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任達華當年一個非常經典的教育青少年不要當黑社會的片子
暴雨驕陽
本片是一部反英雄崇拜的黑社會片。編導張同祖表示是受台灣黑道殺手劉煥榮在獄中改過向善啟發,並將之結合日益倡狂的黑社會組織滲入學校的現象,期望拍成一部導人向善的娛樂片。任達華飾演黑道殺手,在槍殺幫會大哥時意外導致路邊娃娃車著火陪配輪焚燒。他目睹車上女教師奮不顧身搶救學童,感動不已,賣汪乃在獄中苦讀,出獄後進入一間私立中學代課。班上學生鄧一君因無知而崇拜黑社會,卻使自己捲入一場黑幫仇殺之中,任挺身而出相救。袁詠儀則飾演自小在黑社會長大的女孩,對男友有一種愚忠。本片企圖將《吾愛吾蘆信師》型的校園電影與黑幫片結合,再從中表達教育性主題,苦口婆心規勸誤入歧途的黑幫學生懸崖勒馬,充分發揮電影媒體的社教功能,全片拍來不過不失,但誠意可感。
導 演: ( 張同祖 Tung Cho 'Joe' Cheung )
主 演: (陳國新 Dennis Chan) (鄭旦瑞 Lawrence Cheng) (程東 John Ching) (羅慧娟 Wai Keung Law) (陸劍明 Jamie Luk) ( John Tang)
上 映: 1994年
㈡ 電影《少年的你》被追捧了這么久,但凡事有兩面性,這部電影有哪些不足
《少年的你》確實很火爆,但是細心的網友會發現,其實這部電影裡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跟現實的差距是很大的。
那個在高中的階段,我們從《少年的你》看不到黑暗的學習生活,可現實中真的如此難堪嗎?不,其實《少年的你》跟現實真的有差,以至於很多人在看《少年的你》都會覺得跟社會有一定的差別。
《少年的你》雖然很好,但其刻意誇張的校園暴力,讓我們覺得故事開始失真了。
㈢ 《少年的你》在韓國重映,這部電影有什麼現實意義
我們都知道,在最近《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在韓國重映了,可以說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受歡迎的電影。以至於韓國決定重新放映這部電影,這說明是非常森譽有現實意義的這一部電影。
一、韓國很多校園題材的電視劇都是在講校園暴力等等這些素材。其實你如果有看韓國的電視劇的早春拆話,你會發現韓國很多校園題材的電視劇都是在講校園暴力等等這些素材,所以這也就能夠看出為什麼韓國人非常喜歡《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因為《少年的你》部電影就是在講校園暴力,也是也有在講原生家庭對一個學生的影響。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少年的你》這部電影真的非常有現實意義。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㈣ 有關教育孩子的電影有哪些
教育子女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除了平常口頭上的教育,父母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有關教育孩子的電影給孩子觀看,這比平常的教育好的多。一起來看看有關教育孩子的電影有哪些吧!
教育孩子的電影
1. 追夢赤子心
魯迪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他從小對橄欖球充滿的熱情和痴迷,但是由於他身材矮小,父親並不支持他上體育學校並當一個運動員。
沒有得到家人支持的魯迪病,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在父親的工廠一邊工作一邊存錢去讀先修班,並且時常偷偷混入大學的球場打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幾個寒暑假的努力魯迪終於收到了聖母大學的橄欖枝,他被聖母大學錄取了,並加入了大學足球隊。然而在身強力壯的隊友裡面,他矮小的身材更顯得渺小,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賽場,只能當候補。
在最後一場比賽中,隊友們被魯迪的執著和堅毅所感動逼著教練讓他上場,魯迪在賽場上的優異的球技和良好的團結精神終於讓專程前來看他比賽的父親和哥哥看到了一個不可能的奇跡。
2. 光榮之路
這個影片改變自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當時的美國社會面臨著黑白種族沖突對立的狀況。
唐·哈金斯是一個機具才華卻年輕氣盛的白人籃球教練,他的思想開明,性格爽朗,並不以膚色區分籃球天才。
哈金斯組織了一群非常有籃球天分的黑人學生作為西德州聯隊的核心,開始了他艱苦的光榮之路。這些黑人球員連真正的籃球與街球的區別都不知道,而且他們對種族問題極度敏感。
當他做這個決定之後,全校人都以為他瘋了。
經過一個艱苦訓練期的接觸,哈金斯堅定的信心感染了球隊里的每一個人,這支五名黑人先發的球隊一路披荊斬棘,直指決賽,最後獲得了1966 NCAA籃球比賽總冠軍。
這場比賽結果不僅捍衛了黑人的尊嚴,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美國大學籃壇正式進入黑白共存的時代。
3.翻滾吧!阿信
阿信從出生起就有輕微的小兒麻痹症,兩只腳長短不一,但是他卻有著驚人的運動天賦。偶然間,學校教練發現了阿信的跳馬才能,便將他帶入體操隊,進行艱苦的訓練。
然而經過兩年的訓練,阿信卻只能坐在板凳上,始終沒有機會上場。終於有一天,他代替受傷的隊友對賽,他才第一次上場,並拿下了跳馬的冠軍。
從此,阿信的未來似乎充滿著光明。
噩夢一直碎影隨行,阿信隨著高中畢業後,他的腳卻一天天惡化,越來越嚴重,媽媽為了他的健康著想不願他再去練體操。身體的殘疾和媽媽阻撓讓阿信開始害怕未來的挫敗,心裡充滿了無法控制的憤怒。
他開始了喝酒,打架,夜不歸宿的生活,對未來毫無希望可言。
經過了黑暗期的阿信突然間醒悟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便決定再次回到隊里練習體操,並在比賽中用近乎完美的一跳獲得了跳馬金牌
4、風雨哈佛路
家庭環境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性格習慣,這是眾所周知。父母在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時,總是嘔心瀝血,不費辛勞。
然而,這部電影的女主人公的故事卻是大相徑庭的,讓人憐憫和深思: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最後死掉。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在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她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最後她被哈佛大學錄取。
5.生命之樹
故事發生在上世界50年代,講述了人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11歲少年傑克的成長變遷。他的家庭由父母和三兄弟組成。傑克的父親奧布萊恩是一個頗為守舊的農民,經常強調要以自己為中心,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要讓他去做一個純爺們真漢子,而母親的教育卻是溫柔又感性。
