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寫一寫兒童影片的觀後感小於500字
《念書的孩子》這部電影讓我淚如雨下。它講述了一個名叫開開的留守兒童的故事,因家境貧寒,開開的父母不得不去城裡打工,而開開則被留下了,他與爺爺相依為命。他還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小膽兒,一隻流浪狗,開開在遇到它後收養了它。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流了很多的淚,要知道,一個9歲轎雹的孩子,就得學會自己上學、煮飯、洗碗……而我們在他那個年齡呢?不愁吃,不愁穿,飯來開口,衣來伸手,整天除了玩還是玩。如此好的條件,我們怎麼能不去珍惜它呢?
我們不僅要珍惜好的條件,還要合理的去利用它們。開開的爺爺因年老體邁去世了,開開哭得撕心裂肺,而之前,開開經常違背爺爺的話,惹爺爺生氣。這也不正是告誡我們,孝敬長輩,不是心血來潮的事,是每時每刻的事,否則,當我們想孝敬長輩時,而他們卻不健在了拆襲,這時候無論怎麼後悔莫及都沒用了。開開爺爺去世不久,開開父母回來了,他們辦了喪事,開開父母提議帶走開開,而開開自己卻拒絕了,因為在城裡,他不能上學。這份精神多麼的難能可貴啊。我們擁有比開開好多了的條件,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學習呢?
後來,開開父母費盡心思,終於為開開在城裡爭取到了一個閉御帆上學的名額。在上公共汽車之前,開開爸爸想將開開和小膽兒分開,告訴他,我們可以在城裡買個更好的,但開開始終不放手。我知道,開開執著的並不是小膽兒的外在,而是他們之間不滅的友情。
在開開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他的每一份執著、堅強、好學……都深深的打動著我。開開,一個值得全世界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②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1】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以江西贛州地區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著力刻畫宋文化的敬業精神以及與留守兒童唐明明之間的師生之情。有人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他的追尋過程和創造過程,生命的意義並不在那個最終的結局上面而在生命的過程中,當生命把它所追尋所創造的全部內容都展現出來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實現了。」宋文化老師一直執著於講台,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都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當他把知識傳遞給明明,看著明明走進更好的學校時,他的生命價值便得以體現了。農村代課老師或許是落寞的,可是為了讓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書讀,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一個人的課堂》題材充滿著溫情,雖然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他們本身的命運是有一些悲涼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卻處處感動著我們。影片淡化了宋文化以及明明的悲苦,而多了一份溫暖。
整部影片的鏡頭是充滿詩意的,正如俄羅斯電影人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所認為的,「詩」是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反映在電影中便是「一種生命的准確觀察」。詩意是電影出彩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質朴的農村在鏡頭下是唯美、清新的,畫面時時展現著詩歌一樣的美感。無論是中國的詩歌還是國畫都在追尋意境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是中國美學委婉的表達。在《一個人的課堂》里導演力求實現自己唯美的審美風格。上天在某些方面一定是公平的。越是經濟貧困的山村,或許它的景色卻是出人意料得美。電影中並沒有炫酷的特效鏡頭,但每一場畫面都是精雕細琢,簡潔而洗練的。鏡頭下的山村風光也是沒得如出水芙蓉,天然雕琢。一個自然美麗的山村,雨中顯得特別空靈,故事就是在這里緩緩展開的。青翠欲滴的山,整齊的菜畦,黛瓦白牆的房子,蜿蜒的路,一切樸素的鏡頭都充滿渾然天成的靈氣。這里的人們雖然不富裕卻生活在一曲牧歌里。鄉村田園,令人沉醉。綿延不斷的綠色遍布大山,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學校從容不驚地座落在村子裡。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樣寫道:「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像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頌。」確實無論是宋老師的堅守還是明明的陽光,都是在創造希望和價值。現實雖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未來必定是充滿憧憬與希冀的。導演樸素地講述這個故事,並沒有刻意地博取觀眾的憐憫與同情,也沒有輕易地給出走出困境的途徑,影片結尾的時候,宋文化還是丟掉了老師的身份成為了大城市中的一個小民工,而明明在校門口不舍的眼神中也隱含了一些對未知的不安全感。他們的心中都有無奈和迷茫。但他們的心中是快樂的。
色彩會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圍。在《一個人的課堂》中,導演對色彩的運用也是獨具匠心的。綠色是整部影片的主色調。山村的顏色是綠色的,平和、寧靜。宋文化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充滿著希望的,對於大部分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出路。做為一名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這個職業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正如大紅色調的《紅高粱》,以黃顏色為主色調的《黃土地》,綠色基調與《一個人的課堂》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是相得益彰的。
