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中的心理學
《看電影學心理學》作者鄭世彥,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編輯,心理咨詢師(存在-人本主義取向)。豆瓣閱讀心理學專欄人氣作者,譯有《存在-人本主義治療》《生涯咨詢》《現實療法》《選擇理論:現實療法創始人帶你走出心理困境》等。
《看電影學心理學》是鄭世彥老師2013年12月10日開始在豆瓣閱讀的連載。書中選了14部電影來分析心理學,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說深奧的心理學,有趣有料有深度,能夠很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共鳴和思考,令人稱贊不絕。
電影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的藝術,更是通向人們內心的通道。通過電影可以促達到人的內心世界,不僅僅可以向觀影者傳達電影的劇情,還能進一步治癒人的心靈。
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治癒,就像《功夫熊貓2》裡面的阿寶。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完美,所以通過阿寶也達到了對我們進行治癒,然後避免成為孔雀王爺那樣的人,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大。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通過看電影,可以使我們可以自己療愈。通過體會電影主人公的心情以及劇情,可以對照我們自己的心靈、生活及感悟,從而達到治癒的作用。
成長路上有母愛、父愛、配偶的愛、朋友的愛,愛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愛是對一個人的認同,愛使一個人真正成為一個人。想想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為什麼家會特別讓人依戀,那是因為確定有愛,在家裡,你確定會被認同,被接納。不確定有愛的家是不會讓人投入時間、精力或者產生依賴的。
生活中我們還要思考,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像《喜劇之王》中說的「其實你是誰」,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如領導、員工、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平時我們做什麼事,都被框在角色之下,作為什麼角色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行為和言辭,然後漸漸形成了集體人格。但其實,角色只是我們的最外層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了自我而存在。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或者更好的了解自己,就要去掉外面的角色層促達到人內心,了解他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只有了解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
然而我們的人生終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成長的路上有艱辛有歡樂,通過電影《美麗人生》,我們知道不管人生面臨的是什麼苦難,我們都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不怨天有人,自暴自棄。人生路上,我們需要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於我與他人的意義,活著的時候認真過好每一秒,認真感受身邊的一切美好事物。雖然每天都有樹葉落下,但是每天也都有新的嫩芽長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人類的心理是一個值得永久探究的話題,不管是生活、工作,不管是與人交流、相處,處處都需要用到,如果你不了解一個人的心理,你就沒辦法跟他交談、相處、共事。就像我們做產品,也需要研究用戶的心理,順應客戶的潛意識,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而這些都需要心理學。作者從電影的角度剖析心理學,內容新穎,有創新,讓人覺得眼前一亮。
書中不僅內容豐富、觀點獨特,而且每篇文章後面都有知識鏈接。通過知識鏈接,讀者可以了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不枯燥、不乏味。通過閱讀本書我才知道原來看電影也可以心理治療,真是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㈡ 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范疇
研究觀眾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眾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包括:1?電影觀眾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如視覺暫留、認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夢、參與、鏡像;2?影片影響個體心理的功能,如宣洩、撫慰、殿堂效應和快樂原則等;3?影片的群體效應,觀眾通過感受影片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聯系起來的獨特社會群體,達到群體審美的溝通,造成社會行為情境,從而使觀眾個體加入到群體中,體驗集體情緒,發生復雜的內心活動,調節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獲得凈化和升華。(參見「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理論領域。精神分析學的重要范疇,如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概念被用於解釋電影的機制、觀看主體的心理活動、電影作品的創作和感受過程,從而形成現代西方電影心理學的新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相結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像的能指》,創立了電影的第二符號學——電影精神分析學。
㈢ 心理電影的定義
心理電影
:其實就是針對某一
心理疾病
,對劇中人物進行描繪,給觀眾一個犀利的心理症狀.有一點對人類精神的臆測.有時候能讓觀看者有一種精神上的恐懼,是整個影片更加的詭秘,詳細的通過一個精神症狀人物的一系列事情,是人叢中揣測出精神得很深源到底是什麼.有是人即使看完之類的影片也不知道這個硬個片到底在陳述什麼,很讓人朦朧模糊.....
