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圖解電影鋼琴老師

圖解電影鋼琴老師

發布時間:2023-11-06 16:06:28

Ⅰ 鋼琴教師電影簡介

《鋼琴教師》講述了年近40長期禁慾的女鋼琴教師,被年輕帥氣男學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兩人展開了連串病態暴力性冒險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教師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教師電影基本信息

《鋼琴教師》是由德國、波蘭、法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31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邁克爾·哈內克執導,伊莎貝爾·於佩爾、伯努瓦·馬吉梅、安妮·吉拉爾多、蘇珊娜·羅莎、烏多·塞米爾等主演,於2001年5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近40長期禁慾的女鋼琴教師,被年輕帥氣男學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兩人展開了連串病態暴力性冒險的故事 。

鋼琴教師電影劇情簡介

年屆四十的愛莉卡是一個嚴厲冷峻的鋼琴教師,在維也納音樂學校教授鋼琴,而且以對她的學生嚴格出名,與年老但控制欲強烈的母親同住,在母親異常嚴厲的管教下長大,導致日後壓抑矛盾欲求不滿的個性,困在這個關系裡兩個女人互相折磨日日爭吵。外表賢淑的愛莉卡唯一的發泄管道是去錄影帶店看色情影片與到露天電影院看情人們做愛以宣洩情慾,甚至到廁所內以剃刀自虐得到快感。透過病態的偷窺慾望與自毀頃向的受虐癖來抒發心中的憤怒與不滿。

直到一天一個金發的活力十足的男學生,亟欲拜師地闖進她的生命中,被她那種奇特沉靜的外表所吸引,加上他自己奇異的人格,開始對老師進行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互相以精神與肉體虐待對方。

鋼琴教師電影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南方都市報》評)

鋼琴教師電影相關新聞

榮獲2001年坎城影展最佳男(班若麥吉梅)、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與評審團大獎以及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凱薩獎最佳女配角(安妮吉納杜)的《鋼琴教師》是《大快人心》(Funny Game)德籍導演麥可漢納貝根據Elfriede Jelinek的小說"The Piano Teacher"改編而成的作品。

故事內容描述一個年屆40、個性嚴厲冷峻,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任教的鋼琴教師艾莉卡從小在控制欲強烈的母親管教下,產生壓抑、矛盾且欲求不滿的性格,去錄影帶店看色情片&到露天電影院看人們做愛的偷窺欲成了她發泄情慾的方式,甚至還具有用剃刀自虐滿足性慾的自我毀滅傾向,有一天,一名男學生深深為艾莉卡沉靜外表所吸引,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一場挑戰精神與肉體邊緣的爆炸性情愛一發不可收拾。

2001年受邀參加金馬獎國際電影展的《鋼琴教師》後來轉進藝術電影院放映深獲好評,口碑延燒讓映期展延超過兩個月。奧國作曲家舒伯特的音樂是女主角艾莉卡在真情流露、神經官能徵兆發作與激情宣洩等種種情緒狀態下的性靈主宰,於是《鋼琴教師》電影原聲帶就以舒伯特的樂章為主軸,以巴赫、貝多芬、蕭邦的樂章為輔,並藉由近代鋼琴大師Sviatoslav Richter、Andreas Staier、Michel Dalberto、Ton Koopman相互較勁的詮釋,與不同風格所綻放的愉悅、輕柔、嘲諷特質與對藝術情感的掌握,滿足女主角對情感的渴望,無論是巴洛克或是浪漫派樂風,都在影片的影像與戲劇風格中跳脫出全然不同的新性格。古典音樂蘊藏的戲劇性與情緒既深且廣,永遠等著不同的演奏名家與不同的影像賦予不同的定義!!

