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父母在家孩子都不和父母擁抱電影

父母在家孩子都不和父母擁抱電影

發布時間:2023-05-03 06:10:00

孩子幾歲才能和父母分床、分房睡4個步驟就4個輔助幫孩子順利分房睡!

我一朋友,女兒4歲。朋友最近正設法「訓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睡覺。已經進行了一周多了,每晚都要上演一次「哭戲」,媽媽和孩子一整夜都不得眠。每次孩子夜裡哭醒,她都不得不反復過去安撫、哄睡,每天都頂著黑眼圈、睡眼惺忪地去上班,崩潰極了!

後來我給她講了另外一個媽媽和孩子分床睡的經歷:

一位媽媽,在孩子4歲生日那天,開始嘗試跟孩子分屋睡。第一天晚上,孩子意料之中地來敲門,一會兒說有螞蟻爬進房間;一會兒又說,自己的玩具熊落在媽媽房間里。爸爸隔著房門對孩子說:「你那點小心思唬誰呢?趕緊回去睡覺,不然打你 *** 。」之後,一整夜都沒有聽到孩子的聲音,夫妻倆放心地一夜安眠。

第二天一早,媽媽打開房門的那一刻,竟然發現孩子蜷縮在門口睡得正酣。原來他自己半夜從房間拖來了、小枕頭、小被子,懷里還緊緊的抱著媽媽的一件衣服……

聽完這個媽媽和孩子的分床經歷,朋友竟然哭了。她說:原本我以為,只有早點讓孩子學會自己睡覺,孩子才能更獨立一些,沒想到卻傷了孩子的心。

是呀,有多少媽媽抱著同樣的心態,按部就班的計劃著跟孩子分房睡:想藉著分床睡、分房睡,讓孩子更獨立;不想孩子太粘人、太嬌氣,想早點和孩子分開睡;「3歲分床、5歲分房」過了這個年齡就更不好分了;聽說很多媽媽,孩子一出生就要自己睡了……

這些都是真的嗎?

■到底有沒有最佳分床、分房睡的年齡? ■和孩子分開睡是不是越早越好? ■怎麼才能讓孩子適應分開睡?

那些一出生就和媽媽分開睡的孩子 後來都怎樣了?

我生孩子那時候,很多媽媽都特別奉行「寶寶一出生,就該自己睡」的原則。而這個說法來源於幾十年前,很多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房睡了,美其名「這樣可以讓孩子變得獨立、聽話、不黏人」。但是後來,很多媽媽發現,過早和寶寶分床睡,導致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位追悔莫及的媽媽,分享了她戚兄的經歷:

她是個極其熱衷於國外各種育兒理念的媽媽,孩子一出生就和寶寶分開睡,即使孩子哭鬧她也依然堅持。慢慢地,孩子漸漸長大,的確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睡,卻也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話、更不愛笑。

一次旅行的時候,她原本打算跟孩子一起睡,卻聽到孩子說:「我不要備仔彎和媽媽一起睡,媽媽從來也不喜歡和我在一起。」那一刻,她後悔極了……試想,曾經的一天中,孩子小小的背影,一次次被父母拒之門外、一次次陷入無盡的黑暗和害怕之中,是有多讓人心疼呀!

媽媽真的忍心,就這樣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推出門外嗎?!

過早分開睡的孩子, 將來可能和父母的關系會比較淡漠

西方國家有些家庭,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聽過的「哭聲免疫法」也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孩子哭了不會立即得到安撫和擁抱,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適應和修復,寶寶在襁褓里就實現了分房睡。

雖然孩子的確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獨立性的培養,但同時卻犧牲了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和依戀,安全感缺失,成長中可能和父母的關系會比較淡漠。

白天上班的媽媽 更需要晚上陪孩子一起睡

很多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陪孩子,晚上回來已經很晚了,陪伴的時間非常短。但即便如此,你會發現,仍然有很多孩子最依戀的還是自己的媽媽,而不是白天帶養他的爺爺奶奶/外祖父母。關鍵就在於夜間的照料和及時安撫,對建立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更為重要!說白了,孩子晚上跟誰睡,就跟誰更親近。

孩子和媽媽一起睡 睡眠品質更高仿悶

人類學教授詹姆斯·麥肯納用幾十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嬰幼兒在生物學上就習慣性地靠近母親,母親的身體是嬰兒真正適應的唯一環境。」 就是說寶寶與媽媽睡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體溫、氣味、聲音、撫摸等身體信號,寶寶睡得更好,有助於提升嬰幼兒的睡眠質量。

和媽媽一起睡 大大減少「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

詹姆斯·麥肯納教授還說:母嬰間基於母乳喂養的合睡情況,是人類最古老,最有效的睡眠方式。「合睡」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普適性,可以最大化保證嬰兒的生存概率。

下圖中可以看出,嬰兒發生猝死綜合症的好發年齡是在出生後的1〜4個月之間,這個月齡的寶寶抬頭和翻身還都不太行;如果單獨睡在距離媽媽較遠的地方,夜間媽媽很難感知到孩子處於危險之中,導致意外的發生。

反倒是母嬰睡在一起時,互相都能更好地感知到彼此,媽媽對孩子的反應也更加敏感和警覺,孩子稍有不對,媽媽就能迅速做出反應,避免意外的發生。媽媽和孩子一起睡並不是必須要睡在同一張床上。而是在床邊放置一個睡籃或小床,而且父母能在可觸及范圍內感受到寶寶,反而是一種更安全的選擇。

二、但是!孩子和媽媽太晚分房睡也不好

之前某星二代,因涉恐言論而被逮捕。告知同學某日不要來學校,因為他要在那天進行槍擊。受到驚嚇的同學隨後選擇了報警,警方介入後,在他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及槍支。

面對警察時,孫安佐和母親都異口同聲表示「槍擊」只是一句玩笑話。但警方並不以為然,他們對星二代擁有如此數量龐大的武器表示懷疑!兒子在出事後還是媽媽第一時間飛過去給兒子「擦 *** 」,處理後續問題。

星二代11歲的時候還和媽媽睡同一張床,直到15歲才和媽媽分床睡。從生活上可聯想到爸媽對這大孩子的遷就和寵愛是否過多?長期和父母同床睡的孩子是否會過分依賴父母,獨立性差?

雖然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獨立性差,未必是因為一直不分房睡造成的。但太晚和孩子分開睡確實會造成孩子的身心成長的阻礙,限制了探索與不同的發展可能!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 *** ,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對於所有母親來說,接受與孩子的分離,讓孩子慢慢成長,學著勇敢和獨立,才是所有母親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孩子一直和父母同睡,影響夫妻關系。網路上有個提問:「有孩子第一年要不要和老公分床睡?」之前,有位媽媽也給我們發來留言:因為爸爸忙,每天都是媽媽陪孩子睡,當有一天爸爸想跟妻子和孩子一起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早已成了孩子眼中的外人,成了媽媽和孩子間的「第三者」……

很多新手媽媽在有孩子後,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孩子,也體諒老公白天上班的辛苦,會選擇跟老公分房自己帶孩子睡。但數據告訴我們:自從有了孩子,夫妻的親密關系和對彼此的滿意度就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本來有孩子後女人就不自覺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了,晚上再一分房,沒有二人空間,漸漸聊不到一塊兒,從夫妻變成「室友」。即便是夫妻沒有分房睡,房間里有個孩子,媽媽也是會把關注力更多的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種以「孩子」為開端的,對彼此的忽視。久而久之,即便是同床共枕也是各做各的,缺少交流,親密關系就越來越淡了。

推薦閱讀:夫妻分床只是開始,如何面對育兒期與另一半關系?

說了這么多,那到底該不該和孩子分床睡、幾歲分呢? 有沒有一個分床、分房睡的年齡界限? 網路流傳的「3歲分床、5歲分房」對不對呢?