傑克在成長過程中竭力想要調和雙親相悖的人生觀,卻又無奈反抗不了,久而久之,他就在雙親不同的教育中長大成人。成人之後的傑克在物慾橫流的現代都市生活中漸漸疲憊了,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迷失了。
有一天,傑克站在摩天大樓下,慢慢地回憶小時候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思考生命到底是什麼?突然一剎那,他想起母親曾說:“人生分為兩種活法,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聖潔的,要看你自己選擇哪一種。”
最後,父母的教育讓他明白了: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家庭之中。
6.海倫凱勒
出生十九個月的海倫.凱勒,因患猩紅熱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女孩。她的父母也只能看著她這樣殘疾成長傷心難過,卻只能無能為力。
一天,由波士頓來了一位聾啞學校的老師安妮,為了教導海倫,他們雙雙到巴拿馬鄉下,但結果只令海倫釋放其野性和反叛。
安妮的責任心和耐心得不到其他人的了解,最終導致與海倫的父親發生矛盾。海倫的父親要安妮兩個星斯內改變海倫,否則她就得離開。於是安妮帶她到森林的小屋去,通過悉心的教導,兩個星期後終於改變了海倫,她與海倫之間也有了心靈上的溝通。
影片是以身受三層痛苦,成長後為社會福利貢獻的海倫.凱勒少女時代接受安妮教導為背景的真實故事。
7. 阿基拉和拼字比賽
聰明活潑的十一歲女孩阿基拉·安德森並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學生,平日里經常的逃課和毫無目的的作些怪事,讓老師對她也是沒有太多的辦法。去世的父親生前給她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只是他們常在一起玩的一種拼字游戲。然而,就是這若隱若現的記憶,令小阿基拉從此便對拼字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極具天賦的阿基拉在發現自己的興趣之後也漸漸開始參加各種拼字游戲的比賽,並且以優異的成績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然而,母親卻對女兒的這點特長表示了極大的反感,並處處阻撓阿基拉去參加拼字比賽。
不顧母親反對,阿基拉大膽地參加了重要的拼字比賽,並成功得到了參加國家級拼字大賽的機會。
在獲得老師和鄰居們的幫助和支持下,阿基拉最後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母親和老師的信任。
8.美麗人生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父親圭多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哄騙兒子叔本華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計分1000就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
集中營里危機重重,無盡止的冶煉鋼鐵的勞動,飢餓病痛,揮散不去的恐懼都折磨著奎多,她既不能聯繫到女監中的妻子也不知道妻子的生死,他本是應該痛不欲生的活著,但他為了兒子卻一直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的困難和威脅。
圭多一邊樂觀地干著臟苦的工作,一邊編造游戲的謊言。他還因為李醫生的幫助而倖存下來。
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沒有讓兒子看到集中營中的殘酷和無人性。最後,他還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兒子,讓兒子在戰爭結束時與母親團員。
9.當幸福來敲門
父愛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永遠屹立不倒。
這部影片給我們將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刻畫得淋漓盡致,沒有父親的童年和成長經歷讓一個男人更加懂得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以及給孩子一個安穩的家。
父親克里斯·加德納事業不順,生活潦倒,只能每天奔波於各大醫院,靠賣骨密度掃描儀為生。妻子因為不能忍受窮苦的生活,丟棄他和兒子獨自一個去了紐約。偶然一天,他在計程車上認識了一位做證券經紀人,得知他的公司招聘職員卻並沒有要求大學文憑的硬性條件。憑借自己出色的交際能力和對玩魔方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的才華,克里斯·加德納得到了一個實習的機會。
然而,長達六個月的實習,卻一分錢的工資也沒有。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他不得不帶著兒子夜晚游盪在教堂,旅館,公共廁所,讓兒子盡量能有一個遮風擋雨的落腳地。
雖然生活的枷鎖一直綁架著里斯•加德納,他卻從來沒有讓孩子收到委屈,總是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溫暖,並一直堅信:幸福就在不遠處。
10.南國野獸
在一個與世隔絕,被人遺忘的河口地區,生活著一群貧窮的人。他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沒有人想著要出去工作或者是改變這里環境和生態。他們的世界被一個大壩圍了起來,外界不知道他們,而他們也從未想過要走到外面去看看另一個的世界。
在這個的地方,有一個6歲的小姑娘,她是一個孤兒。年幼的她,天真活潑,腦子里充滿了各種奇妙又獨特的幻想,她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整個宇宙和自然之間是和諧平衡的。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卻讓她認清了眼前這個殘破不堪,冷暖自知的世界。為了能夠拯救生病的父親的性命,為了挽救瀕臨解體的家庭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她不得不學習如何生存、如何生活。
在歷經了千難險阻之後,她終於明白了怎樣解讀並理解這個世界。
教育孩子最不可犯的錯誤
錯誤一: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要他記住各種文學作品
最典型的就是叫孩子背唐詩,而且很多父母都以孩子年紀小就能被很多唐詩為榮,最喜歡在有客人的時候要孩子背唐詩來展示自己的孩子有多聰明。
真相分析:能讓孩子提前多學一些東西是好的,父母這樣做也不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
但是,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上學前就能背唐詩,貌似不錯,可是,這種做法違背了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弊大於利的。
幼兒尚處於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凝練的唐詩,要讓幼兒讀熟、讀懂,並受到教育,談何容易?
