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契克》為什麼會獲得年度最佳神片稱號
1.像《契克》那樣非凡的14歲夏天,夠燃,才會一輩子難忘吧?!影片中,在問題少年契克的極力慫恿下,男孩邁克開始了一場場冒險,偷車,送出暗戀對象的畫像,一路驅車向南,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警察鬥智斗勇,青春的荷爾蒙狠踩油門,一路狂飆,直到癲瘋,在高速路上撞翻。
『貳』 非常喜歡德國契克這部電影,有什麼劇情相同的電影嗎,要外國的謝謝
也許正是如此才會看這部簡單的電影卻又哭又笑吧,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哈哈,感覺又年輕了
『叄』 辛德勒的名單 史登扮演者
在由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中,史登家族的創始人伊薩克.史登由奧斯卡獎得主本-金斯利扮演。
1、角色簡介:
Itzhak Stern(伊薩克.史登)
演員本·金斯利
Itzhak Stern(1901年-1969年)是一名猶太會計師,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奧斯卡·辛德勒的會計師。自克拉科夫德國琺琅器工廠(Deutsche Emaillewaren-Fabrik,或簡稱DEF)營運初期已協助辛德勒,並一直工作直至捷克布瑞恩利茲(Brünnlitz)的工廠重獲自由後。
2、演員簡介:
本·金斯利(Ben Kingsley),1943年12月31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英國影視演員。
1982年,本·金斯利出演《甘地》中的甘地一角,並憑借片中的表演獲得了第40屆金球獎和第5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1991年,金斯利憑借在《巴格西》中的表演獲得了1992年第49屆金球獎及第6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雙料提名。2001年,本·金斯利在《性感野獸》中飾演一個被操縱、神經質的倫敦黑幫分子唐·洛根,金斯利也因此而獲得了第4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第13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和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獎,並第3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2002年3月19日,金斯利在白金漢宮被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爵士頭銜。在2013年5月1日公映的《鋼鐵俠3》中,他飾演了滿大人一角。
3、電影簡介: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盪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
本片包攬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肆』 《契克》——做一個關於青春的夢
其實我不太喜歡看德國電影,過於質感的場景塑造會讓我覺得有些沉悶。但是《契克》這部電影卻是個另類,作為一部文藝類型的公路片,講述的是青春,卻又不止是青春。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所有關於青春的想像,勇氣和流浪,悸動和成長......
影片從一個雜亂的車禍現場開始倒敘,主人公邁克滿身血跡地在鏡頭前大喊「契克」,像是一個人的名字又像是一個口號。
主人公邁克是一個有點柔弱的14歲男孩,他的父親出軌,母親也因此酗酒成癮,他不敢面對灰暗的現實,也因此自卑,認為自己「又膽小,又無聊」。他暗戀著班花季陽娜,不敢向她表白,卻又悄悄地為她准備生日禮物,幻想她的生日聚會能邀請自己。
邁克說:我想讓她看到我為了她的禮物付出很多,因為一旦你付出很多別人就想知道為什麼。這句話讓我動容,那就是我們曾經青澀的愛戀啊,以為付出很多就能得到夢寐已久的嫣然一笑,到頭來卻發現,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感動了自己。