三、孩子分床的最好時機應該是當他准備好的時候

最近有一位媽媽留言說,女兒已經六歲了,是不是應該要跟父母分房睡,可是孩子很抗拒這件事。曾經嘗試過幾次,可是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每次答應的好好的,可是一走到自己的房間,她都會臨時變卦,然後要回到我身邊睡覺。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將她哄睡著了,但她半夜起來又哭喊著說:怕黑,一個人睡覺太可怕了……其實這正是孩子在告訴媽媽「我還沒准備好」,孩子可能會怕黑、怕獨處、怕各種他擔心的事情發生……這時,與其強迫孩子接受,不如順其自然。

正如一句曾說的:孩子遲早都會的事,為什麼那麼著急?

你的寶寶就是獨一無二的,他也許有些地方成長快一些,有些地方比別人慢一些,但你要相信他是獨一無二的,你是創造他最初世界的人,讓他擁有自己人生的步伐,而你只是用心引導,有時候也耐心等待,讓他自信快樂,也許他不是偉人,但他卻是獨一無二最美自信的自己。

可能某天,孩子要求自己睡,就在你猝不及防的那一天。

某位藝人就提及女兒在得知同學自己單獨睡覺後,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跟媽媽分房睡,並很快習慣了。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當他們做好准備的時候,就會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新的狀況、新的成長。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地陪伴和等待,並時刻准備好放手,讓孩子自己向前走。

有心理學家指出:10歲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一個具體的分床、分房年齡界限能適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說的「3歲分房、5歲分床」只不過是根據多數孩子的情況給出的一個建議年齡。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確的時間,與其把焦慮帶給孩子,不如放鬆下來,想些適合的引導方法。

推薦閱讀:【胖胖麻經驗談】孩子分床或同床睡?四模式利弊分析

四、4個步驟+4個輔助幫孩子順利分房睡

第一步:小寶寶,分床,貼緊大床

首先,我們是提倡寶寶出生後就該分床睡的。只不過寶寶的小床要緊貼媽媽的大床,讓寶寶在睡覺時能夠感覺到媽媽的氣味和溫度,也方便媽媽在夜間照料寶寶,更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

《英國醫學雜志》報告:

「分析了近1500例嬰兒猝死案例,該報告顯示睡在父母床上的嬰兒,猝死概率達22%。」

第二步:大寶寶,分床,和大床拉開距離

大一些的寶寶,嬰兒床已經睡不下了,就可以換兒童床,放在距離大床有一定距離的位置,最好是媽媽和寶寶伸手能摸到彼此的距離。既有彼此的獨立空間,又能隨時感知到彼此,大人孩子都能睡得更安穩。

第三步:大孩子,分房、不關門

等孩子長大一些,和媽媽分床睡得也比較踏實了,就可以考慮給孩子分房睡。但是,最初分房階段,媽媽可以陪孩子睡著後再離開,而且兩間卧室都不要把門關死,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和爸媽在一個房間睡,媽媽也隨時聽到他的聲音,有需要叫媽媽,媽媽馬上就能過來。

第四步:最終,分房、獨立睡

到了這一步,就離徹底分房獨睡的大功告成不遠了,孩子表現出越來越適應睡在自己的房間。媽媽可以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或陪孩子聊聊天後就離開房間,熄燈關門。如果孩子不願關門,可以巧妙點跟孩子說:「是不是關門睡更安靜,即使關著門,你喊媽媽,媽媽也是能夠聽見的。」

輔助一:和孩子一起布置他自己的小房間

早在正式分房睡之前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房間。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床、燈、小書桌、小櫃子等,一切都布置成孩子喜歡的樣子,並讓孩子參與到布置當中,給孩子一種即將可以住進來的小期待。

比如女孩子喜歡的公主風格,男孩子喜歡的英雄風格,告訴孩子:「這里就是屬於你的小世界,你是這里的主人……」讓孩子對自己的房間有歸屬感,將來再分床就容易多了。

輔助二:允許孩子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玩具「陪睡」

起初,孩子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會感到孤獨、害怕,媽媽可以允許孩子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做「睡覺小夥伴」。手中握著或抱著自己熟悉的、喜歡的玩具,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有被陪伴的感覺,可以消除孩子的孤獨感。

輔助三:為孩子舉行一個分房儀式

選擇一個有儀式感的時間點,比如孩子生日或者新年第一天,告訴孩子:「寶貝又長大1歲啦,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孩子了,可以自己一個人睡覺啦!」然後為孩子舉辦一個分房儀式,比如在房間掛上綵帶,換上新床單、新被套,在房門上掛一塊牌子,寫上孩子的名字等。孩子也會從內心裡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真的很了不起,都可以自己睡覺了。

輔助四:睡前陪伴非常重要,一定不能省

爸媽睡覺前,最好在孩子房間陪伴,給孩子講講故事、玩玩小游戲、說說悄悄話。讓孩子感覺即使分床了,爸媽還是那個疼愛自己的爸媽,自己還是那個被愛著的孩子,更利於他們接受跟父母分開睡的事實。

❷ 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的現象

父母不主動聯系孩子的情況,非常常見,不足為奇。反過來,孩子聯系父母,工作之前,是為了要錢,工作之後,是想讓父母照顧一下小孩子,就這么現實。

我們只談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的情況。第一,怕磨瞎要錢,一打電話,就要錢,錢包傷不起。第二,怕孩子談,我(我老婆)懷孕了,你們來照顧一下吧,一照顧,就是孩子上小學啊,六年,父母受不了。第三,說明父母身體還好,有錢花,不用人照顧。

這三個情況,導致很多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也不打電話。

但父母一旦半自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了,那就會經常性的聯系孩子。

相對於親情,其實,父母和孩子,更是因為相互需要,而存在的。

話糙,但理不糙。生活,就是這么個理。

哈哈,這個問題我可以用我和老公的實際情況來回答。我們兩個人的故事或許就代表著兩種家庭,代表著兩種家庭溝通相處的模式。沒有好壞,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模式,深深的影響著父母子女孩子的日常相處交流。如果想改變,那就從自己當爸媽開始,改變自己家庭的溝通模式。

我老公家的情況
我公公婆婆也都是很好的人,當然也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傾盡全力的給我們幫助,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希望我們能過的好,能減輕壓力。老公呢人品好脾氣好,也孝順自己的父母。可是呢,他平時很少會主動的給我公公婆婆打電話,一年難得打兩次,還每次說兩三分鍾就掛掉了。不僅他這樣,他姐姐也是這樣,也很少給父母打電話。即使逢年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感覺也不是特熱情那種,就是有事說事,沒事各干各的。我公公婆婆呢也很少給她們打電話,除非有什麼事。

我們家的情況
我們家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家裡孩子比老公家多。雖然姐弟幾個都已成家,而且在不同的城市,相隔甚遠,而且工作都比較忙,但我們總是會利用一切機會相聚,一起去玩一起逛街一起聊天,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跟爸媽也是這樣,從小啊,我們家最幸福的事兒,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聊天,我們說好多學校的新鮮事給爸媽聽,爸媽講講村裡的事兒親戚家的事兒給我們聽。我們有什麼煩惱也會說給他們聽,即使他們幫不上忙。而爸媽呢家裡有什麼事兒也會跟我們商量,即使我們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現在回家仍然是這樣,一年難得回去一次,回去以後家裡最多的 娛樂 活動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即使弟弟是個男孩子也特別熱情,已經是孩子爸爸了還特別有趣,經常聊得大家開心的不行。而平時大家分散在各地,我和妹妹都在千里之外,可平時的電話,視頻是很頻繁的。,有時候我們忙了,忘記了,幾天沒聯系,老爸肯定會給我們打電話。現在有微信里,怕打擾我們工作就發語音問問我們,等到周末就會跟我們視頻。而每次不管是通話還是視頻基本都是30分鍾以上,想說的話總是很多。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的相處模式
我和我兒子很喜歡在一起聊天,我會把自己的事情說給他聽,他也會把自己的事情,學校的事情說給我聽,我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喜歡邀請兒子參與家庭事務,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家就有個活動吃吃喝喝家庭會,這是我兒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其實就是弄點吃的喝的擺在桌子上,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倆聊鬧雀天看看書,反省自己最近不好的行為,接受他人的監督,表揚好的行為,鼓勵保持。還有家裡有什麼事情,大家一起討論討論拿個主意。