對於一部節奏緩慢、故事情節比較單一的影片來說,演員的表演是非常顯功力的。孫海英和王乃訓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宋文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鄉村代課教師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在簡陋講台上教書育人,用自己的大半輩子詮釋了一名老師默默奉獻、無私敬業的人生追求。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村子與學校之間,菜園子、山間小路、雨中的學校都顯得格外干凈,那是大城市很難擁有的純粹。而生活在這里的人也是格外純朴的。孫海英飾演的宋文化與王乃訓飾演的唐明明之間有著深厚的師生之情。宋老師的課堂從四個學生變成了明明一個人的課堂,但他始終如往日般一絲不苟地給明明上課,這是一個老師的堅守。當他面臨計算機考試的時候,他在紙上畫出電腦界面,為了練習電腦甚至去了網吧,最後暈倒在考場上。觀眾看到了一個鄉村代課教師的無奈處境,他是多麼熱愛講台,多麼怕失去老師這個稱呼,多麼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老師,可是他還是會隨時失去「老師」這個身份。在宋老師心中教書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所以無論課堂中有幾個學生,他一直堅持起立、升旗、打鈴這些傳統的上課儀式。宋老師為了明明放棄了去大城市的機會,更放下了曾經被辭退的尊嚴。當明明因為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奶奶而無法去上學時,宋老師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進了明明的家裡。他為明明所做的一切已經遠遠超越了老師這個職業的范疇。當鏡頭落在明明奶奶舒心的笑容上,這個笑容里帶有的不僅僅是感激,更是對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無比的崇敬。鄉村老師對於留守兒童而言意味著什麼在觀眾心中也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傳遞一種文化,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源遠流長,而其所提倡的「忠義禮智信」影響頗深。宋老師對講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便是對「忠義」最好的詮釋。他無怨無悔地守在簡陋的教室里,給村裡的孩子帶去知識是他最大的責任。他用大半輩子的時間默默地愛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宋老師每個月的工資並不多,但他並沒有接受學生的高薪工作邀請,那種甘於清貧卻始終堅守的精神是多少中國文人共同的品質。當然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宋老師與明明之間深厚感情的含蓄表達。在明明參加跑步比賽前,宋老師陪著明明一遍一遍地練習起跑與撞線的動作,一次又一次宋老師陪著明明一起跑向勝利。或許那條並不平坦的山路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山路,那是奔向未來的沖刺,是明明也是宋老師對人生的憧憬。許多關於生命和生存的哲學寓於其中,為影片增加了生命感和厚重感。
《一個人的課堂》對留白、長鏡頭等電影藝術手法的運用,讓影片具有獨特的美感。導演對空鏡頭的運用通常能夠很好地實現留白這種藝術手法。空鏡頭常常能夠給人們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讓觀眾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故事。就像中國的山水畫一般,「空」恰恰卻是一種飽滿的敘述。空鏡頭的運用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美麗的鄉村,同時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美麗的山村風光與困境下的人們形成了強烈反差。學校裡布滿青苔的空地,濕漉漉的空氣,影片中似乎很多時候都在下雨,一開頭故事便是從雨點聲中開始的。雨好像是一種充滿哀愁的東西,的確不管是鄉村代課老師還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處境都是相對悲哀的。而極富東方美學的長鏡頭的運用讓整個故事如同娓娓道來般流暢。
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這部影片在用光方面也是極其考究的。故事中有一段場景是宋老師背著黑板去明明家上課的時候,室內的光線是比較暗的。而躺在床上的明明奶奶臉上的光卻是充足的,她的輪廓十分清晰,特寫鏡頭下她的每一個表情都在呈現她內心細膩的變化。整個場景就像一幅油畫。
《一個人的課堂》就像一首清新雋永的用鏡頭寫下的一闋小詩,它的創作帶有很強的社會現實記錄。其對鄉村代課教師以及留守兒童現象的探討與關注中表現了創作者對理想、生命的思考。沒有過多的戲劇沖突,只是慢慢道來的一個故事。一個教室里,兩個角色,卻是說盡了多少農村的現狀與處境。人物故事雖然簡單,透過平凡的故事呈現出生活中的真諦。電影作品最打動觀眾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絢麗,多高深,而是真誠。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跡,導演只是在很真誠地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朴實地表達故事的張力。或許很多觀眾的童年都有留守兒童留下的影子,導演說這部電影算是對他自己成長的回顧,其中很多元素和環節都是他過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觀眾看到這樣的題材會感到特別親切。做為一部公益電影或許它的社會意義是遠遠超越商業意義的,其籌拍的艱辛也是可以想像的,導演為了拍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個人的課堂》關注現代人的真實狀態,不僅紀實性地再現了鄉村代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更帶著觀眾去探尋了他們精神層面的現狀與需求,用以一種溫情的方式去講述他們內心的真實嚮往。顯然這不是一部僅僅停留在視覺觀感上的電影,而是會讓觀眾思考的影片。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我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關注。
