪更是經典僵屍電影《僵屍叔叔》中英叔徒弟的扮演者。

所以,要是想看現代一點的僵屍電影最推薦看這部了。至於為什麼僵屍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少,大概是這個題材已經沒落了。講述茅山道士、僵屍題材的電影黃金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林正英的《僵屍先生》算是以僵屍為主的電影的開山之作,林正英從此也成了道長專業戶。

英叔自己查詢資料外加上創新,研究出一套捉僵屍的方法,「雞血、糯米、墨斗線、桃木劍等」成了標配。隨著《僵屍先生》的大獲成功,僵屍題材立馬就遍了香港。 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圈是速食狀態,什麼題材火了所有製作人都開始拍這個題材,於是在這僵屍電影題材井噴期間,拍出了很多僵屍電影,但是這種題材無非是恐怖片的一個分支,拍的多了難免會有重復,造成觀眾視覺疲勞。這確實加速了僵屍片的沒落。

不過英叔自己算是僵屍電影開創者,他一直也努力對僵屍電影創新,就比如《非洲和尚》。所以英叔的僵屍片還算是僵屍題材電影中的一股清流,而我們看到的90年代的經典僵屍片幾乎都有林正英的身影,而僵屍這個題材也靠著林正英一人撐下來的。

1997年,林正英的早逝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僵屍片的迅速沒落,觀眾心中經典道長形象沒了,後來看僵屍片的觀眾越來越少,僵屍片沒落了。

其實屬於僵屍電影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再拍僵屍電影也趕超過不90年代的那些經典,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英叔的僵屍電影最好看

其實蠻喜歡看僵屍片靈幻片的,最近又在重新追老片,都看了n遍了,還是覺得好看,自從林正英去世了鬼片僵屍片都沒有了,有的鬼片基本演到後邊會就是神經病。真想看到像以前那種僵屍片

其實一直在拍,但是規定不許有鬼有妖精,之前的經典都是香港電影作品,但是香港電影現在被沖擊的不成樣子。坨地驅魔人,這類影片都是嘗試,都沒什麼太大影響力。導致很多人以為沒人拍了。

㈡ 張柏芝曾經也是很多導演御用的電影女主角,但為什麼現在很少出演電影了呢

張柏芝現在很少出演電影也是因為自己年齡大了不太好找新的定位角色,還有自己的三個孩子需要照顧,再有就是現在張柏芝重點轉型做綜藝咖了。

轉型做綜藝

張柏芝淡出電影圈的時間也不短了,為了照顧孩子也是需要很多經濟支持的。張柏芝也出演過幾部電影來翻紅自己,可是實際情況並不理想,還是在參加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重新翻紅的。而出演綜藝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再加上綜藝節目沒有電影那麼多的深入情感刻畫,也不用去演別人,就把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稍微的綜藝化表現就行了。這也讓張柏芝重點轉型了綜藝咖,既不耽誤照顧孩子,也不會太多分心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也就很少出演電影了。

㈢ 邵氏電影曾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為什麼現在不拍電影了呢

邵氏電影曾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邵氏電影公司憑著精良的製作俘獲眾多影迷芳心,旗下的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四位導演加上劉家良這位武術指導,當年帶來了諸多經典的影片,深受大眾的喜愛。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憑著超強的口碑,邵氏電影在娛樂圈佔據一席之地,然而現在已經見不到邵氏電影了,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行業的發展,加上邵氏重心轉移,加上眾多撐起一片天的演員離去,對邵氏造成很大的影響。本該順應潮流發展,但邵氏固執不前,因此邵氏走向破滅。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停產,此後再也見不到邵氏出品的影片了。

㈣ 沈騰在《王牌對王牌》中人氣很高,收視率非常高,為何不拍電影了

主要沈騰對劇本要求很高,一般的電影是不會參演的。目前沈騰的票房是最高的,到達200多億,其中有八部電影超10億,5部超20億。沈騰是校草,出名是在春晚,而後在2015年國慶檔以一部《夏洛特煩惱》一炮而紅。

參加綜藝節目常駐《王牌對王牌》對他來說一方面是因為和搭檔們都配合的太好,他、賈玲、花花、曉彤四人組目前非常有默契,產生的化學反應也很不錯~既然合作的很開心,那肯定會選擇繼續做下去。