(
心理電影
定義,禁止抄襲.
純屬個人的理解,)
電影就是上面所列舉的或者說是復制的也不為過
㈣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
電影與心理學是兩個對大眾同樣具有吸引力的名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與心理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一論電影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通過打破了對心理學的傳統認知,以一種電影 文化 的視角來解釋普通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記憶等客觀心理活動、能力和意志等主觀心理體驗,從而讓社會大眾更直觀地理解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不僅從電影中了解到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學系統地認識社會中的心理現象,並更好地指導社會大眾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電影心理學;感知;記憶;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覺和知覺是個體心理中最基本的認知活動,個體對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感覺通道來接收,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而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方面,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感知覺的相互作用使人們可以為記憶,思維和語言等更高級的認知活動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黑澤明的《羅生門》這部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覺是一種客觀存在與主觀感受的統一,四個證人描述了四種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節,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每個人都會在社會角色,記憶水平, 思維方式 ,行為模式,表達能力,動機需要以及情緒體驗等方面有所差異或傾向。英國 經驗 主義哲學家貝克萊曾經說過,“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對的,而我們感知到的或許是一種存在,或許只是一種錯覺。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本質上看到的和聽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組合的光波和聲波,並非顏色和聲音。所以說,當從客觀世界中獲取新的知識的時候,要相信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所有的知識和真理都是被人們想像和建構出來的。比如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學的程式化學習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錮的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和接納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知識。不僅是心理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物理學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甚至到目前嶄新的研究領域,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研究範式,或者說是所謂的“永恆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間的一句 諺語 一樣,“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上,既沒有真理也沒有謊言,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看世界時所用鏡片的顏色。”
2 記憶
記憶中的“記”代表著識記,“憶”代表著回憶,記憶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過去識記過的經驗,在現在時刻回憶的過程。記憶不但連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是連接感知覺與思維、語言的橋梁與紐帶。任何一種高級信息加工過程都不是在一個時刻進行並完成的,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假如大腦沒有記住一個個獨立的故事情節,沒有回想起一個個單獨出現的故事畫面,就不能把每一時刻電影在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所產生的體驗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對電影的總體印象,評價和思考。
而《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可以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記憶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記憶,他的內心世界會產生怎樣的矛盾。正如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萊昂納多在失去短時記憶之後,只能通過照相片並加以備注的方式獲得記憶的片段,但即使這樣,失去記憶的人也很難把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有邏輯地組合成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從而對事情的前因後果的理解造成混亂。
最核心的問題還並不是失憶給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而是無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義。“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個基本的哲學思辨問題,在生活中的有些時候還會困擾著普通人,何況是失憶的萊昂納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萊昂納多在失憶的條件下,還可以意識到他存在的意義在於復仇,雖然他的行為和觀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極的,甚至是違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識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相反,面對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的世界,我們現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和干擾?是否還記得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反省和思考的。也許是我們身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不經意間對物質的慾望愈發強烈和敏感,物質世界讓我們跑得太快,以至於精神靈魂世界被遺棄在過去的某個角落裡,可悲的是我們身陷囹圄卻不能自拔。從這個角度看,失憶並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而是一種暫時的休養生息,它可以讓人類清醒地覺察到此時此刻的狀態,讓人類發現是否和你開始制定的目標和計劃有所偏離,讓人類重新關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詞也是就是對人類記憶本能最好的見證和說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過先天遺傳和後天發展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組成了一個人穩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徵,這些是一種區別於他人最明顯的方式。而能力作為一種個體認知和行為的評價標准,對於不同的個體,能力的測量卻沒有統一的標准來界定。