曲目:

01. RACHMANINOV?Prélude opus 23n◦5. Lugansky

02. SCHUBERT?Sonate en La majeur D.959 / Andantino. Dalberto

03. SCHUBERT?Im Dorfe.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04. SCHUBERT?Trio en Mi bémol majeur opus 100 D.929 / Andante Con Moto. Trio Fontenay

05. CHOPIN?Fantaisie en Fa mineur? opus 49. Lubimov

06. SCHUBERT?Der Wegweiser.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07. SCHUBERT?Sonate en La majeur D.959 / Scherzo-Allegro Vivace. Dalberto

08. BACH?Concerto Brandebourgeois n◦4 en Sol majieur / Allegro. II Giardino Armonico

09. BACH?Le clavier bien tempéré. Livre 1?Prélud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0. BACH?Le clavier bien tempéré. Livre 1?Fugu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1. BEETHOVEN?Sonate N◦3 en ut majeur? Opus 2 N◦3.Scherzo (Allegro). Dalberto

12. BACH?Concerto n◦2 pour 2 claviers BWV1061. Fugue. Richter

13. SCHUBERT?Der stürmische Morgen.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Ⅱ 鋼琴教師的內容簡介

《鋼琴教師》是由德國、波蘭、法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31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邁克爾·哈內克執導,伊莎貝爾·於佩爾、伯努瓦·馬吉梅、安妮·吉拉爾多、蘇珊娜·羅莎、烏多·塞米爾等主演,於2001年5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近40長期禁慾的女鋼琴教師,被年輕帥氣男學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兩人展開了連串病態暴力性冒險的故事。

《鋼琴教師》劇情介紹:40歲的Erika Kohut表面上是一個優雅的鋼琴老師,外形獨特、氣質出眾,但對學生卻無比嚴厲。一切都是她面對自己的母親無休止的折磨——專制又無理,令Erika的各種慾望都無法發泄。

Erika每每躲在廁所用剃刀傷害自己以求快感,嗅著內褲上的味道以發泄慾望,還去租看色情錄像帶。於是當18歲英俊沖動的Walter闖進她的生活時,一切都改變了。他們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為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厭倦了這種關系。

(2)圖解電影鋼琴老師擴展閱讀

《鋼琴教師》角色介紹:

1,愛莉卡

年屆40的鋼琴教師,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以對學生嚴格出名,與母親同住。外表賢淑的她唯一的發泄管道是去錄影帶店看色情影片與到露天電影院看情人們做愛以宣洩情慾。

2,華特

維也納音樂學校的學生,活力十足、人格奇異的金發男生。亟欲拜愛莉卡為師,同時也闖進了愛莉卡的生活。他對愛莉卡進行了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互相以精神與肉體虐待對方。

3,媽媽

愛莉卡的母親,年老但控制欲強烈。在她異常嚴厲的管教下長大,導致愛莉卡壓抑矛盾、欲求不滿的個性。她和女兒互相折磨,日日爭吵。

Ⅲ 有一部韓國電影是關於鋼琴的,主角是一個女鋼琴老師和一個叫京民小男孩,這電影叫什麼名

為了霍洛維茨

Ⅳ 求鋼琴教師故事梗概

這個影片故事你可以在網路里找到,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和表述,也許能幫助解答你的提問。覺得那裡面寫的不錯,相對來說是我看過眾多的評語里較准確和客觀的一篇文章。我的表達力有限,寫的也不怎麼樣,重復的話在此就不多說贅言了。藉此機會,補充一下個人觀後感吧,見笑了。
其實靜下來認真看會發覺這是一部好片,難怪當年得獎。