參加王牌對王牌還可以增加曝光度,吸粉速度也快

換一個角度,沈騰之所以遲遲不出手,按兵不動,不「演而優則導」,估計正是因為前面的成功,造就了他既有「蠢蠢欲動」想自己「破處」導部真正喜劇電影的沖動和野心,也有害怕萬一撲街歇菜涼涼了會影響名聲和光環的忌憚和擔憂。

而且,騰哥現在在《王牌》節目一眾明星中的地位,以及對整個節目的激活、升檔和引流作用,其重要性,人盡皆知。假如這款節目沒了沈騰,很難想像,還能不能擁有這么高的收視率。

㈤ 為什麼現在不拍靈幻片或者僵屍片了

作為從小到大看僵屍片長大的孩子,加上香港那邊的說法,不怕僵屍片的原因他們圈內說法是:基本拍那些片子前中後都會有隆重的拜祭鬼神,希望拍攝題材一帆風順,不得罪鬼神,但是基本從演員到劇組,多少在拍攝過程和後面都遭遇到了不同的慘痛下場,甚至過半的主演晚年都不得善終,所以香港那邊更加對這種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忌諱有加,甚至說目前沒出事的主演主要是命格比較硬,沒出問題的演員更加逢年過節大量祭拜祈求平安,這個是香港那邊比較普遍說法。

拍還是在拍,只不過大不如從前,當然國內的就不用多說了,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根本沒有可看性,主要原因是導演們想要掙快錢,次要原因是審核制度,你要知道我們有個廣電總局,呵呵。另外香港還是在拍攝,現今也有不錯的。

不得不說國內的驚悚題材的電影真是讓人失望?當然也不能全怪導演,國情限制了。但是還是得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良知吧,爛到令人無語真是心痛啊,而且不在劇情上面下功夫,偏偏要在海報上面做起了手腳,吸引別人的眼球。如果國產驚悚片再這樣拍下去,可能沒有人會觀看了吧。

接下來讓大家看一看這些辣眼睛的海報和標題。

用大尺度的照片吸引觀眾

我不明白這個海報的意思,告訴我們這個女孩身材挺好的?豐臀的廣告嗎?確實能吸引到一些人,但是估計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吧。感謝這位女演員大尺度的貢獻。

捆綁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幾乎所以的恐怖片都有捆綁這一元素,看來導演私底下很喜歡玩這個嘛,用鏈子捆的,用繩子捆的,反正是各種花式捆綁。換點新花樣好嗎。

筆仙

原本筆仙是韓國拍出來的,然後國內就開始盜用名字,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網上出現了很多關於筆仙的電影,參差不齊。總的來說都是辣雞。有點更過分不改名字直接加個1就可以了,這都是電影節的大神啊。

現在來關注一下香港的電影,國內已經上映過一部,而且評價還是蠻高的。

僵屍

我們記憶力最深的就是林正英先生的僵屍系列電影了,很經典。後來香港的僵屍片開始沒落了,直到現在這部片子才又有了點香港的味道。而且還有老演員的助陣,值得一看。

盂蘭神功

坨地驅魔人

最近張家輝轉型導演的2部驚悚片還不錯,可惜沒有在內地上映,這也是對香港恐怖片的一種懷念和繼承,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的來。

靈幻電影和僵屍電影初始於30年代,1936年就曾經拍過一部《午夜僵屍》,但是當時這類片子只是借僵屍來嚇人而已,直到70年代邵氏電影時期與英國威馬公司合拍了《七金屍》但是由於主要合作商威馬是拍吸血鬼類電影起家的,所以本土的僵屍在本片中只是一種噱頭而已,導致此片在本港票房很差,一直到劉家良將僵屍與硬橋硬馬的功夫本土化糅合後拍了一部《茅山僵屍拳》電影才逐漸興起,這時候已經出現了靈符、趕屍、茅山術士等後來在僵屍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噱頭了,直到80年代,洪金寶重新拿起僵屍電影的噱頭,由武俠大家黃鷹編劇的《鬼打鬼》才重新把靈幻電影發揚光大,本片中很多演員如林正英、鍾發等也成為了後來在僵屍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演員,本片在1980聖誕節期間上映時票房大賣,真正使靈幻電影成為一種流行的類型片,後期又原班人馬拍攝了《人嚇人》《人嚇鬼》等電影,1981年於仁泰又拍攝了僵屍靈幻題材的《追鬼七雄》,到了1985年由劉觀偉導演,黃鷹、黃炳耀等編劇的《僵屍先生》上映,該片話費了850萬但是當年公映票房達2000萬,加上台灣及東南亞票房更加把靈幻僵屍類電影沖向了高潮,後期又拍攝了《僵屍先生2僵屍家族》、《僵屍先生3僵屍叔叔》《靈幻先生》等片,均票房大賣,然而由於成本低來錢快,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大批跟風電影接連上映,也越來越粗製濫造,到了90年代末期,靈幻僵屍類型電影逐漸式微,96年香港亞視攜林正英拍攝了電視劇《僵屍道長》和《僵屍道長2》才稍有起色,然而林正英在1997年肝癌去世,一代驅魔道長的去世將本來稍有起色的靈幻僵屍電影受到了巨大打擊,後來雖有《我和僵屍有個約會》等劇集大賣但也是迴光返照,再也不負當年盛況了~如今由於當年的演員死的死、老的老,加上特效大片的不斷轟炸,本土靈幻僵屍電影基本上已經只存在與影迷的心目中了,雖然2013年麥浚龍找了錢小豪、陳友、樓南光、鍾發、吳耀漢等拍攝了向本土僵屍電影致敬的《僵屍》但是也只是接了僵屍的殼子講了一個香港影業逐漸式微的故事而已~靈幻僵屍類型片再不復當年盛況~

