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教父》教父三部分別講了什麼故事
《教父》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教父Ⅱ:西西里人》講述了1950年,邁克爾·柯里昂即將結束在西西里的流亡。教父命令他把一個叫薩爾瓦多·吉里安諾的土匪帶到美國。但是吉里安諾背負著沉重的血債深仇。
吉里安諾是西西里的羅賓漢,他反抗腐敗的政府、藐視黑手黨的事業。在迷霧籠罩的群山峻嶺和古老的遺跡之中,邁克爾·柯里昂的命運與最危險戰士、情人和西西里人——吉里安諾息息相關。
《教父Ⅲ:最後的教父》》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進入垂暮之年,為了靈魂的救贖,試圖合法化家族事業卻遭遇重重阻礙的故事,於1990年上映。
(1)電影教父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教父》系列三部曲的經典,最為突出的無異於那看似平緩的節奏卻蘊含著無時不刻的博弈,而舒緩而憂傷的音樂形成了電影的基色,人性間為了利益的沖突在黑幫這個非法組織中則更為露骨。
維托·唐·科萊昂飾演的教父馬龍·白蘭度如紳士般透漏著一股浪漫卻又有著不怒而威的威嚴,阿爾·帕西諾的教父形象則讓人看到了一個本無意糾葛於黑幫教父的悲慘人生,而那人物與音樂無絲毫違和的結合,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這是一部殘酷的黑幫電影,但以最為唯美的形態觸及了以時代的脈搏。
② 電影《教父》講了什麼
內容簡介: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為生活所逼,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
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政府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__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__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的作品,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
③ 《教父》系列電影,到底講了什麼一直沒有看懂
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唐·柯里昂(馬龍·白蘭度 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
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 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在教父病故之後,麥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麥克。邁克命人把她送進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④ 美國《教父》演的內容是什麼年代的事情
1972年好萊塢經典電影《教父》作為一部偉大的黑幫史詩,早已成為當代影視作品中的一座豐碑。無論馬里奧.普佐一章章小說本身所描述那波瀾壯闊的黑幫斗爭故事,還是科波拉鏡頭下所折射出後現代北美洲、西西里半島的人文經濟、社會風貌,無一不使《教父》成為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教父》作為一部現象級影片影響至今,像北野武的《大佬》、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以及黃政民、李政宰主演的《新世界》,甚至美劇《毒梟》等影視作品皆有「柯里昂家族」的影子(也有版本譯作「科利奧尼家族」)。總的來說,黑幫電影有其固定的規律,「權力爭斗」是永恆的話題。
具體而言,柯里昂家族與紐約五大家族所有的斗爭皆圍繞著「權力」展開。盡管《教父》最終勝利者仍是柯里昂家族,但與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及第三代教父文森.柯里昂相比,整部《教父》命運起伏最大、斗爭最為慘烈的當屬第二代教父——麥克.柯里昂。
眾所周知,青年時期的麥克可謂家族中年紀最小,最沒有話語權的一位。甚至有些膽怯的性格,還時常遭到幫派大佬們的譏諷。可為何最終他卻成為了家族的接班人?
一是與家族背景格格不入
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軍中的麥克有意隱去姓氏柯里昂。當退伍後人們故意尊稱他為柯里昂時,他卻冷漠地介紹自己名叫麥克而非姓氏柯里昂,足見當年的第二代教父並不想沾黑幫家族什麼光,甚至還非常厭惡自己父兄的所作所為。為什麼這么說呢?