每個人的性格和言行、心態的形成變化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有很多細節可以驗證。導演用他的方式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得很到位,主題和隱意貫穿包含在劇情內容中,層層遞進。。呈現在觀眾面前又如此真實清晰,讓人直面自我引發思考。
觀眾對這類電影的感受和看法可能不盡相同,這也和各自的生活環境,經歷和成長教育等有關,還有一種天生本能的感受力。
一個那樣的母親和女兒。。只有母女倆長期為伴,兩個人有共同的問題,都精神失常,這也和母親的性格有關。兩個病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一個房間,同床而眠多年,那種狀況和心情可想而知。不逼瘋或發病才怪,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女主似乎已習以為常,選擇被動接受和勉強忍受著。逐漸變得扭曲,異常和失控,還有點精神/人格分裂。病態的心理狀態,內心沖突和矛盾的激烈,身心疲憊,壓抑。。終有一天會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顯而易見,那是一個單親家庭,由於母親對她從小就管教嚴厲,苛刻,甚至不近情理,無理取鬧到不可理喻。有一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有道理的,在這同樣適用。所以她有一種逆反心理,但苦於始終沒能真正有效的疏通和解決,問題無法根治。復雜矛盾的心理讓她很苦悶,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在其母親的影響下,無形的反抗情緒也更強烈,又得不到及時的宣洩,反之,母親的這種控制欲又「傳染」到了她的身上,介於控制和反強迫之間,兩者皆有。畢竟是她的母親,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母親,使得她的一切不合常理也有了合理的解釋和理由,就變得不足為奇了,直到後面她對母親做出了那樣極端瘋狂的事。找不到正確合適的出口和渠道,錯誤的思想認知又用了錯誤的行為方式來緩解和釋放,也只能是暫時的痛快,事實問題還是存在,沒有解決和改變。在她的內心實際上是孤寂的,又不能對外界或他人傾訴以尋求幫助,似乎也沒人能幫的了她,很多外在和內在的因素都局限和束縛捆綁住她,越掙扎越徒勞越深陷其中。。無限循環沉淪。
她是個鋼琴老師,這也是本片的片名,不是諷刺,是點題。在一份體面,外界尊重仰慕的職業下的那個人,就是本片的主角,社會角色,聲望,輿論等讓她更不敢和輕易吐露自己的秘密或者說難言之隱,同時也讓她倍感壓力。她只能想到通過自虐的方式來排解,這是種最直接的刺激,也是種很深的自殘,從而來獲得一時的安慰和平靜,麻痹和逃避自我,自欺欺人。這也是最後一段女主看到男青年怪異的笑容,一直等待卻錯失良機後,把原本准備捅男孩的水果刀刺進了自己身上的原因之一,那時的她心理活動無從得知,但可以確信一定已瀕臨絕望和崩潰。
可能是她的天賦,對音樂的感悟力異於常人,也可能離不開她母親對她的嚴格或者也是出於她自己的興趣,她能選擇的本就有限,不論是鋼琴賦予她某種意義,寄託或依賴,還是命中註定,巧合的安排,她和鋼琴結緣,從此成了她為數不多的可以交流的工具和宣洩方式,她可以在上面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受樂曲和它本身的魅力。也是讓她可以以此謀生的職業。她的圈子很小,沒有朋友,生活工作兩點一線,也少有別的正常愛好,變態需求和滿足不算其中。讓她有更多時機與之相處,是她的夥伴也讓她在琴藝上的造詣更高,每次彈奏時,都可以沉浸在音樂和自己的世界裡,適當的轉移,分散她的注意力,讓她感到輕松和愉悅,在她冷傲的外表下,才能得以解脫,哪怕只是片刻。很多人都想欣賞她的琴藝,成為她的學生,可是在這樣的表象下內心的苦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和體會。那個男孩也正是被她獨特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可惜他並不了解她也不想了解她,他根本幫不了她,只是她以為而已,這也是她可悲之處。他害怕驚訝也不理解她的所作所為,甚至到最後變得極不耐煩和理智,達到他的目的後就開始厭倦和嫌棄了。本來他也只是想享受挑戰和征服的快感,只是一個幼稚的,玩弄感情游戲的人。他們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到後來只有互相傷害。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愛對方,女主也一樣,更多地是尋求幫助和解脫,她也想改變,只是找錯了對象和治療方法,只會讓她偏離軌跡越走越遠,事與願違,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很多人看後可能都無法理解這些角色人物也很難想像這樣一部影片到底在傳達些什麼。。我覺得答案在觀眾自己心裡,因人而異。真正的意義恐怕只有導演和演員才能表明,演員已經很好的詮釋了,而作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能夠很好地接收到和理解呢。
最後,看完影片,不難發現女主確實是有心理問題或者說心理疾病,她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她的病就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症-也就是簡稱強迫症。具體詳情可參閱網路。簡要說就是典型的重度強迫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一種症狀,這種反復發作的異常舉動,是不斷積累形成,也是導致她後來悲催的重要因素。在同情之餘,也覺得女主真的既可憐又可悲。其實得這種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在片中細看可以感受到女主強烈、無比的痛苦,卻又無法控制和停止這種反復的自我傷害,自我折磨以及傷害他人。這種痛苦一直難以擺脫。她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心態,包括處理感情、親情、人際交往和愛的能力。。這種病症早已滲透到她生活的各方面,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方式和危害。其實她也是非常無奈和無助的。事實上在她生活中唯一引以為豪和受人認可的就是她的琴藝,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最後結果/局導演沒必要交代清楚,有想像空間,可以自己去判斷和思考了。 有些感受無法用文字概括,也只能先到這里,拙見而已。就這樣