1,政策的原因。建國後不能出現鬼、不能成精,所以國內的靈異片會規避審核風險。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沒有鬼的N種理由》,總結出國產恐怖片沒有鬼的套路。一是做夢、二是精神病;三是幻覺;四是小說;五是走進科學。最後一個稍微解釋一下,就是以科學的理由來解釋靈異與驚悚。這等於讓靈異、驚悚電影沒有了核心,被觀眾詬病也在所難免。

2,靈異、驚悚類型電影的市場較為低迷。香港僵屍電影最火的時候,也就1985—1995年這十個年頭。1985年,《僵屍先生》在香港能賣出2000多萬,同年台灣的票房也位列十大賣座之一,超過2000萬;同時,《僵屍先生》也捧出林正英這位明星。

可到了1995年,僵屍電影的市場已經很萎靡,都是在虧錢,拍不下去了。如果內地是出自於政策的原因,拍出來的靈異、驚悚的電影不盡如人意,那麼為什麼沒有政策限制的香港,最近十多年拍出來的靈異電影屈指可數呢?市場不夠大,投資就不夠多,拍出來的電影質量就等而下之,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3,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成長中,編劇、電影人等都在成長。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電影市場理性了很多,不再去過度追求大IP、大流量明星,一部好電影能獲得好的票房與口碑。《不存在的客人》這部西班牙懸疑推理劇在國內取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值得我們去學習。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

靈幻片和僵屍片都在不斷的拍攝,只是拍出來不出名,沒人去看容易被人忽視掉,我是從林正英的僵屍片成長過來的,再看看別人的僵屍片完全不是一個味道

林正英的每個眼神動作都是無人可比,這就是林正英過後無完美僵屍片

林正英的僵屍片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是接受不了別人的胡里取鬧的,所以現在的僵屍片拍出來也沒多少人看,沒人看也自然慢慢退去過時

《僵屍》近年少見的恐怖片,為了在內地上映,在片尾把全篇內容改成男豬腳的臨死幻覺,可以最後沒有上映!不然這票房也會很好。

你看看美國的《行屍走肉》《我是傳奇》《喪屍國度》《生化危機》你就會發現國產恐怖片或者說僵屍片落後了許多,從製作到化妝到劇情到後期處理和電腦特效都差距太大了,最重要國家電視電影審查很難通過,說是不讓宣傳這類東西

即便現在拍的片子和以前的片子比,沒有可比性不說,真的沒有以前拍的電影好看了(再也找不到兒時捂起被子看片的感覺了,那種恐怖、刺激、想看又怕看、看完不敢上廁所…哈哈哈…)挺懷念的…

以前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有幾大主題電影,總結出來就是警匪片,黑幫片,僵屍片(鬼片),功夫片,武俠片。

其中,鬼片以僵屍片最多。

其實大家如果留意,每年,鬼片類型還是有的,只是口碑紛紛撲街。這樣先從審查制度說起。

香港是有審查制度的,所以在創作自由度上,其實比大陸還要寬松,因此恐怖片驚悚片製作上也更大膽。其實今年好的僵屍片還是有的,比如這部《僵屍》。

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沒落之後,輪到大陸為主的華人電影產業崛起,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華語電影的類型產出會更多,也更豐富。

