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電影什麼晝光

電影什麼晝光

發布時間:2023-08-22 08:53:45

㈠ 電影客人劇情解析,什麼意思,感覺好多都沒解釋清楚

村長是個漢奸,有一個畫面說他拿軍刀時有日本的服裝。也有可能本來就是個日本人。他怕村民出村因為他出去就會死!於是他煽動愚昧的村民出爾反爾並且害死了客人的兒子。村長的兒子因為嫉妒客人驅鼠而割掉了客人的手指。巫婆因為懦弱而去誣陷客人。客人最後心死後打開了鼠洞把自己的手砸爛給在洞里飢餓的老鼠吃。老鼠吃後認定了食物出來後飢餓的鼠群開始瘋狂的吃人肉。(村民因為白色的煙霧睡著難以清醒)最後客人把孩子引到洞口把洞口封死還加了墊了石頭。這是客人的復仇!電影里老巫婆說的白晝無光是指孩子本是代表希望,光芒的。但是在自私,愚昧,無知,嫉妒下長大的孩子沒有光芒!所以客人就實現了詛咒把全村所有人都殺死。村長因怕死害死病人老巫婆是自私的代表。村長兒子嫉妒客人驅鼠是嫉妒的代表。求葯人比任何人都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又怕引火上身第一個出來指責客人是無知的代表。愚昧的村民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思考是一群幫凶。也是愚昧的代表。巫婆因看到了病人跟老巫婆的死法後被村長強迫當巫婆又出來誣陷客人都是因為害怕村長是懦弱的代表。最後被小丑給終結了。

㈡ 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講的是一個小鎮 在山洞下面 他們沒有人出去過 不知道外面有白天 可是有一天

是《微光之城》吧
劇情簡介:
故事設定在浩劫後的未來,一座設定只能運作200年的地下城市建成,用於維系人類最後的族群。這個黑暗城市中唯一的照明就是街道上的燈泡。隨著城市運作近200年,停電次數越來越頻繁,「微光市」里的居民開始恐慌起來。

少女莉娜和少年杜恩是一對好朋友,兩人常在如迷宮般的地下城市中嬉戲。在這里,孩子十二歲就要離開學校,開始工作。莉娜想當信使,可是,她抽到的不是信使,而是地下管道工。也就是說,她必須待在深深的地下通道中。杜恩想待在地下,他打算研究、修復發電機,解決微光市的危機。但他抽到信使的工作!(之後兩人交換了)

莉娜(第七任市長的後裔)偶然發現家裡一個鐵盒子里有一份殘破的文件,她和杜恩將它拼湊起來,發現那竟是建造者留下的走出「微光城市」的指引!難道在無盡的黑暗之外,另有天地?莉娜和杜恩將竭盡所有勇氣和智慧去解開其中的秘密,從而拯救整個城市……一切必須趕在「微光城市」的燈光熄滅之前!

最終,兩人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勇氣,從微光城市走了出來,並以石頭為信物,引導整個城市的人走出險境。

㈢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㈣ 求一部吸血鬼電影劇情大概講的是在北極圈附近的小鎮上出現極夜時小鎮上沒有陽光,吸血鬼就開始出來吸人血