通過電影《阿甘正傳》不難看出,能力衡量的標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時,卻在 橄欖球 , 乒乓球 ,從軍,捕蝦經商等生活中各種領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現在學校中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對能力的認知需要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
而通過後天培養來提高能力的一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無論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外界環境因素多麼的充足,但如果個體內心中沒有意志作為精神支柱給予支持,那麼個體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就變得十分渺茫。意志與人類的動機和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對認知和行為進行控制和調節,從而來堅定人類的信念和理想,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和計劃。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最後歐亨利式的結尾讓觀眾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內心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讓他在面對無期徒刑的牢獄生涯時形成強大的抗逆力;可以讓他在越獄過程中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時形成強大的抗壓力,從而可以讓他在夢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濱與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這兩部同年度進行奧斯卡金像獎爭奪的電影,把心理學中的能力和意志兩個概念結合在了一起,並賦予了新的意義。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觀眾看到了阿甘許多方面的天賦,但是這些都歸於一個本質――“跑”,這種橫跨了美國的跑步就是阿甘無人能比的堅定意志所驅動的。而只有安迪一個人成功地越獄,也不只是在於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進行挖洞,同樣也要求他有一種精通財務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可以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最佳的選擇。總而言之,一個人必須具備全方面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兩方面因素,把外在資源和內在素養進行有機地結合,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就像企業家宋美遐女士所說:“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總結
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型的社會人文科學,無論是和虛擬中的電影,還是和現實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過程的科學,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雲圖》那部電影所包含的跨世紀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人類就好比是一部電影巨作中的一張膠片,但小小的膠片卻表現了這個時刻最豐富多彩的畫面。歷史長河中的人類是渺小的,而人類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狀態。其實,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電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學教給人類的就是如何使這部人生電影更加波瀾起伏,豐富多彩。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二心理電影的傳播與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 多數心理電影都會表現人物內心的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心理電影作為心理疾病的一種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研究理當受到重視。本文將以表現童年創傷心理電影的傳播為例分析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 心理電影;人格分裂;傳播;心理建構
心理學電影是指以心理疾病為素材構建情節、設置沖突、解構心結、塑造人物形象的電影類型,它是伴隨著人們對心理的逐漸認識而發展起來的。心理疾病的特徵和性質極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像力 ,電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為情節工具和底色,表現人物心裡的想法、願望、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以推動觀眾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再認識,於是,在故事片、喜劇片、動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心理電影這個新的類型。經典心理電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的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