【關於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2】
許多關於「弱勢群體」的故事片成為「弱勢群體」這一指稱本身所預設的「拯救」主題的簡單操練;與之相對的是另一類對於邊遠鄉村的詩學想像,它們可能會被冠以「苦難詩學」的名義大加鞭撻。這讓類似題材的故事片越來越難拍。除非作者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某種本質。我們來看第二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參展影片《一個人的課堂》。
在問題戲劇的語境中,沒有什麼比兒童更能顯示教育的本質。從戲劇角度而言,「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最後一個可供我們反思教育本質的「前現代」的戲劇場景了。如今人們對留守兒童已經不再陌生和驚訝。人們普遍相信,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從屬於社會機制的改良(譬如橫跨城鄉、蓬勃開展的「新村」建設),因而只是暫時的。至於他們的教育問題則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況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體制已經給人們提供了可供復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諸多舉措的「數據有效性」舒緩了人們的神經:公式化的升學率方案如此穩定可靠,父母和老師的角色都變得模糊和被動,彷彿教育問題已經沒有戲劇性的緊迫感可言。當人們開始關注留守兒童時,他們的神經可能早已麻木,這讓他們的關注流於水平,並且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影片《一個人的課堂》在結尾打出字幕,表明這部電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但影片的主角顯然不是兒童,留守兒童問題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遭遇來展示。不同於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手法的鏡頭美學策略(失學兒童的「大眼睛」特寫),兒童在本片中趨向於沉默,這顯示了一種戲劇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戲劇性所在。在許多戲劇行動中,兒童的功能都是類似的。戲劇行動中的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沉默」特性,他們的在場往往指向戲劇行動的原因,而他們本身卻不需要過多地參與。讓兒童創造奇跡,或者讓兒童特立獨行,這並不適用於嚴肅的主題。類似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爾斯·勞頓執導的《獵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沒有什麼行動能夠比兒童的沉默更能打動人心了。我們將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兒童們一個個地消失不見,最終只剩下一個。如果導演不做妥協的話,這僅剩的一個兒童也將缺席。在這一點上,影片富有諧趣的筆調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敏銳,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淚下。它講故事的方式讓那些敏感的觀眾聯想到的,可能不是《美麗的大腳》,不是《鳳凰琴》,甚至不是《一個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黃軍,1989)。在以往,「休克體驗」對於觀眾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對於觀影體驗而言往往是災難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給觀眾的休克體驗可能正是本片導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們還是心有餘悸。不必追問導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總之導演將敘事的重心轉向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問題,並以此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原生教育環境的衰敗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死村。缺少非農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婦維持著這個村子日漸凋敝的日常生活。村裡的小學只剩下了幾個學生,並且最終只剩下一個。我們從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學生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轉學去了縣里或者城裡的學校。(他們面臨著另外的新的問題。)這讓村小學所剩的唯一的老師宋文化的處境顯得有些尷尬,並且讓宋文化的堅守顯得荒謬。感謝孫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為本片的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個充滿諧趣的鄉村知識分子,帶點孔乙己和范進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課老師,工資少得可憐。但他看重36年所積累起來的榮譽,(他承認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認為足以配稱得上榮譽,)並以孔夫子自比。