⑤ 電影《教父》講的是什麼
電影《教父》講的是美國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柯里昂以及他子女:長子桑尼,次子弗雷德和小兒子邁克。老教父在和其他家族斗爭中去世,桑尼也被暗殺,本來與世無爭的小兒子逐漸顯露出他的才幹,天賦,最終成為了新一代的教父。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5)電影教父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影片票房
《教父》於1972年在美國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就超過了524萬美元,首輪上映的票房達到8150萬美元,恰好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影片重新上映後,北美票房總額達到1億3400萬美元。截至1997年5月,影片在全球的累計票房超過2億4500萬美元。
碟片發行
2013年12月,中國首次引進《教父》系列電影,並由泰盛文化發行《教父三部曲》BD四碟套裝珍藏版以及DVD三碟套裝珍藏版
⑥ 電影《教父》系列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拓展資料: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
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
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參考資料:網路-教父
⑦ 電影《教父》的劇情是什麼
《教父》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
作者馬里奧·普佐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是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心臟——紐約的美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軍中服役。復員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藝創作,後來又在社會調查學院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說《明爭暗鬥》被認為是描寫戰後被佔領的德國的最佳小說;他的第二部小說《幸運的香客》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小經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這部小說一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評論和贊揚。美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霍爾·伯登在《星期六評論報》上對這部小說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闢的評價。他是這樣寫的:
「馬里奧·普佐的新小說是一種對准頑固堡壘猛烈攻擊的攻城錘,其主旨在於振聾發聵。這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家史,記錄的是一個家庭不惜用槍、用斧、用絞刑具、用攻心戰來實現自己對整個美國地下勢力集團體系的獨霸控制的詳細過程……
「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普佐的表現技巧頗見功力:在他的筆下,一個本來令人感到義憤的情節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沖動,一切殺戮,一切粗鄙的兩性關系,都同他所刻畫的人物所處的情境協調一致。但同時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氣質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實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的小說。」
普佐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為他熟悉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層的秘密,也熟悉各種各樣人物的生活隱秘。對美國社會的本質,他洞見症結,因而最有發言權。
無論在美國國內或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在考慮這樣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怎麼樣?它是不是理想社會?這部小說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這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的回答。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觀地把美國社會最隱蔽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出:這里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里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里人人自危;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裡根本沒有什麼「自由、平等與博愛」。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於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於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盡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裡卻干著同自己的公開職責大相徑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系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對美國社會的本質進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原因是: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根據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總是顯得「活該」;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歪曲本來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然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是在秉公辦事,結果也總是顯得「應該」。因此,人們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為了預防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的悲楚,也都紛紛投靠地下勢力集團,要求必要時為他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甘願定期預交「保護費」。地下勢力集團買通有關當局,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擺賭場、開妓院等。通過這些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之後又可暗中串通公開的政治上的權貴勢力,或者把他們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國家要害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輿論工具的附和,他們不但可以為所欲為,而且能夠無往而不勝。他們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班子、有單線聯系的內部系統,也有層層外圍組織;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也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情報網。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壓、委屈,能談判的就談判解決,無法談判的就採取破壞以至暗殺手段解決。甚至議員選舉,最佳演員的選舉,盡管表面上冠冕堂皇,無懈可擊,但大都操縱在地下勢力集團的手中。他們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門,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地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對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的敘寫,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
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也別開生面。故事發展,當然有一條主線。但常見的是,主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暫停下來,分岔伸延開去,形成支線,支線發展到盡頭,然後再回到主線上來,繼續發展主線。根據需要,支線可多可少。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棵大樹的樹干與樹枝的關系。而《教父》中許許多多的支線都不是從主線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頭,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匯攏到主線上來。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條大河的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各有源,最後聚成洪流,一瀉千里。因為可以另外重新起頭,所以故事繼續發展可以不受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制約。作者有更大的迴旋餘地,海闊天空,縱橫捭闔。這個方法值得借鑒。
「教父」維托·考利昂是紐約五大地下勢力集團之一的頭頭。以他為首的考利昂地下勢力集團主要經營的是從歐洲走私進口橄欖油、開設賭場等等。他的勢力遍及美國東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個要害部門也都有他的人。他神通廣大,渴求保護和支持的人們虔誠地尊稱他為「教父」。他對下面也有求必應,說話算數,從而贏得了人們的敬畏。隨便什麼事,只要他暗地或公開一插手就會按照他的意志發展變化。他是美國社會真正叱吒風雲的人物。「教父」他們堅信:在公開的社會要求正義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幫內部才有正義可言。這是熟諳美國社會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的底蘊的人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發出的肺腑之言。這既是小說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必然有人不相信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什麼保護。他們不甘心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那些達官貴人,任其擺布,任其捉弄。那些人有什麼能耐?只不過他們能夠糾集一撮人為他們捧場,使他們當選之後當官而已。「教父」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進入公開的大社會,就是因為他們不甘心任人宰割。他們決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發展自己,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強者,然後再「改邪歸正」。這樣,他們一進入弱肉強食的公開的大社會,就可以以強者的姿態出現,這也是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的上層實權人物帶規律性的相同發展道路。哪一個大財團或億萬富翁不是從營私舞弊、投機倒把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看了這部小說,我們也有理由說:「一人發財萬骨哭。」因此,作者在小說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這句名言引用到這部小說的前面,實在貼切極了,真是畫龍點睛之妙筆,點破主題之警句。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著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里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也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在這里對所有的人物一一加以評價是沒有必要的,還是讓讀者一面讀一面想吧。但除了主角以外,特別應該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的妻子愷·亞當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後就去當教師,想當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邁克爾結合了。她只知道邁克爾作為普通人是可愛的,卻不知道他作為考利昂集團的成員是可怕的。等她知道邁克爾殺人不眨眼並對她撒謊的時候,她忿然離開了他。但是,當她認識到邁克爾殺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之後,她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邁克爾的身邊。她天天禱告,祈求上帝保佑邁克爾的靈魂。愷·亞當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尋味的,發人深省的。在美國那樣的社會,即使有決心當好人,也難於出污泥而不染,也難於獨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徹底革命者。
作者最後讓愷·亞當姆斯忿然離開邁克爾,不久又讓她欣然回到邁克爾身邊,這絕不是一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個突兀奇特的結局有其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極其復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應該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個別人物抑或整個社會?具體一點說,處於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痛恨個別壞人抑或整個社會結構?處於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膜拜個別英雄人物抑或整個社會?
