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巫布萊爾這部電影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1994年10月三個學電影的學生瞎掘禪哈茲,邁克威廉姆斯李昂哈德,帶上了電影拍攝器材,來到了布爾鎮,准備調查當地關於布爾女巫的傳說,他們為了找尋布爾女巫來到了黑山林,但不久他們就消失了,5天後人們開始尋找他們,美國政府為了找尋他們調用了100多人,同時使用了直升機甚至衛星,但10天過後一點結果也沒有,於是只好放棄搜尋工作,但1年以後幾個馬里蘭洲立大學的學生在山林的一個非常隱蔽的小木屋裡發現了一個包裹,裡面裝有哈茲的日記和一個已經剪接好的電影拷貝盤,裡面記載了三個人1年前失蹤時所發生的所有恐怖事件,本部影片便是根據95年發現的拷貝盤,改編加工而成的。』
但其實,這都是宣傳的手法, 製作公司在拍攝做了很多的工作,散布有關於女巫布萊爾的謠言!甚至還專門做了幾個關於女巫布萊爾謠言的網站,在網上散布.然後在推出電影!讓製作公司沒想到的是2萬美元成本的電影最後票房是2500萬!
比如一樓的所搜索到的,正是這個電影公司在宣傳的時候所撒布的謠言,很多都是他們僱人磨塵在他們自己做的網站上編的故事散銷。
不過這部片子還是做得很真的,很有記錄片的感覺。
它要告訴的我們的其實就是不要意氣用事,不要不聽忠告的闖入危險的地方,不管傳說是真是假,都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
㈡ 如何評價《女巫》(The Witch)這部電影
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
《女巫》2015年在聖丹斯電影節橫空出世後,人們對它的期望就一路走高。它在2016年初公映後的成績也沒讓人失望,上映前兩周就斬獲了1700萬美元票房。
各大媒體更是對它好評如潮,將其視為2016年的「第一部」必看電影,甚至拿它與《閃靈》及《驅魔人》相提並論。
與那些年裡早已爛大街的「偽紀錄」恐怖片、連環砍殺片及通靈題材恐怖片相比,《女巫》在當時顯然有著特立獨行的姿態。
評價
古樸幽深的故事背景,對宗教、信仰的質詢,讓《女巫》更像是《第七封印》和《復仇之日》那樣的歐洲藝術片,而非一部典型美國恐怖片。
導演羅伯特·艾格斯也毫不諱言自己對英格瑪·伯格曼和卡爾·德萊葉這兩位大師的鍾愛,但他拍攝《女巫》的初衷卻不是向藝術電影致敬,而是為了直面自己最初的夢魘。
作為新英格蘭本地人,他的童年幻想中一直充斥著廢棄的農舍、林中的墓地和偷走孩童並將其獻祭的老女人。這些黑暗傳說既催生了他的想像力,也促使著他對那個捕獵女巫的神秘年代進行深入了解。
㈢ 電影《女巫》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情節
撒旦住在森林裡,也住在這家人的內心裡。這個小成本的恐怖故事沒有桎梏於「血漿」、「一驚一乍」和「怪力亂神」的小成本恐怖片標配之中,而是巧妙的將這個極具宗教內涵設定精準的融匯進了社會、家庭倫理的內核之中,讓電影擁有了獨特的思考深度。
影片中的雙胞胎,雖然是孩子,但設定里的他們是傳聲筒一樣的存在,是謠言「無辜」的傳播者;最後是影片中沒有受洗的嬰兒,他是故事的起點,沒有受洗讓他帶著宗教信仰上的天然缺陷。
(3)好萊塢為什麼拍女巫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6世紀30年代的新英格蘭:威廉和凱瑟琳帶著5個孩子在人跡罕至的荒野附近過著虔誠的基督徒生活。
可是後來他們剛出世不久的兒子突然失蹤,莊稼也顆粒無收,一家人陷入了彼此猜疑的惡循環當中,試圖找出詛咒全家的元兇。更令他們感到恐懼的是在家附近的樹林里來了一個會魔法的惡魔。
㈣ 歐美恐怖片的歷史
恐怖電影的歷史與電影本身的歷史一樣古老。歷史上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是由喬治·梅里耶於1890年代晚期所拍攝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攝的恐怖電影,是一個充滿惡魔,巫術,女巫,搗蛋鬼,瘋狂博士的世界。 在1900年代初期,德國拍攝出大量表現主義的恐怖電影。由斯特拉·瑞耶導演的《布拉格的大學生》(1913),該片被視為精神分裂症恐怖電影的典範。斯特拉·瑞耶參與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記》(1917)的導演工作,並在其中扮演一個由魔法賦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
德國表現主義的經典作品來自於羅伯特·威恩導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個邪惡的催眠師的故事。在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中,最為知名與不朽的傑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攝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吸血鬼》(1922),該作改編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後來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為原型。