他的願望是盡快轉正,並為此「紙上談兵」(買不起)地去學習電腦。但他最終連打字也沒學會。考場上,他在電腦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並癱在地上。他也因此錯過了最後一次轉正的機會,並在不久後被一位大學生取代,做了農民。我們可能會像他老婆一樣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時代淘汰卻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會覺得他荒謬。無論剩下幾個學生,他照例一本正經地打鈴,一本正經地舉行升旗儀式,一本正經的朗讀課文,既莊重又倉促,如一場扮演--他在以代課者的身份扮演教師。打鈴的工具是一根鄉下人家鎖大門用的舊穿鋌,鼻子已經缺損,鈴鐺則是一截鐵軌,俯拍的全景鏡頭中的殘磚敗瓦讓升旗儀式顯得十分蕭索而諷刺。但他並不為學生的流失和鄉村的凋敝而煩擾,(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於一種扮演,我們仍然為他的超然感到驚訝:他的信念與他的私心不分彼此,這讓他顯得笨拙。新來的那個大學生老師在高談人生理想後偷偷溜走,這種人顯得可笑。(宋文化最終證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質。)宋文化以私心為他的信念辯護,正是這一點讓他與這個「以信念為私心辯護」的時代格格不入。這一點足以打退一切苦難詩學的指責,並讓諧劇精神佔領這部影片。大學生老師溜走之後,上級領導又來求他繼續代課,他堅辭不就,認為自己的榮譽受到了損害。他們打算去廣州投奔女兒,打工為生。但在車站他讓老婆一個人先去。最終,他把最後一個學生送入初中後去廣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維修工。他再次證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我們發現,故事從頭到尾,是一名「無身份」的教育者在從事著只有他才能勝任的教育工作。而整個充滿諧劇精神的故事中,並沒有太多的外部因素的干擾。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類似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但那些代課老師的處境甚至他們的故事確實是十分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的。正如伊朗電影《黑板》是個純寫實的故事卻給人「超現實」的感覺,這部電影也如此。)與成人不同,兒童天然地要求一種原生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在兒童身上,人們才普遍承認:教育問題有其不能妥協之處。如果兒童有可能下降到最低,那麼教育者也就必須回歸到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最終會消失,留守鄉村最終大概也會消失,而先於它們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環境,和那些「無身份」的教育者,這首先指的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對他們和他們的子女而言,無論什麼樣的時代,家庭都是「一個人的課堂」。如果他們的身份繼續如「宋文化」一樣越來越模糊,這個「一個人的課堂」最終會消失。宋文化的故事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尾聲、一個回聲。文明的信念是可疑的,文明的進程也是不穩定的。原生教育的問題不會消失,教育者的問題也不會消失。這些問題關繫到家庭教育的特性,關繫到教育者的載道和傳道精神,關繫到教育的本質。社會的進程正把這三者分割、消滅。影片《一個人的課堂》抓住這一過渡性的社會進程的尾巴,給我們所有人提了一句忠告。它是諧劇式的,我們應該聽出它的弦外之音。這讓我們再次想到曾在開頭提到的放映於1989年的電影《童年在瑞金》,那時還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困境僅僅是經濟問題,因此那是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它處處顯示著一種艱難的、隨時可能被摧毀的教育的處境。它包含了《一個人的課堂》所講述的故事,但又完全對立:文老師最終出嫁;平平升入初中,走出大山;但除此之外所有的孩子都滑入了未知命運的深淵。命運是不可摧毀之物的終極體現,它自然地指向悲劇:平平離村入學那天,細雨綿綿;杠杠披蓑戴笠在對面的山樑上放羊,他對平平喊一聲「看我的眼力!」,用他喜愛的彈弓在平平的油紙傘上打了一個洞,以這種令人百感交集的方式向平平告別;平平遠遠看看杠杠,拿出一張紙墊在傘洞上。被命運擺布的人不需要教育者。毫無疑問,就戲劇性而言,《童年在瑞金》更有力量,兒童的集體沉默最後演變成可怖的夢囈,家庭成為他們的夢魘。它在當時就有苦劇的味道,如今則恐怕更超出了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課堂》更有希望被現在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這是一個諧劇的時代:教育觸手可得,支教充滿歡樂,慈善關愛一切。然而教育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經濟問題,也無法在社會學范疇內找到答案。在這一點上,《一個人的課堂》所觸及的問題雖然無法像《童年在瑞金》一樣令人震驚,但卻也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敷衍過關。在這些問題面前,人們可能寧願休克,也不願思考。但願本片不是枉做了牛虻。
③ 求小學生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愛國電影觀後感作文:《紅孩子》觀後感