我經常跟老公說我最怕的就液游早是一家人卻無話可說,都藏在心裡。愛要表達,要讓對方感受得到。所以我從不吝嗇跟兒子說愛,同樣兒子也是。而且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好處。如果孩子有什麼話都不願意跟我們說,我們又怎麼了解他,怎麼引導他呢。前幾天,我在加班,兒子用奶奶手機給我打個電話,你們知道他要說什麼嗎?他學拼音了,第一次學拼音,學了a,o,e。他特別激動,急於要跟我分享,要讀給我聽。

我和兒子也慢慢的影響著老公,從一個不怎麼喜歡說話不怎麼善於表達的人,慢慢的也會經常跟兒子聊聊天,爺倆的話題也挺多。也會積極的參與家庭活動,甚至都開始加入我和兒子的日常鬥嘴了。而且特別善於製造冷笑話。讓我和兒子事後哈哈大笑開心不已。帶的我兒子都經常會跟我講冷笑話。而且講完了我還必須配合著演一下瑟瑟發抖。

這種相處模式也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簡單很多,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達成一致。既鍛煉了他獨立自主,又讓我們之間保持親密。

所以我覺得長久以來形成的家庭氛圍,家庭相處溝通的模式都會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包括家裡的孩子們長大以結婚以後新家庭的相處模式。我不能說孰好孰壞。但我更喜歡父母子女之間能夠保持溝通交流和互動的相處模式,感覺更親密更幸福更能感受到愛。

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這個問題,我可能和別的家長答案不太一樣。現實就是,不是家長不主動聯系孩子,而是主動聯系孩子,往往十次有八次會被孩子怒懟。

給孩子打電話,想問問最近怎麼樣了,她常常不會接你的電話。我每次遇到不接電話的情況,就會胡思亂想,害怕孩子有什麼事情?就會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結果就是因為緊張而不停的給孩子撥打電話,然後孩子生氣了,沖著我一通嚷嚷,最後就是不歡而散,兩人都不痛快。

要不就是打電話孩子接了,然後會問啥事,忙著呢,你能說啥,你能說想聊聊天?想知道孩子的情況?美死你了,兩句話不到,電話放了,沒時間和你聊天。

我女兒就和我明確的說,有事微信,她看到了會回我的。一般情況不要打電話,打了也不接。女兒還說,家裡有事需要她做隨時打電話,聊天沒時間,她的一切,想和我說的自然就說了,不想說的,問了也沒用。所以,做父母的,哪是不主動聯系孩子,是沒法聯系。

打電話不能聊天,他忙。打電話不能問她工作生活怎麼樣了,你知道了也幫不上忙,知道有什麼用。還剩下什麼需要打電話的?

做父母的,知道孩子在外打拚不容易,知道孩子生活工作壓力大,所以不會輕易打電話給孩子的。主動給你打電話,那是實在想你了,想和你說說話。不要除了要錢的時候有電話,其他的時候杳無聲音。

做父母的還能奢求什麼,就希望你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健 健康 康。我想說的就是,孩子,在閑暇之餘,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說說閑話,時間一晃,父母就會老去,等你想打電話的時候,父母不一定還能和你嘮叨啥了。

中國絕大部分的父母感情是內斂沉默,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 情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擁抱的動作不會做,謝謝的話不會說,愛得深沉。

大部分父母還是自覺懂事的,孩子讀書什麼都不用管讀書就好了,家務什麼的怕影響孩子學習,外出上大學了打電話怕影響孩子上課,出來工作了怕影響孩子工作,打個電話之前會想很多很多。

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像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一樣,務實勤勞,供養孩子上學,也像很多父母一樣,他們幾乎從不主動聯系我,從外出上大學到工作,平時聯系,90%的電話都是我打回家的,有段時間可能忙得忘了,忘打電話回家,他們才會打一次,開頭總是「你沒在上課吧?」

我媽絮絮叨的時候,才會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你爸不讓說」、「本來前兩天想給你打電話,我們怕你在忙」、「你爸又嫌我多說了」、「這些事情告訴你沒用」等等之類的,直到現在父母還是這樣,不會主動打電話給我,為此我專門還設置了提醒「打電話回家」。

大部分的父母也是不會表達愛的,做得很多說得很少,孩子只覺得父母越來越嚴厲,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張,尤其到青春期時,溝通甚至完全無效。

從現在起,學做一個會表達的父母,父母先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表達愛,才會收獲一個充滿愛的孩子。

這樣溫暖有愛的家庭,以後才不會出現孩子不打電話回家、父母從不主動聯系的情形。

女兒十四歲離家求學,一直是女兒主動聯系我們,有時老公叨叨想聯系我也按住他,靜等女兒聯系。

有時女兒也會希望我們主動聯系她,記得一次我無意中碰到電話,女兒說自己很激動地接電話,結果發現沒有回應……

我跟女兒解釋:我們的生活很有規律,而我們希望你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聯系你擔心影響你的生活,我們沒有什麼怕打擾的,下班時間都可以聯系,不主動聯系不代表不牽掛。

至今女兒離家已經十年,一般都是每周六聯系,如有特殊情況,女兒會提前告知,以免我們擔心。

剛開始的時候女兒也曾羨慕過每天都要被聯系的同學,我告訴她:這不是媽媽的風格,否則你也不會那麼獨立;如果我換個風格,每天電話騷擾你,也許你會煩呢!

後來出國,室友的母親就是喜歡奪命連環call,對比之下她感覺還是喜歡我們的方式,讓她擁有生活上的自由。

孩子長大以後離開家庭,我們應該把牽掛藏在心裡,放手鍛煉孩子的精神獨立能力,為以後的獨立生活做准備。

我最近就是這樣的。因為我孩子從上大學開始就離開家已經將近十年了,剛開始我們溝通還很頻繁,最近一兩年,忽然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每每是我發N多條信息,他都不回一句。自從他離開家,無論在哪座城市,我都立馬關注當地的氣象預報,遇風雨冰雪的及時提醒他,平時看到啥自認為對他有用的文章也會轉給他,可是他就像消失一樣的不回復,也從不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他拿到工作offer時,我們曾跟他說不用給家裡錢,自己存著就好,花錢計劃好了,既不要虧待自己,也不要大手大腳的,這方面他還真做的到,工作年薪百萬卻從不給我們買任何禮物,說實在的我們很寒心!我也一直覺得是不是我教子無方,還是說了啥傷到他了,百思不得其解啊。好幾次打電話他都借口正在忙,微信極少視頻,通話次數也有限。可是只要他發來信息我都是秒回啊!被拒絕幾次後我真的非常非常傷心,情緒很低落,後悔要孩子有啥用,辛苦養大並不指望他為我們做什麼,為什麼他這么冷血呢?慢慢的我也看開了,緣分這事不能勉強,人註定是孤獨的,他不理我我也落個清閑,每天上班、家務、抄經,學畫畫、聽有聲書、鍛煉走路的忙自己的事,讓自己充實起來,盡量不去想他免得傷感,一切隨緣吧!

不主動給孩子打電話是怕影響孩子。上學時怕影響孩子學習,工作後怕影響孩子工作。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們經常會加班,所以也沒有正常的工作時間,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哪裡?在干什麼?不是不想孩子,而是時刻在想。

我每次打電話前都會先在微信中問一句:幹嘛呢?如果孩子說在地鐵上,我就等她回家再打電話。有時候是剛剛進門,那就等她吃飯,或者洗澡後再給我打電話、視頻。有時候孩子一邊和我視頻,一邊還要在電腦上工作,聽見敲鍵盤的聲音,就快趕結束,好讓孩子早點結束工作,早點休息!

