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直接電影的與真實電影的區別
「真實電影」——法國出現的一個電影流派,由讓·盧什和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為首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提出攝影機是參與的攝影機,形成了以訪問形式出現的建立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繫上的運作模式。
直接電影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它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
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
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
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
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5、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
『貳』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2)什麼是直接電影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叄』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異同點
先說「直接電影」。美國電影史專家羅伯特·C·艾倫認為,「直接電影」是60年代初美國紀錄電影製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運動,這一運動被後人稱為「直接電影」,它「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聲、無畫外解說和無操縱剪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種嘗試。簡言之,直接電影作品企望給予觀眾一種正當攝影機前的事件展開之時『他們身臨其境』的感覺。」早期階段的美國直接電影作品主要是指羅伯特·德魯領導的攝制組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貝在《美國的直接電影》一書中指出,這些影片「表明了自發的、不受約束的拍攝影片的可能性,並且第一次直接觸及了這一做法所派生出來的主要美學問題。德魯小組實際上為美國真實電影作了界定,他們創建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其影響至今仍起著主導作用」。
再說「真實電影」,又稱「真理電影」。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胡瀕教授認為,「真理電影」是法國「新浪潮」中的一股現實主義潮流。依照他在《當代法國電影》一文中的看法,「新浪潮」由三股潮流組成:一是作為新浪潮核心的「作者電影」,二是與新浪潮相伴而生的「作家電影」,三是以「真理電影」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潮流。法國電影史學家克萊爾·克盧佐把這股現實主義潮流細分為三個支流或團體:故事片、紀錄片和介於兩者之間的「真理電影」。1960年12月20日,《法蘭西觀察家報》刊登了法國電影理論家艾德迦·莫蘭對記者提出的「您所理解的真理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認為「真理電影」是「一種戰勝了故事片與紀錄片之間的根本對立的電影」。60年代的法國電影在現實主義方面最有特色的創新和探索便是真理電影,它持續影響了直至今日的法國電影。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是有區別的,巴爾諾甚至認為兩者互不相關,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從同期錄音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而且這樣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1)主張「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理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理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理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理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之間的區別,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魯什在拍完《夏日紀事》幾年後接受采訪時重申,他確信電影具有「揭示我們所有人的虛構部分(to reveal a fictional part of all of us)的能力,盡管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但對我而言這正是一個人的最真實的部分。」攝影機能夠刺激人們展現他們自己的虛構面貌,以及他們作為想像、幻想和神話的創造物的能力,這一點被魯什稱為「真實電影」實踐的試金石。在魯什看來,《夏日紀事》絕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影片中的人們都被激發表現出了他們的虛構部分;同時,它又絕不僅僅是一部故事片,因為它所展現的虛構部分都是真實的。影片結尾處有一個簡短場面,正是對電影通過「謊言」展現真實的實踐的一個明確宣言。
在對「直接電影」和「真理電影」的概念進行一番梳理之後,我們接著進行本節的討論。不論是「直接電影」還是「真理電影」,擬或是帶有折中色彩的「真實電影」,這些概念甚至詞彙本身都含有向格里爾遜為代表的傳統紀錄電影挑戰的意味。標榜自己是「直接」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間接」,標榜自己是「真實」或「真理」,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虛假」或「謊言」。從根本上說,「真實電影」是一種反對虛構的電影,以至於「非虛構影片」(non-fiction film,港台譯作「非劇情片」)一詞逐漸成為後格里爾遜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紀錄電影定義,並且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甚至成了「紀錄電影」的代名詞。
轉摘自:單萬里 ——《紀錄電影文獻》序言
『肆』 紀錄電影有哪些主要流派
現在人們說的紀錄片的流派沒有很一致的說法,常見的有格里爾遜式、真實電影式、直接電影式、新紀錄電影等,它們其實是紀錄片發展的4個階段中的一些代表:
「格里爾遜式」是最早的,20年代誕生。格里爾遜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紀錄片」這個概念的。其主要特徵就是「畫面+解說。」但表現手段太簡單,不夠客觀,被人稱為「上帝式的獨白」。二戰後逐漸式微。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出現在二戰之後,取代了格里爾遜式。
「直接電影」產生於本世紀60年代初,當時,由於聲音和攝影設備的一系列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導致了紀錄電影的徹底革命,使紀錄片的拍攝更方便,更經濟,更利於抓拍到生活的原貌。「直接電影」就是當時在美國產生以羅伯特·德魯(RobertDrew)和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Leacoek)為代表的紀錄片流派。他們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幹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紀錄。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幾乎是一樣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但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的缺點是難以讓人有全局的認識並且無法傳遞一些概念理念性的信息。
之後的紀錄片,開始引入訪談、記者的參與、字幕等多項元素,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紀錄片了。
近年來西方出現了「新紀錄電影」。
「新紀錄電影」的特徵可以概括為:(1)積極主張虛構的紀錄電影;(2)否定傳統定義的紀錄電影;(3)關注歷史問題的紀錄電影;(4)擁有大量觀眾的紀錄電影。「新紀錄電影」積極主張在紀錄電影創作中採用虛構手段,目的在於更好地揭示真實。
「新紀錄電影」尤其否定真實電影的觀念和手法。如果說真實電影注重展示「生活是怎樣的」,那麼「新紀錄電影」則偏重揭示「生活是如何成為這樣的」。由於拓展了表現手法和范圍,「新紀錄電影」吸引了大量觀眾。
紀錄片的發展,是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的。所以,紀錄片的拍攝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小,表現手段是越來越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