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雖然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但是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紅孩子》彷彿把我們帶入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蘇保、細妹等兒童團員手持紅纓槍穿梭在密林中,與敵人做艱苦的斗爭,正是有了他們不怕犧牲默默奉獻,才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紅孩子》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歷史,被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所感染。兒童團員蘇保、細妹等形象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腦海,小小少年革命意志堅強,不怕犧牲,不怕危險,機智勇敢,胸懷革命大業,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小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回顧歷史,是為了銘記歷史;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學習的良好環境,倍加珍惜安定的社會環境,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聰明才智。
自古英雄出少年。祖國建設日新月異,祖國建設一日千里,幸福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去開創,我們要爭做祖國建設的英雄,無愧於先輩們的殷殷期望,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春天的花朵為我們開放。
空中的白雲向我們召喚。
樹上的小鳥為我們歌唱。
美好的生活伴我們成長。
幸福美好的學習生活,我們要珍惜;小小英雄的優秀品質,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珍惜現在,珍惜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擔。
④ 電影作文500字觀後感怎麼寫作文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看了一部電影——《大渡河》。
《大渡河》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紅軍戰士們艱苦卓越地跨越瀘定橋。在跨越瀘定橋過程中,紅軍戰士們有的痛苦;有的喜悅;有的歡笑,也有的流下了難過的眼淚。
但是終於勝利了! 最令我難忘的是飛奪瀘定橋的時候:紅軍戰士們為了順利渡河,唯一的一條路線就是通過瀘定橋。誰知,國民黨反動派竟然知道了!就預先把瀘定橋的木板拆掉了,只剩下了那幾根細細的鐵索!在過瀘定橋的時候,紅軍戰士們受到了敵人猛烈的炮火攻擊,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們不怕槍林彈雨,毫不猶豫地沖向敵人封鎖下的鐵索橋,艱難地爬過去,但是他們有的掉下去,有的被無情的炮火打中了!最後紅軍戰士英勇頑強地成功奪下蘆定橋,消滅了阻擋的敵人,大部隊順利通過。
看完了《大渡河》這部電影,我早就已經熱淚盈眶。這部電影讓我更加懂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都應該加倍珍惜。
雖然我們現在過的很幸福,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抗日戰爭時穿的是草鞋,有時肚子很餓了還只能吃一些草根。我們應該對現在的幸福生活知足了!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對得起為祖國的解放而犧牲的紅軍烈士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出力報效。
《舉起手來》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電影《愛心》觀後感感恩之心是幸福之源,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愛自己、愛別人、愛生活、愛社會。
作為90年前後出生的一批獨生子女,我們是父母的心肝,是祖國的花朵,也許越是優越的條件,人就越難獲得滿足,當一切都為你准備完畢時,你往往很難以堅強的毅力完成它。即便成功也無法令自己滿意。
以為這些都是別人為你准備的。沒有實踐,人就無法體會准備中的艱辛和快樂。
生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終究是脆弱的,它們經不起狂風暴雨的吹打,經不起烈日驕陽的炙烤。很快就可能枯萎,難道我們就是一群溫室里的花朵么?我以為,溫室里的花朵未必不能傲霜鬥雪,長開不敗,關鍵是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換句話說,一個人有無感恩之心才是關鍵,而是是否處於呵護之下只是次要的外在條件。
故事中發男主角在離家之前就是一個養尊處優的頹廢青年,但是為什麼他在故事結尾成為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漢?顯然,在社會的磨練下迅速成長,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感謝社會,困難挫折使他百煉成鋼;他更感激啊的母親,因為是母親的良苦用心才讓他懂得生命的意義,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努力奮斗的艱辛的快慰。可見感恩之心是一個風向標,無論環境給了你什麼,無論別人怎麼看你,它永遠指著愛的方向。
但是,主人公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失去了他最愛的人。不要告訴我每個人最終都會失去啊最愛的人。
沒錯,我不否認,但是你如果不在他們相處的日子裡盡全力愛他,或者沒能夠努力做到讓愛梅花彼此的心靈,你即使擁有感恩之心,也會追悔莫及。本片的主人公雖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一切都太遲了。
一切發生的如此突然,令人猝不及防,有些人、有些事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一切已經不再從前,無法回頭。
只能說,光有感恩之心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最佳的選擇是感恩之心加努力實踐,只有努力最求過,奮斗過的人才不會為昨天的失誤而後悔。要想懂得如何愛自己、愛別人、愛生活、愛社會,我們必須親身實踐,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所需的一切,這樣才能讓愛的鎖鏈更牢固,更持久。
母親,每人都對這人深有感觸.她,象一把傘,當你有困難,她為你擋風雨,不讓風雨你壓來.當你跨上一個台階,她會會心地朝你笑,並鼓勵你再跨上一個更高的台階.我的媽媽非常愛我,她對我的愛超過了任何人,甚至她自己.