科學做法:建議年輕家長讓孩子多吟誦一些兒歌。幼兒感知事物是從表象入手的,他們樂於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兒歌正是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兒的心靈,可發揮出多方面的作用。
錯誤二:過早讓孩子學技能
一些家長在孩子對某些事物突然很感興趣的時候,就會抓住機會,讓他一個勁地去學些該樣事物,希望孩子早些接觸,能學到更多,掌握得更快。
比如,學電腦,在孩子表現出對電腦的興趣之後,就教孩子學電腦,和孩子玩電腦游戲。(這里指一些親子互動的學習游戲)
真相分析:電腦用久了,會感覺頭昏眼花,渾身酸疼,孩子缺乏自控力,很容易上癮。這會導致孩子無心學習課本上的東西,造成學習成績下降。
科學做法:小朋友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很多,電腦可以等年紀再大一點再學也不遲。
錯誤三:育兒,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孩子是爸媽的孩子,所以教育孩子不是只是媽媽的事,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要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不要只是爸爸或媽媽在教育孩子。
科學做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努力,尋找教育好孩子的成功之法,而不要把它當做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慈母嚴父,這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須有的,他們就像是兩把尺子,衡量著孩子成長的度,指引著孩子方向。
錯誤四:和別人孩子比
真相分析:一些父母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以為這可以激勵孩子,實則是給孩子添麻煩,讓孩子遭受打擊。
科學做法:每個孩子的發展是不同的孩子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這時你要用一種平常的心態和放鬆的心情來對待。
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只看到他們的短處,而看不到他們的優點。要多鼓勵和贊美他們,而不是經常性地批評和指責。
錯誤5:對孩子過分付出,過於溺愛
真相分析:一些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什麼大事小事都要親手操辦,生怕孩子出半點問題。這主要體現為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的人生一手包辦。
這其實是很不利孩子成長的,容易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只要一離開父母,就很難生存。學不會獨立,不會自立更生。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就會慌了陣腳。
科學做法:盡可能的讓孩子自己去做和面對一些事情,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養成能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好習慣。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們解決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替他們解決。
教育孩子的建議
一.愛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並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就常常給我調皮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愛,也增強了他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父母與孩子良好的溝通的前提是傾聽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兒子的時候,他總是十分興奮的向我匯報一切,當他說出自已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他的意見,與他商量辦,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三.鼓勵孩子敢於迎接挑戰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敢於迎接挑戰的精神,學習上我常鼓勵兒子說:你太棒了,真聰明這么難的知識你都能答對,媽媽好佩服你啊,他一聽就很高興,而且還調動了他的學習積極性,當他遇到困難時,我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我也會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他,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
在人的一生當在,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淪,也可以鑄造人的堅強意志,成就充實的人生,苦難是人生的一位良師,他能教給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問題,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
五.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針對發生變化的客觀形勢運用自已的智力等諸因素進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實現主觀與客觀相融,從而保證實踐活動正常進行的能力,自古以來,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類社會迅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時代,需要人們更強的適應能力,誰的適應能力強,誰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發展下去,就能邁下成功的彼岸。
六.與孩子一起閱讀書籍
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及滿足,能感受到愛及溫暖,有時更甚與對書本身的興趣。
猜你喜歡:
1.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的書籍
2. 關於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3. 教育孩子勇敢的故事書有哪些
4. 家長教育孩子有哪些建議比較有效
5.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㈤ 推薦比較經典的日本校園暴力電影
1、《藍色青春》
