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楂樹之戀是真實的故事嗎
山楂樹之戀是真實的故事嗎
山楂樹之戀是真實的故事嗎?大家都應該看過這部電影吧!這部電影《山楂樹之戀》真是催淚彈,一看就令人熱淚盈眶,上映之後就獲得很多人的喜歡,那麼山楂樹之戀是真實的故事嗎?
是。
眾所周知,《山楂樹之戀》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真實事件跟小說並沒有太大的出入,不管是靜秋還是老三,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跡可循。
原著中靜秋的原型是美籍華人熊音,小說《山楂樹之戀》,便是在她的講述之下而完成的。而她的愛人——老三原型楊智發,也真實永久地被埋在了那棵山楂樹下。
據說,在小說大火後,有不少人曾去湖北宜昌探尋老三的真實原型。可惜的是,隨著多年歲月的變遷,老三的墳墓早已不見,而那棵山楂樹,也被歲月的塵土所掩埋。
《山楂樹之戀》是真實的故事。原作小說是作者艾米根據好友靜秋的親身經歷和主角靜秋在1977年寫的回憶文字為基礎寫成的,被稱作「史上最干凈的愛情小說」。
《山楂樹之戀》的故事產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1個美麗的城市女孩靜秋,因為老爸是大地主後代,家庭成分不太好,「文化大【革】命」時很受打擊,她一直以來很自卑。
靜秋和一幫學生們去西村坪業餘生活,編教材內容。她住在隊長家,結識了「老三」。老三愛上了靜秋,靜秋怕他忽悠她,一開始經常逃避。俊秀又有才華的老三是軍區司令的孩子,是極重情義的人,心甘情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史無前例的激勵。
他等待著靜秋大學畢業,等待著靜秋上班,等待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任何的夢想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過世了。
《山楂樹之戀》在劇情上幾乎是衷於原著的,可是因為影片的鏡頭語言表述和時間長度限定,影片把九十%的戲份都聚集在了老三和靜秋的感情上,刪除了長林對靜秋的暗戀,也刪除了萬駝子、成醫生等許多的配角。
在商業電影泛濫成災的時代本片給了觀眾們一劑秀氣雋永的良方。它所展現出的思想內涵反映在2個方面:一個是面臨生死的真心,二是政治情境下的人性。首先,影片的結尾其實並非普遍的所說「大團圓」的結尾。
故事的男女主角雖經歷了許多卻最後生死別離。靜秋在知道老三病況後的義無反顧,恰好是他們面臨生死表現出的真心,即便生死別離,在靜秋的心裡也會永遠存有那樣一人。
《山楂樹之戀》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真實事件跟小說並沒有太大的出入,不管是靜秋還是老三,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跡可循。
小說中靜秋的原型是美籍華人熊音,小說《山楂樹之戀》,便是在她的講述之下而完成的。
而她的愛人——老三原型楊智發,也真實永久被埋在了那棵山楂樹下。
據說,在小說大火後,有不少人曾去湖北宜昌探尋老三的真實原型。可惜的是,隨著多年歲月的變遷,老三的墳早已不見,而那棵山楂樹,也被歲月的塵土所掩埋。
每次看完這本書,我都在想:如果現實生活中的老三沒有得白血病身亡,如果靜秋最後如願嫁給了老三,那他們婚後的生活該多美好啊!
可沒想到,故事的原型熊音,卻給了個恰恰相反的回答,她在訪談錄中提到:
老三走後,她嫁給了一個像極了「老三」的男人,他不僅擁有著跟老三相似的容貌,也擁有著對她別無二致的好,可即便如此,婚後兩人的.生活仍是一地雞毛。
這也使得她不得不懷疑:
如果老三沒有死,如果最後她和老三真的走在了一起,是不是也會迎來這般結局?
那時(婚後)我是有著很深的上當的感覺的,連帶覺得老三如果也結了婚,說不定也會變成這樣。老三的家庭條件好,說不定比我丈夫還難弄。也許這種想法對老三是極大的褻瀆,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幫我熬過來那些想念他的時光。
熊音在訪談中提到,丈夫在婚前的追求階段,有很多行為是可以和老三媲美的。
比如,為了見她一面,他會坐一夜的火車過來,沒常常是有座位,只能坐在火車的洗手間里;
他也曾像老三一樣,隔著河遠遠地送她,痴痴地站在原地不肯離去;
又或者,是在江邊的某個亭子里孤獨地坐上一整夜,只為離她更近一點……
只可惜,婚後的生活就不再那麼如人所願了。
丈夫還是那個丈夫,卻不再那麼殷勤周到了,為柴米油鹽的事慪氣吵架,為雞毛蒜皮的細節磕磕碰碰,種種行為,都讓熊音對婚姻產生了懷疑,她甚至會想:
如果當初和老三結了婚,說不定也會變成這樣。
這樣的想法或許對於老三而言是一種褻瀆和侮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
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是有保質期的。
小說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在兩人感情最炙熱的時候戛然而止,而現實的悲劇是,它很難就此打住,它往往會在消耗完你的激情之後,讓你看清生活無聊的本質。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沉迷韓劇無法自拔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看韓劇時,總會被劇中甜甜的愛情所打動,甚至還會覺得:真正的愛情就應該如此啊。
殊不知,韓劇之所以甜,是因為它們一般只講濃度最高的幾個月,只講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戀期間,因為相互的吸引產生的高強度美好體驗。
如果還原到現實中,接著放兩人在一起幾年、幾十年後的生活,那拍出來恐怕就不好看了。
或許,正如黃顏所說:
如果在適當的時候打住,大多數的愛情都可以是美好的,大多數情人都可以是偉大的。
而故事裡的愛情往往比生活中的愛情美好,是因為故事能打住,而生活,不能打住。
《山楂樹之戀》的由來
《山楂樹之戀》作者署名有兩個,一個是作者、美籍華人艾米,一個是原作者靜秋。事實上,《山楂樹之戀》是以主人公靜秋在1977年寫的回憶文字為基礎寫成的,除了敘事部分是艾米根據和好朋友靜秋的談話補充描寫,對話部分大多沿用靜秋的原有文字。
1977年,中國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已頂職參加了工作的靜秋,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報名准備參加高考。
她那時的生活已經比頂職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這次又有幸報名參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經用來安慰她的那些話,說她會從農村招回來的,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當老三的預言一個接一個開始成為現實的時候,老三的人卻成了一個美麗的夢想。睹景思人,靜秋開始寫那個回憶錄,以紀念她跟老三一起度過的那段時光。
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一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山楂樹之戀》,寄給「L省文藝」,她那時甚至不知道投稿應該寫在格子紙上,她就用一般的橫條信紙寫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說被退了回來,編輯評價說:「文筆細膩,風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爭性……」叫她改寫後再寄回「L省文藝」。靜秋沒有改寫,一是因為忙於應考,二來她寫那篇小說是為了紀念老三,如果按編輯要求改動,老三就不成其為老三,即便發表,也沒有意義了。
10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裡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這篇寫在一個日記本里的回憶錄被她媽媽保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一年春節,靜秋帶她的女兒SARA到艾米家來玩,帶來了那個日記本,讓艾米挑一些寫出來,紀念30年前的那段往事。於是,就有了《山楂樹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