“成功的電影都是那種能在無意識層面上反映當時社會上具有決定性的動力群體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電影能使受眾通過電影媒介看到導演批判意識下所掩蓋的非理性因素,在無意識狀態下達到與人物溝通交流獲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電影要求創作者具備專業的電影理論知識掌握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對自己的思維活動、情感意識、創作心理等進行理性分析和規律把握後,能藉助電影中運動的聲畫媒介闡釋劇中人物內心情感和心理現象藝術地引導受眾的觀影心理。雖然業界公認高票房是電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擁有一個值得受眾長久思考的內涵承載才是影片價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電影不僅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而且還能夠激活其潛意識本能使其與劇中人物進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讓長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種情緒從隱秘處釋放出來,繼而使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心情結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構。
經典心理學電影,如《愛德華醫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牆》,它們所反映的主題均具心理學意義,都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將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與電影受眾的審美快感有機地融合,其鏡像語言的象徵性,既隱喻了克拉麗絲兒時未能成功救得慘叫的羔羊的不幸經歷,同時沉默也體現了克拉麗絲把夢想深深埋藏在心裡的執著,她竭力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終她戰勝了性變態和對性的恐懼實現了她的夢想。當觀影者進入夢幻狀態把自己當成克拉麗絲時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也就通過想像得到了滿足。
“如果我們將鏡頭對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許會引導我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人都在浪費他的寶貴時間,去世的時候都帶著一種未嘗夙願的遺憾……無論命運如何捉弄我們,我們都心懷希望。”[2]心理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比較更具有對受眾心理願望的補償功能。“當受眾認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慾望並在心理為他們喝彩時,事實上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眾觀看心理電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導、解構心結的過程,這樣特殊的觀影按摩、心理激勵有利於健康心理的建構。
一、表現男性愛缺失的成長心理——《迷牆》
影片《迷牆》以PINK的人生故事為線索,表現主人公童年喪父難以癒合的戰爭創傷、少年期心靈備受學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殘、青春期戀母卻又不得不離開母親的惶恐、青年期愛情受挫、事業失意,孤獨彷徨乃至走上極端暴力最終崩潰的人生歷程。
(一)父愛缺失的童年孤獨
主人公PINK父親犧牲於二次世界大戰一次橋頭堡戰斗中。影片開始黑暗中一雙大手點亮一盞油燈PINK父親出現在昏暗的光暈中。接著油燈的光亮疊化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線上小PINK遠遠跑來,畫面中太陽的光芒眩目而溫暖且多次反復與整個影片的快節奏和陰暗色調形成鮮明對比,讓受眾對主人公PINK嚮往卻又難以達到的充滿父愛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與同齡孩子一樣,希望玩旋轉木馬、滑滑梯等比較刺激的游戲時能有父親相助、保護、激勵。在社區游樂場當他牽著別人父親的衣襟懇求幫助遭到拒絕後,落寞地回到家裡翻出父親的遺物戴上父親的軍帽,父子倆的影像交替出現,此時孩子孤獨的心多麼渴望得到撫慰,然而物依舊父已亡,觀影至此很難不為之動容。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父愛做支撐,罪惡的戰爭卻無情地奪走了PINK們的父愛。父愛的缺失成為PINK童年最深的創痛,父親的形象在PINK的潛意識中反復出現揮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此種創傷將伴隨並影響PINK們的一生。
(二)師愛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師理應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導航,可PINK記憶中卻有一個源於導航者的極大創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驅使他在鐵軌上引爆子彈,車輪駛過子彈爆炸的瞬間,車窗口無數戴著面具的乘客不約而同地指責謾罵疊化為老師兇狠的訓斥,課堂上教師當眾嘲笑他寫作的詩歌,嘲笑與謾罵甚至體罰,除此之外,PINK很難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老師在他的成長中並未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少年PINK無力與教師及其背後強大的能把人馴化成機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憤怒藏在心裡:教師在家裡受老婆虐待精神變態,將學生當成發泄的對象。孩子對那位黑袍教師的超現實想像,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現實。學校教育對每個孩子施行教化試圖磨平個性,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標准化機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師橫加指責當眾羞辱的PINK現象絕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來越後現代的當下,PINK們顯然對於扼殺自由天性的傳統習俗充滿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證!
(三)愛情受挫的青年危機
PINK充滿性沖動的青春期,因為性而產生的焦慮與困惑久久縈繞很難揮去,在PINK心中男女關系相當危險,青春期母親床上的骷髏、年輕人混亂的性活動,象徵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詭異的背景音樂中,動畫形象由花變成骷髏,最終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將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擊碎吞噬,動畫中的吞噬與被吞噬隱喻了現實生活中頻頻上演的真實事件:背叛和引誘。骷髏、亂性、雄性花被吞噬等顯示了PINK對於女性的總體認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為缺乏父輩的引導,PINK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是輕易被拋棄。童年喪父的孤獨、少年教師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種種畫面交織出現,讓PINK的精神極度迷惘,肉體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鮮血染紅池水,靈魂即將出竅。“牆外有人嗎?”誰來幫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牆!