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我的親愛的老師電影

我的親愛的老師電影

發布時間:2023-06-27 07:51:50

⑴ 我的老師(短文,海倫·凱勒)中的我的腦子里充滿了美妙的真理。美妙的真理指什麼

如果現在我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是怎麼想?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人啊!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呢!為什麼總要如此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總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後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轍,我寧可現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9歲。凱勒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紅猩猩耳熱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里無法擺脫。在她五歲時,家裡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干,把洋娃娃放進搖籃里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裡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搖籃,如果不是媽媽及時趕來,也許她的妹妹就會摔死。但是對於這一切,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小海倫卻沒有絲毫歉疚。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師的到來。

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文老師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著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堪比亞,當莎莉文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裡的小貓:棕色的頭發散亂著,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臟。在海倫的記憶里,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文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沖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凱勒國際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簡稱HKI )
海倫凱勒國際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著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海倫·凱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盡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生的高燒使海倫失明、失聰,成為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由於聾盲兒童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途徑,心靈之窗被禁錮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氣暴躁。7歲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跡,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復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游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這是溫暖的」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韁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著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斗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裡,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黛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鑒真和尚塑像。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
海倫師從莎利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溫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說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利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利文老師的愛心。憑著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9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著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27日
海倫·凱勒(1880-1968):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崦,就是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猩紅熱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妮·莎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九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4)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利文簡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西部的一個小村裡。她的父母於1860年初從20多年一直五穀不收的故鄉愛爾蘭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親給附近農場打短工的工作,糊口問題總算解決。但是,不幸一直盤旋在這個家的周圍。安妮2歲多的時候,罹患了很嚴重的沙眼。貧窮耽誤了治療,安妮的視力惡化,脾氣也因此變得較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親因肺結核去世,酗酒的父親狠心拋棄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瑪麗。後來,在父親家族其他成員的「臨時收養」及「張羅策劃」下,3歲的妹妹瑪麗被其姑媽收養,而10歲的安妮和7歲的吉米則在1876年2月 送進了離家千里的德士堡貧民救濟院——一所容納了900多位老弱病殘人士的大雜院。
噩夢才剛剛開始。3個月後,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帶來的臀部結核瘤病在救濟院離開人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世界沒有幾個人關心小安妮的悲傷和孤單,直到救濟院新來的、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禱告和星期天彌撒儀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現。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說:「安妮,你不應該再呆在這兒,我要帶你離開。」
巴巴拉神父有一個朋友在馬薩諸塞州羅威郡的天主教慈善醫院當醫生。其時,安妮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帶安妮去看眼疾。
就這樣,11歲的安妮離開了救濟院,住院治療眼疾。但不幸的是,手術很失敗,安妮的視力甚至比術前更糟糕:僅剩下光感,近似於失明。盡管後來又施行了幾次補救手術,但均以失敗告終,醫生宣告:盡力了,且無能為力了。
安妮必須出院。而此時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團之命,遠赴他鄉傳教。失明的安妮無依無靠,又被送回救濟院——這個她深惡痛絕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單、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運的轉機。
這個轉機在1880年來到了。一次,安妮打聽到,救濟院將迎來一個考察團,團長叫法郎·香邦。安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日子。那天,安妮終於放下膽怯,對考察團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聲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學!請讓我上學吧!
來自上帝的憐憫
上帝給了安妮憐憫。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著馬車進入了伯金斯盲人學校的校園。
14歲的安妮與一幫5、6歲的幼兒同班,因為從沒有進過校園的安妮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更毋論任何閱讀的能力了。可憐的孩子因此被同學戲稱為「老安妮」。
經過漫長的盲校磨礪,在老師的幫助下,安妮長大了。在學校假期來臨的時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後來學校幫安妮在波士頓南邊找到一份整理、清掃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間時,常和房客聊天,並由此有機會認識了一位給安妮熱心推薦醫生治療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來福醫生帶給了安妮。兩次手術後,安妮的視力恢復了!盡管視力所及,依然模糊,屬「半盲」狀態,但安妮已經很知足了!
這一年,安妮16歲。
1886年8月,安妮從盲校畢業了。
接下來何去何從?正在安妮為出路煩惱的時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義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長的來信——
親愛的安妮:別來無恙?寄上凱勒先生的來信,請仔細看一看。凱勒先生為他又聾又啞又盲的小女兒尋求一位女家庭教師。你有興趣應征嗎?請來信告訴我。
請代問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樂!
你的朋友 安那諾斯
就是這封簡短的信,改變了安妮、也改變了海倫的命運。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利文長途顛簸,來到了阿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甘比亞,見到了比自己小14歲的海倫·凱勒(海倫生於1880年6月27日 )。這是莎利文老師人生中的第一個學生,也是她唯一的學生。
老師的幸福和憂傷
1900年秋天,海倫進入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莎利文老師陪她上課,用手語給她翻譯教授的講課。
1902年,哈佛年輕講師約翰·阿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雜志的專欄文學批評作家)在幫助海倫編輯整理傳記《我的生命故事》的過程中與莎利文老師相識(梅西先生後來學習了手語,並在一個時期成為海倫版權事務等方面的經紀人)。1904年,海倫從哈佛畢業的那一年,這位比莎利文老師小11歲的小夥子,愛上了莎利文,並向莎利文求婚(盡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利文老師與梅西先生結婚。莎利文在決定結婚前,甚至做了這樣的考量:自己死後,就可以拜託年齡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來接著照顧海倫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盡管後來的事實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歲就去世了,比莎利文老師早去世4年)。
莎利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變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這個名字陪伴她到離開人間,即使在他們離婚之後。
1913年5月,莎利文老師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現問題。梅西先生一個人跑去歐洲旅遊去了。不久,托馬斯•玻麗進入了莎利文和海倫的生活。
別人對莎利文婚姻出現問題的原因有過各種猜測,也有人對梅西先生在離婚後還寫信來要錢的做法頗有微詞。但是,猜測是別人的,痛苦是莎利文老師的。她傷心地說: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利文老師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馬斯•玻麗第一次離開海倫,去玻咯黎哥療養。但即使在療養的時間里,她也是頻繁地給海倫寫信。這也是她和海倫相遇後,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離開」。直到66歲,1936年10月20日,她永遠地離開人世。
她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Good-bye John Macy, I'll soon be with you, good-bye, I loved you.
I wanted to be loved, I was lonesome. Then Helen came into my life,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and I loved her. Then later Polly came and I loved Polly and we were always so happy together, my Polly, my Helen.
Dear children may we all meet to-gether [sic] in harmony.
My Jimmy I'll lay these flowers by your face, don't take him away from me, I loved him so he's all I've got...
Polly will take care of Helen. As the years go on her speeches won't be so brilliant a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but my guiding hand won't be there to take out what should be taken out.
Thank God I gave of my life that Helen might live. God help her to live without me when I go.
她對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一一做了致辭和謝幕。深情的寂寞和愛,輕輕落地。
1960年,托馬斯•玻麗去世;1968年6月1日,89歲的海倫也去了那個世界。