德國導演保羅·萊尼拍攝的《蠟像館》(1924),描述一個蠟像具有生命,並且成為殺人兇手的故事。保羅·萊尼拍攝完這部電影後,遠赴好萊塢發展,並推出了兩部電影《錄像帶謀殺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這時好萊塢正開始其恐怖電影熱潮。
1930及1940年代
好萊塢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經出產過恐怖電影,但是從1930年代開始,特別是由環球影業所出品的恐怖電影,才真正開啟了好萊塢的恐怖電影時代。在相當程度上,這些恐怖電影都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它們涉及了德古拉,科學怪人,以及木乃伊等等主題。至1940年代,好萊塢恐怖電影已發展至一個成熟階段,各類型題材泰半涉足。
1950年代
受到核武競爭的影響,恐怖電影脫離了以前的哥特式風格,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的恐怖電影時期。這個時期的恐怖電影,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人類遭受到非人世界的威脅,例如外星人,死屍,植物,昆蟲等等。像是霍華德·霍克斯的《魔星下凡》(1951),唐·席格的《天外魔花》。將恐怖與科幻摻雜在一起,是這個時期開始的特色,這類型新近較為知名的電影是雷利·史考特的《異形》(1979)。
在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早期,一些電影公司特別集中在恐怖電影的製作上。例如英國的鋃頭影業,以及美國的美利堅國際影業。後者製作了一系列愛倫·坡小說改編的電影。
1960年代
希區考克《驚魂記》劇照1960年代的恐怖電影,逐漸脫離對超自然的興趣,轉向非超自然的恐懼。比如希區考克的《驚魂記》(Psycho,1960)就以人的精神變態來驚嚇觀眾。米切爾·鮑威爾的《偷窺狂》也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新近的例子則有《沉默的羔羊》(1991)。
保羅·威爾士以1960年代為當代恐怖電影的分界點,在這之前的是共識與制約,在這之後的則是混亂與瓦解。伊薩貝爾·彼耐多以1968年為分界點,區分出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恐怖電影,以及後現代意義上的恐怖電影。 這一分界點,一般公認以喬治·羅梅羅《活死人之夜》(1968)的誕生為標記。
1970年代
在1960年代晚期,有一些嚴肅的、以超自然為主題的恐怖電影,獲得了觀眾的注意力。例如羅曼·波蘭斯基的《失嬰記》(1968)。該片的成就,實際上是威廉·佛瑞金的《大法師》(1973)成功的基礎。在《大法師》後,引起了大量的跟風之作,其中顯著的例子是《天魔》(1976)。
許多原創性的電影都來自於這個時期的獨立製片,低成本與富原創性的特點,一直持續至最晚1990年代晚期。這些獨立製片的澎湃發展與家用錄像帶市場的興起是緊密關連的,也促使恐怖電影找到了它的新市場;另方面,延續恐怖電影傳統的恐怖影片,則繼續在大銀幕市場中發展。
197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開始以理論探討恐怖電影的存在意義。
1980年代
1970年代晚期,恐怖電影的主流轉向駭俗的題材,諸如陶比·胡波的《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約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還有諸如《十三號星期五》系列及《半夜鬼上床》系列。這類青少年與邪惡劊子手的恐怖電影,漫延整個1980年代。
1990年代
《鬼玩人》電影海報1990年代的恐怖電影脫離了以往外在的暴力形式,轉向自我嘲諷的方式。韋斯·克萊文將別的恐怖電影的內容放置到《驚聲尖叫》中,並在驚嚇中摻雜著反諷的幽默,把陳腔濫調的肢體語言轉化成新一代年青人的詞彙。山姆·雷米的《鬼玩人》(1981)融合了舊與新的僵屍類型。《厄夜叢林》以恐怖電影的內容呈現,卻參照到紀錄片的形式。《厄夜叢林》不止使電影成為一種跨媒體,且使得恐怖電影能夠成為通俗的享樂品。
2000年以後
2000年早期的恐怖電影承續了以往的雜揉性質,並持續聚焦於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絕命終結站》系列,並且有向主流電影市場邁進的企圖,例如《水中的女人》和《七夜怪談西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