最
使我難忘的是那一天,晚上,我為了隱藏一個秘密,看電視看到了9點半,才脫校服睡了.這時,媽媽發現我褲子有個洞了,紙里包不住火,我的秘密被媽媽發現
了.那個洞是我白天爬樹時扎破的.媽媽疑惑的拿起褲子問:「文青,這里怎麼會有這么大一個洞?」我臉紅了,把頭埋進被子里說:「我……摘梨,才……」我的
聲音越來越輕了.媽媽和藹地說:「以後小心點,今天晚上我給你補一下吧!」我並不在乎那條褲子,爬起來說:「媽,別補了,讓它去吧!」媽媽語氣很重地說:
「難道上學可以 *** 校服嗎?老師沒教你珍惜任何東西嗎?」話慢慢緩和了,她拿著褲子,走到縫紉機前.她的臉顯得非常平靜,眼睛注視著那個洞,雙腳踏著縫紉
機的踏板,「喀噔喀噔」的聲音斷斷續續地響開了,打破了夜晚的寧靜.5分鍾,10分鍾,15分鍾,媽媽仍在繼續著,她腳不停地踏著踏板,一邊看著機針一起
一落,一邊向前推著褲子.我模模糊糊地睡去了,等我醒過來,爬起來一看鍾都已經10點了,媽媽還在埋頭縫著,她為什麼不困呢?哦,我明白了……過了一會
兒,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輕輕地走妻我床前,把褲子放在床頭,就走開了.
三年前,媽媽患了嚴重的感冒,一直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我心裡真不滋
味.上課想,下課想,回家路上也想著媽媽.吃飯時,飯桌上沒有媽媽,一點也不熱鬧.我聽別人說過,生病的人吃粥好,我就親手淘米燒粥,端去給媽媽喝.粥肯
定很燙,我怕媽媽會燙著,就邊吹邊喊:「媽媽,該吃飯了!」媽媽坐起來接過粥,笑著望瞭望我,我也笑了.幾天後,媽媽病好了,全家又充滿了歡樂.
媽媽那份愛每個人都擁有過,那份愛是多麼溫暖,多麼偉大,又是多麼地讓人珍惜.雖然你珍惜了,但還是請你仔細地回憶一下,你是否也有一些事是你愛這個偉大的母親的證明呢?■
觀看影片《地道戰》時,我的心情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為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為主人公的英勇、正義而熱烈地鼓掌。《地道戰》是我最愛看的電影之一。
地道戰是廣大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創造的堅持平原抗日游擊戰爭的一種形式。1942年敵人大掃盪以後,斗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斗爭,
黨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
人的陣地。在抗日烽火中,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無窮的智慧和膽略,同仇敵愾,奮勇御敵,用血肉之軀,築起抗日的地下長城,變無險可守的冀中平原為堅不
可摧的要塞堡壘、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地道戰,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地道戰精神。
地道戰精神是機智靈活、勇於挑戰、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是干群一致、協同奮戰、合力攻堅的團結精神;是大公無私、甘心奉獻、不怕犧牲的忘我精神。這種精神將成為我們新一代青少年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不斷進步的精神法寶。
只看了童年《童年》讀後感 1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 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連的高爾基3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 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 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 後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 此後,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麼樣,可後來又成了好友. 結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凶常打人,幾年後,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而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