仔細看下來,確實如此 ,每一年華語電影的恐怖驚悚片類型,還是有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影片為何知名度這么低,而且觀眾不待見,口碑紛紛撲街。

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審查制度,恐怖驚悚片創作自由度沒有這么高,比如太恐怖會被刪減掉,太血腥也會被刪減掉,太嚇人也會被刪減掉。

因此久而久之,國產的恐怖驚悚片的嚇人指數也就那樣,故事嘛,就越寫越差,越寫越爛。

除了這個外部原因,內部原因當然也是國內觀眾對僵屍片已經視覺疲勞,老實說,僵屍題材的電影,其實也就是潮州,南方的特色,對於北方以上的國內觀眾來說,其實沒有這種僵屍文化。

只是說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華語電影類型空缺,再加上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拍什麼觀眾只能看什麼,也就造就了很多僵屍片涌現。

而如今,不過是國內還是國外,類型電影越來越豐富,僵屍都分成了腐爛僵屍,病毒僵屍,行動緩慢的僵屍,行動快速的僵屍等等。

因此香港的清朝僵屍,也就排不上號了。既然沒有觀眾市場,電影人也就不太想接觸這個清朝僵屍題材了。

當年,熬夜通宵偷偷摸摸玩小霸王 游戲 機。可現在呢?你還會這樣去玩嗎?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甚至不同 社會 ,都會帶來不同的潮流。當年的小腳裹胸,現在你還能看到嗎?即使有,你們還覺得那個很吸引人嘛?當然,不排除有非常出色的美人,即便平胸也能讓你硬。但是,我們要承認的是,那個時代過去了,也沒有頂級人物帶領,當然不再流行。

㈥ 為什麼貝如花沒再拍電影了

被雪藏了。貝如花是香港女演員,在電影《青春1000日》里飾演玫姐,1980年出演桂治洪執導電影《邪斗邪》。她由於與經紀公司發生沖突,利益不和,被雪藏了,所以一直沒有在拍電影了。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㈦ 2022年王寶強有新電影上映嗎為什麼他現在很少演電影了呢

王寶強從出道以來,一直都是靠自己的演技來征服觀眾們,許多導演對於他的演技也是非常肯定。從他之前出演的唐人街探案第三部之後,觀眾們就鮮少再見到王寶強的新電影。2022年王寶強有新電影上映嗎?為什麼他現在很少演電影了呢?

三、總結。

王寶強從《士兵突擊》中飾演許三多,讓許多觀眾們認識到這一個長相朴實的演員。他沒有過人的顏值,卻有驚人的實力。後來成名時期出演的唐人街探案讓他事業進一步發展。這一步步都彰顯了他腳踏實地成為一個好演員,而後續他又想要挑戰成為一名導演,也非常期待他帶來的作品。

㈧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㈨ 為什麼國家不讓成龍拍電影了

國家沒有不讓成龍拍電影。近年來成龍不是不拍電影了,而是拍片少了。

1、首先是沒遇到好劇本。

成龍在《filmelier》采訪中提到,自己並沒有離開北美市場,只是沒遇到好劇本。我們知道《警察故事》系列是成龍的代表作之一,在爆紅的電影《尖峰時刻》中他依舊飾演警察。本來海外市場對中國演員就有打星的固有印象,像成龍這種標桿式的人物,自然更要全方位利用價值。

成龍坦言,拍完《功夫夢》後7年沒接北美電影,因為找他的劇本角色都是警察。成龍一直考慮轉型,希望自己是一個能拍動作戲的演員,而不僅僅是個動作明星。

他的電影中不只是打鬥和喜劇,也可以演劇情片。這也是成龍接演《英倫對決》的主要原因。在片中他飾演一名為女兒討回公道的父親,角色性質有點像連姆.尼森的營救系列。但是,電影工業十分發達的好萊塢有自己的一套運營准則,他們有適合成龍的職位,但成龍忙著轉型,未必有興趣參與。

2、其次是年齡和體力的局限性。

成龍已經66歲了,這幾年的電影中不難發現他在讓路給年輕人,早不在C位。他也坦言不知道自己還能拍幾年,所以也在盡量減少接拍動作戲強度非常大的作品。

成龍對吳京說過,希望有動作片演員傳承他的風格,將中國功夫結合喜劇元素。這樣觀眾看得輕松愉快,還將文化部分發揚光大了。深入淺出的功夫哲學也更容易打入西方市場,一舉多得。