中文片名 三十極夜 別名 厄夜三十,厄夜30,惡夜30 英文片名 30 Days of Night 影片類型 驚悚 / 恐怖 國家/地區 紐西蘭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評級 R for strong horror violence and language 級別 USA:R Australia:R Ireland:16 拍攝日期 2006年8月14日 - 2006年10月23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大衛·斯雷德 David Slade 編劇 Steve Niles .....(comic) Stuart Beattie .....(screenplay) Brian Nelson .....screenplay 演員 喬什·哈奈特 Josh Hartnett .....Eben Olemaun 梅利莎·喬治 Melissa George .....Stella Olemaun 本·福斯特 Ben Foster .....The Stranger 丹尼·赫斯頓 Danny Huston .....Marlow Mark Boone Junior .....Beau Jon Bennett .....Billy Kitka 喬爾·托貝克 Joel Tobeck .....Doug Hertz Craig Hall .....Wilson Bulosan Amber Sainsbury Mark Rendall .....Jake Olemaun Pua Magasiva .....Malakai 伊麗莎白·霍桑 Elizabeth Hawthorne Megan Franich .....Iris - Vampire Ben Fransham .....Vampire #1 Camille Keenan .....Kirsten Kate Elliott .....Vampire #3 Buddy Dolan .....Bobby Rachel Maitland-Smith .....Gail Robbins Abbey-May Wakefield .....Little Girl 製作人 Ted Adams .....co-procer Joseph Drake .....executive procer Aubrey Henderson .....executive procer Nathan Kahane .....executive procer 山姆·雷米 Sam Raimi .....procer Mike Richardson .....executive procer Chloe Smith .....co-procer Robert G. Tapert .....procer 攝影 Jo Willems 剪輯 Art Jones 選角導演 Mary Vernieu 藝術指導 Paul D. Austerberry 美術設計 Nigel Churcher Mark Robins 布景師 Jaro Dick 視覺特效 George Port .....PRPVFX 副導演/助理導演 Robyn Grace .....k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Charlie Haskell .....second unit director Terri Kilmarti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Jo Warre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mand Weav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Ghost House Pictures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國] Dark Horse Entertainment Ghost House Pictures [美國] 發行公司 Blue Sky Media [美國] ..... (2007) (Czech Republic) (all media)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2007) (Argentina) (theatrical) Benelux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2007)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 (2007) (Germany) (theatrical)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 (2007) (Singapore) (theatrical) Hoyts Distribution [澳大利亞] ..... (2007) (Australia) (theatrical)/(2007) (New Zealand)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新加坡] ..... (2007) (Singapore) (theatrical)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Ltd. [英國] ..... (2007) (UK) (theatrical) Pyramid [俄羅斯] ..... (2007) (Russia)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Television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Film Effects Co. Ltd. [紐西蘭] PRPVFX Limited Weta Digital Ltd. [紐西蘭] 其它公司 Cunning Stunts Limited ..... stunt equipment IDW Publishing ..... novel published by Mandate Pictures [美國] ..... international sales audiomachine ..... advertising Momoco/Maguffin [英國] ..... main and end titles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7年10月19日 英國 UK 2007年11月1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7年11月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7年11月8日 德國 Germany 2007年11月8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7年11月8日 俄羅斯 Russia 2007年11月8日 冰島 Iceland 2007年11月9日 挪威 Norway 2007年11月16日 土耳其 Turkey 2007年11月16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7年11月23日 埃及 Egypt 2007年11月28日 巴西 Brazil 2007年11月30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7年12月13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8年1月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月24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位於北美的阿拉斯加最北端的一個名叫羅巴的小城鎮里,一到了冬天就因為寒冷的天氣而異常安靜--也許過於安靜了,每一年冬天,小鎮上的居民都如臨大敵般緊張地忙碌著、准備著,因為他們即將迎來這個地理位置上最特殊的自然現象:連續30天的極夜,年年如此,那是一段真正「沒日沒晝」的時光。 每年都有連續30天的黑暗,足以證明這個小鎮不再適合居住,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這里的住戶越來越少,他們開始往南方遷徙,可是仍然有那麼一小拔人不願意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繼續留在這里和惡劣的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著。當然,也有人不是自願留下來的,那就是巴羅的治安長官埃本·奧萊摩恩,但只要小鎮還存在,他就有義務待在這里保證任何一個居民的安全。他的助手絲特拉同時也是他的妻子,可是在經歷了過多的爭吵之後,他們也只好用冷漠掩飾自己受傷的靈魂。 30天極夜如期而至,黑暗以最快的速度籠罩了整個小鎮,可是今年的冬天似乎與以往有所不同,因為它還帶來了非人類的特殊生命體--吸血鬼,對於他們來說,可以連續30天的狂歡,簡直就像在做夢一樣,更何況小鎮里還有足夠的「食物」。他們以一種殘忍的姿態包圍了羅巴為數不多的居民,在不受陽光打擾的天然環境下竭盡可能地享受著「美食」。為首的是一個名叫馬洛的吸血鬼,這個古老的生物與德拉庫拉伯爵完全不同,他擁有著用時間堆積起來的智慧和精明,根本無需對自己的獵物進行誘惑,只需穿著紅色的天鵝絨衣服坐在那裡,優雅地品嘗高腳杯中的鮮血即可,因為他的軍團不但能夠滿足自己的嗜血,還會每天無限量地供給他足夠多的食物。連續30天的黑暗似乎永遠都看不到盡頭,倖存者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現在僅存的希望就落在了治安長官埃本和他的妻子絲特拉身上了,本來已經形同陌路的兩個人只有聯手起來,才有可能爭取到一絲的希望,保護這個他們共同愛著的小鎮,以及鎮上的居民,直到陽光重新照耀到這片土地上。