以一篇500字作文為例。
題目是一篇作文的開頭,一定要寫好。不要寫XX觀後感。比如你寫海倫凱勒可以寫 像鏗鏘玫瑰般綻放光彩——讀海倫凱勒傳有感
可以先寫主要內容。主要內容不能超過100字。否則扣分沒得說。【開頭不要直接主要內容,你寫的是觀後感不是記敘,應該設置一些懸念。比如說我看過很多電影,但是這一部讓我怎麼怎麼樣 之後才寫主要內容
接下來寫自己的事情。可舉一些你看的東西所表達的中心相反的。比如海倫凱勒是寫毅力的。那你可以寫一寫你沒有毅力的。
之後可以再寫一些其他人有毅力的【不是名人,而是身邊的
之後就寫得到的啟示
作文講究鳳頭豬肚豹尾,所以結尾不能草草了事,而應點題,首尾呼應,點名中心才是硬道理
次回答來自(網路) 賀歲,詠春,《葉問》 之前看過《葉問》的預告和花絮,對於甄子丹的武打戲我一直是比較喜歡,因為都是硬碰硬的對抗,「甄」功夫著實精彩。
此外,因為葉問還有一個身份——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傅,所以對《葉問》的故事十分好奇,上映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去影城觀看了。據了解,《葉問》是甄子丹與葉偉信合作的第四部影片,而前三部《殺破狼》、《龍虎門》和《導火線》碰巧我都看過。
在之前的幾部作品裡,甄子丹的打鬥戲幾乎是無可挑剔,但在劇情方面總是存在著較為薄弱的毛病。還好,這部《葉問》在劇本上下了不少功夫,電影開頭先用一個個故事來豐富人們對葉問這個人物的理解:出身富貴,清瘦儒雅,老婆高挑秀美,兒子伶俐可愛,有一身好功夫,但為人謙和,行事低調,平易近人,不卑不亢。
面對前來切磋的拳師,請吃飯,上好茶,伺候舒服了,再開打,點到為止,不傷和氣。面對態度囂張的警察頭目,略施內力,就令其收斂氣焰,且不傷面子。
面對魯莽的北方武師,切磋之,戲弄之,教育之,有收有放,手下留情,不僅表現出大師的風范,更顯示了其不凡的功力。以往的甄子丹,身手固然了得,但是電影里的角色好勇鬥狠、固執木訥,似乎總是一個模式。
而這次,甄子丹表現的葉問個性鮮明,張弛有度,不僅呈現了一個武師,而且呈現了一個普通的懼內的丈夫,一個沒能好好陪伴自己兒子的父親,真實親切。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為民族國家大義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對妻子尊重、愛護,對家庭絕對負責的男人。
在本片中,甄子丹的打戲依舊精彩,對詠春拳中貼身寸勁的表現也十分突出,拳拳到肉,給人一種痛快淋漓之感。片中多挑戰、踢館等橋段,所以武打場景著墨於單人對打,一招一式依稀可見南派招式的精髓。
樊少皇和甄子丹在家中對打的一段穿插了砸花盆、怕老婆等詼諧的場面,增加了幽默的成份。看到花盆打爛的葉問,和定驚後說出「我賠」的樊少皇,讓觀眾屢次笑翻不說,更可貴的是一個平凡而具有真實感的葉問躍然眼前。
騎著小車穿越客廳的小葉准悠悠的一句「媽媽說再不出手家裡的東西就要被打爛了」,更是讓觀眾忍俊不禁。整部影片以一個個精彩的對打串聯,武打的場面設計得相當不錯,每場打日本人的戲都打得好過癮,怎一個爽字了得。
演員們打的辛苦,觀眾看的過癮。只是,葉問太強了(佛山第一),對著許多人都是一擊必殺,包括最後的那個日本將軍,其實也是勉強抵抗了幾下而已,所以看著不算太盡興,呵呵。