《藍色青春》由日本Omega Micott製作的83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豐田利晃編劇、導演,松田龍平、新井浩文、高岡奏輔、忍成修吾、冢本高史等主演,於2002年6月29日在日本上映。該片改編自松本大洋所著同名短篇漫畫,講述了無所事事的少年九條和他的死黨們的青春故事。
2、《大逃殺》
《大逃殺》由日本東映映畫製作發行的122分鍾恐怖影片。該片由深作欣二導演,深作健太編劇,北野武、藤原龍也、前田亞季等主演,於2000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高見廣春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某中學三年級的學生由於紀律鬆弛,被教師遣送到一個荒涼小島進行「殺戮游戲」的故事。
3、《彪悍少年》
《彪悍少年》由日本角川映畫製作發行的122分鍾的喜劇影片。該片由品川佑編劇導演,成宮寬貴、水島宏、本仮屋唯佳、波岡一喜、若月徹等主演,於2009年3月20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品川佑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初中生,邁入了不良少年的世界,在打架鬧事中,所經歷的友情、戀情,並在其中逐漸成長的真實故事。
4、《熱血高校》
《熱血高校》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由三池崇史執導,武藤將吾編劇,小栗旬、山田孝之、矢部享佑、遠藤憲一、岸谷五朗、黑木明紗、桐谷健太、高岡蒼甫等主演,於2007年10月27日上映。該片講述的是在一所惡名遠播的叫「鈴蘭男子高中」的學校中,一群嗜好打架的不良學生之間的幫派之爭。
5、《熱血高校2》
《熱血高校2》由日本東寶映畫製作發行的133分鍾的動作影片。該片由三池崇史導演,武藤將吾、水島力也編劇,小栗旬、矢部享佑、黑木明紗、高岡奏輔、桐谷健太等主演,於2009年4月11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高橋廣所著漫畫作品,是2007年電影《熱血高校》的續作,講述了暴力斗毆不再僅僅局限於鈴蘭高中內部,鳳仙學院——鈴蘭曾經的死對頭蠢蠢欲動,一幫後人為給死去的老大報仇又再度發起挑戰的故事。
㈥ 《少年的你》將在韓國重映,你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播出以後獲得了很高的票房。這部電影也在韓國重映,可見這部電影的意義以及影響之大。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是讓人們警醒如何保護好孩子。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預防校園暴力有多麼的重要。《年的你》少這部電視劇警醒了廣大的人們,尤其是家長。這部電影讓這些家長們深刻的意識到該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不要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這件事也告訴廣大家長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要保護自己,讓孩子懂得正確應對這樣的事情,這也告訴廣大社會群眾搖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孩子能夠茁壯的健康成長。
㈦ 請各位推薦幾部反映校園暴力的影片,例如<馬粥街殘酷史>那樣的很真實的影片
15
導演: 陳子謙(Royston Tan)
主演: Melvin Chen / Erick Chun / Melvin Lee / Vynn Soh / Shaun Tan
上映年度: 2003
語言: 福建話 / 普通話 / 英語
製片國家/地區: 新加坡
這部新加坡電影記錄了五個十五歲少年的問題故事:一個由於大量紋身被學校開除;一個用刀傷人正等待審判;一個因失戀而自殺未遂;一個因牽涉流氓團伙受到審訊;一個下落不明。
雖然這部電影我個人覺得不怎麼樣,有點失控的感覺,但不得不提的是,它的別具一格,電影用極富實驗性的語言來交待著這五個故事,暴力、血腥、爆粗,令我出現眩暈的感覺,有點形式主義大行其道的嫌疑,同時電影蘊含了很濃郁的新加坡地域文化,是一部很有個性的風格化電影。
電影的好幾個畫面令我很難忘,比如說三個少年在吸毒的情景,充斥著迷幻的畫面與音樂,花瓣猶如自己在空中飄忽不定;一個少年為了販賣毒品,在廁所猛地往自己口裡灌一條條塞滿丸子的安全套,那種自找的、卻痛苦不堪的表情非常到位;還有在打孔之後,他痛苦不堪,他的好友突然靠近臉旁,吸去他嘴邊的血,說道:「我們要做兄弟就要做一輩子的!」,場面感人,情誼盡顯。
電影的主題與其表現形式相當吻合,十五歲的社會少年需要愛與被愛、需要關注與自由、需要理解、更需要認同。他們選擇迷失與逃避,為的是尋找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他們甘願承受肉體上的痛楚,為的是減緩心靈上的傷痛。
對於他們,很多時候並不存在一種選擇,只有註定。
㈧ 國產電影一個會功夫的小男孩去上學和喜歡的女孩上一個學校打敗了兩個壞學生。小女孩叫他不要打架,叫啥
國產電影里邊兒的會功夫,那個小男孩兒我覺得就是那個姐的那個功夫小子,我覺得那部電視里邊兒電影有這個劇情
㈨ 小孩吵架的電影大全孩子多大傷害
獲獎短片《傷痕俱樂部》:打罵、吼孩子,都不如這種方式的傷害大
小魚奶爸日記
2020-07-24 23:23新媒體運營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法國的一個獲獎動畫短片《傷痕俱樂部》,是最近看過的一部優秀教育影片。
裡面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都曾經遭遇過暴力,滿身傷痕。然而不同的是,三個孩子的傷痕是紫紅色的,只有一個孩子的傷痕是藍色的。
藍色傷痕的孩子,想像著它們是藍色的星河,他身邊的朋友並不懂這種美,反而對他指指點點,稱這些藍色傷痕醜陋無比,讓他擋起來。
於是,小男孩向媽媽求助,換來的卻是冷冷的態度。媽媽一直在看電視,他試圖拉扯媽媽的衣服,大聲喊著,結果媽媽把電視音量調大,示意他別再說話,一把將他推開。
男孩被推倒在地,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傷痕真的和其他人不同。紫紅色的傷痕是身體受傷出現的,而藍色傷痕,是「冷暴力」導致的。
那種冰冷透骨的感覺,並不是傷痕本身,而是大人的忽視。最終,傷痕變成了光點,逐漸將他吞沒。
家庭心理學家基爾斯汀·達文提出:冷暴力分為6種,對孩子不理不睬、侮辱、譏諷、威脅、過分溺愛、給孩子過分壓力等。
生活中,你是否也對孩子實施了這樣的「冷暴力」呢?事實上,打罵、吼孩子,都不如這種方式的傷害大,其傷痕在心上,無法填補。
01
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影片《無問西東》中,那個遭遇丈夫冷暴力的劉淑芬,雖然在婚姻中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執意不離婚,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丈夫許伯常對她視而不見,就像家裡完全沒有她這個人,沒有熱情與激情,最終劉淑芬選擇了跳井。
一個成年人尚且接受不了冷暴力,何況是孩子,是需要外界評價來完善自我的孩子。如果連父母都忽視他的存在,他哪還有自我可言呢?
