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業內人士怎麼看待迪麗熱巴得獎
尚濤,我國聞名廣告導演,這樣點評迪麗熱巴:真不是靠長相,內涵的氣質力氣十分飽滿。
克拉戀人導演陳銘章對迪麗熱巴的點評:前進神速,喜感大迸發。
協作的藝人郭京飛這樣點評迪麗熱巴:能夠駕御許多人物,是個了不得的藝人。
迪麗熱巴對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好藝人而不是明星。
最喜愛熱巴的人物是高雯,可是原本是沖著唐嫣去看的,可是後來由於女主的人物太不討喜,後來就棄了,可是對迪麗熱巴扮演的高雯卻留下了深入的形象,只是覺得這個女星的演技看起來挺天然的。
後來有幾部迪麗熱巴主演的古裝劇,看了幾集由於造型真實不符合我的審美就棄了,然後就看到了各種黑迪麗熱巴顏值的通稿,比如五官太健康,不適合扮古裝等等,由於不粉妹子,所以其時也沒什麼主意。不過,迪麗熱巴的鳳九還拿來做了良久的屏保呢!只是是由於美觀。
可是,看了上面這些業內人士對迪麗熱巴的點評,也想說一下對妹子的觀點:
關於顏值
迪麗熱巴的現代裝很冷艷了,那些說她丑的,請讓我丑成她的一半我就很高興了。
關於人品
假如網上那些粉粉黑黑的點評不行客觀的話,那上面那些業內人士對迪麗熱巴的點評應該很具有參照性了吧,不知道那些可能根本不了解小姐姐的黑粉憑什麼覺得自己比那些協作的人知道的更客觀呢?
㈡ 2019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提名名單公布,競逐年度男演員有誰
8月24日晚,第11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後簡稱「導協」)2019年度表彰大會提名名單正式公布。年度男演員獎項的角逐非常激烈,王景春、易烊千璽、於謙、胡歌、張頌文均榜上有名。年度女演員的角逐也同樣精彩,提名者包括周冬雨、詠梅、姚晨、白百何、宋佳。
據悉,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導協年度表彰評選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隨著提名名單的公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年度表彰大會終評工作也正式啟動,終評評委會陣容將於近日揭曉。
(2)電影藝術協會為什麼沒有這些演員擴展閱讀
2019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導演」提名名單: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由中國電影導演組織的最具權威性的行業協會,現有正式會員317名,包括著名的電影導演和新生代的電影導演,每屆都會邀請優秀藝術家為表彰大會量身定製獎杯,並由會長親自把關。
獲得「年度導演」提名的有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位導演以及王小帥、郭帆、餃子、婁燁。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篇章分別由七位導演執導,每個篇章都有著各個導演鮮明的個人特色。而和這些大導演相比知名度不高的餃子導演則憑借《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入圍。
㈢ 當今影視圈健在的老戲骨,堪稱表演藝術家的也就這8位,你知道都是誰嗎
堪稱表演藝術家的這八位分別是葛優、李幼斌、斯琴高娃、曾江、陳道明、李保田、李雪健、焦晃,下面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幾位。
葛優李幼斌一直是一個非常努力的演員,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李幼斌,並且我們會感覺李幼斌一直是一個不靠炒作,並且為人非常低調,總是演繹的一些電視劇呢,也是我們很多人都非常喜歡演繹的一些電視劇是因為他從來都為人低調,不靠炒作,一直為了自己的一些名氣,一直打拚到現在,他一直非常喜歡做一個明星,被很多人認識。
然後有一些非常大的號召力,他做到了,但是他是憑著自己的實力做到的,是有一種成就感,在心中的這種成就感是揮之不去的,我們大家非常的佩服李幼斌,並且我們會感覺李幼斌是一位值得佩服的大將。李幼斌一直是一個前輩,並且在我們很多人心中呢,都有著非常大的知名度,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喜歡李幼斌。