《迷牆》通過呈現青年PINK的意識流動,不僅將PINK時代青年人空虛的精神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飽受現代物質文明戕害的靈肉混合體,也讓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靈有片刻的清醒和寧靜。《迷牆》誕生之初雖然曾一度成為禁片,但從心理學傳播的角度來講,它能跨越時空成為一部驚世駭俗直指人類靈魂和命運的預言式天書,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電影寶典。 二、表現性別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學名稱為“解離症”,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它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其自我的整體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著戀母情結的“諾曼·貝茨”是個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態下他是旅店老闆,變態下他兼容已故的母親和戀母的兒子兩個角色。他五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無法容忍母親另有情人於是弒父殺母。弒母的罪惡感使他盜回母屍做成標本並使母復活,而復活的“母親”因嫉恨便會殺掉兒子喜歡的女人而後快。希區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學說,在片尾安排心理醫生把諾曼·貝茨對母親又愛又恨的心理做了詳細解釋:諾曼·貝茨因嫉恨而弒父殺母,由於有強烈的戀母情結事後總是將自己扮演為兩個角色:時而是強悍霸道的母親,時而是逆來順受的兒子。罪惡的根源在於親情的缺失導致人性的扭曲繼而導致性別角色混亂。像貝茨般兼容母親和兒子兩個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見,屬於戀母情結的變異和病態表現。
三、表現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綠茶》 衣著嚴謹表情冷漠遵守道德傳統不過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是《綠茶》女主人公碩士吳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吳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時代的她親眼見證了備受精神病父親折磨的母親意外殺死父親的慘劇,兒時的精神創傷讓吳芳情感表達受阻無法與人正常交往,成年後渴望著被愛卻又不知道如何付出愛,當然也不可能自由戀愛,她只能通過頻繁相親去結識異性。童年時代的精神創傷導致她對愛的追求止於心理渴望而行為被動,她甚至通過算命來捕捉偶爾閃現的戀愛機會,因為她的內心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追求愛,她付出愛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愛神主動降臨,否則她很難體驗到獲得愛情的快樂。
而“本我”的吳芳,則以朗朗的形象活躍在影片中,她美麗活潑,以在酒吧彈鋼琴為職業,和各種各樣的男人交往,眾多男人的追求不僅讓她的性需要得到滿足,也填補了童年時代不受重視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觸從不投入感情,徹底消解了情感的壓抑和道德的束縛,避免了母親式的孤獨與絕望。朗朗的人格其實是吳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見蹤影,保留的只是沒有受過任何約束和壓抑的快樂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吳芳由男主人公陳明亮造就,陳用旺盛的生命亮光碟機散了吳芳童年的陰霾。吳芳在沉寂和壓抑中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感受過的男人的關懷和重視,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為一個性愛和情愛欲求完整統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會道德的方式滿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吳芳和朗朗,她們是一個女人的兩個面,在每一個女性身上,都有著連自己也難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東西存在著,它們的共存,影響著女性的意識和行為。《綠茶》對具有人格分裂症狀的女性心理做了頗有意味的呈現,帶給人們無盡的迷惑和思考。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心理學電影多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畸形的成長環境造就的畸變性格,主人公總是處於各種各樣或主觀或客觀的威脅中,他們的被困和解困會激發觀眾去喚醒並思考心靈深處無法排解的相似情結,並在觀影的無意識狀態中釋放或轉移積壓許久的心理抑鬱。當主人公走出困境,受眾長期抑鬱著的內心焦慮和恐懼等情感會隨之釋放,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可以減緩或避免心理疾病,利於觀眾的健康心理建構。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電影的製作與傳播尤其是心理電影的傳播不僅能帶來票房收入,傳播人文精神,而且還會給受眾帶來有效的心理按摩,讓觀眾的喜怒哀樂情緒得到合理宣洩。受眾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對困局的勇氣、對美的感受力、 人際交往 技巧的學習、心智的開啟、性靈的陶冶、智慧的增長等均能在心理學電影營造的夢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總之心理電影傳播是藝術地進行心理疏導與心理激勵,建構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無論傳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覺。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文獻
[1] [意]安東尼奧·梅內蓋蒂.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艾敏,劉儒庭,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60.
[2] 韓薇.電影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現狀淺析[J].今傳媒,2011(04).
[3] [美]羅伯特.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164.
[4] 陳紅.心理電影賞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5] 趙曉珊.認同機制與觀眾心理[J].文藝研究,2011(06).
有關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推薦:
1. 關於心理方面的論文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3.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4. 論當下青春電影消費化傾向的幾種形式論文
5. 解讀電影《面紗》中的中國形象論文
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術論文範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課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