家長沒有感情投入的教養,最終孩子會情感匱乏、心理扭曲,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02
常見的冷暴力行為:
1、不願花時間陪孩子,即便陪著也心不在焉
家長總是以「工作忙」、「為了孩子好」為借口拒絕陪伴,覺得待在孩子身邊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談幾個客戶。
即便陪著孩子也是手機信息不斷,接上電話就放下孩子,工作那邊一催促就開始不耐煩。陪著孩子去補習班,孩子一進班級,家長就開始在外面打游戲。
2、完全不管孩子
家長完全放任孩子,對其學習、生活一概不知,指望孩子到什麼年紀就會什麼本領,無需大人引導。
3、對孩子的提問冷談回應
不管孩子提出什麼想法,家長都是:你看著辦吧、你覺得可以就做吧。
這樣看似支持的語言,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孩子確實需要獨立,可以他的能力不可能不需要幫助,解決問題是要一步步來的。
4、孩子犯錯,家長過度批評、全盤否定
誇大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缺點,讓孩子更緊張,或者犯錯後忽略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沒辦法真實地表達自己,也是一種冷暴力。
5、對孩子冷嘲熱諷
有的家長總是自以為是,喜歡用反諷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比如:「你可別學習了,就你這腦子,學習也沒用!」或者「這也就是我是你媽,要換了別人的家庭,你肯定挨收拾。」
這樣的話就像是刀子,直接戳進孩子的心臟,傷害極深。
6、威脅恐嚇
有的家長會說:「你這次沒考好,假期就別玩了」,或者「這都做不好,回家看你爸收拾你不?」
這些話是鎮壓式的溝通,常年在恐懼下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會規避錯誤,心口不一。
03
家長怎樣避免冷暴力?
1、關注孩子的情緒,不要指責說教,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小時候的比爾蓋茨性格十分內向,也不願意和夥伴一起玩,總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母親為此擔憂,還有幾次爭吵。
但她很快意識到沖突無用,也就沒有繼續和兒子爭執,而是動員全家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慢慢找出問題根源,解決問題。
當然,也是母親的理解和包容,讓他功成名就。
2、積極回應,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也許家長真的很忙,但在孩子需要幫助時,請停下手中的事,做出積極的響應。
你等一下媽媽,握著我的手,一會我們一起解決。
回應時用手握著孩子的手,看著眼睛說話,並做出正面的回答, 即便現在沒時間也沒關系。
即便孩子犯錯了,也要及時給出有意義的引導,嘗試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但我愛你,你要勇敢做自己,做得不好可以找我,一起來解決。
拒絕冷暴力,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泰國短片《吵架的父母》:爭吵帶給孩子的3大影響,你必須了解
幸福雙翼家長學堂
簡書作者
2020-10-12 17:57IP屬地: 廣東打開App
作者 | 魔斯媽媽 幸福雙翼學員
坐標 | 深圳
01 孩子眼裡的「怪獸」父母
泰國動畫片《吵架的父母》,用近乎恐怖片的風格,描述父母爭執給孩子會留下怎樣的童年陰影。
4分鍾的短片,充滿了壓抑、恐懼的氣氛。
在小女孩眼中,爭吵中的父母儼然是兩頭怪獸的模樣。
她嚇得趕緊奔回房間,卻發現怪獸已經追到房間里,還咬了她一口。
夜晚雷電交加,小女孩拚命地躲避怪獸的撕咬,而房門卻被怪獸死死地堵住……
也許,父母無法體會到自己情緒的失控,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麼大的殺傷力。
某電視台一檔節目采訪小學生,請他們談談爸爸媽媽吵架時的心裡感受。
小學生們紛紛說,心累、煩躁、傷悲、無奈、壓抑、害怕他們離婚。
記者又問道,父母吵架時,你能聯想到哪一部電影。
孩子們說:《毒液》、《流浪地球》、《阿麗塔:戰斗天使》,簡直是飛刀驚魂、毀天滅地!
一個小女孩說,真希望爸爸媽媽再也別吵架了。她擔心自己長大找另一半的時候,也會像這樣不幸福。
父母常常以為,自己才是爭吵中最大的受害者。
但其實,最受傷的是孩子。
02 三種危害,值得每個父母警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將這種因為父母情緒失控而對孩子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狀態,稱為「惡性破裂」。
在各類中斷的聯系裡,惡性破裂對孩子的危害最大。
最主要的三種危害,值得我們每個做父母的警醒。
危害1:幼年時種下的羞愧感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激烈爭吵會給孩子內心埋下「羞愧」的種子。
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的。
幼年時期,孩子仍處於自戀時期,他們會把很多事情往自己身上攬。
父母吵架了,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乖。
相比較好事情,人更容易對壞事情刻骨銘心。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補救的話,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羞愧感,就會慢慢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
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從最負面、傷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潤的情感都以不同的分值出現。
在所有的能量等級中,羞愧是能量最低的,也是對人傷害最大的。
危害2:一生都難以抹去的恐懼感
前面我們提到的記者采訪中,有一位小男孩說,他至今仍記得3歲的時候,爸爸媽媽有一次吵架,在那摔碟子,自己就在房間裡面哭,非常害怕。
他怕父母受傷,也怕父母來打他,拿他撒火。
的確,父母發生爭執時,一方拿孩子當作控制另一方的籌碼,或者遷怒於孩子,常有發生。
事實上,很多人都會對小時候父母吵架的場景印象深刻。
有些人成年後,因此對婚姻關系感到畏懼。
還有人步入婚姻,發現自己竟然在重蹈覆轍時,就會感到更加惶恐。
新傷舊痛,疊加在一起,彷彿噩夢一般揮之不去。
這種惶恐,也許有些人真的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生去化解。
危害3:成長中的行為問題,以及身心健康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戈特曼研究發現,當父母發生爭執時,孩子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出現胃痛、胸悶,不敢與父母眼神接觸等等症狀。
生活在父母互相敵視家庭中的學前兒童,與生長在和睦家庭中的同齡兒童相比,有慢性應激激素水平增高的症狀。
跟蹤調查發現,待到這些兒童長到15歲,會經常出現逃課、抑鬱、不合群、攻擊他人、輟學等等問題。
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在孩子成長早期,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孩子是從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學會和別人、和這個世界相處的。
父母焦慮、暴躁,有攻擊性,孩子就會慢慢地受到影響:爸爸可以欺負媽媽,那我就可以去欺凌同學。
他們無法理解什麼是友愛與尊重,習慣於暴力解決問題,漠視別人的感受。
03 孩子的感受力超乎想像
一次,和朋友的孩子聊天。
她跟我說:「爸媽前幾天吵架了,吵得特別凶。」
事後,我跟朋友聊起此事,朋友仔細地回想了一下,說:
「我確信沒有當著孩子的面發生過爭執。就算是兩人吵架,都是關上門的。
如果孩子敲門要進來,我們都會暫停,調整下情緒。」
我相信朋友的話。
可是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對於家庭中的異常情況是非常敏感的。
即便父母爭吵刻意迴避了孩子,但或許從父母關上門的行為,或者打開門的神情,孩子就已經能夠察覺到發生了什麼。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所以,我們不要認為孩子還小,父母吵架沒關系,他們不懂。
孩子是打開全部的感官,來感受家庭氛圍的。
還有些父母覺得,跟孩子說吵架的事很跌份,丟面子,總想著淡化這件事,就可以煙消雲散了。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兩個人,相互發生了沖突,會讓他們產生很多擔心和焦慮。
這些擔心焦慮,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向說明和疏導,會一直伴隨著孩子,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與成長。
很多時候,大人覺得吵完和好了,就沒有關注孩子的感受和疏導。
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人的本能是傾向於消極思考的,這是自我防禦的一種條件反射。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心智不成熟,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與疏解,他很難靠自己走出陰霾,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父母之間的沖突。
有的時候,因為不夠了解,孩子還會在內心放大問題,進而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有暴力傾向的父母是少數,大多數家庭沖突往往起源於一些小事情,比如教育觀念不一致,或者生活習慣上的矛盾。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沖突往往集中於孩子的養育觀念問題。
那麼,怎麼可以有效規避這類沖突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呢?