㈣ 電影電視劇劇組要的群演和跟組演員從哪裡來的,是不是臨時發到網上招聘
所謂劇組其實就是為拍戲臨時組成的一個團體,所有演員都是通過試鏡挑選從別處抽調匯集過來的,沒有新招聘一說,包括跟組演員和角色演員也不是新招聘的,你聽說那個演員是招聘來的嗎?劇組中的演員絕大多數原來都已經是演員,都有自己的原單位,有的是某話劇團的,有的是某曲藝團的,有的是某文工團的,有的是電影廠演員劇團的,有的是藝術院校的,有的是關系人介紹的等等,不一而足。
在這些演員當中,群眾演員不屬於演員范疇,歸道具組管,被稱為活道具,不當人看的。這些活道具也就是群眾演員都是到各個群演聚集地去叫的,也有是聯系群頭安排的。除了群眾演員以外,免不了可能會有一些小角色演員需要臨時調配和遴選,從多種渠道挑選一些備用演員,當然,這些渠道也可能包括影視院校的畢業生和業余愛好者。於是,導演日常就需要從這些學生和愛好者當中免費進行初選試鏡,以積累儲存自己掌握的演員資料。這些工作有的導演會自己做,有導演會委託他身邊的熱心志願者朋友幫他做,而委託志願者朋友做時,大部分參加試鏡的人都是導演派發給他們的,而這些朋友也可以採用各種方式自己找人來拍,因此,你如果能夠找到他們這些志願者朋友,也是可以有機會參加到這個免費試鏡活動中去的。
但他們這些志願者朋友找人免費試鏡一般都不對外宣傳,都是通過試鏡演員之間人傳人而來的、個人朋友之間慕名而來的、在大街上偶然發現帶來的等方式選人,因為僅僅這樣來的人就太多了,根本應接不暇,所以他們也不需要做廣告,大多數情況下你也不可能在網上找到他們的影子。使得這些免費試鏡活動彷彿只存在於傳說中,好像根本沒地方找他們去。不過,再縝密的活動也沒有不透風的牆,只要世上存在此事,就一定能找到。
這是因為有一部分為導演幫忙拍攝試鏡資料的朋友是已經退休的老年志願者朋友,他們除了接收導演派發的被拍攝人以外,自己找人時由於接觸面的原因,很少有正值青春年華的朋友,也無法到大街上去拉人試鏡,於是剩下唯一的渠道就是到網上介紹一下此事,希望有人看到以後能參加到他們的免費試鏡活動中來。他們也就是為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兼鍛煉身體,活動腰腿,陶冶情操,豐富退休生活,不為錢,就是圖個樂而已。所以,這就為你們這些沒有其他關系的女孩子找到他們參加免費試鏡創造了機會。
也許你也看出來了,我好像只是強調接收女孩,其實不是我不讓男生試鏡,而是沒有一個導演找我要男藝人,我弄那麼多男的來試鏡又有什麼用?我又不能熬著吃。目前業內凡是志願者從事的免費試鏡活動,都是受限於導演的實際需要,都不會要男藝人的。因為任何劇組的小角色男演員和歲數大些的女演員都不會出現拒演的突發情況,導演不需要對男演員和上歲數的女演員做備胎,導演儲存的都是防止有的年輕女演員突然拒演某些戲份時必須能馬上頂上來的不拒演任何戲份的年輕女演員。導演需要儲存什麼樣的演員,他才會委託他身邊的盆友幫他來對這樣的演員做初選試鏡,從而派生出所謂圈內志願者舉辦的免費試鏡活動。僅此而已,並非普通意義上男女都要的選演員,不要誤會。
我們的試鏡活動均在北京市區的外景地進行,所有試鏡完全免費,你只要自己解決住宿就可以了。活動並非專門針對想當演員模特的女孩子,而是針對所有女孩的,哪怕你並不想當演員模特,只是酷愛在鏡頭前表現自己,純為放鬆心情解解悶,就是隨便玩玩沒有任何奢望的也可以。這個活動比較享受,非常適合女孩。這個活動並不是專門為招演員模特而設立的,能夠被人選中踏進演藝圈純屬圈內日常工作的一個附帶作用而已。所以我們這里絕對不是外面那些以招聘演員模特為名詐騙錢財的地方。
因此,最好是外地來京生活無著無工作有大把時間的女孩,願意通過外景試鏡拍照放鬆心情的,對長相和身材無任何限制,只要是具備藝人的基本素質和職業道德,不因個人雜念而拒拍藝術上需要的任何鏡頭,在未被選中之前能堅持長期在我這里試鏡的女孩,都可以參加拍攝。鼓勵自帶服飾(須經我方認可),也可穿我方免費提供的道具服裝。本活動為免費拍照,符合規定的照片事後贈送,無潛規則,住宿化妝造型自理,拍攝期間免費提供工作餐。對所有參加試鏡的女孩我們都有言在先,絕不保證一定為你搞定出路。請你一定要擺正心態,就當是一次免費的鍛煉、培訓、經歷、娛樂而已。
由於那些用人單位的人士都是不定期來我這里看片挑人,而每次來又都只看近期的,所以如果你只拍一兩次,就很有可能被他們錯過,你只有長期堅持在我這里試鏡拍攝資料片,被他們看見的概率才更高。所以我都是要求女孩子們必須是酷愛拍照或表演的熱心人,能樂此不疲地長期堅持在我這里試鏡,不論選中與否,你都十分開心樂意,我們一分錢不收,都是為了豐富退休生活,活動腰腿,鍛煉身體,所以也不介意長期給你免費試鏡,你還能不斷開心拍照,何樂而不為?