父母的心一直牽掛著孩子,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多,家務勞動又少。閑的時候多,就更想孩子了。

我的孩子在外地讀書,剛開始我幾乎天天都聯系他,非常想知道他每天都干什麼、吃什麼、很擔心他能否把自己的身體、學習、生活搞好。一段時間以後,每天問七問八的,孩子都煩了,他說他很忙,沒有時間每天這樣事無巨細的跟我聊這些事情的。

我才意識到自己確實聯系孩子太多了,挺打擾他和浪費他時間的,後來我沒什麼事情也不主動聯系孩子了,把心思都放在經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我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應該相信他一個人在外地會學會自己生活和學習,照顧好自己的。

所以現在我也不主動聯系孩子了,他如果想念我或者有事情需要我幫助的時候,他會主動聯系我的。

我也很少主動給孩子打電話連糸,是這樣想的,不知道孩子的時間安排,怕打校了他的正常生活,給他造成不方便,只有在他十幾天沒電話來給他打一個,響幾聲不接會掛掉,提心他是不是在班上,是不是開車在路上,或者正在吃飯,正在睡覺,正在處理什麼事情,總之給他打電話很小心。

我從不主動聯系孩子們,因為我不知道她們哪一會有時間,你給她打過去電話,說正忙著,回去給你回,你等到半夜也等不到個信息,所以很失望,不想再熱臉貼冷屁股啦,自己越來越沒什麼用啦,我有自知之明,把老伴伺候好,把自己的身體養好,是最重要的,養孩子跟養鳥一個道理,大了就飛走啦,

❸ 孩子多大可以去看電影記住做好哪幾點,家長和孩子都能開心觀影

孩子多大可以去看電影?記住做好哪幾點,家長和孩子都能開心觀影?

孩子多大可以去看電影?

一、自我測評父母值得一試問自己:你們家孩子能否在家裡面看一個動畫片20min,甚至更長時間時間內徹底潛心?是不是由於家裡有人閑聊談笑或者一些音樂的打攪就看不下去,或是要吃的要喝得?是不是當聽到突然出現響聲的時候會擔心或是痛哭?又哭又鬧時是否一兩句話就可以哄好?是否平常膽量也非常大?

二、提議a.生理方面一般建議3歲之後,小寶寶眼球發育健全些再看一遍。b.精神上海外有專家稱「假如是專門針對低齡化小寶寶定製的影片,那樣4歲以後能去看。」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了解繁雜的情節,並且能夠在一個地方安安靜靜地坐一個個小時以上。

❹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呢

孩子與父母溝通存在的問題1、不能互相理解父母和孩子沒有正確理解彼此的需求。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在內容和標准上不同,這使得雙方都積累了對彼此的不滿,而沒有讓對方充分看到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心理層面的差異是導致父母和孩子不能夠進行正常溝通的問題之一。2、對孩子宣洩負面情緒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工作會積累很多的負面情緒,再回到家中之後,他們會因為孩子的一丁點不對,就會把負面情緒通過指責批評,宣洩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在默默忍受之後便會把父母拉進自己的「黑名單」中,因為和父母溝通動不動就會被罵、被批評指責,所以孩子會變得逐漸拒絕和父母溝通。3、忽略非語言方式的溝通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後,就已經放棄了原始的感察敗情表達方式,如擁抱、撫摸、親吻等等,剩下的只有喋喋不休的敗清顫說教,乾巴巴的語言表達,當然是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溝通不光是自己說,學會傾聽也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用心傾聽也是愛的一種表現。當家長能夠很好的傾聽孩子心裡話的時候,孩子正洞會更容易打開自己的心門,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4、溝通意識淡薄有些父母根本意識不到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年齡比較大的家長,覺得孩子完全可以自理了,很少抽時間與孩子溝通,出門在外的家長甚至十天半個月不與孩子聯系一下。有時候孩子主動尋求與家長溝通,家長也只是心不在焉地哼哈了事。

❺ 五年級,男孩,很叛逆又有點內向,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怎麼辦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怎麼辦?

第一,家庭教育應該與時俱進。

很多父母認為給孩子好的生活就是給孩子富裕的物質,其實玩具和零食對孩子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理解、認同,必要時給他一個擁抱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和思想。父母不能再用以前那種方式來教育和干涉孩子了,要多關注社會的發展,用與時俱進的方式教育孩子,同時也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經常與孩子溝通,孩子如果告訴父母的想法後也要與老師互動,在老師的配合下一起合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的原因有哪些?

一、害怕家長的嘲笑。

孩子與大人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些家長習慣於承認的眼光與看待孩子,嘲笑孩子天馬行空,不合常理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受到了打擊,不願與父母交流。

二、出於對父母的愛。

有些家庭的孩子比較早熟,很早就能體會父母的辛苦,不願意給父母增加負擔。平時覺得父母工作忙,就會盡量縮小自己的存在感,不給父母添麻煩。當自己犯錯的時候,就更加害怕,不敢承認,擔心會讓父母為難。很多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孩子可能會有這種行為。

三、家長的不良影響。

家長是孩子言行的模板。有些家長本身就不是很喜歡與人交流,不太透露內心的想法。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與人溝通的需求也會比較小。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往、溝通。

四、擔心受到批評。

大部分的孩子在犯錯時不敢跟父母講都是因為擔心會受到批評,他們對於父母懷有怯意,不敢犯錯。一旦自己做錯什麼事,就會各種找理由。

五、陪伴太少。

親子間缺少共同興趣、共同經歷,親子間缺少交流話題,孩子不知和父母說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說。

❻ 孩子雖然很小但是卻不喜歡讓我們抱,這是什麼原因呢

實際上,一個兩個月大的孩子正在成長,喜歡踢腿和揮手。這些都是正常的。這表明孩子的發育是相對完整的,但是如果一個成年人抱著它,他就不能這么自由地運動,因此他會抵抗。但是,如果您發現孩子不習慣母乳喂養和睡眠,則應多加註意,因為一個2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進食和睡眠。母乳喂養或睡眠會不會成為身體問題?特別是在孩子進入第三個月的時候,這是孩子骨骼發育最快的時間,也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我們必須確保有足夠的母乳。因此,如果您發現孩子不喜歡母乳喂養,則應將其送至醫院進行檢查。但是,孩子缺乏母乳喂養也可能是母親的原因。因此,母親也可以檢查自己的身體。

人們常說血濃於水,從襁褓小兒到長大成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無疑是最親近的。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卻不願意讓父母抱呢?

有時,孩子的表現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反映出父母的各種錯誤的教育行為。當孩子不願與父母親近時,父母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存在問題以及他們的公司是否成立,然後修改他們的教育策略並給孩子足夠的錢。關心和愛。只有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才能越來越緊密,同時,兩者才能牽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❼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很多人連孩子都是不願意讓老人抱的,在如今這個時代,似乎老人幫忙帶娃已經成了一種隱秘的潮流。很多年輕父母需要趁,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努力工作、掙錢養家和提升自我上,在育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疏忽。下面是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1

第一種情況是有可能是老人抱孩子的姿勢,孩子不舒服,所以老人一抱孩子就會哭 第二種情況就是有可能是老人身上的味道,孩子不喜歡,所以老人一抱他就會哭 第三種情況就是孩子有可能是在認生也就是不認識的老人一抱她,她就會哭

現在的小孩,為何說不能讓家裡老人帶?

一、怕孩子受涼,穿得太多或夏天不開空調

世上有種冷叫奶奶覺得我冷。老人一般身子比較弱,所以常常比照自己給孩子穿衣服,豈不知小兒是純陽之體,新陳代謝旺盛,最怕捂。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而且孩子衣著過多,內熱從生,灼灼汗出,毛孔時時處於開放的狀態,易為風邪侵襲而發病,所以穿的越多的孩子反而檔彎越容易感冒咳嗽。還有夏天的時候老人身子弱怕涼不開空調,而這樣也很容易引起孩子中暑發燒的。

二、怕孩子出門調皮,宅在家裡

老人年紀大了,帶孩子出門,孩子亂跑老人跑不動,索性就帶著孩子在家看電視、玩玩具。如果孩子長期這樣,輕則由於孩子長期不鍛煉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重則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內向、怕生,長大後不善於和人交流溝通。

三、怕孩子餓著,追著喂飯

世上有種餓叫奶奶覺得我餓。孩子不好好吃飯,怕孩子餓著,經常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還是那句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小兒日常進食量只要能滿足代謝需要,不能吃得過飽。傷食則積熱,熱則傷陰,故體內陰陽失調,病由之而生。另外,這種追著喂飯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不利於獨立性格的培養。

四、用零食哄孩子

孩子哭鬧時:只要你別哭,想吃什麼都給你買!