學習幸福雙翼的這段時間,加上我學習的其他教育類知識,這里想分享三個小建議。
04 3個建議,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建議1:理性對待沖突,心平氣和談育兒
想規避吵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吵架。如何避免吵架呢?
♥按下情緒的「暫停鍵」,不管誰對誰錯
也許你的觀念是更好的,但如果得不到伴侶的支持,因此發生爭執時,問題的重點已經不是如何教育好孩子了,而是變成了父母之間一場爭奪輸贏的較量。
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當父母觀念有分歧時,要盡可能理性地按下情緒的「暫停鍵」。
等情緒平穩之後,再找機會與配偶心平氣和地溝通。
當父母一方覺得自己快要控制不住情緒時,可以出門散散步,或者聽聽歌看部電影,或者找點別的事情做。
讓自己的注意力適當轉移,可以幫助自己很好的平復情緒。
在平衡情緒的課程里,老師反復強調: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聽聽對方說什麼,找到值得肯定的部分
面對發生矛盾和沖突的夫妻倆,勸和的人總要說上一句:多溝通。
但得到回應經常是:無法溝通。
每一個人都覺得對方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且態度還那麼固執。
可如果我們想解決問題,無論如何,請嘗試先耐心地聽聽對方的觀點,不找茬,只找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這種肯定可以是對方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是對方的動機、出發點。
找到彼此能夠達成共識的點,表達出來,你會更有把握影響伴侶的決定。
很多時候,並不是事情本身引發的爭吵,而是彼此的態度讓隔閡不斷加深。
所以,我們處理問題之前,先要處理好態度,而341肯定法,就是萬能的溝通法。
♥即便有分歧,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
父母發生意見分歧,孩子很容易鑽空子,甚至借機挑撥離間,讓自己脫身。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想到回來肯定要受到父親的批評。
於是就跟媽媽說,學校的老師太爛了,或者這次考試很多人都沒考好。
母親寬慰了孩子,反倒激起父親更大的憤怒。
這個時候,母親可以指責父親:「就是因為你對他要求太嚴了,才會這個樣子。」
當然,也可以冷靜下來,順著父親的意思,對孩子說:
「我知道考試沒考好,你也很不開心,可是你也要理解爸爸的心情。
等你冷靜下來,不妨想一想,這次考試有沒有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是不是平時上課、寫作業還不夠認真?媽媽相信你可以自己找到進步的方法。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下。」
即便父母的觀念有分歧,也要保有對伴侶的接納。
就像上面所述,母親沒有採用與父親一樣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但是仍然和父親保持了一致性。
而且用更溫柔的態度安撫孩子,對父親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建議2: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伴侶
一件小事可以引發一場很大的爭執,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言語中不再就事論事,而是上升到攻擊對方的人格。
就事論事,會讓孩子知道你們是在探討問題,只不過比較激烈。
而攻擊人格則是對伴侶赤裸裸的傷害,這會令孩子感到緊張、恐懼,甚至比自己受到攻擊還要難受。
我們說,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父母一方否定另一方,就等於否定了孩子的一半,孩子會因此產生自我否定或者是逆反式肯定。
與此同時,指責對方的人,也未必能樹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因為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這種指責性的攻擊語言,是不禮貌的。
如何能讓自己放下評判?放下攻擊?
我想,首先得明白:沒有人的想法會是「絕對真理」,當你在孩子面前貶低你的伴侶時,實際上你是在貶低自己的形象。
如果我們實在想表達內心的不滿,可以嘗試用「我」字句來表達。
比如:「你今天沒去接孩子,孩子回來都淋濕了,我感到很生氣!」
聚焦於具體事實,聚焦於個人的感受,不把矛頭指向對方,是一種更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表達方式。
建議3:爭吵之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心理修復
如果爭吵實在無法避免,要記得盡量避開孩子。
如果實在無法迴避孩子,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也要記得事後對孩子進行心理修復。
積極補救,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父母可以在事後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剛才的爭執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也是爸爸媽媽做的不夠好,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無關。
如果在爭執中說了什麼過激的話,父母也要明確的指出來是自己的言語不當,事情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你已經努力嘗試了很多方法,仍然不能解決與伴侶的矛盾和沖突,也不能化解孩子內心留下的負面影響,可以嘗試心理領域專業的老師幫助。
有人說,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100次想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有爭吵,父母之間觀念有差異很正常,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價值觀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雙胞胎也不行。
與其苛求價值觀的統一,不如對彼此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用包容的心態看,那些所謂的分歧就成了幫助我們擴大眼界的資源。
只要讓愛流動起來,我們就會看到另一片天空。
圖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啟發和收獲是什麼?