㈤ 關於電影《寂靜嶺》

ROSE 和女兒在ALEASA的噩夢里世界,而丈夫在表世界
寂靜嶺》電影劇情解析討論
前幾天看了寂靜嶺,感覺是游戲改編電影里出類拔萃的作品,整個基調和游戲氛圍非常神似,很好的承載了寂靜嶺系列的思想內涵
首先說一下游戲的整體思想,寂靜嶺能在恐怖游戲里立於翹楚,最大的亮點就是氛圍,和劇情過後的思考,而這一根基的形成是從1代到4代的進化,1代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架構和環境設定,其實真正的劇情還是不如後面幾代的豐滿。到後面幾代寂靜嶺系列突出表現了人性中本來的惡,寂靜嶺這個小鎮充滿了各人心中的罪,而每個罪人又都有其原始的善,這些使寂靜嶺跳出了簡單的怪物和惡魔之類的恐怖表面,而多了一些思考。
電影《寂靜嶺》在故事架構上基本採用了1代的劇情,但其劇情深度超過了1代,是建立在這4代凝煉出來的底蘊上的。所以說在電影中也不能單純的認為那個人是惡,那個人又是善,而要在惡人身上看到善,同樣要看到善行中的罪惡。下面說說電影中的一些我的個人看法:
1 世界觀
很明顯《寂靜嶺》有三個世界:現實世界,灰色世界,黑暗世界。現實世界自不必多說,黑暗世界也明顯是阿萊莎的怨恨和黑暗面的力量創造出來,灰色世界呢?我認為灰色世界是信徒們與阿萊莎復仇力量沖突所創,這個世界處於雙方的拉鋸中,並不能受任一方控制,所以並不是那個女教主所創造。為什麼說灰色世界不受女教主控制呢?第一,女主角和女警是被那個黑暗面引進灰色世界,如果女教主創造了這個世界,黑暗面是不會有能力讓人進入這個世界的,其實信徒們能堅守的只有教堂而已;第二,信徒們是被禁止單獨在灰色世界行動的,且他們行動的時候很多人需要穿防護服。所以說教堂是信徒們創造出的結界,而醫院是黑暗的基地,其間的整個灰色寂靜嶺是黑暗的復仇之火一次次試圖焚燒教堂所留下的灰燼。而這個灰色世界在三十年間時間是沒有前進的,從每個人的年齡沒有變化就能看出來,每次黑暗世界的降臨不能看作晝夜更替,而只是又一次的沖突。在阿萊莎完成復仇的時候黑暗世界也消失了,也就沒有了這種更替。
2 阿萊莎
首先說阿萊莎本身就是女巫,而不是被冤枉。寂靜嶺這個鎮充斥著對異端的敏感和排斥,從學校里的掛畫和格言都能看出。但是要明確這個鎮1974年前是個正常的鎮,至少在表面上正常,那裡的人不是瘋子,不可能因為阿萊莎沒有父親就結果了她。而且在西方歷史中確實是有非常多的關於女巫的記載,可以認為女巫是一種有特殊能力的種群。女巫沒有父親並不等於阿萊莎的母親是未婚懷孕,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在懷胎10月的時候沒有被懷疑甚至流產?可以得出這種結論,阿萊莎其實是和莎倫一樣,從小被抱養的。女主角說過看到莎倫的第一眼就覺得她是我的女兒,可以認為這是女巫這一種群的一種能力。而女巫的養母則有強烈的保護女巫幼子的慾望,所以阿萊莎的母親堅決不說她爸爸是誰(因為確實沒有父親),也不會說阿萊莎是被抱養的,因為憑鎮上信徒對女巫的了解,會直接被認為是女巫。
阿萊莎不是因為沒有父親被同學們排斥的。因為如果僅因為這個,加上大人們認為她可能是女巫,那種年紀的孩子是不可能被所有同學排斥的,總會有哪怕一個善良的同學是她的朋友。但是阿萊莎被所有同學排斥而且直接攻擊,這只可能是她在某些細節體現了和正常人的不同,同學們的攻擊來源於恐懼。後來阿萊莎躲進廁所被清潔工強奸,我認為她當時就在強烈的刺激下爆發了一些能力,當時就把科林弄死了,這才成為信徒們要燒死她的原因。因為一個小女孩被強奸而燒死她,是絕對不可能成立的,而且科林沒死的話是不可能不被判罪的,因為畢竟這是個正常的小鎮,而且美國的警察機構是一個警局控制一些小鎮,這些警察不是瘋子。看一個細節,母親從廁所領出阿萊莎的時候摸著她的頭說沒事沒事,這不可能是女兒被強奸而犯人還逍遙法外的態度。再看科林的死相,是被鐵絲勒死的,這是阿萊莎自身的能力,她最後的復仇也是用這個能力,所以說科林的死是在阿萊莎與其黑暗面結合以前的事。所以事實應該是阿萊莎當時用鐵絲幹掉了科林,信徒們以此確定她是女巫,才借驅邪的借口去燒死她。