後果:

1、孩子一旦發現,哭鬧能夠吃到好吃的,就會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變得更加任性。

2、孩子吃垃圾零食,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長期食用添加劑過多的零食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3、吃零食影響孩子的食慾,到了正餐時間沒有胃口。

五、安慰孩子沒有原則

孩子撞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老人抱起孩子,「桌子撞到寶寶了,寶寶不哭,我來打桌子……。」這樣做會讓孩子不善於自我總結和糾正,容易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六、小心謹慎,限制多多

老人總擔心孩子受傷:不能動這個!不能碰那個!這樣做等於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讓孩子長大後缺乏創造力和想像力。

七、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

擔心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好,什殲蠢悉么事情都自己代勞。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和獨立,容易讓孩子養成極度依賴的心理。

八、搬弄是非,總唱紅臉

媽媽不給你吃巧克力,我們偷偷給你吃一顆,你可不要告訴你媽媽!

後果:

1、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利於日後的教導和親子關系。

2、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學會撒謊。

3、老人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學會背後「抵毀」別人,影響他以後的為人處世。

九、溺愛孩子

老人絕氏乎大部分都是比較溺愛孩子的,因為孩子在老人這里要啥有啥,什麼事情都是有求必應,再加上相處的日子久了,孩子自然和老人親了。結果,等到孩子要上幼兒園了,父母接管過來的時候,發現孩子身上哪哪都是缺點。

心想著一定要一點一點糾正過來,好好給孩子立立規矩。可孩子寵溺慣了,再加上和父母相處的少,感情自然比較淡,你再一嚴格管教,孩子不樂意了,更加覺得自己的爸媽不親了。

十、迷信害人

孩子發燒是因為孩子被嚇到了,喝點符水就好了!孩子高燒不退,是家裡的祖先們喜歡孩子,給祖先們做場法事,孩子就好了!這樣的後果有時候很嚴重,新聞上經常看因為這個耽誤孩子病情最後孩子不幸夭折。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2

為何孩子不願讓老人帶?老人帶娃或出現六個問題,想明白了再決定

前不久,婆家的哥哥的女兒和婆婆准備來我們家,說是放暑假了,帶她出來轉悠轉悠。我當時就一口答應了。家裡多個小孩,家庭氛圍會活躍一些,婆婆在我們這也沒有那麼無聊了,反正,小孩在老家也沒地方去。通過幾天的想處,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婆婆對孫女過於寵愛,訓斥也非常直接。老人疼愛孩子也是真心的,對一個七歲的女孩,可以自己來解決穿衣、吃飯、洗漱問題。但是,每次吃飯時,婆婆總是給她喂飯,怎麼也不能理解,一個這么大的孩子,還這樣被伺候著。

而婆婆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孫女身上,她的言行不對時,就是一通訓斥,孩子本來正在專注於一件事,突然就分了心,女孩看起來很煩躁。孩子堅持要看電視,老人拗不過她,就讓她隨便看,想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

對於這樣教養孩子,真是一臉的無奈,但又無可奈何。已經七歲的孩子,由於自控能力沒那麼強,習慣沒有定型,自控力也不強,還要大人的監督。婆婆的教育方式過於粗放,比如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該吃飯了,怎麼喊也不靈。

婆婆會直接上去把電斷了,自己去吃飯了。女孩帶著氣來吃飯,開始哭,有時候自己很委屈進房間反鎖不出來。有時候,居然拿著東西打奶奶,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還需要有人幫她穿衣、喂飯,不順心時,還罵人。

每當一件事出現時,先給人的感覺是不可思議,沉思孩子的教育問題。婆婆帶了孩子六年了,雖說每周回家,但是大多數時間都是陪在孩子身邊,照理講跟奶奶最有感情,事實上又不是這么回事。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引起父母、家人的重視。

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顯得有點俗氣,以後她會老師無數,但確實有其中的道理。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老人帶娃或許會發生這些

一、婆媳關系不和

在國內,很多父母和孩子是沒有界限感的。老人覺得生活在子女家裡就是自己家。兩代人的觀念易發生沖突,有時候一兩歲的小孩吃手,媳婦不樂意了,認為是婆婆沒有把孩子帶好,有時候再加上之前的小摩擦,就會控制不住情況,大吵一架。

兩代人很容易因生活習慣、教育孩子等問題,升級為婆媳之間的矛盾。因此,老人帶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得分割點在何處?不知何時該哄娃?何時不能由著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各杼己見,又互不相容。

二、教育孩子問題

寶媽與老人的教育觀念容易發生沖突,現在的孩子從小父母都開始教唐詩宋詞和簡單的英文。但是,老人覺得能解決孩子的溫飽、安全問題,就心滿意足了。老人與父母帶娃要分出側重點。父母上班時,可由老人負責看管,在家或外出參加戶外活動、

休息日,工作日的晚上,由父母來帶,家長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撫養全部交與老人。另外,年輕人要與老人互相體諒、包容、加強溝通,多給老人講現代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採取相同的教養方式,以免父母一套,老人一套,孩子不知該聽誰的。

三、孩子飲食問題

老人也心疼孩子,經常會買零食給孩子吃,孩子有什麼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即使父母苦口婆心勸說的情況下,有時候,老人也會瞞著父母悄悄滿足寶寶,你說老人不說吧,他們也花錢了,也出力了,吵也不是,說也不是。

有位寶媽近來一直感覺很累,越長大越孤單,明明覺得自己學是個孩子,很快已經也為人母,生活的雜七雜八的煩心事接踵而來。女兒真的還太小,急一工作撇下她,錯過她這兩年成長最好的時期,會不會太自私,生了她卻沒有時間帶她,讓老人帶孩子,又心生愧疚。

老人帶娃溺愛孩子很潰見,表現在各個方面。衣服每天那兩套,每天吃的那兩種,各種溺愛事事滿足,感覺這叫縱容。她現在一天天的長大,她的思維、模仿能力、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脾氣也長了不少,我以後會不會因此而後悔。

有關專家強調,寶寶未滿三歲時,父母最好留在自己身邊,辛苦一些又有何妨!有的寶媽上班時擔心家裡的孩子,在家時又擔心公司,最後發現一個都沒顧全好。如果兩個選一個,我會全心全意去做,毫不猶豫地選擇女兒,因為女兒的這兩年一旦錯過就沒有了。

四、不給孩子規則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不斷學習育兒經驗,帶孩子去玩時,給其講好規則,如果違反規則會怎麼樣,即使孩子受罰後,也讓他明白父母是先禮後兵。而老人不會講這些,犯錯了就要受到懲罰或者縱容。

兩個老人帶孩子去游樂場玩耍,孩子一生氣就在地上打滾,臨走時號啕大哭不想走,被奶奶嚴厲訓斥,爺爺打了屁股。這就是老人帶孩子的一個弊端,事先不給孩子講規則,一出現問題,不是連哄帶騙,就是你看斥責動手。

五、老人溺愛孩子

老人帶孩子的弊端比較明顯,對孩子過於寵溺,無任何理由地寵愛孩子。有時教育批評孩子時,老人會不樂意,數落寶媽不對,大家都不開心。不讓老人帶,有時候又沒有時間,到家每天都是孩子臨睡覺的時間,孩子困了,就容易鬧脾氣,批評孩子吧,姥姥就不願意了,孩子哭,她也哭,我這么一個淚點低的人卻哭不出來,只有氣憤、震驚和無奈。

六、限制孩子發展

很多老人帶孩子,害怕發生磕磕碰碰,幾乎不離孩子左右,這樣限制了孩子探索外界的機會,缺乏冒險性,只要認為可能有危險的就要阻止和拒絕,總擔心孩子萬一受到傷害了,無法向其父母交差。

這或許與老人溺愛及個人年紀相關,年紀越大看孩子的體力不支。現在老人也開始玩智能手機了,一個爺爺坐那玩手機,他孫子跑開了,他都不知道,一個阿姨提醒他,才趕緊慌著去找了。

孩子為什麼不讓老人抱3

老人帶孩子值得提倡嗎?不願老人幫忙帶娃的4個原因,很現實

年輕寶媽拒絕婆婆幫忙帶孩子,給出的理由讓人無法反駁

身為90後的楊女士,在去年成功晉級成為了一名寶媽。一家人都歡天喜地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而婆婆在照顧楊女士做完月子之後,還自告奮勇地要留下來幫楊女士照看孩子。

但是楊女士卻拒絕了婆婆的幫助,這讓楊女士的家裡人十分不解。有人要把你照看孩子,這是一件多幸運的事情啊,這樣就不用把所有的育兒責任全都擔在自己的頭上了。

寶媽身上的負擔能夠減輕,帶孩子也沒有多累人,可為什麼要拒絕呢?

