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鹿鼎記中多隆的那句經典台詞是什麼
如下:
我對你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
多隆是御前侍衛總管,亦是韋小寶官場朋友之一。韋小寶交了他這個朋友,無論要放沐王府的刺客,還是要在法場上救回犯人,都無往不利。
劇情:
影片講述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年少,奸臣鰲拜從中控制政權。韋小寶有幸加入推翻清朝的民間組織「天地會」,被派到王宮當卧底,偷取藏有清朝秘密的四十二章經。
韋小寶很快成為皇上的心腹,做了大官。他既要執行任務卻又跟皇帝成為了好朋友,陷入了兩難的狀態。
該片於1992年7月30日中國香港上映。
❷ 台灣最早有一部電影,男的是位屠戶,因家暴被女人殺了,片名叫什麼
殺夫 殺夫 (1986)
導演: 曾壯祥
編劇: 李昂 / 吳念真
主演: 夏文汐 / 白鷹 / 陳淑芳 / 章非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6-01-24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The Woman of Wrath
殺夫的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主人公林市幼年期間喪父,而母親則被日軍強暴後自殺身亡。籍此,她由叔叔撫養長大。由於生活困難,林叔為減輕生活負擔,而將年輕的林市嫁給了屠夫陳江水,結果粗俗的江水新婚之夜就對林市施暴。林市不懂世事,往往依賴鄰婦罔官的言論為社會標准。她雖然無法忍受江水的粗暴和虐待,但為了能勉強生存下去,也只好如同大多數同時代的家庭女性般地認命,試圖暫時求得溫飽,並以能打入村中婦女小社會為滿足。罔官守寡多年,心態狹隘,經常與媳婦和彩發生爭執。某日里因和彩揭穿她私通阿吉的情事,羞愧難當就忿而上吊,結果就被江水救下。結果她卻因心理不平衡,轉而怨恨江水對她的冷淡,故恩將仇報四處散播林市夜間房事時哀叫,結果林市不巧聽到。但江水聽到後,在夜間強迫林市發生性 行為時更要逼迫著林市哀叫,林市忍痛不叫,卻遭來了更瘋狂的虐待與施暴。江水在林市身上得不到性慾的滿足,就更加獸性地虐待她,不給她飯吃。結果林市在飢迫之下四處尋求工作討飯,恍惚中昏倒在路旁,江水倍覺受辱,就索性將林市帶到了豬灶,企圖以豬灶之恐怖迫她就範,結果林市當場就被嚇暈,由此神情更為恍惚。但獸性的江水卻仍不肯善罷甘休,還要對林市發泄獸欲,並污言穢語地辱罵林市死去的母親。最終,林市在精神恍惚下,用殺豬的屠刀殺死了陳江水。雖然林市以暴力的手段為自己的權益做了一個了解,但她仍舊無法得到法律與鄉民們的同情,她被示眾後按律處死,而她悲慘、不幸的一生,也只能在一個道德悲劇中落寞地結束。
❸ 找演員 【江水】 拍的所有電影 電視劇 急急急 求
電視劇:
《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第一軍規》、《民國往事》、《決不放棄》、《中天懸劍》、《中國兄弟連》、《地道英雄》、《石光榮的戰火青春》、《尖刀隊》、《劍俠情緣》。
電影:
瞧這一家子(1979年), 飾演配角,導演:王好為。
(3)江水戚十七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大刀》裏手持鋼刀、赤裸上身並露出飽滿胸肌和六塊腹肌。
《中天懸劍》里頭扎紅巾、肩扛大刀的敢死隊隊長馬占奎。
《第一軍規》高大牛犯了錯而被毛澤東揮淚槍斃。
《民國往事》他在執行任務時點燃炸葯與敵人同歸於盡。
《亮劍》,他扮演的孫德勝帶領騎兵連孤軍奮戰,在彈盡之際,斷臂的孫德勝高喊「騎兵連,進攻」,最後犧牲在日軍的刀下,讓人盪氣回腸。
《決不放棄》中他扮演的黑子以死抵抗惡勢力。
江水有一身漂亮的肌肉,出道近十年,他大多出現在軍旅劇中,總是擔任將領的副手,每次都戰死沙場且死得極為慘烈,是觀眾心目中的「硬漢」、「猛男」。
❹ ~~~看了《赤壁》,不懂歷史。誰能簡述一下本片涉及的的歷史史實,別復雜啊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208年十二月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滑晌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以說在赤壁戰前,團攜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勢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塌讓伏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
[編輯本段]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編輯本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B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周瑜的一把火燒垮了曹操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編輯本段]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鎖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5 )新收劉表之眾,尚未歸心。
曹操行軍路線
[編輯本段]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編輯本段]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南郡。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也比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
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
[編輯本段]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據江陵。那麼赤壁之戰發生在幾月呢?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備……」
《後漢書》記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這樣看來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發生的赤壁之戰。
但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記載的卻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國演義》所說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風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教子龍駕小舟於南岸邊等候」。
其實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說,則赤壁之戰其實可以說是場遭遇戰,因為曹操十月才占據江陵,而同月戰役結束;其次,按十一月說,則看似不早不晚,但遺憾的是,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小說所寫,可信度自然無法與正史相比;而根據最俱權威的《三國志》,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爆發的赤壁之戰,只不過這種觀點有點與其它記載矛盾。
《三國志·蔣濟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明年使於譙」,可見合肥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經結束,那麼如果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這個時間內曹操還能從荊州跑到合肥,實在太緊張了,時間上根本解釋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有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閏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閏十二月的,這樣一來,一切緊張的時間就順理成章了。