需要聲明的是,這樣選進去的一般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小角色演員、次要配角演員、替身演員等,個別時候也有女一號。當然有機會時也不排除群眾演員。只要到了我這里,除了不掙錢,你就跟真的藝人沒有兩樣了。所有拍攝活動均在北京市區外景地進行,拍攝之餘可自願選擇參加本人組織的有針對性免費體驗生活等藝術積累。照片未經被拍攝者同意,不發表、不公開、不用於盈利目的。
再一個就是你的年齡,如果你們屬於未成年女生,還沒有人敢擅自選用你參加影視拍攝,除非你家長能帶著你來,或者給出同意你參加影視拍攝並且沒有任何拒拍鏡頭的書面證明,即使這樣,使用你當演員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如果沒有身份證,還要戶籍地派#出&所開證明,家長親自出面辦理手續等等,而如果有了身份證,則只要持有家長同意你沒有任何拒拍鏡頭的證明就可以了,否則你只能等到18歲以上自己來了。其實,你們現在即使沒法拍戲,只要你們家長同意,也可以利用寒暑假來北京先參加試鏡,鍛煉自己的鏡頭感和表現力,積累經驗,豐富閱歷,體驗圈內生活感受。
我本人前後已經做了數十年這項公益事業了,多位知名藝人均出自我的試鏡活動,你在網路上搜搜,除了那幫被我砸了飯碗的騙子公司的一些馬甲心懷鬼胎的攻擊謾罵之外,至今還沒有一名真正在我這里試鏡過的藝人對外投訴我有任何不規之舉,甚至被人調侃為不食人間煙火、性取向不正常、不解風情等等,在京城演藝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清者自清,這是我的驕傲。
至於怎麼找我們,我也替你發愁,網路知道規定我不得公布任何聯系方式。我們的這個公益活動與網路知道官方達成過協議,可以發布活動信息,但不能藉此宣傳個人,想知道怎麼找我的朋友,可以通過私下留言等方式向我咨詢。使用手機匿名上網的朋友,想找我必須先在網路注冊,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然也可以去網路貼吧的海選吧、業余模特吧等查看以我的名義發布的相關帖子,其中都附有聯系方式,而唯獨不能在這里公開提問。你問了我也不能回答,再追問本題就會被秒刪。我也沒有QQ,沒有微信,想在網上談,有注冊的朋友可以使用網路Hi或者網路私信包括空間留言。
㈤ 在電影協會主席競選上,為何陳道明當選主席,馮小剛卻落選副主席
在電影協會主席競選上,陳道明當選主席,而馮小剛卻落選了,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來,電影協會在競選的時候,可能看重的是演技方面,不是明星表面的東西,而陳道明的演技確實很好。口碑也很不錯。
雖然這次當選的人名單中沒有馮小剛的名字,但是馮小剛個人的資歷能力以及威望,在電影圈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作品也是得到大眾的認可。可惜這次落選了。雖然現在出現很多輿論,可能是馮小剛的威望有所下降。不過不論如何,只要我們都會記住他那些優秀的作品。
㈥ 楊冪獲四大協會重要職務,地位僅次於陳道明,父親驕傲網友卻質疑
明星這個職業,只要你成名了,發展前景只會越來越旺,尤其是不單單只局限於幕前,很多明星在成名後會加入到了很多幕後專業協會,比如藝術家協會、電影家協會等等,能夠進入到這些協會並擔任相關職務的明星更是不在少數。
近日,楊冪父親在社交平台當中分享了楊冪擔任四家協會職務的圖片,從圖中我們得知,楊冪成為了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理事,同時還擔任了電影家協會和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最後一個便是中國廣播電視組織的聯合會常務理事。
針對女兒獲得了這些職位,楊冪的父親也十分激動,甚至忍不住感慨,沒想到女兒能夠在擔任校園時期中隊長和美術代表後,還能夠擔任如此多的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演員陳道明與楊冪同在電影協會當中擔任主席一職,陳道明是正主席,楊冪則是副主席,這也意味著楊冪已經成為了陳道明的屬下,甚至差點與陳道明平起平坐,楊冪實力果真不容小覷!