對此,楊女士解釋說:「網上的育兒專家都說,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的養育是最重要的。在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比較充足,而且和父母的關系也會更加緊密。如果在孩子最重要的這段時間,我將他交給別人照顧,這不僅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我自己的良心上也過意不去。畢竟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去教導好我的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他最重要的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楊女士的一番話讓家裡人都沒法反駁,楊女士的婆婆也認為這一番話十分有道理,於是斷了自己要過來幫忙的念頭。

但是在回老家的時候,還是囑咐楊女士說如果自己忙不過來,一定不要自己強撐著,家裡的人隨便使喚,千萬不要客氣。

對於婆婆的這番話,楊女士十分感激。

在全家人都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情況下,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無比的童年時光。

為什麼不提倡老人幫忙帶孩子呢?

父母沒有辦法體會到育兒責任的重要性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們把育兒這件事情的責任推到老人的頭上,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而且這種行為會讓父母難一體會到育兒責任的重要性,不懂為人父母到底應該承擔什麼。

這種做法會讓年輕父母對育兒這件事情產生懈怠,不關注孩子的成長,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可能比較落後

時代的變化是日新月異,不斷發展的,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一些在老一輩人眼中奉為真理的育兒觀念,在年輕一輩的父母眼中,已經十分落後了。

這種落後的育兒觀念,只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變成絆腳石,阻礙孩子們健康發展。

如果老人的育兒觀念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在照顧孩子這件事情上還是由父母親自上手比較好。

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難免會生疏

如果孩子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老人的照顧下成長起來。那麼孩子和父母的關系,難以避免地會出現生疏。

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在孩子三歲之前,孩子再累也要親自帶,以免將來後悔。

孩子小的時候,正是需要父母溫暖與關愛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段時間父母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將來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難以彌補這個遺憾。

育兒觀念不一致,容易產生家庭矛盾

不提倡老人帶娃的原因之一,剩下老人在育兒的過程中對孩子出現溺愛、無底線的縱容等現象。

導致老人和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雙方的育兒觀念不一致,這樣容易產生家庭矛盾。

育兒觀念不一致帶來的後果,其實不僅僅是產生家庭矛盾這么簡單,他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及其負面的影響。

父母自己帶孩子,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給予孩子愛、尊重和陪伴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在親自帶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孩子的愛、尊重和陪伴。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只有滿足孩子在童年時期所需要的情感需求,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父母的尊重和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同時對促進親子關系也有良好的作用。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將來無論在生活中面臨多少風雨,他都不會輕易被打敗。

注重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將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各種信息分析判斷孩子出現了問題,並幫助孩子及時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出色的孩子。

❽ 孩子越大,為什麼越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呢

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這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對此,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年齡階段的差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逼近社會和社會生活,自然而然地會和自己的年齡相仿的朋友們更為接近和共鳴,而不是一直跟父母呆在一起。相比於和父母溝通,孩子更願意尋找獨立空間,與自己的同齡人互相交流。

以上原因只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一些主要原因,家長可以通過創造一個友好開放、信任和尊重的環境,傾聽孩子的心聲,並通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拆纖思考能力、鍵塌喚起孩子的興趣等等逐漸建立交流渠道,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就會獲得更好的提高,從而實現良好的溝通。

❾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願和父母溝通呢

01、父母的冷漠會讓孩子變得冷血
孩子生下來最依賴的就是自己的父母,需要從父母這里得到關心和愛護,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可以得到自身想要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支撐孩子去更好的生存。可是家長的冷漠就相當於切斷了情感的來源,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更沒有辦法獲得安全感,長大之後也會和父母一樣冷血冷漠。

父母情感的冷漠會讓孩子備受打擊,他們對父母永遠充滿著熱情,而且也渴望父母對自己情感的回應,而每當孩子熱情的去和家長互動的時候,家長總是冷漠的對待,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感,時間久了會自我懷疑,感覺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不喜歡自己,慢慢的孩子的這種積極性被打擊的盪然無存,隨之而來的就是消極抑鬱。
法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納伯格在《缺愛》中說過:「關系就像一個交換,我在他人眼中存在時,他人在我眼中也存在」。兩人的關系是相互的,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如此。
每次孩子熱情高漲的來和家長互動的時候,迎來的總是冷冰冰的一句話,換做是誰心理都殲兄不會好受,更何況是一個急需要關注的孩子。
02、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面對孩子的互動家長應該怎樣做?
《水知道答案》這本書曾經提到過,經常誇獎一盆水,水的結晶都是漂亮的,經常對著一盆水打罵,水的枯搏結晶是不規則的,如果把一盆水放在那裡無人問津,水的結晶則是雜亂無章沒有一點生機,一盆水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

第一:積極回應
當孩子想要和家長互動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擺正自己的態度,積極的去回應孩子,哪怕自己當下工作比較忙,但是家長可以回應孩子,用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可以給孩子擁抱,告訴孩子等自己一會,等到自己忙完之後再去和孩子互動,至少這樣可以給孩子心理上安慰。

第二:耐心傾聽
當孩子積極來和家長互動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一個冷屁股,家長要耐下心來去傾聽,用心傾聽孩子想要表達的是什氏敗襲么,也許孩子要的只是家長認真贊許的眼神而已,當孩子說完也許家長不用做什麼,孩子內心就已經很滿足了。

第三:給予情感交流
當孩子想和家長互動時,家長一定要抓住機會和孩子進行情感的鏈接,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這個時候的鏈接孩子會接受到80%,孩子會覺得自己備受關注,在父母這里自己特別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❿ 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的現象

父母不主動聯系孩子的情況,非常常見,不足為奇。反過來,孩子聯系父母,工作之前,是為了要錢,工作之後,是想讓父母照顧一下小孩子,就這么現實。

我們只談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的情況。第一,怕要錢,一打電話,就要錢,錢包傷不起。第二,怕孩子談,我(我老婆)懷孕了,你們來照顧一下吧,一照顧,就是孩子上小學啊,六年,父母受不了。第三,說明父母身體還好,有錢花,不用人照顧。

這三個情況,導致很多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也不打電話。

但父母一旦半自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了,那就會經常性的聯系孩子。

相對於親情,其實,父母和孩子,更是因為相互需要,而存在的。

話糙,但理不糙。生活,就是這么個理。

哈哈,這個問題我可以用我和老公的實際情況來回答。我們兩個人的故事或許就代表著兩種家庭,代表著兩種家庭溝通相處的模式。沒有好壞,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模式,深深的影響著父母子女孩子的日常相處交流。如果想改變,那就從自己當爸媽開始,改變自己家庭的溝通模式。


我老公家的情況

我公公婆婆也都是很好的人,當然也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傾盡全力的給我們幫助,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希望我們能過的好,能減輕壓力。老公呢人品好脾氣好,也孝順自己的父母。可是呢,他平時很少會主動的給我公公婆婆打電話,一年難得打兩次,還每次說兩三分鍾就掛掉了。不僅他這樣,他姐姐也是這樣,也很少給父母打電話。即使逢年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感覺也不是特熱情那種,就是有事說事,沒事各干各的。我公公婆婆呢也很少給她們打電話,除非有什麼事。