Ⅳ 電影鋼琴教師(一部驚世駭俗的經典電影作品)

《鋼琴教師》是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的半自傳同名小說。

故事講述知名維也納鋼琴老師愛莉卡(伊莎貝爾·於佩爾 飾),從小受到虎媽教育,成了一位難以親近的女藝術家。

但她的謎樣生活與卓越才華以及美貌都對一位年輕男學生華特(伯努瓦·馬吉梅 飾)產生了致命吸引力,男學生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攻勢,愛莉卡原本走在鋼索上的怪異生活平衡於是招致了全面性的毀滅。

《鋼琴教師》是第54屆戛納電影節的大贏家,當年獲得評審團大獎、伊莎貝爾·於佩爾奪最佳女主角獎而伯努瓦·馬吉梅拿最佳男主角獎。

20年再看,這部片在21世紀以來,電影形式與題材全面腥膻化後的現在依然強烈而挺傲,以至於能完勝市面上所有驚世駭俗的電影作品,尤其在全球電影這一年來的表現又特缺大師之作,使我有一種今年光是觀看這部就可抵十部全年上映新片的暢快。

經典片看似離一般觀眾較遠,但其實從中總能找到通俗元素,例如《鋼琴教師》的姐弟戀元素極強,伊莎貝爾·於佩爾又美又會演,而當初的伯努瓦·馬吉梅也帥得夠撐起一個天才王子般形象的角色。

這很重要,因為當我們以為王子就應該解救公主,並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與邁克爾·哈內克卻不這么認為,反而是讓公主悲劇式宿命般無止境的黑洞引力將王子拖入深淵,陷入故事裡的受眾這時才會驚覺,所看的並非是充滿著高雅音樂陪襯的美麗愛情故事,而是一場上流人物久悶待爆發的下流故事。

《鋼琴教師》也體現出一般人以為努力就能翻轉階級或改變命運的想法過於樂觀,當一個人(或說一家人)拚死拼活將孩子栽培成為社會精英,其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其毀滅性之大讓人無法想像。

電影片頭用一場愛莉卡晚歸造成母女打架的片段,精準利落講完母親黏膩不透氣的控制狂病以及女兒用冷漠掩飾瀕臨瘋狂的壓抑病,也是描述一家兩代如何用盡一切養出一個擁有體面職業的小孩,卻又是如何讓這位掙得一份好工作卻失去一切的女兒隨時准備崩潰的預告篇。

《鋼琴教師》讓愛莉卡作為一位擅長舒伯特音樂的專業權威,一方面用傳奇人物的苦練與才華以及悲劇式命運等已知歷史,讓女鋼琴師的過往與未來不用電影額外註解便能讓觀眾略知一二,並做好心理准備。

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在看完這故事之後擁有延伸閱讀的深度空間,如此一來,當電影專心聚焦在鋼琴教師與男學生師生戀的劇情中時,不至讓片子流於一般愛情電影的空虛浪漫描述。

於是當愛莉卡冷漠地不斷拒絕帥氣學生,並說出「何況愛情本來就很平凡」的時候,你會幾乎完全相信,她毫不在乎這份讓女性觀眾融化不知幾遍的戀愛氛圍,並硬是要搞砸它。

後來了解到這位女教師不是不愛而是愛無能的時候,也更加能感受到這位受過高壓教育而出人頭地的鋼琴師的堅強部分,其實是脆弱得一碰就碎。

另,對於潛力股女學生的嫉妒與怕被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和怕被取代的內心恐懼,在母親的引導之下也讓愛莉卡面不改色地搞出一些小動作,例如不讓學生有機會獨奏表演,甚至在才華與情感嫉妒之下,做出放玻璃碎片傷害藝術家肉體的地步。