趕緊在留言處
跟幸福君說說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閱讀全文
㈩ 勵志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導語:《小孩不笨》里的每一個故事都那麼平凡卻往往又更能觸動內心的那份感動。下面是其觀後感,歡迎參考:
當你說一個孩子很笨的時候,是否想過他的感受?大人不可以自私,不可以讓孩子還沒說清就打罵他。當然,大人生氣時急躁也是有道理的,可是應該選擇和孩子溝通,並給他講道理。當你說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是否讀懂他的心靈?大人可以給孩子說:「你其實進步了很多,你上次還很笨拙呢!這次已經不錯了。」可是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難道什麼都不會做嗎?你只知道給我添麻煩!」這樣只會摧殘孩子那愛的心靈,會讓他失去理智,跟一群狐朋狗友一起「探索人生」,「浪盪江湖」。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就像在說《小孩不笨》一樣,很多孩子善良,慷慨,可被爸爸媽媽無視或討厭後就會做各種各樣的壞事。大人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誤會,使孩子走入歧途,到時想後悔都來不及了。
一個人擁有了一個孩子,就要把精力花到他身上去,讓他快樂,自信,善良,一切的一切都會變得美好,一切都會變得幸福美滿。他也會如你所願:彬彬有禮,考上一個好大學,和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小孩過一生。
一個孩子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地位,財富,尊嚴,智慧......大人們不用苦逼孩子學這學那,孩子喜歡什麼就讓他學什麼吧!但是記得經常贊揚他們。
孩子不要責罵,他們要關心,贊揚,溝通,愛和自由,當然,最重要的是——一顆守護,喜歡他的心!
前些天同學聚會的時候,聊到學生和孩子,汪老師建議我們觀看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回到家在網路上搜到電影之後我就細細的看了起來。片中的三個小男孩兒的經歷給了我教育我的孩子們極大的動力。說到這個電影,要先介紹一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由三名學生的遭遇講述其教育制度的流弊。現今的制度是以學生的母語、數學和科學程度,個別選修擇適合自己的源流課程。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為必修課,有4門主課,包括英語、數學、科學和母語,其他課程還包括音樂、美術、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社會以及體育。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
1991年至2003年,在小學四年級末有分流考試,將學生分為三個源流。大多數學生進入EM2源流,大約10%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進入EM1源流,還有一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進入EM3源流。對於新加坡這種小學分流制度,有很多人批評過早對學生分類,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但是新加坡政府稱,這么做是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開教育,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小學六年級末所有小學生必須參加小學離校考試,考試包括4門主課,根據考試成績學生將可以進入不同的學校,選修不同的課程。
背景知識就介紹到這里,說幾個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電影鏡頭吧:
鏡頭一:文福他們放學後在等車的時候,過來了一個上EM1的小男孩過來挑釁他們三個,還說「沒想到EM3的人也會說這樣的成語啊」這無疑是給他們的奇恥大辱。無論什麼樣的孩子都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贊揚的。
鏡頭二:文福他們換了一個新的班主任李老師。孩子們對於更換班主任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由於他們不同於EM1和EM2的學生,他們多的是調皮和惹事,多數老師都是被他們氣走的。但是李老師不同,她一進教室就說我上學的時候我的成績也不好,但是我發現了一個好的方法就是沉下心來,去把它們的底兒摸清楚,最後我就把他們打敗了,同學們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這說明李老師對於教好這幫孩子還是非常有信心的,值得高興的是有幾個孩子在課下真的在試李老師的這個方法。
鏡頭三:李老師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偶然一次機會,她發現國彬在畫畫,而且畫的非常好,她就給國彬說「請你畫一張最好的畫兒送給老師好不好?」也許是從來沒有老師求過國彬送過畫,國彬使勁兒地點點頭。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李老師拿著國彬的畫去參加全國小學生繪畫比賽了。最後國彬的畫獲得了全國二等獎。這對於國彬來說是多麼大的鼓勵啊,如果我們都像平常一樣看見有人在上課的時候畫畫就一律沒收的話,那麼我們會葬送多少個小畫家啊!
鏡頭四:當文福和TERRY被綁架後,吃早餐的時候,terry說自己不會沖咖啡,不會在麵包上抹果醬,不會自己倒熱水。他說平時這些都是媽媽幫忙做的或者是他們家的菲律賓女傭做的,自己都不會做。我想我們這里也應該有這樣的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有什麼事情都是父母代勞了,結果把孩子培養成了「二等殘廢」。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後會有競爭力么?我們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呢?