《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於:盡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邁克爾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並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是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後「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想一想吧:明明寫的是壞蛋,而且還把壞蛋的「壞」寫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但又要設法不讓讀者去痛恨壞蛋,而是痛恨那個產生壞蛋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整個社會結構。這談何容易!這需要多麼高超的藝術技巧啊!
愷·亞當姆斯能夠原諒邁克爾,讀者也會原諒邁克爾。要把邁克爾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拯救出來,天真的愷·亞當姆斯同無知的老太婆一樣,也只能乞靈於上帝。
古今中外,傑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裡絕不以「教師爺」自居,絕不滔滔不絕地大講正面道理;他們絕不蔑視讀者,絕不侮辱讀者;他們都非常尊重讀者的判斷力;他們往往只「舉一隅」,而讓讀者自己去「三隅反」;有時,他們甚至故意指出一條走不通的路,讓讀者自己返回到正路上來。要挽救教父的靈魂,要挽救邁克爾的靈魂,禱告,此路不通。那麼,出路在哪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有理由認為,過去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盡管有些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得很深刻,但揭露的大都是表面現象,而《教父》才真正挖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靈魂。
我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男女關系,不是哈代筆下的那種以虔誠的愛慕和纏綿的柔情為基礎的、受命運捉弄的愛情悲劇,而是徹底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之後剩下來的赤裸裸的獸欲。人與人之間的高尚的愛情關系,已淪為禽獸與禽獸之間毫無感情的低級下流的獸欲關系。
美國社會的出路在哪裡?這就是小說里全體人物的所作所為必然要引起讀者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中所描寫的人和事,盡管在我們看來有點陰陽怪氣、荒誕不經,但在美國卻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的現實主義作品。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認識美國社會本質的理想的讀物。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說正文的前面特別聲明說:
「這本書裡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虛構的,若書里的描寫同現在還活著的或已經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處的話,那也純屬巧合。」
作者的這一聲明,酷似「此地無銀三百兩」,從反面點明了這部小說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它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又是一部生動形象的社會風俗史。
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至於現代派,這里不打算作進一步的評述,只想援引英國文學史家艾奈特·魯賓斯坦的一段話,從中可以看出嚴肅的西方學者對現代派的看法:
「世紀末的美學觀,在他們(按指十九世紀末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派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不到四十歲就死了——引者)短暫的一生中得到了曇花一現的表現。後來又在從超現實主義到存在主義之間的許許多多陷於邪門歪道的文學流派中借屍還魂了,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二十世紀資產階級文化加速衰退墮落的過程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見《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從莎士比亞到肖伯納》英文版,1969年,美國,下冊第850頁)
在現代派各種光怪陸離的變種的文藝思潮泛濫成災的美國文壇,普佐顯然是一位巍然屹立的現實主義作家。因為他在社會調查學院受過熏陶,所以他的小說具有特別明顯而突出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馬克思在談到以狄更斯為代表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的輝煌成就時說:
「以他們那曉暢和令人感動的描寫,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多。」(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中文版,第二卷第402頁)
恩格斯在談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也說:「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版,第四卷463頁)
我們也可以說,《教父》通過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導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我們從這里所能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所有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以及報刊雜志那裡所能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這本書,對譯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譯,對讀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讀,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⑧ 教父電影講的是什麼