作者: eyeshield21 2006-8-15 01:48 回復此發言

--------------------------------------------------------------------------------

2 《寂靜嶺》電影劇情解析討論
另外一個印證阿萊莎的女巫能力的就是在她快被燒死的時候籠子的傾倒,影片中明顯是有非自然的力量盪起籠子撞倒下面的火盆,這時阿萊莎的黑暗面並沒有出現,所以說這個非自然力量是阿萊莎女巫力量的爆發。
3 阿萊莎的黑暗面
她是邪惡的本身,她的出現是阿萊莎怨恨積累而招致的,而其實最根本招來她的是阿萊莎的惡念。阿萊莎第一次作惡其實是將護士麗莎的眼睛弄成那個樣子,正是她的惡使得黑暗面的現身,這個惡魔自己說她有很多名字,但是現在叫阿萊莎的黑暗面,可見她引誘了很多人利用了很多人。而這個惡魔其實能力很有限,她只是完全釋放了阿萊莎的怨恨,是阿萊莎本身的力量創造了黑暗世界,有一個小細節,教堂被毀壞時阿萊莎是非常華麗地駕鐵絲網而來,而惡魔是非常低調地爬上來……所以這個惡魔的能力在我看來只有作為一個黑暗生物在灰色世界行走,以及徹底煽動激發人心中的惡,而這種惡的爆發也不是她能左右的,她充其量是個增幅器而已。她還有的能力就是延伸這灰色世界吧,因為她把阿萊莎創造出的莎倫(女巫的真正繁殖方式?)放到修道院門口,肯定不是在現實世界中走過去的,那樣太可疑了,只可能是在灰色世界中走過去,然後放到平行的現實世界中。而片子的最後她又附身在莎倫身上,因為莎倫是女巫,有這種能作惡的力量,但女巫並不是天生就惡的,有無數關於好女巫的傳說,所以惡魔是在莎倫體內等待時機。
4 女教主和信徒們
電影和1代游戲貌似但是內在根本是不同的,女教主這個角色並不像游戲中設定那樣是絕對的惡,信徒們也並不是所謂的邪教,他們只是對異端過於敏感的神的子民。所以片中被三角頭剝皮的女信徒,在遇到女主角和女警的時候幫助她們。而女教主對這兩個外來者的處理也是一種逃避性的,她告訴了女主角惡魔的所在,一來能除掉這兩個影響民心的外來客,二來這兩個人有一定能力,說不定還真能給惡魔打擊呢。而看到女主角身上莎倫的照片,女教主頓時明白了莎倫是新一代的女巫,而和女巫有關的人非常容易被惡魔利用,這才去阻撓女主角,但是已經晚了。而他們在女主角進入醫院的時候抓住了躲起來的莎倫。至於燒死女警,這是對付與女巫相關人的傳統,也是他們心靈在折磨中扭曲的表現,而不是他們本來的惡。
5 其他人們
女主角顯示了強大的母愛和意志力,這是與阿萊莎的母親所不同的,而黑暗世界的經歷可以看作是惡魔對其能力的一種考驗,最後惡魔認同了她的能力,所以選擇了附在莎倫的身上。
玩過游戲,所以一開始以為父親是主角,可沒想到才這么一點點戲。不過他在平行的世界中對妻女的思念,很好地烘託了劇情,也完整了整個世界觀。平行世界間是有細微的聯系的,惡魔可以把嬰兒莎倫放到修道院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男警察,他在阿萊莎被救出的時候燙傷了手,他稍微知道一點寂靜嶺人們的罪惡。正像他說的,煤礦著火時死的人有些是無辜(比如他爸爸),有些是死有餘辜。這也說明阿萊莎的復仇在外界看來就是煤礦的大火,而同時外界的人也覺得有點兒邪門,所以封閉了寂靜嶺。
女警可以說是最無辜的人了,默哀……
6 怪物們
總的怪物和遇難場景比較好的重現了游戲的感覺,那種肢體不全扭曲的怪物體現了日本人的原子彈情結,而整個氛圍有一種西方宗教的厚重感和宿命感,相當到位。
一開始的孩子怪應該就是欺負阿萊莎的同學們,在地上爬的是科林,體內噴出高溫液體的無臂怪應該是燒死阿萊莎的人們,加上扭曲的護士,這些都是阿萊莎心中怨恨的具現。
三角頭是最經典的怪物啦,首先三角是最稜角的幾何體,是暴力的象徵,其次三角形在天主教來說是異端的象徵,而最直接的,三角頭的扮相完全是美國近代劊子手的形象。
至於那些蟲子,我不同意那是聖甲蟲,其形象不像,而且聖甲蟲是埃及神話生物,不是地獄的象徵。我傾向於認為那些是屍蟲,只是代表了一種末日的氣氛。
7 關於結局
最後母女是否活著是個懸念,但其實這也不重要,續集會不會繼續講她們的事?我想不會,因為konami設定的寂靜嶺並不是幾個人的故事,如果有續集我想會與游戲的續作同類。
從邏輯分析來說我認為母女還是會突然回到現實世界的,首先惡魔有把物體放回平行世界的能力,就像把嬰兒放在修道院。其次如果她們不回去,惡魔附身就沒有意義了,她是陶醉於宿主的惡行的一種生物,她本身不能作惡。最後,如果有故事那故事肯定發生在莎倫身上,因為她是女巫,是能力者,阿萊莎復仇之後肯定消失了,寂靜嶺目前的黑暗也消失了,所以如果有接下來的故事應該集中在莎倫身上,至少應與其有關,她要是不回到現實就沒有意義了。