另外,熊黛林確實太高了,搞不懂為什麼要找她,也許是因為郭富城的關系,為了票房,炒作一下,不過她的表演真不算好,最後一場哭戲我寧願她沒有哭。片中唯一一場葉問和老婆站在一起的戲,身高差了至少5公分,有點慘不忍睹,難怪這么怕老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精心製作的電影,畫面和色澤也都相當精緻,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精心考究的,構圖、景深都填充的很舒服,總體感覺很流暢,讓你可以專心致志地欣賞劇情。不過電影時間也不算長,大概100分鍾,比《梅蘭芳》要短很多,所以不知不覺影片就結束了。
我覺得,作為一部傳記片,《葉問》比《梅蘭芳》成功。梅蘭芳是一代宗師,葉問也是一代宗師,陳凱歌口口聲聲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平凡的梅蘭芳,但在這一點上,葉偉信似乎是成功了。
《葉問》應該是甄子丹出道以來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並且極有可能會在下一屆的金像獎上有所斬獲,值得一看。
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電影。
片名是《機器人總動員——瓦力》。電影還沒開始,我們只是看預告片《大雄兔》。
開始了,片中的主角是一個垃圾清理機器人——瓦力。他在一次偶然機會,在「大賣家」公司的「公里號」宇宙飛船的救生艇在地球上降落的時候認識了「伊芙」——一個探測機器人,她是來自500年後的被污染的地球,尋找一株綠色植物。
瓦力的唯一的朋友——一直蟋蟀見到伊芙之後,跳到他身上搔她的胳肢窩,逗得伊芙哈哈大笑,瓦力就想趁這個時候跟她說話。 可伊芙的遠紅外線發現了他,伊芙迅速轉過身來,把手變成火箭炮朝瓦力邊上的建築進行轟炸,瓦力就暴露在伊芙眼前了,瓦力開始是縮著脖子不敢出來,把手腳都縮了起來,只留雙眼睛在外面打量伊芙,伊芙用紫外線看了一下瓦力,確認瓦力對自己沒有用處,就走了。
當伊芙發現瓦力身上有綠色植物,就和他玩了起來。過了幾天伊芙便開始休眠了,當救生艇再次降落到地球時,瓦力冒著生命危險登了上去,到了宇宙公理號的所在地,他大吃一驚,自己身上的泥土竟成了外來污染物。
當他找伊芙時沒有按規定的路線走,被判為機器人逃犯。於是他和伊芙在公理號上的機器人打了一場仗。
最後公理號上的人都回到了地球,然而他們不知道地球有爆炸的危險。於是,他們就種下了許多植物,使地球重返生機。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要勇敢不勇敢就不能實現願望。
由蔣勤勤、孫維民等主演的《一號目標》今日發布先導海報,並宣布定檔3月21日上映。
作為2014上半年最受期待的諜戰巨制,《一號目標》將首次披露一段70年前塵封已久的秘史,在大銀幕上將此歷史風雲對決展露無遺。其中,圍繞特工、卧底與「一號目標」之間的生死較量,讓本片懸念重重,堪稱諜戰版「十面埋伏」。
揭秘:年代秘史再掀波瀾 在此次曝光的《一號目標》概念海報中,兩名特工持槍掃射一輛舊式別爾克小轎車,猛烈的槍火肆無忌憚地穿破轎車玻璃,碎片瞬間迸裂,場景十分震撼,也讓人不禁為坐在車內人員的性命安危捏一把汗。 導演翟俊傑稱,「作為一部諜戰電影,《一號目標》首次披露了一段驚天內幕,將特工、卧底與真正的『一號目標』之間生死對決的真相搬上銀幕。
不過,作為一部反映真實歷史題材的電影,卻沒有採用主旋律電影的傳統拍攝手法,而是在遵照歷史的基礎上層層設局,將諜戰戲抽絲剝繭拍得懸念迭出,讓人備受期待。」 號外:全城熱搜「誰是卧底」 《一號目標》中最大的懸念在於「一號目標」人物所設下的卧底迷局,引發了一場特工內部「誰是卧底」的大偵查。
對此,導演翟俊傑賣了關子,稱希望將此懸念保留到最後:「這部諜戰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顛覆了以往類似電影非黑即白的人物設定,每一個人的性格和角色都是立體的,只能說『一號目標』是位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重量級人物。」 而 「一號目標」布下的「卧底」是誰?在翟俊傑眼中更是謎中之謎,讓故事變得撲朔迷離。
據悉,電影《一號目標》背景設定在風詭雲譎的動盪局勢下,各方力量暗潮湧動不斷交鋒,而劇中蔣勤勤等組成的特工團隊設下十面埋伏,掘地三尺搜羅 「一號目標」的蛛絲馬跡。而最終「一號目標」能否如期出現?「卧底」何時揪出?一切盡在3月21。
⑤ 看一場有意義的兒童電影寫一篇作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