雖說楊冪是 娛樂 圈炙手可熱的明星,並且還是頂級流量,但她真的有能力成為4個協會當中重要職務人員嗎?童年時期出道的楊冪,至今在 娛樂 圈已經混跡了幾十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之作,但是很顯然這些作品幾乎都是一些普通的言情劇、古偶劇,並沒有多少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甚至走出國外的作品。
娛樂 圈哪些是拿得出手的作品?比如同是電視劇大女主孫儷所主演的《甄嬛傳》,這部劇不僅在國內享譽名聲,海外也有很多觀眾欣賞這部作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像是成龍、章子怡等這些享譽國內外的國際知名電影人,才有資格在這些專業協會里服眾。
從楊冪的事業發展來看,她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事業心的女士,甚至當初為何會與劉愷威離婚,想必就是因為她過於將事業放在家庭前面,雖說會有男子會欣賞這種女子,但在家庭之中卻並不怎麼合適。
針對楊冪父親驕傲曬出女兒獲四大協會的重要職務一事,很多網友的看法也十分不同,有網友認為楊冪有著非常正的三觀,獲得這些職位實至名歸,當然也有網友表示:楊冪無論是演技和工作態度都不行,甚至有網友蘆型忍不住嘲諷:楊冪的劇基本都非常爛,演技太差。
對比起同在電視劇行業發展的許多藝人來講,楊冪確實不是那個佼佼者,尤其是作品幾乎都是一些言情劇沒有很大的格局。電影方面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楊冪也在一直不斷地嘗試,但自從《小時代》後,楊冪就沒有新的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尤其是由她主演的《小時代》更是被譽為經典爛片。
兩者都沒有亮眼發展的情況之下,楊冪告嘩燃仍然在 娛樂 圈中擁有很高的人氣,這與她即使生完孩子依舊有著出眾外形,絕對是離不開關系。畢竟生完孩子之後的她依舊身姿苗條,外形如少女,這一點就值得她擁有超高襪虛人氣,但是並不代表她有能力和實力進入到4家專業協會。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講,楊冪是自己的女神,也是自己的夢中情人,完全有能力擔當得起這些職位,當然也有網友有著反向意見,認為楊冪在於某些方面或許不夠資格,只能說100個人心中有100種不同的想法
不過相信如今楊冪既然已經擔任這些職位,那麼就說明她本人確實有些過人之處,即使沒有辦法獲得所有人的肯定,也希望楊冪能夠在未來推出更好的作品,想必到時也就能夠讓那些不看好的人徹底心服口服。
㈦ 陳寶國任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長,他為何能被選中擔此重任
近日在中國表演藝術論壇當中,有一則重磅消息受到了廣泛藝人的關注。演員陳寶國擔任了中國表演藝術學會會長一職,在未來將帶領中國表演藝術學會邁入新的征程,很多人對於陳寶國的當選都比較詫異,有無數老演員同陳寶國一樣有擔任會長的資格與能力,但為何陳寶國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陳寶國這么多年的演繹生涯讓他在業界心服口服,成為了國家一級演員,而除了演技之外,陳寶國的社會活動也讓他的口碑更上一層樓。各種捐款活動他都沒有錯過,積極組織各種慈善活動,幫助中國大地上受苦受難的人群,無數人響應了他的號召,紛紛加入慈善活動當中。
能力與人品的雙佳讓陳寶國能夠力排眾議,成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的會長,相信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能夠越辦越好,更上一層樓。
㈧ 國家一級演員大洗牌,李連傑、鞏俐等眾多明星被踢出名單,到底咋回事
演藝圈的明星想要成為「國家一級演員」,首先要有體制內的編制,其次要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當然,也有很多沒有編制的明星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他們能有如此殊榮,是因為在2005年,紀念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際,電影協會評出了中國電影史「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評選時段為1905——2004年。
其實,這本護照免簽的國家有限,世界上擁有「護照免簽國」最多的兩個國家是日本和新加坡。李連傑肯定不會入日本國籍,所以才申請了新加坡國籍。有了這層身份,他可以免簽190個國家,節約很多時間。
新加坡的教育環境和稅收也是吸引李連傑移民的原因之一,那裡擁有得天獨厚的雙語教育環境,有利於培養兩個女兒。在稅收方面,主要是簡單、透明、低廉。李連傑不僅是明星、慈善家、還是一位商人,所以他移民是經過精心策劃、縝密思考的。
㈨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