http://post..com/f?z=104150553&ct=335544320&lm=0&sc=0&rn=50&tn=PostBrowser&word=%BC%C5%BE%B2%C1%EB&pn=0

㈥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怎樣一部影片

當又一春來臨時,孩子長大,卻也開始了對動物的虐待,而且更加殘忍,笑得依舊天真爛漫。


看完電影心中彌漫著絕望,有一種無力感,也一直在糾結女人的身份。後來發現,女子蒙面的設定不只是對徒弟的考驗也是對我們的考驗,倘若執著於此,不就也墮入其中無法超脫了嗎?可仔細一想,徒弟便是世人,春夏秋冬,人的一生便是自我本我超我的不斷割裂,愈想愈苦。

閱讀全文

與電影什麼晝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渣男獲取美女信任電影 瀏覽:890
迅雷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380
如何下載第九影院的電影 瀏覽:116
中國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5
美國女孩打籃球的一部電影 瀏覽:471
新豪門夜宴電影 瀏覽:323
有關青春期的台灣電影 瀏覽:959
紫日電影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345
香港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2
看電影怎麼拿停車票 瀏覽:367
周星馳的電影永遠經典語錄 瀏覽:577
都挺好電視劇免費播放新電影天堂 瀏覽:7
微電影正青春 瀏覽:652
有關動物的英文電影搞笑 瀏覽:151
超級青春電影 瀏覽:469
新一眉道人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95
他被那部悲傷的電影弄哭了英語 瀏覽:42
老電影女人生孩子 瀏覽:74
小女孩後背紋身的電影 瀏覽:384
小q電影里為什麼說英語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