愛莉卡自小被母親壓抑慣了,壓抑成為她外在行為的所有表情。為了釋放這份壓抑,她流連於錄像帶店,對於男女間的事情充滿憧憬。

一個男人要愛她?可以,請盡情地虐待她,因為一般的情愛太平凡,平凡到會讓她想吐,愛莉卡的快感點高不可攀,需要男人極端的行為才能讓她滿足,但那也只是「她以為」,畢竟她從來沒有經歷過。

於是當一個小鮮肉闖入她生活,並從一個陽光男孩逐漸被改造成陰郁變態男時,他由愛生恨,恨到真的很想佔有她,反正一切看來如她所願。

愛莉卡終於迎來一場人生中想望已久的被虐待蹂躪,但現實並不如她所想那般具有快感,這位鋼琴教師面無表情地在自家地板上「享受著」男人瘋狂的對待,成就了影史上最無感卻最經典的影像,也為伊莎貝爾·於佩爾贏得她人生中第二次戴上戛納影後的桂冠。

男人後來告訴她,「反正愛的傷痕死不了人的」,從此翻臉不認人。伊莎貝爾·於佩爾在《鋼琴教師》全片的表演質感與張力都很高,但也有人認為伊莎貝爾·於佩爾之所以能再度奪得戛納影後寶座,是在最後一場戲時有夠狠的那一刺,而那的確可作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驚悚畫面之一。

Ⅵ 電影鋼琴教師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女主缺父,閹割弒母

相對於比較直接表現出來的「戀母情結」,女主角鋼琴教師的「戀父」情結則表現的更加隱晦。表面上,電影中並沒有出現一個在年齡上可以作為女主角父親的角色的男性主體的出現,其主要男性角色只有一個——就是作為學生的男主角。對老師存在「戀母」情結的男性學生同時也是女鋼琴教師「戀父」情結的對象。

這一觀點看似離奇,但是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范圍之內的。「戀父」情結的劃分與「戀母」情結的劃分是相似的,也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狹義的「戀父」情結是指女兒對父親的愛戀;而廣義的劃分則可以包括多層含義,包括對自己的長輩、男性老師、上級等,然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其不一定是以年齡來劃分的,如果其在某一方面對女性起到了啟蒙、引導,或彌補了其心靈上的創傷,對可以成為女性「戀父」的對象,其行為就像小時候父親引導自己走路、成為第一個關注、關懷自己的男性對象所產生的影響。

男主角作為走近在男性缺失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女教師的第一位男性主體,並且他對自己的情愫、關心與其男性特質逐漸喚醒了其存在於潛意識中的壓抑了許久的對父親與性的渴望,於是從心理上產生了對其認同,「戀父」情結就是在這樣的機制下逐漸形成。

關於閹割焦慮,弗洛伊德如此解釋:女性認為自己是被閹割了的男性,其生來就具有一種對男性生殖器不可抗拒的迷戀的感情。他的心理分析中指出,少年時期父愛的缺失是成人後精神分裂產生的原因,戀父情結的扭曲是對人性的閹割。

在艾麗卡的字典里,父愛是一個稀有而珍貴的東西,她從未觸及也從未品嘗過。父親死於精神病院也暗示了艾麗卡在人格上不僅缺失父愛,而且扭曲、誤解了父愛。的確,人性的殘缺也造成艾麗卡性格的諸多病態,如若無其事地觀看自助色情錄像,陰冷的用刮鬍刀割身體的下處,偷窺別人在車里交歡。在這樣潛在的侵犯性行為中,艾麗卡達到自我畸形性意識的滿足與陶醉,這些都是在肉體的自虐與偷窺的刺激下玩味痛楚的快感。

女主角的生活給了我們明確的啟示:在一個父愛缺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教師長期壓抑了自己對父愛或者男性的渴望或者慾望,或者說壓抑了被閹割了的自己對男性性器官的迷戀的情感;並且由於母性的權威使其很少有與男性接觸的機會,最終導致其對男性的態度表現為雙重性:渴望(或者說對性的追求)與憎恨(或者說對其對性的渴望的心裡狀態的罪惡感)。