既然受年齡限制,體力下降,成龍主觀上會推掉一些動作片。結合上一條,成龍與好萊塢之間的互相選擇空間則變得更小了一些。

3、那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再來看看2020年內地票房總排行榜,第一名是《戰狼2》,第二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三名是《流浪地球》。前十名中僅有一部好萊塢大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這部加映後榮登全球票房冠軍的漫威電影,僅在我國排行第4。

這就使得好萊塢電影不再有特殊光環和優待,即便成龍去北美拍片,來個出口轉內銷,意義也不大。人們看待好萊塢的態度越發平等,不再是章子怡闖盪北美的年代,回來有種「國際章」的衣錦還鄉。

人物簡介:

成龍,原名陳港生,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中國戲劇研究學院,中國香港男演員、歌手、導演、監制、動作指導、製作人、編劇,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1971年,進入電影圈。1978年,以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確立功夫喜劇的動作風格。

㈩ 為什麼現在沒有武俠電影了

香港製片公司不拍了內地拍不出來。

以前的武俠片有江湖與武林的神韻,從張徹楚原到徐克程小東甚至到末期披著武俠外衣的古裝片,這份吸引武俠迷喚醒男孩心中俠客夢的神韻,或多或少還是有的。現在的則越來越少甚至沒有。這種很玄妙的東西才是決定武俠片質量的關鍵。

所以回過頭又看了01年的《蜀山傳》,突然就覺得其實很好,沒有當年那種失望無比的感覺了。和多年前老蜀山一樣,依然有那份劍氣千里飄渺奇幻的意味。

這幾年我看過的武俠片還有《劍雨》和《綉春刀》,其實說實話,單純從拍的好看程度來說我覺得還行,挺好的。但自己就是入不了戲。

於是想了個很悲傷的解釋:那個武俠夢,大概已經做不動了。

另外還有個個人原因——那時的演員穿上古裝,要麼美得不可方物,要麼英氣十足,總之能讓觀眾相信他們就是那批江湖中人。拿李連傑版《倚天屠龍記》為例。我挺遺憾這部未能拍下集的。

吳鎮宇版張翠山不是一般的驚艷!

這個是脫下古裝。其實我比較喜歡她版本的趙敏。

這個版本的張三豐沒體現宗師風范。不過其實很討喜啦。

光明頂之後就變得英氣十足了,個人真的很喜歡這個腹黑版的張無忌。

無需多言

這幾年武俠電影上映後,先不說口碑,無一不票房慘淡。投資老闆們也不傻,他們投資電影是為了賺錢,既然沒有利益可言,肯定不會繼續做下去。沒有老闆投資,那麼導演們就無法拍攝,而且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沒有好的劇本,不能一直炒冷飯,這幾年電視劇不停地翻拍金庸著作,大家早已怨聲載道。如果沒有讓人驚艷的劇本,基本上是個惡性循環的狀態,劇本太爛-沒人投資-導演難為無米之炊,這不就沒落了嘛!

武俠電影還是要看徐克導演的 這幾年的武俠電影 《龍門飛甲》《狄仁傑四大天王》《狄仁傑神都龍王》 豆瓣6.9 6.7 6.6分 。 雖不說特別好 但還可以 。主要量特少

現在網大的武俠量產特別多 前段時間王晶導演還重拍了兩部倚天屠龍記 平平奇奇 反響不是很大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不拍電影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番茄電影在線觀看完整高清 瀏覽:169
木乃伊好看的電影 瀏覽:490
血仍未冷國語電影 瀏覽:822
粵語版電影邪下載 瀏覽:322
劍雨高清完整版電影在線收看 瀏覽:933
哪吒新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395
電影狙擊手女人 瀏覽:457
香港電影十年獲金像獎 瀏覽:759
做英語電影卡 瀏覽:481
恐龍動畫電影全集兒童 瀏覽:691
電影投資價格怎麼樣 瀏覽:879
海洋之歌電影中文 瀏覽:2
電影乘風破浪的演員 瀏覽:126
恐怖分子電影黑狗 瀏覽:133
如何把下載的電影放到電視上 瀏覽:115
八佰看電影 瀏覽:981
2014香港電影排行榜 瀏覽:663
女孩給男孩微電影 瀏覽:516
白雪公主大電影英文版電影 瀏覽:650
路飛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