鏡頭五:國彬的媽媽很不幸患上了血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骨髓源。但是國彬的學校的班主任李老師就發動本班的同學動員自己的家人去醫院做配型檢查,到最後學校的領導和所有的老師都參與進來了,這說明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愛、交換愛的地方,這讓國彬一家人很是感激,也給了他們一家人「做善事」的機會。
我從這個電影里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的是教育人的態度,只要我們教育者都能夠用心地去關注孩子,他們能回報給我們的就不僅僅是優異的成績,更多的是看待事物以及他人的積極態度。
今天我觀看了《小孩不笨》,這部電影主要描述了兩個家庭的父母因為忙而無法溝通使孩子的心靈慢慢墜落,電影中的學謙和傑利為了得到父母的贊揚而一直努力,可是他們的父母不但不贊揚他還批評他,就這樣他們的孩子感受不到母愛父愛,認為他們的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很差。「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他們沒意識到他們的父母是愛他的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使他們兩個走錯了道路,他倆學會了喝酒,吸煙,偷東西。
直到最後他們去頭一部手機正在跑的時候他撞住住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他們的老師,但是他們一會兒被假警察抓住,假警察讓他們一天之內上交2000元,他們有沒有錢只好去偷老奶奶的金項鏈,偷走之後怕被警察抓住又回去給老奶奶,老奶奶說:「那就是偷我東西的人,」有人就開始打他們倆一會兒學謙的爸爸看到有人在打自己的兒子,就馬上就去欄架,但是很不幸的是再攔架中自己的從樓梯上摔下來不幸身亡這時他才感受到父愛,爸爸臨死前說:「你要再上學,長大有本事」但是校長怎麼也不同意,他的老師說:「把爛蘋果爛的部分削掉,剩下的還是能吃的。」
這是校長才明白再好好教育他他也是個好學生。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天下沒有誰的爸媽不疼孩子的,那隻不過是你沒有發現!
《小孩不笨》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當年也是叫好又叫座的一部佳作。看了以後,我心裡涌動著一股熱流,不吐不快。
Tom的父母是大眾眼中的金領,忙於事業,忙於賺錢養家,沒有時間,於是忽略了和兩個兒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大人就是這樣,他以為只要他和你說話,就是在和你溝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意見,忽略孩子心裡的疑惑和想法。
成才只有父親,父親很愛兒子,可是不知如何表達,由於水平的限制,表現出來的往往只有氣急敗壞的大吼和責打。
我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平凡人,沒有Tom父母那般能幹,自然也沒有他們那麼忙碌,和我溝通的時間還是有的。我父母比成才的父親又要好一些。從小到大,我當然被打被罵過,甚至也有被打得慘兮兮的時候,但是誰又不是這樣呢?除此以外,他們對我的關心愛護,我也是感覺到了,並深有體會的。
Tom和成才是同班同學,也是關系很好的朋友,正處於15歲的青春期,自然會有很多「青春的煩惱」……於是,Tom會因為帶成人碟到學校而被校長判處在全校學生面前公開接收鞭刑。成才會因為和老師打架而被開除。Tom、成才會因為在家裡感受不到溫暖而加入小混混的幫派,並因偷竊而被勒索,又會因湊不到那要命的2000塊而「打搶」……
這些都是出於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子能惹出來的事,只不過與父母溝通不良助長了他們的無助,使得他們惹的事比我們當年還要大,還要勁爆而已。
父母的教育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造就一個孩子,這是我的想法。
我的父母,從小對我採取的就是「打壓式」教育方式,有點像Tom的媽媽,我總是受到打擊和批評,導致我現在敏感、自卑的個性。而我的一個室友,她的父母從小就經常鼓勵她,並不吝贊美,現在的她,很是自信與陽光。真是個讓人羨慕的孩子……
誰的青春沒有痛過?但我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我們的青春沒能像《致青春》那般激盪,也沒有如Tom、成才那般糟糕,我們的青春只是寂寞著,孤獨了春夏秋冬,辜負了風花雪月,在可以接收的范圍內小小的別扭著,走到了今天。
這部《小孩不壞2》只告訴了我兩個字:真實!
它真實地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方式與青春期孩子的矛盾與碰撞,總讓人想起自己那青澀的青春印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朋友與夥伴,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壞,是真的能影響孩子的未來。世事在變幻,時代在進步,不管父母還是孩子都必須在與時俱進中更多地體諒對方,成長自己。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收獲欣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少一份傷痛,多一點溫暖。這就是我看這部電影的所有收獲。
今天看了一部新加坡的電影——《小孩不笨》。看了,感觸很多。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小孩子看了可能會找到共鳴,老師看了可能從中得到啟示,家長看了可能會引起反思。
我想如果這部電影能給我們帶來以上任何一種感受,就稱得上是一本好電影了。
電影有搞笑也有感動,有深思也有反思。湯姆和傑瑞的父母只忙著工作賺錢,缺少了孩子的溝通,以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湯姆的同學成才也和他的父親同樣有著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親,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於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差強人意,令他極為心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以為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父親更加抗拒。
我剛開始看的時候也覺得很搞笑,看著看著就覺得挺悲哀的。從中我們彷彿看到了我們自己:小的時候,永遠都是父母叫我們應該要怎麼做,而不是我們想怎樣做;父母永遠都是對的,而我們都是錯的;我們所認為對的,父母卻永遠不會理解。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代溝。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我們很理解,但是教育的方式不對,就會事倍功半。看了這電影後,感觸甚深的,就是父母真的需要與孩子多溝通,教育孩子不是靠打和罵就能教育好的的,也不是有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家長不該一味地強迫孩子,讓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不該自以為是地對待孩子,不該不以為然地忽視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將孩子陪養成「死書呆」。雖說那是愛孩子,但不一定能被孩子接受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以說父母好的的教育很重要。
同時我也看到了一個老師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也很重要,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刻的、深遠的。甚至可以影響到學生的一生。賞析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使是一顆爛蘋果,它還是有好的地方的,就這樣把它丟掉,怪可惜了。電影中的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我們需要一把鑰匙,而這把鑰匙就是「多看學生的優點,少看學生的缺點」。
看了《小孩不笨》,在電影結束的一剎那,彷彿冥冥之中我受到了點拔。
作為一名老師,自己有一天也會為人母,以後怎樣教育和引導孩子,相信《小孩不笨》會給我一些啟發。
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值得我們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