又或許如阿德勒所言,女人生來就是自卑的動物,她們防備男人、又依賴男人,那是源自人類心靈深處的雙重自卑。

Ⅶ 《鋼琴教師》主要講了什麼

《鋼琴教師》是奧地利著名女作家埃爾夫麗德·那利內克在1983在自傳背景下創作的。

埃爾夫麗德·那利內克於2004年度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在她的小說和戲劇中,聲音和與之相對抗的聲音構成一條音樂的河流,以獨特的語言激情揭露了社會庸常中的荒謬與強權。

那利內克在所提出的疑問的框架之內,描寫了一個無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讀者面對的是強權與壓抑,是獵者與獵物之間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作品的主人公——那位鋼琴教師艾麗卡——關於性的種種基本可以用「受虐狂」這個心理醫學名詞概括。很奇特的是,艾麗卡卻呈現出一種完全自給自足的安祥狀態。她熟練地在浴缸自殘,神情自若地在成人音像店租帶。甚至在揀起別人遺留下的沾有穢物的紙巾放在鼻下細聞時,她的神情也是安定自然,絲毫不見羞愧或倉皇。

她已人到中年,盡管因為嚴苛的母親,她可能沒有戀愛過,但她在性方面卻是一個已經尋找到平衡的女人,而這一切在年輕的學生到來後就完全被打破。像一個踩在鋼絲上向前用力伸出手的人,她所有的平衡都被失去了。接下去她開始像所有陷入戀愛的人一樣變得張惶失措,進退失據。

這場戀愛其實是一場戀戰。就像有論者論及本書時引述的名言:「愛只不過是兩個人之間權力互動的關系。」失敗的一方自然是艾麗卡,因為她在向一個正常的年輕男人要求一場變態的愛情。這是整個作品最令人哀傷的部分。

雖然自覺心理尚算健康,可是大部分讀者竟然不能抽身事外來旁觀這個變態的女人的變態的愛情。她自給自足凌駕於那場戀戰之上時,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變態的女人。而她開始倉皇失措,「降尊紆貴」,屈膝求愛時,卻看到了一個正常的疼痛的女人。

哪一場愛情不變態?愛如陷阱,一旦陷入,便萬劫不覆。於是輾轉反側,於是奴顏媚骨,於是把自己的夢也奉獻給他的黑夜,可是接著便有可能不是受虐而是真正的受傷。《鋼琴教師》里學生強奸老師之前的那一記耳光,作為一個受虐狂,艾麗卡一定多少次幻想過這記耳光。可她怎麼能想到原來事到臨頭,一切真的只是一廂情願。她被愛人強奸後的那個深夜,當她抱著母親慟哭時,終於明白了:愛如此艱難,竟然只能回到不會離開但卻一直在傷害自己的親人那裡找回愛情。

結尾,艾麗卡一臉止水,扎了自己一刀,然後平靜地離開我們的視線。愛竟成死灰,繞了一圈之後,她重新回到自己的平衡之中去。從此沒有波瀾,沒有跌倒,沒有悲傷,沒有愛情,沒有生命。

閱讀全文

與圖解電影鋼琴老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優酷恐怖韓國電影 瀏覽:596
十部哭到崩潰的劇情片愛情電影 瀏覽:367
一個外國電影與動物相結合的 瀏覽:740
聖誕驚魂電影粵語 瀏覽:378
少女孩愛情電影 瀏覽:215
繁殖類電影有哪些 瀏覽:336
關於買女人用品的電影 瀏覽:648
喪屍大戰僵屍恐怖電影 瀏覽:208
電影字幕怎麼 瀏覽:86
有哪些好的電影網站推薦嗎 瀏覽:492
男生約我看電影我拒絕了怎麼 瀏覽:810
在電影院親熱是什麼樣的體驗 瀏覽:303
電影英文影評200詞 瀏覽:705
中國不能公映的科幻電影 瀏覽:707
海市蜃樓電影國語版免費觀看 瀏覽:587
瑪麗蘇的電影國產 瀏覽:51
是你啊英文電影台詞 瀏覽:628
強烈推薦電影經典小說 瀏覽:850
如何獲得北京電影學院報名表 瀏覽:265
怎麼把手機里的電影導入到u盤里 瀏覽:705