《教父》主要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馬龍·白蘭度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
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血雨腥風和溫情脈脈,在這部里程碑式的黑幫史詩巨片里真實上演。
(8)電影教父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教父》這一部電視是在1972年的時候於美國上映,電影上映首周票房便超過了524萬美元,最終電影《教父》的首輪上映的票房達到了8150萬美元之高,恰好是這部影片拍攝和宣傳總投入之和的14倍。
截至1997年的5月,影片《教父》在全球的累計票房更是已經達到了2億4500萬美元。
在2013年12月的時候,中國首次引進《教父》這一系列電影,由泰盛文化進行發行《教父三部曲》的BD四碟套裝珍藏以及DVD三碟套裝珍藏。
⑨ 教父內容簡介
《教父》內容簡介:
1945年夏季,紐約黑手黨教父維多,科萊昂正在書房處理家族事務。博納塞拉向教父痛陳兩個年輕人重傷了自己的女兒卻得到法庭假釋,他懇求教父主持正義,教父答應了他的請求。
與此同時,在宅邸花園,教父女兒康妮的婚禮正在歡快的氣氛中進行,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也從海軍部隊返家與女友凱亞當斯一起參加妹妹的婚禮。
演員約翰尼方丹請求教父幫他取得在一部好萊塢影片中扮演主角的資格.教父派養子操辦此事.湯姆乘飛機抵洛杉磯後,直接前往影片公司向經理沃爾茲提出讓方丹擔任主角,遭斷然拒絕。
次日早晨沃爾茲醒來,突然在被窩里發現一鮮血淋漓的馬頭,信息是明確的,沃爾茲再也不敢拒絕,只好將主角給了約翰尼。
毒販弗吉爾.索洛佐在塔塔利亞家族的支持下與教父會面,提出借款一百萬美元,並要教父利用其政治關系為他的毒品交易提供庇護。
教父不願捲入毒品交易,婉言加以拒絕兩人因此結仇,教父在購物時突遭襲擊他身負重傷,被送往醫院搶救,倖免一死,但教父的得力干將布拉西也被殘害。
湯姆被綁架後要求轉達合作的要求,長子桑尼開始接手家族的管理,邁克爾到醫院看望父親,發現病房內外均無保鏢,走廊也空無一人。
他預感到情況不妙,急忙將父親的病床推到另一病房,然後跟前來探視的麵包師一起守在門口,給人以保鏢的假象。
警長麥克洛斯基接受了索洛佐的賄賂,來醫院命令邁克爾立即離開在遭到拒絕後,警長狠狠地將他打傷。
教父長子桑尼為了復仇也為了保障父親的安全計劃對索洛佐及支持他的塔塔尼利亞家族全面攻擊.但邁克爾決心親手槍殺索洛佐和麥克洛斯基,為父親報仇.
經過周密策劃邁克爾與兩人在布郎克斯酒店會面討論休戰條件,他利用事先藏在廁所里的手槍將兩人擊斃,然後迅即逃往義大利西西里島暫避。
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
聽到噩耗的邁克爾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爾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爾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教父傷愈復出。
為避免更多的流血,主動與美國五大黑手黨家族首領會談,謀求妥協與和平,終於使邁克爾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
但是兩人的感情卻因為凱對家族事業的反感而並不十分和諧,為擴展家族的勢力范圍,邁克爾親自到拉斯維加斯,企圖用重金收買莫。
洛林經營的旅館和賭場但未成功,不久老教父和孫兒在菜園嬉戲,突然心肌梗塞倒地平靜地死去,邁克爾開始長久以來的設定的計劃。
康妮兒子的洗禮在教堂舉行,邁克爾作為孩子的教父和凱一起參加了這一儀式,與此同時,他手下的槍手分別將各家族的首領一一槍殺,連遠在賭城的格林也不能倖免。
為給兄長桑尼復仇,邁克爾親自帶人將妹夫卡洛勒死,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爾.凱詢問此事,他卻一口否認。
湯姆和家族的組織成員走進書房,一面吻邁克爾的手,一面稱他為Don Michael Corleone,此時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9)電影教父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教父》電影的婚禮開場,讓許多人感到煩悶,看完之後,卻回過頭來回看一遍,這婚禮既是開端,又是電影與小說的完美結合。
小說當中,馬里奧·佐普用單獨故事的形式,講述了三個可憐人,殯儀館老闆、約翰·方坦、蛋糕店老闆。
用他們的走投無路,來襯托唐·維托·科里昂的救世主身份,用盧卡在台階上背台詞的橋段,表現出唐·維托·科里昂受人尊重。
科里昂家族婚禮,除了個別法官沒有到場外,幾乎全都來了,這表明科里昂家族的政治影響力。其中有FBI抄車牌這一橋段。
小說當中已經表明,唐·維托讓眾人不要開自己的車,這體現出教父的謹慎仔細。同時,美國政府對黑手黨的時刻關注,也為後來邁克槍殺警長埋下伏筆。
⑩ 《教父1》大概講的是什麼故事
《教父1》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 ,家族為義大利移民。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大學讀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藝術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獲電影碩士學位。
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1960年後期,開始了職業生涯,與羅傑·考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1970年,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2年,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74年,編導了黑幫電影《教父2》因此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1979年,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因該片獲得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因執導黑幫電影《教父3》,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制了恐怖電影《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由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1997年,編導了劇情片《造雨人》;2007年,執導了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2010年11月14日,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2011年,編導製作了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