契克就在這個背景下出場了,帶著俄羅斯人的黑幫氣質和滿身酒味,走進了邁克的青春。「看上去像個廢物」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而事實上,他的表現確實像一個「廢物」。整天吊兒郎當,滿身酒味,上課都不忘隨身攜帶一瓶伏特加。甚至老師讓他上台答題的時候當眾嘔吐。
盡管不喜歡他,但有一件事情讓邁克覺得自己與這個廢物惺惺相惜,那就是他們都沒有收到季陽娜的生日聚會邀請卡。因為理所當然,「神經病和怪胎不會被邀請」。
其實大概從一開始邁克在潛意識里就把這個俄羅斯男孩當做了自己的同類,他討厭他,就像他討厭自己一樣。
而契克卻表現的非常友好,表現出一副要和邁克做好朋友的熱情。
我們年少的時候大概都有過這樣的朋友,總是被我們所鄙夷,卻總是對我們義無反顧。
契克滿足了一個男孩青春時對朋友的所有想像,充滿勇氣又放盪不羈。所有的特質都是曾經我們想成為的樣子。
暑假的一天,契克開著一輛不知從哪裡偷來的拉達越野車來找邁克,兩個人非常炫酷地闖進了季陽娜的生日舞會,讓邁克送出了自己准備的禮物,蹩腳的漂移過後,兩個少年踏上了一段逗比又刺激的未知旅程。
一輛破車,一個朋友,一個未知的目的地,一段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沒有束縛,也沒有牽絆,只有原野和遠方,這大概是每個人年少時都夢寐以求的流浪。
他們偽裝成大人模樣,誤闖過農場被農夫追趕,也露宿過曠野數滿天繁星,飢腸轆轆時也會感受到陌生人的溫情。那都是他們想要看到的世界真實的樣子。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他們的流浪,比如小鎮的警官。
被迫逃散後,兩個人憑著相同的生存哲理在最後一個共同待過的地方找到彼此,為了給汽車加油,兩個人跑到了一個垃圾場,希望能找到一根可以盜取汽油的軟管。
在這里,他們遇見了有些神經質的女孩伊薩。
如果說邁克和契克的流浪是為了逃離,那麼伊薩的流浪則是為了尋回。她要去布拉格尋找自己的親人。流浪對於有的人來說是浪漫和消遣,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則是不得不經歷的生活的全部。
伊薩幫助他們弄到了汽油,准確地說是教會了他們如何偷卡車的汽油。於是,兩個人的流浪變成了三個人的旅行。
伊薩在橋上和問邁克的話足以讓每一個那個年齡段的少年面紅耳赤,那迷離的眼神和曖昧的神態是每個少年都曾遭遇過的年輕的悸動。
似乎只有在渴望的面前,少年才能開始明白愛的含義。性與離別是青春不得不遭遇的兵荒馬亂。
年少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教會我們堅強,讓我們成長。卻最終永遠地消失在我們的生命里。
很多年以後,我們依稀想起他們的笑容,甚至開始懷疑他們有沒有真實地出現過,或者和他們相關的一切都是年少時的一場美夢。
伊薩乘上了去往布拉格的客車,那是她夢寐以求的歸宿。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她的青春早已結束了。在與少年們相處的日子裡,她的行為摻雜了太多成人世界的情緒。可能正是因為如此,邁克才慢慢改變了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
也許,這也是一種啟蒙吧。
伊薩離開後,邁克和契克繼續前行。在穿越一條河流的時候,為了拾取浮橋的圓木,契克的腳被釘子扎穿。
於是邁克不得不嘗試自己開車。他戰勝了恐懼和自卑,在契克的指導下將汽車發動,像一個真正的男人那樣握緊方向盤。
當汽車自由賓士在高速公路上,他們這場青春的流浪也隨著克萊德曼的鋼琴曲達到了巔峰。
如果契克沒有受傷,如果沒有遇到那輛拉豬的貨車,如果那個司機沒有超速別車......這一切或許都還將繼續吧,可是這世界沒有如果,青春也只是一次單程的旅行。
車禍發生以後,契克擔心再次被警察關進收容所,執意離開,臨走的時候,邁克把那件契克認為非常炫酷的夾克送給了他。
在卡車司機的咒罵聲和無數頭豬到處亂竄的混亂場景中,他們倉皇道別,獨自面對未來茫然又無趣的人生。
在事故調查的法庭辯護中,邁克的父親試圖幫自己的兒子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下落不明的契克。然而在最後關頭,邁克還沒有能夠向成人世界妥協。他當眾推翻了辯護,讓自己的父親顏面掃地。
與其說這是青春的抗爭和叛逆,倒不如說這是有意識的擔當和責任。當一個少年終於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時候,就說明他長大了。
不過,邁克的父親顯然忘記了自己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年華。
這一擊在我看來石破天驚,一個叫做青春的夢被驚醒了。
當我們惺忪起身,只能以一副更堅強的面孔面對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