至於十月一說,則與《三國志》其他記載頗矛盾。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說明曹操在占據江陵後是有相當一段時間來穩定局勢的。
而《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盛寒」應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難被稱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說並非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明確表示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記載,是有迴旋餘地的,估計也是兩部書的作者對於這個時間存疑,但沒有下定論。
綜上所述,十二月應為最俱權威,最為合理的解釋。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個月份是:從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戰就是發生在這個時間段。
關於赤壁之戰的幾點疑問探討
[編輯本段]
1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
首先,最俱權威的《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烏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體在哪個位置呢?它與烏林的關系如何?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
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
《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沖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這里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
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
至於其他的「赤壁」從地或記載上都有難以解釋的地方,由於爭論太大,此處不做過多討論。
2張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戰前還是戰後?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
根據《曹操傳》是孫權先攻合肥再發生的赤壁之戰。
《三國志·孫權傳》則記載:「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根據孫權傳是成了赤壁戰後孫權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陳壽記錯了?後人對此有很多猜測,《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三國志》的本紀是曹操,看《三國志》的人要想看時間,一定先看本紀,其他的傳記一律向它看齊。本著這個原則,曹操本紀在時間上是絕對嚴格的,否則整部書的時間順序就會很亂,《三國志》能被稱作良史自然也具備這個條件。
也就是,孫權在赤壁戰前攻合肥是肯定的,雖然《孫權傳》是在赤壁戰後才說「權自率眾圍合肥」,但它的時間觀念與曹操本紀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更何況後面還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說明其戰斗持續的時間還不短,完全可以理解為是發生在赤壁戰前,只是著重描寫赤壁之戰才放在後面來說。
只是這樣理解還有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張憙被派遣在《曹操傳》和《孫權傳》的記述又產生了矛盾。
按《曹操傳》則張憙是在赤壁戰前被派,按《孫權傳》是在之後。
如果我們仍然按照《本紀》為尊來理解,那麼陳壽關於這段記載就是失敗的,因為孫權傳的存在完全成了誤導。
可筆者並不這樣認為。
根據《三國志·蔣濟傳》:「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復疾疫。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
記載說:「遇疾疫……頗復疾疫」,則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規模爆發之後才派的張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戰前擁兵二十多萬,而合肥這么緊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區區「單將千騎」來救,實在難以解釋,除非是在赤壁敗後曹操騎兵戰馬損失慘重,只有先派千騎支援。
綜上所述,孫權攻合肥確實是在赤壁戰前,張喜被派遣救援則是在赤壁戰後。這樣理解則既可以說通《曹操本紀》,又能兼顧《孫權傳》。
而且沒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首先,孫權攻合肥應該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很近的時間,甚至是同時,否則曹操不會在赤壁敗後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進軍途經巴丘,敗回時同樣經過巴丘,與記載相符。
另外,這就能解釋《江表傳》記載的那批「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剩餘的吳軍部隊的動向。
當然,如果您理解是陳壽老先生故意為自己的著作設下的一個謎團,或者是傳抄過程中的誤傳,那也無不可。
結語
[編輯本段]
歷史已經隨著江水遠去,硝煙已經散盡,很多人說曹操如果聽取賈詡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嘆曹操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羽扇綸巾」的周瑜,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和烏林那驚天動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場雪就這樣被映紅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一)《三國志·賈詡傳》: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注二)《三國志·荀彧傳》: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國志·曹純傳》: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從還譙。
(注四)《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注五)《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注六)《三國志·周瑜傳》: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國志·周瑜傳》: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注八)《江表傳》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注九)《三國志·劉表傳》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
(注十)《三國志·曹操傳》: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注十一)《三國志·呂蒙傳》: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
(注十二)《後漢書·獻帝紀》: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資治通鑒》: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
❺ 求一部古裝電影,劇情類的。只記得裡面有船,有個女人,男人,江水,那時記得電影名字好像是《春江花月夜
李嘉欣和吳彥祖的《花魁杜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