⑵ 最後一課電影觀看

哦,這個我也不太會。。不過我上網找了一下你看看可以不可以?

2008年5月12日,我們記住了汶川!每當回憶起汶川大地震那撼天動地的情景,我不禁感慨萬分。《最後一課》,這是用生命書寫的庄嚴一課,更是讓我們靈魂得到洗禮的最美一課。他就是金國「雙百」英模譚干秋。
當地震發生時,譚老師地動心不動,冷靜地指揮同學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就在大家爭相逃難的危亡時刻,譚老師心念學生,奮不顧身地沖進快要倒塌的教室中去搶救他班裡沒來得及逃出的四名學生。伴著轟鳴的響聲,磚瓦、石塊、灰塵紛紛砸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噴涌而出……但譚老師紋絲不動,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咬著牙,拚命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因為他的身下蜷縮著四個倖存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在那一瞬間定格為永恆。
譚老師不僅是一位好老師,還是一位好父親,他在臨終前還交代學生黃婷婷,將她那一幅沒有完成的漫畫,畫完後交給自己才幾歲的女兒,並要告訴她「爸爸永遠都會是愛她的」。同時囑咐松林,叫他以後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要照顧好自己和他爸爸的生活還要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在黑暗中譚老師一直鼓勵著他的四名學生,叫他們保存體力,給予他們求生的希望和勇氣,安慰著他們。
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為人之師,用自己在大難來臨時義無反顧的瞬間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而他張開愛的羽翼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已定格為一種言簡意賅但成為一種無私符號——無私無畏!他將會一直保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如今譚老師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用生命捍衛了為人師表的崇高道德,這種感人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捨生取義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生命的真實寫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贊譽譚老師可以說當之無愧。
在為譚老師的無私師愛深深感動之餘,我想起了我們身邊親愛的老師。在生活方面,是老師給予我們最關心的問候,教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引導著同學們一步一步走向為理想而奮斗的多彩生活。而在學習方面,老師們更是盡心盡力,他們批改作業一直到深夜,又早起來備課,為的就是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老師的用心良苦我們決不能辜負。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銘記並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遇到困難要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一個敢於直面現實、勇於挑戰的人。這樣不僅會使自己從挫折中走出,還會幫助更多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祖國的未來還是需要我們年輕人。如果我們都像譚老師一樣做一個負責、勇敢、大愛無私的人,相信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美滿!

閱讀全文

與我的親愛的老師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暹羅之戀裡面最後的一句台詞 瀏覽:827
滾滾紅塵電影粵語 瀏覽:360
劉亦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09
日本電影有個外國人的 瀏覽:101
花木蘭劉亦菲版國語電影版免費觀看 瀏覽:84
電影影片美式英語單詞 瀏覽:749
新手如何把普通的視頻拍成電影感 瀏覽:34
韓國電影短發女主灰色連衣裙 瀏覽:52
求介紹搞笑的電影 瀏覽:929
逃亡恐怖派對類電影 瀏覽:45
微電影可以怎麼掙錢 瀏覽:918
外國剪長發電影 瀏覽:415
和幾個阿姨倫理電影 瀏覽:562
一隻黃鳥電影怎麼播放 瀏覽:159
電影票怎麼拍剪輯視頻 瀏覽:159
台灣早期蛇的電影 瀏覽:361
電影敦煌是歷史還是故事 瀏覽:208
好萊塢電影愛情的故事 瀏覽:769
秦腔3d電影三滴血演員 瀏覽:840
史上最燒腦搶劫銀行是什麼電影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