我們家的情況

我們家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家裡孩子比老公家多。雖然姐弟幾個都已成家,而且在不同的城市,相隔甚遠,而且工作都比較忙,但我們總是會利用一切機會相聚,一起去玩一起逛街一起聊天,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跟爸媽也是這樣,從小啊,我們家最幸福的事兒,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聊天,我們說好多學校的新鮮事給爸媽聽,爸媽講講村裡的事兒親戚家的事兒給我們聽。我們有什麼煩惱也會說給他們聽,即使他們幫不上忙。而爸媽呢家裡有什麼事兒也會跟我們商量,即使我們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現在回家仍然是這樣,一年難得回去一次,回去以後家裡最多的 娛樂 活動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即使弟弟是個男孩子也特別熱情,已經是孩子爸爸了還特別有趣,經常聊得大家開心的不行。而平時大家分散在各地,我和妹妹都在千里之外,可平時的電話,視頻是很頻繁的。,有時候我們忙了,忘記了,幾天沒聯系,老爸肯定會給我們打電話。現在有微信里,怕打擾我們工作就發語音問問我們,等到周末就會跟我們視頻。而每次不管是通話還是視頻基本都是30分鍾以上,想說的話總是很多。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的相處模式

我和我兒子很喜歡在一起聊天,我會把自己的事情說給他聽,他也會把自己的事情,學校的事情說給我聽,我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喜歡邀請兒子參與家庭事務,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家就有個活動吃吃喝喝家庭會,這是我兒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其實就是弄點吃的喝的擺在桌子上,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倆聊天看看書,反省自己最近不好的行為,接受他人的監督,表揚好的行為,鼓勵保持。還有家裡有什麼事情,大家一起討論討論拿個主意。


我經常跟老公說我最怕的就是一家人卻無話可說,都藏在心裡。愛要表達,要讓對方感受得到。所以我從不吝嗇跟兒子說愛,同樣兒子也是。而且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好處。如果孩子有什麼話都不願意跟我們說,我們又怎麼了解他,怎麼引導他呢。前幾天,我在加班,兒子用奶奶手機給我打個電話,你們知道他要說什麼嗎?他學拼音了,第一次學拼音,學了a,o,e。他特別激動,急於要跟我分享,要讀給我聽。


我和兒子也慢慢的影響著老公,從一個不怎麼喜歡說話不怎麼善於表達的人,慢慢的也會經常跟兒子聊聊天,爺倆的話題也挺多。也會積極的參與家庭活動,甚至都開始加入我和兒子的日常鬥嘴了。而且特別善於製造冷笑話。讓我和兒子事後哈哈大笑開心不已。帶的我兒子都經常會跟我講冷笑話。而且講完了我還必須配合著演一下瑟瑟發抖。


這種相處模式也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簡單很多,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達成一致。既鍛煉了他獨立自主,又讓我們之間保持親密。


所以我覺得長久以來形成的家庭氛圍,家庭相處溝通的模式都會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包括家裡的孩子們長大以結婚以後新家庭的相處模式。我不能說孰好孰壞。但我更喜歡父母子女之間能夠保持溝通交流和互動的相處模式,感覺更親密更幸福更能感受到愛。

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這個問題,我可能和別的家長答案不太一樣。現實就是,不是家長不主動聯系孩子,而是主動聯系孩子,往往十次有八次會被孩子怒懟。

給孩子打電話,想問問最近怎麼樣了,她常常不會接你的電話。我每次遇到不接電話的情況,就會胡思亂想,害怕孩子有什麼事情?就會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結果就是因為緊張而不停的給孩子撥打電話,然後孩子生氣了,沖著我一通嚷嚷,最後就是不歡而散,兩人都不痛快。

要不就是打電話孩子接了,然後會問啥事,忙著呢,你能說啥,你能說想聊聊天?想知道孩子的情況?美死你了,兩句話不到,電話放了,沒時間和你聊天。

我女兒就和我明確的說,有事微信,她看到了會回我的。一般情況不要打電話,打了也不接。女兒還說,家裡有事需要她做隨時打電話,聊天沒時間,她的一切,想和我說的自然就說了,不想說的,問了也沒用。所以,做父母的,哪是不主動聯系孩子,是沒法聯系。

打電話不能聊天,他忙。打電話不能問她工作生活怎麼樣了,你知道了也幫不上忙,知道有什麼用。還剩下什麼需要打電話的?

做父母的,知道孩子在外打拚不容易,知道孩子生活工作壓力大,所以不會輕易打電話給孩子的。主動給你打電話,那是實在想你了,想和你說說話。不要除了要錢的時候有電話,其他的時候杳無聲音。

做父母的還能奢求什麼,就希望你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健 健康 康。我想說的就是,孩子,在閑暇之餘,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說說閑話,時間一晃,父母就會老去,等你想打電話的時候,父母不一定還能和你嘮叨啥了。

中國絕大部分的父母感情是內斂沉默,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 情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擁抱的動作不會做,謝謝的話不會說,愛得深沉。

大部分父母還是自覺懂事的,孩子讀書什麼都不用管讀書就好了,家務什麼的怕影響孩子學習,外出上大學了打電話怕影響孩子上課,出來工作了怕影響孩子工作,打個電話之前會想很多很多。

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像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一樣,務實勤勞,供養孩子上學,也像很多父母一樣,他們幾乎從不主動聯系我,從外出上大學到工作,平時聯系,90%的電話都是我打回家的,有段時間可能忙得忘了,忘打電話回家,他們才會打一次,開頭總是「你沒在上課吧?」

我媽絮絮叨的時候,才會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你爸不讓說」、「本來前兩天想給你打電話,我們怕你在忙」、「你爸又嫌我多說了」、「這些事情告訴你沒用」等等之類的,直到現在父母還是這樣,不會主動打電話給我,為此我專門還設置了提醒「打電話回家」。

大部分的父母也是不會表達愛的,做得很多說得很少,孩子只覺得父母越來越嚴厲,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張,尤其到青春期時,溝通甚至完全無效。

從現在起,學做一個會表達的父母,父母先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表達愛,才會收獲一個充滿愛的孩子。

這樣溫暖有愛的家庭,以後才不會出現孩子不打電話回家、父母從不主動聯系的情形。

我有三個孩子,一兒兩女,兩個孩子有正式工作,一個自由職業。三人都已成家立業 ,各自為生。大女兒和女婿在鄭州搞鋁合金門窗,個體。因為外甥女曾跟了我們兩年多,現在被她爸媽接到了外地。也許是因為外甥女的原故,我們三天兩頭都會視頻通話,雙方對彼此的情況都十分了解。原來外甥女跟著我們 在這上幼兒園時,大女兒三天兩頭都會主動用微信和我們視頻聊天,名義上是想跟我們說話,其實是想她閨女。

如今外甥女去鄭州了,自然就少了聯系,沒事的話從來不會主動聯系我們,除非是外甥女想我們了,才視頻一下。雖然時間很短 ,但是畢竟我們可以在視頻里 見到外甥女 ,半年沒見孩子,確實是十分想念的 ,畢竟她在我們這里待了兩年多 ,說不想她那是假的 !

二女兒在外地上班,每逢過星期回家,經常見面,也經常聊天,她從來沒有懟過我倆,每逢過節,都會主動給我們打電話,我們老兩口過生日她都會記得一清二楚 ,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 都會主動的給我們打電話 。我倆遇到什麼問題 ,也會常常的和她聯系 。

幾乎每個星期最少通活一到兩次,她工作的情況我們都十分了解 。記得有一次有事兒找她,連打了幾個電話她都沒有接 ,這下我就著急了 ,又讓我愛人給她打了幾個電話 ,直到和她取得了聯系這才放下了心。都說父女連心 ,從這次件事當中我是深有體會的 。

總擔心女兒一個人在外地吃苦或者有什麼事。所以說兒女的一切,始終會令父母牽腸掛肚 。而父母的一切 ,子女是很少關心的 ,在這一點兒上 ,我覺得女兒要比兒子做的好的多 。難怪會有人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看來人老以後還是女兒能想著我們,牽掛著父母。而兒子和女兒相比那差的可是太遠了。

兒子同樣在外地

上班,可我們老兩口如果沒有事是從來不會給他打電話的。就連他媽脾氣那麼不好,卻從來不敢在兒子媳婦跟發脾氣,做事都是看他們的臉色,對他們那是百依百順 ,說一不二 。就這還時常受懟,甚至給他們說話,他們都懶得理你 。每次煮好飯 ,讓他們吃飯 ,還總是達不到他們的胃口 ,不是嫌東就是嫌西 。

做一次不吃, 做兩次不吃 ,最後我們四口人 就各做各的 ,各吃各的。也許是年輕人和我們 口味不同吧 ,總是吃不到一塊兒 。所以就由他們去吧 。他們想吃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也不去打擾 ,盡量達到他們的滿意 !

老婆脾氣不好 ,卻在兒子跟前沒有了脾氣 ,甚至說個話 都得小心翼翼的 ,生怕說錯了什麼 ,做錯了什麼 ,讓小兩口生氣 。所以說做老人真的是太難了 !就這樣給兒子打電話,想問問最近怎麼樣了,他都會沒好氣的問你。

昨了,有啥事?不是三言兩句 就掛了電話 ,就是說不到兩句就開始懟你。無論如何 不管怎麼的都是老人不對 ,都是我們沒理 。自從他上班兒以後 ,很少關心過我們,到現在上班了幾年,我們連他每月工資多少都不知道,也沒見過他一分錢。人都說:「」花喜鵲尾巴長 娶了媳婦忘了娘。 「」依我看 ,這句俗語說的 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實我們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在外上班不容易,也知道他們生活壓力大,所以不會輕易打電話給孩子們。凡是主動給他們打電話,不是因為有事,就是因為想他們了,想和兒子聊聊天,說說話。令外想見見孫子,多日不見,實在想念,想看看小孫子,吃胖了沒有 ?長高了沒有 ?想看看他的樣子。 聽聽他的聲音 。這樣我們就放心了 !

做父母的還能奢求兒女什麼呢?就希望他們能平安,開心, 健康 ,快樂!小家庭能過的紅紅火火 ,小兩口能和和睦睦 ,孫子們能 健康 活潑 ,快點兒長大成人 。除此之外 ,別無他求。但我也想對孩子們說一聲。在你們不忙時,如果有可能的話 ,也要給我們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免得讓我們牽腸掛肚 ,老惦記著你們一家 。

「」時間荏然,光陰如梭 「」,「」記得少年騎竹馬 ,轉眼已是白頭翁 「」人生在世,只不過曲曲的三萬六千天,轉眼間我們已,發如白雪 ,垂垂老矣!不知道還能和孩子們呆在一起多久?多則二十年,少則十來年!也不曉得還能否陪著孫子們 健康 長大?願你們一家人幸福,願孫子們能快樂長大,宏圖大展,願老天保佑我們家,人才輩出 ,世代平安,興旺發達,永續百年!

自打兒子去年結婚後,我便不再主動聯系他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辛苦大半輩子都在為兒子服務,雖然沒能讓他大富大貴,但我也竭盡全力讓他娶妻安家,就像一個爬到山頂的登山者,早已氣喘吁吁,我想休整一下,喘口氣。

二、兒子結婚後,他的生活空間不再是他一個人,多了一個兒媳婦,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生活方式,父母老是不願放手還是像原來那樣牽腸掛肚,凡事親力親為,我覺得沒必要,自己累不說,甚至會招來小兩口的煩。

三、不主動聯系他們倒不是想真撒手不管,人們只注重表面現象。就像我,即使忍著不主動聯系他,但每天看好幾遍微信運動,看看兒子每天走多少步,上班累不累。父母的家永遠是他們的家,只是靜等他們的一聲召喚,力所能及的出手相助。只要他們過得平安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所以,大家不要糾結父母主不主動聯系孩子,父母對兒女的心,天地可鑒!

女兒十四歲離家求學,一直是女兒主動聯系我們,有時老公叨叨想聯系我也按住他,靜等女兒聯系。

有時女兒也會希望我們主動聯系她,記得一次我無意中碰到電話,女兒說自己很激動地接電話,結果發現沒有回應……

我跟女兒解釋:我們的生活很有規律,而我們希望你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聯系你擔心影響你的生活,我們沒有什麼怕打擾的,下班時間都可以聯系,不主動聯系不代表不牽掛。

至今女兒離家已經十年,一般都是每周六聯系,如有特殊情況,女兒會提前告知,以免我們擔心。

剛開始的時候女兒也曾羨慕過每天都要被聯系的同學,我告訴她:這不是媽媽的風格,否則你也不會那麼獨立;如果我換個風格,每天電話騷擾你,也許你會煩呢!

後來出國,室友的母親就是喜歡奪命連環call,對比之下她感覺還是喜歡我們的方式,讓她擁有生活上的自由。

孩子長大以後離開家庭,我們應該把牽掛藏在心裡,放手鍛煉孩子的精神獨立能力,為以後的獨立生活做准備。

母親,我從不主動聯系孩子,讓他安心工作,只要把小家搞好,把兒媳婦照顧好,能走一輩子是兩口子,父母給了他生命,只能陪他走人生一半的路程。

不想給他增加負擔,孩子們現在生活壓力大,養孩子還房貸,每每看他們倆加班我心疼 ,我幫不了他們!

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這么多年習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事情,我對自己說,能做好一切,他們 健康 平安就是我的幸福!

我就是從不主動和孩子聯系,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怕女兒管我要錢,第二個原因就是年齡有代溝,她總嫌棄我啰嗦,有時候說話還很噎人,後來我就乾脆不主動聯系她了,都是她主動給我打電話的。

先說說第一個原因吧,現在的孩子從小沒吃過苦,不知道節儉,花錢如流水,自己賺的錢都不夠自己花的,也可能是上學時候我給她錢花習慣了,也可能是她小時候我太慣著她了,每次給她打電話,她都管我要錢,我教育她不能亂花錢,她卻說你賺錢不就是用來花的么,你不花我幫你花,你說氣不氣人。

每次給她打電話,我就怕她要錢,因為我賺錢也不容易呀,可以孩子不管你那些,她可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知道攢錢,她是有一分花一分,我攢錢不也為了她么,想等著她結婚時候給她攢點嫁妝,再留點錢養老,不也是給她減輕負擔么,可是她就是不理解。

再說第二個原因,就是當父母的都愛教育孩子,每次給她打電話,我就忍不住給她講做人的道理,還有勤儉節約之類的,,可是她就是不愛聽,我一說她就煩,有時候直接拿話懟我,要不就是直接掛我電話,後來我就懶得給她打電話了。

其實父母從不主動聯系孩子,都是有點原因的,就比如我這兩個原因,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對女兒的愛,做母親的永遠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我現在把這份愛放在心裡了,免得給她打電話她要錢我還心疼,也免得她嫌我煩,這樣子也好,等她想我了,給我打電話,她也不嫌我煩了。

閱讀全文

與父母在家孩子都不和父母擁抱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孩子想輟學不讀書的電影 瀏覽:224
集寧哪裡可以看電影 瀏覽:561
好看勵志的青春電影 瀏覽:761
3d電影加字幕軟體有哪些 瀏覽:133
555恐怖電影 瀏覽:644
平板電腦看電影屏幕 瀏覽:168
人生電影完整版高清 瀏覽:179
有什麼英文電影適合小學生看的 瀏覽:180
4G看電影卡爆了怎麼辦 瀏覽:478
表白電影英文短片 瀏覽:153
歐美請青春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88
電影剪輯講解怎麼做 瀏覽:618
vegas電影片尾字幕 瀏覽:33
抖音50元電影兌換券能用嗎怎麼用 瀏覽:370
微信里買好的電影票在哪裡 瀏覽:493
哪裡色戒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在線 瀏覽:794
超級好看的國產動作電影 瀏覽:567
比高電影院待遇如何 瀏覽:767
看電影3d坐哪裡好 瀏覽:442
電影變異恐怖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